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括了所有的能想出來的對于新手來說的基本坑,多字預警!!
看完不能保證你一定能裝出一臺一點就亮的電腦,但是能保證你知道怎么去買,怎么去避免大部分的坑
好的那么我們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主題
你是否會覺得想要DIY一臺主機,但是怕麻煩,怕貴?
首先你需要知道的是,一部DIY的電腦并不貴!!!
是的一點也不貴!!!
在你的印象中是否存在著這種
我要告訴你,NO
很多里面的很多東西都是在坑人的
比如上面那個的最高配
可我實際去查了一圈
注意到顯卡了嗎,他只說了微星品質,并沒有說是微星這個品牌,這就是文字游戲了,我翻看了評論區,發現顯卡并不是微星的,也就是說多半用了1000多翻新的礦卡,林林總總的總結起來
2119(CPU)+497(內存條)+680(主板)+300(固態)+330(電源)+1100(顯卡)=5026
再對比一下7499
驚訝嗎,這就是DIY裝機的好處,省錢
什么?你覺得難?你不知道要怎么買配件?
哎,別急,這就來教你怎么選配件
首先,一部電腦主機總共由CPU,主板,內存條,固態硬盤,CPU散熱,顯卡(GPU),電源,機箱組成
我們分成幾個模塊來講可能會清楚一些
1.核心模塊(包括CPU,主板,散熱,顯卡)
注;選CPU前幾個要注意的點,牙膏廠(inter)的CPU后綴字母有特殊的意思,如下圖所示,選擇前請注意你想要的型號
文職辦公類,普通上下網(不包括要渲染視頻的)推薦
inter酷睿i3-9100,目前售價(559)
(搜索打i3-9100,下同)
AMD銳龍2200G,目前售價(619)
撿垃圾的話推薦,可流暢玩(LOL,CSGO,CF,吃雞,極小部分3a)
inter-E3-1230v2,售價(350左右)4核心8線程,性價比極高,E3神教,誰用誰知道,有錢當我沒說這個
inter-i5-9400f售價(999)
或者是i5-10400f售價(1199)
10400f在相比9400f上多了6線程,默頻都為2.9G
在部分需求多線程多人游戲上,(如騎砍)游戲上會有更好的體驗,這個自行根據要玩的游戲選擇
想要瘋狂點的可以去買帶k號的9400kf和10400kf,(這部分僅限預算不夠但是又想玩非常吃CPU的一類3a而且需求直播的人的入手)
AMD的話可以考慮購買3500x售價(999)或者3600x(1549),3500x能超頻,挺香的,建議還是選3500x,AMD選擇不多,就這樣
inter-i7-9700kf售價(2369),7系的性價比之王,默頻3.6,體質好可超5.0
inter-i7-10700kf售價(2669),沒啥好說,比前面提升了一點,預算夠就上唄
AMD的話直接去上個3900x售價(3499)吧,3800xt售價(3049)和3900x的相差并不大,
inter-i9-9900kf售價(2898)/i9-10900kf售價(3969)(打游戲完全可以上)
AMD3990x【縣城撕裂者】售價(2.9w左右)(打游戲完全夠,性能恐怖到令人害怕,多用于工作室的后期渲染,打游戲買這個完全性能過剩,當然你要有錢當我沒說)
主板選擇的要根據CPU來決定
查找是輸入型號就行,板子的質量由品牌決定,自己看型號和價格進行選擇購買
按品牌分為兩類,inter和AMD的
H310型號,適用于i3-9100,推薦品牌:七彩虹
b360/b365型號,適用于i3和i7系的不帶k的CPU產品,如i5-9400f
推薦品牌;微星,華碩,技嘉
z370/z390型號,適用于i5至i9系的帶k系列產品,如i9-9900kf
推薦品牌:微星,華碩,技嘉,華擎
x系列用不到就不講了
b350/b450型號,適用于2200g/3500x/3600x,推薦品牌:七彩虹,微星
x570型號,適用于3600/3600x/3700x/3800x/3900x,推薦品牌:微星,技嘉,ROG
trx40型號,適用于3990x
風冷是最好用的,一定情況下,水冷沒有風冷來的好用這是真的,小白不要老是以為啥水冷就nb,要看情況,
水冷分為一體式和分體式,一體式散熱太慢,不如風扇來的降溫快,分體式又太貴了
綜合起來,還是風扇更好
九州風神的玄冰400售價(98)/大鐮刀赤兔馬售價(114)
不超頻的可以選擇這兩款
追風者的tc14s(229)
利民銀風的ARROW T8(240)
有錢就上貓頭鷹NH-D15(600左右)
有錢的大戶可以考慮裝分體式水冷,注意把管子擰緊,灑了報廢就很慘了
顯卡
建議買品牌卡,微星,影馳,華碩,技嘉,七彩虹都可以
配啥CPU都行,只不過太低的CPU上太好的顯卡會導致無法完全發揮顯卡的性能
rtx470(265)/rtx580(358)/rtx960(438)(基本二手卡或者是礦卡翻新,半年至一年準壞,撿垃圾玩就買)
rtx1060(685)
rtx1080(1789)/rtx1080ti(1980)(√)性價比王者就是1080ti
