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el第12代酷睿處理器帶來了巨大的性能提升和諸多新特性,首發的6款K系列處理器和Z690主板也得到了玩家們的一致好評。對于主流玩家來說,也更加期待面向主流和甜品級的非K處理器和B660/H610主板。在CES 2022上,Intel解禁了H610/B660/H670芯片組與眾多主流處理器,而酷睿i5 12400則是其中關注度非常高的產品,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它搭配B660主板的具體表現吧。
更主流更實用,B660芯片組解析
B系列芯片組一直以來都是面向主流和甜品用戶的芯片組,相比旗艦級的Z系列芯片組縮減了超頻功能和一些擴展通道。作為第12代酷睿處理器的座駕,B660芯片組相比旗艦級的Z690主板去掉了處理器超頻功能,不過內存超頻在這一代依舊得到了保留。玩家們比較關心的PCIe5.0和DDR5內存支持也得到了保留,當然具體支持情況還要看主板廠商的取舍了。和主板關系更大的PCH通道方面,B660正好能夠提供相對Z690減半的規格,B660可以提供6個PCIe4.0通道和8個PCIe3.0通道,并支持2個USB 3.2 Gen2×2。由于第12代酷睿處理器能夠提供PCIe5.0×16和PCIe4.0×4的通道,所以B660主板配合第12代酷睿處理器能夠提供給玩家比上代更多或更靈活的M.2存儲擴展。總的來說,B660芯片組的規格非常實用,對于超頻無感的主流玩家來說,也能提供更高的性價比表現。
主流甜品“扛把子”,酷睿i5 12400規格解析
在1月5日的CES2022上,Intel補完了第12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家族,從旗艦級的酷睿i9到入門級的賽揚,共計22款,加上首發的6款K/KF系列處理器,Intel第12代酷睿處理器家族已經達到了28款。
其中具體包括:
三款酷睿i9:Core i9-12900、i9-12900F、i9-12900T
三款酷睿i7:Core i7-12700、i7-12700F、i7-12700T
七款酷睿i5:Core i5-12600、i5-12600T、i5-12500、i5-12500T、i5-12400、i5-12400F、i5-12400T
五款酷睿i3:Core i3-12300、i3-12300T、i3-12100、i3-12100F、i3-12100T
兩款奔騰:Pentium G7400、G7400T
兩款賽揚:Celeron G6900、G6900T
具體規格方面,酷睿i9系列、酷睿i7系列和酷睿i5 12600K/酷睿i5 12600KF采用“大小核”架構,其余的酷睿i5及以下檔次產品都只有大核(性能核),除了賽揚之外的第12代酷睿均支持超線程。內存支持方面,所有第12代酷睿處理器都能支持雙通道DDR5-4800、DDR4-3200,最大支持容量為128GB。另外,第12代酷睿新增的PCIe5.0支持也在全系列產品中得到了保留。
酷睿i5 12400零售版盒裝
相比酷睿i9/酷睿i7系列,酷睿i5系列處理器擁有更高的銷量,也更受玩家們關注。而一直以來,非K系列中以“4”結尾的甜品型號都是主流玩家們裝機的首選之一,之前的酷睿i5 9400/i5 10400和i5 11400都是裝機市場中的熱銷型號,所以這一代的酷睿i5 12400同樣也得到了玩家極大的關注。
從規格來看,酷睿i5 12400擁有6核12線程,6個核心全是“大核”(性能核),基礎頻率為2.5GHz,最高睿頻為4.4GHz,全核心睿頻為4.0GHz,二級緩存1.25MB×6,共享18MB三級緩存,TDP為65W(PL1為65W,PL2為117W)。核芯顯卡方面,該處理器搭載的是UHD730,同時也有不帶核顯的酷睿i5 12400F。和K系列的酷睿i5 12600K相比,它去掉了4個能效核,降低了一些頻率,去掉了超頻功能,價格也更親民,適合不玩超頻的主流用戶。價格方面,酷睿i5 12400首發售價為192美元,國內售價1699元,酷睿i5 12400F首發售價167美元,國內售價為1499元。酷睿i5 12400的價格相比酷睿i5 12600K便宜了600元,如果使用散片的話,價格還能進一步降低,預期可以達到1400元附近,酷睿i5 12400F則可能會低至1300元,再考慮到前不久Intel還調整了散片的售后政策,從價格方面來看酷睿i5 12400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
