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猛然看到或聽到這些詞匯的時候,很難把它們與“信息化”三個字聯系在一起。作為我國南部邊陲省份,云南給人的印象是西雙版納、是蒼山洱海、是大理麗江……就像生為內蒙人的筆者常常會被人問及“出門是否騎馬?”這個問題一樣,云南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遠離數字化時代的喧囂。
如果把電腦、英特爾等等這些IT行業的詞匯放在有關云南的語句里,總會給人一種別扭的、格格不入的感覺。然而就像很多人誤以為“內蒙人出門會騎馬”一樣,其實我們對于云南以及云南企業的信息化發展狀況,同樣也存在著先入為主的錯誤認知。
云南鴻翔一心堂是云南省最大的藥品零售連鎖企業
始于1981年的云南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云南省最大的藥品零售連鎖企業。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藥材種植、加工、中、西成藥研發、生產、批發、零售連鎖經營以及醫療產業為一體的大型股份制醫藥企業集團,而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中,企業信息化建設在企業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8年到2011年,作為一家年凈利潤僅2、3千萬的民營企業,一心堂斥資3、4千萬進行了SAP信息系統部署,在那個時候,民營企業中很少有如此魄力去花費企業一年多利潤去做信息化系統投資,因為一旦失敗,面臨的就是負債累累,甚至倒閉。
然而,信息化對于企業管理、倉儲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一心堂這樣的醫藥零售企業來說更為重要,零售型企業的特點就是面積大、較為分散,管理人員不可能每個店面、每個倉庫的跑,只有通過信息化建設,才能實現企業的系統化、高效率管理,同時也能夠使企業有效節約管理成本。
此外,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除了需要搭建專業的信息化系統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承載信息化系統的電腦設備的部署,對于一心堂這樣發展極為迅速的企業來說,電腦在其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信息化助力一心堂飛躍式發展
在中國,很多企業所使用的電腦并非新電腦,有些企業的電腦設備服役時間甚至長達五年以上,但遺憾的是,其中相當一部分企業用戶尚未意識到老舊電腦對企業效率的影響。企業不愿意主動去更換新電腦,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因為相對于繼續使用老電腦而言,大批量換新電腦意味著將支出更多的費用,然而很少一部分企業能夠意識到,新電腦帶來的效率提升、以及維護、管理成本的下降,是老舊電腦所無法企及的。
云南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伍永軍
而一心堂近些年來的快速發展,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完善。云南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伍永軍在接受采訪時說,“零售企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門店分布既廣又散,管理起來很容易遇到難題,如果管不好,有可能就是你看著賺到錢了,但實際上最后在核算的時候是沒有賺到錢的,因為是賺錢的很多,花錢的地方更多,如果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出現紕漏。一心堂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花了很大力氣,因為零售、連鎖(行業),單品種很多,人員也很多,對工作的要求很嚴格,你要精準,要快速運轉、準確運轉,降低損耗,提高效率,就需要通過信息化管理來實現。”
從2008年開始到2016年,一心堂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進行了SAP部署、后續又進行了HANA系統(大量實時業務數據查詢和分析)部署、此后又進行了針對電商業務的Hybris系統部署以及針對顧客關系管理的CRM部署。六年時間,相應信息化系統的部署也讓一心堂面臨著電腦設備換新的問題。
伍永軍說:“信息化部署過程中,一心堂非常重視電腦的更新周期。我們門店端大部分是三年左右就要更新一次,后端則視情況而定,因為首先要滿足(門店端)進一步生產需要,一定給顧客帶來快速的服務,不要因為電腦性能低下或功能不足而使產品服務出問題,延緩對顧客的服務。這一塊我們認為三年更新一次是相對比較合理的,而被替換下來的舊電腦我們會先給后端來用。”
一心堂門店在過去一年中更新了300臺電腦,以提升整體效率
從去年開始,一心堂陸續與聯想合作進行了300多臺門店端電腦設備的更新。因為對于一心堂這樣的醫藥零售企業來說,保證門店端的效率是重中之重。
在談到這次電腦更新時,伍永軍說:“硬件的提升、性能的提升,縮短了為顧客服務的時間(顧客等待的時間)。像臨近周末的時候,或者是一心堂會員日的時候,門店顧客量往往會翻番,這個時候電腦系統的運轉速度直接就影響著我們服務的快慢,所以換新電腦對于很多門店的效率會有一個比較好的提升。”
一心堂與聯想合作推動企業電腦換新進程,采用了有效節約成本的“以舊換新”模式,然而對于老舊電腦的處理上,聯想采用了怎樣的方式呢?
