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9元的售價在京東商城兩秒售罄,同時在各大電商平臺頻傳喜報,三星Galaxy Fold的國行首銷表現可謂驚艷。其亮眼的銷售成績背后,透露著大眾對于手機折疊形態的肯定:三星Galaxy Fold折疊屏幕的意義,遠不止差異化的設計和造型這么簡單,而是一舉將大屏觸控的交互延伸到了可折疊的屏幕上。
三星電子移動通信部門總裁高東真表示,“當前,許多用戶渴望擺脫束縛,去感受超越普通智能手機的更高端體驗,三星可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正是為此應運而生。”
外觀:開合之間,大小屏自如切換
三星Galaxy Fold整機重量為276g,實際上手的感覺卻比預想的要輕巧得多。折疊狀態下,它的整體造型十分狹長,4.6英寸屏幕的副屏分辨率為840x1960。由于內部復雜的元器件構成,所以外屏還是留出一定的黑邊,但外屏部分加上聽筒和前置鏡頭依舊構成一臺完整的手機。
雖說折疊狀態下,外屏并不合適拿來打游戲和看視頻等重度娛樂操作,但對于日常收發信息和簡單的資訊瀏覽來說,效率提升非常明顯。對于期待小屏旗艦的用戶來說,如果你愿意,外屏部分就是一部搭載了高通驍龍855的小屏“旗艦”。
外部小屏已經能夠滿足日常需求,但打開后的大屏才是折疊屏的精髓所在,能夠帶來更廣闊的可視面積。三星Galaxy Fold搭載了一塊7.3英寸屏幕(直角),分辨率為1536x2152,屏幕顯示效果十分細膩。除開右上的攝像模組,三星Galaxy Fold內屏保持了極高的屏占比。
機身的接口分布在兩塊折疊屏上,外屏上下兩側為揚聲器開孔,右側為卡槽(只支持單卡);內屏上下兩側為麥克和Type C接口,右側為音量鍵+電源鍵,側面指紋。此外,經過實測發現,在折疊狀態下三星Galaxy Fold厚度大約為16.62mm,含攝像頭狀態下為16.77mm。
三星在折疊方式上采用非水平折疊,兩塊折疊屏嵌套在鉸鏈結構上,為了保證折疊的流暢度,其間還是留出了一定的縫隙,因此我們兩次測量的數值實際上并不均衡。但展開之后,單機身厚度僅為7.39mm,在目前手機市場堪稱輕薄,實際上,合起后的厚度和握持感也依舊稱得上小巧。
最后來談折疊手機最重要的構成部分,那就是機身背面的鉸鏈設計。三星鉸鏈內部設計有多個聯鎖齒輪,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開合流暢度,同時增加折疊使用的穩定性。在折疊的過程中,在三星Galaxy Fold身上上能明顯感受到阻力,很難使用單手進行開合,但保證開合的緊密度,減少屏幕意外脫開的風險,才是優先級更高的事情。
當兩端屏幕磁吸合上之后,三星Galaxy Fold的顯示畫面會進行切換,實測發現只是彎折屏幕而不合上的話,手機畫面并不會發生變化;而展開屏幕的部分則相反,在屏幕完全打開之前,主屏就會鋪滿顯示畫面。
交互:大屏顯示、多任務與分屏應用
三星Galaxy Fold內屏的極高屏占比和大屏讓手機擁有了媲美平板電腦的顯示面積,在日常的使用方面,部分場景下三星Galaxy Fold會針對前置攝像模組做黑邊填充處理,就使得電子書閱讀時,三星Galaxy Fold的大屏閱讀體驗與Kindle類似;對其他應用的顯示界面而言,更多的是UI方面的大屏適配,例如微博、微信以更寬的視野顯示內容。
微博顯示畫面更寬
結合大屏,圖片的瀏覽體驗要明顯提升很多,左右滑動選取的體驗都十分便捷,顯示區域更加廣泛,以系統相冊而言,用戶能更加直觀地縱覽照片全局,觀感體驗要輕松不少。又例如在產看地圖時,更大的顯示面積、更廣闊的操作空間、更詳盡的信息顯示,三星Galaxy Fold可折疊的特性解決了小屏點觸使用的痛點,擺脫多次反復的縮放步驟。
對于用戶更常面對的視頻觀看和游戲場景,三星Galaxy Fold也能夠發揮大屏的優勢,獲得傳統設備的屏幕尺寸上很難擁有的觀影體驗。展開折疊屏,點擊全屏顯示,三星Galaxy Fold可以馬上為你帶來更具沖擊力的畫面效果。
視頻播放畫面對比
游戲方面,展開后的三星Galaxy Fold兼顧了大屏設備的便攜性和操控體驗,將兩者合二為一,能夠讓用戶獲得等同平板的游戲體驗。同時需要指出的則是,對比三星S10+的游戲畫面,三星Galaxy Fold在王者榮耀中畫面顯示要稍小一些。整體游戲的視角方面,大屏幕會讓顯示畫面更近,損失部分視野,但換來的是觸控感受的大幅提升。
大屏幕的另一個利用方式則是分屏與多任務的處理方式,絕大部分應用中都能夠通過右側邊緣滑出 Dock 欄,還能夠再進一步展開。通過這種操作就可以實現分屏,對于文字處理來說,左邊屏幕查閱資料,右邊開啟Markdown編輯器,快速搜集信息并用標記語言完成稿件初步排版,使得三星Galaxy Fold具有了一定的生產力。
并且分屏還可以帶來不同應用間的文件互通,例如利用在分屏狀態下同時運行相冊與社交軟件,能實現圖片的拖拽發送。此外,由于內外屏在顯示面積上的差異,也有部分應用在大小屏切換時需要重新啟動以適應畫面大小。
右側邊緣滑出 Dock 欄
多任務處理
性能:頂級的三星旗艦配置
交互方面的多任務流暢切換,基于 12GB+512GB 的大容量存儲,并且三星Galaxy Fold 配備 UFS 3.0和4380mAh 的電池容量,從傳統的智能手機層面來看這部三星Galaxy Fold,其素質也是頂級的。下面通過跑分和游戲測試來反應三星Galaxy Fold的性能表現。
三星Galaxy Fold的安兔兔跑分結果為438510分,Geekbench單核跑分為3412以及多核10712分,都屬于高通驍龍855的正常水平。
3D Mark Sling Shot Extreme-OpenGLES 3.1跑分為5572分,Sling Shot Extreme-Vulkan跑分為4806分,都是安卓陣營第一梯隊的性能表現。通過AndroBench測試三星Galaxy Fold的讀寫表現,順序讀寫速度為1494.38 MB/s,401.09 MB/s;隨機讀寫速度為150.1 MB/s,33.1 MB/s,優秀的文件讀寫能力對于手機日常使用的提升巨大。