rtx2060(2499)/2060s(2999)(性價比)
rtx2070(3299)/2070s(3899)(更好,有錢就上)
rtx2080s(4599)
RTX2080ti(一方大爺.jpg)售價(1w左右)
儲存模塊(包括內存條,固態硬盤)
內存條(大部分都買兩條組成雙同道,插1.3孔位或者2.4孔位,有錢上4條)
那4個數字代表的是內存的頻率,越高越好
入門(辦公,入門級游戲)
金士頓神條8G DDR4 2666
海盜船LPX8G DDR4 2666
光威悍將8G DDR4 2666
中端(游戲條,打游戲買這個就夠用了)
芝奇幻光戟c16 8G 3200
海盜船復仇者RGB 8G 3200
芝奇皇家戟 花耀銀/光耀金 8G 3200
阿斯加特 洛極RGB 8G 3200
(上面都是帶燈條的)
十銓火神 3200
芝奇sinper X狙擊者 3200
阿斯加特51度灰 3200
海盜船LPX3200 3200
(這是無燈條的)
頂級的
影馳名人堂HOF3600 16G
芝奇皇家戟 16G 4000
技嘉幻彩4400 16G
威剛龍耀4133 16G
十銓王者之劍4000 16G
固態硬盤
入門級
去搜硬盤,隨便一個牌子都行,120G,240G,500G自己選
中端
西部數據,東芝,海康威視的500G至1t
高端
三星硬盤
外設模塊(包括電源,機箱,鍵盤,顯示器)
電源
計算法則是你的CPU加上顯卡的功耗再加上100w空出50w的余量
即(CPU功耗)+(顯卡功耗)+150w=你最終需要的電源w數
不懂的可以看表
推薦品牌:鑫谷,先馬金牌,酷冷至尊,海韻,海盜船
看自己所需自行選購
機箱
無過多要求,喜歡RGB燈效的可以買側透機箱
鍵盤
青軸聲音最脆,也最吵,紅軸其次,聲音低沉不少,茶軸最安靜
顯示器
顯卡在1080左右的買1080P 144HZ
在2060左右的買2k 幀率自己決定
2080ti上4k144HZ無問題
品牌:三星,LG,小米等都可
家有沒有覺得平放的筆記本會很占桌面空間?又有沒有遇到過桌子底下的電源線非常凌亂怕踩到?這些問題,我相信大部分朋友和我一樣都經歷過。最近我重新布置了一下電腦桌面,也遇到了這些問題。
所以入手了奧睿科的3件套:電腦支架、UBS拓展塢,還有一個收納盒設計的電源插座。筆記本終于省出了好多位置。整理好以后,自己的辦公區域整潔不少,所以想和大家分享這幾件好物。
個人覺得這三件東西里邊,最實用的就是這個多功能筆記本支架(也可以叫做底座吧)了。怎么說是多功能呢?因為它可以有三種放置的姿勢,其中包括兩種平放、一種豎放。最節省空間的一種放置方式,就是豎著放。
▲筆記本電腦就像一本書一樣靠在支架上,占用桌面的空間大小估計只有原來的1/5甚至更少。相信大家也有閑置的筆記本,大部分不用他們的時候,就可以這么收納起來,不僅節約電腦桌的空間,空出來的地方可以放其他東西,電腦桌面看起來也更為簡潔一些。
▲這個電腦支架是鋁合金材質,結實耐用,個人覺得細節做工蠻不錯的,與桌面接觸的地方都有防滑膠條,既起到了固定的作用,也防止對實木桌面造成磨損。而且是鋁合金材質(全部部件,螺絲釘可能是不銹鋼),質感看起來相當不錯,動手組裝的過程也蠻有樂趣的。而且性價比高呀,標準款才59元,加大款加20。
▲斜著放置的時候,支架可以充當筆記本電腦的增高架,形成一個大約30度的小斜角。這樣不僅把筆記本的屏幕抬高了,眼睛可以稍微平視一些,久而久之,其實是可以緩解肩頸疲勞的。這也是電腦增高架的一個很主要的作用,相信大家肯定有同感。而且筆記本斜放的時候,鍵盤角度也有所增高,這樣打字會更舒服。
第二件想和大家分享的居家好物,就是奧睿科的這個收納式設計的電源插座。
▲收納前的亂象
一般的電源插座,是不含收納盒的,就會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電源線非常凌亂,放在地面上也容易臟,極端情況下還會有不安全的因素。大家看看我桌子底下原來的情況,可謂是非常凌亂,只能拿一個紙箱當做收納箱。
▲奧睿科這個收納電源箱,本身其實包含了兩個部分,一個就是收納箱體,第二個部分就是電源插座本身。不過從卡扣的設計來看,這是綜合設計的一套產品,二者組合起來非常緊密。5個插座位置,放在書桌底下基本夠用了,電腦、音箱、升降桌、臺燈這幾樣家電的插座位置完全可以保證到位。
▲而且還配有兩個非常實用的UBS供電口,這兩個口子剛好可以給我的屏幕掛燈供電,畢竟也有很多小家電并不需要交流電,只需要UBS這樣5V供電電壓就足夠了。蓋子本身,如果放在桌面上,也可以當作手機或者平板支架使用,充電時候可以立起來。
▲收納盒式的設計還是非常實用的,多出來的線材可以往盒子里面塞,再用蓋子蓋住。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樣做很雞肋,其實不然。收納電源盒的好處其實蠻多的,一個好處,看上去就是更整潔美觀。第二個好處,也就是防塵防臟,白色的電源線不會碰到地面。第三個好處嘛,如果大家有一雙大長腿,還可以伸到收納盒上,當做一個小小的腳墊。