聯想西南大區大客戶執行總監劉鵬
聯想西南大區大客戶執行總監劉鵬給了我們這樣的解讀,“我們在提以舊換新并不是像大家想的和收廢品一樣,收回來以后把電腦簡單的銷毀掉。其實電器部件的銷毀在國家層面上是有非常嚴格要求的。首先要環保,聯想會先作評估然后再做以舊換新的動作,并根據現有狀況來制定相應的處理方式,而這些方式必須是要以環保為前提的處理方式。因為電器部件不妥善處理未來就會成為電子垃圾,會造成嚴重的污染,所以從處理流程、處理環節、處理標準等多方面,聯想都會首先去符合環保部門政策以及相關規定。此外這些處理方式都要取得相應的認證,而不是說沒有認證就去處理,所以聯想的服務機構是有相關的政策和認證標準來支持的,從而保證后續處理過程中符合相關規定。這也是為什么一心堂看好聯想能夠來達成這次電腦的以舊換新。”
2016年,英特爾在商用電腦方面提出了“電腦夠用還不夠,好用才能占先機”這樣的口號,那么對于有切身體會的企業家來說,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呢?
伍永軍使用一臺聯想YOGA筆記本電腦辦公
伍永軍談到:“我們企業的一個精神,就是“一心做事、以心換新”。因為顧客到門店來消費的時候,他希望一旦選中心儀品種之后,希望能夠得到快速的響應與服務。除了業務流程上的保證之外更重要的是硬件上的保障,如果電腦老是壞,老是死機,或者運行一些大的數據庫時過于緩慢,這必定會影響到服務效率,所以這方面公司對前端接觸顧客方面,有一個更新周期,基本上三年多一點就要更新一遍。第二,對后臺,因為我們還有一個數據中心,這個部門天天做大數據、做相關分析,這些電腦我們要求性能同樣比較高。這跟一般辦公人員,比如經常用Word、表格處理文件所用的電腦配置要求是不一樣的。此外也因為我們是一個經營企業,對數字的敏感性甚至對數字變化的敏感性要求比較高,我們常常說精準之道,比如我要做一個促銷活動,毛利率、控制單品銷售等等數據,需要一個小時就反映一次,這種超負荷的數據量計算對于電腦的硬件要求是比較高的。所以電腦硬件一旦有更新,一旦有新產品出來,我們就盡可能給涉及數據統計、分析的部門快速地更換新電腦,我們有一個原則就是給他們一個快速的環境,快速的工具。”
·電商時代的硬件哲學
近些年來,云南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成長為云南省最大的醫藥零售企業。而面對近年來電子商務領域的機遇,一心堂也開始通過信息化部署來實現高效的電商運營,同時包括倉儲、物流等在內的與電商業務密切相關的管理部分,也實現了高效的信息化系統部署。
信息化與電腦設備的部署在一心堂隨處可見
記者在參觀一心堂倉儲、物流工廠的過程中發現,信息化與電腦設備已經被廣泛的、深入的應用到流水線上,實現了高效的倉儲、物流管理。
比如下圖所示的這個小推車就與普通的倉庫搬運小推車不同。這款特別定制的小推車整套價格在12000元左右,上線時間大概6個月,一共有30套,現在使用20套。支持移動的貨物管理掃描等等,同時也支持很多設備,比如打印、掃描設備等。
特別定制的小推車
小推車上面配置了筆記本電腦,可以讓倉儲、物流工作人員移動式的實時查詢庫存、上架、下架等情況。所配電腦全部由聯想提供,采用15英寸顯示屏,搭載英特爾酷睿平臺,高性能保障了大數據量查詢時數據的調取速度,不會讓工作人員有長時間等待的情況發生。此外性能穩定、抗摔、抗壓的特性也很符合倉儲環境的使用。
·結語
以醫藥零售業務起家,并在三十多年的發展中成為云南省最大醫藥零售企業,一心堂的成功一方面離不開企業員工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離不開頗具前瞻性的信息化系統部署和應用。
