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方面,一眼就能看出HP Z8 G4采用了鋁制結構,并且以黑色磨砂呈現,可以說是完全長在了開發者的顏色審美上,HP Z8 G4上方的兩個把手可以說是錦上添花,在把手的幫助下可以更方便地移動,可以說是很貼心了。
配置方面,這臺工作站配備了Intel Xeon Silver 4216處理器和NVIDIA RTX A6000顯卡,作為NVIDIA的第二代RTX架構,RTX A6000核心內還集成了第2代RT Core和第3代Tensor Core。憑借著翻倍的吞吐量,RTX A6000能提供先進的光線追蹤和AI人工智能訓練功能,不僅具備更大的處理規模,執行效率也會更高,顯存高達48GB。
相比RTX 6000,在ResNet50訓練半精情況下RTX A6000是RTX 6000的1.3倍,單精情況下RTX A6000是RTX 6000的1.6倍。在推理方面,RTX A6000集成了第三代Tensor Core核心,顯卡整體的推理能力提升了,FP16和INT8差不多都是1.2倍左右的性能。
如果你想入門AI和數據科學,那么這臺工作站是個不錯的選擇。
(7860781)
天為大家來說一說 DIY 裝機要考慮的問題和要學的知識,也就是裝機的思路,適合小白入門。
DIY 全名 DO IT YOUSELF 。而 DIY 裝機呢就是—— 自己根據預算和需求自行選擇對應硬件組裝臺式機電腦。
伴隨著這個解釋,有幾個問題:
為什么要自己DIY裝機 品牌整機不好嗎?
怎樣自己DIY裝機 完全不懂怎么辦?
怎么知道我選的硬件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呢?
...
恰好過年期間 我幫朋友新組了一臺主機,我們就結合這個過程來說一說 DIY 裝機要考慮的問題和要學的知識。在回答上面幾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回答下面這三個靈魂拷問:
你清楚你的需求嗎?
(你有多少錢裝機)你預算多少?可變(加)嗎?
你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強嗎?
暫時回答不上來也沒有關系,可以看看我最近一個朋友的裝機答卷參考下,思考下,再給出自己的答案。
朋友的需求:
經常看視頻&電影、偶爾視頻剪輯特效(Pr、Ae)、經常玩游戲(文明6、LOL、方舟和大表哥2)、沒其它特殊軟件、沒有空間需求(機箱),最好防塵能力強一點。希望能用四年以上,最好有升級空間。
說到底,也就是 軟件需求、游戲需求、其它需求
主機部分 8K 左右,最高不超 9K,所有設備最高 1W(包顯示器、主機、音響、鍵鼠、耳機必要設備)
其實預算不一定要限制的死死的,也可以是一個范圍,最好也是一個范圍。
動手能力:裝配電腦的所有硬件如CPU、主板、顯卡、內存、硬盤、電源等、電腦故障解除...
思考能力:要想怎么走線,電腦出問題開不了機藍屏能排除故障
學習能力:顧名思義,自己裝機會有很多知識要學,也有很多問題要處理
如果以上三個問題都理解了,我們就可以往下面走了。
回到開始的問題:
品牌整機不好嗎?
嗯,簡單來說的確不好,好的太貴,便宜的太差。所以想性價比最高的擁有一臺臺式電腦,自己 DIY 是最佳選擇。而如果上面三個“拷問”你回答不了或者你做不到,那你很適合品牌整機。
怎樣自己DIY裝機 完全不懂怎么辦?
這個問題,你只能慢慢學,又或者身邊有懂這塊的朋友,他有空的時候多向他請教一下。如果自己學又不知道怎么開始,那恰好,我準備開始寫這一系列的教程了,這一篇就算是一個啟蒙性的思路篇,趕緊關注我,日常催更吧。
怎么知道我選的硬件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呢?