前面已經提到,游戲時的畫面視角會發生了一些變化,但三星Galaxy Fold這種大屏幕設備帶來更爽快的觸控反應,通過騰訊手游助手來檢測《王者榮耀》的游戲幀率。
王者榮耀設置
穩定在59幀左右
和平精英設置
穩定在56幀左右
拍照:六顆鏡頭兼顧內外
三星Galaxy Fold搭載了6枚攝像頭,后置三攝模組與三星的旗艦定位的三星Galaxy S10和三星Galaxy Note10一致,而前者曾在DXO排行榜登頂,也側面表現出三星Galaxy Fold的優秀鏡頭素質。
三星Galaxy Fold的后置鏡頭由「12MP廣角+12MP長焦+16MP超廣角」組成,外屏前置10MP攝像頭,內屏前置10MP+8MP雙攝,在拍照體驗方面,三星Galaxy Fold與傳統設備并沒有什么不同,不過在展開狀態下將快門挪到了右側,方便握持拍攝。
以下為拍攝實際樣張
標準鏡頭 默認模式
標準鏡頭 默認模式
在大部分白天場景下,三星Galaxy Fold擁有不錯的拍攝體驗。不論是對焦快速還是色彩表現,都能體現出DXO登頂的優秀素質,并且成像顏色還原準確,清晰度優秀。在處理一些明暗較為分明的場景時,三星Galaxy Fold也能夠保留畫面細節。
標準鏡頭 默認模式
默認模式
廣角模式
超廣角模式
123°的超廣角鏡頭帶給拍攝更廣的視角,拍攝主體與邊緣部分的處理上,三星Galaxy Fold色彩貼近真實,并且畫面邊緣的畸變和色彩處理較為出色。
夜景模式
夜景模式
室內樣張
三星Galaxy Fold的夜景模式,會提高成像的質量以及畫面亮度。三星Galaxy Fold的鏡頭下,針對夜晚噪點及高光的處理,會使得畫面純凈度非常高,明暗分布真實,接近肉眼所見。值得注意的是,夜景的曝光等待時間并不算長,所以對手持拍攝也較為友好。
寫在最后
總結三星Galaxy Fold的特點,大小屏能夠適用于不同的場景。三星Galaxy Fold的小屏相較普通手機顯得過于狹長,并不能完全還原手機應用體驗,部分APP在大小屏切換時會出現重啟的情況,因此它的小屏要更加適合于日常輕度使用,例如聊天、通話、簡單瀏覽資訊等。
而將大屏展開后,三星Galaxy Fold針對應用都做了一定的適配,盡可能地擴大了視野面積,觸控體驗十分不錯。大屏要更加適合那些延展性的應用,例如地圖、游戲、觀影等。安卓陣營的頂級硬件配置保證了三星Galaxy Fold的使用體驗。像折疊的外觀設計一樣,三星Galaxy Fold足夠酷,作為折疊屏設備的先行者,三星已經提前在交互和應用方面給出了答案。
樣輕品、雙重麻煩、美麗的錯誤、折疊手機的反面教材……
我也一度以為,在發售之初、收獲媒體一致差評的 Surface Duo,只是微軟對手機的又一次失敗探索。
Surface Duo 在發售之初的糟糕表現引來媒體的一致差評
2020 年里,由四部折疊手機,我窺見了各廠日臻成熟的探索——磨去棱角的摩托羅拉 razr ,由一款 十分純粹的致敬之作 ,蛻變為更可用的 razr 5G;遭遇 也許是史上最慘烈送測翻車 的三星 Galaxy Fold,在鉸鏈及內外屏都獲得重大改良升級后,今年的 Galaxy Z Fold2 5G 一躍成為了諸多媒體筆下的 年度最佳手機之一 。
我的 2020——從年初的致敬作 razr 到幾近完備的 Galaxy Z Fold2 5G
手機這一已成為「我的延伸」的小物件似乎又重新變得多樣了起來——真令我欣喜。即便成本相當高昂,我還是想一場不落地親歷人們以產品對「本該如此」發起的每次挑戰。
哪怕,那場挑戰是一次「試錯」?——原本,微軟的這次「試錯」好像毋需體驗、便已能夠直接蓋棺定論了。2016 年后再未涉足手機硬件領域的微軟,又回來造了臺手機;這臺手機搭載的是 2017 年 Android 標配的 6G RAM,以及 2018 年的驍龍 855 SoC;然后,微軟非常興奮地在 2019 年對這臺手機進行了預熱——到了 2020 年,這臺手機終于開售了,媒體上手測評發現的,卻是災難級的相機、難以理喻的粗大屏幕邊框,以及完全無法正常運作的初版固件。
但正是如此糟糕的 Surface Duo,在 r/surfaceduo 擁有一批忠實簇擁也就罷了,居然還力壓其他折疊設備、被《時代》雜志評為 2020 年 100 大最佳發明之一 ——「與我所體驗過的其他折疊設備相比,Surface Duo,它憑什么?」
被《時代》列入 2020 年百大突破性發明之一的 Surface Duo|圖源:TIME
被「它憑什么」這一問題困擾著的我,終于在 2020 年最后一天反復觀看一如既往讓人購買欲爆炸的微軟 Surface Duo 宣傳片「洗腦」以后下單海淘,自費購入了這部 256GB 存儲版本的微軟 Surface Duo,并在 2021 年收貨至今的每一天里,將之作為主力機使用。
現在,我無比期盼微軟 Surface Duo 能成為我在 2021 年里持有的最后一部移動設備——我非常贊同 Surface Duo 是復雜的、難以理解廠商設計決定的;卻也堅持 Surface Duo 就是迄今我體驗過最有趣、我最偏愛的移動設備。
于是,便有了這篇文字。
之所以說,擁有兩塊屏幕的微軟 Surface Duo 是「復雜」的,是因為 Surface Duo 的使用方式,不如此前我所體驗的兩代 razr 以及 Galaxy Fold 那樣直觀顯見:翻開后的 razr 可視為一部普通手機;而功能齊全的 Galaxy Fold 合起是手機,打開又是平板,外接顯示器進入 DeX 模式還能用作桌面主機。
Surface Duo 又能拿來干嘛?——「嘿你瞧,Surface Duo 可是有六種使用姿態!1」微軟給出的解答只讓我感到更加困惑。——六種,聽著都暈。
由左至右、自上而下,Surface Duo 的六種姿態:「手機」、「帳篷」、「速覽」、「創作」、「書本」、「雙重橫屏」
在我看來,也許把 Surface Duo 諸多姿態重新劃分為「單屏」及「雙屏」兩種使用場景,才能更明晰地聊一聊使用體驗。
Panos Panay: I'm super clear you gonna talk about this as a phone. (But) this product is a Surface.