正像伍永軍所說的那樣,“很多時候民營企業走入困境并不在于經營出現問題,而是在于管理層面就出現了問題。一心堂非常注重信息化的管理體系,我們內部流程問題全部是靠信息化來支撐的,只有信息化支撐才能達成它的效率或者提升它本身內部管理的效率,才能保證前端銷售的正常通路以及銷售目標的達成。”
可見,高效管理對于企業而言是極為重要的環節,而如何保證高效管理,不僅僅在于單純的信息化系統部署,更在于要有持續換新的意識,只有硬件水平上去了,信息化的效率才能被更好的發掘出來,這才是企業電腦換新的靈魂所在。
著城市擴張加快,不少城市面臨建筑垃圾圍城的困境,而在海寧,建筑垃圾卻有大用途,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居嘉興首位。
建筑垃圾如何變廢為寶?我們來到位于海寧硤石街道的鴻翔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看到了垃圾產生、消失到重生的神奇歷程。
記者在制磚車間。攝影 李夢萱
聰明大腦指揮垃圾回收
早晨7時,56歲的垃圾收運工張炳豪發動汽車引擎,帶著我們,準時從鴻翔環境產業有限公司出發,開始了建筑垃圾收運之旅。
“走!第一站,我們去碧云社區。”老張抬高嗓門。大約過了一刻鐘,我們就來到了海昌街道碧云社區碧云南里小區,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居民小區,居住著600多戶居民,由于沒有納入智能監管平臺,只能靠老張一趟趟的檢查和收運。
工人收集建筑垃圾。 攝影 李夢萱
我們來到小區的建筑垃圾存放點,一人多高的建筑垃圾映入眼簾,里面還摻雜著各種舊布條、塑料袋、舊家具等。
“把塊頭大的家具部件分揀出來,碼到一邊。”張炳豪把車子停穩,從車里拿出一把鐵鍬,遞給我們手套,讓我們負責初步分揀,他則把建筑垃圾往車上鏟。
全部裝車完畢,老張又掏出手機,把清理完畢的場景拍圖上傳,這還不放心,他開著車子繞小區轉了一圈,確認沒有建筑垃圾后,才趕往下一個收集點。
“嘀嘀嘀……”路上,老張的手機響了起來。電話那頭,公司運維人員給他派單,“根據建筑垃圾管理云平臺顯示,附近一處封閉式小區,建筑垃圾堆滿了,而平臺上看出你的收運車距離最近,就安排你前去處理。”
掛完電話,老張立即趕過去把建筑垃圾裝車。兩個收集點跑下來,車子裝得滿滿當當,我們身上都開始冒汗,來不及喝口水,就朝著工廠方向趕。
回來的路上,老張告訴我們,在海寧,目前絕大部分小區已經實現了智能化監管模式,每個建筑垃圾堆放點都安裝了視頻監控,一旦堆放飽和,平臺會自動識別并報單,垃圾收運車就會跟進收集。而像碧云社區這樣還不具備智能監管條件的開放式小區,則由鴻翔公司派人巡檢并收運。
有了聰明大腦,讓建筑垃圾回收速度更快。由海寧市政府與鴻翔環境產業有限公司共建的建筑垃圾管理云平臺,囊括了47家建筑垃圾運輸企業、900多輛下屬車輛,實現了對建筑垃圾的產生、收集、運輸、處置全過程監管和綜合處置指導。
變廢為寶,只要半小時
上午9時,張炳豪開著收運車滿載而歸,第一站直奔鴻翔環境產業有限公司分揀車間。
置身偌大的車間,方圓幾十米碼放著如小山一般的建筑垃圾。在這里,收集來的建筑垃圾首先要完成人工分揀。“木頭、大編織袋、鋼筋都要找出來,分開碼放。”在車間生產經理白雪松指導下,我們很快完成了分揀工作,確保每一類垃圾到該去的地方。
“分揀不干凈怎么辦?”我們不由心生疑惑。
就在此時,一輛鏟車轟隆隆地迎面開來,張開鏟斗,把這些建筑垃圾送到傳送帶上,交給破碎機進行破碎。
在破碎機的作業下,這些大塊的建筑垃圾很快被破碎成許多零散碎塊。
接著,開始進入到風選環節。這些碎塊沿著傳送帶一直往前,落入空隙時,上方的離心通風機開足馬力,夾雜著的布料、塑料等輕物質,很快被吹入收集斗分選出來。