如果有心急的朋友,非常非常想馬上立即現在即刻就裝一臺主機,但是又不知道不確定自己選出來的這一堆硬件能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這個問題,評論留言讓大佬們來回復你吧。畢竟現在好像還真沒有啥地方能把配置和軟件/游戲需求對應參考的。
好了,還有什么問題也可以留言問,下面該進入主題了:
首先我們把 整機所有的硬件 都簡單說一下,大致的重要的參數都列舉出來,
一臺電腦基本上包括:
CPU(處理器)、GPU(顯卡)、主板、內存、硬盤、電源、CPU散熱器、風扇、機箱
以上幾乎就是整個主機里的硬件,這些硬件的搭配是一個技術活。
而除了主機部分,整體還要包括:顯示器、鍵盤、鼠標、耳機和音響(選配)
說這些,主要是你要對一臺電腦,從主機到整套有一個認知,每個部件負責的功能都不一樣,雖不是缺一不可,但都大有作用。
下面就來詳細講一下DIY 裝機的三部曲:
確定預算、需求 --> 確定硬件配置 --> 組裝配置
1、 預算、需求在很多情況下不一定是匹配的,還是要看具體情況。大概的一般情況就是這樣:
2、 確定硬件配置是裝機里最為重要的,很多人可能就只打算確定一套方案(沒有替代品),也行,但最好還是確定多款同性能的硬件備選,主要你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開車,什么時候會翻車,大佬都不行。
而那么多硬件配置,那么多的參數,小白一定很難下手吧,沒關系,我們簡單的分好類(分類只是為了好說,具體可以不參照我的分類來)
我們把 CPU、GPU和主板 合稱: 三大件
因為這三個是決定電腦性能走向的最基本的硬件,所以一般都是先確定這三個零件,然后圍繞著它們選其它硬件。
內存、固態硬盤和機械硬盤合稱為:三存儲
這三個部件也很重要,一般不成為后腿就行。(高級玩家的硬件當然都要頂級)
機箱、電源和散熱合稱:三機電
三機電一般要根據前面的選好了才能確定。但有時候,你可能需要占用空間小的itx機箱,那就反過來,先選機箱電源主板,再選其它硬件。
3、組裝配置也是有步驟的,先把 CPU、內存、M.2固態 裝到主板上,再安裝 CPU散熱器,然后裝上顯卡、電源,先測試一下能不能亮機,能亮才裝到機箱里,安排走線,安裝風扇。
當然,也可以不用完全按照這個步驟來,這個步驟只是比較好的選擇。
這是 DIY 裝機的三部曲,下面再補充說明下具體的硬件配置里哪些參數要重點去學習
分為參數、名稱定位和需求這三個方面來說。
CPU、GPU和主板這三個一般說來是 先確定 CPU和主板 。
其中CPU 的參數包括:核心線程、頻率、功耗、制造工藝、緩存還有其它等等
定位分別是:i3(R3)、i5(R5)、i7(R7)以及i9(R9)(只有酷睿和銳龍系列)
而對應用戶的需求則是:上網辦公 游戲影音 設計創作
主板的參數包括:主芯片組、供電、各類插槽、各類接口、主板大小
定位分別是:入門 B360(B450)、主流高端 Z390(X570)等
用戶需求就只有:接口夠不夠、插槽夠不夠、大小根據機箱大小選,(超頻玩家選高端)
而最后再根據對顯卡的需求確定 GPU 是獨顯還是核顯(核顯需看 CPU 處)
GPU的參數包括:流處理器(核心)、顯存、頻率以及散熱、功率、架構制程、其它技術支持、長度、接口等
GPU的名稱定位則太多了:亮屏卡、馬甲卡、入門卡、主流卡、旗艦卡、發燒卡
用戶需求則大概有兩類:軟件和游戲,再細分下不同的軟件(游戲)需要的硬件也不一 樣
再細分下不同的軟件(游戲)需要的硬件也不一樣
內存 的參數包括:頻率、容量、接口類型以及RGB等其它參數
內存 的名稱定位 :內存好像沒這個 哦 看有沒有RGB吧
用戶的需求:一般容量夠用就行 內存頻率(速度)不拖后腿
硬盤的參數包括:速度、容量、協議、接口類型、轉速(HDD)、緩存、主控等等
硬盤的名稱定位 :
其實硬盤大致來說分三類:M.2固態、SATA固態和機械硬盤(速度排序), 各自之內根據不同的參數(價格)又有不同的定位。
用戶的需求:就是一個字快 然后就是便宜,性價比高
三機電里首先要確定的是電源
電源 的參數包括 :功率、效率、接口、用料以及其它 模組
電源 的名稱定位 :借用 80PLUS 的標準來定個位:白、銅、銀、金、鉑金、鈦金
用戶的需求:滿足所有硬件供電、用料好、質量穩固
再看到機箱選擇
機箱 的參數包括:容量、接口、走線、大小 等
機箱的名稱定位:機箱分很多類 就看你對空間、美觀和做工的需求了
用戶的需求:能用就行,鞋盒都 OK
最后是 CPU散熱器和機箱風扇
它們的參數包括:風扇轉速、長度、溫控、RGB
名稱定位:下壓式風冷、塔式風冷、一體式水冷和分體水冷
用戶的需求:這個要看整個機箱和配置的需要而定
至此,整個主機里所有的硬件基本都確定了,少數有特殊需求的還可增加其它硬件。比如:
無線網卡、聲卡、RGB 燈光帶、手辦...
