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干凈整潔的桌面,不僅在視覺上能讓我們更舒服,而且還能大幅度的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那么有哪些電腦文件整理的方法呢?
我們第一步需要整理的其實不是桌面,因為桌面是非常好整理的,我們先整理一些小東西——"開始"菜單右側的動態標簽。
這是一個很多人不會注意的地方,我們可以把不必要的動態標簽刪除,例如那些亂七八槽的游戲標簽(從來沒玩過,都是系統自動給我加的)
然后取消一些不需要固定的應用,例如:騰訊視頻,直接右鍵單擊→從"開始"屏幕取消固定即可
最后,移動這些標簽歸類,這樣可以起來更加整潔(大家可按個人喜好整理)
第二步 給磁盤分類
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先分幾個磁盤,并分別給磁盤命名。
然后開始按磁盤名稱移動分別移動文件,移動文件后,你會發現桌面上的快捷鍵出現問題了,因為你改變了文件的位置。但是不要擔心,等我們整理完之后再選擇重新安裝即可。(注意,在安裝的時候記得選對位置,不然桌面的快捷方式只能使用一次,重啟電腦后就不能用了)
第三步 桌面整理
我們可以借用一些整理桌面的軟件,也可以手動整理。在這幾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只是方面于我們打開這個軟件,如果刪除的話對軟件本身是沒有影響的。明確了這一點就可以大改特改了。
先刪除常用或者不必要顯示的快捷方式,比如說這里的視頻播放軟件,對于我來說只是偶爾會使用到,所以可以刪除
我們刪除完不必要的快捷方式后,又去哪找這些軟件呢?點開"開始"菜單,然后可以看到左側一欄的一些字符,如:#、A、C什么的
單擊這些字符,會出現如圖所示搜索框
我們點擊這些字符,就能跳到相應文件目錄下,很快找到文件,比如說:W
這里解釋說明一下"W"和"拼音W"的區別,"W"是指英文單詞的開頭字母,而"拼音W"是指漢字的拼音開頭。例如:你要搜索"網易云音樂"就要點擊"拼音W",而你要搜索"WiFi共享大師"就要搜索"W"
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文件是數字世界的基石,是我們基本的工作單位。但是,隨著互聯網的云化、平臺化、服務化,文件日益變得可有可無。這樣一種改變究竟好不好呢?喜歡懷舊的Simon Pitt開始回顧各種文件的好處,哪怕這讓他顯得不合時宜。原文發表在medium上,標題是:Computer Files Are Going Extinct
我喜歡文件。我喜歡對文件重命名、移動、排序,改變它們在文件夾中的顯示方式,去備份文件,將之上傳到互聯網,恢復它們,對其進行復制,甚至還可以對文件進行碎片整理。作為信息存儲方式的一種隱喻,在我看來文件是很出色的。我喜歡把文件當作一個工作單位。如果我要寫篇文章,文章會放在文件里面。如果我要生成圖像,圖像會保存進文件里面。
文件是擬物化的。這是個很花哨的詞,只是用來表示文件是反映現實物品的一個數字概念。比方說,Word文檔就像一張紙,躺在你的辦公桌上(desktop)。JPEG就像一幅畫,等等。它們每個都有一個小圖標,圖標的樣子看起來像它們所代表的現實物品。一堆紙,一個畫框,一個馬尼拉文件夾。真的挺很迷人的。
我喜歡文件的一點是,不管里面有什么,跟文件的交互方式總是一致的。我上面提到的那些東西——復制、排序、碎片整理——我可以對任何文件進行那些處理。文件可能是圖像、游戲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我最喜歡的餐具清單。碎片整理程序不在乎它是什么。它不會去判斷內容。
自從我開始在Windows 95里面創建文件以來,我就一直都很喜歡文件。但是我注意到我們已經開始慢慢地遠離把文件當作基本工作單位的做法。
Windows95。我的計算機
十幾歲的時候,我開始癡迷于收集和管理數字音樂:我收藏MP3文件。一大堆的128 kbps MP3文件。如果你足夠幸運,有自己的CD刻錄機的話,就可以將它們刻錄到CD上,然后在朋友之間傳遞。一張CD可以容納700 MB。這相當于將近500張軟盤!