甜品重炮手,主流游戲小鋼炮好選擇
本次測評選用了華碩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主板,該主板沿用了TUF GAMING系列的家族化設計風格,并在本代進一步細化,主板側邊的RGB邊緣燈效換為了更具識別度的“TUF”字樣,更加符合年輕潮玩玩家的喜好。
參考售價:1199元
燈效支持方面,該主板搭載了3個第二代可編程ARGB燈效接針和1個RGB燈效接針,可以通過軟件調整燈光的顏色和模式,并和第三方硬件實現神光同步燈效,充分滿足玩家打造個性化主機的需要。
供電部分升級到10+1 Dr.MOS
第12代酷睿采用全新的Intel7工藝,其實在功耗表現方面是有不小進步的。但這一代主板依舊對供電進行了加強,可以為玩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華碩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重炮手采用的是10+1 Dr.MOS整合型高效解決方案,整合式MOSFET將高頻和低頻的MOSFET晶體管和控制芯片整合至單一封裝中,再配合DIGI+ VRM數字供電控制技術,為新一代英特爾處理器提供更好的供電效率。此外,主板還采用ProCool高強度供電接口,確保接口與電源線連接更充分,提升電源效率、降低阻抗、更加堅固耐用、有效防止熱熔及短路等接口故障。
華碩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重炮手對散熱同樣進行了強化。主板設置了覆蓋整個VRM和電感區域的碩大、高質量散熱片,而且導熱貼片也提升了覆蓋范圍延伸至電感區,有助于提高供電區域熱量傳導至散熱片的效率,加速降溫。
內存插槽擁有全新的SafeDIMM工藝
內存方面,該主板的配備了DDR4內存支持,從主板型號名D4就能看出,雖然沒有使用最新的DDR5內存,但DDR4內存在當下無疑是升級和高性價比裝機最好的選擇。Intel第12代酷睿處理器依舊沒有對內存超頻進行限制,而該主板最高可以支持到DDR4 5300+(OC),能夠很好的滿足玩家的超頻需要。主板還加入了華碩OptiMem II內存優化技術,優化走線布局,提高信號完整性,減少干擾信號,提高內存兼容性和超頻空間。
主PCIe插槽支持PCIe5.0×16
Intel第12代酷睿的另一大亮點是增加了對PCIe5.0的支持,能夠提供兩倍于PCIe4.0的數據傳輸速度。華碩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重炮手也為玩家們提供了PCIe5.0×16插槽(使用處理器的PCIe5.0通道),已經為下一代支持PCIe5.0的顯卡做好準備。值得一提的是,PCIe5.0對電氣性能要求更高,所以該插槽使用了SMT生產工藝,并集成金屬強化層提高穩定性,保護顯卡插槽不易變形損壞,可為顯卡提供優異的支撐和防護能力。
由于這一代的通道更多,所以B660主板也能為玩家提供更多的擴展支持。華碩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重炮手為玩家提供了2個2280規格的M.2 NVMe SSD插槽,均支持PCIe4.0×4模式。兩個插槽均搭載了華碩M.2 Q-Latch便捷卡扣設計,拆卸安裝NVMe SSD更方便。同時主插槽還搭載了M.2散熱片,并采用了活動式M.2散熱片設計,玩家可以自由移動覆蓋到另一個M.2插槽使用,比較人性化。此外,主板板載了雷電4接針,玩家可自行搭配相關雷電設備。
