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為《我們的天才兒子》的文章刷屏了
人們知道了躁郁癥患者金曉宇
通過翻譯外國著作與命運抗爭的故事
也認識了他的父親、母親
以及他的家庭……
1月18日
刷屏的金曉宇發聲!
談父親:很依賴他!
“太肉麻的話說不出,很依賴他,他什么角色都扮演了,比如秘書、助手……以前還幫我看稿子,跟出版社聯系都是我爸做的,他為我想的很多,等于是我的大腦發言人、代言人這種性質。”
談母親:她成就了我的人生
“我的人生很多都是母親規劃的,方方面面都很感謝她,一個人的話是不會有這一點點成績的。”
“希望在父親88歲生日前譯完”
金曉宇說,他已經翻譯了17本外國著作,大概600多萬字,正在譯的是本雅明的《拱廊計劃》。三門外語都是他自學的,就是通過看原著慢慢理解,也看過一些原著中譯本,試著自己翻譯。他譯作的第一個讀者都是父親,有時父親會提不少意見,但他時常堅持自己的想法。
“我現在獲取外面的信息主要是聽廣播、看書,電視機不太敢買了——同等價位的電視機質量越來越差,這幾年已經被我在發病時砸壞好幾個。平時我只和父親接觸,他和親戚朋友、外面的世界接觸,譯書也是父親幫忙聯系出版社。”金曉宇告訴記者,“《拱廊計劃》1200頁,我已經譯到400多頁,希望在父親88歲生日前譯完。之后,我打算暫停翻譯,自學西班牙語。”
父親金性勇:
只想陪著孩子走完我的余生
“我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人關注。其實,像我兒子這樣的孩子不少,他們需要被社會認可、鼓勵。”1月18日,金性勇表示文章發表后,很多人想提供(物質)幫助,“但這不是我想要的,我就是想把話說出來。”
“現在我只想陪著孩子走完我的余生,相互有個寄托。不然,他孤單、我也孤單。”86歲的金性勇說,社區已為金曉宇聯系了一家殘聯的托養中心,他去看過,環境、條件都不錯,唯一的缺點是不能由家人陪伴,讓兒子一個人在那里,自己不放心,“現在社區還在幫我聯系。看能不能在托養中心附近給我找個福利院、養老院,這樣白天我能陪著曉宇。”
金曉宇翻譯的部分作品
40余萬字新譯著將出版
金曉宇的最新譯著是德國思想家本雅明的書信集,這部書稿凝結了他的很多心血。記者從出版方了解到,《本雅明書信集》目前處于出版流程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啟書局及行思文化一起編輯推進,力爭盡早出版。這本書體量較大,難度較高,總篇幅40余萬字,“我們扎扎實實做好這本書,希望不負讀者的期待。”
這部新譯著《本雅明書信集》收錄德國思想家本雅明信件300多封,展現了本雅明淵博的知識和獨特的文筆,對理解20世紀前半期歐洲文化和思想人物有特殊的參考價值。
在豆瓣《本雅明書信集》條目下,已有將近1500名讀者表示“想讀”,不少讀者還留言表達對這本書的期待——“感謝金曉宇先生,期待讀到這本書,致敬生活的勇氣!”“向譯者及家人致敬”“與《美麗心靈》的主人公一樣,我們看到了一個中國普通家庭存在的意義,并激勵了很多年輕人”……
獲得最多點贊的是這兩條留言——
“文字會記住你,書本上永遠有你的注腳。”
“拋開痛苦的喧囂的一切,這是一本動人的書。不要打擾譯者和他的家人。”
此前消息
《我們的天才兒子》
以下,是金曉宇父親金性勇的自述
2021年11月11號上午,我在杭州殯儀館放好了老伴的骨灰盒,感覺自己手發顫,走路腿也抖。我讓幾個親友先走,我還想陪她一會。
老伴腦子清醒時曾跟我說,哪天她走了,骨灰盒先放殯儀館里,以后是安葬還是灑到江里海里,要等大兒子回家再決定怎么處理。
但我沒有打電話給金曉天,現在全世界疫情他回不來。也沒有告訴金曉宇,11月之前他就住院了。
讓孩子們以為媽媽還活著吧。
我望著那個盒子,和老伴說:我要打電話了,你同意吧?哪天我也走了,就沒有人知道我們兒子的事了。
我從掛在手腕上的小包里,摸出老年手機和一張《杭州日報》。報頭上有我抄的“傾聽·人生”的電話號碼。電話接通了。我說,“你們能不能寫我兒子的故事?我兒子是天才,他現在精神病院里,他媽媽今天剛走了。”
金曉宇和父親金性勇
6歲那年,玩伴的玩具手槍里射出一根針
我兒子的一只眼睛就此瞎了
我的老家在浙江桐鄉,父親是小學校長,老伴的媽媽,那時候是我的老師。我們兩家住在同一個門頭里,算得上青梅竹馬。
我老伴叫曹美藻。我考進了上海化工學院,美藻考到了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后,同分配到天津工作。1967年我們結婚了,先是生了大兒子金曉天,1972年又生了小兒子金曉宇。
金曉宇童年時的家庭合影
1984年,我們帶著兩個兒子落葉歸根回到杭州。這么執意回來是因為心里扎進一根剌,萬想不到它變成了一把刀。小宇的命怎么會這么苦?