我會仔細端詳我的收藏,然后煞費苦心地給它們添加上IDv1和IDv2音樂標簽。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開始開發可以在云端自動獲取曲目列表的工具,這樣你就可以檢查和驗證MP3的質量。有時候我甚至會去聽那些該死的東西,盡管我懷疑組織和驗證它們所花費的時間要遠遠超過了聽它們所花費的時間。
一個叫做“教父”的app。有那么多的字段和選項。很棒吧?
然后,大概在10年前,每個人都開始用這家綠色的瑞典公司的產品。用它的app或從它的網站上,你隨時隨地都可以收聽想聽的東西。好吧,我想,這一切都很好。但是它的質量怎么樣呢?能好過我那128 kbps 的MP3嗎?
是的,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在此過程中,別人口中跟CD上的那些大規模的WAV文件質量“無法區分”的128 kbps已經變得很垃圾。現在的MP3碼流已經達到320 kbps。大家在留言板上對文件進行頻譜分析,生成亮綠色和藍色的圖表以“證明”文件聽起來不錯的。
大概到了這個時候,鍍金的SCART Monster線纜才開始物有所值。
現在,在看過這些圖像之后,音頻聽起來會更好。
流媒體服務上的文件質量非常好,好到可以在更多設備上出現,并且讓你可以訪問所有的錄制音樂,而不僅僅是碰巧在你計算機上的MP3。你不再需要在硬盤上精心制作自己的文件收藏集。你只需要一個用戶名和密碼即可上Spotify。
好吧,我覺得這樣是不錯,但是我還從DVD里面提取了一大堆視頻文件。要想在互聯網上收看那樣的視頻,那速度實在是太慢了。
我曾經有過一部俗稱k610i的索愛手機。手機是紅色的,我很喜歡。我可以把它連上我的計算機,然后復制文件到手機上。它沒有耳機端口,所以我不得不用適配器或用隨機附送的專用耳機。很許多方面來說,它都是領先于時代的。
很奇怪,有關舊技術的照片會引起兩極分化的反應:一部分人會因此懷舊,而另一部分人則覺得它奇怪到可笑。
后來,當我兜里的錢多了一點,以及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我拿到了一部iPhone。顯然,手機很可愛。人人都知道。黑色的拉絲鋁,比黑色本身還要黑——加上醫療級的玻璃,幾乎是從神靈身上帶走的近乎完美的東西。
但是Apple并沒有讓你可以輕松的獲取文件。圖像被扔進到一長串照片流里面,按照日期排序。音頻放在iTunes的某個地方。筆記……筆記在一份列表里面?app散落在桌面上。我的一些文件放在iCloud上。你可以用電子郵件發送照片,從iPhone手里解放它們出來,并且通過iTunes用一種復雜方法,你還可以訪問某些app里面的某些文件。但是這些文件是臨時的,緩存下來的,就算刪掉也不會發出警告。這可不像我計算機上精心設計的文件和文件夾。
我只想要回我的文件瀏覽器。
在Mac上,iTunes會替你整理音樂文件。它們由系統進行處理。界面會展示音樂給你,你可以在那里對文件進行排序。但是,如果你深入研究一下文件本身,你就會看到一個亂糟糟的兔子窩,怪異的名字以及奇怪的文件夾。計算機說:“不要為這些自尋煩惱,我會替你搞定的。”但是我的確為此自尋煩惱。
我喜歡能夠查看和存取我的文件。但是現在我使用的系統卻想阻止我這樣做。他們說:“不,你可以通過這些定制的專用界面訪問它們。”我只是想要回我的文件瀏覽器,但現在不允許了。它們已經變成更早時代的遺物。
但是,我止不住就會想念那些文件和文件夾,以及我可以對它們進行的控制。
