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長文創作季#
我們家里四個人。
我生活極簡,舍不得花錢。
女兒和我正相反。花錢從來沒算計。
買東西也從來不看價錢。一個人掙錢一個人花,想買啥買啥。
老公和兒子正常消費。不太節省,也不太浪費。
我買菜,都是盡量控制在每天30元的標準。
老公覺得沒必要。讓我想吃什么就買什么,又不是沒錢吃飯。關鍵是現在也沒什么想吃的。
我是想著夠吃就行,不能浪費。
我現在基本沒什么想買的,也覺得生活已經挺好了,也沒什么需要買的。
除了生活開支,我啥都不買。
在生活上,我也經常念叨,不能浪費,要節約,要惜福。
家里的紙巾用得最快。
我有時開玩笑,說她們都太浪費了。吃一頓飯,要用幾張紙巾。
我們四個人,一包紙放在桌子上,兩三天就用完了。
為了提倡節約,我建議,吃完飯,一人抽一次就夠了。女兒積極響應,抽了一張紙,一撕兩半,自己留一半,給弟弟一半,說她們上學的時候,和同學就是這樣用的。
我看著她也是好笑。
讓她們不浪費,也不至于要這樣節省,一張紙兩個人用。
我們家的紙巾用得快,是因為擦手用紙巾,吃完飯摖嘴巴用紙巾,擦桌子也用紙巾。
所以一包紙巾很快就用完了。主要是抽紙抽起來也太方便了。
我現在每次摖桌子都用她們摖完手放在桌子上的紙巾,二次利用,就不用另外再浪費一張紙了。
女兒洗臉用一次性洗臉巾。
雪白的一張紙,摖一下臉就丟掉,覺得挺可惜的。
以前我都是把它收集起來,打掃衛生的時候當抹布用。用完就丟掉。
不用占地方,還能不浪費。
因為太多了,打掃衛生擦桌子都用不完。
昨天想到一個廢物利用的好辦法。
當天用的洗臉巾,還濕著,我拿它摖桌子。
摖一次,洗一下,中午和晚上可以重復用。
一天一張。既干凈衛生,又沒有浪費。
洗臉巾也物盡其用了,還節約了紙巾。
為了讓家里沒有洗臉巾的堆積,我開始開發廢洗臉巾的第二次利用機會。
廚房里放一些用過的洗臉巾。
可以摖手,摖完手的洗臉巾,可以炒完菜之后,摖灶臺。摖完灶臺,不用洗就可以丟掉了。
電腦桌面用洗臉巾摖,我喜歡桌面保持清潔趕緊。
每天摖,也就沒那么多灰塵。摖完電腦桌的紙巾可以摖床頭,摖窗臺。
摖完窗臺,洗臉巾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家里的洗臉巾被我利用到了極致。
我們家里的垃圾袋用得非常省。有時買幾卷,一年都用不完。
不是我家里不用垃圾袋,也不是我家里不做飯,沒有產生垃圾。而是我會把每次購物的袋子都留著。就連買菜的袋子,也都被我當作垃圾袋用上了。
每次買菜的垃圾袋都是直口的,沒有手提。也沒有關系。
大的袋子,可以直接套到垃圾桶上。小的袋子也會折起來。剩菜剩飯的,就用小的袋子裝,就不會漏得垃圾桶里到處都是。
每次買菜,隨便都是四五個袋子。一天買一次菜,四五個袋子根本用不完。
有時候,女兒當外賣的袋子,也會當作垃圾袋子,可以二次利用一下。
既節約了資源,還減少了浪費。
有時在超市買的物品多時,也會買購物袋。以前的時候,我會把購物袋折好,放在包里,下次去買東西,就不用出錢再買袋子了。
老公說,怕人笑話,覺得兩三毛錢的東西,還要這樣省。所以,現在不拿購物袋子去買東西了。
如果東西少,就盡量不買購物袋,我手拿著就可以了。反正出了超市,要么就直接回家了,要么就是放在車上了。其實買不買購物袋都一樣。
家里有一個女兒不要的帆布袋,我打算以后就放在包里,以后買菜的時候用。就不需要再買購物袋了。
減少購物袋的使用,為環保做一點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極簡生活是極致,簡單,節省。能不花錢就不花錢,能少花錢就少花錢。
家里總有用壞的被套。
我都沒舍得扔。
被套壞了的話,總會有貼身的一面舊掉了,而一直放在放面的一面,其實還好好的。我會把被套好的一面撕下來,把壞的一面丟掉。把好的一面,簡單裁剪一下,做成枕套。
枕套做起來最簡單。
而且用的也比較費。每次買整套的床上用品,被單和被套還好好的,枕頭可能就壞掉了。
以前都是在網上重新買成對的枕套。