無論微軟如何避免在發布會上將 Surface Duo 稱作手機,能夠插卡打電話的 Surface Duo,怎樣也不能逃離「一部手機」的定義——盡管 Surface Duo 看起來不太像是一部手機。
Surface Duo 單側長寬尺寸與 Moleskine 口袋本完全一致
與標準 Moleskine 口袋本完全一致、近 14 cm x 9 cm 的單側尺寸,加上完全擯棄外屏的設計——Surface Duo 在形態上,非常接近于我日常攜帶的一本筆記;將 Surface Duo 這本筆記的「封面」稍稍翻開一些,即可進入類似其他手機熄屏常顯的「速覽」姿態。而得益于連接兩半機身的鉸鏈在全角度下阻尼連貫一致,只需像線圈本一樣、將「封面」360 °翻折至與「封底」重合,便進入了兩塊內屏朝外的「手機」姿態。
像線圈本一樣、將 Surface Duo「封面」翻折至與「封底」重合,便進入了兩塊內屏朝外的「手機」姿態
起售價高達 1400 美元的 Surface Duo,必須是一部具備杰出質感的手機——若將閉合的 Surface Duo 視作一本書的話,那么 Surface Duo「書頂」、「書底」與「翻口」三邊為細膩的鋁合金材質,而「書脊」則是由鉸鏈連接的不銹鋼邊框——出色的邊框材質選擇,加之即便僅有 0.4 mm 卻也略帶弧邊、覆蓋背板與屏幕的第五代大猩猩玻璃,以及最關鍵的,剛好容下底邊 Type-C 接口、單側薄至 4.8 mm 的厚度——共同帶來了驚人的握持感。當然,具有折疊結構的 razr 以及 Galaxy Fold 做工也同樣優異,但關合狀態下 Galaxy Fold 如 Surface Book 一樣折疊結構處的縫隙尚未被抹去、開合間 razr 的鉸鏈也仍然會發出輕微聲響,在我看來,這兩者相比 Surface Duo 還稍許欠了一絲完整感。
Surface Duo 質感杰出
盡管 Surface Duo 兩面都是看似一致的感人大黑邊框以及 5.6 寸 PixelSense Fusion 顯示屏;但在我理解中,「手機」姿態下的 Surface Duo 兩面是具備不同職能的。 將聽筒、攝像頭與閃光燈一面朝向自己,此時的 Surface Duo 用于滿足語音、視頻等通訊需求;而把揚聲器一面翻轉至正面,現在 Surface Duo 則成為了適用于日常隨手拍攝,以及影音內容消費的手機——事實上,此時將「封底」稍作展開、橫置機身進入自帶支架的觀影專用「帳篷」姿態,也正是此「娛樂內容消費手機」場景的延展。
Surface Duo 的兩面職能不盡相同
只不過,我將 Surface Duo 用作一部「現代智能手機」,哪一面的體驗都難稱順手——用作在線社交溝通,盡管配備的雙降噪麥克風提供了上佳的語音質量,但機身十分寬大的 Surface Duo 還是更適合如一本隨身筆記般置于口袋中、用藍牙耳機通話;而非糊在臉上喋喋不休、或是艱難地攥在手里、不斷往下刷著信息流。
「手機」姿態的 Surface Duo 對手小者并不友好
而把 Surface Duo 用作隨手拍攝、或是影音消費的設備,其體驗更難稱及格。白天尚堪一用、低照度時快門速度過慢且成像糟糕的相機,加之消費 16:9 視頻內容時黑邊碩大、實際顯示尺寸還略小于 iPhone 12 的 4:3 屏幕比例——Surface Duo 確實能夠拍照,也可以用來觀影,但此二項體驗也僅略高于「能用」水準那么一點。
Surface Duo 樣張,大概僅有在白天尚堪一用
即便放下屏幕比例與單揚聲器不表,Surface Duo 那所謂用于觀影的「帳篷」姿態,也是因為音量、鎖屏鍵會被壓在作為支架的后屏下方,直接變得不太可用——就好像,對于微軟而言,他們從未將 Surface Duo 視作一部主職為內容消費的「現代智能手機」一樣。
Panos Panay: We absolutely know scientifically that you will be more productive on two screens. Much more than one screen could ever do.