Windows10。你還可以操作文件,盡管有時候我覺得我這么做的時候它似乎有點看不起我。
我是在在1x 1像素透明GIF大行其道的時候開始建網站的,而做出兩列布局的合適方式是用表格。隨著時間的流逝,最佳實踐發生了變化,當我慢慢地設法將我那微不足道的布局轉換成CSS時,我很高興地復述了這樣一句口頭禪:表格只應該用到列表數據上面,而不是布局。當我看著我的三列布局在Firefox里面無法正常工作時,我自豪地說,至少這不是一張至少這不是一張表格。
這只是我要反復刪除下載數百次的又一個文件。
現在,當我開發網站時,我會運行NPM 安裝下載65000個依賴項,這些依賴項已被放入到一個node_modules 文件夾里面。那么多的文件。只不過,我不在乎它們。我會干脆利落地刪掉這個文件夾,然后在需要時再次運行NPM安裝。對我來說它們什么都不是。
幾年前,網站是由文件組成的。現在它們由依賴關系組成。
前幾天,我無意間看到了一個我二十多年前寫的網站。我雙擊那個文件,文件打開,而且運行得很完美。然后,我又嘗試跑一個18個月前寫的網站,發現如果不啟動Web服務器的話就沒法運行它,當我執行NPM開始安裝時,這65000個文件里面會有一兩個有問題,這意味著node安裝它們沒有成功,網站沒能跑起來。當我最后讓它跑起來時,才發現它需要一個數據庫。然后它還要依賴某些第三方API,并且由于我沒有將localhost 列入白名單當中,CORS也出現了問題。
我的網站由不斷跑著的文件組成。我的意思不是說過去的情況更好一點。我只是說幾年前網站是由文件組成的,而現在,它們是由依賴關系組成。
我在撰寫本文時不會有任何文件受到損害。因為我跑到Medium上面敲的字。在后臺,我寫的東西被發送到數據庫里面。
創作的單位已經從文件變成數據庫條目了。
從某些方面來說,這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數據是相同的,只是它們是被存儲在數據庫里面而不是HTML文檔中。URL甚至也可以是相同的,它只是在后臺從不同類型的數據存儲去獲取內容。但它的潛在意義要大得多。內容要取決于一整個基礎的結構棧,而不是能夠獨立存在。
這幾乎降低了任何個體創意行為的價值。現在這些作品不再是他們自己的文件,而只是云端某個數據庫表里面的又一行。我的文章不是駐留在自己的文件里面,獨自屹立著,而只是一臺機器上的一小塊齒輪。
在線服務現在已經開始違背一條在我看來是數字文件操作的基本原則。當我把文件從一個地方復制到另一個地方時,最后得到的文件必須跟我開始使用的文件相同。這些是一個字節一個字節精確復制過去的數據的數字化表示形式。
一張白紙。58 MB PNG,15 MB JPEG,4 MB WebM ,2 MB JPEG…
但是,當我把照片上傳到Google Cloud,下次再去下載時,最終得到的文件已經跟當初的文件不一樣了。它已經過了轉碼、重新編碼、壓縮、優化。已經一塌糊涂了。對此頻譜分析師會暴怒。就像復印件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頁面會慢慢變得更亮更混亂。說不定Google的一個AI手指會出現在我照片的角落上,我對此有一半的期望。
當我AirDrop 一段視頻時,iPhone的初始過程很長。我那小小的超級計算機在搗騰什么?我很懷疑“你是在進行代碼轉換,是不是?”直到了后來,當我最終在某個地方拿到那個文件時,我發現它已經被推拉了好多次,它昔日的榮耀已經面目全非了。
為什么最新的內容就得是最重要的?
