宏碁非凡Go迷你主機核心配置>>
■處理器:英特爾酷睿i5-13500H
■顯卡:英特爾銳炬Xe核顯
■內存:2×8GB DDR4 3200MHz
■硬盤:1TB M.2 PCIe4.0 SSD
■正面接口:全功能USB-C、2×USB 3.2 Gen2、3.5mm二合一接口
■背面接口:DP電源接口、2×USB 2.0、RJ45網線接口、2×HDMI、全功能USB-C
■尺寸:120mm×120mm×37mm
■服務:3年有限質保、1年上門服務
■重量:0.49kg
■參考價格:2999元
小巧靈動外觀 凸顯商務氣質
宏碁非凡Go采用了宏碁經典的PC風格設計,仿金屬拉絲頂蓋、淺灰色機身、電鑄CD紋路開關鍵,簡單幾個元素勾勒出這款機型的極強的簡約屬性,無論商用或家用都很合適。覆蓋機身幾乎所有位置的圓形倒角設計,讓宏碁非凡Go握持手感極佳,搭配上正面的黑色接口面板,讓人對它的外觀印象深刻。
更讓人驚喜的是,宏碁非凡Go迷你主機容積僅有0.5L,頂蓋尺寸12cm×12cm,厚度僅為3.5cm,在目前迷你主機中隸屬輕薄設計的第一梯隊。將其放到桌面后,宏碁非凡Go顯得小巧玲瓏,讓用戶的桌面空間得到了極大釋放。宏碁非凡Go迷你主機的底面預設了兩個壁掛孔位,0.49kg的重量能輕松掛在顯示器、墻壁抑或辦公桌隔斷等各類表面。如此一來,相對傳統主機不能節約大量的擺放空間,更能讓辦公空間看上去清爽美觀。
豐富接口 輕松滿足全場景辦公需求
雖然主機容量只有0.5L,但是宏碁非凡Go迷你主機的接口配置卻十分豐富。作為一款主打商務辦公的機型,它的一大亮點是在正面和背面接口在設計上做了明確的功能分區。其正面配備了一個全功能USB-C接口(支持15W快充輸出)、2個USB 3.2 Gen2接口、一個二合一3.5mm接口,無論是平放還是掛放插拔接口都很方便。其背面則安排了一些接入后可能長期不會插拔的接口,接口類型豐富,從左到右依次為DP電源插孔、2個USB 2.0接口、一個RJ45網線接口、2個HDMI、一個全功能USB-C接口(支持15W輸出)。
由此可見,宏碁非凡Go迷你主機的接口設置頗具巧思,多達4個USB-A可以同時連接鼠標、鍵盤、打印機、稅控卡等設備,如果4個接口依然不滿足數量需求,還可以借助全功能USB-C進行接口擴展。如果你對線材收納有強迫癥也不必擔心,因為宏碁非凡Go本身小巧的體積和輕便的重量,讓它可以借助桌面底部、顯示器背面輕松實現隱藏布線。因此,當我們將其和一罐330ml的易拉罐可樂大小相比,宏碁非凡Go迷你主機的小巧更是顯而易見。
宏碁非凡Go接口方面還有另外一大亮點,就是借助2×HDMI+2×USB-C,這款機型可以實現最多4路外接顯示。最高4K的視頻輸出分辨率,讓這款機型可以搖身一變成多屏辦公利器。美中不足的是,可能是作為標準辦公機型設計,宏碁非凡Go僅配置了一個網絡接口。這會讓喜歡玩軟路由的用戶拿到它會少了些許樂趣。
混合架構+高能核顯 高能配置使用更流暢
宏碁非凡Go迷你主機作為可定制的商用/家用兩用機型,具有豐富的配置組合。宏碁非凡Go有N100、N305、1240P和13500H四種處理器型號可供選擇。
我們手中這臺是其中性能最強的i5-13500H版本,它搭載了13代酷睿i5-13500H標壓處理器、2×8GB DDR4雙通道內存和512GB全尺寸固態硬盤。其中i5-13500H采用先進的Intel 7制程工藝,以及目前十分性能強悍的高性能混合架構。這款處理器內置4個性能核和8個能效核,雖是移動版處理器,但是性能十分亮眼,共計12核心16線程,具備了18MB三級緩存,最大睿頻為4.7GHz。相比采用N系列和P系列處理器的迷你主機,這款機型在核心配置上的優勢體現在混合架構帶來的高主頻+強大多核能力。再加上13500H自帶的80EU Xe銳炬核顯,使得這款高能版的宏碁非凡Go在日常應對1080p游戲、高性能辦公以及視頻剪輯時都不成問題。為了適配這顆在迷你主機上相當高性能的移動處理器,宏碁非凡Go在機身內部塞入了集成式的渦輪風扇、散熱銅管+鰭片組合。一左一右雙通風口的設計,讓整機的散熱效率非常高。
另外,宏碁非凡Go在內存和硬盤空間上具備了足夠的擴展性。拆機后可以看到宏碁非凡Go擁有兩個內存插槽和一個2280全尺寸M.2接口。它最高支持2×32GB DDR4 3200MHz雙通道內存。硬盤官方宣稱最高支持1TB存儲容量。,2280 M.2硬盤接口,用戶后期可自行擴容更高容量的SSD也很便利。實測自帶固態硬盤的基準讀寫性能可以滿足基本辦公性能需求, CrystalDiskMark8最高順序讀取速度為563MB/s,最高順序寫入速度為522MB/s。
基準測試驗機 安靜高效的穩定表現
作為一臺強調商務辦公場景使用的迷你主機,宏碁非凡Go迷你主機首先考慮到了商用辦公的舒適度需求。因此配置的酷睿i5 13500H標壓處理器的功耗設定偏向保守,以滿足大多數低功耗、穩定散熱的使用場景。實測這款處理器的性能表現,對Office、PS這類辦公軟件可以輕松拿捏。
CPU-Z單核成績為675.4,多核成績為5251.4。Cinebench R23單核跑分1766pts,多核跑分8715pts。3Dmark C
PU Profile最大線程得分為4427。綜合三項測試成績來看,該機型單核成績非常優秀,多核成績在20W機型中也十分能打。我們通過3Dmark進行了Xe核顯圖形基準性能測試。其中3Dmark TimeSpy顯卡分數為1270、3Dmark FireStrike顯卡分數4322、3Dmark WildLife顯卡分數為 10361。測試分數也預示著這款機型在1080p游戲和視頻剪輯上會有不錯的性能表現。
