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一臺電腦還是在7.8年前攢(組裝)的,當時配置不是很高,但是也花了大幾千。由于后來買了筆記本,這臺電腦就開始進入了吃灰模式,畢竟筆記本相對臺式機有一定的便攜性。不過這段時間因為想要搞視頻,這樣對于電腦的各個方面需求開始高起來,眾所周知臺式電腦再配置與散熱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于是又開始打起來這臺老電腦的主意。
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以前用的最多的地方是調侃,而當我打開家里這臺老電腦時才真正體會了這句話的含義。因為這臺電腦年代久遠,開機后明顯用時很慢,運行速度也不理想。因為之前有把筆記本從機械升到固態的經驗,知道一塊固態硬盤對于一臺電腦的運行速度到底有多重要,于是我就打算先將這臺老電腦升級一塊固態硬盤。
不過這臺老電腦與筆記本有些不同,筆記本是將機械硬盤卸下換成固態硬盤,而這臺老電腦是要保留機械硬盤加裝一塊固態硬盤,一個是取代一個是加裝,這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形式。下面就給方法傳授給大家。
固態硬盤一塊
SATA硬盤線一根
2.5寸轉3.5寸支架一個(不是必需品,如果沒有強迫癥可以將固態硬盤直接放到機箱,并且這個東西不是很貴!)
分區助手軟件
說到為什么需要2.5寸轉3.5寸支架?這里就要普及一下知識點了。眾所周知,固態硬盤與機械硬盤的最大區別就是構造不同,因為構造的不同也直接導致了性能相差甚遠。固態硬盤由存儲芯片和電路板組成,所以擁有無噪音、讀寫速度快、體積小等優點。而機械硬盤是通過里面的高速馬達不斷轉動,再由專門的讀寫磁頭在鋁材質或者玻璃材質上完成讀寫,簡單來說機械硬盤的工作模式很像以前的VCD和DVD,所以固態硬盤的優勢也就成為了機械硬盤的劣勢。
對于硬盤的安裝并不復雜,只需將硬盤的電源連接,在把數據線連接到主板,最后固定2.5寸轉3.5寸支架即可。
一般的電腦里面都會為硬盤留兩個電源接口,在里面找到P8接口(如上圖),這根線是為硬盤供電的,如果插頭上沒有數字指示也不要慌張,那就找一個類似于倒‘L’的接口,直接插到固態硬盤的寬觸點接口即可。
SATA硬盤線則安裝到硬盤的窄口,另一端連接到主板的SATA接口,因為各個主板的SATA口不同這里不過多闡述,不過外形就與上圖基本一致,只是大小不同,主板上也會標有SATA。
相較于硬件的安裝,軟件方面相對有些難度,但是整體來說還是非常簡便。今天教大家的方法并不需要重做系統,而是將系統從機械硬盤轉移到固態硬盤。這種方法對于加裝硬盤來說不僅節省時間,更重要的是簡便。
硬件安裝完畢打開分區助手,你會很明顯的看到已經有兩個硬盤了,一個是帶有系統字樣的老機械硬盤,這個硬盤的空間也占用了很多,還有一個沒用過的那是我們剛剛安裝的固態硬盤。(上圖只是給大家參考,因為我的已經安裝完畢,這里給大家演示,所以兩個硬盤都有已用空間,新安裝的硬盤不會有這種情況)
然后點擊最左側上部第一欄的‘遷移系統到固態硬盤’。
點擊完‘遷移系統到固態硬盤’后會出現一個對話框,繼續下一步。
選好你要將系統導入的固態硬盤,因為你導入的是新硬盤底部的刪除分區選項完全可以不用理會。
選擇系統盤的大小,一般80GB基本就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如果你的固態硬盤空間充足也可以位C盤多留些空間,調好后點擊下一步。
隨后系統會彈出最后一個界面,你繼續下一步即可。
這時主界面的左上角提交將會有個紅色角標,并且點擊角標能夠看到‘遷移系統到磁盤的任務’。點擊提交。
最后一步點擊執行,等待電腦重啟即可。
電腦重啟完成后你會驚喜的發現,系統真的遷移到了新的固態硬盤。
注:新固態硬盤不需要提前分區,安裝完系統再分區。如果電腦不能開機你將機械硬盤與固態硬盤連接主板的插頭調換位置即可。
怎么樣看完上面的操作是不是很簡單,是不是你已經學會了?趕緊動手試一試吧!其實如果你自己操作起來估計半小時就可以了,相比漫長的重做系統,這樣遷移系統真的是既便捷又非常的省時間。
如果你想對新硬盤分區一定要關注我哦!有機會我會再向大家傳授分區的辦法。
備給電腦升級固態硬盤,都需要做哪些準備?固態硬盤里帶數據線嗎?我想保留原來的系統能直接克隆過去嗎?老硬盤上的分區又該怎么刪除?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本文當中!