這還不算。完成了風選,這些骨料還要接受磁選,用吸鐵石將夾雜在其中的細小金屬分揀出來。
經過層層篩選,這一車建筑垃圾就開始變身了。它們順著傳送帶一直跑,鉆進了一個6米高的巨型加料倉,在“鐵胃”的作用下,兩三分鐘后,“吐”出一堆建筑骨料。
“跟我來,神奇的一幕要出現了。”白雪松領著我們來到制磚車間,在他指導下,我們輕點機器的操作按鈕,選擇“縫隙透水磚”,電腦很快給出了對應的水泥配方比,自動控制配料,安裝好模具。
9時30分,一塊塊模樣端正的磚塊就從生產線上“吐”出來。從建筑垃圾“變身”再生磚,前后不過才30分鐘。
“速度這么快,怎么做到的?”“關鍵還是靠科技支撐。”鴻翔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曉平說,公司成立了循環經濟研究院,并與中國建科院、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校建立技術開發合作關系,新技術、新工藝被廣泛應用于循環生產,年處置建筑廢棄物總量近300萬噸。
鴻翔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的再生磚堆場。攝影 李夢萱
再生磚都去了哪兒
建筑垃圾涅槃重生,這些再生磚都去了哪兒?
我們了解到,再生磚可以做成地面磚、透水磚、生態砌塊等,這些再生產品被廣泛應用于市政、水利和交通建設等領域,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95%。
為了讓我們直觀感受再生磚的使用效果,在公司工作人員指引下,我們來到了位于海寧市區的浙江大學國際校區,這里的透水路面用的就是孔隙透水磚;而在鵑湖生態公園,人行道上鋪設了縫隙透水磚,改變了傳統透水磚的透水方式,透水效果更好。
再生磚遍布城鄉。我們來到丁橋鎮新倉村,只見粉墻黛瓦、河水清清,灰白色磚塊砌成的景觀河堤更是增添幾分江南水韻。誰也想不到,這些嶄新的灰白色磚塊,過去竟是建筑工地上的廢磚舊瓦。
一塊磚撬動新產業。鴻翔環境產業公司是由鴻翔控股集團于2014年組建,依托母公司在建筑工程領域的優勢,再生磚得以在多個項目上進行試用和檢驗,經過比較后發現,使用建筑垃圾制作的材料,不僅能夠符合質量檢驗的各項指標要求,而且價格比同類材料便宜10%至15%,逐漸被市場認可。
一塊磚巧解建筑垃圾圍城困境。城市有機更新、房屋裝修等,都會產生建筑廢棄物。過去,對建筑廢棄物大多采用填埋方式處理,但這種方式不僅侵占大量的土地,建筑廢棄物中的有害元素還會污染土壤、水體、大氣,且難以消解。同時,在運輸過程中還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據測算,通過將建筑垃圾變廢為寶,每年可節約800畝土地,減少碳排放量5萬噸以上。
價、低價、批發、立等可取島城多家眼鏡店都在使用這種“親民”的宣傳,但他們配出的眼鏡質量如何?早報315熱線平臺陸續接到多起反映定配眼鏡有問題的電話。記者近日選取了其中反映較多的青島丹陽眼鏡批發市場、百姓眼鏡直通車批發城、青島紫光眼鏡店等幾家眼鏡店進行了眼鏡定配比較試驗。記者親身到每家眼鏡店驗光配鏡,經過質監部門檢測,其中丹陽眼鏡配發城配的眼鏡因為鏡片有崩邊痕跡,被判定為外觀不合格,并且這家眼鏡店給出的鏡片包裝也存在兩個疑點。
配鏡過程
優先推銷高價鏡框