既然是強調高效且安靜,我們自然也十分關注這款機型在功耗、能效、散熱方面的控制。實際測試結果同樣令人滿意。我們在AIDA 64上對宏碁非凡Go進行了半小時單考測試。CPU性能釋放峰值大約25W,20W功耗維持2分鐘后,最終功耗穩定在18.5W左右。此時處理器核心溫度為84℃。
而在在維持高負載的考機過程中,宏碁非凡Go迷你主機依然保持了足夠安靜的運行狀態,機身表面噪音僅為54.4dB(由于測試環境限制,噪音數值為分貝儀緊貼機身得出的,實際環境下人耳幾乎感受不到來自機身風扇的噪音)。半小時考機測試后,宏碁非凡Go機身表面平均溫度為45℃左右,機身表面最高溫度為50.8℃,在出風口附近。
還原真實場景測試 高效辦公+暢快娛樂的用機體驗
作為一臺強調安靜辦公的機型,我們原本對它實際使用場景下的表現沒抱過高期望。但在一系列實際應用測試之后,我們發現宏碁非凡Go的實際應用表現遠超我們的預期!其PCMark 10現代辦公性能最終得分為5953。這一成績和目前同樣強調主打低功耗的P系列主流輕薄本相去不遠(酷睿i7 1360P的PCM10現代辦公成績大約在6100~6250這個區間)。Procyon辦公基準測試得分為6535。值得一提的是,從辦公基準測試來看,宏碁非凡Go的應用開啟響應速度非常快。同步開啟8個帶動圖的100MB的Word文件以及160MB的PPT大文件,在這款機型上操作非常迅速且流暢。
除了可以高效地滿足日常辦公需求,得益于13500H+Xe核顯,我們也可以在宏碁非凡Go上實現流暢網游+輕度剪輯。在開啟低配機型適應模式后,宏碁非凡Go在《英雄聯盟》1080P最高畫質下擁有相當高的幀數表現,泉水等待區幀數維持在210fps左右,對線接戰后畫面幀數也可以維持170fps以上(開啟OBS錄屏幀數損失較大,僅做流暢度演示)。游戲的流暢度表現可圈可點。
在剪映Pro中,我們剪輯150Mbps高碼率4K視頻素材時,這臺機器基本沒有卡頓的情況發生。通過4K素材生成2分鐘的1080p視頻,剪映的實際渲染用時僅為36秒,剪輯效率相當高。即便是在沒有NPU的13500H體驗AI圖像處理功能,同樣可以感受到這款機型的高效率。剪映自帶AI摳圖處理這段2分鐘主持人口播視頻AI人像摳圖僅用時1分2秒。
總結:高效辦公的絕佳選擇
雖然目前關注迷你主機的玩家,大部分是被它小巧的外形吸引,想要通過它超小的體積節省桌面空間。但是迷你主機在商用市場的潛力顯然更大,從測評來看,搭載13500H處理器的宏碁非凡Go迷你主機,完全滿足目前主流輕辦公+輕娛樂需求。而且簡單算一筆賬,你會發現采購宏碁非凡Go迷你主機+鍵鼠+普通辦公顯示屏,要比單獨購買一臺同性能的輕薄本更劃算,辦公體驗也更舒適。小巧的體積,讓它可以在諸如辦公桌、顯示器背掛、會議室電視墻背掛、監控屏墻、機柜等諸多實際場景下發揮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宏碁為這款機型提供3年有限保修+1年上門服務,以及線上線下雙重支持,讓用戶的用機體驗更加穩定無憂。
AMD發布基于Zen3架構銳龍5000處理器的同一時間,華碩也推出了專門為該系列處理器打造的主板,其中就有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最近我們拿到了這款產品,其用料與配置非常豪華,堪稱B550中的旗艦,還搭載了高端ROG STRIX X570 GAMING上才有的強大功能,堪稱是銳龍5000全系的好伴侶。
參考價格:2199元
配置豪華,堪比高端X570
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主板在外觀上延續了 ROG STRIX產品那熟悉的潮流電競風格,不過在細節上也有改變:犀利的線條從主板左上角平斜切至右下角,鋒芒畢露。I/O裝甲、南橋散熱片上的STRIX LOGO均能發光,還能與其他支持AURA SYNC的硬件進行燈光同步。再加上凹刻式ROG信仰LOGO和電競圖騰文字,將賽博朋克美學充分地呈現出來。
作為專門為銳龍5000處理器打造的主板,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采用了數字供電控制及整合型高效解決方案,確保對銳龍5000處理器的完美支持。具體來說,產品采用了14+2相整合供電模組,每相供電可以輸出高達90A電流,搭配以具有更高轉換效率的DIGI+ VRM數字供電控制技術;能承受嚴苛溫度且有優秀性能的高質量電感及電容;降低工作溫度且顯著提升穩定性的6層PCB設計以及特制實心結構能提升電源效率;降低阻抗和耐用性的PROCOOL高強度供電接口,比不少高端X570的供電方案還要強上不少。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這樣的供電規格,就算是應付最頂級的銳龍9 5950X也是小菜一碟,并提供出色的超頻能力。
與此同時,主板在供電模塊的散熱上也是下足了功夫。產品配備了超大MOS散熱裝甲,將整個MOSFET和電感區進行覆蓋,更大的接觸面積可提供更好的降溫效果。內部有高品質導熱貼片和L型熱管,有助于提高將供電模組熱量傳導至散熱片的效率,加速降溫。另外,散熱裝甲內部還搭載了1個定制的臺達軸承風扇,可將VRM周圍的溫度降低9℃,提供更大的超頻空間。這個風扇具有高壽命、低噪音的特點,玩家還可以通過UEFI BIOS自行開啟或關閉此風扇。