買了一個簡易縫紉機之后,我就再也不用另外買枕套了。
不用的被套改成枕套,既沒有甲醛,還枕著舒服。
夏天的時候,我喜歡穿寬大的衣服,覺得沒有束縛。
以前的時候,老公洗的褪色的純棉短袖,我不舍得扔掉,留下來做了我晚上睡覺穿的睡衣。
夏天的衣服雖然都不貴,但是,穿舊的衣服沒有甲醛,而且洗得還比較軟。穿起來比新買的還舒服。
現在,女兒長大了,兒子也比我們都高了。
他們的衣服買的都還比較貴。
料子也會比較舒服。
我夏天的睡衣就更多了。
只要是黑色的,白色的,顏色不太招搖的,我都把它搜集起來。一年穿一兩件,每天換洗著穿。穿壞了,丟掉也不心疼了。
所以,我夏天的時候,幾乎不用買睡衣。
存錢攢錢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以少積多的過程。要想存錢攢錢,就不能不在乎每一筆小錢的開支。
其實有些東西舍不得扔,也不僅僅是為了不花錢,而是想節約資源,不想浪費。希望每樣物品都能發揮它的最大的價值。
我喜歡《人生果實》里英子的生活理念。
他們家里很少買東西。物品都是幾十年的。只要沒壞,就會一直使用。
有一次,女兒澆菜的時候,打碎了她們用了幾十年的水缸,很是心疼和自責。英子反而安慰女兒:它老化了就破了,想點積極的東西,別抱怨,我們就當它時候到了。
不浪費物品,把每一樣物品的價值利用到極致。如果破了,壞了,也能夠坦然接受失去的后果。
者: 吳玉梅(松原)
欣欣和向榮是大學同學。兩個人的媽媽是同事,在同一所中學任教,兩個人的爸爸都曾經有過軍旅生涯,都有過立功受獎的經歷,有軍功章為證。
剛到大學時,兩個人并不太熟悉,因為高中時,他倆并不在同一所學校。
欣欣相貌嬌美,外柔內剛,且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有兩把刷子,不久,就成了男同學心目中的女神。向榮陽剛帥氣,相貌威武挺拔,性格豪爽正直,且愛好廣泛,尤其是三大球更是出類拔萃,綠茵場上少了他的身影會大煞風景,很快,就成了女同學眼中追尋的目標。
開學三周后,老師組織一次互相了解的班會,讓同學們講自己,講家鄉,講愛好,講志向,最主要是講一講進大學三周的體會。通過這“五講”活動,欣欣眼前一亮,她覺得媽媽同事的兒子還真優秀呢。向榮也是突然覺得,爸爸戰友的女兒還真的不同凡響呢。倆人四目相對時,“嗖”地竄出了互為欣賞的火花。
大學生活是充實的,快樂的,多彩的。欣欣和向榮都是有追求的孩子,他們朋友似的來往,卻從沒想到越界;他們互相欣賞著,卻從沒想過關系再發展。強勢,是兩個人的致命弱點。同在學生會,工作中時有爭論,更加凸顯各自的霸氣與拔尖的個性,這種與生俱來的個性,是學不來裝不成的,良好的個性勝于卓越的才智。也正是這種良好的個性,讓兩個年輕人在每每的爭論后,愈發互相賞識。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 轉眼五年大學結束,同為新聞系的兩個人,陰差陽錯地又同時分到一家報社。欣欣分到時政欄目組任記者兼責編,向榮分到采編室兼副主編,主抓記者調查。
從同學到同事,兩個人的話題自然離不開對方。向榮的媽媽曾經側面打聽過,欣欣是個非常優秀的姑娘,她多次和欣欣的媽媽半真半假吹風,有意把兩家關系更進一步。欣欣媽媽也見到過向榮,從心里往外地喜歡這個孩子,兩個媽媽一拍即合,竟然合計起兩個孩子的終身大事來。
于是乎,兩個媽媽輪番地進行轟炸,什么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啊,什么“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啊,什么愛和被愛都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啊。兩個媽媽不愧是教師,說教起來的詞都不同凡響。欣欣和向榮同時感到了媽媽的用意,兩個人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發問:“怎么?老媽,有目標了?”