我想,微軟同樣未曾真正考慮過的,還有讓配備兩塊屏幕的 Surface Duo 像其他小型平板那樣,多被用于處理單項任務。
雙屏橫向握持 Surface Duo 的「書本」姿態
沒錯,我可以在我的 Galaxy Fold 上享受「一整塊大屏」帶來的不錯游戲及影音體驗之余,使用 App Pair 功能進行多任務處理——嘿,我依然堅信「折疊屏」或「卷軸屏」等技術是未來;但即便那個未來已經非常非常近了,也仍不是此刻的現在。
根據我近三個月使用 Galaxy Z Fold2 5G 的體驗來看,其多任務體驗仍難以培養起我頻繁使用 App Pair 的習慣。拋開操作邏輯不談,我認為最掣肘多任務體驗的,莫過于屏幕比例——展開 Fold2 橫置、對半分屏雙任務時,單應用顯得有些局促的 10:16 比例,使得我進行基本的「資料參考 + 提綱撰寫」任務時,都會因過于頻繁的換行閱讀而很快產生疲勞感。
雙屏橫向握持 Surface Duo、進入「書本」姿態時,Surface Duo 單側 3:4 比例、雙屏 3:2 比例所帶來的雙任務體驗,就顯得非常自然;而這種雙任務體驗,Surface 系列用戶應該會感到格外親切——從 Surface Pro 3 到 Surface Hub 2S,直至今日的 Surface Duo,微軟對 3:2 比例屏幕的堅持不可謂不執著。
Surface 用戶能夠在 Surface Duo 上找到熟悉的雙任務體驗
Surface 用戶同樣熟悉的,還有形如筆記的 Surface Duo 無需配對、即可兼容初代以后所有采用 N-trig 技術的 Surface Pen。盡管在 Surface Duo 上 Surface Pen 缺失了側鍵功能;但保留橡皮擦功能、且 Slim Pen 以外型號續航時長以年計的 Surface Pen,對于習慣在隨身口袋本上手寫的我而言,依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加分項——至于 Surface Duo 可用于筆收納的磁鐵,實際上是為機身關合而設,真指望以它來收納 Surface Pen,基本等同于指望用口袋本的綁帶來固定原子筆:能裝是能裝,但絕對會丟。
可用于筆收納的磁鐵,實際上是為 Surface Duo 機身關合而設
「可究竟為什么我要同時開啟兩款應用?單屏手機或平板不一樣可以處理郵件、回消息、查閱資料、撰寫速記提綱么?」——Surface Duo 以固定兩塊屏幕解決的,實際是單屏手機過于頻繁的「跳轉」問題,而「跳轉」則包括了兩款應用間的跳轉,以及單一應用內、不同層級內容的跳轉。
其中前者很好理解:左屏啟動 Edge 查閱資料、將需要的內容拖拽到右屏的 OneNote 上進行記錄,完畢后,將 OneNote 拋至左屏查閱,右屏打開 PureWriter 整理撰寫提綱;又或者,在右屏應用中點擊友人發來的鏈接,左屏會在 Edge 上以新窗口打開此鏈接,查看完畢后可立即將注意力轉回談話當中——諸如此類,適應這樣一套「Flow」后便非常順手。
兩塊屏幕間的分隔并不影響跨屏拖拽操作
在 Surface Duo 上,同樣也可以將單一應用「擴展」至雙屏、將之拆分為「導航定位 + 項目內容」雙任務處理,以應對單應用中切換項目內容需要大量點觸操作、以切換層級的痛點——「擴展模式」下,從 OneNote 左屏顯示 Sections 與 Pages、右屏展示內容,到第三方 Reddit 客戶端 Relay 左屏顯示 Post 列表、右屏顯示 Post 內容,都是基于此考慮——這一設計在其他「現代平板」當中同樣常見,只不過沒有以兩塊屏幕進行如此嚴格的功能分區。
Surface Duo 將單一應用拆分為「導航定位 + 項目內容」的雙任務處理
而縱向握持 Surface Duo 所進入的「雙重橫屏(Dual Landscape)」姿態,本質上是附帶支架的「書本」姿態,稍稍折疊支起上屏、進行視頻會議或播放影像資料,下屏開啟 OneNote 手持 Surface Pen 記錄要點,以及將模擬器應用「擴展」至上下雙屏、在 Surface Duo 上超愉悅地盡情暢玩 NDS 和 3DS, 體驗同樣相當不錯。
「雙重橫屏(Dual Landscape)」姿態使用場景不多,卻也意外地好使
Surface Duo 中用于同時啟動兩款應用的「App Groups」功能值得額外一提。盡管在大多高于 9.0 版本的 Android 設備上,一樣能通過 此前少數派介紹過的 Shortcut Maker 中的「Split」功能輕松實現同時啟動兩款應用;但 App Groups 還能做得更多一些——除應用外,所有可以在桌面創建圖標的項目,都可置于同一 App Group 當中。 這樣一來 App Groups 就有了更多的玩法:比如我使用就有「支付寶付款碼 + MoneyWiz 支出記賬」、「Outlook 日歷頁面 + Microsoft To Do 今日頁面」、「Solid Explorer 近期處理項文件夾 + Snapdrop 網頁」等 16 個 App Groups——使用起來十分便利。
App Groups
體驗非常不錯、便利、順手——這就是我將 Surface Duo 展開、將其用作一臺雙任務處理設備的感想:無論左右展開或是上下排布,「兩塊屏幕」所帶來的明確區塊劃分,在適應交互后確實能夠比「一整塊屏」更高效。盡管,代價是我放棄了 Galaxy Fold 上「一整塊屏」所帶來的良好內容消費體驗 ——除了 Kindle 以及 DS 模擬器。
Surface Duo 是手機,但也不那么「現代智能手機」,展開是一塊小尺寸平板,卻也同其他「現代平板」不盡相同——The Verge 主編 Dieter Bohn 認為,Surface Duo 所能做的,與其他手機或平板并無實質差異,但 Surface Duo 卻提供了一種與其他產品不盡相同的「去做」的方式;而 正是這種獨特的「去做」的方式,給他帶來了更加高效的感受 。
在我看來,淡化娛樂屬性、強調效率提升、且拋棄一切外屏的 Surface Duo,與其說是一臺現代智能手機與平板二合一的雙屏設備,不如將之看作一部「現代 PDA」更為恰當:許多 PDA 都能夠用于打電話、拍照和影音娛樂,但這些功能都可有可無——一部 PDA 的核心功能,應是專注于「效率提升」的。
Gemini,作為一臺更純粹的、不那么現代的現代 PDA,同樣沒有外屏,甚至 SIM 卡支持都是可選功能|圖源:Planet Computer
Surface Duo 這部給予我「專注效率提升」使用體驗的「現代 PDA」,在移動設備廠商軍備競賽式比拼攝影及娛樂內容消費體驗的今天,自然是特立獨行得有些格格不入。
而「專注效率提升」,正是我期盼在 2021 年里通過持有 Surface Duo、這部形如「一本筆記」的移動設備實現的。
科幻片里千奇百怪的裝置設備,你曾夢想過擁有它們嗎?
