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階段,學校嚴禁學生帶手機進入校園,對此,輿論還是多少能理解的。但大學生是成年人,他們有權用或不用手機,他們有權使用手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這是他們的基本權利,部分學校的規定,明顯存在侵害或剝奪學生使用手機的基本權利。
不讓學生在課堂上看或玩手機的前置性假設是什么?——學生在課堂上看手機都是在玩游戲,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所有老師講的東西都無比正確,學生都需要認真傾聽與吸收。問題是這種假設不一定成立,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元,大部分智能手機已經可以實現文件編輯、文本修訂、文獻檢索、數據分析等功能,學生很可能通過手機從事科研及與教學相關的活動。不讓同學在課堂上使用平板及電腦,更是匪夷所思,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平板及電腦做與學習相關的事,這有何不可?
禁止學生使用手機、平板或電腦,學校的直接意圖是提高學生的抬頭率,無非就是希望學生一門心思、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問題是,如果某位老師的課講得不好,整堂課都在念PPT,授課方式枯燥乏味,如學生覺得沒有收獲,他們為什么不能通過手機、平板或電腦學習別的知識或資料呢?還有,如果學生對老師講授的某個知識點不明白,他為何不能通過手機實時查詢和搜索一下相關信息呢?
眾所周知,高等教育過程中是作為成年人的老師面對同樣作為成年人的大學生,在海量知識的信息時代,對于某項專業議題的關注度及了解深度,學生完全有可能超越老師,老師完全有可能在部分知識面前落后或滯后于學生,這是極其正常的事,因為基本上,學生對新技術、新知識、新技能更容易與更快掌握,“老師更牛,老師更優秀”的既有認同經常不一定成立。何況,高等教育要求老師更多是啟發與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探索性學習,這必然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及實時的學習能力,這無疑對手機、平板及電腦的使用產生巨大需求。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平板或電腦,無疑與上述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與規律背道而馳。
面對這樣的規定,多數學生會心里不爽,但實際行動上還是選擇妥協、聽話,我去教室,我不看手機、平板或電腦,我表面也在聽課,但我心里想什么,我的心思在不在課堂上,我真的聽進去沒有,吸收了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
常識告訴我們,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定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圍繞知識學習與技能增長互動。但近些年不少高校卻“創新”創出各種動作,施展各種拳腳,甚至還有“抬頭率”的要求。這就造成不少學生對于上課的真實心態就是,聽課質量或知識增量,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上不違規。
這與真正意義上的上課或授課漸行漸遠,后者的主要特征是上課是師生間輕松的知識與信息交流的愉悅過程,師生間的頻繁互動甚至唇槍舌劍式的討論、批判能極大程度啟迪學生的思維方式,亦讓老師反思自己的既有知識體系及授課方式。
我以為,部分高校出臺的類似規定本質上就是片面追求形式主義的體現,在“切實提高教學質量”這一問題上習慣性做表面文章、做表面功夫,而不去從深層次思考與系統考量這一問題,后者包括但不限于:大幅增加實踐課程,縮減理論課程;鼓勵互動式教學、研討式教學,而不是填鴨式教學或老師的一言堂教學;邀請與專業及就業相關的企業主進課堂,讓他們展示什么是理論知識的應用,什么是更加實用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他們的企業需要何種知識與能力配置的專業人才;大幅砍掉一些“水課”的課時要求,多安排一些實用課,以提升學生實際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為目標,而不是讓學生把大量時間與精力放在一些軟課、水課上;問問學生喜歡什么類型的老師,喜歡聽什么課,在此基礎上對教師的授課內容及方式進行培訓與教育。
坊間流傳一句話,即“一流學校抓科研,二流學校抓就業,三流學校抓紀律”,我以為話粗理不粗。部分學校真應該認真思量,不要去為了抓紀律而抓紀律,不能把抓紀律當作一個常態化的事情去做。需知,培養學生的終極目標與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研及就業能力,培養吻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而不是一天到晚想各種辦法去管理學生與老師、規訓學生與老師。讓學生和老師成為聽話的乖乖女或乖乖男,磨平與消弭學生與老師的自由與活力,這一定背離高等教育的初衷。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姚華松
責編 陳斌
月23日
第19屆亞運會在杭州盛大開幕!
杭州為迎接亞運會
方方面面下了不少功夫
有網友調侃:
就好像那個“考前焦慮”
其實準備得很好了,但還想再翻翻書
莫慌!自古英雄出少年
隨著開幕式的到來
媒體注意到
全國多所高校密集發文——
有高校稱,開幕式的每一秒
都有咱學校學生的“身影”
志愿者、參演人員、火炬手、裁判員
還有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運動員
.....