欣欣媽:"你的同學向榮啊,多好的人選!”
向榮媽:“你的同事欣欣啊,多好的姑娘!”兩個人本來就有好感,可惜,都強勢了點,矜持了點,主動權卻落在兩個媽媽身上,經媽媽們一點撥,兩個人終于醒悟。于是乎,花前月下有了情濃意切的約會,上班下班有了眉來眼去的交流。兩個媽媽如愿以償,暗暗地開始操辦婚房,婚禮,婚事。
誰說獨生子女不好,好著呢。這不,兩家都是獨子,辦完一次婚事,就都是老兒子娶媳婦大事完畢。所以,按照家庭的實力,兩家父母傾其所有,你家買房,我家裝修;你家買車,我家包攬全部家電。緊鑼密鼓中,兩個孩子不費一槍一彈,輕輕松松地走進了婚禮的殿堂。
由同學變成同事,由同事變成夫妻,輕而易舉的改變,讓兩個孩子來不及思想準備,更別提婚后的擔當與義務,甚至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從父母那里蹭來的。兩個人也是工作特殊,經常出去采訪,開會,深入基層,聚少離多,偶爾聚在家里一次,你守著電腦,他捧著手機,誰也不肯進廚房,靠來靠去,不是欣欣媽送來吃喝,就是向榮媽請過去白蹭一頓。
兩個媽媽卻不以為然,就一個孩子,巴不得有人吃他們的飯菜,也好刷刷存在感。然而,他們沒有意識到,一種潛在的危機正暗流涌動般地悄悄地侵蝕著他們。
一次,欣欣采訪回來晚了,且又是跑了一天的路,又饑又渴,踏進家門就大呼小叫地要吃喝。沒想到,早早回來的向榮正趴在電腦前忙著呢,廚房里清鍋冷灶,毫無生氣。這人啊,在饑餓時,情緒就難控制,欣欣的火氣嗖地竄了出來。她上前,啪的一聲關了向榮的電腦,大聲吼道:“這還是個家嗎?你就和電腦過日子吧!”向榮正在下載一個文件,電腦突然關掉,前面的下載前功盡棄,他也火了,“你干嘛?媽媽答應一會送飯過來,你急什么?我的文件報廢了!”說完,一腳踹開電腦桌,沒想到,桌子上的茶杯掉下來,正好砸在欣欣的腳上,滾燙的茶水,讓欣欣“哇哇”大叫起來!向榮如果馬上拿出藥水處理一下也好,正在火頭上的向榮竟然毫不理會,只顧收拾杯子。欣欣受到如此大的委屈,豈肯罷休,兩個人唇槍舌戰鬧翻了天。多虧向榮媽媽來送飯,兩個人才休戰,裝模作樣地吃完飯,老媽一走,又開始理論剛才的是非對錯,當然,也是無果而終。
諸如此類的小摩擦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漸漸地,兩個人都在懷疑這段婚姻的前途性;漸漸地,兩個人由對戰變成冷戰,由冷戰變成休戰。夫妻間,打是親罵是愛,就怕是休戰,當兩個人連戰爭都懶得打時,那可就要走到頭了。
終于有一天,欣欣提出離婚,向榮思考半天,提出一個折中的辦法。他說,如此生活,我也感到很累,不過,咱倆先別忙著辦手續,都先冷靜一段時間,先不要告訴老人,表面上保持一個家的樣子,你住在家里,我住在單位宿舍。如果冷靜半年還沒有緩和的余地,咱們再辦理手續,如何?