主板提供了4條DDR4內存插槽,最大支持128GB容量。采用了OptiMem II第2代內存優化技術,通過獨特的內存優化走線,提高信號完整性,減少干擾信號,提高內存兼容性和超頻空間,最高能實現對DDR4 5100MHz(OC)內存頻率的支持。
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提供了3根PCIe×16插槽,其中兩條采用SafeSlot高強度安全插槽設計,覆蓋有金屬保護裝甲的插槽直連處理器的PCIe4.0×16通道,能支持×8+×8的雙卡SLI和CFX。另一條插槽則使用的是芯片組提供的PCIe3.0×4通道,主板上還有兩條PCIe×1插槽,使用的是PCIe3.0×1通道。
此外,主板板載雷電3接針,搭配雷電3擴展卡可獲得高達40Gb/s的傳輸速度,連接更多設備。
存儲性能方面,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板載2個M.2插槽,能支持2242~22110各種規格的M.2 SSD,并且所有插槽均配備了散熱片。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個M.2插槽的帶寬是不一樣的,其中主插槽直連處理器,使用PCIe 4.0 ×4通道,支持64Gb/s,能安裝PCIe 4.0 M.2 SSD,另一個插槽使用PCIe 3.0 ×4通道,帶寬只有32Gb/s。
考慮到有用戶可能覺得2個M.2插槽不夠用,所以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貼心地附贈了一個Hyper M.2 ×16 Gen 4卡,可以提供4條額外的M.2插槽,滿足用戶對于高速存儲的需求。另外,我們還注意到Hyper M.2 X16 Gen 4卡上自帶風扇,金屬外殼還能輔助散熱,滿足M.2 SSD的散熱需求,不會因高溫而降頻。
主板提供了RAMCACHE III硬盤加速3代技術,大幅提升游戲加載時間讓玩家喜愛的游戲與應用程序以更快的速度啟動,減少等待的時間。
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不僅有比傳統千兆網卡多2.5倍帶寬的Intel 2.5Gb有線網卡,可實現更快的文件傳輸,更低延遲的游戲體驗和更流暢的高清視頻播放,而且還板載Wi-Fi 6 AX200無線網卡,在搭配WiFi6無線路由器使用時,可在密集的無線環境中支持疾速的網絡速度、更高的容量和更強的性能,提供出色的在線游戲體驗。在強悍硬件的基礎上,主板還配備了采用AI增強識別和提速技術的ROG GameFirst VI,專為初學者、資深玩家等用戶而設計,旨在協助他們更好的優化網絡設置,進而帶來流暢、不卡頓的游戲體驗。
電競音效方面,主板搭載了SupremeFX專業電競解決方案,包括采用了華碩專用S1220A聲卡、有效屏蔽電磁干擾的音頻保護罩、隔絕其他元件電磁干擾的音頻防護線、雙運算放大器以及高品質高品質Nichicon音效電容,可捕捉細微聲音的頻率,確保電壓和電流足以驅動耳機,帶來更優體驗。專屬USB Type-C音頻接口采用ALC S210音頻芯片,能夠自動識別音頻信號類型,通過附贈Type-C轉3.5 mm音頻轉接器確保與不同耳麥及耳機的兼容性。提供AI麥克風降噪通過對語音輸入進行高級優化處理,使您的聲音可以更清晰地被聽到,且對CPU性能影響很小。DTS Sound Unbound程序利用Windows Sonic空間技術打造出虛擬環繞音效,讓你在游戲中更輕松地實現聽音辨位。
主板采用了一體式I/O面板,安裝起來更方便。背面提供了3個USB 3.2 Gen 2接口、4個USB 2.0接口、1個USB 2.0接口(音頻接口),還有DP、HDMI、RJ45、音頻等接口,非常的豐富,足以滿足高端玩家的使用需求。
另外主板還提供了包括2個USB 3.2 Gen 1、4個USB 2.0以及1個USB 3.2 Gen 2在內的多達7個前置USB接口,滿足高端機箱的接駁所需。
性能發揮穩定,組建3A平臺有驚喜
測試平臺
處理器:AMD銳龍9 5900X
散熱器:NZXT X73
內存:美商海盜船統治者鉑金RGB DDR4 3600 8GB×2
主板: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
顯卡:RX 6800
硬盤:三星980 Pro 1TB
電源:華碩雷神1200W
操作系統:Windows10 64bit 2004專業版
基本性能測試
在多項測試的成績來看,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的表現非常穩定,不管是處理器還是顯卡均有優秀的性能釋放出來,成績與使用X570時相比沒有什么差別,完全能滿足高端玩家組建高性能主機的需求。
處理器超頻測試
考慮到Zen3處理器的體質都很不錯,接下來我們通過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對銳龍9 5900X進行超頻測試。銳龍9 5900X的單核最高頻率到了5.175 GHz CPU-Z單核得分高達715。多核心超頻部分,銳龍9 5900X的全核心頻率也能達到4.775 GHz,我們分析主板和處理器還有繼續提升頻率的潛力,但是散熱器已經到達極限性能,此時CPU-Z多核心得分從默認頻率的9636提升到了10351,提升幅度很明顯了。
