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 iMac 就像是一臺支棱起來的 iPad:都是方正的造型、鋁合金后蓋,一體式玻璃。但唯獨下巴并未如大家所期待一樣去掉。
電源線接口換成了磁吸式,盲插更容易,但你不用擔心會被斷電,因為還挺牢固的。
與被取代的 21 英寸 iMac 相比,不僅屏幕變大,屏幕從最高 4K 升級到了 4.5K,加入了原彩顯示技術,連攝像頭也升級到了 1080P。
此前的 USB-A 和 SD 卡槽都取消了,留給我們的是兩個同時兼容雷霹和 USB 4 的端口。如果你是中配或高配版,還會再多兩個 USB 3 端口。
除此以外,丐版與中高配版本的差異還體現在 GPU 核心數、硬盤空間、是否配備網線接口、以及鍵盤是否配備 Touch ID 上。
當然我知道,新 iMac 更為吸引大家眼球的是色彩。在銀色的基礎上,這次還新增了紅、橙、黃、綠、藍、紫。
這次新增的顏色也恰好就是蘋果彩色 logo 那 6 種顏色。
而我們手上的則是綠色款。不僅鍵盤綠、鼠標綠,連充電線、數據線、甚至外包裝的提手和屏幕保護膜上那個 hello 都綠了。從拆箱到拿出機器,一直給人一種高度統一的享受。
但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種享受,還一直延續到開機之后,滲透到系統之中。
歡迎界面、壁紙、圖標、按鈕、輸入法、選擇框,高亮選擇等,都默認設置好對應的顏色,讓你從頭綠到腳。
只能說在這些細節上,蘋果從來沒讓我失望過。
作為一臺搭載 4K 屏幕的一體式電腦,它甚至比一臺同尺寸 1080P 顯示器還要輕還要薄。
而輕薄的背后,靠的就是那顆蘋果自研的 M1 芯片。
過去使用英特爾平臺時,需要一塊碩大的主板承載分散排布的 CPU、GPU 等元器件。而 M1 則將它們全部集合在一塊芯片上,更低的發熱量也讓散熱模組成功瘦身。
我們的后期看到這塊 4.5K 屏幕后,眼睛是發亮的。但眼神中還透露著一絲擔憂,原因就這塊 M1 芯片。
于是我們拿出恰飯工具、還有一臺定價相同的 M1 MacBook Pro 和它做對比。
首先,我們測試了在 Final Cut Pro 上對 4K 素材進行剪輯。在 16 英寸上加載兩條軌道進行預覽,就會出現掉幀的情況。
但在兩臺 M1 設備上,兩條軌道流暢預覽,三條軌道才會掉幀。畢竟 M1 和 Final Cut Pro 都是自家親兒子。
不過到了渲染導出時,三者差距并不算特別明顯 ,16 英寸 MacBook Pro 會稍快一些。
其次,我們也用了 PR 2020 輸出一段 1080P、25fps,碼率 15Mbps 的成片。要聲明的是,由于適配 M1 的 PR 還沒發布,我們測試的版本為轉譯版,所以結果僅供參考。
結果顯示,同樣使用 M1 的兩款機器表現接近,都被 16 英寸 MacBook Pro 吊打了。
從這兩組結果看以及跑分來看 ,兩款 M1 產品的性能是相當的,13 英寸 MacBook Pro 稍勝一籌。原因就是在于丐版所鎖掉的一個 GPU 核心。
所以,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工作場景下 iMac 的表現,可以參考我們測試 M1 MacBook Pro 的視頻。
而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對比結果則說明,如果你選擇 Adobe 軟件作為視頻制作的工具,對性能要求比較高,那新 iMac 就稍顯乏力了。
但如果你使用的是蘋果生態軟件,或者對硬件要求不高,那么配備 M1 芯片的 iMac,性價比就很高了。
畢竟這是一臺帶 4.5K 屏幕的一體式電腦。
雖然辦公達不到我們的視頻制作要求,但拿來摸魚就真的很爽了。
4.5K 顯示器,配備 6 揚聲器系統,效果是真的棒。
由于 M1 芯片的加入,現在你可以在 iMac 上玩 iPhone 和 iPad 的游戲。你甚至可以連上 PS5 的游戲手柄,大展拳腳。
對于什么人適合購買,我想說的是:
iMac 是一臺大部分不會考慮,但其實非常適合大部分使用的電腦。
只要你不用經常出差,對性能也沒有很高的要求,一體式的造型、高素質 4.5K 屏幕以及蘋果的生態協同,都會讓你覺得物超所值。
在查找資料時,我們找到了兩條宣傳片。
一條是最新款 iMac,另一條則是來自 1999 年的彩色版 iMac G3。兩條片特別像。表面看,新 iMac 像是對經典的致敬。但我看來,這更像是不同時代下的偶然重合。
因為色彩對于兩者來說,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1998 年喬布斯回歸后,蘋果發布了第一臺帶有藍色透明外殼的 iMac G3。市場反映熱烈,也拯救了水深火熱的蘋果。
眼看 iMac 大獲成功,比爾蓋茨甚至還曾經指著一臺被涂成了紅色的 PC 說:
我們在這破機器上涂上油漆,不就是這么回事兒了嗎!