就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我也有一大堆的網上服務,而且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分不清楚。Dropbox、Google Drive、Box、OneDrive、Slack、Google Docs等。其他還有很多。WeTransfer,又一個。以及Trello、Gmail。工作的時候有人向我發送了一個Google表格的鏈接,我打開它,現在它已經保存在我的Google云端硬盤上,緊挨著我分享給我媽的一張可愛的小雞照片,以及一份我自2001年以來買過的不同電腦鼠標的清單。
Google Docs的默認視圖是按照你最近打開文件的順序來對所有文件進行排序的。我沒法對它們進行排序或整理。它們就在那兒,用新事物優先于重要事物的順序來排列。
這種從不受時間影響的內容到最新內容的轉變我不喜歡。現在,當我訪問網站時,它們推銷給我的是最新消息。為什么最新的內容就得是最重要的?剛剛創建出來的東西要比在之前創建的所有東西都好,這似乎不大可能。我每次訪問那個網站的時候正好取得人類最高成就的機率究竟有多高?但是我們似乎還沒有一種能按質量排序的方法。只能靠新鮮度。
圖書館的書——很奇怪,那里的書就不是按最新出版的書籍進行排序的。
所有這些服務,至少對我而言,都是一團糟。那就是零碎東西的垃圾場。其他所有人也許都是這么管理文件的?每次我用別人的計算機時,看到他們到處都是一堆文件我總是感到驚訝。沒有分類,雜亂無章。他們是怎么找到任何東西的?
這些服務帶走了文件的確定感。Dropbox的那個文件:那是最新版本嗎?還是僅僅是擋在我計算機上的副本?還是有人通過電子郵件發了個新一點的版本?或者放到Slack上?而且還用一種怪異的方式降低了文件內容的價值。我不再信任它們了。如果我在Dropbox中看到一個文件,我心里會想:“哦,也許還有更新的版本。”
也許我內心住著一個檔案管理員吧,但是這個創建文件,把它扔到一個未分類的容器,然后搜索或者希望最新的那個就是我們想要的那個這一過程給我帶來了麻煩。這似乎是對我們過去工作的拒絕,就是把所有文件都堆到一起,一旦有了更新的,立馬就讓舊的貶值。
在工作中,我看到同事創建文件,通過電子郵件發送文件,甚至都懶得將附件保存到自己的硬盤上。他們的收件箱就是他們新的文件管理系統。他們問:“那個電子表格你有嗎?”有人就會到自己的收件箱去找然后把對方發給他的郵件再轉發回去。這真的就是我們在21世紀管理數據的方式嗎?這似乎是一種奇怪的倒退。
文件這個東西的安身之處
我想念文件。我仍然創建了很多自己的東西,但那些東西愈發顯得不合時宜,就像在用鵝毛筆而不是鋼筆。我想念文件的普適性。它們在哪里都能用,方便移動。
文件已被平臺、服務、生態系統取代。我這并不是說并不是想號召發動一場針對服務的起義。你沒法通過堵住互聯網管道來阻擋歷史的進程。我這么說是為了哀悼我們失去的那種純真,那種在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侵入互聯網之前所擁有的純真。現在當我們進行創作時,我們的創作是一個龐大系統的一部分。在一個彈性的數據庫集群里面,我們的貢獻只是一小塊。我們沒有去購買和收藏音樂、視頻或其他的文化作品,而是被暴露在權力的管道下:所有文化都向我們傾斜,前提是我們每個月按時交12.99 美元(或者高清版15.99美元)。一旦我們停止付款時,我們將一無所有。沒有文件。服務取消。