開啟SAM技術測試
此次AMD推出RX 6000系列顯卡時推出了一個黑科技——Smart Access Memory顯存智取技術,就是讓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通過PCIe 4.0通道訪問Radeon RX 6000系列顯卡的全部顯存,從而在游戲中帶來額外的性能提升。
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對SAM技術的支持非常不錯,在我們測試的三款游戲中,游戲性能的提升非常明顯,可謂是非常讓人驚喜了。
Hyper M.2 X16 Gen 4卡性能測試
Hyper M.2 X16 Gen 4卡支持PCIe 4.0和PCIe 3.0,為了考查其性能,我們將Hyper M.2 X16 Gen 4卡安裝一塊三星980 Pro 1TB,并插在直連處理器的PCIe4.0×16通道的PCIe×16插槽上,考查其性能表現。
我們使用的三星980 Pro 1TB采用了三星最新的3-bit MLC V-NAND閃存顆粒與PCIe 4.0 Elpis主控,性能非常強悍。配合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和銳龍9 5900X,可以達到7100MB/s以上的持續讀取速度以及5200MB/s以上的持續寫入速度,這樣的成績跟直接插在主板PCIe 4.0接口上的成績是相同的,表明使用Hyper M.2 X16 Gen 4卡不會導致PCIe 4.0 NVMe M.2 SSD性能出現損耗,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總結:B550用料如此豪華,打造銳龍5000高端平臺就選它
雖然在500系主板當中,B550定位為次旗艦,比X570要低一點。但是這款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采用了經過優化的潮流外觀設計,更犀利更具電競范。同時主板擁有14+2相整合供電模組、超大MOS散熱裝甲,整塊主板的用料非常豪華,支持銳龍5000處理器完全是小菜一碟。主板在雙M.2接口的基礎上,還提供了1塊帶4個M.2插槽并能支持PCIe4.0的Hyper M.2 X16 Gen 4卡,為發燒玩家和專業設計師用戶提供了頂級的存儲性能。另外,這款產品還搭載有電競網絡、電競音效、ROG GameFirst VI、RAMCACHE III等功能,改進了性能、提升了使用的體驗,軟硬兼備算得上是華碩主板的另一大賣點所在。
總的來說,無論是做工用料還是功能,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并不比X570差,如果你想要的打造一款豪華的銳龍5000平臺,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值得考慮。
在今年6月,英特爾便在臺北電腦展上宣布最新推出的Core X系列處理器中,將包含一款擁有18核36線程的旗艦級處理器——Core i9-7980XE。不過英特爾當時并沒有公布這款處理器的詳細參數,可見受迫于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英特爾對這款處理器的準備并不充分。時隔半年之后,Core i9-7980XE終于抵達MC評測室。相信許多朋友會有這樣的疑問:超多核心到底有何用武之地?這款18核36線程的處理器又有著怎樣的性能優勢?本期我們就將對Core i9-7980XE進行深度測試,從而幫助大家解開疑惑。
Core i9-7980XE基于采用14nm+生產工藝的Skylake-X架構。經過英特爾幾年來的努力,第二代3D-Tri Gate晶體管架構和升級后的14nm+生產工藝,讓基于Skylake-X架構的處理器在核心數上出現了爆發式增長,所以Core i9-7980XE的核心數高達18個。
同時,14nm+生產工藝也為基于Skylake-X架構的處理器帶來了更高的起始頻率。此外和我們此前評測的Core i9-7900X一樣,Core i9-7980XE也支持最新的Turbo Boost MAX Technology 3.0技術。該技術允許處理器在執行只調用1~2個核心的任務時,其工作頻率最高可提速到4.4GHz。
上一代Core X處理器采用了Broadwell- E核心,各個處理器核心的連接是通過一組封閉的RingBus環形總線。不過Core i9-7980XE的內部架構并沒有采用這種環形總線設計,而是采用了Mesh網格片上互聯拓撲架構(下文簡稱Mesh架構)。為什么呢?其原因主要是為了降低各個處理器核心之間的通訊延遲。在至強E7V4 24核心處理器架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左上與右下兩顆呈對角線關系的處理器核心要進行通訊,那么需要通過兩組環形總線,經過大約11個傳輸節點,這種通訊方式所帶來的延遲顯然不低。尤其是在Core i9-7980XE這樣超多核心的處理器上,通訊延遲的問題將非常顯著。