在天津時,我們住集體宿舍,一間房十五六平米。六歲那年,小宇和鄰居孩子一起玩,那孩子手里有一把玩具手槍,可以放小紙球射出來。萬沒想到那天他放了一根針,一槍打到小宇眼睛里,左眼晶體碎了。
小宇的一只眼睛從此瞎了,只能斜眼看東西。他還反過來安慰我們:沒關系,習慣了。
兩個兒子都聰明。回杭州后,大兒子考進復旦大學,后來考托福去了澳大利亞。小宇高一時分在尖子班,老師說考大學完全沒問題。但有一天,小宇突然和我們說,“我不上大學了,也不要讀高中了。”
高中時他突然厭學,情緒大變
家里的電器被他砸了個遍
我們以為小孩子厭學說說玩的,可他真的天天賴在家里。我讓朋友幫忙,介紹小宇去解放路新華書店當售貨員。我想,過段時間孩子就想回學校了。
兩個月不到,書店不要他了。起因是有位老顧客在店里看書,小宇說人家是小偷,爭執起來。我又把小宇介紹到排氣扇廠當工人,沒幾天他就不肯上班,說那些工友對他不好。
他不上學后,我和他媽每天上班走之前,他在床上,下班回家,他還在床上。他也不跟我們說話,會突然發脾氣,情緒極不穩定,完全變了一個人。
金曉宇少年時和父親的合影
有一天,我和他媽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轟隆一聲巨響。小宇把廚房的冰箱推倒了。這是他第一次出現暴力行為。
因為這,我們家一直家徒四壁。全杭州可能就我家沒有電視機,之前被小宇砸壞了三個,往里面灌水。冰箱、洗衣機換過好幾個了,還有桌子、書架、柜子、門……好好的,突然轟一聲,你說怎么辦?
小宇媽媽絕望地問我:“他是瘋了嗎?”
考上了大學,他還是沒能留下來
醫生說,我兒子是躁狂抑郁癥
很長時間,我們不知道孩子這是生病了。當他說想考大學,我們喜出望外,讓他進了補習班。小宇高中基本沒上過,幾個月后,高考成績讓人吃驚,離一本線只差3分。
二本志愿填了杭大外語系,分數也超線了。我們很開心地等學校通知。誰知學校將檔案退回,檔案里記錄了小宇高中時不守紀律、缺課。
七轉八轉,小宇進了樹人大學,可是只讀了一年就犯病了。據同學講,他們幾個到外面喝酒,小宇表現得異常興奮,回校后還往老師的汽車頂上爬,拉都拉不住。
學校以為是發酒瘋,把他送到醫院。小宇看到我,很憤怒,“你來干什么?把針頭拔掉,我要回家!”
我把他帶回家。我知道這孩子與學校從此無緣了。
金性勇
有兩年,他埋頭自學,比上學還用功。兩年后,他拿到了浙江大學英語系的自考畢業文憑。
但接著發生了可怕的事,當時我不在家。小宇睡在床上怎么也叫不醒,他媽發現他是吃了安眠藥自殺,趕緊和鄰居送到醫院洗胃。幸虧藥量不足,孩子救了回來。
又過了段時間,我們聽到嘩啦一聲響,沖進房間看到小宇摔在地上,一圈皮帶掛在天花板吊燈和窗戶之間。我和他媽抱著他哭,“孩子,你不要做傻事啊!”
我是研究醫藥化工的,孩子這些表現不是性格問題了,我就看書找原因,小宇的癥狀符合精神類疾病。去幾家醫院看了,都診斷是躁狂抑郁癥,也叫雙相情感障礙,病人會抑郁和躁狂交替發作。小宇不上學,情緒低落,晚上不睡覺,甚至自殺,這些都是在抑郁期;無端猜疑指責別人,狂躁不安,有破壞行為,是轉入了躁狂期。
不讀書不工作不成家都能接受
我們只要兒子活著
精神科專家說這病來得快去得快,危險就在于不知道什么時候來什么時候去,吃藥也不能控制,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時送醫院。1992年起,基本每年都要送小宇進去。
我買了很多精神疾病的書看。最后有兩點讓一個父親不至于崩潰:一是通常這類病人一兩次自殺未遂后很少再有這個念頭,他們會比之前珍惜生命;二是這類病人會在精神領域不同凡響,甚至表現出天才性的創造力。
我讀到一本書叫《躁狂抑郁多才俊》,是美國一名精神病醫師寫的,里面列舉了25位歷史名人:貝多芬、梵高、牛頓、海明威……他們終其一生都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典型表現,承受了超出常人的痛苦。又都是具有偉大想象力的天才藝術家。
懂得這些知識后,我最大的寬慰就是小宇可能不會再自殺了。至于“天才”,我沒去想過,畢竟不是所有精神病人都能成為梵高、牛頓,即使成了天才也需要兩點:一是活著,二是機遇。
兒子不想死了,我和他媽忽然覺得什么都不重要了,不讀書不上大學不工作不成家,我們都能接受——只要他活著。
指責別人,狂躁不安,有破壞行為,是轉入了躁狂期。
老伴的一場同學會改變了他的命運
“能不能請你兒子在家做翻譯”
又過了十年,2010年,老伴去南大開50周年同學會。也許是天憐英才,也許是一個母親的精誠所至,這場同學會竟然改變了小宇接下來的命運。
聽說我家孩子因病沒有工作,一位留校做了教授的同學就問她:能不能請你兒子在家做翻譯?
我老伴說,小宇的英語日語都很好,請給他一個機會試試吧。
小宇家的電腦
時光回到上世紀90年代,那是我們家最困難的時期,到處治病要花錢,孩子出門闖禍要賠錢,但我還是竭盡所能滿足小宇的要求。他最大的要求就是買書——英語、日語、古文、圍棋、音樂、繪畫、地理等,各種書籍買了兩百多本。
1993年,我冒著被砸壞的風險,花一萬兩千塊錢給小宇買了一臺聯想電腦。小宇那天高興地說,“爸爸,謝謝你!”