UBS擴展大家可能都有,但是好看的還真不多。我看中奧睿科這個四合一拓展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好看了吧。
▲鋁合金的用料,細節非常到位的設計和做工,跟蘋果的產品放在一起毫不違和,甚至有一種配套的既視感(一查難怪,發現這產品設計居然獲過美國MUSE獎)。這也讓我有點出乎意外,奧睿科這兩年產品的設計和做工水平日益見。
▲正面四個UBS,真是幫了我的大忙。因為家里這臺24寸的iMac只有四個Type C接口,一個UBS A口都沒有,但是又有很多UBS A口的設備,比如說U盤,又比如說無線鼠標的接收器。從一個C口延伸出來,增加了四個UBS A口,日常使用完全足夠了,一些過時的A口線材也還能繼續發揮余熱。
▲厲害的地方在于,四個UBS A口都是UBS3.2的傳輸標準,最高的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0Gbps,相當于1GB大小每秒,算是很快的傳輸速度了,實際測了一下,讀取速度最快達到400多mb/s,滿意了,畢竟這可是A口啊。側面還有一個UBS C口的充電口,最高支持10w的充電,手機應急一下還是足夠用的。另外贈送的這根線材挺實用的,有一個轉接頭,A和C口都可以用,0.5m的長度,當做電腦的延長線或者隨身攜帶也都剛剛好。
最后來一張使用奧睿科這三件套重新布置之后的電腦桌面圖。
大家有沒有覺得整潔很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電腦支架真是實用呀!豎著放置節省出來了非常多的空間。而電源收納箱挺實用,也不用擔心腳絆到電源線了。
以上就是純粹的經驗分享,多謝大家閱讀!祝君生活愉快!
“溫暖世界”與“貧窮至死”
從18年底1平方米的小書桌開始,折騰到現在已經是我第6次桌面升級了。
也一直在思考升級的思路和必要性,直到年前的墨茶事件,突然想到一組詞:“溫暖世界”與“貧窮至死”( 寫文章的過程中發現達叔去世了R.I.P.「2.27」)。
紛繁世間諸多傷心事,譬如升學、戀愛、職場、意外、病痛······,但它總歸是個溫暖世界。盡管難以想象,現代社會的貧窮至死卻不鮮見,不一定是如墨茶般的財富貧窮,思想、感情的貧窮讓人與社會失去鏈接。知足常樂,心懷感恩,樂善好施,想把桌面活成生活的樣子,大概是許多人執著折騰桌面的原因,只在這一角,我們活成了理想中的樣子。
通用化桌面升級思路
小小桌面,東西不在多,夠用、干凈整潔就夠。但要創造一個夠用、干凈的桌面環境并不容易。
之前的多次升級中,我都提到了桌面收納的重要性,毫無疑問,收納仍然重要,但是今天我要提出一個理念,叫做桌面“輕收納”。桌面收納的說法其實不太對,應該叫做桌面與收納,將桌面與收納割裂開,不做物的斷舍離,而做空間斷舍離。
所以,這次的升級思路如下:
1、小型化、無線化
最主要的是機箱小型化,之前一直使用塔式機箱,不僅占地,而且機箱后外接線這個尾巴不好處理,自己組的機箱,不管多小,都不夠小或性能弱;這次更換為Mac Mini M1,直接放置在桌面不占地方,也不影響桌面升降。
其次是無線化,更換Filco無線鍵盤,Mac無線鼠標,其他的東西如無線藍牙音響、無線充電器,能無線的全部做到無線化。
2、集成化、多功能化
集成化主要體現在數據集成化。顯示器可以外接Mac、Switch等設備,實現數據一鍵切換,甚至單屏共享四組數據形成4個畫面;其次是以NAS為代表的無線存儲,為Mac mini提供無線存儲,以桌面Dock為代表的桌面存儲實時備份、擴容;
多功能化主要體現在一物多用上。除了上面說到的,鍵盤一件切換控制多臺設備、藍牙音響一件切換連接多臺主機,高度集成的多功能拓展塢,方便連接足夠多的外接設備。
3、空間斷舍離
不做物的斷舍離,而做空間斷舍離。
很多東西我們丟不掉,只需要換個地方放置即可。例如我購買了三個宜家的99元支架,放書本、包裝等雜物綽綽有余。
桌面只需要放置一些常用的小物件即可,其他都放置在收納盒中,置于桌面旁觸手可及的書架上,空間上自然形成“桌面空間”與“收納空間”,這樣不僅桌面更簡潔、收納也更有序。
而我的這次升級,也是圍繞著這個思路進行的。在開始之前,你會覺得有很多工作,例如空間規劃、物品擺放、理線走線等,下面說說我這次是怎么做的,以及要注意的坑。
我的無線化升級步驟
1、推倒重來、分區重建
先將辦公空間分區,不管區域大小,將桌面和收納分開。從最主要的桌面開始,拿掉所有東西,推倒重來然后分區域重建。沒有推倒的勇氣,就沒有重來的新天地。
2、擺放與理線
先放好顯示器,之后圍繞顯示器擺放其他物件。
那么桌面應該擺放哪些東西呢,可以按照五覺(視/聽/觸/嗅/味)來分類。視覺:顯示器/燈光等;聽覺:音箱;觸覺:鍵盤鼠標;嗅覺:香氛等;味覺:水杯。其他東西可以不放或酌情擺放。
理線最讓人頭大,一定要買的是桌底理線槽(長度700mm以上),線材魔術貼,不然真的搞不定理線。
宜家西格納理線槽非常好用,便宜只要29.9:
魔術貼也可以搜索關鍵詞魔術貼 收納,10元以內,非常便宜:
3、容易忽視的區域:桌底收納
▼走線卡扣,盡量買大號:
強力雙面膠,可以將一些小物件粘在桌底:
▼插排,雙排全三孔8孔位的公牛插排,最好買兩個,不然真不夠用。
別忘了買插排固定器,京東有9.9元3個,很劃算。
另外還推薦公牛收納盒,主要用來收納地面的線,線從墻面接到地面,從地面再接到桌底,可以有效保持地面整潔
▼桌底粘貼式抽屜,建議買幾個,我買了大、中、小三個,用了很久,粘貼緊,使用方便。我用來放一些常用的小件產品,非常好用,桌底空間利用起來。
直接1688購買,比淘寶京東便宜,下面這個是我買的,大家直接搜隱藏式抽屜,按距離價格購買即可。
4、顯示屏支架
如果顯示器支架底座平,可以在底座上放置其他東西,可以不購買支架。如果顯示器底座上難以放置東西,建議使用顯示器支架,將底部區域留出來。
我使用過三款支架,分別是樂歌單屏支架、樂歌雙屏幕支架、愛格升單屏支架。買之前主要關注幾個要點:
1、顯示器支架的承重能力;
2、使用后顯示器底部的可用空間;
3、雙屏拼接要預留的空間。
這幾款支架我使用起來都不錯,不過樂歌最高承重要比愛格升差,樂歌最高9kg,愛格升能到11.3kg。但樂歌顯示器支起高度更高,顯示器下方還能豎置MacBook Pro,愛格升不行,需要單獨買很貴的配件;如果是組雙屏,兩個顯示拼接起來后,顯示器離墻很遠,顯示器幾乎要到桌子的中間了(如下圖),這個問題讓人頭疼,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使用兩個單屏支架。
大家買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到底需不需要,能否接受可能出現的問題。
最后,我們先看一下這次改造的成果:
桌面升級6.0,這次我又更新了哪些設備,來打造一個簡潔高效的無線桌面呢?如果你和我有一樣的需求,可以參考一下。
一直以來都想要組一套小機箱,主要需求有兩點:一是足夠小,二是性能不能弱。
從Mini-ITX、Mini-STX到NUC都關注過,裝機麻煩、性價比不高、性能不一定強,糾結了一年多。恰逢M1版本的Mac Mini發布,網上各種性能逆天的測試,于是年前忍不住入手了,幫大家看看,Mac Mini M1到底如何。如有需要測試的軟件,請在評論區回復!
▼購買的是16+256版本,16G版本只能在官網定制,蘋果線下官方店只有8G。線下店看過兩次,相比Macbook系列,Mac Mini的存在感低很多,沒有可點亮的試用機。
大小比我想象的要大,沿用模具讓人有些失望,若第二代模具變小,更值得購買。
內部包裝僅有主機一臺、說明書、電源線,非常環保;主機使用保護膜保護,后部黑色接口處使用黑色膠帶覆蓋保護。
▼方正的造型,為19.7cm的正方形,厚度為3.6cm,圓角約30mm。正面是大大的蘋果信仰logo,背面是斜面,中間是圓形的凸起塑料,中間有Mac Mini的凹印。
看了官方的展示機,就知道與桌面接觸的塑料底面是非常容易磨損的,我自己做了一個底座模型,匹配度很好,有效防止磨損。
▼從左到右分別為:開關機按鈕、電源接口、以太網接口、雷靂/USB 4 *2、HDMI 2.0、USB-A*2、3.5mm耳機接口。
中間跑道圓的環形開口為散熱口,可以看到內部黑色的散熱鰭片。
▼正面右側只有一個白色的小指示燈,用來指示主機是否開機。
由于Mac mini只有2個雷靂/USB 4接口,為了對其接口做最大化的擴展,其中一個雷靂接口直連顯示器,另一個雷劈接口接拓展塢。以此拓展塢為基礎,又可以菊鏈桌面存儲和外接其他設備,HDMI 2.0 接另一塊4K分辨率的顯示器,完全滿足使用需求。
▼3D打印的Mac Mini底座,剛好可以放進去,這樣主機底部就不會和桌面接觸造成磨損了。
為了進一步防止磨損,可以購買硅膠防撞粒,貼在底座四個角,Mac Mini主機與硅膠粒接觸,防滑又進一步防磨損。
▼再打印一個,貼上硅膠粒,放在Mac Mini頂部,對頂部起到保護作用,頂部還能放一些小物件,一舉多得。
還做了個豎向的底座,貼合度很好,不過豎向放置,后面的線相對雜一點。
使用體驗:
1、直接放桌面,占地面積小,配合升降桌比其他機箱使用體驗好太多,無線化使用目前沒有出現問題;
2、無線藍牙鼠標、鍵盤、音箱連接沒有延遲、沒有延遲、沒有延遲;
3、顯示器喚醒有延遲,雙屏連接,HDMI接口比雷劈接口延遲更低;
4、性能強勁,Adobe常用軟件使用沒有問題,PS目前可使用2019版,視頻無法導出gif;
5、風扇不轉不準確,但是非常輕微,也基本沒有發熱;
6、可以使用iPhone軟件,如微信、微博、咸魚等,微信可以使用朋友圈;
7、x86 軟件基本都能使用,如果需要測試特定軟件,請在評論區留言。
我之前使用的兩塊顯示屏的分辨率分別為2K和1080P,更換了Mac Mini之后,一款支持雷劈接口的4K顯示器被提上了日程。使用4K顯示器后我發現,4K相比2K、1080P感官上有質的提升,如果沒體驗過,建議一步到位上4K!