但在隨后推出更多顏色的 iMac G3 時,喬布斯說,為了這個設計,他們其實花了 9 個月時間去學習塑料化學。
如此大費周章,目的只有一個:讓 iMac 更具親切感。
當時的電腦對于大眾來說,還是一個昂貴且陌生的商品。而一眾米白色的電腦更是加深了這種冷冰冰的形象。
彩色 iMac G3 就是想拉近與人的距離。
但這次色彩的回歸,卻似乎想告訴人們,這個距離有點太近了。
1984 年馬克思首次提出了異化這個概念。指的是人類生產出來的產品反過來統治人類了。
當你放下手機時,是否感到迷茫?
當你感到壓力時,是否第一時間拿起手機?
你的注意力是否會被各種消息打斷?
如果符合其中一點,那么你就算是被手機異化了。
23 年過去,科技產品與我們越來越近,甚至近到,壟斷了我們的生活。但它應該像這臺彩色 iMac 一樣,應該是多彩生活的其中一部分,它可以完美融入生活,但不應該統治生活。
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意思指到了冬季,網絡流行語,這句話是對游戲改動畫《白色相簿2》整部作品劇情的核心概括,用來暗示男主在兩個女生里面搖擺不定的修羅場。
百度百科
還記得在11月末,我們點評了RTX3060顯卡的幻15,相對輕薄的機身給我們帶來不錯的印象。
今天我們的主角還是ROG 幻15,不同的是它搭載了RTX3080高端卡,并且機身采用了白色,很適合冬天使用。
這臺電腦實測表現如何?
這次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ROG 幻15
它的配置如下:
R9 6900HS 處理器
RTX3080 8GB 獨立顯卡(120W)
32GB 4800MHz 內存
1TB 固態硬盤
15.6英寸 2560×1440分辨率 100%DCI-P3色域 240Hz刷新率 IPS屏
電池容量 90Wh
厚 19.9~20.3mm
機身重 1.96kg
適配器重 723g
參考售價15999元
它的優缺點如下:
優點!
1,重量較輕,且支持100W充電
2,同配置下,白色外殼比較少見
3,觸控板手感較好
缺點!