主板預裝了一體式I/O背板,并提供了豐富的接口。網絡方面,華碩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重炮手載了2.5 Gb有線網卡和Intel WiFi 6無線網卡以及藍牙5.1,可以幫助玩家實現更高的網絡速度連接和更低的數據延遲表現。主板不僅有和DTS聯合開發的DTS 游戲音效定制技術,讓玩家可根據游戲類型,方便地將音效偏好設為音樂模式、電影模式和游戲模式,從而帶給玩家更逼真、更震撼的游戲音效或更精準的聲音定位。而且支持黑科技雙向 AI 降噪,能智能區分人聲,減少環境噪音,讓玩家獲得更為清晰的語音體驗。另外,該主板還搭載了USB 3.2 Gen2×2 Type-C接口,能夠提供20Gb/s的高速傳輸體驗。
性能測試,有望成為新一代性價比神U
測試平臺
處理器:Intel酷睿i5 12600K
Intel酷睿i5 12400(ES)
主板:華碩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重炮手
內存:美商海盜船DDR4 3600 8GB×2
顯卡:ROG-STRIX-RTX3090-O24G-GAMING
硬盤:金士頓KC3000 PCIe4.0 NVMe SSD 2T
電源:ROG雷神1200W
操作系統:Windows 11 64bit 專業版21H2(22000.376)
雖然B系列主板不能對CPU進行超頻,但解鎖功耗已經成為了熱門爆款的必備功能。華碩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重炮手搭載了最新的APE3.0(ASUS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3.0)功能,BIOS中默認開啟該功能,能夠解鎖處理器PL1/PL2功耗,提供更強的處理器性能釋放,對于非K處理器來說意義還是比較大的。同時解鎖功耗后的表現也能更好的代表處理器的實際性能。
在本次測試中,我們選用了更高端的酷睿i5 12600K和競品的銳龍5 5600X做對比測試,希望能借此更好的了解酷睿i5 12400的性能定位。主板BIOS設置,華碩APE3.0功能默認為開啟,處理器PL1/PL2上限解鎖到了240W。公平起見,AMD主板同樣選擇了華碩自家的B550主板,并開啟了多核心增強功能。另外,本次我們使用的酷睿i5 12400是一顆QS版的處理器(在CPU-Z中識別為ES版),性能表現方面可能會與正式版有一點點區別,但因為QS版和零售版的規格已經一致,所以總體差異不會太大。
從基準測試來看,酷睿i5 12400憑借4.4GHz的最高睿頻,在大部分單核測試中分數也明顯高于銳龍5 5600X,而且優勢還比較明顯,只在3DMark CPU單線程測試中,兩者基本戰平。從單核性能來看,酷睿i5 12400的部分基準測試得分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上代的旗艦酷睿i9 11900K,可見第12代酷睿的IPC性能提升確實非常恐怖。多線程部分,酷睿i5 12400和銳龍5 5600X兩者互有輸贏,酷睿i5 12400在Cinebench R20/R23多線程測試中略有優勢,其它測試則是銳龍5 5600X領先。當然,更高端的酷睿i5 12600K還是有著自身的優勢,不但頻率高出酷睿i5 12400不少,同時還多了4個能效核,所以無論是在單核性能還是多核性能方面,兩者都有不小的差距。
生產力測試中,在對單核性能較為敏感的WebXPRT網頁瀏覽性能測試中酷睿i5 12400和銳龍5 5600X幾乎戰平,只有約1%的差異。而各種渲染軟件中,對多核性能則有更多的需求,酷睿i5 12400總的來說是略低于銳龍5 5600X。這主要和它的全核心頻率僅有4.0GHz有關,相對競品來說低了不少。但總體來看差距不大,可見Golden Cove架構的性能核效率確實很有競爭力。