當時我對顯示屏的要求是4K、雷電接口、27英寸及以上,最后選擇了PD2720U,年前購買,之后一直無貨,有需求的朋友可以選擇PD3220U,32英寸的尺寸差別,差價不大,有點想更換PD3220U了
▼顯示器毛重達到了10.5kg,凈重也有8.3kg。開箱后,頂部放的都是各類配件,主要包括電源線、雷電3線、外接 OSD控制器、HDMI線、 DP線 、 USB Type B轉USB Type A線,紙質文件包含快速指南、三包卡 、工廠校準報告。
▼顯示器的安裝比較簡單,連接桿和底座固定,底座插入顯示器對應的VESA孔位區域即可。
由于顯示器功能豐富,如內置雷電接口等,明基PD2720U很厚,中間最厚區域厚度近6cm,邊緣最薄處也有3.3cm,這一厚度使得這款顯示器無法使用明基自家的ScreenBar屏幕顯示燈。
周身有大量的豎向隔柵式散熱口,純金屬扁平底座不突兀,連接桿塑料包裹略遺憾,帶有理線器方便理線。
▼明基PD2720U接口豐富,從左到右分別為3.5mm耳機孔、USB 3.1 Gen2*2、USB 3.1 Gen2上行*1、OSD控制器接口、HDMI 2.0*2、DP 1.4、雷電3*2(65W/15W)。
特別說明一下PD2720U的雙雷電接口,左側是主雷電接口,自帶65W供電,可接4K@60Hz的顯示器,右側為副雷電接口,提供15W供電,可接4K@60Hz顯示器,擁有40Gbps傳輸速度,用來外接其他設備傳輸非常好用,完美兼容Mac Mini M1。
▼顯示器的控制,除了外接的OSD控制器,顯示器背面右下方還有專門的撥桿式控制按鈕。
OSD控制旋鈕采用金屬拉絲材質,旋轉可以選擇調整,按壓確定,調整亮度、對比度、音量方便,周圍還有返回鍵、三個自定義按鍵、切換源鍵。
背后的按鈕也采用了類似的設計,這個遙感比單獨的按鍵好用很多。
顯示效果測試
▼明基PD2720U 的顯示器設置項比較多。
其中信號源分為雷電3、DP、HDMI 1、HDMI 2,一共可以連接4臺設備,同時通過OSD一鍵控制;同時通過選擇還能選擇不同的信號模式,例如PIP模式可以全屏顯示一個主畫面,畫中畫顯示一個副畫面,PBP左右對稱顯示兩個信號源畫面;PBP*4可網格排列顯示4個畫面。
圖片設置可以調節畫面亮度、銳度等,系統里面的人體工學設計可以設置久坐提醒,電源喚醒可以在主機開機后自動打開顯示器。
▼重點說一下色彩設定選項,色彩是一款顯示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色彩設定里有色彩模式和雙色彩模式,可選項差不多,不過雙色彩模式可以同時左右顯示兩個不同的色彩模式畫面。
明基PD2720U可選模式包括 96%的DCI-P3/Display P3色域、99%的Adobe RGB/sRGB/Rec.709、蘋果專用的M-Book模式、CAD/CAM模式、動畫設計模式、暗房模式等。
▼PD2720U 采用了一塊27吋的顯示器,4K 3840*2160 UHD分辨率,PPI達到163,畫面相比我之前使用的2K或1080P顯示器有質的提升。
對比我右側2K的明基顯示器,相同的頁面兩邊分別看,你很難想象,之前自己是如何能忍受的。這里倒不是說2K、1080P不好,各有各的需求,只是使用過更好的4K以后,你確實能發現畫面細膩度差距是很明顯的。
▼作為一款專業顯示器,PD2720U 可以通過內置的Display Pilot軟件實現一鍵色彩管理,開啟ICC Sync后,切換不同的色彩模式后會同步自動執行,確保顯示器和電腦色彩管理系統之間色彩匹配一致、精確。
且通過這一工具,你還能自定義設置更多的窗口布局,制定特定的軟件使用時自動應用特定的色彩模式等,滿足各種專業、自定義需求。
▼通過標準色彩對比,我們可以測試一款顯示器的色準。以下對比為原圖拍攝,未經任何色彩調整,所見即所得。
如圖所示,左側的色塊為標準的色彩圖片,中間為明基PD2720U的顯示屏攝效果,下方小屏幕為MacBook Pro的屏攝效果。
對比來看,PD2720U確實在色彩顯示上更貼近原圖,特別是黃色、白色的顯示,很明顯能看出來更黃、更白,比MacBook Pro更優秀,這也提醒我我的Mac該重新校色了。10Bit色身,也能保證彩色的各個顏色都能完整展示。
▼通過測試屏幕的黑白對比度,可以發現,對于PD2720U而言,不管明、暗,其色塊邊緣都清晰可見,代表PD2720U 對比度優秀;
通過漸變圖片的顯示,其過度平滑,自然,顯示優秀,完全不輸MacBook Pro。