1,高負載下,鍵盤溫度較高
2,固態硬盤性能一般
3,風扇噪音較大
【升級建議】
這臺筆記本電腦拆機不難,卸下底面螺絲即可揭開后蓋。
2×16GB DDR5 4800MHz內存能滿足大部分用途的需求,機內有一個內存插槽,如有需要可自行更換內存。
固態硬盤容量為1TB,型號是西數SN735,支持PCIe4.0×4和NVMe,機器還有一個M.2插槽,如有需要可自行加裝或更換固態硬盤。
【購買建議】
1,喜歡白色機身的玩家
2,對便攜性和性能都有一定要求
3,擁有貝闕珠宮的家庭環境
ROG 幻15最大的特點是機身尺寸,在厚度重量被控制的前提下,塞入了RTX3080顯卡,比較少見。
屏幕方面,它采用了一塊2.5K240Hz的電競屏,實測色域容積104.8%DCI-P3,色域覆蓋99.1%DCI-P3,平均ΔE 0.95,最大ΔE 1.87,實測最大亮度344.3nit。
除了屏幕亮度較低,其他參數都不錯。
接口方面,機身左側依次為電源接口、HDMI2.0b、RJ45網口、USB3.2 Gen2 Type-A、兩個全功能Type-C、3.5mm音頻接口;
機身右側有一個USB3.2 Gen2 Type-A接口,以及MicroSD卡槽。
續航方面,它的PCmark10續航測試成績為9小時15分。
噪音方面,滿載人位分貝值為58.1dB,此時環境噪音32.8dB。
ROG 幻15配置選擇很多,從RTX3060、3070Ti到RTX3080都有選,但結合最高120W的顯卡功耗來看,3080的性能折損相對較大。
并且3080還不帶“Ti”,且不是16GB大顯存版。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臺配置盡可能高的白色輕薄游戲本,那么這臺電腦可以考慮一下。
但如果你想要更加“物有所值”的感覺,那么RTX3060標配版更適合你。
【豬王的良心結語】
上圖是ROG 幻15 2022的拆機實拍圖,六熱管雙風扇的組合,頂配版的散熱規格和RTX3060標配版是一致的。
室溫25℃
反射率1.0
BIOS版本:GA503RS.311
在滿載狀態下,開啟增強模式,CPU溫度最高86.8℃,穩定在82.1℃左右,功耗35W,頻率3.1GHz左右;
顯卡功耗100W,溫度76.4℃,頻率1365MHz。
單烤Stress FPU,CPU溫度維持在95℃,功耗82W,頻率4.2GHz。
單烤Furmark,GPU溫度維持在76.5℃,功耗120W,頻率1515MHz。
表面溫度如上圖所示,鍵盤鍵帽最高49.8℃出現在數字7鍵,WASD鍵附近約為38.9℃,方向鍵35.8℃,左腕托溫度為31.6℃。
總的來說,ROG 幻15 頂配版的散熱表現一般,對于一款旗艦級輕薄游戲本來說,它的性能釋放并不激進,但表面溫度已經到極限了,被機身尺寸所限,也是無可奈何的結果。
ROG 幻15我們一口氣測了兩款配置,RTX3060版售價8999元,頂配RTX3080版售價15999元。
從薄型旗艦的角度來看,即便是頂配ROG的價格也沒有特別離譜,說明幻系列和魔霸系列一樣,不想走超高溢價路線。
但也不是完全不溢價,ROG品牌肯定是要有高端范兒的。
今年我們把ROG 幻系列全家都測了一遍,包括幻X、幻13、幻14、幻15、幻16,以及搭載miniLED屏幕的幻16 翻轉版。
真多啊……我快測懵圈了……
在我看來,幻15本身還是一款簡單迭代升級的產品,變化并沒有其他“兄弟姐妹”們那么大,“穩”是它的首要目標。
去年我們沒測幻15,今年接觸后發現,它雖然性能不如幻16,重量也沒拉開差距,但身材更小,算是一款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筆記本了。
LG是個很神奇的品牌,他們啥都做,上至液晶面板,下至家用日化,人稱“牙膏廠”的Intel從來不做牙膏,反倒是LG專注于牙膏行業:
LG牙膏,清口護齦,值得信賴
其實LG在消費型數碼領域算不上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LG手機,如今已退出中國市場,屬實可惜。
但和手機不同的是,LG的筆記本電腦依舊在國內正常銷售,且每年都會更新產品線。
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更新11代酷睿的LG gram,它擁有不到1kg的超輕機身,且通體雪白:
LG gram 14Z90P
它的配置如下:
i7-1165G7 處理器
16GB 4266MHz 內存
512GB 固態硬盤
14英寸 1920*1200分辨率 99%DCI-P3色域 IPS屏
電池容量 72Wh
厚 15.1~16.5mm
機身重 968g
適配器重 299g
目前售價11999元
它的優缺點如下:
優點!
1,續航表現好,搭載72Wh大容量電池
2,機身重量極輕
3,擴展性好,搭載雙M.2硬盤位+雙雷電4接口
缺點!
