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凌晨,四川內江市資中縣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發布關于逐步有序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通告,自2022年9月17日2時起,全縣逐步有序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此前,資中縣實施全域靜態管理以來,資中縣住建系統聞令而動、沖鋒在前,200余名干部職工在小區防疫、方艙啟用、燃氣保供等方面全力以赴、貢獻力量。
守“小門” 護“大家”
“靜默”后的資中,人員密集的小區防控成了重中之重。按照部署,資中縣住建系統114名黨員干部24小時不間斷督導57個物業小區,落實防控措施。
由于小區點多、面廣、線長,資中縣住建局機關及下屬事業單位幾乎所有的干部職工都投入了戰斗。門崗管控、消殺防護、送菜上門、維護核酸檢測秩序……部分年齡較大的同志,連續堅守幾天下來,體力明顯吃不消,領導要求他們回家休息,他們卻說:人手本來就不夠,我就占點“便宜”,守白天嘛;有的夫妻將孩子交給父母,一直堅守崗位、毫無怨言。大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有困難,自己克服。
督導和值守過程中,遇到獨居老人、殘疾人、突發疾病等特殊困難群體,他們都會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的合理需求,讓群眾感受到:疫情雖在,人心很暖。
依“燃”堅守 全力保供
燃氣保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工作,資中華潤燃氣第一時間組織4名調度工、4名搶險工、2臺搶險車,全天24小時待命。第一時間對接上游氣源單位,保障居家期間燃氣供應穩定。加強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在線監測,合理調配用氣。
截至9月15日,共搶險39處,處理戶外管道漏氣3處,臨時保障供氣3戶。通過線上繳費、遠程控制等,嚴格落實“欠費不停氣”措施。9月13日,緊急重啟城南CNG加氣站,保障政府100輛物資保供車輛的車輛用氣。目前城區管網壓力穩定,輸配能力充足。
“水”到渠成 服務民眾
全力保障民眾供水“生命線”,資中縣供排水公司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對城區水廠進行封閉管理,安排生產班組、維修班組、調度中心、熱線中心人員24小時值班值守,加強供水管網及附屬設施安全排查監管,對供水系統水質狀況進行實時監測,保障城區安全正常供水。
目前,城區水廠運行正常,城區日供水量約44525噸,完全滿足用水需求。
“守”一線 “保”運行
污水排放有保證。為確保33個城鎮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資中縣住建局安排專人下沉一線,督促污水處理廠加強消毒,確保出水指標達到排放標準,并要求具備住宿條件的污水處理廠員工全員值班。目前,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正常,城區污水處理量4萬噸/天左右,經開區0.95萬噸/天左右,全部達標排放。
方艙建設顯成效。9月14日,資中縣住建局派出4名工作人員,組織6名設備供應方人員和9名水電技術工人,對方艙醫院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空調設備、清風系統、水電線路、消洗設備等進行調試維護。9月15日,四川省衛健委領導及國務院聯防聯控專家蒞臨資中縣方艙醫院(現改名為亞定點醫院)進行了調研,認為資中縣方艙醫院已具備啟用條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952年7月,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建成通車,伴隨鐵路一起修建起來的還有沿線車站、工區等生產生活用房及設施。隨著鐵路發展,在不斷提速的同時,附屬設施也在不斷更新,以滿足鐵路職工正常生產、生活需要。
2013年,新成立的內江工務段根據自身生產布局進行調整,新成立了部門車間和工區,重新啟用了部分年久未用的老式生產生活用房。該段干部職工面對較為簡陋的生產生活條件,一邊堅守實干抓好生產,一邊共建共享改善生活。五年來,成渝沿線活躍著的內工人讓這條通行65年的老線依舊活力十足、生機盎然。
