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腦:從“生產力工具”到“愛奇藝播放器”,它經歷了什么?
還記得你上一次用平板電腦是什么時候嗎?是不是它正靜靜地躺在某個角落,屏幕上落滿灰塵,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榮光?
曾幾何時,平板電腦也曾是科技界的寵兒。2010年,喬布斯帶著iPad橫空出世,宣告著“后PC時代”的到來。一時間,全球掀起了一股平板電腦熱潮。這股熱潮來得快,去得也快。短短幾年時間,平板電腦市場就陷入了增長乏力的困境,甚至一度被唱衰。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平板電腦的衰落?在手機屏幕越來越大、筆記本電腦越來越輕薄的今天,平板電腦的生存空間究竟在哪里?它真的注定要淪為“時代的眼淚”嗎?
“成也大屏,敗也大屏”的尷尬
平板電腦的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比手機更大的屏幕。在那個手機屏幕普遍只有3、4英寸的年代,iPad 9.7英寸的屏幕帶來的視覺沖擊力是革命性的。風水輪流轉,隨著智能手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手機屏幕尺寸不斷增大,如今6.9英寸的手機屏幕已經比比皆是,折疊屏手機更是可以達到8英寸,平板電腦的尺寸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殆盡。
與此筆記本電腦也在朝著輕薄化的方向發展。1公斤以下的輕薄本已經不再是什么新鮮事,這無疑對主打輕辦公的平板電腦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試想一下,同樣是1公斤的重量,你是愿意選擇一臺功能更強大的筆記本電腦,還是一臺只能用來刷劇、玩游戲的平板電腦呢?
疫情紅利消退,市場回暖只是“曇花一現”?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卻意外地給平板電腦市場帶來了“第二春”。居家辦公、在線教育等需求的激增,讓沉寂已久的平板電腦市場再次煥發了生機。IDC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增長13.6%,達到1.641億臺。
好景不長。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以及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平板電腦市場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降溫。Canalys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下降3.3%,僅為1.35億臺,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新低。
進入2024年,平板電腦市場似乎迎來了轉機。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增長1%,達到3370萬臺,結束了連續四個季度的同比下滑。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波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2023年市場基數較低的基礎上的。
“高不成低不就”,平板電腦的未來在哪里?
為了挽救頹勢,各大廠商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蘋果推出了搭載M2芯片的iPad Pro,三星推出了主打生產力的Galaxy Tab S8系列,華為推出了支持鴻蒙系統的MatePad系列……這些新品并沒有在功能和體驗上帶來顛覆性的突破,也很難說服消費者為其買單。
說到底,平板電腦最大的問題在于定位尷尬。它既無法完全取代手機的便攜性,也無法與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力相抗衡。再加上缺乏“殺手級”應用,平板電腦最終只能淪為“愛奇藝播放器”或“電子書閱讀器”。
這并不意味著平板電腦市場已經完全沒有希望。對于部分用戶群體,比如學生、老年人等,平板電腦依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隨著AR/VR等技術的成熟,平板電腦或許能夠找到新的應用場景。
但無論如何,平板電腦想要重回巔峰,恐怕還需要找到一個真正能夠打動消費者的理由。
思考:
在你看來,平板電腦最大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么?
你認為平板電腦未來會走向何方?
你會選擇購買平板電腦嗎?為什么?