3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延安路婚紗街的青島丹陽眼鏡批發市場,進門后店內工作人員先詢問是否是配眼鏡,當得知是配近視鏡,先要求去驗光,并且說明了普通驗光收費10元。記者發現,店內一個標價牌上還標注著散瞳驗光和專家驗光均為20元,加工費為8元。隨后記者被安排到驗光室,一名穿白大褂的驗光師開始驗光,先通過一個自動驗光的機器檢測,打印出一個數據,然后再通過查看視力表,分別確定了左右兩只眼睛矯正到1.0視力需要的近視和散光配合的度數。整個過程持續了大約10分鐘,驗光師拿過來一副驗光用的試戴眼鏡,里面插上鏡片,讓記者在店內活動幾分鐘。
隨后店內工作人員詢問了記者上下樓梯是否正常后,就說驗光結束并給開出了驗光數據。隨后店內工作人員帶記者到二樓選擇鏡框,先將記者引領到其中一個柜臺前,推銷一款售價近400元的鏡框,記者表示價格有點貴時,銷售人員這才將記者領到旁邊另一個柜臺,這個柜臺里鏡框的標價分為100多元和200多元兩種檔次,從外觀看,幾種價格的鏡框基本沒有區別,記者選擇了一款標價132元的鏡框。
鏡片選擇基本靠感覺
隨后記者被帶到樓下選擇鏡片,工作人員拿出一本類似相冊的鏡片標價書,里面羅列了50多種鏡片,價格從十幾元至數千元不等,工作人員直接向記者推薦一款標價260元、折射率1.67的“可視系列”鏡片和一款標價340元、折射率1.664的“可視可樂系列”鏡片,工作人員解釋,這兩種鏡片透光率和清晰度都很好,340元的這款 “可視可樂系列”鏡片硬度要稍微高一些,并且是 “超超薄”,配出的眼鏡片的厚度要比260元價位的鏡片薄一些。記著提出要看看實際鏡片時,工作人員隨后從身后柜臺里拿出一兩個鏡片,上面帶有標價簽,看到單只的鏡片,根本無法辨認鏡片的質量或者品牌,只能靠感覺來判斷。記者最后選擇了這款260元的鏡片,交費后被告知要3個小時后來店內取眼鏡,并且配眼鏡的發票要第二天才能拿到。
銷售人員就是驗光師
當天,記者先后來到中山路青島紫光眼鏡店和臺東一路的青島百姓直通車眼鏡批發城,配鏡過程和在丹陽眼鏡批發市場差不多。在中山路青島紫光眼睛店內,只有兩名工作人員,一名是財務,另一人銷售和驗光同時負責,在這家店內,記者選擇了一款標價179元的鏡框,這名工作人員介紹,這款鏡框搞活動,179元的價格贈送鏡片,不過贈送的鏡片不好,可以選擇好鏡片,然后補差價即可,她推薦了一款480元的鏡片,經過折算,最后配鏡的價格是479元。
在青島百姓直通車眼鏡批發城,記者也是根據工作人員推薦選擇了鏡框和鏡片,總共433元,這家店的財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第二天要撤柜關門,不能開發票,只能憑借配鏡單到他們另外兩家位于李村的店里開發票。
配鏡問題
問題一
不同眼鏡店測出不同度數
同一天去配鏡,但在幾家眼鏡店內經過驗光得出的配鏡度數卻不一樣,其中最高和最低數值差了50度。“這種情況是在允許的范圍內,但度數差別稍大就有可能造成視力疲勞,影響眼睛健康了。”市眼科醫院專家宮華青教授告訴記者,如果戴了不合適度數的眼鏡,眼睛要根據鏡片的屈光度調節,尤其是青少年,長期佩戴輕則會加重視力下降,重則戴上這副不合適度數的眼鏡會出現頭暈、惡心等現象。記者拿到最終配鏡后試戴發現,3副眼鏡佩戴起來均稍有不舒服的感覺,尤其是青島丹陽眼鏡批發市場配到的這副眼鏡,不舒服感最強烈。
記者隨后在市眼科醫院接受了國家一級驗光師楊嬋嬋的驗光測試,經過了電腦驗光,先給出了一個數值,但這個數值明顯偏大。根據電腦驗光的結果,楊嬋嬋給記者調節眼鏡的度數,經過了紅燈試驗、雙眼調解平衡等步驟,并讓記者戴測試鏡在不同環境下適應,特別是調試緊實度和散光度的配合非常復雜,需要經過多次看視力表并且多次調節,經過了1個多小時的反復實驗,楊嬋嬋才給出最終的驗光結果,左右眼的近視度數都是4.25,而散光則不同,右眼1.50,左眼1.75。根據這個數值,記著試戴了半個小時測試鏡,包括在室內和室外,都沒有不適的感覺。
配鏡比較表