畢竟都是有理智的人,欣欣考慮后同意向榮的折中。表面上,兩個人還是你恩我愛,在兩個媽媽眼里,他們多了一份客氣,在同事眼里,他們多了一份距離,在這個快餐時代,沒有人過多地關心他人的家務事,在報社這個忙碌的,單打獨斗的單位,雞婆三八之類的人少之又少,他倆分居的秘密,竟然無人知曉。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從武漢席卷全國,在這場戰役中,白衣天使被稱為逆行者,而報社記者們也應該是這場戰役的投入者,參與者,逆行者。別的行業春節過后都延長假期,報社沒有這個待遇。他們不但沒延長假期,而且大年初一,就開始加班加點,配合社區深入基層,搞調研,查情況,小區設點盤查出入人員,接觸當事人,安撫群眾,穩定民心,及時為上級部門提供有關的情況。欣欣和向榮都是報社的骨干力量,別人可以輪班休息或者線上工作,他倆必須每天報到,深入第一線采訪。這樣忙碌了一個多月后,疫情稍微控制,他們也可以松一口氣了。一天,領導給他們十個記者一項任務:隨機采訪,采訪對象是所遇之人,一個問題,疫情過后,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三天后,領導把這十個記者召集起來,匯報采訪情況。當欣欣匯報到一個姑娘的愿望是:疫情過后,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馬上和我分手的男朋友恢復關系。欣欣話音未落,向榮立刻問道:“你有她男朋友的電話嗎?”欣欣說,有哇!向榮立刻瞪大眼睛喊道:咱倆同時說——“159……”同一個電話。大家的眼睛都直了,爭著問下文。向榮說,我采訪的人中,有一個男生,他的愿望也是,疫情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馬上找到分手的女朋友道歉,和好 。
太巧了!倆人采訪的竟然是同一對分手的戀人!同事們熱烈鼓掌,希望疫情過后,要見證這對戀人的精彩故事,在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把這個故事連續報道出來。
領導把這件事落實到他倆頭上,倆人相視一笑。這個笑容久久停留在倆人的臉上,別人沒有注意到,內心的五味雜陳,只有他倆體會深刻。
隨著四月八日的武漢解封,全國各地形勢一片大好,盡管國外的下半場正在慘烈地進行,但國內各省市已基本清零。復工復產如火如荼,人們要加緊工作,搶回疫情期間的損失。
一天,欣欣和向榮同時接到分手的那對戀人的電話,約好在江邊的‘’再回首‘’小酒館見面,請他們參加并見證。
放下手機,四目相對,剎那間,兩個人眼里都是淚盈盈的,也都在努力忍著不肯先繳械投降,可那盈盈的淚光又分明在問:“我們如何?以什么身份參加?路在何方?”
“再回首”小酒館在松花江邊的一個僻靜處。一般酒店,茶樓都要開在繁華地段,而這個小酒館卻在一處僻靜地段,這也是有它的奧秘。它的門面不大,每個房間只能容納兩個人或者四個人。顯然,是個幽會所在,所以,常常是客滿為患。當下,疫情還沒徹底解除,大的飯店也只能是賣外賣不許堂食。這個小酒館也是才允許開張幾天,選在這里見面,可是大有講究的,請客者是頗費了一番腦筋喲。
欣欣和向榮到來時,那對戀人早就到了,走進包房,看到兩個人正抱在一起哭泣,他倆剛要退出來,那兩個人趕緊跑過來,拉住他們,眼淚沒干就都笑了。
落座后,那對戀人感謝報社哥哥姐姐能參與他們的和好,頻頻舉杯道謝。輪到向榮提酒,他鄭重其事地站起來,深深地給那對戀人鞠了一個躬,弄得他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站起來莫名其妙地跟著鞠躬。欣欣看了,忍不住大笑,她說:“得了,你倆就免了吧,聽他說。”
向榮還是遲疑了一下,突然,他一仰頭,一杯酒灌下去,他扔下酒杯,回過頭來,一把抱住欣欣,淚如雨下。此時,那對戀人倒是愣住了。一時,走也不是,勸也不是。莫名其妙,說啥啊?