——我有過。
孩提時,從租來的、映著霓虹光澤的 VCD 碟片上,我一部接著一部地看著同樣霓虹色調泛濫的八九十年代科幻片,和影片創作者一起幻想著各種光怪陸離的裝置。
其中也有這樣的「一本筆記」——翻開它,我把讀過的報刊雜志剪輯保存下來,也能用它來歪斜地隨筆——是的,這本筆記應該允許我提筆就寫,也可以讓我以手指觸控交互。攜上這本筆記,我帶著它去到任何地方,也能夠把它合起放在一邊、獨自去往任何地方。
和其他的科幻設備一樣,彼時的我不清楚為什么需要這么「一本筆記」,我只知道,未來如果能有這樣一臺很酷的設備作為工具,人們應該會生活得更美好吧。
我后來知道,有更多人與我一樣,也懷有這個彼時還有些古怪的科幻夢——早在 2009 年,GIZMODO 便報道過,微軟正在秘密研發一款代號為 Courier、形如「一本筆記」的平板電腦,并已有原型產品。
Microsoft Courier 雙屏平板概念|圖源:GIZMODO
待到 Courier 這一原型照進現實,卻已是整整十年后——2019 年,微軟非常興奮地對來年才真正發售的 Surface Duo 進行預熱,盡管它配備的是 2018 年的 SoC、2017 年級別的 RAM,哪怕微軟自己在 2016 年后再未涉足過手機硬件領域。
你看,數碼科技的「創新」,似乎總是在用新的技術去實現我們舊時的夢想。
也許 Surface Duo 是微軟繼 Windows Phone 折戟以后的又一次「試錯」吧,誰知道呢,我也并不在乎。
我在乎的是,在使用 Surface Duo 逾一個月以后,我似乎總算知道為什么我需要數字化的「一本筆記」了。
Panos Panay: It keeps you on your flow.
略有凹陷的按鈕設計,暗示操作者通過「點按」動作實現對應功能;球形門把的形態,告訴住客以「握住并擰轉」的交互以開門——這是日常物件中最為直觀可感的「Affordance(可供性/示能性)」。
微軟 Surface Duo 這臺形似「一本筆記」的雙屏折疊硬件,又為我提供了怎樣的感受?
——自然是像「一本筆記」那樣去「翻開」使用。
每每翻開形如「一本筆記」的 Surface Duo,我下意識里銜接的操作,是與「現代手機」或「現代平板」屬性更強的 razr 以及 Galaxy Fold 有著微妙的不同的——從 Screen Time 的記錄來看,我下意識地解鎖手機、漫無目的地瀏覽社交媒體的時間大大減少;略有些矯情地翻開 Surface Duo 后、利用碎片化時間處理工作任務的頻率明顯增加——隨手滑至 Microsoft Launcher 最左屏的「Microsoft 365 Feed」頁面,速覽一眼 Microsoft To Do 上今日尚未完成的事項,跟進處理已標記的郵件,使用 Surface Pen 在 Sticky Notes 上記下乍現的靈感與想法,等等。
Microsoft Launcher 最左屏「Microsoft 365 Feed」對于浸淫微軟服務生態的我而言確實很便利
2020 年防疫居家學習與工作期間,我最不缺的好像一直是碎片化時間——先前身為學生、偶逢在線研討會的茶歇時,我需要兼顧到自己作為友人的角色,與同樣在家工作學習的室友在客廳寒暄幾句、分擔彼此對疫情的焦慮;而后入職作為員工、每日午休時,我也需要離開自己的工作室、轉換為伴侶角色,操持起部分家務。
我深刻地感受到,「家」這一小小空間的職能得以前所未有地擴展——除平日的起居與基礎娛樂外,疫情之下的「家」還承擔起了更多社交、運動,以及辦公的重任;而當有限的空間需要承擔更多功能時,區隔自然會出現重疊,穿梭于「家」這一空間的共享者們,也必須隨之快速切換自己的角色,以同時維系多重社會關系——碎片化的時間,也在社會角色的頻繁切換與交織中漸多。
搬家前計劃的區隔也因實際需求流變而更改,原定為主臥的房間現作客廳/工作間/健身房——也挺好的。
幾乎宅上了整個 2020 年的我,很可能繼續在 2021 年宅下去——這臺隱含效率暗示而非娛樂導向、工具屬性大于其他屬性的 Surface Duo,正是我想要、也需要的。
捫心自問,在 2020 年里有幸保持了身體健康的我,在數字健康上做得著實糟糕。
上半年晝夜顛倒的畢業設計,以及下半年同樣晝夜顛倒的遠程辦公讓我反思,每日解鎖逾 300 次、時長超 6 小時的手機使用當中,究竟有幾何是真正必要的?伏案工作時,真的是快速看一眼群聊全體消息的好時機嗎?專注閱讀時,真的值得因朋友發來的可愛柴犬表情而擱置思路嗎?——相同地,酣睡時,真的應當被并不緊急的合作郵件攪亂清夢嗎?難得的周末與家人相處時,真的有必要不停檢查郵箱中的漏網之魚嗎?