反觀Mesh架構,得益于將各個處理器核心,以及內核中的PCIe、內存控制器、I/O設備組成一個矩陣,處理器核心間的通訊有更多可變的訪問路徑,所以各個核心之間的通訊延遲得以降低。以本頁的技術架構圖為例,在這顆28核心處理器中,其內部呈對角線關系、兩顆最遠的處理器核心如想進行通訊,那么在Mesh架構中,我們的訪問路徑可以選擇先經過矩陣底部的6顆核心,再穿過矩陣右側的4個單元,只需要通過10個傳輸節點就可實現互訪,核心數更多,訪問延遲反而更低。
不過,Mesh架構也并非十全十美。首先,Mesh在核心數較多的處理器中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在核心數較少的處理器中這種架構則難有作為。此外在環形總線架構中,各個處理器核心共享三級緩存數據。而在Mesh架構中,由于處理器的各個核心、功能模塊都是呈矩陣式排列,每個處理器核心也都用各自的二級、三級緩存,而三級緩存的數據共享將會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因此為避免緩存共享帶來延遲的增加,包括Core i9-7980XE在內的Core X處理器改變了二級緩存和三級緩存的容量。
相對于環形總線架構,Mesh架構的采用大幅降低了運算核心間的互訪延遲,非常適用于核心數眾多的多核處理器。不過三級緩存的訪問延遲則有所增加,因此Skylake-X處理器大幅提升了二級緩存容量。
為了強調各個處理器核心獨立完成運算任務,Core i9-7980XE、Core i9-7900X等Core X處理器每個核心的二級緩存容量從Broadwell- E處理器的256KB大幅提升到1MB,達到之前的4倍。這種設計可以幫助處理器核心在運算過程中盡可能從二級緩存中獲取數據,從而提升二級緩存的命中概率。
也正是因為如此,從二級緩存溢出到三級緩存的數據將大大減少,所以三級緩存的作用被削弱。從參數對比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Core i9-7980XE和Core i9-7900X每顆處理核心的三級緩存容量為1.375MB,而Broadwell- E處理器每核心的三級緩存容量則為2.5MB。
包括Core i9-7980XE和Core i9-7900X在內的Skylake-X處理器支持AVX- 512指令集,可以讓處理器每周期計算512bit位寬的浮點數,大幅提升處理器的并行運算能力,不過當前消費級軟件對這一指令集的支持還很少。此外,Skylake-X處理器還提升了內存控制器的性能,在2017臺北電腦展上,一些酷睿i9系統甚至展示了DDR4 4133×8,即8條DDR4內存同時超頻到DDR4 4133的能力。
為了考察Core i9-7980XE這款超多核心的處理器能夠具備怎樣的素質,我們將會從基準性能、應用性能、游戲性能、內存性能以及處理器溫度和平臺功耗這幾大板塊來測試其綜合性能。除此之外,相信不少朋友和我們一樣,對這款超多核心處理器的超頻潛力和超頻性能十分好奇。因此,Core i9-7980XE的超頻能力也是我們的測試重點之一。當然,為了讓大家對這款處理器的綜合性能有更清楚地認識,我們也會將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這兩款處理器納入對比處理器的行列中來。
除了為大家介紹本次測試的主角Core i9-7980XE,以及Core i9-7900X、Core i7-8700K這兩位配角之外,測試平臺的其他組件自然也不能落下。首先在主板方面,我們選擇了華擎玩家至尊X299專業版Gaming i9主板(下文簡稱Gaming i9)作為兩款Core X處理器的“座駕”。這款主板采用13相供電電路設計,可為處理器提供更穩定、純凈的電流。
不僅如此,該主板的每一相處理器供電電路均配備了可提供65A電流的高效電感以及壽命達12000小時的尼吉康12K黑金電容以及采用SPS(Smart Power Stage)技術的Dr.MOS等元器件。為了滿足玩家們對主板燈效方面的要求,Gaming i9的南橋裝甲部分配備了RGB LED燈,并且還板載了兩個RGB LED針腳,以供玩家外接RGB燈帶。
此外,這款主板還配備了3個M.2 SSD插槽,并且每個M.2 SSD均支持PCIe 3.0 x4和SATA3 6.0 Gb/s規格。值得一提的是,這款主板板載了3個RJ-45有線網絡接口,其中一個還采用的是AQUANTIA AQC107萬兆有線網卡,而另外兩個網絡接口則采用的是Intel I219V和Intel I211AT這兩款千兆有線網卡。
▲該主板的每一相處理器供電電路均配備了可提供65A電流的高效電感以及壽命達12000小時的尼吉康12K黑金電容以及采用SPS(Smart Power Stage)技術的Dr.MOS等元器件。
不僅如此,Gaming i9還配備由Realtek ALC1220音頻芯片、尼吉康專業音頻電容、TI NE5532耳放等元器件組成的音頻系統,并支持Sound Blaster Cinema 3。不得不說,這款主板不僅在性能上能夠滿足本次的測試需求,而且其功能也比較豐富。