好不容易平靜下來,向榮講了他們倆的故事,他說:“感謝你倆,給了我一個機會,給了我勇氣,一場疫情,讓我們明白了好多事情。我最想說的就是,珍惜!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和那些死于疫情的人比,我們活著,還要爭什么呢?”“對啊,爭什么呢?”四個人異口同聲不約而同地舉起杯。
他們談什么?有道歉,有檢討,有眼淚,有笑聲,但是,最多的還是活著的意義,活著的美好,生命與死亡。雖然,從我們一誕生開始,死亡就已經如影隨形,但是,一百歲是人生,三十歲也是人生,甚至在孩童時,就已經與死神相遇了,這是多么殘忍的事。他們歷數武漢死去的那些無辜者,歷數一個個失去親人的家庭,他們熱淚盈眶。人啊,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無論衰老,病痛,窮困和監禁給人怎樣的煩惱,比起死的恐怖來,也就像天堂一樣的幸福了。
四個年輕人此時此刻,覺得他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黑土文學社社徽
《黑土文苑》是黑土文學社主辦的網絡信息平臺。黑土文學社由暢銷書作家東子(已故)1990年創辦,擁有社徽、社歌、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平臺和文學創作基地。《黑土文苑》主要推送黑土作家創作的小說、散文、詩歌、詩詞、評論、童話、民間故事等各類原創文學作品。
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征求意見朱慧卿作(新華社發)
修改后的個人所得稅法自2019年1月1日起實施。為了讓納稅人盡早享受減稅紅利,今年10月1日起,先將起征點提高到每月5000元,并按新的稅率表計算納稅。明年1月1日起,將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三項所得與工資薪金合并起來計算納稅,并實行專項附加扣除。
10月20日起,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的《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正式開始為期兩周的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人們關心明年起用于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的支出,能多大程度獲得減稅。
小兩口“大禮包”
宋溪娜
陜西西安 公司職員
上周末,跟老公逛超市,我倆蹲在乳品區專柜前,對比價格挑選了好半天。4歲的兒子站在一旁,等得不耐煩:“買兩箱牛奶,怎么這么慢?”
兒子一句嘟囔,讓我不禁心生感慨:結婚5年,“粗枝大葉”的老公竟然也蹲在超市里算起賬來。
前些年,我倆畢業后留在上海,一起打拼未來。那會兒剛談對象,20來歲的小伙子不知道“過日子”:相機電腦喜歡新款,電子設備是生活最愛;在街邊買蔬菜水果,從來沒問過商販價格。
而立之年,是男生成熟的重要分水嶺。告別“一人吃飽,萬事不愁”的青春生活,老公也邁進“上有老、下有小”的“準中年時代”。日常嬉鬧,我倆常開玩笑:“‘保溫杯里泡枸杞,秋褲扎進襪子里’的中年生活,可真不容易。”雖說是“自嘲”,但兩人也真切地體嘗到幾分生活的滋味。
2016年,在上海打拼的我們,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帶著2歲兒子 回西安工作。老公的理由很簡單:父母年過六旬,從西安老家來到上海,幫忙帶孩子。一家五口租住的90平方米房子,租金實在太貴。若回西安發展,整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一定會大幅提高。
考慮周全,說干就干。我們在西安貸款買了房,如今已裝修完畢,準備年底搬新家;兒子在小區旁上幼兒園,父母來回接送;上個月,我倆一咬牙,貸款買了輛新車,全家也算邁進了“有房有車”的生活。
從上海辭職舉家回鄉,確實需要勇氣。幸運的是,老公在西安的新工作也算不錯,月薪大約1.5萬元。如今房貸、車貸、兒子上學,加上婆婆的藥費,他的工資基本“月光”;家里的柴米油鹽、日常開銷,由我的幾千元工資負擔。日子過得不算充裕,但也說得過去。這份平淡安穩,不正是普通百姓最有煙火氣的生活嗎?