之后,他發病時也摔過東西,但從不碰電腦。電腦成了小宇的另一個世界。他也不玩游戲,主要就做兩件事:自學外語、看原聲電影。他用了六年時間自學了德語、日語,鞏固英語。看外語電影,他先看帶中文字幕的,看懂后,做一個紙條擋住字幕再看。一部電影反復看N遍,直到完全聽懂。
這一切給小宇帶來的興奮和投入,是孩子在躁狂期創造力增強的表現。“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我從沒想過這句話跟小宇有什么關系。直到十年后,他媽媽開同學會回來,我才忽然覺得,這些年和孩子一起經歷的事,就像是一個訓練營——
原來,機會真的是給每一個有準備的人。
南大出版社很快寄來了美國女作家安德烈婭·巴雷特的八個短篇小說,讓小宇翻一篇試試。
金曉宇的首部翻譯作品《船熱》
他以最快速度翻譯了其中一篇《船熱》。交稿時跟出版社說,如果審核通過,剩下的也請交給我翻。
我很驚訝,這是文學啊,翻譯等于再創作,一篇還不知道行不行,一整本書你能翻譯好嗎?
小宇說,行的,爸爸你放心,我翻的不會比別人差,這些年我出門就是到浙江圖書館,我不是去玩,你到浙圖查下借閱登記卡,我借過的每本書,都有金曉宇的名字。
“那你看過幾本小說?”
“我看完了圖書館里所有的外語小說。”
十年里,他翻譯了22本書
老伴同學說:你們養了一個天才!
又過了十年,2010年,小宇接受了出版社的任務,開始他的翻譯人生。十年里,小宇以每年兩本書的速度,一共翻譯了22本書。他短暫又高產的翻譯生涯,是我們全家最難得最幸福的歲月。
2013年,小宇翻譯出版了愛爾蘭作家約翰·班維爾的英文小說《誘惑者》。原書名《Mefisto》,小宇和編輯討論時,對方說這個沒法意譯,用音譯吧,就是《梅菲斯特》。但小宇知道,Mefisto是歌德代表作《浮士德》里的角色,這個人物就是一個誘惑者,那么可能誘惑者才是作者的本意。小宇決定采用《誘惑者》作書名,結果出版社非常贊賞,《誘惑者》也成為搶手好書。
翻譯日本女作家多和田葉子的小說《狗女婿上門》時,小宇天天看日本相撲比賽,為了提升翻譯的準確度。屏幕下方,擋字幕的紙條飛舞。屏幕上,兩個只系著腰帶的大力士在翻滾打斗。我們父子倆看得哈哈大笑。小宇先后翻譯了多和田葉子的五本小說,反響都很好,出版社打算再出合訂本。
再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這本書非常難譯,小宇專門去看了塔可夫斯基導演的所有電影。南大選派了外國文學專業的顧老師擔任本書責編,顧老師又邀請本書作者羅伯特·伯德的博士研究生彭欣為小宇譯著撰寫了附錄。這本書2018年出版,影響很大,網站有電影研究者發文說,“原以為金曉宇譯文有錯誤,特意買了原著對照看,才知道金譯沒有錯,而且比原文還好,文字更細膩……”
孩子一生沒有朋友。我作為父親,最有幸的是在這十年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助手。我買了掃描儀、打印機,跑郵政幫他收外文樣稿,買資料書,翻譯完給他打印樣稿,譯文每本都是幾百頁,小山堆一樣,再幫他校稿、寄出樣書……每本書從樣稿到出版,我都是第一讀者。驚喜的是我從沒看到過一個錯字,22本書、近七百萬字,你說我不容易?是小宇更不容易啊!
編輯部負責人來我家看過小宇,他說金曉宇譯的書稿寄到編輯部,大家都搶著做責任編輯,因為全書沒有錯字、錯句、錯譯,每本書都好賣,讀者反響很好。
南大同學打電話祝賀孩子媽媽,“你們養了一個天才!”
金曉宇的翻譯作品
橫跨小說、電影、音樂、哲學多個領域
但除了南大,翻譯界沒人知道金曉宇是誰,社會上沒人知道我兒子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更沒人知道這些書是一個躁郁癥患者翻譯的。從沒露出過笑臉的小宇,第一次眉開眼笑地告訴我,“爸爸,浙江圖書館里也有我翻譯的書,我還特意去查了借書登記本,有很多讀者借過金曉宇譯的書哦!”