除了華擎玩家至尊X299專業版Gaming i9主板之外,我們還為測試平臺搭配了AORUS GeForce GTX 1080 Ti 11G顯卡和芝奇Trident Z RGB DDR4 3200 32GB內存套裝。需要說明的是,由于Core i7-8700K僅支持雙通道內存,所以我們便在測試中為Core i7-8700K搭配了雙通道內存(8GB×2),而另外兩款Core X處理器則搭配的是四通道內存(8GB×4)。
▲這款主板還配備了3個M.2 SSD插槽,并且每個M.2 SSD均支持PCIe 3.0 x4和SATA3 6.0 Gb/s規格。
此外在散熱器的搭配上,考慮到Core i9-7980XE的TDP高達165W,并且也為了讓它在超頻測試中更加充分發揮出應有的性能,我們選擇了NZXT Kraken X62水冷散熱器。在測試環境的設定上,我們統一在主板BIOS中開啟XMP模式(內存頻率為DDR4 3200)。同時在游戲測試中,我們將關閉垂直同步,游戲分辨率統一設定為1920×1080。
▲在默認狀態下使用AIDA64 System Stability拉高處理器的負載。半個小時之后熱成像儀顯示,華擎玩家至尊X299專業版Gaming i9處理器供電電路的最高溫度出現在電感部分,為81℃。
▲參測處理器正反面對比(左:Core i9-7980XE,中:Core i9-7900X,右:Core i7-8700K)。
測試平臺一覽
處理器:Core i9-7980XE、Core i9-7900X、Core i7-8700K
主板:華擎玩家至尊X299專業版Gaming i9、ROG MAXIMUS Ⅹ FORMULA
內存:芝奇Trident Z RGB DDR4 3200 32GB內存套裝(8GB×4)
顯卡:AORUS GeForce GTX 1080 Ti 11G
硬盤:東芝VTX460A 240GB SATA SSD+影馳ONE 120GB SSD+希捷1TB HDD
散熱器:NZXT Kraken X62水冷散熱器
電源:長城巨龍1250W電源
測試點評:通過6項基準性能測試,擁有18核36線程的Core i9-7980XE在多線程性能方面具有壓倒性優勢。首先在CPU-Z Bench多線程測試中,Core i9-7980XE在XMP模式下的多線程性能獲得9321.8分,而Core i9-7900X的多線程性能得分為6533.4分,前者領先28.3%。不僅如此,Core i7-8700K 的CPUZ-Z Bench多線程測試獲得3763.8分,可見Core i9-7980XE的領先幅度更是達到147.7%。
同時,在wPrime 1024M運算測試中,Core i9-7980XE的運算耗時為42.622秒,而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則分別花費59.61秒和100.264秒完成整個運算,相比之下Core i9-7980XE的多線程性能同樣非常突出。此外,在SiSoftware Sandra算數處理器、3DMark CPU Test以及PerformanceTest CPU MARK這幾項測試中,與Core i9-7900X、Core i7-8700K這兩款處理器相比,Core i9-7980XE的多線程性能也能實現輕松壓制。
從規格參數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參測的3款處理器中,Core i9-7980XE的最高BOOST頻率其實是最低的。因此,Core i9-7980XE得單線程性能便不再其多線程性能那樣突出。例如在CPU-Z Bench單線程性能測試中,Core i9-7980XE獲得511分,而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則分別獲得518.5和529.6分,可見兩款處理器的單線程性能更勝一籌。
在前文中我們就提到,Core i9-7980XE的超頻性能同樣也是我們的重點考察項目。通過我們的反復調試之后,Core i9-7980XE能夠在1.156V電壓下,以全核心4.0GHz的頻率通過AIDA64 System Stability半個小時的烤機測試。同時,我們也在該頻率下測試了Core i9-7980XE的性能。從測試成績來看,當全核心超頻至4.0GHz之后,Core i9-7980XE的多線程性能得到明顯提升。
例如,CPU-Z Bench多線程得分從9321.8分提升至9837.6分,提升幅度約為5%;wPrime 1024M運算耗時也在默認頻率的基礎上縮短了約6秒。同時,在其他幾項多線程性能測試中,Core i9-7980XE的性能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當然,相比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的多線程性能,全核心超頻至4.0GHz之后Core i9-7980XE的性能優勢也更加明顯。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Core i9-7980XE全核心超頻至4.0GHz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由于其全核心頻率固定在4.0GHz,而默認頻率下的單線程睿頻頻率最高可達4.4 GHz,所以在多線程性能得到明顯提升的同時,其單線程性能則出現下降。例如相比默認模式,Core i9-7980XE超頻至4.0GHz之后的PerformanceTest CPU MARK單線程降低了4%,而Super Pi一百萬位運算耗時則多耗時約4%。