回故鄉兩年,生活逐漸步入正軌。這一陣兒,我們還收到了“金秋禮包”——
10月,個稅起征點上調至5000元,老公樂開了花:原本每月1900元的個稅,現在只有800元。前幾天,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剛公布,我倆仔細研究了一番:兒子上學,每月扣除1000元;貸款買房,每月扣除1000元;贍養公婆,每月扣除2000元。按照這算法,明年元旦起,老公每月的個稅降至400元。跟最初比起來,一年到頭能減稅1.8萬元。
作為工薪階層,我倆對這次減稅期待滿滿。
(記者 高炳)
減稅是最大的民生
陳 磊 寧夏銀川 媒體工作者
國家的減稅政策出臺得正是時候,先是個稅起征點上調到5000元,隨后又出臺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暫行辦法,這是實實在在的利民生的大事。
對照這個暫行辦法,我還真的和愛人算了筆賬,也許不太準確,說說也無妨。
如今我的稅前收入大概2萬元,這次調整個稅起征點,每個月能夠節約800元。我和愛人都是獨生子女,愛人的父母還沒有到60歲的退休年齡,我的父母已經退休,這樣按照每年2.4萬元標準定額扣除,每月是2000元的扣除額。我有兩個孩子,按照每個子女每年1.2萬元的標準定額扣除,那么每個月可以再扣除2000元,我現在有一套婚房在還房貸,每年按照1.2萬元標準定額扣除,每月是1000元。這樣算的話,我的理解是相當于在個稅起征點上調的基礎上,每月還可以再免除約5000元左右的稅額。我愛人算了筆賬,如果按照稅率表計算,個稅起征點上調到5000元后,我大概需要繳納1600元左右的稅,那么享受專項扣除后,大概還能夠再節省個五六百元。這樣的話,1個月大概能夠省下來1400元。
這個禮包我就盼望著早點兒落實下來。說實話,現在不談養自己和養老人,單純養孩子的支出就非常大。我有兩個娃娃,一年的學雜費、興趣班費以及各種玩樂、零食、衣物等費用加起來,得有15萬元的純開銷,一年幾乎很難存下錢來做應急,所以國家能夠在減稅上有切實的舉措,我們舉雙手贊成。
省下來的錢,除了能夠幫助家庭應付一些突發的問題,還能夠讓我們消費升級,最終助力的還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所以對于這個民生大禮包,我點100個贊!
(記者 朱磊)
專項扣除優惠多
侯 昕 廣東廣州 某醫院會計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出臺至今仍是熱議的話題。身為會計,除了對這種人性化的扣除辦法拍手稱快外,也不免要對照著扣除專項打打小算盤,看看新政能帶給自己多少優惠。
首先是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
我們的孩子即將小學畢業,正處在此項扣除的優惠范圍內,直到他博士研究生畢業,每年我們夫妻兩人可以分別扣除6000元(每月500元)。
再說繼續教育專項附加扣除。
會計人員是要求每年必須進行繼續教育培訓的,特別是取消會計從業資格證后,對職業能力的重視尤為加強。明年我的目標是通過高級會計師考試并取得證書,那么這扣除專項又可以幫我扣除3600元。
還有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
我們符合首套房貸款的條件,兩人可以分別按照每年6000元(每月500元)標準扣除。
最值得一提的是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
我們夫妻都不是獨生子女,父母都超過60歲,按規定和兄弟姐妹分攤每年2.4萬元的扣除額度,我還有一個弟弟,那么我分攤的扣除額度是6000元(每月500元)。這項扣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給我們的下一代的定心丸,是那些獨生子女即將面臨的養老問題的緩解途徑之一。
總的來說,新政的扣除專項基本上覆蓋了我們家庭的主要支出,能夠讓我們更放心地投資孩子的教育和自身的繼續教育,對于生病和贍養老人也有一定保障,對緩解家庭的壓力,引導家庭消費都有積極的作用。
能受益 獲激勵
葉曉楠 北京 媒體人
新一輪個人所得稅改革的一大亮點——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近日揭開面紗,目前正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雖然我不是很懂財務,但對這項與每個納稅人都息息相關的政策,也是非常關心的,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未來我的納稅額,直接跟我的錢包是連在一起的。
我們家有一個正在學齡階段的孩子。每個月,光孩子的課外班以及各項零用的支出,少說也要5000元,實在是家庭支出的一個重頭項目。根據征求意見稿,國家考慮到了我們家長在這一塊的負擔,給予了適當的扣除或是減免,這當然是一個福音。
再說繼續教育。