數據:
根據IDC的數據,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為3440萬臺,同比增長達到22.1%。
蘋果、三星、華為依然占據著全球平板電腦市場的前三位。
案例:
小王是一名大學生,他購買了一臺iPad Air,主要用來學習和娛樂。他覺得iPad Air的屏幕比手機更大,看網課、閱讀文獻更方便,而且還可以用來玩游戲、看電影,非常實用。
李阿姨是一位退休教師,她購買了一臺華為MatePad,主要用來閱讀電子書、觀看視頻和與家人朋友視頻通話。她覺得MatePad操作簡單,屏幕清晰,而且價格也比較實惠,非常適合老年人使用。
平板電腦的充滿了未知數。它會像一些人預測的那樣,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嗎?還是會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再次煥發生機?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旨在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旋律,無任何不良引導。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
①:執行“神十二”任務的航天員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湯洪波、聶海勝、劉伯明。圖②:航天員在核心艙模擬器內訓練。圖③:聶海勝在進行水下訓練。圖④:6月17日上午,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本文圖片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6月21日消息,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成功進入近地軌道。3位航天員乘坐飛船停靠于我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順利進入核心艙,成為第一批進入空間站核心艙的航天員。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任務的首次載人飛行,也是闊別5年后中國航天員再次進入太空。出征前,3位“神十二”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此次任務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工作量大,太空停留3個月,出艙活動時間長、任務重,一次出艙長達6個小時左右
記者:“神十二”任務中,航天員要完成哪些工作?和以往載人飛行有什么不一樣?
聶海勝:空間站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三步。神舟十二號任務是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具有自己的特點。
一是任務工作量非常大。比如,我們進入核心艙后,馬上要建立適合人生活、居住的環境,后續還要到艙外做安裝維護。和神舟七號任務出艙不同,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出艙活動時間長、任務重,一次出艙長達6個小時左右。還要第一次進行人和艙外機械臂配合,復雜性和艱巨性會超出想象。
二是這次任務在軌時間長達3個月,對生活、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強健康維護、生活能力訓練,去摸索如何更好地適應太空工作、生活。
三是和空間實驗室相比,空間站是更大的科學平臺,我們要做的空間實驗、技術試驗更多、時間更緊。
劉伯明:“神十二”任務和“神七”任務相比,出艙活動有很大不同。“神七”出艙主要是驗證艙外航天服出得去,回得來,以及較為簡單的艙外作業。“神十二”任務計劃要執行兩次出艙任務作業,每次作業長達數小時,需要航天員具備強健的體魄、強大穩定的心理素質。
記者:可預料的困難有哪些?
劉伯明:第一個難點是快速交會對接。我們現在已經有航天器快速交會對接的能力。神舟十二號飛船進行快速交會對接后,我們就馬不停蹄地進入空間站核心艙,這時候考驗航天員在太空的身體適應能力。在適應的同時,我們要拆蓋板、將貨包取放歸位,建立生活工作環境、維護生命保障系統正常運轉。
隨后,為了準備第一次出艙,我們要提前準備。連續兩次出艙任務,間隔時間也很短。出艙過程中,將進行首次人和機械臂的協同配合。機械臂只是大范圍地擺動,把航天員載到艙外作業點附近。在艙外作業點進行精細操作,一個人攜帶的工具有限,操作難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員配合,兩個人共同到作業點把任務完成。因此,既考驗機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靈活性,是否會和艙壁發生碰撞等,也考驗航天員在艙外的配合能力。
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第一次。我們在地面時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協同演練配合。實際執行過程中,是否能夠那么順利,無法預知。我們在地面苦練、巧練,在太空時也要嚴格按照手冊執行,現場操作時還要充分發揮航天員的主觀能動性。
3個月的太空生活什么樣?
帶的平板電腦可以上網,也會在失重環境下理發
記者:人們都很向往太空生活,聽說這一次任務可以隨時撥打電話?
聶海勝:我們具備天地之間隨時撥打電話的能力,但不一定隨時撥打。在相對空閑的時候,我們會和地面做一些交流,包括向家人問好。我們帶的平板電腦可以上網,出艙時候也連著WiFi,當然,都是空間站艙段內部的局域網。
記者:這次在太空停留3個月,怎么理發?
聶海勝:我的“專業理發師”就是我身邊的搭檔。我們在地面練了很多次,互相幫忙理發。當然,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理發和地面不一樣,頭發會飄散。我們在理發推子上套了一個類似吸塵器一樣的東西,可以把剪下的頭發吸進去。
記者:聽說航天員可以隨身帶一些私人物品,是這樣嗎?