游戲方面的表現則比較有意思,我們分別從電競網游和3A大作兩個方面進行了測試。電競網游測試中,我們選擇了《魔獸世界:暗影國度》《CS:GO》《銀河撕裂者》《最終幻想14》和《英雄聯盟》,由于電競網絡對處理器的性能更為敏感,同時也是這個主流玩家玩得最多的游戲類型,所以很有代表性。在這幾款游戲中,酷睿i5 12400和銳龍5 5600X互有勝負,玩家們最為關心的《CS:GO》和《英雄聯盟》的表現上,兩者幾乎處于同一水平上。對于這兩個游戲的重度玩家來說,完全可以不用擔心酷睿i5 12400性能不夠用。《銀河撕裂者》作為一款全新的RTS游戲,對處理器的計算壓力非常大,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酷睿i5 12400相較于銳龍5 5600X有著27%的幀速優勢。《魔獸世界:暗影國度》同樣是一款對CPU要求很高的游戲,但在這里銳龍5 5600X的優勢非常明顯,幀速比酷睿i5 12400高出了21%。可見玩家在選擇的時候,可以看看自己最常玩哪類游戲再下決定。
3A游戲方面,我們選擇了傳統的《古墓麗影:暗影》《極限競速:地平線4》和近期新作《荒野大鏢客:救贖2》《孤島驚魂6》進行測試,從測試結果來看,由于3A大作對顯卡的要求更高,所以酷睿i5 12400和銳龍5 5600X的表現非常接近,處于同一水準上。當然,《孤島驚魂6》明顯對Intel處理器優化更好,酷睿i5 12400的幀速優勢非常明顯。
功耗與散熱測試,風冷即可輕松壓制
酷睿i5 12400的默認TDP僅為65W,所以對于主流的B660甚至是H610主板來說都不會有什么壓力。測試時使用的華碩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重炮手主板在開啟APE3.0功能解鎖功耗上限為240W后,在R23的多核循環考機測試中,酷睿i5 12400可以維持在80W~85W的性能釋放,此時使用240水冷的溫度僅為54℃(室溫24℃),相當涼快。相比第11代酷睿的高溫來說,酷睿i5 12400的這個溫度表現,玩家使用主流百元級風冷即可輕松解決散熱問題,無需再像第11代酷睿處理器那樣擔心溫度問題。
總結:綜合性能表現優秀,能耗比出色
總的來說,酷睿i5 12400作為Intel主流甜品級的新品,在單核性能方面的表現確實比較搶眼,從綜合性能來考量的話,和競品的銳龍5 5600X也差不多在同一水平線上,游戲性能兩者也是互有輸贏,整體實力基本戰平。而且酷睿i5 12400的功耗和溫度表現也比較不錯,能耗比相對上代來說大幅提升,溫度控制相較于銳龍5 5600X也更好。如果考慮到處理器售價,那么酷睿i5 12400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如果搭配B660或者價格更低的H610,也能給銳龍5 5600X搭配B550或者A520的組合帶來一定的壓力,市場競爭下,降價促銷的情況可能也會更多。總的來說,酷睿i5 12400是主流甜品級最值得購買的處理器之一了。
于大多數PC游戲玩家來講,裝一臺5000元左右的主機價格比較合適,性能又完全能夠滿足主流游戲大作的需求,確實是十分“甜品”的選擇,而在這個價位的裝機單上,Intel的Core i5 9400F就是點名率極高的CPU。其實,在這個價位上也并不是只有它可選,但為什么大家都選擇了Core i5 9400F呢?看完下面的分析你就明白了。
為主流用戶量身打造,性能與價格完美平衡
Core i5 9400F采用了經過數代進化、已經非常成熟的14nm++制程工藝,內部具備6個物理核心,默認頻率為2.9GHz,而最高睿頻頻率可達4.1GHz(6核心睿頻最高3.9GHz)。和自家兄弟Core i5 9400相比,Core i5 9400F精簡了內置顯卡,功耗控制進一步優化,針對游戲玩家的定位更加明確,同時性價比也更為突出。
Core i5 9400F的內存延遲表現甚至比競品旗艦還要好
當然,除了這些大家都能看到的規格,其實Core i5 9400F還有更多的優點,使得它用起來就是比競品更加舒暢、省心。就算不太懂DIY知識的初級玩家,也知道 Intel CPU玩游戲就是要流暢一些,不像某些競品CPU在游戲中經常出現卡頓,這是為什么呢?這其實就是第九代酷睿的架構優勢之一:內存延遲低。
