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 CD 機搭載飛利浦 SAA7824HL CD 伺服系統(tǒng),用于 CD 光盤的驅動和讀取。解碼部分使用了 ES9038 Pro 旗艦級 DAC 芯片,采用了 OP42 及 OPA627 芯片用于放大 / 低通濾波。
為了保證音質,這款 CD 機使用了單晶銅機內線、CMC 鍍金端子,內置 R 型變壓器。產(chǎn)品同時支持藍牙功能,內置高通 CSR8675 藍牙芯片,支持 aptX 等編碼。
功能方面這款 CD 機將延續(xù)第一代的設計,支持將 CD 音頻信號升頻至 192kHz 進行 DAC 轉換。產(chǎn)品具有 USB 接口,搭載 XMOS XU208 USB 接收芯片,支持連接電腦充當解碼器。
據(jù)IT之家了解,山靈 CD3.2 21 款采用全平衡輸出,內置電子管,提供單端膽輸出方式,豐富可玩性。這款 CD 機即日起可以開售,線上、線下均支持購買。
一陣,山靈推出了主打SACD播放兼顧流媒體數(shù)字播放器功能的SCD1.3,7998的定價相對動輒大五位六位數(shù)的同類產(chǎn)品來說親民至極,而實際聲音水準也讓大量對SACD感興趣的用戶試聽之后紛紛下單。
在SCD1.3收獲一片好評之后,山靈又瞄準了另一個小眾賽道——MQA-CD,推出了MCD1.3,基本完全一致的功能,定價卻降低到了6880,也讓很多沒接觸過MQA-CD的燒友把目光投向了這臺機器。
下面,我們就把這兩臺機器放在一起,詳細說一說大家可能比較關心的一些問題。
我們首先要解決一個需求問題,也就是:為什么要選擇MQA-CD/SACD?
MQA-CD接觸的人可能不算太多,但MQA卻已是非常主流了,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HiFi播放器都支持MQA的XX倍展開,也是燒友們日常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功能;SACD也是一樣,手頭有SACD的燒友人數(shù)不會太多,但說起DSD那就誰都知道了。這兩種方式制作的音源信息量更強播放效果更好,這一點已經(jīng)是共識,尤其是在貴價播放器上,能看到MQA和DSD音源已經(jīng)完全占據(jù)了主流。
另一方面,同為數(shù)字方式,我個人一貫的體驗是:CD形式會比數(shù)字播放器更容易獲得穩(wěn)定、干凈、完整的聲音信號,臺式CD播放器可以比較輕松實現(xiàn)的播放效果,數(shù)字播放器往往需要更高很多的定價才能達到;接近價位的數(shù)字播放器和CD臺機,后者的聲音聽起來也往往更加真實鮮活。這也是我這么多年一直很堅定做CD黨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再考慮到CD音源的來源更加正規(guī)可信,或者說至少是更符合我個人的版權潔癖。
還有第三點,MQA-CD和SACD目前的制作流程,壓碟廠家本身就不多,對母帶的要求也高,而且不是經(jīng)典好錄音一般也沒有出版商愿意出MQA-CD的SACD的版本,也就讓這兩種CD比起普通CD來說坑少了很多,我個人自己入手的這些MQA-CD和SACD碟片,選擇的時候基本都只需要看題材,不用太擔心這一場的錄音和現(xiàn)場演奏效果,都是出版商提前優(yōu)選過的結果。
就這三個主要優(yōu)點,再加上能夠同時兼容普通CD碟片的屬性,MQA-CD和SACD相比臺式數(shù)播和傳統(tǒng)CD機的優(yōu)勢其實顯而易見,所以讓MQA-CD和SACD沒能流行開來的最大因素,就是過去這類機器一貫高企的售價了。
想有一臺音質水平足夠做HiFi音箱系統(tǒng)主音源的MQA-CD和SACD臺機?想有著目前最頂級的HiFi芯片和配置?想同時支持主流的數(shù)字流媒體功能?還要便宜?
山靈說:這事我來干!