最后我們再簡單說下:
顯示器、鼠標、耳機和音響 (鍵盤的選擇可以看我們的 第四期節目)
顯示器的參數:
尺寸、分辨率、亮度、色域、色深、刷新率、響應時間以及其它的接口、材質、旋轉升降等
名稱定位大致 可分為普通、設計和游戲,其中又有低中高的不同檔次之分
用戶的需求 大致也是分為三類:
一類是平常人無所謂的
一類是有色域、色準方面需求的設計創作人群
一類是有刷新率、響應時間需求的游戲玩家人群
顯示器其實是整個電腦比較重要的一塊,以后我會單獨出一期文章說的。
鼠標、耳機和音響暫略(留個作業 或者以后也做視頻?)
不過相信你看懂了前面所有硬件,這個就是小問題,但 U1S1 手感和聲音 ? 就是玄學。
總的下來,一臺電腦包括顯示器和外設都搞定了。當然,整機部分不一定按這個思路 比如某些朋友想要占用空間小的 ITX 機箱,那先確定的是機箱和主板,再確定其它。這個不重要 學完了這些基礎知識,怎樣都能搞定 畢竟:萬變不離其宗。
以上就是本期的所有內容了 看似什么都沒講吧,但沒辦法,說太多文章會很長,而且硬件知識不是說一篇文章就能讓你成為大神,這將是一個漫長的學習期。但只要你能學好,以后所有的電子產品,基本都是大體相同的。
但我還是希望每個人看完都能有一個思路關于如何去開始 DIY 裝機,也知道哪些是要學的知識,也可以用這個思路給別人推薦配件,也祝大家能擁有一臺超喜歡的超個性的 DIY 主機~
如果本篇文章有什么不對的,煩請斧正,如果有什么地方有不同的看法,以你覺得的為準
畢竟是DIY 里 you‘s 個性 才是最重要的
置單分為intel和amd兩大部分,每個價位段都寫一份比較有代表性的配置,從最入門的寫起,配件都選用目前在售的型號,停產的配件不在本文考慮范圍。
注:由于AMD的顯卡在零售市場放貨量很少,所以本文的配置都以nvidia顯卡為主,需要A卡的用戶可以參考顯卡天梯圖選擇性能對應的型號。
一、intel平臺電腦配置單
intel桌面端處理器分為“賽揚、奔騰、酷睿i3、酷睿i5、酷睿i7、酷睿i9”這些系列,定位由低到高。賽揚和奔騰都內置集成顯卡,從酷睿i3開始分為帶集顯和不帶集顯的(型號后綴里邊含“F”的就代表沒有集成顯卡,比如i3-10105F,i7-10700KF)
一般賽揚和奔騰系列可以用于普通辦公等;
玩游戲用i3、i5、i7,基本上不用考慮i9
i9一般用于渲圖、視頻剪輯等專業生產力。
1、賽揚G5905裝機配置單
賽揚G5905屬于intel最低端系列,2核2線程,主頻3.5G,內置集成顯卡。這套配置可以用于普通辦公、上網、看電影、棋牌類游戲。
2、奔騰G6405裝機配置單
G6405屬于intel的奔騰系列,2核4線程,主頻4.1G,內置集成顯卡。這套配置可以用于普通辦公、上網、看電影、棋牌類游戲、2D類網游。搭配上一款合適的獨立顯卡的話,可以暢玩騰訊全家桶之類的游戲。
3、酷睿i3裝機配置單
i3-10105F屬于intel的十代酷睿i3系列,主頻3.7~4.4G,4核8線程,這個規格相當于四代酷睿i7。顯卡最高建議搭配到RTX2060即可,本套配置選用的是中端偏下的GTX1050Ti,騰訊類的游戲幾乎可以通吃,中特效下運行吃雞、包括一些大型單機游戲也是可以的。
4、酷睿i5裝機配置單
i5方案①:i5-10400F+GTX1650