湯洪波:我帶了一些。我的孩子現在上初中,他非常幽默、樂觀,是我的驕傲。我錄了許多我愛人和兒子的日常生活視頻,工作之余我會回顧這些家庭生活,放松一下。
進行了哪些艱苦的訓練?
每次水下訓練都要堅持6小時,水槽訓練后,拿筷子都費勁
記者:如此繁重的任務,需要超乎尋常的訓練準備。
聶海勝:對!為了完成這次任務,我們在地面強化了很多不同的訓練,包括一對一訓練、低壓艙訓練、水槽訓練等,我們只有具備矢志不渝的信念、堅忍不拔的意志、精湛高超的技能、強大穩定的心理,才能成功完成這次任務。
劉伯明:各方面的訓練強度都加大,低壓艙訓練風險最高,因為是真空環境。我們在低壓艙內進行了多次針對特殊情況的訓練,來考驗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這種特殊環境下的反應能力和糾錯能力,是不是每次都能做到百分百正確。
最苦最累的是水槽中的訓練。大家都知道,要走出密封艙到太空進行出艙活動,就必須穿艙外航天服,所以在水槽中模擬太空失重環境,穿著相當于艙外航天服的水下訓練服進行訓練。“神十二”任務的艙外作業時間長,我們在水下訓練基本都是6個小時,在水下高強度訓練,往往得靠信念和毅力支撐。
記者:據說每次水槽訓練后,拿筷子都費勁,有什么好的辦法適應?
聶海勝:針對水槽訓練,我們首先是加強體能訓練,其次是增強上肢力量,第三,隨著水下訓練次數越來越多,對心肺功能、上肢力量都是鍛煉的過程,堅持下去就會適應。
湯洪波:水槽訓練是“神十二”任務必須訓練的項目。我在水槽訓練中,能克服體能挑戰,但身處艙外航天服這樣狹小空間里會感覺很憋屈,一進去就想出來,非常煩躁,有一段時間甚至是寢食難安。但執行空間站任務,必須穿艙外航天服工作。后來,我發現把艙外航天服的溫度調低,感覺會好一點。再結合自己學到的心理調適方法,讓自己平靜下來。現在,我穿著艙外航天服感覺非常舒服,工作幾個小時也沒有不適。
記者:出艙活動在空間站將變成常態,因此也是訓練的重點。
湯洪波:我們的訓練重點之一,毫無疑問就是出艙。整個出艙程序非常復雜,專業知識、操作技能都很繁雜,信息量巨大。大家都關注出艙那一刻,其實航天員在出艙前要準備很多天,出艙當天也要準備好幾個小時才能打開艙門執行出艙任務。
劉伯明:針對出艙活動,地面訓練強度很大,因為要考慮出艙可能會出現一些特殊情況,地面訓練內容無法完全預測在天上執行任務時的狀況。但我們現在手段很多,比如航天員在軌執行任務遇到特殊情況時,地面團隊第一時間快速進行輔助解答,隨時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對于我們個人來說,要提升的是身體適應能力、能量的儲備。出艙當天,早上6點多就要開始準備,到艙外作業、返回,時間很長,對體能消耗很大。
我很期待站在機械臂末端那一刻,面向整個茫茫宇宙,隨著機械臂擺動,會有一種飛翔的感覺。
記者:模擬太空生活的密閉生活訓練,是為了達到什么效果?
湯洪波:主要是為了檢驗航天員持續工作的專注力,有些訓練項目是在極端條件下,考驗航天員在空間環境的應急能力,考驗和磨礪航天員的意志品質。比如,在狹小密閉空間,72小時不睡覺,還要持續工作,并保持準確性。我們在地面做過一個月的密閉訓練,完全模擬進入空間站后的整體飛行程序,包括工作、生活、廢棄物的處理等。
航天員乘組如何團結協作?
3位航天員有分工、有配合,對任務充滿信心、充滿期待
記者:3位航天員怎么分工?