1,屏幕雖為廣色域,但沒有進行校色
2,高負載下散熱表現一般
3,機身塑料感較重
【升級建議】
這臺筆記本電腦拆機比較麻煩,所有螺絲都藏在腳墊和白色的小圓片下面,需要全部取下以后才能卸下螺絲,之后撬開卡扣,即可取下后蓋。
雙通道16GB LPDDR4x 4266MHz內存能滿足大部分用途的需求,內存為板載無法更換。
測試機的固態硬盤容量為512GB,型號為海力士PC601,支持PCIe3.0×4和NVMe,機器還有一個M.2接口,如有需要可以自行加裝。
【購買建議】
1,對續航有極高要求
2,對便攜性有極高要求
3,生在陶猗之家的人
LG gram 14Z90P最大的特點就是輕便,整機不到1kg,PD充電器還可以和安卓手機共用,出差背電腦時肩膀能輕松不少。
屏幕方面,之前的小尺寸gram采用16:9的屏幕,如今全部切換為16:10比例,實測色域容積為99.7%DCI-P3,色域覆蓋97.2%DCI-P3,平均△E為4.26,最大△E為8.56,可以看出并沒有校色,如果對色準要求較高,必須進行手動校色。
接口方面,2021款gram終于取消了DC充電口,改為Type-C接口的100W PD充電,這次機器升級到了雙雷電4接口,此外還有兩個USB-A 3.1,一個TF讀卡器,一個HDMI,整體有進步。
續航方面,它的PCmark10續航測試成績為18小時38分鐘(場景:現代辦公),依托著超大電池與出色的能耗比控制,續航表現非常好。
噪音方面,它的滿載人位分貝值為37.8dB,僅略高于環境噪音。
相比去年,2021款gram 14進步的點比較多,除了CPU、內存等常規升級外,接口、屏幕也都有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較貴的售價了所以如果你本身預算就很高,且需要一臺純白色的超輕筆記本,那么LG gram 14Z90P可以考慮一下。
但如果你的預算不是很高,那現在主流價位也有其他產品可以選擇。
【豬王的良心結語】
上圖是LG gram 14Z90P-的拆機實拍圖,單風扇單熱管的組合。
室溫25.8℃
反射率1.0
BIOS版本:T2ZF0250 X64
針對無獨顯的輕薄本,我們使用負載較低的Stress CPU進行壓力測試。
切換到性能模式,在滿載狀態下,CPU溫度最高92℃,穩定在90℃,功耗18W,頻率維持在3.5GHz。
表面溫度如上圖所示,鍵盤鍵帽最高44.2℃出現在鍵盤中部,WASD鍵為36.5℃,方向鍵30.2℃。背面中心點35.8℃。
總的來說,LG gram 14Z90P的散熱表現一般,核心性能釋放比較保守,同時核心溫度已經達到90℃,且此時鍵盤鍵帽溫度也不低,身為一臺萬元級輕薄本,單熱管單風扇的散熱規格太小了。
客觀地說,LG gram 14Z90P通體雪白,再加上超輕的機身,放在前幾年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對外觀要求較高的商務人士(比如高端OL之類的),很適合購買這款筆記本。
但尷尬的是,去年行業內出現了一款強力的競品,那就是聯想 YOGA Pro 13s Carbon:
同樣是雪白的機身,同樣是不到1kg的重量,雖然這臺聯想的擴展性不如LG,電池也沒LG大,但人家售價便宜大幾千一線品牌售后服務也更方便,成為了狙擊gram 14Z90P的最大競爭對手。
小尺寸超輕本不止LG、聯想在做,戴爾、華碩、宏碁等廠商也都在發力,所以在我看來,LG gram最強的領域應該是【大屏超輕本】,比如gram 16Z90P和17Z90P。
上述兩款電腦,分別搭載了16和17英寸屏,機身重量分別為1.19kg和1.35kg,行業內沒有更輕的同尺寸產品,能夠吸引既需要大屏,又需要輕便的消費者。
大屏LG我們也有自費購買,后面也會盡快給大家帶來點評,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持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