我一直相信,「高效工作」引向的,并非無節制地將學習或工作任務擠壓進一日之中使自己過載,而應是更加平衡的「品質生活」。也正因對以上問題我持以否定回答,Surface Duo 「關合」的 Affordance 于我而言才更加彌足可貴——Surface Duo 是我所有折疊手機里唯一一臺我想要更多保持「關合」狀態的設備,而我也正因「不想使用這臺設備」而偏愛它。
我正因「不想使用 Surface Duo」而格外偏愛它
從默認閉合姿態下、不存在任何形式外屏的完整感,到 360° 轉動連貫一致、卻僅在關合時因磁吸而阻尼稍大的鉸鏈——Surface Duo 上所有這些或有心或無意設計的元素,都讓我感受到 Surface Duo 是一臺「想要保持關合狀態」的設備——你瞧,因為沒有外屏,僅是瞥一眼通知,在 Surface Duo 上就要經歷「單手拿起、同時指紋解鎖 → 雙手翻開、進入速覽姿態查閱」這兩步操作,相較于能夠「單手拿起、同時指紋解鎖、并直接在外屏上查閱」的 Galaxy Fold 以及 razr 確實更顯繁瑣;而在稍稍翻開 Surface Duo 的「封面」、進入「速覽」姿態后,為關合狀態設置的磁吸結構,每時每刻都在催促著查閱完通知的我,應當或是繼續手頭的工作流,或是和這個世界發生更多交互——「趕緊合上手機!立刻停止惦記這兩塊屏幕!」
Surface Duo 的「速覽」姿態總能鼓勵我趕緊合上手機,和這個世界發生更多交互
在我過去長達一個多月的使用當中,還與我處于「熱戀期」的 Surface Duo 平均每日亮屏時長不超過 3 小時,而每日解鎖次數也普遍少于 50 次——而總結比對后,發現壓縮掉的時間,不過兩點:將工作時間里的消息處理,更多地轉移到了桌面端進行;以及在碎片化的時間里,無論是公共交通通勤、午休間歇,還是與友人共進晚餐,我都更少地隨手點亮手機便開始了無目的性的瀏覽。
當然,我大可將 Surface Duo 一側 360° 翻折、使之保持手機姿態待機,當作一部尺寸略寬的普通手機來使用。盡管直觀來看,Surface Duo 典型容量為 3577mAh 的電池,可能在 2021 年顯得不值一提,但在我實測中,在微軟專門為 Surface Duo 配置的電源調度芯片加持下、并適當限制部分應用自啟及后臺活動后,Surface Duo 電池續航也能維持單日 4.5-6 小時、或雙日共計近 4 小時的亮屏使用時間——在 Surface Duo 上延續我過去的使用習慣,大概也未嘗不可。
Surface Duo 的續航允許我延續過去的使用習慣,即便我不會、也不想這么去做
——只不過,我不會、也不想這樣去做。就好像,只有當我稍加思考、具備了充分的理由以后,我才會以「翻開」打破 Surface Duo 的「關合」狀態。
Shilpa Ranganathan: Time is our most powerful resource, and it has never been as relevant for humanity as it is right now. I hope in a small, yet magical way, our Surface Duo empowers each of you to do the things you need to do quickly and easily, helping you gain time and power back in your lives.
對于 Surface Duo 「開」與「合」間形態 Affordance 的理解并非過度解讀——微軟設計 Surface Duo 的愿景便在于此:「幫助用戶更加輕而易舉地快速完成工作任務,從而贏得更多的時間精力,回歸工作以外的生活之中」。
更何況,Affordance 本身就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就像《上帝也瘋狂》里的可樂瓶,其形態所帶來的液體盛裝功能不會消失,但是否將之視作器皿則因人而異。
可樂瓶的液體盛裝功能不會消失,但是否將之視作器皿則因人而異|圖源:上帝也瘋狂
我所偏愛的這臺 Surface Duo 也是一樣。即便微軟一月底所推送的系統更新已修復了此前的大多數系統穩定性問題,但是,橫縱向手勢交互不同所帶來的割裂感仍無改觀、相機體驗依然差勁、微信至今仍有嚴重適配問題,更不用提底邊 Type-C 接口周圍邊框頻現裂紋的硬件隱患等等——看,我當然不會推薦你現在就海淘購入這部 Surface Duo。
微信對于 Surface Duo 的「手機」姿態存在適配問題
——畢竟在此價位上,Surface Duo 不能算作一部合格的現代智能手機,也稱不上一臺內容消費體驗良好的平板電腦。我過去也以為,如現代 PDA 般不合時宜的 Surface Duo,只是微軟對手機的又一次失敗探索。
我們都知道,手機相機像素數的「多」,與成像質量、相機使用體驗并非必然相關——那么相機成像質量、使用體驗,乃至影音娛樂觀感等等「多」方面的幾近完滿,又是否必然與「這臺設備能夠裨益我的生活、使之更加美好」有關呢?