接下來,通過幾組圖片實拍對比,來看看PD2720U的顯示效果,上方為原圖,下方為屏攝效果(原圖未修)。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以上圖片因為相機參數問題,與實際觀看效果還是有一定差距,但是同等條件下的對比可以看出,PD2720U完全有著不輸蘋果顯示器的效果,某些條件下甚至更好,作為一款專業顯示器,PD2720U對于我這種對色彩要求嚴格的設計師、攝影師而言,是讓人放心的。
通過蜘蛛測色儀實測發現,PD2720U在0-100的亮度范圍內有著非常優秀的色溫一致性,為標準的6500k,48色色準測試中,色彩精準度ΔE最大值為2.79,最小值為0.29,平均ΔE僅為1.13,比官方報告上的1.1685更優秀。PD2720U作為一款高端顯示器,素質不用擔心。
購買了Mac Mini M1,拓展接口絕對不夠,而且所有接口都在內側,使用起來并不方便。
拓展塢找了不少,要滿足Mac Mini M1 40Gbps的傳輸速度,必須要配合雷電3的拓展塢使用。雷電3雖然也是Type- C接口,但是比普通的C口USB接口性能要強很多,且雷電3的拓展塢都不算便宜。挑挑選選,最終選擇了Anker這款13合一,能高效拓展的設備。
61▼包裝不算小,主要是電源比較大,180W供電,比拓展塢本體要大一些。
內部除了拓展塢本體、電源適配器、保修卡,還附贈了一條0.7m的雷電3數據線,一條滿足40Gbps傳輸的數據線也不便宜。
▼Anker 13合一拓展塢中框采用了鋁合金本色設計,輕微的磨砂質感可以防指紋。
正反兩面采用了類似旅行箱一樣的隔柵設計,看似灰色的塑料材質,實際上也是金屬材質,中間貼有銀色的anker金屬標志。全金屬材質的設計可以保證散熱更好,官方表示25度的環溫下,最高升溫不超過25度。
▼拓展塢底部是大面積、全覆蓋的硅膠防滑墊,豎向放置在桌面的時候穩固性很好,即使在前面使用SD卡插拔也沒有問題。
同時底部還有一系列認證圖標,也是Anker18個月品質問題免修包郵換新的政策的底氣。
▼正面頂部是一個閃亮金屬開關,開關底部一個小的藍色指示燈。中間的SD/TF接口我非常喜歡,可以方便導出相機素材,支持SD 4.0和UFS-II規格。
前面的3.5mm耳機孔好評,相比Mac Mini M1的后置接口,耳機直接接在拓展塢上方便多了。兩個USB-C 3.1 Gen 2接口,可以跑滿10Gbps傳輸速率,且下方C口同時可提供18W PD快充;藍色的USB-A 3.1 Gen 1接口支持7.5W供電和5Gbps的數據傳輸。
▼背面區域包含了非常重要的2個雷電3接口,上方雷電3接口為副雷電3接口,支持15W供電和40Gbps的超高速數據傳輸,下方的主雷電接口,可同時提供85W高功率供電和40Gbps的速度,和Mac Mini M1的雷劈接口速度一致,可完美匹配。
同時還有一個4K HDMI接口和三個5V@0.9A的USB-A 3.1 Gen 1接口,支持5Gbps傳輸。底部是圓形的電源接口和一個千兆網口。
▼因為我的顯示器明基PD2720U 支持雷電3接口,因此我使用Mac Mini M1的一個雷電接口直接連接到顯示器輸出雷電3信號,Mac Mini M1另一個雷電3接口連接到Anker拓展塢的主雷電3接口上,用來拓展Mac Mini M1的接口。
與此同時,Anker 13合一拓展塢的副雷電3接口連接到桌面存儲Lacie 1Big Dock上,形成菊鏈,直接通過拓展塢為Mac Mini M1提供額外的8T存儲和實時的備份。
▼當然我更喜歡把拓展塢橫著放置,雖然豎直放置更節約空間,但是橫向放置更穩6,而且后面的線材不會懸那么高。
在拓展塢四個角粘貼好硅膠墊,剛好可以橫置在Lacie 1Big Dock雷電3桌面存儲上,Lacie 1Big Dock配合Anker 的這款拓展塢非常好用,因為本身Lacie 1Big Dock還可以繼續菊鏈其他設備,進一步擴展外接設備,且通過Anker拓展塢的開關鍵,可以控制Dock的開關機,一舉多得。
總的來說,Anker這款13合一拓展塢作為桌面的接口中心完全夠用,不僅是Mac 的最佳拍檔,和而不同的外觀設計也兼顧了桌面使用時的美觀度。
雷電3單口5K@60Hz的輸出比Mac Mini的4K@60Hz規格更高,HDMI接口也支持4K@60Hz的輸出,通過拓展塢,可以額外為兩個4K顯示器提供音視頻輸出。對于其他設備,例如Win筆記本、Switch、外接顯示器等,都能完美兼容。
前面的SD/TF接口對經常需要拷貝攝影素材的設計師而言比較友好,前置3.5mm接口插拔方便,可取代Mac Mini M1的后置耳機孔,底部的USB-C 3.1 Gen 2接口除了提供10Gbps傳輸,還提供18W Pd快充,平時隨手充手機、Pad夠用了。