店名 眼鏡度數(右) 眼鏡度數(左) 配鏡總花費 瞳距 鏡片折射率百姓直通車眼鏡批發城 4.50近視+1.25散光 4.50近視+2.00散光 433 63 1.67丹陽眼鏡批發市場 4.50近視+1.75散光 4.75近視+1.75散光 410 63 1.664
青島紫光眼鏡 4.00近視+1.50散光 4.25近視+2.00散光 479 63 1.67
市眼科醫院 4.25近視+1.50散光 4.25近視+1.75散光
問題二
鏡片包裝袋和選擇的款式不一樣
每家眼鏡店記者都提前索要了鏡片的包裝袋,根據規范,每個鏡片都要有廠家的包裝袋,證明并非是用的散裝鏡片。而記者在青島丹陽眼鏡批發市場拿到的鏡片包裝袋卻并不是之前確定鏡片的包裝袋,記者配鏡時候確定的是標價260元,折射率為1.67的“可視系列”鏡片,而實際拿到的是一款折射率為1.664的 “可視可樂系列”鏡片的鏡片包裝,記者猜測這是那款標價340元的鏡片,并且,左眼鏡片包裝袋標簽上打印的近視數值原本為4.00,但被人為用圓珠筆改成4.75,也就是符合記者在該店驗光的度數。這種情況讓記者猜測,可能是店內工作人員隨手拿了兩個鏡片的包裝,來糊弄消費者,也可能是給記者用了散裝鏡片,然后拿這個正規的鏡片包裝來替代,當然也有可能是店內工作人員看單據失誤,錯給記者用了這款價格更高的鏡片。因為無法單純用肉眼從配好的鏡片上來辨別其品牌和質量,這個問題也無法考證。
問題三
丹陽眼鏡批發市場配出崩邊眼鏡
3月11日,記者帶著3副配好的眼鏡到市質量檢測中心找到技術人員幫忙測試,從被檢測眼鏡的鏡片度數、鏡片的軸位、鏡片的光學垂直中心等10多個方面進行檢測。最終的鏡片數據都在合格范圍內,但也存在個別數值偏高的情況。
首先是在青島丹陽眼鏡批發市場配的這副眼鏡,兩個鏡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崩邊情況,外觀判斷為不合格,記者也是在檢驗技術人員的提醒下才發現,其中左眼鏡片左下角最嚴重,有兩處邊緣有破損。并且,根據檢測數據,光學中心垂直方向測試中,存在0.9毫米的誤差,與國家規定的1毫米的光學中心垂直方向的誤差范圍僅差0.1毫米,已經基本到了極限數值。
“這些情況說明這個眼鏡店制作眼鏡的技術人員干活太粗糙,沒有細心制作。”檢驗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光學中心垂直方向的誤差必須小于等于1毫米,否則雙眼的瞳孔不能與鏡片的光學同軸,要通過光心的上面看物體,長期佩戴容易使眼睛承受鏡片的棱鏡效應,使戴鏡者出現眼脹、頭痛、視物模糊等本來不應該有的戴鏡反應。
百姓直通車眼鏡批發城則出現了軸位數值誤差較大的情況,右眼鏡片的軸位應該是15,而實際測得的數值為12。“這數值的誤差極限范圍是3,而這副眼鏡的軸位數據的誤差也達到了3。”檢驗技術人員說,這也是達到了合格范圍內的極限值。
問題四
眼鏡店都沒有提醒戴眼鏡須知
“按照正規流程,眼鏡店應該告知顧客一些佩戴眼鏡的須知,比如說佩戴眼鏡時一般要讓鏡片和眼球頂端距離12毫米。”宮華青教授說,這樣是最合適的佩戴方法,而有些人喜歡將眼鏡架在鼻頭上,都是不合適的習慣,對眼睛有害處。另外,還要提醒青少年要定期驗光,因為隨著青少年發育,一些數值可能會有很大變化,眼鏡就需要更換。
市質量檢測中心技術人員也提醒,配眼鏡的時候如果感覺佩戴不合適,要及時進行檢測,因為他們曾遇到因為眼鏡店不負責任,將左右鏡片裝顛倒或者鏡片度數不對等情況。本版撰稿攝影記者孫啟孟實習生聶祺 青島丹陽眼鏡批發市場的訂單上也寫明了鏡片是售價260元的可視系列鏡片,不是最后給出的“可視可樂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