新書出版后,小宇會去查看豆瓣評分,“爸爸,爸爸,都是8分以上,還有很多讀者評論好看……”
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笑著點頭,“好、好”。
兒子步入正軌,但老伴的身體撐不住了
癡呆這幾年,兒子天天照顧她
老伴這一生過得很辛苦,她當年是高材生,有文化有專業,她勤勞節儉,全家人四季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小宇不知砸壞了多少東西,媽媽的縫紉機他從不砸。
2000年前后,老伴開始炒股。我們分工默契,我在家守兒子,她每天去證券交易所。我明白她炒股是為小宇存錢,從孩子童年瞎了一只眼后,她的心就撲在小宇身上。后來小宇的病讓我們毫無辦法,她的絕望無奈都埋在心里了。小宇在家翻譯,讓她看到一絲光亮,但她自己這盞燈卻要滅了。
2015年,老伴說自己記性不好,不炒股了,要把存款都交待給我。我這才知道她有200萬理財產品拿不回來,我想盡辦法追回款子,還是有50萬丟了。這件事后老伴的健康每況愈下,之后確診得了阿爾茨海默癥,接著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在床上躺了三年。
媽媽癡呆了,小宇非常難過,他說我能翻譯書是媽媽的功勞。每次出版社寄十本樣書給小宇,他都第一時間沖到床邊送到媽媽手里,講給媽媽聽。后來,他媽媽開始不會說話、不認得家人。
金曉宇少年時的家庭合影
古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我兒子就是真孝子。媽媽癡呆了好幾年,他從沒對媽媽發過脾氣,還為媽媽做了很多事。
白天他照顧媽媽,負責買菜,每天買媽媽喜歡吃的蝦,飯后洗碗,再給老媽洗臉。我管晚上的事,做三餐飯,給老伴剝蝦喂飯。
他媽媽三年沒上過廁所,每兩小時要接一次大小便。先前她的腳還有力氣,抱她坐到床邊一個便桶椅上,后來只能抱著拖拽下來。我80歲了,真抱不動,幸虧有小宇。沒有小宇,我們可能都死了。
小宇很仔細很耐心,有時小宇做這些事時,他媽媽的眼里有淚。每天小宇抱著媽媽喊“老媽啊,老媽啊”。他心里記著媽媽的恩,從六歲剩下一只眼,媽媽就為他流淚,抱著他不知哭了多少次。我心里想說,兒子啊,你長大后更是不知媽媽為你哭過多少次啊。
這三年,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相依為命,這三年也是小宇翻譯沖刺時期,除了南大,別的出版社也找他翻譯了,書一本比一本厚。孩子的病癥也奇跡般減少,照顧媽媽,日夜翻書,小宇一直很安靜很努力,直到去年11月。
小宇的第22本是德文書。早在2016年,他就接到出版社約稿,請他翻譯德國思想家本雅明的《書信集》。這本書有53萬字。拿到德文書稿后,小宇通宵達旦查閱資料,連發病都忘了,只用一年時間就交出譯稿。
可惜,因為出版社的原因,這本書遲遲沒能出版。小宇天天在等。
這些年我們非常感謝社區、感謝湖墅派出所、拱墅區殘聯、僑聯的照顧,讓我兒子能夠健康地走向社會、為社會做更多貢獻。
這些年也有人不理解,說我要兒子搞翻譯是為了掙錢,我只有苦笑。他們不知道翻譯根本不掙錢,新書只是我兒子命懸一線時的強心劑。
兒子不帶手機一個人去了溫州
他回家后若無其事,我卻心里一緊
書久等不見,我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去年11月之前小宇跑到溫州去了。
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是小宇最難熬的日子。去年10月,兒子已經很久沒出門。這天吃過晚飯六點鐘,他說:“爸,晚上藥我吃過了,不會走遠,7點肯定回來。”我叮囑他早點回家,別的不敢多問。
小宇出門從來不帶手機,7點、8點、9點……11點,我急了,跑到派出所報案。
過去他在馬路上瞎晃,民警碰到都會帶他回來。第二天,民警查監控,發現小宇晚上乘151路到了城站火車站,買了去溫州的票。他身上可能有一百多塊錢。
我急得團團轉,小宇卻回家了。問他去溫州干什么,他說下車吃了點東西就回來了。看他若無其事,我心里叫苦,這是躁狂癥發病的前兆啊。
又過了幾天,小宇過馬路,迎面一個快遞員,他一拳打掉了人家的門牙……不久,七院來人,將小宇帶走。兒子呼天喊地:爸爸救救我,我不去醫院啊,不要去啊。
一個晚上,老伴走了
我什么都不能為她做了
11月8日晚上,我像平常一樣睡前摸老伴的額頭、臉,再去摸腳。怕她冷了、熱了,摸了才知道。
這天,我摸哪里都是寒的,腳像冰塊一樣。我趕緊開空調,打到25度,又抱了一床毯子加在被子上。過半小時再摸,還是沒有一絲熱氣。
我慌了,抱著她的頭靠在懷里,“靠牢我靠牢我”,我臉貼著臉,但還是越來越冷。“你不能走,不能走啊!”,我把臉貼得更近,手哆嗦著摸她的鼻子,沒氣了,往下摸,心臟不跳了。
我不知道怎么辦,完全沒有思想準備。她走了,我兒子沒有媽媽了。
我還在計劃給老伴做插管手術,有個90多歲的鄰居也是這個情況,做了手術還活著。我為什么沒早點給她做呢?這一夜我守著老伴越來越冷的身體,流淚,自責,后悔。
雖然她早就不認識我,早就什么都不知道,但我知道她還活著,知道我每天是為她、為兒子活著。她走了,我沒有一絲一毫的解脫。我已經習慣她活著,習慣天天為她做事。三年來我睡她床橫頭的沙發,晚上我能聽見她的呼嚕聲、呼吸聲、咳嗽聲……我像鐘表一樣準時,兩小時準會醒來,跟她說話,給她翻身,喂她喝水……現在這么安靜,什么都聽不到了,什么都不能做了。
上周我去醫院看過小宇,給他送點吃的。每次去那里看他,每次都聽他哭叫,“求求你帶我回家,爸爸我們回家吧……”
兒子春天會回來,他會讓媽媽看他的新書。
《本雅明書信集》終于寄來了。
網友看哭:人間真實
有網友說,生命明明那么脆弱,卻常常爆發出超越性的力量,找到了那束光,你就值得↓↓↓
有很多網友讀過金曉宇的譯作,看了這篇報道,才知道他的故事↓↓↓
還有網友感嘆,很多時候面對命運的捉弄,不知道什么能搭救你一把↓↓↓
祝福這一家人!