顯然文件還在。只是我們對它們愈發的心不在焉了。我還保留著自己的文件組合。那是我自己的小世界。這樣一來,我就變成了從那個最近編輯清單的底部不合時宜地冒出來的泡泡。
譯者:boxi。
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如風飛天虎
黑神話.悟空這款3A大作游戲,是當前最熱的話題之一,人們紛紛沉浸在游戲里,或者沉浸在游戲的話題里、直播里、視頻里。好不容易出了一款國產大作、世界揚名,也算是真不容易。
怎樣的電腦才能玩這款游戲,在游戲開玩前幾天發布了性能測試工具,玩家可以下載看看效果,也是很簡單的。現在看這個性能測試工具,還是基本靠譜的。然而,無意中在網上卻看到有人,不知是為何,宣稱剛買的4070S顯卡玩不來,等等之類,令人感到不快。
所以,正好自己的加上借來的,家里有幾個顯卡,從廠商來說N卡、A卡、I卡都有,從產品來說入門到次旗艦都有,從健康度來說礦卡和新卡都有,所以就挨個測試了下,看看這些顯卡,玩黑神話.悟空到底是什么水平,是不是可以暢玩。
本文希望通過實測能讓大家了解到如下內存,個人實測,難免有不足和失誤,拋磚引玉,大家多多指正。
官方推薦配置下,使用官方性能測試工具的表現
官方推薦配置下,實際游戲里的表現
DLSS、FSR、TSR、Xess的畫質效果如何
光追的效果和對游戲的影響
不同配置對于畫質和游戲效果的影響
其他
(圖片來自網絡)
本次測試了6款顯卡,分別是電競判客1660S(礦卡/N卡),藍戟Arc A770 艾爾登法環黃金樹幽影聯名款,藍寶石RX 6750 GRE 極光版12GB(I卡),華碩 TUF GAMING 3080(N卡),技嘉RTX 4070SUPER AERO OC 12G 雪鷹(N卡),藍寶石RX 7900XT極地版 20GB(A卡)。上述顯卡在顯卡排行榜的位置大概如上圖所示,可以讓大家有個大概的參考。
首先是這款電競判客的1660S礦卡,白色,雙風扇,金屬背板,小巧,8PIN供電。
藍戟Arc A770 艾爾登法環黃金樹幽影聯名款,三風扇,金屬背板,充滿聯名特色, 雙8PIN供電。
藍寶石RX6750 GRE 12GB,藍色帶燈,三個風扇,金屬背板, 8+6PIN供電。
華碩3080 TUF GAMING,同樣是三個風扇,金屬背板,雙8PIN供電。
技嘉4070S雪鷹,三個風扇,金屬背板, 12V-2X6PIN供電。
藍寶石7900XT,三個風扇,雙8PIN供電。
我們首先看看在官方的性能測試工具下,各個顯卡在官方推薦配置下的表現。
首先說明下電腦的配置,為了避免CPU是瓶頸,選擇的是英特爾i9-14900KF,主板是微星的Z790MPOWER,內存是宏碁DDR5 6800MHz 32GB(16GB x2)。顯示器是攀升Q27S,2K分辨率300Hz高刷顯示器。
首先是電競判客的1660S,這款顯卡官方測試軟件給出的推薦畫質等級是“中”,超采樣清晰度是50,FSR/TSR開啟幀生成。對于單機游戲來說,不像網絡FPS游戲那樣需要特別高的幀率,所以基本60幀/秒就可以滿足要求了。顯示FSR/TSR在80幀/秒左右,而Xess接近60。
這里面FSR/TSR/Xess,以及后面的DLSS,都是超級采樣技術,用來提高幀率。其中AMD的FSR 、虛擬5引擎內置的TSR,英特爾的XeSS ,沒有硬件上的限制,各個廠商都可以使用。英偉達的DLSS需要20系以上的Tensor Core的顯卡支持,就是只有N卡才可以支持。所以上圖中,只有FSR/TSR/XeSS三種情況。同時,簡單分類的話,FSR/TSR屬于差值算法,而DLSS/XeSS屬于AI算法。