對于從八十年代就開始做音頻,歷史上做了很多經(jīng)典臺式CD,最近又重新做了大量CD臺機的山靈來說,做這個產(chǎn)品沒有太多的技術難度。
MCD1.3使用了SAA7824伺服和DA11光頭,SCD1.3使用的是MT1389EE伺服的三洋HD870光頭;兩臺機器都使用了君正X2000主控芯片;相比同價位臺式播放器通常只使用20W數(shù)字電源的做法,MCD1.3配備的40W模擬電源明顯更加厚道;AK4191+AK4499EX旗艦級DAC芯片不僅是拉滿了配置,同時也是山靈經(jīng)過幾代不同產(chǎn)品研發(fā)之后完全吃透了的技術,在臺式系統(tǒng)供電支持下能夠發(fā)揮出滿血實力。
從最終MCD1.3和SCD1.3的配置,以及相對配置來說相當?shù)土亩▋r來看,山靈這次確實是在這個小眾賽道上給足了誠意。該說不說的,山靈甚至在先做出SCD1.3有了成熟經(jīng)驗之后,立馬扣除了相應的研發(fā)成本,給后來的MCD1.3定價又打下去不少,真的是實誠到底了。
現(xiàn)在唯一的問題就是:產(chǎn)品到底怎么樣?
我分聲音和功能兩大塊來講。
首先說說大家最關心的聲音。
作為一款定位中高端臺式CD的機器,MCD1.3和SACD1.3的首要用途應該都是在家庭音箱系統(tǒng)中作為音源,所以聲音部分也是重點講這個形式。
我們這次搭配的是一臺純后級功放dl200,使用MCD1.3和SACD1.3的前級輸出功能,這樣能夠更加原汁原味表現(xiàn)兩臺機器本身的聲音風格,對比兩臺機器風格時使用的是普通CD碟片,分別介紹兩臺機器時使用的是各自主打的MQA-CD和SACD。
開聲之后的初印象:兩臺機器都有著現(xiàn)代高解析力高密度的聲音表現(xiàn),即使在播放普通CD碟片時,聲音整體框架、規(guī)模感、動態(tài)表現(xiàn)以及細節(jié)傳遞的豐富性,都拉開了經(jīng)典老CD機們好幾個身位,這種聲音素質的供給,是更符合現(xiàn)代用戶聽音需求的。即使單論播放普通CD時的整體聲音水準,兩臺機器定價其實都至少不應該定價在萬元內。
從整體風格走向來看,兩臺機器都有我很熟悉的山靈家近期臺式播放器的均衡、大氣、寬松、細膩的風格,不粗硬不暖糊,也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染色。更加突出聲音整體的鮮活感和對現(xiàn)場的完整準確還原,細節(jié)表現(xiàn)豐富且完整,又不過于張揚。所以無論是充沛的信息量還是整體調音完成度,MCD1.3和SCD1.3都非常適合作為整套聽音系統(tǒng)的“一家之主”。
而在細微差異偏向上,我個人會更喜歡MCD1.3一點。使用同一張CD測試兩臺機器風格差異時能夠發(fā)現(xiàn),在整體都很有參考性的聲音調校基礎上,MCD1.3相比SCD1.3會略微偏柔和暖一點點,人聲和器樂都有更多的潤澤感,也有更充沛的情感表達,甚至從中能聽到一些經(jīng)典老臺機的韻味,正在用更加現(xiàn)代的方式和素質表達出來,如果放在過去,可能要多花不少錢才能找到這樣的聲音。
也正是因為這種風格上的細微差別,我目前對這兩臺機器的搭配使用也有些區(qū)別:搭配SCD1.3,我會更喜歡用純后級dl200,非常大氣沉穩(wěn)開闊的一臺機器,古典氣勢和場面都極好,使用SCD1.3的前級輸出模式聽古典大編制,動態(tài)表現(xiàn)極強,低頻扎實有力快速,器樂層次排布分明結像清晰,有非常好的臨場感;而搭配MCD1.3,我最近很喜歡用精彩子品牌CHoco的一臺小合并功放“峨眉”,從價格(7k左右)到體積都和MCD1.3很搭的機器,聲音風格精致細膩但驅動力其實相當充足,同時又有著非常高的透明度,很適合搭配MCD1.3來表現(xiàn)樂器結像的精細感和空氣感,人聲流行的口型與口吻傳遞也會極其鮮活自然,所以一般流行人聲和小編制器樂我都會選擇這一套搭配。
整體風格介紹完,還要再講一個問題:MQA和DSD這種更高格式的音樂和我們以前認知的無損格式,在聲音表現(xiàn)上到底有多大區(qū)別?