前后一共13個拓展接口,1949的售價,在雷電3拓展塢陣營里,也屬于正常,只能希望雷電3這樣的好技術更加普及和平民化吧。
鍵盤、鼠標無線化也是我重點需要考慮的。之前準備換個500以內的性價比鍵盤,不過看到別人曬的奶綠色Filco后一下中毒了,考慮良久,忍痛一步到位。
由于奶綠色的Filco基本全平臺都缺貨,特別是87鍵的,不僅顏色缺貨,軸體也不全,蹲了好久,1月底1560+入手了104鍵的奶綠色雙模Filco茶軸機械鍵盤,一把退燒。
奶酪綠的不好找,大家自行搜索吧。
▼Filco圣手二代奶酪綠色雙模機械鍵盤。本來想選擇一直使用的紅軸,但是茶軸才是Filco最拿手的軸體,所以也不糾結,購買了Filco最經典的茶軸。
內部有說明書一本,防塵塑料蓋、104鍵鍵盤本體,下方是USB連接線、可替換鍵帽/拔鍵器、備用5號電池2節。
▼104鍵的圣手2代“FILCO”標識位于鍵盤正面右上角。
下面有2個指示燈,一個按鍵,分別是配對LED燈/大寫鎖定LED燈、低電量LED燈/數字鎖定LED燈;最后一個橡皮擦樣式的是裝置清除鍵,用來恢復出廠。
104鍵有數字鍵盤,87鍵更小巧,但是沒有數字鍵平時輸入不是很方便,況且104鍵和87鍵價格基本一致了。
▼其中F1~F8為多媒體鍵,使用時按住Fn鍵再操作,可以控制媒體。其中F1調高音量、F2降低音量、F3靜音、F5上一曲、F6播放/暫停、F7停止、F8下一曲。
數字鍵1~4同時也具有多設備切換功能,最多可以配對4臺設備。首次使用時,先按右上角的清楚按鍵,之后按住【Ctrl】+【Alt】+【Fn】三個組合鍵進入裝置切換模式,此時藍燈、紅燈同時點亮,按下數字鍵【1】進入配對模式,和對應設備配對好即可。同樣的方式可以再次配對其他3個設備(數字鍵2、3、4)。
如果要在不同設備間切換,也是同時按【Ctrl】+【Alt】+【Fn】,松開后立即按1~4,可選擇對應的設備。
▼右上角背后的mini USB接口,用來與設備進行USB有線連接。
USB連接優先級始終高于無線連接,通過按壓同時【Ctrl】+【Alt】+【Fn】,選擇數字鍵5,可以切換成USB模式,連接USB連接的設備。
藍牙連接/電池供電的時候,連接USB線則變為USB連接模式,鍵盤控制當下設備,如果同時按住【Ctrl】+【Alt】+【Fn】,在選擇1~4中的其他設備,則切換為藍牙連接/USB供電。
▼中間的圓形按鍵為鍵盤的藍牙電源開關,突出代表藍牙關閉,按壓下去代表開啟藍牙。
▼背面頂部有兩個支撐墊腳,四角同時有四個方形的硅膠防滑腳墊,右邊一點是電池安裝位置,需要使用2節5號電池,以每天5小時使用時長算,電池供電可以連續使用6個月。
左邊藍色部分為DIP開關,默認處于關閉狀態,一般很少用到,開啟后會更改鍵盤的某些功能,例如開啟開關1,代表Winsows鍵和應用程序鍵無法使用。
鍵盤使用感受:
Filco圣手雙模機械鍵盤設備連接、切換都比較迅速,喚醒后需要隨意按一個按鍵,指示燈閃爍后立馬就連接上了,喚醒延遲2s左右,正常使用過程中沒有延遲。如果是游戲使用,也可以使用USB連接,獲得更好的效果。
Filco茶軸使用起來和我之前使用的機械鍵盤段時間難以感受到很大差異,更大的差異可能在于Filco的做工和品質,確實要相對好一點,最重要的,奶酪色的鍵盤清新素雅,手感良好。
非剛需其實也可以選擇其他高性價比產品。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燈光是桌面必不可少的元素。伏案時或碼字、或休閑娛樂,我都更樂意開啟桌面燈光,照亮小小一方空間,而不是一而概之的開啟房間大燈,氛圍全無。
因此,這一次桌面6.0桌面升級,我把燈光升級也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這次購買的產品有Yeelight的RGB氛圍燈帶和智能屏幕掛燈Pro,配合小愛同學使用,語音智控也方便。
最終效果如圖:
Yeelight燈帶
▼購買的是2米基礎款,包裝上方是2米的燈帶,下方是控制器和電源插座。
對比來看,這個燈帶不算很便宜,不過對比其他三色、七色的燈帶,這款1600萬色的RGB無極調光,且支持小愛同學語音智控和手機智控的燈帶,而且支持3年質保,確實也是極少數的可選項了。
▼別看燈帶只有2米,但是電源加上控制器的線長,可以說非常長了,對于桌面走線而言,也是個不小的難題。
2米是基礎款,但是燈帶末梢有插孔,可以購買燈帶延長包延長燈帶,單條燈帶最高可延長至10米。
▼那單條燈帶又是如何像最終效果圖一樣,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色彩,例如這種紅/藍光、冷/暖光的呢?