聶海勝:有句話叫“分工不分家”。在“神十二”任務中,任何單項操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完成。任何需要兩個人完成的任務,我們兩兩組合,3種模式都可以完成。3個人一起密切配合完成一項工作,那更是一個整體。這是載人航天任務的特點。我們在一起訓練一年多,彼此之間會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感受。比如我和劉伯明有過太空體驗,知道地面和天上的操作有區別,操作要更加嚴謹,天上生活的習慣、作息規律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記者:作為搭檔,你們互相評價一下吧。
聶海勝:我和劉伯明都是首批航天員,在一起工作20多年。大家都很熟悉劉伯明。他非常聰明、敬業,喜歡動腦筋,對于一些細微操作研究得非常透徹,對團隊的訓練、任務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議。我很愿意和他共同完成任務。
湯洪波是第二批航天員,曾是神舟十一號任務的備份航天員,經過了嚴格、系統的訓練,在5年前就具備執行飛天任務的能力。“神十二”任務是首次空間站載人飛行任務,要做大量的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他進入這個乘組,說明專家對他非常認可。湯洪波平時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非常謙虛好學,性格好,我對他充滿信心,非常信任。
劉伯明:聶海勝執行過兩次飛天任務,經歷過多天飛行,“神十”任務進行過交會對接,經驗很豐富。他是這次任務指令長的最合適人選。
我執行過“神七”出艙任務,對出艙任務很有信心,這些年也一直在準備空間站任務。我們既有分工,也會密切配合。
湯洪波訓練非常刻苦,工作踏實可靠,他這種認真的勁兒、肯吃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相對年輕,在電子信息、網絡等操作方面能夠和我們互補。我們對他非常信任。
湯洪波:這次是我的首次飛行,很榮幸能夠和聶海勝、劉伯明一起飛行,他們都有過飛行經歷。聶海勝執行過“神六”“神十”的飛行任務。劉伯明執行過“神七”的出艙任務。在“神十二”任務的準備過程中,他們非常嚴謹、細致、認真,我要學習他們的冷靜、堅定、果斷、沉著。尤其是他們都是多次飛天、多次備份,還一直為“神十二”飛行訓練、準備。這就是一心只為飛天,一生只為飛天,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我對這次任務充滿信心,也充滿期待。
記者:第一次飛天的航天員,能夠入選“神十二”乘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湯洪波:最重要的是工作的嚴謹態度。盡管我們十年如一日地訓練,很多事情閉著眼都能做正確,但是你不能真閉著眼做,要確保萬無一失,必須細致,還要勇敢。
執行飛天任務有什么感受?
經歷了3個“8年”,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再到太空出艙,見證科技不斷進步
記者:聶指令長,您從成為航天員到執行3次飛天任務,差不多都相隔8年左右,這3個“8年”有什么不一樣?
聶海勝:我在1998年加入中國航天員大隊,到2005年執行神舟六號任務,這屬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一步;8年后的2013年,我執行了神舟十號任務,這屬于第二步的空間實驗室階段;8年后的現在,我執行神舟十二號任務,這已是第三步的空間站建設階段。
每一個8年都不一樣。隨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一步一步往前推進,我們的任務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對航天員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作為一名航天員,我的成長與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同頻共振。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國家有經濟實力、科技能力,發展載人航天事業,把我們送上太空。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能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作貢獻,我感到非常幸福。
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我能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執行神舟十二號任務,倍感自豪。我們的狀態就是時刻準備著,我們的使命就是圓滿完成任務。在飛過祖國上空的時候,我會在心里祝福我們偉大的黨“生日快樂”。
記者:經歷了3個“8年”,您對航天技術進步有哪些感受?