低矮磚瓦房搖身變洋樓
2013年8月,該段新成立歸德鄉橋路工區,看護成渝腹地的防洪安全。成立之初,由于歸德鄉站區沒有多余的生產生活用房,工區只能暫時使用三棟老式磚瓦房。
工區位于成渝線169公里歸德橋左側面的山坳內,低矮的房屋與周圍的居民樓形成鮮明對比。房屋修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墻壁是長滿青苔的青條石,房梁是廢舊木枕,房頂殘缺的瓦片已不能遮風擋雨。在屋內,破舊不堪的天花板搖搖欲墜,低矮的屋檐使人感覺很壓抑。
“工區成立之初,最令人頭疼的就是下雨天,外面大雨、里面小雨,滴答的雨滴聲響徹整個房間。”工長楊建回憶起工區建立時的場景,心里頗有感觸,“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我們依然堅守崗位,心里都憋著一股勁。”
一方面,工區職工用心看守好30公里的橋隧設備,為來往列車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大家一起開荒種地,利用工區空地種上蔬菜。漸漸地,工區生活步入正軌,大家擰成了一股繩。
當然,解決工區現狀必須從根本入手。該段相關工作人員無數次實地調查、調研,竭力申請新建工區用房。在上報項目建議書和可研報告之后,方案得到路局的大力支持,很快得到了批復。2015年7月,征得路局同意后,工區開工新建。期間,工區暫時安頓在出租房內。“在工區新建的幾個月里,大家熱情很高,時不時到工地逛一圈,親眼見證新工區的建成。”回想起建房的幾個月,工區職工心里很甜。
經過半年修建、兩個月裝修、兩個月配置,2016年4月,工區老式磚瓦房搖身變成了一棟兩層小洋樓。樓房建有庫房、辦公室、廚房、寢室等。房間內熱水器、空調、電視、網絡等配套齊全,工具室整齊規范、院壩寬敞平坦。職工見證了工區翻天覆地的變化,都自豪地將對比照發在微信朋友圈,讓身邊的朋友為新工區點贊。
破舊老樓房舊貌換新顏
2015年7月,該段生產機構組織調整,新成立資中綜合維修車間,將成渝線四個線路車間機械化維修工區進行統一管理。新成立的資中綜合維修車間被臨時安排在資中線路車間宿舍樓。
“在成立之初,我們對原資中站區閑置房屋進行了摸底,原資中工務分段有合適的場地和房屋。”該段工作人員說,“但是,當時該處房屋屬成都工務段所有,申請房屋使用權是第一步。”為此,該段積極與成都工務段溝通,聯合向路局請示,最后得到了同意的批復。
“房屋有了,但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漏水現象,屋內墻面剝落,生活設施損壞嚴重。”車間黨支部書記辜自君第一次走進房屋時看到,花園內都是雜草,池塘內死水一片。
生產任務已經下達,后勤保障必須得跟上。同年8月,該段不等不靠,一邊整理資料向路局打報告,一邊著手進行房屋治漏和環境清理。一個月后,得到路局的支持同意,改造修繕工作全面鋪開。三個月時間順利完成全部改造,一樓的倉庫改造成學習室、會議室、廚房和飯廳,二樓房間改造成八間單身寢室。學習室內有電視、電腦和報刊雜志,廚房內有冰箱、消毒柜和鍋碗瓢盆,寢室內空調、床上用品一應俱全。
現如今,隨著維修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該段新成立的大機工區駐地也設在此處。“大機工區職工多是在段管內四處奔波,居無定所。但只要停工回到資中駐地,大家總有回家的感覺。”工長鄒杰說,“工區十多個兄弟在一起同吃同住,是比家人更親的親兄弟。”
災后重建造就幸福生活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蘆山發生7.0級地震。所幸,地震并未對鐵路線路設備造成影響。距離震中最近的簡陽片區震感強烈,該段管內該地區多處老式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其中,受地震影響最為嚴重的是該段簡陽橋路車間和工區。“當時震感很強烈,辦公樓沒受多大的影響,主要是廚房和衛生間那棟小平房。”簡陽橋路車間職工董波回憶到。
修繕翻新還是推倒重建?該段邀請路局專業科室人員現場實地調研,發現車間廚房、衛生間修建時采光條件差,屋內電路、水路布置存在安全隱患。此外,受地震影響,墻面已出現多處裂紋,漏水嚴重。而工區廚房、衛生間情況更為嚴重,墻體屋頂漏水嚴重,天花板受潮垮落,衛生間排污系統堵塞等。經過評估,決定全部進行重新修建。