測試點評:在應用性能測試中,我們得到了和基準性能測試相似的結論——在XMP模式下,Core i9-7980XE憑借更多的核心數和線程數,其多線程性能仍然可以輕松勝過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例如在CINEBENCH R15處理器多線程渲染測試中,Core i9-7980XE獲得3346cb,而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則分別2319cb和1408cb,相比之下Core i9-7980XE的領先幅度約為26.3%和137.6%。
同時,在3D Studio Max 2015中渲染三匹玻璃馬場景時,Core i9-7980XE耗時10分32秒完成渲染測試,而Core i9-7900X則多耗時8分20秒,并且Core i7-8700K更是多用了約21分鐘才完成渲染測試。此外,在7-Zip壓縮性能基準測試、Foorabar2000音頻轉碼以及Handbrake視頻轉碼這3項測試中,Core i9-7980XE的表現也能夠超過另外兩款參測處理器。
除了上述的這些測試項目之外,為了更真實地模擬用戶的實際使用情況,我們還選擇了PCMark 10 Extended對3款處理器的性能進行測試。從結果來看,這項測試的勝出者并不是Core i9-7980XE,而是Core i9-7900X。這樣的測試結果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于是我們查看了詳細的實測結果。對比之后我們發現,Core i9-7900X在PCMark 10 Extended測試中的“常用基本功能”和“數位內容創作”的得分均勝過Core i9-7980XE和Core i7-8700K,所以Core i9-7900X的綜合得分要更加突出。
雖然在PCMark 10 Extended測試中,Core i9-7980XE的測試成績并沒能勝過其他兩款參測處理器,但是當它的全核心頻率超頻至4.0GHz之后,其所有應用性能測試成績均對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實現完全碾壓。首先在PCMark 10 Extended中,Core i9-7980XE的總分從8309分提升至8895分,并且比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的總分也更勝一籌。
不僅如此,在另外5個測試項目中,與其他兩款參測處理器相比,Core i9-7980XE超頻至4.0GHz之后的性能優勢也進一步擴大。最后在單線程性能方面,無論是在超頻前還是超頻后,Core i9-7980XE的性能表現仍然不能勝過其他兩款參測處理器。例如在CINEBENCH R15處理器單線程渲染測試中,Core i9-7980XE超頻前獲得179cb,超頻后獲得178cb,而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擇分別獲得188cb和201cb。
測試點評:從游戲性能測試的結果來看,Core i9-7980XE在XMP模式下的個別測試成績能夠勝過Core i7-8700K,但在大部分性能對比中,Core i9-7980XE都敗下陣來。同時,其所有游戲性能表現均不及Core i9-7900X。
首先,憑借核心數和線程數的優勢,Core i9-7980XE在3DMark Time Spy場景中的測試總分為10241分,勝過Core i7-8700K約3.7%,但是與Core i9-7900X的測試成績相比,Core i9-7980XE則稍遜一籌。同時,在5款游戲性能的較量中,Core i9-7980XE的表現均遺憾敗北。例如,Core i9-7980XE在XMP模式下運行《古墓麗影:崛起》的平均幀率為177.61fps,而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運行這款游戲的平均幀率為178.26fps和180.23fps。
同時在《文明6》AI性能測試中,Core i9-7980XE平均每回合耗時18.9秒,而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的平均每回合耗時則分別少2秒和1.7秒。此外,在運行《F1 2017》、《奇點灰燼》CPU Focused以及《殺出重圍:人類分裂》這3款游戲時,Core i9-7980XE的表現均不及其他兩款參測處理器。