每一位青年人
都在為杭州亞運會的精彩努力
還有這些“揭秘”的出現
“才知道你們
在背后整了這么多‘狠活兒’”
↓↓↓
浙江大學
據浙江大學消息,高翔院士團隊
長年深耕能源高效清潔利用領域
這次服務杭州亞運會
主要開展了亞運會主火炬
燃燒核心裝置方案設計、燃燒優化、
綠色燃料制取、燃料安全儲運等6項保障工作
高翔院士說:
“由于主火炬的設計創意與點火儀式
是高度保密的
我們要在60多米高空、
環境溫度可達50多攝氏度的火焰上方
開展長時間的溫度和燃燒產物等測試
并在奧體中心多個位置
進行全方位長時間空氣質量監測評估
這些工作
幾乎每次都是在晚上12點后進行”
高翔院士帶領團隊在杭州奧體中心開展主火炬保障工作
東南大學
9月23日晚,東南大學發文提到
學校聯合杭州錢塘信息高等研究院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承擔的杭州市智能亞運重點項目
“基于智能超表面(RIS)的
新型移動通信技術”
已在主場館等多個場館正式部署
為場館賽事提供全天候實時通信保障
智能超表面(RIS)的物理原理
源于信息超材料
是由東南大學崔鐵軍院士團隊
于2014年首次在國際上提出并完成實驗驗證
已成為我國在基礎原創及全產業鏈
全面領先的潛在突破領域之一
一塊不大的RIS板
通過精準控制的基站無線信號
足足可以覆蓋1萬平方米的扇區
經過測試,在部分弱覆蓋區域同個位置
信號能增強10倍以上
同時還能補充信號盲區
將有力提升辦賽和觀賽的質量
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2023級碩士研究生
覃海洋擔任了
開幕式中國體育代表團旗手
此外,學校團隊還深入參與了
部分亞運會場館建設
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工作
其中,桐廬馬術中心
位于杭州市桐廬縣瑤琳鎮的林場地塊
距離亞運村約100公里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團隊
歷經6年磨練
全方位參與了整個項目的建設階段
桐廬馬術中心
杭州師范大學倉前校區體育館由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于2011年承擔設計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承擔了杭州市濱江區12公里濱水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
在南岸、慈城、象山等
杭州亞運會賽事途經重點服務區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研究員肖江劍
帶領計算機視覺技術團隊研發的
360度全景攝像機系統
正在全覆蓋、無死角、立體地工作中
另據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消息
學校有一支科研團隊
正實時“捕捉”亞運風云
教授胡建林和團隊
參加了杭州亞運會的空氣質量保障工作
教授汪俊峰
則帶著團隊來到武義上黃觀測站
守護杭州亞運會的“藍天白云”
還有學校海洋科學學院教師潘亦鵬
加入了亞運會帆船比賽區的保障工作
讓我們為每一位的付出點贊!
期待,也相信
杭州亞運會的完美答卷!
來源:中國青年報綜合各高校官微
新聞客戶端 記者 張云山
1月18日,阿里云“云工開物”計劃宣布持續面浙江109所高校師生提供免費算力支持,給每位大學生提供一臺云服務器,同時,阿里云攜手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浙大城市學院等多所高校共同發起“通義聽悟創新挑戰賽”,浙江省內所有在校大學生均可參加,既可以“用算力”還可以“玩AI”,使用通義聽悟進行開發和應用創新。
自2023云棲大會阿里云面向全國高校發布“云工開物”計劃以來,全國高校已有5萬多名大學生申領了免費的云服務器及多項云計算資源,浙江高校學生對云資源的申領相當踴躍,他們積極地將資源用于日常計算機學習實踐、課程實驗、建站、web應用以及科研、創業項目等。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生劉曉璐日常主要利用實驗室和學校的服務器做實驗,臨近投稿日期,計算資源常常會比較緊張,這次通過利用阿里云隨時彈性可擴展的計算資源,來訓練自動駕駛的視覺感知模型,不僅提升了訓練速度,縮短了模型的迭代周期,還實現了模型的創新型優化和檢測精度16.4%的提升,保證實驗高效的產出。
為更好的助力高校學生的云上開發及應用創新,“云工開物”結合阿里云通義大模型系列首款消費端應用產品“通義聽悟”設置了創新挑戰賽,包括調用通義聽悟API進行產品開發的“應用開發創新賽道”和利用通義聽悟功能進行場景創意的“場景創新賽道”,學生可以任意選擇賽道,提交初賽作品,最終通過決賽線下演示、答辯等方式決出優勝隊伍。每個賽道最終產生10個入圍隊伍,3個優勝隊伍,組委會將為參賽隊伍提供豐厚獎金。
據悉,云工開物計劃面向所有中國高校在讀的大學生,不限專業,免費提供價值300元的云資源,比如一款2核2G的ECS服務器,外加500G的存儲容量等。同時,該計劃還為簽約合作高校的教師、學生提供更大規模的算力資源,助力中國青年學者和學子云上探索。
阿里云“云工開物”計劃官網:
https://university.aliyun.com/
阿里云“通義聽悟”創新大賽報名:
https://university.aliyun.com/activity/events/tingwu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