2015年4月和7月,車間和工區的新建房屋先后開工。車間房屋重新選址修建在大門正對面的空地上,比起原來房屋的低矮、簡陋,新建的房屋更加寬敞、大氣,并配置廚房、衛生間、浴室和飯廳等。
“以前,車間辦公區是辦公用房和苗圃園是分開的,之間沒什么聯系。”車間主任張明講到,“現在將辦公用房修建在苗圃園前面,正好把剩余的荒地利用起來。大家工余和飯后可以到院里散散步,搞搞自己的‘小種植’。”
橋路工區是在原址修建,建成后同樣配置相同標準的廚房、衛生間、浴室和飯廳。“大家再也不用排隊洗漱了,下班后洗一個舒舒服服的熱水澡,一天的疲乏隨之消除。”談到工區的變化,工長王幫杰豎起了大拇指。
的確,從2013年建段至今的五年里,該段始終秉承堅守、實干、創新、奮進的企業精神。五年來,成渝沿線一棟棟小樓拔地而起,一處處房屋粉飾一新,一間間房間配套完善。“生活舒心、工作順心”是該段努力的目標。如今,成渝線線路設備穩定,沿線職工安定團結,使這條經歷了65個春秋的老線不老。
<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8月30日上午,位于四川省資中縣重龍山君子泉處的摩崖造像,一位老者站在護欄前,看著頭部脫落的千手觀音摩崖造像惋惜不已。 其實,不僅僅是千手觀音,崖壁上還有一些石刻雕像都存在石塊脫落的情況。
對此,資中縣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摩崖造像石塊脫落有自然風化也有歷史上人為破壞的因素。而千手觀音原本的頭像在很早以前已經掉落,上世紀八十年代補塑的石塊與連接本體的木樁朽腐后,于去年再次自然脫落。目前,當地正在編制重龍山摩崖造像保護總體規劃。
上千尊造像題材豐富
大部分保存較為完好
位于資中城東北隅山麓的重龍山摩崖造像始鑿于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摩崖造像分古北巖和君子泉上下兩部分,主要集中在君子泉。造像多數為梯形龕口、長方形、正方形龕口,共172龕1713尊。
8月30日,記者來到君子泉摩崖造像看到,雕刻于崖壁上的造像題材豐富,造型精美,較多的是佛、菩薩、天王,大部分都保存較為完好,能清晰地看到人物的輪廓,也有一些出現石塊脫落、面部模糊的情況。
從左往右,最大的1號“釋迦牟尼”高達7米,寬近4米,整座造像依巖鐫鑿,寶相莊嚴,氣度不凡。88號龕“毗沙門天王”,天王身著七寶金剛甲胄,廣目圓睜,不怒自威。93號龕“釋迦涇”是四川唐代石窟中題材規模最大的龕窟,其雕刻技法精湛、細膩。
“千手觀音”摩崖造像在113龕內,觀音呈善跏趺坐姿,三十二只手臂各執法器,是目前四川中晚唐同類題材保存最為完好的造像。遺憾的是,這尊觀音的頭像缺失。
據了解,重龍山摩崖造像彌補了晚唐至五代一段時間四川石窟藝術的空白,在研究我國宗教和石窟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和風俗等的寶貴資料。
即將安裝安防設施
正在申報危巖和水害整治項目
“石刻保護是個世界難題,我們現在只能保持原狀。”采訪時,資中縣文物保護中心文史資料股負責人李彬指著一尊褪色的摩崖造像說,以前古人都是用礦物質原料涂色,經過風化后,顏色自然脫落。
針對網上關于“千手觀音身首異處”的質疑,資中縣文物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黃文軍解釋說,千手觀音摩崖造像的頭像在早年間就掉落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老館長重新進行了雕刻,補塑石塊和本體結合的木樁在朽腐后,承受不起石塊的重量,于是頭像便自然脫落。
這些年,為了摩崖造像的保護,資中縣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對文物保護范圍之外的巖體進行加固,新建保護圍欄,安排專人值守。
“我們現在正在編制整個重龍山摩崖造像保護規劃。” 資中縣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田亞勇介紹,去年,文物保護中心向上申報了一個關于重龍山摩崖造像本體保護維修的項目計劃,但是并沒有通過,當時專家提的意見是要先整治危巖和水害,所以今年,該中心申報了危巖和水害整治項目計劃,正在等待批復,等危巖和水害整治后,再進行摩崖造像的本體保護維修。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資中縣將對重龍山摩崖造像安裝安防設施,新增攝像頭和安防設施,避免人為破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