雖然我本人是研究生畢業,但有道是“活到老,學到老”。畢業后工作這么多年,我同樣有不斷學習、加強本領的需求,但是一方面是工作和家務太忙,抽不出大塊的時間專門學習;另一方面,要參加專門的繼續教育,也難免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作為工薪階層,有時面對合適的充電機會,對費用問題也會多考慮一些。所以,這一塊的減免政策有利于我個人未來的發展。
醫療就更不必說了。
平時自己有點兒小毛小病,吃點兒藥看看病也就算了,本來算不得什么大事,但隨著年齡漸長,個人身體“零件”的整修也是在所難免。因此,除去社保、個人購買的商業保險外,大病醫療的支出也是家庭財務分配的必留項目。半年前,我先生得了一場大病,在醫院手術,前后加起來的個人支出差不多6萬多元。出院后,他還面臨著長期服藥的負擔。如果將來征稅時,能在醫療負擔這塊做出合理扣除,對于家庭來說,也能減輕一些經濟負擔。
還有贍養老人。雖然我們不是獨生子女,但是同樣是上有老下有小,雖然老人們都有退休工資、社保等基本生活保障,但是老人的看病治病、日常護理、外出散心等,要想提升品質,樣樣都需要錢的支撐。征求意見稿在這塊做出了扣除,往小里說,有利于我們小家庭拿更多的錢幫助老人改善生活;往大里說,有利于整個社會形成扶老敬老的良好氛圍。
尤其是我還看到,征求意見稿中還提到,除了父母之外,第三代贍養爺爺奶奶的話,按具體規定也能在納稅時得到相應扣除,這也有利于整個社會弘揚尊老孝老的傳統美德。
孝敬老人有保障
李 權 河南南陽 德美牙科醫院院長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如今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內容涉及教育、住房、贍養等多方面,照顧從幼至老,涉及各個階層,讓我又一次感受到政府在努力多謀民生之利。
就說我吧,作為一家民營醫院院長,月薪收入加上獎金約在8000多元到1萬元左右,在中原邊城南陽屬于中上等。按照過去的標準,應納個人所得稅745元。個稅標準5000元新起征點,我每月只需交290元,每月可節省455元,全年少交5460元。
假若按照新法實施,我有兒子,可享受子女教育專項教育附加扣除;我要孝敬贍養老人,可享受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應繳稅額應為60元,比起以前,每年可省下8220元。加上我愛人少交的2000多元,所減稅已超過我一個月的工資收入,確實令人欣喜。
省下這些錢,我要多孝敬老人。老人愛好旅游,我要多陪伴他們,趁腿腳尚且靈便之時,帶他們走過千山萬水,在老人眼神尚且明亮之際,帶他們看世間風景,去尋找心目中的詩和遠方。
政府減稅目的是啥?就是讓利于民,讓工薪階層增收,促進消費。帶老人走走看看,既孝親敬老,促進消費,還符合政策,何樂不為?
我殷切盼望新稿經過征求意見,更加完善,早日公布實施。當然,即使有些微變化,我仍然按章繳稅。
我知道,修橋鋪路、救貧濟困、城鄉建設、大型工程、公務員工資、教師薪水、軍備建設等,都需要經費,我愿意身體力行,為國家正常運轉,為社會和諧美好而付出。
(魯釗)
尤其利好二孩家
熊 雄 尚也(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職員
我在公司從事視頻拍攝和編輯工作,每月的工資在1.5萬元左右(扣除三險一金)。
在今年10月個稅起征點調整以前,我每月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1870元;個稅起征點調整以后,每月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790元,稅負明顯降低。
此次個稅專項附加扣除草案在扣除“起征點”、個人普遍支出的“三險一金”等之后,進一步考慮不同個體、家庭的生活支出,包括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這些支出事關民生,個稅對此作出相應扣除的規定,可謂直擊“痛點”。比如,很多家庭一旦有成員身患大病時,雖然有醫保、商業保險的保障,但還需支付其他很多費用,很可能會因此陷入困頓。個稅法的新規定,使得稅收和醫保等制度共同發力,為百姓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促進了社會公平。
我本人為獨生子女,尚未結婚,母親已滿60歲,在北京沒有購買住房,而是租房租住。我可以享受住房租金和贍養老人兩項專項附加扣除,每個月應繳的個稅在470元左右,較此前的繳稅額降低74.8%,減負的效果將顯而易見。而且隨著今后結婚生子,個稅的專項扣除應會更多。
家庭是社會組織的細胞,也是經濟活動的最小單元。此次稅改提出養老和育兒支出的抵扣,顯然利好家庭,尤其利好二胎家庭,可以說能真正實現“讓廣大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的目標。
(記者 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