來源: 大洋網
在前面
陽光很好的一天,金曉宇陪著父親來報社送照片。目送他們遠去的背影,我想到,站在眼前的是一個天才翻譯家和他的父親。
了解他們的故事,你會潸然淚下。這誠然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也洋溢著堅韌不拔的愛,無法被摧毀的愛。愛能催生出強大無比的意志,能承受生活沉重的壓力。只有父愛才能讓一個父親堅信自己的孩子,不放棄自己的孩子。這個承諾不是一年兩年,而是永遠、永遠。
在命運面前,在不幸面前,一個家庭就像一艘漂泊的小船,劈波斬浪,沉浮與共。我們相信,這艘小船最終能在一個巨大的港灣找到容身之所,會有安定的生活。
以下,是金曉宇父親金性勇的自述
2021年11月11號上午,我在杭州殯儀館放好了老伴的骨灰盒,感覺自己手發顫,走路腿也抖。我讓幾個親友先走,我還想陪她一會。
老伴腦子清醒時曾跟我說,哪天她走了,骨灰盒先放殯儀館里,以后是安葬還是灑到江里海里,要等大兒子回家再決定怎么處理。
但我沒有打電話給金曉天,現在全世界疫情他回不來。也沒有告訴金曉宇,11月之前他就住院了。
讓孩子們以為媽媽還活著吧。
我望著那個盒子,和老伴說:我要打電話了,你同意吧?哪天我也走了,就沒有人知道我們兒子的事了。
我從掛在手腕上的小包里,摸出老年手機和一張《杭州日報》。報頭上有我抄的“傾聽·人生”的電話號碼。電話接通了。我說:“你們能不能寫我兒子的故事?我兒子是天才,他現在精神病院里,他媽媽今天剛走了。”
金曉宇和父親金性勇
1
6歲那年,玩伴的玩具手槍里射出一根針
我兒子的一只眼睛就此瞎了
我的老家在浙江桐鄉,父親是小學校長,老伴的媽媽,那時候是我的老師。我們兩家住在同一個門頭里,算得上青梅竹馬。
我老伴叫曹美藻。我考進了上海化工學院,美藻考到了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后,同分配到天津工作。1967年我們結婚了,先是生了大兒子金曉天,1972年又生了小兒子金曉宇。
金曉宇童年時的家庭合影
1984年,我們帶著兩個兒子落葉歸根回到杭州。這么執意回來是因為心里扎進一根剌,萬想不到它變成了一把刀。小宇的命怎么會這么苦?
在天津時,我們住集體宿舍,一間房十五六平米。六歲那年,小宇和鄰居孩子一起玩,那孩子手里有一把玩具手槍,可以放小紙球射出來。萬沒想到那天他放了一根針,一槍打到小宇眼睛里,左眼晶體碎了。
小宇的一只眼睛從此瞎了,只能斜眼看東西。他還反過來安慰我們:沒關系,習慣了。
兩個兒子都聰明。回杭州后,大兒子考進復旦大學,后來考托福去了澳大利亞。小宇高一時分在尖子班,老師說考大學完全沒問題。但有一天,小宇突然和我們說:“我不上大學了,也不要讀高中了。”
2
高中時他突然厭學,情緒大變
家里的電器被他砸了個遍
我們以為小孩子厭學說說玩的,可他真的天天賴在家里。我讓朋友幫忙,介紹小宇去解放路新華書店當售貨員。我想,過段時間孩子就想回學校了。
兩個月不到,書店不要他了。起因是有位老顧客在店里看書,小宇說人家是小偷,爭執起來。我又把小宇介紹到排氣扇廠當工人,沒幾天他就不肯上班,說那些工友對他不好。
他不上學后,我和他媽每天上班走之前,他在床上,下班回家,他還在床上。他也不跟我們說話,會突然發脾氣,情緒極不穩定,完全變了一個人。
金曉宇少年時和父親的合影
有一天,我和他媽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轟隆一聲巨響。小宇把廚房的冰箱推倒了。這是他第一次出現暴力行為。
因為這,我們家一直家徒四壁。全杭州可能就我家沒有電視機,之前被小宇砸壞了三個,往里面灌水。冰箱、洗衣機換過好幾個了,還有桌子、書架、柜子、門……好好的,突然轟一聲,你說怎么辦?
小宇媽媽絕望地問我:“他是瘋了嗎?”
3
考上了大學,他還是沒能留下來
醫生說,我兒子是躁狂抑郁癥
很長時間,我們不知道孩子這是生病了。當他說想考大學,我們喜出望外,讓他進了補習班。小宇高中基本沒上過,幾個月后,高考成績讓人吃驚,離一本線只差3分。
二本志愿填了杭大外語系,分數也超線了。我們很開心地等學校通知。誰知學校將檔案退回,檔案里記錄了小宇高中時不守紀律、缺課。
七轉八轉,小宇進了樹人大學,可是只讀了一年就犯病了。據同學講,他們幾個到外面喝酒,小宇表現得異常興奮,回校后還往老師的汽車頂上爬,拉都拉不住。
學校以為是發酒瘋,把他送到醫院。小宇看到我,很憤怒,“你來干什么?把針頭拔掉,我要回家!”
我把他帶回家。我知道這孩子與學校從此無緣了。
金性勇
有兩年,他埋頭自學,比上學還用功。兩年后,他拿到了浙江大學英語系的自考畢業文憑。
但接著發生了可怕的事,當時我不在家。小宇睡在床上怎么也叫不醒,他媽發現他是吃了安眠藥自殺,趕緊和鄰居送到醫院洗胃。幸虧藥量不足,孩子救了回來。
又過了段時間,我們聽到嘩啦一聲響,沖進房間看到小宇摔在地上,一圈皮帶掛在天花板吊燈和窗戶之間。我和他媽抱著他哭,“孩子,你不要做傻事啊!”