得益于SCD1.3能夠一鍵切換SACD/CD,我們可以很方便的做同一張錄音的AB對比,這種事在數(shù)字播放器上太麻煩,實在懶得去找像SACD碟片這樣可以確信同源確保品質的兩個文件,所以之前還真沒做過這樣的實驗。
實測結果比我預期還要大。。。不少。。。其實能夠預期到差距體現(xiàn)在哪里,就像從320K到1411K一樣,粗略聽的時候不會太在意,但直接對比時聲音密度、細節(jié)完整性還有三頻質量都會有非常明顯的差距。這種變化在小型的耳塞系統(tǒng)上可能不是絕對必要的,甚至有可能DSD的密度在耳塞中很多人會覺得過多了。但是在大型音箱系統(tǒng)上就正是DSD發(fā)揮的時候了,我在從SACD切換到CD時,甚至會有一種整個音樂世界在我面前突然褪去了一些顏色一樣的蒼白感。
MCD1.3的功能上雖然不能做同樣的測試,但是從基本原理上來說與普通CD的差別也是類似的,所以就我這一段時間的體驗來說,至少在HiFi音箱系統(tǒng)上,SACD和MQA-CD是比普通CD明顯更強的,差距非常可感知,這也是我推薦音箱用戶入手MCD1.3和SACD1.3的最大理由:你要想在CD或者數(shù)播系統(tǒng)上聽到這樣明顯的提升,可能得多花不少錢。
而以上這些,還僅僅只是從純音質的角度分析,但實際上MCD1.3和SCD1.3相比傳統(tǒng)CD臺機,不僅有著更小巧的體積和更現(xiàn)代的外觀/顯示設計,整體的功能也更加豐富,是一臺全能的家庭音頻中樞,而不僅僅是一臺傳統(tǒng)意義上的CD臺機。
除了顯而易見的播放MQA-CD和SACD這一點區(qū)別以外,MCD1.3和SCD1.3在大體功能上都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就放在一起說了。
首先支持的播放方式上,除了各自的MQA-CD與SACD播放,實測兩臺機器也都能讀取HQCD、SACD、普通CD等等幾乎所有常見CD形式(的CD層),所以對于普通CD黨來說,可以先升級到MCD1.3或SCD1.3,體驗手頭存貨CD碟片比以往更強的音質表現(xiàn)的同時,再慢慢逐漸豐富自己的MQA-CD/SACD收藏。
而這僅僅是個開始,作為一臺現(xiàn)代化的多功能臺式播放器,你在現(xiàn)代數(shù)播上能夠使用的功能,在MCD1.3和SCD1.3上幾乎都能使用:兩臺機器都支持外接U盤之后的數(shù)字音頻文件播放,最大支持2T的U盤和硬盤;都支持藍牙5.0的數(shù)字輸入,支持LDAC、AAC和SBC藍牙編碼,完全可以當做一臺巨大的藍牙解碼耳放一體機播放手機流媒體;都支持WiFi功能,可以DLNA、AirPlay推流成為無線網(wǎng)播,同時也支持NAS網(wǎng)播;同軸、光纖、USB輸入接口一應俱全,忽略CD部分,把這兩臺機器作為純解碼放大一體機連接手機和電腦也可以是日常使用場景。
輸出方式上,RCA和XLR兩種輸出都支持前級模式和線路輸出模式,所以接耳放、純后級功放和合并功放都沒有問題,上面聲音測評部分已經(jīng)具體介紹過了。另外,MCD1.3和SCD1.3也和傳統(tǒng)CD機一樣支持純轉盤模式,I2S、光纖、同軸端口輸出可以用于后來升級更貴價解碼器之后使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直接的輸出方式——耳機口。MCD1.3和SCD1.3都配有6.35mm的耳機口,可以隨時連接頭戴大耳。專門測試了下這個耳機口的聲音,雖然不是這兩臺機器的重點功能,但山靈也還是下了功夫的,使用TPA6120運放的耳機口設置了高中低三檔推力輸出,高推力檔驅動和聲力G200這種相對難推的平板頭戴的聲音也相當令人滿意,驅動力充足的同時,又有著音箱系統(tǒng)級別的信息量支持,會讓這只臺機頭戴發(fā)揮格外充分。兩臺機器耳機口聲音的差異和整體聲音風格是一致的,MCD1.3耳機口會帶一些柔美和昏黃感,SCD1.3高頻則精致透明很多。