首先是硬件和工具的準備。固態硬盤是不會自帶數據線的,筆記本電腦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但如果你使用臺式機,并且從京東購買SSD的話需要自己準備一條SATA數據線,如果是DIY組裝機可以翻翻你的主板盒子。系統克隆只要用國產免費軟件分區助手就可以完成,以下測試用東芝TR200固態硬盤完成:
只要幾步簡單的操作,就能把系統克隆到東芝TR200固態硬盤里了。需要注意的是分區助手只遷移系統文件和C盤內的數據,其他分區數據不會一并克隆過去。
修改開機引導順序:
僅僅把系統克隆到新硬盤是不夠的,開機可能還會從老硬盤啟動。大量的開機啟動項也會讓人頭皮發麻:
這是因為克隆過程在東芝TR200固態硬盤上產生了新的引導分區。如果你不想折騰主板BIOS設定的話,也可以直接把老硬盤上的系統清除掉,這樣電腦就會自動搜索到TR200上的新系統并開機。
動手清空老系統:
清空老硬盤并沒有想象中容易,Windows自帶的磁盤管理對于UEFI引導分區無能為力。
它不允許你直接刪除這些受保護的分區,刪除卷的選項是灰色不可用狀態:
這時可以借助Windows 10中自帶的diskpart命令行工具,輸入diskpart運行后,再用select disk X選中要清空分區的硬盤,X為磁盤管理中看到的磁盤數字序號。最后輸入clean并回車,就會清空硬盤上所有分區。Clean命令只是刪除分區表,如有誤操作可以用diskgen等工具進行恢復。
接下來回到磁盤管理中,刷新一下就會彈出初始化磁盤對話框,選擇分區表格式后就可以手動創建分區并格式化了。這樣老機械硬盤就從系統盤轉身一變成為固態硬盤的附屬物:倉庫盤。
實際上當前固態硬盤價格正位于谷底,東芝TR200 480GB只要300出頭就能拿下。如果從靜音角度出發,或者是筆記本缺少光驅位可以改裝的情況下,單獨依靠TR200 480GB已經足以撐起很多家用電腦存儲需求。
今許多筆記本都配備SSD固態硬盤,而且價格已經趨于主流,但是不少使用老電腦的用戶并沒能趕上這個潮流。SSD固態硬盤對于系統運行效率的提升較之機械硬盤是巨大的,因此,對于使用老電腦的用戶而言,自行動手改裝筆記本硬盤依舊是熱點話題。
要為自己的電腦更換新硬盤的前提是你得敢拆、會拆
1.SSD固態硬盤取代HDD機械硬盤
為筆記本升級固態硬盤有多種方式,其中最方便而且低成本的,就是讓SSD固態硬盤取代原先HDD機械硬盤的位置。這種更換硬盤的方式首先要找到硬盤位,一般筆記本都會有單獨的硬盤艙并有單獨的后蓋,當然也有一些一體后蓋設計的機型。
讓SSD固態硬盤代替原裝HDD機械硬盤的好處是操作方便,而且除了購買SSD的費用之外,就不用再花什么錢了。不過,選用這種方式來升級硬盤將會失去原先的機械硬盤(機械硬盤只能變通過外置硬盤盒,變成USB移動硬盤來使用),畢竟SSD固態硬盤在容量價格比方面,還是完全不敵機械硬盤。因此,這里還有另外一種升級方式值得推薦,這也是許多用戶熱衷的方式:雙硬盤共存法。
2.雙硬盤共存法跟光驅說再見
關于雙硬盤共存法,其實是將筆記本的光驅舍棄,再將SSD固態硬盤或者HDD機械硬盤轉移至此處。選擇這種方面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需要自購光驅位硬盤托架。首先了解下筆記本用2.5英寸硬盤的厚度,市面上有兩種厚度的硬盤:一種是7mm型號,輕薄本使用(SSD固態硬盤大部分是這個厚度);一種是9mm型號,大部分筆記本使用以及移動硬盤。
老電腦大多配備有光驅,雙硬盤模式是曾經流行的方案
其實雙硬盤共存法也沒有太大的難點,光驅外殼需要將光驅推出才能卸除。難點雖沒有但是要多花錢,光驅位硬盤托架需要自行另購,而且需要注意托架尺寸,分清9mm與12mm的型號,不然可裝不上去。至于是將SSD還是HDD放在光驅位的問題,推薦SSD裝在光驅位(若接口為SATAⅢ),因為硬盤艙通常對機械硬盤都有防震措施保護,SSD固態硬盤無需這項保護,放光驅位也不怕。
3.mSATA與M.2接口有妙用
當然,如今的新品筆記本電腦大多都取消了光驅配置,光驅雙硬盤的模式沒法實現,如果拆開電腦發現一個奇奇怪怪的接口,那么恭喜你電腦有救了,這或許就是mSATA接口或是M.2接口,為配備有mSATA接口或是M.2接口加裝SSD也是一種方案。
加裝mSATA或者M.2接口的SSD是個好選擇(圖中為M.2接口)
總的來說,SSD固態硬盤在性能方面全面超越傳統筆記本用機械硬盤,這不僅僅是理論值,在實際體驗中,SSD固態硬盤對運行效率的提升也是十分明顯的。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如今的SSD固態硬盤價格已經十分“低廉”,為系統加速而換一塊固態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