i5-10400F屬于intel第十代酷睿i5,是目前主流產品,6核12線程規格,對于目前絕大多數游戲都不會有明顯的瓶頸問題。這個配置方案對于那些講究“cpu、顯卡均衡”的眼力無疑是高U配低顯卡的方案,但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起中高端顯卡的價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搭配即可。關于cpu和顯卡性能均衡的問題我在《cpu和顯卡怎么搭配能發揮最大性能?》這篇文章中有詳細說明。
這套i5-10400F+GTX1650的方案可以滿足目前大多數主流游戲,對分辨率、特效要求不高的話也可以流暢運行一部分大型單機游戲。
i5方案②:i5-11400F+GTX1660
如果預算不是很吃緊的話,可以考慮最新的11代i5-11400F(主板需搭配B560系列)。11代i5相對于10代i5來說,單核性能進一步提升,游戲幀數會有更好的表現。
i5方案③:i5-10600KF+RTX3060 Ti
i5-10600KF屬于intel十代i5系列,后綴帶“K”意味著主頻更高,并且支持超頻,比如i5-10600KF、i5-11600KF,更高的主頻對于游戲幀數的提升會有一定幫助。而11代i5-11600kf目前價格太高,快趕上隔壁AMD的銳龍5600X了,如果你要追求游戲極致性能的話,還不如直接考慮銳龍5600X,后邊AMD篇里有相關配置單。
這里需要解釋解釋一下關于主板的問題。通常一見到后綴帶“K”的cpu,很多人都會告訴你“要搭配高端Z系列主板,比如Z490、Z590”,理由是只有Z系列的主板才支持超頻。這一點當然毋庸置疑的,但是據我觀察,很多用戶買了K系列的處理器,搭配Z系列主板,結果一直都是在默頻使用,你問題他為什么不超一超呢?答曰“超頻是什么鬼?怎么超頻的?”。所以,與其這樣,還不如選擇價格更低的B系列主板,而且現如今的cpu性能在出廠的時候就已經被壓榨得差不多了,留給用戶的超頻空間并不太多。當然,如果你確定要對cpu進行超頻的話,那肯定就得選Z系列主板了。
RTX3060 Ti的8G顯存雖然沒有RTX3060的12G看起來那么雄壯,但是對于游戲來說,12G的顯存大有浪費之嫌。而RTX3060 Ti以更高的GPU性能搭配合理的8G顯存才更具性價比。(12G的RTX3060用于視頻剪輯、圖形渲染等生產力工作更加合適)。如果你是打算搞一套頂級游戲配置的話,顯卡可以上到RTX3080甚至3090。
內存頻率對于游戲幀數也有一定影響,推薦使用3200MHz內存。容量建議8G或者16G,具體根據游戲配置要求而定。
5、酷睿i7裝機配置單
從十代酷睿i7開始,cpu規格來到了8核16線程,這對于游戲來說已經算是到天花板了,目前只有少數幾款沙盒類游戲才需要這么高規格的cpu,或者你是要用于游戲多開。所以后邊的配置基本上都針對于生產力創作類的專業應用,當然,你要用i7、i9來打游戲也沒什么問題,不差錢那沒辦法。
i7方案①:i7-10700+GTX1050Ti
從所謂的“性能均衡”角度來看,i7搭配GTX1050Ti的確屬于頭重腳輕的配置。不過我還是那句話“根據需求來搭配硬件”。
這套配置適合那些以cpu計算性能為主的應用,比如3DMAX后期主要就是依靠CPU來進行渲染,雖然現在3DMAX也支持GPU渲染,但是其渲染精度沒有cpu來的高。還有比如PS類的平面設計軟件,幾乎也都是非常依賴cpu的性能。
i7方案②:i7-11700K+RTX3060
這里又得解釋一下關于主板的問題了。前邊說后綴帶K的處理器,如果不超頻的話搭配B系列主板就可以。而這套配置如果不超頻的話,也可以選擇B系列主板嗎?