我們知道,在某些游戲自帶的性能測試中會提供CPU Frame的數據,也就是CPU在玩這個游戲時的刷新幀速,這個數值如果太低,就會導致游戲引擎等待CPU完成計算,從而出現卡頓的情況。而內存延遲數值越低,CPU讀寫內存的同步速度也更快,CPU Frame的表現也會越好,大大降低游戲出現卡頓的幾率。從SiSoftware Sandra的內存實測情況來看,Core i5 9400F的內存延遲時間僅為22.5ns,這個成績甚至比競品旗艦搭配高頻內存時的表現還好,Intel在這方面的技術優勢可見一斑。
現有主流3D大作能夠充分利用到CPU的6核心,獲得最佳的執行效率
此外,之所以說Core i5 9400F非常適合主流游戲玩家,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它的工作頻率和IPC在同價位上也非常具有競爭力。它全核心睿頻可達3.9GHz,單核心睿頻最高4.1GHz,而同樣價位下,競品雖然在頻率方面勉強趕上,但由于IPC和Core i5 9400F有明顯差距,單核心性能自然不如Core i5 9400F,游戲性能表現也就不如Core i5 9400F了。
而且,從游戲大作的實測情況來看,現有大作可以充分利用到Core i5 9400F的全部6個物理核心,從而發揮其全部性能,而同價位競品由于同步多線程技術還存在優化不足的問題,模擬出來的6個邏輯核心反而成了累贅,導致游戲幀速降低或卡頓。總而言之,Core i5 9400F的核心/頻率組合在主流游戲U中算得上是完美平衡,定位非常精準。
配備Core i5 9400F的電腦可以在1080P分辨率下保證3D大作有60fps以上的流暢幀速
除了硬件技術過硬之外,真正靠譜的游戲U還得擁有最佳的游戲優化度才行。大家肯定聽說過某品牌CPU游戲優化不夠好,游戲中頻繁出現卡頓或CPU占用率上不去導致幀速太低的情況,其實這就是游戲優化不足的問題。其實游戲廠商在開發游戲的時候,基本上全都是采用Intel CPU為開發平臺,這也是Intel CPU不會出現游戲兼容性問題的原因。
相反,某些非Intel處理器則容易出現游戲執行效率低、甚至無法運行的情況(最近某CPU無法運行《命運2》就是很好的例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最大的PC游戲平臺Steam發布了最新的(7月份)玩家硬件調查報告,Windows系統上,Intel CPU占據了82%的份額,而AMD CPU占據了17.99%的份額。”廣大玩家用自己的選擇證明了一切,Intel處理器在游戲方面的優勢毋庸置疑。總的來說,優秀的游戲CPU,必須擁得到游戲廠商最大的支持度,而具備酷睿系列優良血統的Core i5 9400F在這方面無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像Core i5 9400F這樣毫無短板的主流級游戲U,它的價格卻僅需1199元(在電商套裝促銷活動中還可以做到更低),可以說是相當親民了。這樣以來,組建一套主流級的游戲PC總價也就在5000元左右,這也是大多數主流玩家的心理價位,性價比可以說是非常突出。
高性價比百變搭配,滿足各種裝機需求
Core i5 9400F與B360/B365主板的組合是性價比非常高的經典搭配
Core i5 9400F的低功耗/低發熱特性可以讓它輕松適配各種高顏值ITX迷你靜音機箱
Core i5 9400F的TDP只有65W,因此溫度表現相當優秀,這就意味著它可以適應多種散熱水平的機箱——特別是為了高顏值和迷你體積而犧牲部分散熱性能的機箱。當然,對于主流用戶來講,就算是自己單買配件來裝機,配備Core i5 9400F的游戲主機總價也不過5000元左右,完全能滿足主流游戲的性能需求,如果選擇第三方整機產品,總價還能做到更低,特別適合預算有限又想流暢體驗游戲大作的玩家。