而在控制方式上,再一次,MCD1.3和SCD1. 3都是現(xiàn)代化的多功能臺式播放器,除了常規(guī)配備的遙控器外,兩臺機器都可以通過WiFi或藍牙連接手機APP進行控制,這也是傳統(tǒng)CD機實現(xiàn)不了的便捷性。
到這里,MCD1.3和SCD1.3兩臺機器的聲音要點和功能配置情況應該都介紹的比較清楚了,經(jīng)過大半個月的各種對比測試,我對這兩臺CD機的整體評價是:這是兩臺真正為了用戶實惠做出來的機器,如果你需要以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得到一臺解析力和調音水準都極高,功能全面且現(xiàn)代,能夠完美勝任從HiFi音箱到桌面耳機系統(tǒng)主力音源的臺式播放器,MCD1.3和SCD1.3會是極好聽、適宜且省錢的選擇。
當然,也是我自己現(xiàn)在的選擇,手頭那臺老奇美,在這兩臺機器到家的時候,就已經(jīng)光榮下崗了。
以上,
By:羊駝
果有人對CD機這個發(fā)起靈魂三問,我完全可以理解,畢竟一些新生代小年輕們都是早早跳過實體CD唱片,甚至MP3,用手機電腦聽在線音樂了。身為三旬老漢雖然在書架上還留了一排讀書時候購買的CD,但也好多年沒動它們了,因為CD機早已遺失了,早前還有用帶光驅的電腦抓軌幾張碟,但聽著就不對味。如今,真的記不清多久沒有再次重溫CD機年代的音樂感動。
我相信同樣還有CD唱片的你即便很少聽,也不會輕易的扔掉這些實體音樂。CD的優(yōu)勢就是你可以真正的擁有音樂。因為這個實體介質是非常有魅力的存在,唱片外實體的封面、海報、歌詞本等個性化的物料都是當初有了MP3之后仍然一次次選擇入手實體唱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你放在手機和電腦的數(shù)字資料并不真正掌握在你的手中,各種外部因素,版權原因等等,隨時都有可能聽不了。但實體CD不一樣,是你在線音樂聽不到時候的最后保障。而且前兩年全球CD銷售的收入首次出現(xiàn)了正增長,對如今仍然擁有CD唱片的朋友,想必也是一個好消息。
為了能重溫讀書時候買的CD唱片,我在去年就有在關注國內的CD播放機行業(yè),因為近幾年市面上出現(xiàn)了不少新的CD機。除了外觀顏值是我考慮的一方面,還有就是機芯的選擇,不少產(chǎn)品用的是低端DVD機芯來兼容CD,顯然不對味。幾經(jīng)考慮,還是選擇了純CD機芯方案的Syitren賽塔林R400 CD播放機,畢竟之前它家入手的黑膠機就給我很好的印象。
來看看機子全家福,打開頗有設計感的包裝,拆掉腰封,在里面有點像便當包裝盒的內襯中放著本次的主角R400CD機,除此之外,還有一根橙色的充電線、說明書、試音碟。對隨機附帶試音碟必須要給好評,能夠第一時間試聽體驗到產(chǎn)品。
之前預售還有一個紫色的EVA聯(lián)名款挺吸睛的,但現(xiàn)在好像暫時買不到,現(xiàn)貨里面的白色和海鹽藍其實也都是不錯的選擇(據(jù)產(chǎn)品設計師透露,后續(xù)可能還會有別的配色)。圓潤輪廓的造型,放在那里都不會顯得突兀。對色彩的把控、對設計的拿捏一直都是Syitren的強項,如果要對比,感覺和鍵圈的高顏值的洛斐、老羅的錘子周邊產(chǎn)品的風格接近,都是設計驅動為導向的企業(yè)。這次我選擇白色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耐看。
其實不管你是不是EVA聯(lián)名款,所有的配色版本都是EVA涂裝風格的設計。可以說把80后、90后人群喜好拿捏的牢牢的。而80后到90后同樣也是當初聽CD最多的那群體,說明Syitren R400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對用戶畫像定位的相當精確。
背面銘牌信息部分也有EVA風格的設計排版。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底部四周設計了8個防滑小凸起,并且還是從側邊延伸到底部,這樣你無論在那個面擺放,都能減少外殼磨損。不過我這臺底部中間似乎有點拱起,平放時候,底部中間比邊上8個防滑小凸起更凸起一些,應該是個例,建議后續(xù)可以優(yōu)化下。現(xiàn)在套上保護殼使用就問題不大。