聶海勝:感受非常深。“神五”是一人一天,“神六”是多人多天,“神七”是太空出艙,“神九”“神十”“神十一”,太空生活從12天、15天到30天的跨越。“神十一”為什么能在太空生活一個月,是因為背后強大的科技支撐能力。這么多年來,我們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工作環境、通信條件、安全保障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比如,我們在太空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寬敞。神舟五號任務時航天員沒有進入軌道艙活動,到“神十”的時候,就有“兩室”,3個航天員中,兩個人可以睡到“臥室”里,一個人打“地鋪”睡在地板上;空間站更是變成了“三室兩廳”,這是空間大小的變化。
我和費俊龍執行“神六”任務時,軌道艙溫度比較低,吃飯加熱的比較少。之前食品周期是3天,現在我們做到了7天一個食品周期,可以吃到更豐富多樣的口味。
之前我們都是從地面攜帶水和氧氣上去,到了空間站階段,我們要在太空生活3—6個月,通過再生式環控生保技術實現重復利用,冷凝水、汗液重新收集凈化成再生水,經過處理就變成純凈水。
記者: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再上太空,心情怎樣?
劉伯明:在我們模擬器訓練大廳,這樣一句話非常醒目: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這一直激勵著我不斷探索前行。
每次任務都要重新歸零,每次任務都要重新開始,我們要保持第一次的熱情、激情,也要保持第一次精細操作的踏實作風。13年刻苦訓練,13年耐心等待,13年熱切期盼,再度飛天,可以說心馳神往、心潮澎湃。對于航天員個體而言,保持強健的體魄不難,因為我們有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難的是十幾年還保持那份熱情、那份激情。
星星只有閃爍在太空中才是最美的,否則它就是一塊蒼白的巖石。對我們航天員來說,要感謝黨,感謝祖國,有了國家這個強大的后盾,趕上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才能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選拔一個優秀的航天員不容易,黨和人民培養我們這么多年,我們只有圓滿完成任務,來報效祖國。我對再度飛天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指令長聶海勝和小師弟湯洪波的默契配合下,我對完成任務有決心有信心。
記者:航天員首飛往往要經歷多年的等待,能講講感受嗎?
湯洪波:我在2010年5月5日進入航天員大隊,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我也一直想,這么多年的訓練,什么時候能夠把我學到的本領用上,去太空執行任務?漫長的等待,其實比高強度訓練更具挑戰性。但有飛天夢的牽引,我十年如一日保持好狀態。我相信,未來的十年,將是為空間站建設貢獻自己力量的十年。
我很喜歡飛行的感覺。這一次我的“坐騎”是火箭,將飛向幾百公里高的空間站。我期待能夠很快克服失重給身體帶來的不適,盡快建立起空間站核心艙的居住環境,期待我們圓滿完成任務重新返回地球的那一刻。
聶海勝:我們一直期待空間站時代的到來,為此奮斗了多年。空間站建好后,就是我們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的家,將迎來一批又一批航天員。將來,也有可能迎來國際航天員加入我們的大家庭,在這個太空平臺做更多的科學研究,用這些成果造福全人類。
(原題為《與“神十二”航天員面對面》)
欄目主編:趙翰露 文字編輯:宋彥霖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人民日報
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牛牛也能很堅強
在目前這個智能設備泛濫的年代,多少人手里都有幾個舊手機或者舊平板吧,這些設備雖然在當前可能用處不大但是如果用來換臉盆多少有些可惜了,所以在此和大家討論討論舊手機的用途,希望能拋磚引玉。