我是研究醫藥化工的,孩子這些表現不是性格問題了,我就看書找原因,小宇的癥狀符合精神類疾病。去幾家醫院看了,都診斷是躁狂抑郁癥,也叫雙相情感障礙,病人會抑郁和躁狂交替發作。小宇不上學,情緒低落,晚上不睡覺,甚至自殺,這些都是在抑郁期;無端猜疑指責別人,狂躁不安,有破壞行為,是轉入了躁狂期。
4
不讀書不工作不成家都能接受
我們只要兒子活著
精神科專家說這病來得快去得快,危險就在于不知道什么時候來什么時候去,吃藥也不能控制,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時送醫院。1992年起,基本每年都要送小宇進去。
我買了很多精神疾病的書看。最后有兩點讓一個父親不至于崩潰:一是通常這類病人一兩次自殺未遂后很少再有這個念頭,他們會比之前珍惜生命;二是這類病人會在精神領域不同凡響,甚至表現出天才性的創造力。
我讀到一本書叫《躁狂抑郁多才俊》,是美國一名精神病醫師寫的,里面列舉了25位歷史名人:貝多芬、梵高、牛頓、海明威……他們終其一生都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典型表現,承受了超出常人的痛苦。又都是具有偉大想象力的天才藝術家。
懂得這些知識后,我最大的寬慰就是小宇可能不會再自殺了。至于“天才”,我沒去想過,畢竟不是所有精神病人都能成為梵高、牛頓,即使成了天才也需要兩點:一是活著,二是機遇。
兒子不想死了,我和他媽忽然覺得什么都不重要了,不讀書不上大學不工作不成家,我們都能接受——只要他活著。
指責別人,狂躁不安,有破壞行為,是轉入了躁狂期。
5
老伴的一場同學會改變了他的命運
“能不能請你兒子在家做翻譯”
又過了十年,2010年,老伴去南大開50周年同學會。也許是天憐英才,也許是一個母親的精誠所至,這場同學會竟然改變了小宇接下來的命運。
聽說我家孩子因病沒有工作,一位留校做了教授的同學就問她:能不能請你兒子在家做翻譯?
我老伴說,小宇的英語日語都很好,請給他一個機會試試吧。
小宇家的電腦
時光回到上世紀90年代,那是我們家最困難的時期,到處治病要花錢,孩子出門闖禍要賠錢,但我還是竭盡所能滿足小宇的要求。他最大的要求就是買書——英語、日語、古文、圍棋、音樂、繪畫、地理等,各種書籍買了兩百多本。
1993年,我冒著被砸壞的風險,花一萬兩千塊錢給小宇買了一臺聯想電腦。小宇那天高興地說:“爸爸,謝謝你!”
之后,他發病時也摔過東西,但從不碰電腦。電腦成了小宇的另一個世界。他也不玩游戲,主要就做兩件事:自學外語、看原聲電影。他用了六年時間自學了德語、日語,鞏固英語。看外語電影,他先看帶中文字幕的,看懂后,做一個紙條擋住字幕再看。一部電影反復看N遍,直到完全聽懂。
這一切給小宇帶來的興奮和投入,是孩子在躁狂期創造力增強的表現。“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我從沒想過這句話跟小宇有什么關系。直到十年后,他媽媽開同學會回來,我才忽然覺得,這些年和孩子一起經歷的事,就像是一個訓練營——
原來,機會真的是給每一個有準備的人。
南大出版社很快寄來了美國女作家安德烈婭·巴雷特的八個短篇小說,讓小宇翻一篇試試。
金曉宇的首部翻譯作品《船熱》
他以最快速度翻譯了其中一篇《船熱》。交稿時跟出版社說,如果審核通過,剩下的也請交給我翻。
我很驚訝,這是文學啊,翻譯等于再創作,一篇還不知道行不行,一整本書你能翻譯好嗎?
小宇說,行的,爸爸你放心,我翻的不會比別人差,這些年我出門就是到浙江圖書館,我不是去玩,你到浙圖查下借閱登記卡,我借過的每本書,都有金曉宇的名字。
“那你看過幾本小說?”
“我看完了圖書館里所有的外語小說。”
6
十年里,他翻譯了22本書
老伴同學說:你們養了一個天才!
又過了十年,2010年,小宇接受了出版社的任務,開始他的翻譯人生。十年里,小宇以每年兩本書的速度,一共翻譯了22本書。他短暫又高產的翻譯生涯,是我們全家最難得最幸福的歲月。
2013年,小宇翻譯出版了愛爾蘭作家約翰·班維爾的英文小說《誘惑者》。原書名《Mefisto》,小宇和編輯討論時,對方說這個沒法意譯,用音譯吧,就是《梅菲斯特》。但小宇知道,Mefisto是歌德代表作《浮士德》里的角色,這個人物就是一個誘惑者,那么可能誘惑者才是作者的本意。小宇決定采用《誘惑者》作書名,結果出版社非常贊賞,《誘惑者》也成為搶手好書。
翻譯日本女作家多和田葉子的小說《狗女婿上門》時,小宇天天看日本相撲比賽,為了提升翻譯的準確度。屏幕下方,擋字幕的紙條飛舞。屏幕上,兩個只系著腰帶的大力士在翻滾打斗。我們父子倆看得哈哈大笑。小宇先后翻譯了多和田葉子的五本小說,反響都很好,出版社打算再出合訂本。
再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這本書非常難譯,小宇專門去看了塔可夫斯基導演的所有電影。南大選派了外國文學專業的顧老師擔任本書責編,顧老師又邀請本書作者羅伯特·伯德的博士研究生彭欣為小宇譯著撰寫了附錄。這本書2018年出版,影響很大,網站有電影研究者發文說,“原以為金曉宇譯文有錯誤,特意買了原著對照看,才知道金譯沒有錯,而且比原文還好,文字更細膩……”
孩子一生沒有朋友。我作為父親,最有幸的是在這十年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助手。我買了掃描儀、打印機,跑郵政幫他收外文樣稿,買資料書,翻譯完給他打印樣稿,譯文每本都是幾百頁,小山堆一樣,再幫他校稿、寄出樣書……每本書從樣稿到出版,我都是第一讀者。驚喜的是我從沒看到過一個錯字,22本書、近七百萬字,你說我不容易?是小宇更不容易啊!