我不確定。但我知道在新的一年,我想試著在移動設備上做得更「少」一點、以 Surface Duo 這部數字化的「一本筆記」做出些許改變——我自然還會以熟悉的使用方式與 Surface Duo 交互;但我也希望隨時提筆、更多地記下自己的想法。我一定會帶著它去到很多地方,滿足我效率、生活,以及其他的幾乎一切訴求,就像所有的手機與平板那樣;但我也期待能夠在學習與工作之余,如筆記般將 Surface Duo 合起、放在一邊,去到信息瀑流外的更多地方,遇見手機與平板屏幕外的更多可能。
于是,在 2020 年的四部折疊手機后,我選擇將 Surface Duo 帶入 2021。
疊屏筆記本終于來了。
華碩靈耀X Fold,雖然不是歷史上第一臺,但卻是第一臺大家可以買到的折疊屏筆記本。從這一點來看,它更具有實際意義。相信大家關心的是,折疊屏筆記本的可用性到底如何。體驗下來,華碩靈耀X Fold給了我非常多的驚喜。
華碩靈耀X Fold
參與測試的華碩靈耀X Fold的規格為:i7-1250U、16GB LPDDR5-5200、1TB PCIe4.0×4 SSD、17.3英寸/OLED/2560×1920/4:3/100% P3、支持Wi-Fi 6E、75Wh電池、附贈藍牙鍵盤,首發19999元。
01 折疊屏很驚艷
在折疊屏面前,其他硬件都變得無足輕重。
這塊折疊屏實在是太驚艷了,特別是剛剛打開的瞬間,17.3英寸突然就在眼前點亮,十分震撼。而且在半折狀態下瀏覽信息流,畫面好像流動起來一樣,不再是平面,有了立體感,非常奇妙。這種感覺類似于第一次接觸折疊屏手機,只不過這一次更大更震撼,是普通筆記本無法給到的。
折疊屏第一印象很經驗
關于大家非常關心的折疊屏折痕問題,在華碩靈耀X Fold身上幾乎看不到。主要原因是筆記本屏幕尺寸比較大,轉軸比較寬。在折疊的狀態下,彎折處的半徑比折疊屏手機大很多,所以基本不存在折痕問題,只是折疊處不像兩側那么平整而已。
彎折半徑比折疊屏手機大
這塊折疊屏出自京東方,屏幕參數相當給力。
展開時,其屏幕尺寸為17.3英寸,分辨率為2560×1920,屏幕比例為4:3;折疊后,每一側各為12.5英寸,分辨率為1920×1280,屏幕比例為3:2。其色域覆蓋達到了100% P3,色深10bit,在HDR下峰值亮度可達500nits。同時它還通過了Pantone色彩認證、Display HDR True Black500認證、TUV硬件級低藍光認證、杜比視界。并且HDR下支持全亮度DC調光。
展開17.3英寸、折疊12.5英寸
實測色域覆蓋100% sRGB、94% AdobeRGB、100% P3、92% NTSC,非HDR下最高亮度353nits。華碩靈耀X Fold提供了多個色域模式,在sRGB下測得平均色準ΔE=1.53,數據還是比較不錯的。
色域
非HDR下的亮度
sRGB模式下的色準
多個色域模式可選
從數據上看,這塊OLED折疊屏的綜合素質不俗,并沒有因折疊而妥協。此外華碩靈耀X Fold還提供了ASUS OLED Care功能,可以起到保護OLED屏幕的效果。同時還提供OLED低亮度防閃爍功能,可以降低低亮度下OLED屏幕閃爍的情況。另外轉軸的壽命非常可靠,通過了約30000次屏幕轉軸測試,結實耐用。
ASUS OLED Care和OLED低亮度防閃爍功能
02 好用的折疊屏
折疊并非難事,如何把折疊屏筆記本做的好用,才是核心。在這一方面,華碩靈耀X Fold在軟硬件兩個維度都做了相當不錯的嘗試。
先說硬件。華碩靈耀X Fold的外部有人造皮革包裹,并且巧妙的將人體工程學支架融入其中。支架的加入很好的解決了折疊屏筆記本展開后怎么用的問題。
人體工程學支架
同時華碩靈耀X Fold還附贈藍牙鍵盤,大小正好可以遮住半個屏幕。如此一來,鍵盤可以巧妙的藏在折疊后兩屏中間,解決攜帶問題。同時鍵盤的加入進一步提供了華碩靈耀X Fold的實用性。并且鍵盤的手感也不錯,鍵距合理,1.4mm的鍵程可以保證手感。它通過藍牙5.2與華碩靈耀X Fold連接,并且還有磁吸設計,方便固定。
藍牙鍵盤
再加上本身折疊屏的靈活,使得華碩靈耀X Fold的折疊屏不僅有噱頭,而且很實用,集中體現在6種使用模式上。
第一種,筆記本模式搭配虛擬鍵盤。華碩靈耀X Fold半折后就與常規筆記本差不多了,12.5英寸/3:2的屏幕區域不會對使用產生影響。上屏作為主要顯示區域,下屏放置虛擬鍵盤。這個模式比較適合視頻會議等場景。
筆記本模式搭配虛擬鍵盤
第二種,筆記本模式搭配藍牙鍵盤。將藍牙鍵盤放在下屏,通過磁吸固定,同時下屏會熄滅,只保留上屏。這種模式與常規筆記本沒有任何區別,比較適合移動辦公、娛樂等場景。
筆記本模式搭配藍牙鍵盤
第三種,桌面模式。通過人體工程學支架將展開后的華碩靈耀X Fold立在桌面上,配合藍牙鍵盤,你就擁有一臺17.3英寸大屏辦公設備。這種模式比較適合在固定位置使用,無論是辦公還是娛樂,體驗都極為出色。
桌面模式
第四種,平板模式。把華碩靈耀X Fold的支架收起、放倒,它就會變成17.3英寸觸控平板。比較適合多人開會、腦暴,或者朋友們在一塊娛樂游戲等。
平板模式
第五種,閱讀模式。將第一種模式橫過來,華碩靈耀X Fold就可以像書本一樣。這種模式比較適合閱讀,或者瀏覽信息流。而且購物的時候還可以左右比價,比較方便。
閱讀模式
第六種,延伸模式。將第二種模式的藍牙鍵盤下移,用戶就可以獲得上下兩個12.5英寸屏幕,輕松實現多屏協同。用戶既可以選擇將其視作整體,用來瀏覽信息流,又可以將上屏作為主屏,下屏作為副屏。比如寫報告的時候,上屏搜索資料,下屏就可以存放有用信息,效率更高。
延伸模式