第二個是藍戟的Arc A770,這款顯卡官方測試軟件給出的推薦畫質等級是“高”,超采樣清晰度是75,FSR/TSR開啟幀生成。 測試結果FSR/TSR為60幀/s左右,Xess為40幀/秒。
將超采樣清晰度改為50,則如上圖。測試結果FSR/TSR為80幀/s左右,Xess為50幀/秒左右。
第三個是藍寶石的6750 GRE 12GB,這款顯卡官方測試軟件給出的推薦畫質等級是“高”,超采樣清晰度是75,FSR/TSR開啟幀生成。 測試結果FSR/TSR為90幀/s左右,Xess為55幀/秒左右。
第四個是華碩的TUF GAMING RTX 3080,這款顯卡官方測試軟件給出的推薦畫質等級是“超高”,超采樣清晰度是75,開啟光追,等級低。 測試結果,幀數較低,于是又測試了關閉光追,超高畫質和高畫質下的表現。
又測試了下,超高畫質,超采樣清晰度是75,FSR/TSR開啟幀生成, 測試結果FSR/TSR為80幀/s左右,測試Xess為50幀/秒左右。
第五個是技嘉RTX 4070SUPER AERO OC 12G 雪鷹,這款顯卡官方測試軟件給出的推薦畫質等級是“超高”,開啟DLSS,超采樣清晰度是75,開啟光追,等級中。 測試結果,幀數較高,于是又測試了畫質影院級、DLSS開啟,開啟光追等級中/等級超高下的表現。
第六個是藍寶石RX 7900XT極地版,這款顯卡官方測試軟件給出的推薦畫質等級是“影視級”,超采樣清晰度是75。 FSR/TSR開啟幀生成, 測試結果FSR/TSR為90幀/s左右,測試Xess為50幀/秒左右。
從性能測試工具的結果看,如果把流暢運行的標準設定為60幀/秒,考慮到boss戰也許會降低,提高到80-90幀/秒的水平,那么這些顯卡都可以勝任,最低的畫質也可以做到中等,最高畫質的則是游戲里最高設定的影院級。
下面看看實際游戲里的表現,游戲已經更新過一次了。
使用Afterburner記錄一段時間的幀率表現,采用跑圖的方式,跑圖路徑一致,包括打小怪。
首先是電競判客1660s,畫質中采樣率50,實測FSR/TSR的幀率在72-75 FPS,比起性能測試工具里的跑分略低。將采用率提高到75,TSR的幀率降低到59FPS。由此可見面,1660s比較合適的還是畫質中、采樣率50。
第二個是藍戟的Arc A770,畫質等級是“高”,超采樣清晰度設置50,FSR/TSR開啟幀生成。 測試結果FSR/TSR為72-76幀/s,Xess為50幀/秒。略高于性能測試工具
第三個是藍寶石6750 GRE極光版12GB,在推薦配置下,畫質高、采樣率75,開啟幀生成,FSR平均104.1FPS,TSF平均91.1FPS,Xess平均57.5FPS,比起性能測試軟件的90 FPS/55FPS,基本想法,其中FSR還略有提高。
第四個華碩TUF GAMING RTX 3080,開啟DLSS,結果顯示開啟DLSS,高畫質下92FPS,超高畫質下65.8FPS,比起性能測試工具的80FPS/56FPS略高。開啟光追的話為45.8FPS,同性能測試工具結果基本相同。
也測試了使用FSR/TSR/XeSS的情況,分別為99.3FPS,92.5FPS,62.1FPS,高于性能測試工具的82/78/50。
測試中,在開啟DLSS,三種不同畫質和光追開啟狀態下,分別是91.5FPS、71.6FPS、76.8FPS,比起性能測試工具的100/92/75,有所降低。
關于光追,后面還有話說。