不過當Core i9-7980XE全核心超頻至4.0GHz之后,被全面壓制的情況出現了好轉。例如,運行《古墓麗影:崛起》的平均幀率提升至188.3fps,超過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運行該游戲的平均幀率約10fps和8fps。同時,運行《奇點灰燼》CPU Focused的平均幀率也從43.9fps提升至48.5fps,運行《殺出重圍:人類分裂》的平均游戲幀率也提升了6fps,并且在這兩款游戲中的表現都成功反超其他兩款參測處理器。然而及時在超頻至4.0GHz之后,Core i9-7980XE在《F1 2017》和《文明6》AI性能測試中的結果也沒能勝過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運行各類游戲并不是Core i9-7980XE的最擅長的工作。同時,對比3款處理器在游戲中的表現我們不難發現,核心數較少但頻率更高的Core i7-8700K在大部分游戲中都更具優勢。由此可見,目前許多游戲都還沒有達到能夠充分利用Core i9-7980XE這18核36線程的地步。
測試點評:本次測試中,我們在主板BIOS中開啟內存XMP模式(內存延遲為14-14-14-34@2T),并使用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分別測試了3款處理器的內存性能。首先,參測內存搭配Core i9-7980XE時,其讀寫速度為83875MB/s和72643MB/s,拷貝速度為75287MB/s。同時,參測內存搭配Core i9-7900X時,其讀寫速度分別為82839MB/s,拷貝速度為67691MB/s。相比之下參測內存與Core i9-7980XE時的寫入速度不及Core i9-7900X,但其拷貝速度要高于Core i9-7900X。
同時,由于Core i7-8700K搭配的是雙通道內存,所以參測內存與它搭配時的內存性能明顯要低一些。此外在內存延遲方面,從測試成績我們可以看到,與Core i9-7980XE搭配時,參測內存的延遲為7.9ns,要略高于和Core i9-7900X搭配時的測試成績。而參測內存在與Core i7-8700K搭配時,其內存延遲要低得多,僅為43.9ns。
測試點評:從前文中的參數對比表中我們可以看到Core i9-7980XE的TDP最高,達到165W,與Core i9-7900X相比,Core i9-7980XE的TDP高了25W,和Core i7-8700K相比高了70W。在測試中,我們通過AIDA64 System Stability將3款參測處理器的負載拉升至最高,功耗儀顯示在滿載狀態下搭載Core i9-7980XE的測試平臺功耗為298W,搭載Core i9-7900X的測試平臺功耗為275W,而Core i7-8700K所在的平臺功耗則為203W。對比之后可以看到,由于Core i9-7980XE的核心數最多,所以其所在平臺的功耗也最高。
此外在處理器溫度方面,Core i9-7980XE的表現不錯。在水冷散熱器的支持下,雖然擁有多達18顆核心,但Core i9-7980XE在滿載狀態下的最高溫度仍然控制在70攝氏度以下,僅為68℃。同樣在滿載狀態下,Core i9-7900X的溫度為64℃,Core i7-8700K的溫度為61℃。相比之下,雖然Core i9-7980XE的核心數雖然是Core i7-8700K的3倍,但其滿載狀態下的溫度僅比后者高了7℃,可見Core i9-7980XE在溫度控制方面的表現值得點贊。
回到我們最開始提出的問題:超多核心到底有何用武之地?這款18核36線程的處理器又有著怎樣的性能優勢?通過這一系列的測試之后我們不難看出,在視頻、音頻轉碼、圖形渲染以及3D建模等能夠充分利用處理器多線程應用中,Core i9-7980XE可以發揮出其超多核心數的優勢,在多線程性能上完全碾壓Core i9-7900X和Core i7-8700K。因此,對于從事視頻、音頻轉碼、圖形渲染以及3D建模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款處理器能夠幫助你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此外單從游戲性能來看,Core i9-7980XE與Core i7-8700K的游戲性能差距并不大。因此,對于想要在工作之余暢玩各類大型游戲的專業人士,以及對購機預算并不敏感的土豪玩家來說,Core i9-7980XE仍然能夠滿足他們在游戲性能上的需求。
最后,我們還想給準備入手Core i9-7980XE的朋友們提幾點建議。首先在測過程中,我們還在默認狀態下使用AIDA64 System Stability拉高處理器的負載。半個小時之后熱成像儀顯示,華擎玩家至尊X299專業版Gaming i9處理器供電電路的最高溫度出現在電感部分,為81℃。
由此可見,Core i9-7980XE這款超多核心的處理器在長時間滿載時對主板供電電路會帶來比較高的負擔,所以我們建議想要入手這款處理器的朋友為它搭配一款高性能“座駕”。同時就我們的測試來看,在穩定超頻至全核心4.0GHz之后,Core i9-7980XE的最高溫度達到已經85℃。可見對于想要獲得更強多線程性能的用戶來說,為Core i9-7980XE搭配一款高性能的水冷散熱器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在功耗方面,Core i9-7980XE全核心頻率穩定更提升至4.0GHz之后,整個平臺的功耗達到440V左右。同時考慮到顯卡、外接硬件以及散熱風扇等設備的運行功耗,我們建議想要入手這款處理器的朋友為你的主機選購一款功率在850W或以上的電源,從而避免出現平臺功耗不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