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嗎?”兩個字成了流行語。現代人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和學習占據,沒有很多時間去拓展生活圈,于是手機應用交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熱衷。據統計,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5.9小時,其中手機使用率達83.4%,其中,中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到3.68億,我國社交網站用戶規模為2.57億,在這樣的數據下,微信、陌陌,比鄰等交友軟件應運而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渠道。
約會應用市場:看起來很美好
談到移動社交,最開始的微信已基本滿足日常的交往甚至約會需求。陌陌因為主打陌生人間的交往,使其總用戶量已經突破了1.5億。而2013年才問世的比鄰則主要利用即時通話來讓用戶交友互動,如今它的用戶量也突破了3千萬。
除了微信、陌陌、比鄰這些前輩先驅之外,各類約會社交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隨便輸入“約會”字樣,出來的社交產品多達上百種。而最近在宅男群體中廣受歡迎的“魚泡泡”,更是以漂亮妹子線下游戲陪玩而火及一片,而陪玩價格也因外表因素最高達到199元/時,盡管如此,仍有大批宅男趨之若鶩。
這么多的約會軟件,看起來很美好,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痛點,讓人反思。
飽受爭議:是偶然還是必然
“約炮”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噱頭,吸引力和傳播性都足夠強,早期的“約炮”誘惑為“陌陌”帶來了大量的用戶,也讓后期“陌陌”的上市經歷了一系列洗白、轉型以及不太完美的商業化探索。
經歷了“陌陌”的“洗白”事件之后,一篇名為“我就是要做游婊,你有意見嗎?”的帖子,將“魚泡泡”軟件再次推上風口浪尖。從原本單純的游戲陪玩,到可以有其他服務的各種項目;從學生群體到簽約主播,收入快,多金帥則可約的心態;讓網絡上一片唏噓謾罵之聲,小小的一篇帖子達到了破百萬的曝光量。進而又從自曝到約戰,“魚泡泡事件”是炒作還是軟件發展的必然結果?
值得深思:未來的走向
且不說,未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也不從道德的角度來評判游戲陪玩的最終指向,在交友市場這塊大蛋糕下,能否保持蛋糕的新鮮性,不受來自各方面的影響,還互聯網發展產物下一片清白,這才是值得互聯網平臺,我們的開發者以及背后千千萬萬使用者真正去考慮的問題。
語:繼頗受爭議的“陌陌”之后,游戲陪玩APP“魚泡泡“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是純陪玩還是不為人知的交易?互聯網發展至今,總有那么一些痛點發人深省。
“約嗎?”兩個字成了流行語。現代人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和學習占據,沒有很多時間去拓展生活圈,于是手機應用交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熱衷。據統計,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5.9小時,其中手機使用率達83.4%,其中,中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到3.68億,我國社交網站用戶規模為2.57億,在這樣的數據下,微信、陌陌,比鄰等交友軟件應運而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渠道。
約會應用市場:看起來很美好
談到移動社交,最開始的微信已基本滿足日常的交往甚至約會需求。陌陌因為主打陌生人間的交往,使其總用戶量已經突破了1.5億。而2013年才問世的比鄰則主要利用即時通話來讓用戶交友互動,如今它的用戶量也突破了3千萬。
除了微信、陌陌、比鄰這些前輩先驅之外,各類約會社交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隨便輸入“約會”字樣,出來的社交產品多達上百種。而最近在宅男群體中廣受歡迎的“魚泡泡”,更是以漂亮妹子線下游戲陪玩而火及一片,而陪玩價格也因外表因素最高達到199元/時,盡管如此,仍有大批宅男趨之若鶩。
這么多的約會軟件,看起來很美好,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痛點,讓人反思。
飽受爭議:是偶然還是必然
“約炮”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噱頭,吸引力和傳播性都足夠強,早期的“約炮”誘惑為“陌陌”帶來了大量的用戶,也讓后期“陌陌”的上市經歷了一系列洗白、轉型以及不太完美的商業化探索。
經歷了“陌陌”的“洗白”事件之后,一篇名為“我就是要做游婊,你有意見嗎?”的帖子,將“魚泡泡”軟件再次推上風口浪尖。從原本單純的游戲陪玩,到可以有其他服務的各種項目;從學生群體到簽約主播,收入快,多金帥則可約的心態;讓網絡上一片唏噓謾罵之聲,小小的一篇帖子達到了破百萬的曝光量。進而又從自曝到約戰,“魚泡泡事件”是炒作還是軟件發展的必然結果?
值得深思:未來的走向
且不說,未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也不從道德的角度來評判游戲陪玩的最終指向,在交友市場這塊大蛋糕下,能否保持蛋糕的新鮮性,不受來自各方面的影響,還互聯網發展產物下一片清白,這才是值得互聯網平臺,我們的開發者以及背后千千萬萬使用者真正去考慮的問題。
語:繼頗受爭議的“陌陌”之后,游戲陪玩APP“魚泡泡“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是純陪玩還是不為人知的交易?互聯網發展至今,總有那么一些痛點發人深省。
“約嗎?”兩個字成了流行語。現代人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和學習占據,沒有很多時間去拓展生活圈,于是手機應用交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熱衷。據統計,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5.9小時,其中手機使用率達83.4%,其中,中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到3.68億,我國社交網站用戶規模為2.57億,在這樣的數據下,微信、陌陌,比鄰等交友軟件應運而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渠道。
約會應用市場:看起來很美好
談到移動社交,最開始的微信已基本滿足日常的交往甚至約會需求。陌陌因為主打陌生人間的交往,使其總用戶量已經突破了1.5億。而2013年才問世的比鄰則主要利用即時通話來讓用戶交友互動,如今它的用戶量也突破了3千萬。
除了微信、陌陌、比鄰這些前輩先驅之外,各類約會社交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隨便輸入“約會”字樣,出來的社交產品多達上百種。而最近在宅男群體中廣受歡迎的“魚泡泡”,更是以漂亮妹子線下游戲陪玩而火及一片,而陪玩價格也因外表因素最高達到199元/時,盡管如此,仍有大批宅男趨之若鶩。
這么多的約會軟件,看起來很美好,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痛點,讓人反思。
飽受爭議:是偶然還是必然
“約炮”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噱頭,吸引力和傳播性都足夠強,早期的“約炮”誘惑為“陌陌”帶來了大量的用戶,也讓后期“陌陌”的上市經歷了一系列洗白、轉型以及不太完美的商業化探索。
經歷了“陌陌”的“洗白”事件之后,一篇名為“我就是要做游婊,你有意見嗎?”的帖子,將“魚泡泡”軟件再次推上風口浪尖。從原本單純的游戲陪玩,到可以有其他服務的各種項目;從學生群體到簽約主播,收入快,多金帥則可約的心態;讓網絡上一片唏噓謾罵之聲,小小的一篇帖子達到了破百萬的曝光量。進而又從自曝到約戰,“魚泡泡事件”是炒作還是軟件發展的必然結果?
值得深思:未來的走向
且不說,未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也不從道德的角度來評判游戲陪玩的最終指向,在交友市場這塊大蛋糕下,能否保持蛋糕的新鮮性,不受來自各方面的影響,還互聯網發展產物下一片清白,這才是值得互聯網平臺,我們的開發者以及背后千千萬萬使用者真正去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