編輯部負責人來我家看過小宇,他說金曉宇譯的書稿寄到編輯部,大家都搶著做責任編輯,因為全書沒有錯字、錯句、錯譯,每本書都好賣,讀者反響很好。
南大同學打電話祝賀孩子媽媽,“你們養了一個天才!”
金曉宇的翻譯作品橫跨小說、電影、音樂、哲學多個領域
但除了南大,翻譯界沒人知道金曉宇是誰,社會上沒人知道我兒子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更沒人知道這些書是一個躁郁癥患者翻譯的。從沒露出過笑臉的小宇,第一次眉開眼笑地告訴我:“爸爸,浙江圖書館里也有我翻譯的書,我還特意去查了借書登記本,有很多讀者借過金曉宇譯的書哦!”
新書出版后,小宇會去查看豆瓣評分,“爸爸,爸爸,都是8分以上,還有很多讀者評論好看……”
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笑著點頭,“好、好”。
7
兒子步入正軌,但老伴的身體撐不住了
癡呆這幾年,兒子天天照顧她
老伴這一生過得很辛苦,她當年是高材生,有文化有專業,她勤勞節儉,全家人四季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小宇不知砸壞了多少東西,媽媽的縫紉機他從不砸。
2000年前后,老伴開始炒股。我們分工默契,我在家守兒子,她每天去證券交易所。我明白她炒股是為小宇存錢,從孩子童年瞎了一只眼后,她的心就撲在小宇身上。后來小宇的病讓我們毫無辦法,她的絕望無奈都埋在心里了。小宇在家翻譯,讓她看到一絲光亮,但她自己這盞燈卻要滅了。
2015年,老伴說自己記性不好,不炒股了,要把存款都交待給我。我這才知道她有200萬理財產品拿不回來,我想盡辦法追回款子,還是有50萬丟了。這件事后老伴的健康每況愈下,之后確診得了阿爾茨海默癥,接著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在床上躺了三年。
媽媽癡呆了,小宇非常難過,他說我能翻譯書是媽媽的功勞。每次出版社寄十本樣書給小宇,他都第一時間沖到床邊送到媽媽手里,講給媽媽聽。后來,他媽媽開始不會說話、不認得家人。
金曉宇少年時的家庭合影
古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我兒子就是真孝子。媽媽癡呆了好幾年,他從沒對媽媽發過脾氣,還為媽媽做了很多事。白天他照顧媽媽,負責買菜,每天買媽媽喜歡吃的蝦,飯后洗碗,再給老媽洗臉。我管晚上的事,做三餐飯,給老伴剝蝦喂飯。
他媽媽三年沒上過廁所,每兩小時要接一次大小便。先前她的腳還有力氣,抱她坐到床邊一個便桶椅上,后來只能抱著拖拽下來。我80歲了,真抱不動,幸虧有小宇。沒有小宇,我們可能都死了。
小宇很仔細很耐心,有時小宇做這些事時,他媽媽的眼里有淚。每天小宇抱著媽媽喊“老媽啊,老媽啊”。他心里記著媽媽的恩,從六歲剩下一只眼,媽媽就為他流淚,抱著他不知哭了多少次。我心里想說,兒子啊,你長大后更是不知媽媽為你哭過多少次啊。
這三年,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相依為命,這三年也是小宇翻譯沖刺時期,除了南大,別的出版社也找他翻譯了,書一本比一本厚。孩子的病癥也奇跡般減少,照顧媽媽,日夜翻書,小宇一直很安靜很努力,直到去年11月。
小宇的第22本是德文書。早在2016年,他就接到出版社約稿,請他翻譯德國思想家本雅明的《書信集》。這本書有53萬字。拿到德文書稿后,小宇通宵達旦查閱資料,連發病都忘了,只用一年時間就交出譯稿。
可惜,因為出版社的原因,這本書遲遲沒能出版。小宇天天在等。
這些年我們非常感謝社區、感謝湖墅派出所、拱墅區殘聯、僑聯的照顧,讓我兒子能夠健康地走向社會、為社會做更多貢獻。
這些年也有人不理解,說我要兒子搞翻譯是為了掙錢,我只有苦笑。他們不知道翻譯根本不掙錢,新書只是我兒子命懸一線時的強心劑。
8
兒子不帶手機一個人去了溫州
他回家后若無其事,我卻心里一緊
書久等不見,我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去年11月之前小宇跑到溫州去了。
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是小宇最難熬的日子。去年10月,兒子已經很久沒出門。這天吃過晚飯六點鐘,他說:“爸,晚上藥我吃過了,不會走遠,7點肯定回來。”我叮囑他早點回家,別的不敢多問。
小宇出門從來不帶手機,7點、8點、9點……11點,我急了,跑到派出所報案。
過去他在馬路上瞎晃,民警碰到都會帶他回來。第二天,民警查監控,發現小宇晚上乘151路到了城站火車站,買了去溫州的票。他身上可能有一百多塊錢。
我急得團團轉,小宇卻回家了。問他去溫州干什么,他說下車吃了點東西就回來了。看他若無其事,我心里叫苦,這是躁狂癥發病的前兆啊。
又過了幾天,小宇過馬路,迎面一個快遞員,他一拳打掉了人家的門牙……不久,七院來人,將小宇帶走。兒子呼天喊地:爸爸救救我,我不去醫院啊,不要去啊。
9
一個晚上,老伴走了
我什么都不能為她做了
11月8日晚上,我像平常一樣睡前摸老伴的額頭、臉,再去摸腳。怕她冷了、熱了,摸了才知道。
這天,我摸哪里都是寒的,腳像冰塊一樣。我趕緊開空調,打到25度,又抱了一床毯子加在被子上。過半小時再摸,還是沒有一絲熱氣。
我慌了,抱著她的頭靠在懷里,“靠牢我靠牢我”,我臉貼著臉,但還是越來越冷。“你不能走,不能走啊!”,我把臉貼得更近,手哆嗦著摸她的鼻子,沒氣了,往下摸,心臟不跳了。
我不知道怎么辦,完全沒有思想準備。她走了,我兒子沒有媽媽了。
我還在計劃給老伴做插管手術,有個90多歲的鄰居也是這個情況,做了手術還活著。我為什么沒早點給她做呢?這一夜我守著老伴越來越冷的身體,流淚,自責,后悔。
雖然她早就不認識我,早就什么都不知道,但我知道她還活著,知道我每天是為她、為兒子活著。她走了,我沒有一絲一毫的解脫。我已經習慣她活著,習慣天天為她做事。三年來我睡她床橫頭的沙發,晚上我能聽見她的呼嚕聲、呼吸聲、咳嗽聲……我像鐘表一樣準時,兩小時準會醒來,跟她說話,給她翻身,喂她喝水……現在這么安靜,什么都聽不到了,什么都不能做了。
上周我去醫院看過小宇,給他送點吃的。每次去那里看他,每次都聽他哭叫,“求求你帶我回家,爸爸我們回家吧……”
兒子春天會回來,他會讓媽媽看他的新書。
《本雅明書信集》終于寄來了。
來源:杭州日報
016-2020 人民法院案例選分類重排本
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 編 定價:1800.00元(全五卷14冊) 出版時間:2022-7
【內容簡介】