在畫質影院級,采樣率75的情況下,實際幀率實99FPS、95.2FPS、54.9FPS,比起性能測試工具的94、90、51略有提高。
總的來說,基本上都是實際游戲里比性能測試工具里的要高一些,不過考慮到BOSS戰,也許需要更好一點。
在設置里,我們會看到有DLSS、FSR、TSR、XeSS這些設置,這些是用于提高幀率的。這些技術的原理,是通過讓游戲引擎以低于當前顯示分辨率的畫面采樣,用算法渲染出高分辨率畫面,可以較小地犧牲畫面效果來提升幀率的技術。
簡單分為以下兩種類別:
1. 插值算法:通過低分辨率用插值算法補充像素轉成高分辨率的方法。如AMD的FSR 和 虛擬5引擎內置的TSR,這些技術基本上能在任何顯卡上使用。
2. AI算法:AI模型用大量游戲畫面樣本訓練,通過識別畫面特征來推理丟失的細節,從而生成高分辨率的圖像。這類型有英偉達的DLSS和英特爾的XeSS。由于技術的限制,DLSS需要20系以上的Tensor Core的顯卡支持。
在前面的測試里,可以看到,FSR/TSR/XeSS這些技術,可以應用在大部分顯卡上的,包括N卡的1660S和3080,通常來說,FSR/TSR應用的話,幀率會高一些,高于DLSS和Xess,那么從畫面上說,同樣的游戲設置畫質下,DLSS/XeSS的畫面,要比FSR/TSR的更精致一些,尤其是在水面的地方,更加明顯。
這里有個例外,就是4070S,如果開啟FSR/TSR/XeSS的話,幀率都會較低,感覺是做了負優化處理。
所以個人使用下來感覺,40系N卡就肯定是開啟DLSS了,其余的卡,追求幀率用FSR/TSR,個人看不出太多的區別,追求畫質細膩可以考慮XeSS。
全景光線追蹤,這個技術號稱是可以模擬真實光線的反應,讓游戲更像真實世界。然而對于顯卡的要求很高。啟用光線追蹤后,游戲幀數會大幅下降。40系N卡在這方面的表現優于其他顯卡。
在黑神話.悟空里,如果使用40系N卡,游戲的幀數下降的并不多,這不僅我個人從網上網頁分享和自己的實際測試下,都似乎證實了這一點。
上圖是我使用4070S的效果, 開啟光追好像完全沒有問題。
開啟光追和不開的話,相差不多,僅僅10+幀的距離,依舊在60幀以上。
不過,從實際畫面效果來看,個人看不出太大的改善,有的地方,反而有些怪怪的,例如有水面、霧、光線等的地方,似乎不如不開。而且,有的時候會有突然掉幀的現象發生。所以綜合來說,光追感覺沒有必要開。
黑神話.悟空的畫面預設分為低、中、高、超高、影視級 。我們大概看下某個場景的區別吧。以4070S下的畫面為例,開啟DLSS,幀生成。
低畫質下,路面粗糙,草沒有立體感,水波紋相同,樹干紋理粗糙。
中畫質下,路面呈現出樹木的影子,草略有立體感,水波紋呈現不通過,樹干呈現光影。路面可看出水洼。
高畫質下,小草立體感增強,水洼水面有變化,樹木細節增加。
超高畫質下,路面樹木的影子開始晃動,水面波紋更加安靜,水洼水面可看出是樹葉影子的波動。
影視級畫質,畫面更加細膩,奇怪的是水洼水面看不出樹木影子波動 。
在黑神話.悟空的畫質設置里,還有細分各個子項目,可以單獨設置。對于普通人來說,還是無視的好,畢竟折騰這個費時費力,效果未必好。有好事者上傳過各項的影響比例,不知真偽,選其中一圖放在下面,參考下吧。
(網絡圖片,僅供參考)
其實沒有什么其他了,哈哈,畢竟只是初步感受,希望對大家有所參考。測試項目眾多,難免有疏漏錯誤的地方,希望大家諒解,歡迎指正。祝大家早日順利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