對于后綴帶k的11代i7來說,即便是你不超頻,也不建議選擇B系列主板。因為11代酷睿在制程工藝沒有變的情況下,大幅提升了單核性能,與之同時帶來的就是cpu功耗的提升。雖然從表面參數上看,11代i7和10代i7的功耗是一樣的,但是實際運行中十一代i7的功耗比十代明顯增加了不少。
所以對于11代i7,尤其是后綴帶“K”的,推薦搭配Z系列主板。通常情況下,Z系列主板要比B系列主板的供電設計更強,當然也有個別瘋狂堆料的B系列主板可能會超過Z系列主板的供電設計,但是這類主板的價格并不便宜。
RTX3060在30系列顯卡里邊雖然屬于弟弟,但是12G的大顯存對于渲染、視頻剪輯這類生產力應用非常友好,在面對高分辨率素材的時候,大容量的顯存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相對于更高階的30系列顯卡來說,RTX3060的價格也比較容易接受。如果你對圖形性能有更高要求的話,可以把顯卡換成RTX3070Ti以上的型號。
6、酷睿i9配置方案
11代i9的單核性能雖強,但是卻砍掉了兩顆核心,只有8核16線程,這對于生產力來屬于性能倒退,所以對于生產力來說,建議選擇10代i9。
這套配置選用的是十代酷睿i9-10900X,10核20線程,cpu接口是LGA 2066,需要搭配X299主板。
目前i9-10900X相對于i9-10900K的價格要便宜很多,盒裝的價格也才2700左右,不過與之搭配的X299主板價格就比較貴了。但是總體算下來,我覺得還是10900X平臺更合算,而且X299主板配有8個內存插槽,更符合大型生產力的需求。
二、AMD平臺電腦配置單
AMD處理器分為老架構APU、速龍、銳龍這幾個系列,其中銳龍里邊有分為R3 R5 R7 R9三個分支,分別對應入門、主流、中端、高端。
對于AMD平臺,大家主要關注銳龍系列就可以了,其它兩個系列只是低端裝機有一些需求。
AMD的配置單就不再解釋顯卡及其它配件了,可以參考前邊intel的配置。
amd配置方案①:
A6-7480屬于一款非常低端的apu,只有2個核心,不支持超線程。cpu基礎頻率3.5GHz,Boost頻率3.8GHz,整合Radeon R5核顯,核顯最大頻率900MHz,TDP 65W,支持DDR3內存。雖然是一款老架構的產品,不過因為銳龍系列沒有涉及到低端型號的產品,所以這類老價格產品依然在生產銷售。
對于普通辦公來說,這顆cpu的價格非常便宜,而且不用搭配獨立顯卡。另外由于是老架構的cpu,可以輕松安裝win7系統。
amd配置方案②:
速龍200GE是一款2核4線程的APU產品,內置Radeon Vega 3核顯,有192個流處理器,除了可以應對日常辦公外,還可以玩一些lol之類對顯卡要求不高的游戲。
為了讓這款配置的集成顯卡發揮出最大性能,這里選擇了雙通道內存,不過現在4G 2666內存價格比較高,對于本來就是入門定位的機器來說,不太劃算,如果你不是很注重游戲性能的話,可以換成單條8G內存。
amd配置方案③:
AMD處理器來的銳龍系列,性能就完全是另一個檔次了,尤其是第三代銳龍和第五代銳龍。(一代、二代銳龍已經停產)
注:銳龍系列后綴不帶“G”的都沒有內置顯卡,需要搭配獨顯才能開機。而像銳龍3200G、3400G以及最新上市的5600G、5700G這些帶核顯的型號,目前價格太高,個人不推薦使用這些型號的cpu,除非你堅決不想用獨顯、但又希望核顯性能不那么弱雞,而且還要多核心處理器。
這套配置選用的是銳龍三代R3-3100,擁有4核8線程規格,對位intel的i3-10105F。不過由于這個型號的產能問題,現在的性價比并不高,這里只是給喜歡amd平臺的用戶多一個選擇。
amd配置方案④:
銳龍R5-3600屬于amd第三代銳龍,擁有6核12線程規格,對位intel的i5-10400F,目前這兩個cpu的價格基本相同。不過由于三代銳龍可以支持更高的內存頻率,而且全系支持超頻,如果配置搭配得當的話,整體性能要比i5-10400F更高一些。
amd配置方案⑤:
銳龍R5-5600X屬于amd第五代銳龍,同樣是6核12線程規格,不過由于五代銳龍升級了架構,單核性能提升非常大,已經完全碾壓同級別intel產品,可以說銳龍5600X是目前6核cpu里邊性能最強的。
不過價格方面,銳龍5600X也是6核cpu里邊最貴的,盒裝的價格已經快趕上8核16線程的銳龍3700X了。
amd配置方案⑥:
銳龍R7-3700X擁有8核16線程規格,屬于AMD第三代銳龍的中端產品。還是和前面說的一樣,cpu來到8核16線程對于游戲來說已經就完全足夠了,更多的是為專業生產力用戶服務的。
銳龍3700X的多核性能毋庸置疑,單核性能相對于intel第十一代i7來說還是有些不足,如果你想擁有性能更完美的8核處理器的話,可以考慮銳龍第五代R7-5800X
amd配置方案⑦:
12核24線程的銳龍R9-5900X不管是單核還是多核性能,都已經將intel的對位產品甩開一截,憑借出色的單核及多核性能,可以為專業生產力用戶提供更加高效的使用體驗。
總結:2021年8月組裝機配置方案 含入門到高端各類配置單
由于DIY配件型號眾多,配置單無法覆蓋到所以配件型號。不過本文的這些配置方案幾乎涵蓋了各個價位段以及不同用途的各種配置,一些細節的地方可以根據你的具體需求稍作修改(關注【電腦配置網】頭條號,私信作者為你量身定制配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