華碩靈耀X Fold的6種模式幾乎可以囊括所有使用場景,已經超越了常規筆記本電腦。
華碩靈耀X Fold的6種模式對系統的窗口管理有更高要求,顯然單靠Windows 11是不夠的。軟件方面,華碩靈耀X Fold預裝ScreenXpert,這是一款窗口管理應用。此前華碩推出過多款雙屏筆記本,在窗口管理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
ScreenXpert
ScreenXpert默認開啟,并以半透明狀態吸附在屏幕一側。它提供三種窗口布局,分別為全屏、左右半屏和左半屏右上下。同時它的布局還會根據華碩靈耀X Fold的使用方向自動調整,左右變上下,上下變左右。
三種窗口布局
當用戶打開多個窗口的時候,就可以通過ScreenXpert一鍵實現窗口自動布局,不需要用戶一個一個拖拽窗口。當用戶在不同場景使用不同模式的時候,這種操作就變得極為高效。6種模式加上ScreenXpert,使得華碩靈耀X Fold充分發揮出了折疊屏的靈活優勢。
此外華碩靈耀X Fold還提供了華碩閃傳和多屏中心,前者方便把智能手機的數據與筆記本打通,后者將智能手機屏幕投影到筆記本上,或者將智能手機作為筆記本的第二塊屏幕。兩者也有不錯的實用性。
華碩閃傳
多屏中心
03 旗艦級做工
華碩靈耀X Fold的做工十分出彩。它的設計非常巧妙,整合式深綠色人造皮革的加入使得整機氣質盡顯輕奢低調,商務氣息明顯,同時可以將轉軸包裹住。A面露出的部分采用了AG玻璃,視覺上非常有質感。觸感順滑,同時不易粘指紋。透過特殊工藝,高強度玻璃下方的華碩A字LOGO在不同角度下會投射出多彩的珠光效果,熠熠生輝。
輕奢低調有質感
華碩靈耀X Fold的其他部分則采用了科技黑鎂合金材質,觸感與常見的鋁合金略有不同,而且視覺上彷佛有點點星光一樣,低調但不平凡。
展開后,華碩靈耀X Fold的厚度約8.7mm,非常薄,與智能手機差不多。這個厚度是常規輕薄本很難實現的,而且可以預見的是,由于結構上的限制,未來常規輕薄本也很難做到這個厚度。雖然展開后的屏幕尺寸為17.3英寸,但整機重量約1.5kg,比17.3英寸筆記本輕多了。加上鍵盤的重量約1.8kg,依舊處于可接受的范圍內。
8.7mm機身厚度
華碩靈耀X Fold提供了三個接口,2個雷電4和3.5mm音頻口。雷電4的位置比較有意思,一個在攝像頭所在邊的左側,一個在上轉軸所在邊的中間靠左位置。如此布局能夠保證無論在桌面模式還是筆記本模式,總有一個雷電4在你的左側或右側,連接電源或者擴展塢的時候比較方便。此外側邊還有音量鍵和開機鍵。
雷電4
另一側的雷電4和3.5mm音頻口
華碩靈耀X Fold還配備了4揚聲器,分布于桌面模式下的兩側。擁有harman/kardon專業認證音效,同時也支持杜比全景聲。
harman/kardon專業認證音效
攝像頭也非常有意思,華碩靈耀X Fold擁有HD紅外相機和500萬像素AI攝像機的雙攝系統。前者支持人臉解鎖,并且當你靠近的時候自動解鎖登錄,離開的時候自動鎖屏,而且檢測到你的視線不再屏幕上時,還可以降低屏幕亮度以節省電量。
雙攝系統
另外它支持華碩3DNR視頻降噪技術,視頻通話時畫面會清晰很多。此外它還有色彩感測器,可以根據周圍環境自動調整屏幕的色溫和亮度。
04 性能與普通筆記本沒區別
相比折疊屏,性能部分就顯得沒那么有趣。先說結論,華碩靈耀X Fold的綜合性能表現是值得肯定的。考慮到機身厚度約8.7mm,注定性能上限不會特別高,整體表現屬于正常水平。而且華碩靈耀X Fold通過了英特爾Evo平臺認證,綜合使用體驗是有保障的。
英特爾Evo認證
英特爾12代酷睿i7-1250U的規格還是很不錯的,其擁有10核心(2P+8E)12線程,最大睿頻4.7GHz,三級緩存12MB。實測Cinebench R23多核成績為5665pts、單核成績為1613pts,發揮出了i7-1250U的正常水平。
i7-1250U
Cinebench R23
PCMARK10更能體現綜合性能,使用PCMARK10 EXTENDED模式進行測試,最終得到總分4581。子項成績中,常用基本操作10392、生產力7225、數位內容創作4890、游戲3243。從子項分數來看,華碩靈耀X Fold在日常娛樂、辦公方面的表現相當出彩。
PCMARK10 EXTENDED
硬盤方面,華碩靈耀X Fold搭載了1TB PCIe4.0×4 SSD,實測最大讀取6784.42MB/s、最大寫入5234.29MB/s,性能表現相當給力,屬于PCIe4.0固態硬盤的中上水平。
硬盤測試
綜合來看,雖然機身很薄,但華碩靈耀X Fold的性能表現與常規筆記本并沒有區別,再加上英特爾Evo平臺認證,使用體驗相當不錯。
05 總結
華碩靈耀X Fold是一臺完成度不錯的折疊屏筆記本,它并沒有因為超前的折疊屏而放棄實用性。相反,華碩在軟硬件兩個方面創造性的解決了折疊屏筆記本可能遇到的諸多難點,為后來者提供了范本。在這一點上,華碩靈耀X Fold是值得肯定的。
華碩靈耀X Fold做的已經足夠好,多種使用模式靈活應對各種場景,屏幕素質和做工都極為優秀,同時性能表現也沒有短板,將其作為主力機是沒有問題的。19999元的售價可能會勸退很多人,不過這也是折疊屏設備目前普遍存在的情況。當然,我們也要認清當下折疊屏筆記本的困境,特別是系統和軟件適配層面。華碩靈耀X Fold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從目前來看是成功的。
(80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