答案是不可以!我購買了兩條燈帶分別控制,形成拼色效果。我的桌面尺寸為1.4*0.7m,單條2米燈帶差不多可以前后圍半圈,兩條燈帶圍一圈。
我試驗過好幾種方法,燈帶隱藏不外露是基本要求,因此靠墻一面的燈帶粘貼在桌子側面(下圖1),可以保證既看不見燈帶,后方/墻面光線又足夠。其他三面為了保證燈帶不外露就不能貼在側面,轉而貼在底面即可,最后,我將控制器也粘在了桌底,直接用小愛控制(下圖2)。
▼每條燈帶都支持1600萬的無極調整色,與手機APP綁定后,你可以選擇推薦的各種燈光模式,如早安喚醒、夜燈模式、電影之夜、家的溫馨等,燈帶會根據場景調整到合適的氛圍;
也可以選擇白光、彩色光、或者變色流光,在更多設置里,你還能通過攝像頭拾取顏色或根據音樂律動變色燈,可操作性和可玩性比其他產品要好很多。
配合小愛音響,你可以通過語音控制以上各種設置。
Yeelight屏幕掛燈Pro
購買這款掛燈主要看中了它背面有2組氛圍燈燈,相比其他屏幕掛燈還是比較新穎和創新的。副燈可以形成雙色效果或呼吸等其他效果,和燈帶雙色配合,搭配起來比較和諧,照亮顯示器背后,氛圍感更好。
▼入手的Pro款,標準款更便宜,只不過氛圍燈和控制方面會有一點縮水。內部分別是說明書、配重底座、燈體、控制器、電池,中間是配件盒,內部裝有電源線。
▼燈體采用金屬材質,正面印有Yeelight的logo,背面是接觸磁吸式觸點。
屏幕燈貫穿整個燈體,背后的氛圍燈為兩段式,其中屏幕燈為80顆0.2W的LED模塊,氛圍燈為40顆0.2W的LED模塊。燈珠外側的透光板使用了磨砂霧面材質,理論上會柔化光線,屏幕燈光對屏幕的散射效果會更明顯一點。
▼掛燈的底座掛件采用了全金屬材料,實心的分量足,起到配重塊的作用,燈體和底座通過金屬觸點磁吸固定后,可以在兩個金屬凹槽內小幅度前后旋轉,前后旋轉的角度為25度左右。
與顯示器接觸的部位覆蓋有硅膠防滑墊,保證掛燈夾持在顯示器上穩固不滑動。
用戶使用時可根據自身情況小幅度調整燈光照射范圍,達到舒適不刺眼的程度。
▼這款掛燈帶有單獨的無線控制器,通過按壓、旋轉來控制燈光。主要的控制如單擊開關屏幕燈、長按開關氛圍燈、旋轉調節亮度、按壓并旋轉調節色溫、雙擊模式切換。
不過電池的安裝比較費勁,將控制器壓在桌面后再旋轉開啟或關閉電池倉的方法更好用一些。
▼Yeelight屏幕掛燈夾持在屏幕頂部的效果,即便是窄邊框的顯示器,前面的劉海使不會覆蓋到屏幕顯示區域。C口的電源線插在背后底座上,沒有設計理線結構,好在走線也并不復雜。
就其照明效果而言,氛圍燈是它的很大一個特色,營造的氛圍效果也很好。屏幕燈的照明,由于其磨砂的設計,其照明路徑并不是很分明,不管什么角度,都會有散射出來的柔光照射到屏幕上,不得不說,這點相比明基確實要稍欠一點。
▼智能控制也是Yeelight這款屏幕掛燈的特色,除了擁有模式卡片可以一鍵切換屏幕燈和氛圍燈的效果,也可以單獨更改屏幕燈和氛圍燈的亮度、照度、色彩等各類參數。
配合Razer Chroma和Overwolf,可以支持主流的PC游戲燈光互動,在進入游戲、載入和競技過程中,都會有實時互動式的光效。將游戲事件與燈光聯動,儀式感足足的。
Yeelight燈帶配合屏幕掛燈,再配合小愛音響或者手機APP,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效果。
例如叫小愛依次控制氛圍燈、掛燈、左右燈帶的順序開啟,從全黑到氛圍燈全部開啟,屏幕掛燈照亮小小一方桌面,這樣的氛圍是不是比開啟大燈更有情調呢?雙色氛圍燈配雙色的燈帶,對照起來也很和諧。
這是一次讓我比較滿意的桌面改造,主要滿足了我的幾個心愿:無線化、集成化、燈光化。
通過這次改造,使用空間上的斷舍離而不是物的斷舍離,桌面更簡潔的同時,功能也更強大。最煩人的排布理線,也有詳細的說明,相信能給各位一定的參考。
這次以Mac Mini M1為中心的改造,同時也羅列了自己在用的一些產品,這些產品基本都屬于我挑選出來送給自己的新年禮物,我自己滿意度還是可以的。如果你也在使用Mac Mini M1,或者打算購買,有任何問題請在評論區提問,知無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