最高人民法院歷來高度重視案例指導和案例研究工作,全國法院在審判執行工作中,審理了一大批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案件,形成了典型案例和指導性案例,有效發揮了案例的引導、示范和教育功能,促進了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提升了司法公信力。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定期編輯的《人民法院案例選》,自1992年至今已經連續出版了176輯,出版時間跨度長達30年,是最高人民法院最早創辦的案例研究連續出版物,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版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出版冊數最多的案例研究叢書。其堅持“反映審判全貌,總結審判經驗,研究審判理論,服務審判工作”的編選方針,從一個側面記載了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發展的軌跡,反映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面貌,展示了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成就。作為全面反映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資料性、學術性和指導性叢書,《人民法院案例選》被公認為是立法機關制定法律和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釋的重要參考,是法學研究的基礎資料和法學教育的豐富素材。雖然因時代的變遷和法律的更替,早期的一些案例已經不適應目前的形勢,作出裁判時所依據的法律或司法解釋也已經有所變化不再適用,但仍具有史料價值和裁判方法的借鑒作用。
為方便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以及律師等法律職業共同體和社會公眾對司法案例的學習與使用,我們曾數次對《人民法院案例選》進行匯編整理:1997年4月,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了《人民法院案例選》(1992—1996年合訂本),分刑事卷,民事、經濟、知識產權、海事卷,行政卷,共三卷;2017年1月,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了《人民法院案例選(分類重排本)》(1992—2015年合訂本),分刑事卷、民事卷、商事卷、知識產權卷、行政與國家賠償卷,共五卷。時隔五年,應讀者的要求,我們參照2017年合訂本的編輯體例,編輯了《人民法院案例選分類重排本(2016—2020)》,共分為五卷,即刑事卷、民事卷、商事卷、知識產權卷、行政與國家賠償卷,每卷按照法律科學體系分成若干章。每卷又依據其性質和內容,并考慮到篇幅的平衡,分成若干冊。
在編輯過程中,對原版中的案例內容、結構體例等基本保留原貌,并根據案例關鍵詞制作了索引,以方便檢索、閱讀。同時,亦對其中的個別錯漏字句作了全面的校訂,改正了原版中的錯訛之處;同時,本書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對不宜公開的案件信息、當事人個人信息、未成年人信息等進行了技術處理。
【圖書特點】
一、集案例之精華
本書收錄了自2016年至2020年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法院案例選》共60輯,堅持“反映審判全貌,總結審判經驗,研究審判理論,服務審判工作”的案例編選方針,合計收錄案例1476個,記載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發展軌跡,反映人民法院審判活動面貌,展示人民法院審判工作成就,系集具資料性、參考性、學術性、指導性于一體之作。對推進案例指導工作,促進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弘揚法治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都具有積極作用。
二、展素材之權威
《人民法院案例選》自出版以來,作為全面反映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資料性、學術性和指導性叢書,被公認為是立法機關制定法律和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釋的重要參考,是法學研究的基礎資料和法學教育的豐富素材。其所選案例均為司法實踐中的典型、疑難、新穎案例,所作論述均出自審判一線法官或法學專家教授。每一篇案例均經過多層把關、嚴謹選擇、精心審閱,旨在用最生動的語言、最深入的論理,將更權威、更典型、更全面、更及時的司法案例提供給廣大讀者。
三、輔科學之編排
編者參照2017年合訂本的編輯體例,編輯了《人民法院案例選分類重排本(2016—2020)》,共分為五卷,即刑事卷、民事卷、商事卷、知識產權卷、行政與國家賠償卷。每卷按照法律體系科學地分為若干章,每卷又依據其性質和內容,并考慮篇幅的平衡,分成若干冊。在編輯過程中,對原版中的案例內容、結構體例等基本保留原貌,部分案例添加了關鍵詞,制作了索引,更加以方便檢索、閱讀。
需要說明的是,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都是依照當時的法律、法規進行審理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法治的日益健全,新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不斷出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依據也不斷更新。讀者在參閱本書時,務必注意每個案件的審理時間和當時的法律依據,全面、正確地加以研究、參考和借鑒。基于以上的考量,本書對案例中引用的修訂或修正前的法律、司法解釋條文未逐一注明,請讀者在使用本書時,以最新的法律、司法解釋為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