背面底部的充電倉采用了下沉式設計,結合其導線槽,可以有效避免線材被誤觸撥,甚至導致充電頭彎折問題。上面還有三顆指示燈來告訴你當前的充電狀態(tài),體驗細節(jié)加分不少。
側面上面是一個帶指示燈的電源開關,下面有一個采用標準的3.5mm接口,支持有線耳機、音箱等設備。邊上還有一個藍牙按鈕,是的,它還支持無線連接。進一步豐富使用場景。
頂部按鈕設計細節(jié)也做的很好,造型和配色很舒服,每次按壓這些實體按鍵時候,這真實的觸感反饋,都在告訴我,音樂依舊能如此實體化的操作并擁有。中間的循環(huán)模式里提供了:列表循環(huán)、單曲循環(huán)、隨機播放這三種循環(huán)方式,提示符號設計的很漂亮和直觀。個人建議如果能增加一個全碟放完即停的選項就更好了。
我這個是白色套裝版,除了CD機之外,所以還有額外一個保護殼,應該是亞克力材質,挺厚實的。由于R400是無蓋設計,有想要防塵保護等考量的,上帶保護外殼的套裝版有必要。
這個外殼非常服帖,套上R400機子后,依舊保留了R400的輪廓特征,全透明設計,并不會掩蓋R400的高顏值設計,還不突兀,視覺一體化程度挺高。唯一需要提意見的就是外殼的開關按鈕設計,可能是為了避免不小心誤開保護殼,這個殼子開關單手不容易撥開,需要借助雙手才能撥動按鈕來打開。操作還是有提升空間。
這個保護殼還自帶支架,可以不依靠工具純手動擰上。很喜歡支架的用料設計,金屬質感給到,膠圈防滑照顧到,也是這個保護殼的最大加分點。
我承認看重R400主要是垂涎它的顏,但它可不是花瓶。這一次賽塔林采用了定制版純CD機芯(M93BG6DECK),解碼芯片選擇的是SC6137D。
需要注意,這還是比較遵循傳統(tǒng)CD的設定,不自帶揚聲器。如果音箱對聲音的影響有10分,那么CD機對聲音的影響僅有1分。所以最終聲音表現(xiàn),還是取決于你外接的耳機或者音箱表現(xiàn)。為了更沉浸的體驗,先嘗試的耳機,聲音純凈,沒有明顯的底噪,對此敏感的用戶可以放心。
當你借助保護殼支架立起來之后,靜靜聽著歌曲的同時看著這件設計優(yōu)秀的CD機里旋轉的碟,記憶也容易隨著CD流轉起來,這本身就是一件很享受且有儀式感的時刻。
在家使用或者出門露營,可以通過藍牙模式(藍牙5.3標準)方便連接不同音箱來播放。切到藍牙模式時候,電源指示燈會從紅色變成藍色,首次配對連接藍牙時候,會一閃一閃,操作并不復雜。我這邊嘗試了下和自家賽塔林的PARON黑膠一體機的藍牙音箱模式連接,挺順暢,外放效果很不錯。前幾天出門玩,帶上了一個超迷你藍牙小音箱,分享音樂很方便。如果手頭沒有迷你藍牙音箱,推薦賽塔林家的N100藍牙音箱,設計風格一致,放在一起更搭。
家里有同牌子黑膠,但最近用CD機更多一些,原因很簡單,這臺CD機可以方便的切歌。加上體積上和價格上的優(yōu)勢,是實體音樂里比較不錯的載體設備。
家里CD盤很多,前些年翻出老唱片用電腦光驅,發(fā)現(xiàn)有些無法正常讀取播放,這次找了出來,在這臺CD機上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完整連貫的讀取播放,看得出它的讀盤兼容性高,不挑碟。
如果你喜歡無印良品那種豎起來掛的CD方案,這邊R400其實也有辦法能夠實現(xiàn),當你這樣掛在CD陳列架邊上,是不是有種恍如置身于唱片店的感覺,讓家也瞬間更有情調了。
適時放下手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拿起 CD播放機,放上一張過去的CD,安安靜靜的聽音樂,這感覺是電腦手機上無法帶來的,就像穿越回了學生時代的回憶殺。在忙碌喧囂的當下,能回歸純粹,偷得浮生半日閑,就是這臺頗具調性的Syitren賽塔林R400 CD播放機給我?guī)淼淖畲笠饬x。如果某天,在地鐵看到有人還拿著CD機聽歌,我仍會認為那很酷,因為人家的音樂是物理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