以下文章提到的用途僅個人在之前的所見所想中得出,并非每一用途都進行過測試,如有興趣請自行實踐,本文也不提供任何教程和說明文中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針對于手機、平板這類智能設備可再利用的類型大致分為硬件和軟件兩類;
對于智能設備可以再利用的細分大致分為屏幕、處理器、存儲器、電池、喇叭、攝像頭、GPS、藍牙、WIFI、NFC、閃光燈以及各種傳感器,硬件需要有軟件來驅動,所以該分類下主要針對特別使用某一項或幾項硬件進行利用的場景進行思考,對于攝像頭、GPS、藍牙、WIFI、NFC、傳感器等設備個人玩家比較難驅動所以不做拆解下來單獨使用的考慮;
舊平板改的便攜屏
作為車機
一體機
對于軟件類就相當廣泛了,大致分為系統(安卓,windows,IOS)和擴展應用(APP)兩大類,軟件類的利用方式是無限的,當然軟件也是需要配合硬件才能實現功能的。對于軟件類的利用只能是舉一些我所見所想的例子了,希望能有你需要的;
上位機--來自于@我是小一灰
6. 作為無線鍵鼠:推薦一個軟件”百變遙控“可將手機變為遙控器,可以作為鼠標、鍵盤、多媒體、游戲等遙控器進行使用,還可與作為飛鼠使用;
控制電腦
7. 遠程桌面:遠程桌面操作電腦;
8. 音視頻播放器:自身功能,但是可以作為投屏的設備源,對于有的視頻app投屏不能后臺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多余的設備來投屏了,當然了舊設備也可以作為投屏的接收對象,一些舊平板可能都已經打不開視頻軟件了,但是可以安裝一些電視版的app進行投屏播放視頻、音頻;
9. 閱讀器:自身功能;
10. 信息顯示屏:電腦安裝挨打64,手機直接瀏覽器打開網址即可作為電腦信息顯示屏用于顯示一些設備信息,更大的作用當然是提升顏值,當然也可以用USB線連接(USB傳輸數據需要設備安裝另外的軟件),通過改造直供電可以作為機箱顯示屏,供電和數據傳輸一線搞定;
信息顯示
11. 時鐘:隨便打開一個時鐘網頁或者安裝時鐘app可作為時鐘使用,功能豐富,還可以提供天氣預報等額外功能;
電子時鐘
12. LED點陣屏:可以模擬成一個LED顯示屏滾動顯示信息,推薦APP“舊手機工具箱”,包含一些常用功能,雖然功能比較簡單,但可以滿足使用;
LED點陣屏
13. 智能家居中控:這就需要配合homeassistant或者一些智能家居平臺了,單獨出來不占用自己的手機,使用更快捷;
智能家居中控
14. 電腦擴展屏:安裝spacedesk即可作為計算機的擴展屏,雖然有延遲但是辦公將就能用,總之體驗不好,但也是一種用途;
spacedesk-圖片來自于官網
15. 電子相冊:輪播照片就好了,有的手機相冊自帶幻燈片,但是目前沒發現比較好的電子相冊軟件;
16. 小電視:安裝電視家APP可以看電視直播;
17. 語音助手:自帶功能,年份近一點的手機語音助手才支持語音喚醒,比較出名的當然是小愛同學了,控制智能家居比較好用;
18. 電腦攝像頭:作為電腦攝像頭,視頻聊天;
19. 電腦麥克風:同上;
20. 電腦解鎖工具:可以指紋解鎖也可以面容解鎖;
21. 游戲機:原本功能,唯一作用就是不費自己手機的電,打輸了可以;
22. 萬能遙控:針對有紅外功能的手機作為萬能遙控,更希望有一個可以聯網遠程遙控的軟件;
23. IP監控:推薦IpCamera軟件將手機作為ip攝像頭,配合群暉的監控套件可以實現存儲和遠程觀看;
IPCamera
24. MacroDeck:類似海盜船Stream Deck的軟件,可實現快捷鍵和基礎信息顯示;
MacroDeck
25. 群暉信息監控:監控群暉資源情況,僅為了提升逼格;
群暉信息監控
26. 腳本掛機:某些工作室就是最好的例子,最好改直供電;
27. 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例如B站UP江靈夏草的一些東西,你永遠不知道他有多少舊手機;
28. 智能小車:安卓主控的智能小車等智能玩具,要求動手能力較高;
嘗試過許多用法,舊手機、平板就是萬金油,各種場景都能用上,但實際體驗下來只有作為顯示屏或信息顯示一類用途體驗稍好,其他的體檢都比較差,一方面是舊設備性能較低如果存在交互則會卡爆,另一方面則是功能的缺失或者是過于陳舊的設備對新功能的不支持。如果大家還有其他好玩的用途可以在評論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