如果玩家要自己打造高顏值迷你游戲主機,Core i5 9400F也可以輕松應對,畢竟發熱足夠低,在散熱空間有限的迷你機箱中也能正常工作。例如這套高顏值游戲小鋼炮配置就選用了華擎的B365 ITX主板與Core i5 9400F搭配,安裝在全鋁外殼的喬思伯UMX1-PLUS側透版ITX迷你機箱中,不但顏值出眾,性能和全尺寸主機也完全相同。此外,特別值得點贊的是,由于Core i5 9400F散熱壓力低,可以搭配足夠靜音的散熱器,這對于特別討厭電腦噪音的玩家來講就十分友好了,光憑這一點就可秒殺一眾競品。
總結:性能與價格的黃金組合
Core i5 9400F主流價位實力最強
對于主流玩家來講,Core i5 9400F可以說是一款各方面毫無短板的主流游戲U,6核心6線程可以充分滿足主流3A游戲的需求,而且成熟的架構和高頻率可以保證足夠低的數據傳輸延遲,提供最流暢的游戲體驗。同時,Core i5 9400F還具備十分親民的價格定位,1000元出頭的售價可以將整機售價控制在4500元~5200元左右,非常符合主流玩家的心理預期,性價比確實是相當不錯的。
當然,對于大多數玩家來講,選擇Intel第九代酷睿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穩定,使用起來更加放心、省心,不用經常去解決各種亂七八糟的兼容問題——這也是Core i5 9400F的一大優勢。總的來說,對于裝機預算在5000元左右的主流玩家來講,選擇Core i5 9400F就是資深玩家給你們的最終推薦。
擊上方關注,訂閱雷科技
CPU處理器對于電腦而言就如同人的大腦,性能越強勁,電腦的運算能力就越強,系統運行速度也就越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CPU的性能幾乎決定了一臺電腦的整體性能。
因此在買電腦的時候,臺式機倒還好,要是覺得性能不夠,大不了花錢升級,但筆記本電腦就不一樣了,大部分筆記本電腦的CPU都是焊死在主板上無法更換的。
那么買電腦時怎么選處理器呢?有些機友也許會說認準i7買肯定沒錯,因為i7的性能肯定比i5和i3強。然而,i7就一定強過i5嗎?顯然沒那么簡單,Intel的套路那可是玩的一套一套的,要是不搞清楚Intel的套路,估計要被坑慘。
首先所謂的i5、i7這些都不過是Intel對CPU型號的一個大致的分類,它們并不代表處理器性能的絕對排名。因為Intel的處理器針對不同的設備分為多個系列,不同系列之間的性能、功耗差別都是巨大的。這里,小雷(微信ID:leitech)以最新發布的Kaby Lake架構處理器為例子。
S系列是針對桌面級的CPU產品,也是機友們俗稱的“滿血版”。
比如,該系列的頂級型號i7-7700K擁有4.2GHz的基礎頻率,并可以自動超頻到4.5GHz,內部擁有8MB的三級緩存和完整的4核心8線程架構。并且K字母后綴證明了這是一款沒有鎖定倍頻的產品,可用于超頻,性能十分強悍,但其TDP功耗也高達91W。
除了頂級的i7-7700K,S系列的桌面級處理器還包括i7-7700和i7-7700T等型號,前者針對的是普通桌面用戶,后者針對的是部分低功耗的一體機。
除了旗艦級別的i7,S系列還包括了主流的i5系列。與i7相比,i5系列同樣擁有完整的四核心架構,但缺少超線程技術,也就是說i5系列為4核心4線程架構,同時三級緩存也縮減為6MB。
桌面級S系列型號一覽
說完了桌面級CPU,小雷(微信ID:leitech)再來給大家說一說筆記本電腦專用的型號,相對于桌面級的S系列,筆記本電腦用的CPU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先來說一說性能最強的H系列,也就是機友們俗稱的“標壓版”。
H系列是Kaby Lake的移動高性能版,它采用BGA1440封裝,全系功耗為35-45W。相比桌面級的S系列功耗要低一些,但性能卻損失不大。
另外,除了最低端的i3-7100H,其它型號都采用4核心架構。比如頂級的i7-7920HQ系列擁有4核心8線程架構,三級緩存也是8MB,只是頻率會稍低,為3.1GHz,性能已經超越桌面級S系列的i5,和S系列的i7差距也不大。
該系列的筆記本電腦CPU也是性能最接近于桌面級S系列的。目前,戴爾的XPS15和外星人的筆記本電腦都采用H系列處理器。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同為H系列的處理器,在細節上還是有許多區別的,比如:
i7-7700HQ就只有6MB三級緩存,而7820HQ以上的型號則是完整的8MB緩存;
自動超頻的頻率也有所區別;
該系列的i5處理器,雖然于i7同為4核心設計,但不具備超線程技術;
高性能H系列型號一覽
U系列是Kaby Lake的移動低功耗版本,主要針對的是超極本市場。
U系列采用BGA1356封裝,功耗最低的版本TDP為15W,最高的型號是28W。由于需要控制功耗,U系列的處理器全系列都采用了雙核設計,即使是最頂級的i7系列也沒有采用4核心設計,三級緩存最大也僅僅為4MB,雖然頻率并不算低,但性能與H系列相差不小。
低功耗U系列型號一覽
需要注意的是U系列分為28W功耗和15W功耗兩種版本,28W版本的性能會好于15W版本的,其內置的顯卡性能也比較好。
目前,28W的U系列處理器主要是蘋果13英寸MacBook Pro在采用;
而15W的則被各個廠商的超極本廣泛使用,例如微軟的Surface Book系列;
不過即使是性能較好的28W版本依舊不能和H系列相提并論,其頂級i7型號的性能甚至不如H系列的i5。
Y系列其實就是之前的Core M產品,面向的是平板電腦以及追求極致輕薄的超便攜機型。
Y系列采用BGA1515封裝,它的主要訴求是低至4.5W的超低功耗水平,這讓它可以保持無風扇運行,也是Y系列的設計初衷和它最大的賣點。
Y系列全部采用雙核心4線程設計,但因為受到功耗限制,其基礎頻率大都維持在1GHz左右。即使是該系列頂級的i7型號,頻率也不過才1.3GHz。性能比U系列最低端的i3還差一些,和H系列的根本沒法比……
超低功耗Y系列型號一覽
目前使用這一系列CPU的代表機型有蘋果的MacBook系列和戴爾在CES2017上發布的XPS13 2in1系列,還有一些二合一的平板電腦。一般來說Y系列的處理器只能應付一些輕量級的日常任務。如果運行大型軟件或是后臺任務過于繁重會顯得力不從心。
看到這里,各位機友對于Intel處理器性能的優劣心里已經大概有數了吧,所謂i7的性能一定比i5強這個結論是不嚴謹的。
對于Intel的處理器,不能只通過i5、i7這些前綴來判斷其性能,我們首先應該首先看這款處理器屬于什么系列,確定了系列之后才能通過具體型號來判斷性能。所謂“i5比i7強”這個說法僅僅是對于同一系列的型號而言的。不同系列之間的性能差異巨大,原則上不具備可比性。
如果要按照性能從強到弱排名的話,小雷認為應該是S系列>H系列>U系列(28W)>U系列(15W)>Y系列。
那么該如何識別和區分這些型號以及判斷它們彼此的性能差別呢?其實也不難,小雷(微信ID:leitech)可以教機友們幾個簡單的技巧快速辨別。
首先看后綴來確定系列。如果型號后面沒有字母或是字母為K和T的就是桌面版的S系列,其中K后綴的性能強于無字母后綴的,而T后綴的性能為最弱的。例子:i7-7700K>i7-7700>i7-7700T。
其次后綴為HQ或是H的則是高性能的H系列,其中字母“Q”代表4核心,不帶“Q”的則是雙核心設計。例子:i7-7920HQ>i7-7700HQ>i3-7100H。
而型號后綴字母為U的則是低功耗的U系列處理器,目前28W版本的僅蘋果13寸的MacBook Pro在使用,喜歡的直接買即可,不會有什么套路。至于15W版本則可以根據i7>i5>i3這一準則進行判斷。
最后是超低功耗的Y系列,這個系列很好識別,因為其所有型號里面都包含字母Y。而且一共就4款,同樣是i7>i5>m3。
看到這里,機友應該完全搞清楚Intel的套路了吧?真的不是像很多機友簡單的認為i7一定比i5性能強。小雷最后再次強調,一定要先看清除CPU的系列再看具體型號!不同系列之間的處理器性能相差巨大!!!基本不具備可比性!小雷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讓各位機友搞清楚Intel處理器的套路,不要再聽商家忽悠一句“這款電腦搭載了i7處理器”就買買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