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地鐵仔
對于PS5手柄漂移,PS玩家應該不會陌生了。原本以為手柄漂移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但事與愿違,入手PS5已有2年手柄終究還是“漂移”了。根據網上大神分享,只要用WD40就能將原本失靈漂移的手柄“滿血復活”。按照網上大神的指導,試著用WD40復活PS5手柄,結果手柄復活了,卻變成了進入游戲后按鍵無法移動的情況~~~~最后用了不到5塊錢,把問題手柄修復完成。這里就分享一下我的維修經驗吧,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用撬棒將兩側的擋塊掰開,可以用點力,不用擔心會撬壞~~
螺絲都去掉后,就可以把擋塊拿掉。如圖所示操作可以輕松取掉擋塊。
接下來,撬棒再次登場。如圖所示,插入頂部的按鍵用力往上撬。左右兩個都這樣撬即可。
撬完后,將兩側螺絲擰下。
底部也有螺絲,記得一并拆卸掉。螺絲是通用的,不用分開存放。
螺絲都擰下來后,將下部的卡扣輕輕掰開,可以用撬棒或者是用手。我這里選擇的是撬棒。
撬開后,將外殼掰開。如果是頭一次打開會比較緊,多用點耐心。
外殼拆卸后就是這樣的,要先把電池拆掉。拆卸方法也不難,把電池拿起再將插頭拔掉即可。
電池拿起可以看到,有個插頭的。注意一下,電池還沒有拿掉前,觸按開機按鍵會激活PS主機,如果PS開機了,記得關機喔。
電池拿掉后,繼續拆下面的電池位的螺絲。這里只有一顆螺絲,拆完后就可以把電池底座拿走了。
電池底座連著一個線排,底座拆卸時順帶拆掉喔。
底座拿開后,有四個線排的接線也要拿掉??梢杂霉ぞ呋蛘呤峭绞郑瑐€人建議用工具,優先選用鑷子。用尖嘴鉗容易弄斷線排。
線排都拆掉后,將手柄反過來,拇指輕輕往下按,即可將PCB按出。
好啦,最后就是拆卸背面的外殼。
繼續擰螺絲,記住,左右兩邊都有螺絲的。
螺絲都拆完,底部外殼順利拆開~
PS5手柄有14個按鍵,根據網上一些帖子介紹,進入游戲后按鍵沒反應是因為按鍵有沖突導致的。那如何判斷是哪個按鍵有問題呢?這里就需要借助我們的Windows操作系統了。
以Windows11為例,在搜索欄輸入“設置USB游戲控制器”后點擊進入。
彈出對話框后將手柄插入電腦,這時會看到對話框多出一個“DualSense Wireless Controller”,這個就是PS5手柄了。接著選中它后點擊“屬性”,會彈出DualSense Wireless Controller屬性對話框。在DualSense Wireless Controller屬性對話框的“按鈕”一欄會看到14個圈圈,這14個圈圈對應的是PS5手柄14個按鍵。淺紅色表示按鍵被按下,深紅色表示未被按下。而我這個7號按鍵是淺紅色,表示被按下了。How to do?繼續拆解唄。
圖中紅色框框就是需要拆解的。拆解難度也不高,僅需拆幾顆螺絲即可。
將手柄反過來,先拆圖中的兩顆螺絲。
拆了兩顆螺絲后,按鍵就能取下。將圖中的兩顆螺絲和背面的一顆螺絲拆了,這樣外殼就能取掉。
取掉外殼是這個樣子的。里面的小電機就是按鍵力度反饋用的,某些游戲里都會用到,如《原神》的釣魚。
里面的齒輪能拿出的,不用擔心裝不回去,因為都是卡位設計,裝錯了就無法卡到位的。
有一些帖子是關于如何解決進入游戲后按鍵沒反應,里面介紹到,是這個電位器壞了。借助一字螺絲刀就可以輕松撬開外殼。
拆解后發現,這個電位器結構不復雜,里面就是一些銅線。拆解后在裝回去,結果發現故障依舊。最后,經過多次排查發現,是排線的接線斷了導致系統提示按鍵被按下的。
這個就是接線斷了的排線,大概率是拔線的時候搞斷的。這種排線某寶價格大概在3元左右,不太貴。買的時候要注意一點,這種排線分成1.0、2.0和3.0,具體區分辦法看看寶貝的介紹或問客服即可,買錯了是不行的喔。
將排線接好,再接回電腦看看??梢钥吹?,原本淺紅的按鍵變回深紅了,其他按鍵也都正常了。至此,PS5手柄修復完成。
PS5手柄修復其實并不困難,只是在拆解方面對于新手用戶有點困難罷了。頭一次拆解多看看教程或者是視頻即可。PS5手柄也沒想象中那么復雜,螺絲也不是很多,加起來大概也就10來顆左右,除了里面兩顆銀色的螺絲不通用,其他的黑色螺絲都是通用的。至于配件,網上關于PS5手柄的配件都有很多,價格也不貴。萬一換了配件都不行,就直接換一個總成吧。這也算是終極大招了。
至于搖桿漂移問題,嚴格來說是兩個原因。常見的原因是搖桿長時間使用導致里面污跡,產生了漂移。對于這種情況,直接用WD40潤滑就能解決。另外一個導致漂移的原因里面機構磨損了。如果搖桿機構磨損,就需要更換搖桿。這里涉及到焊接更換了。對于萌新,不要第一次就動手焊接,先找點例如舊鼠標、舊鍵盤做焊接練習。要保證舊件焊接下來后換上新件也能正常使用那種喔。達到這個境界后才嘗試更換PS5搖桿。
最后的最后,一個PS5手柄拿出去給他人修復,人工費大概是50-100元,配件費用浮動比較大。就拿我來說,類似這種進入游戲后按鍵沒反應的修復,保守估計也要150+。一個手柄也才350+,修復費用都等于手柄一半價錢了。所以,自己動動手,就能省下不少錢的喔。
本文收錄在值得買 「優質內容激勵計劃·每周精選」,點擊了解計劃詳情>>>
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相關,歡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諧討論~
管現如今新發布的手機都在強調其影像和防抖性能,但手持云臺仍是相當多視頻拍攝愛好者、vlog 博主的必備裝備,手持云臺市場 “老大哥”的大疆,其手機云臺仍保持著 “一年一更”的頻率,8 月 26 日晚間,大疆正式發布了第四代手機云臺——DJI OM 4,售價 899 元,OM 4 延續 OM 3 輕便可折疊的設計,同時全方位的升級了 “快拆”體驗,創新性的磁吸快拆設計滿足了用戶手機在拍攝與其他使用場景之間快速切換的需求。
筆者是大疆手持云臺 2 代用戶,也算是半個大疆手持云臺 3 代用戶,在 OM 3 發布的那段時間里,筆者曾長時間的體驗過這款產品。從二代到三代,再到最新的四代,產品的歷代更新中,也是用戶體驗不斷完善的過程。大疆在產品更新迭代中主要解決了兩個大矛盾——人與設備之間的矛盾,以及設備與手機之間的矛盾。
相較于二代,三代采用了可折疊設計,并大幅瘦身,使其變得更加便攜和 “袖珍”,用戶攜帶更加方便,解決了設備相對于人之間的 “便攜問題”。相較于三代,四代通過磁吸手機夾和磁吸配件設計,解決了手機和設備之間快速拆、卸的問題,真可謂也一代更比一代強。
和前幾代產品相比,DJI OM 4 外包裝越做越小,配件也是越來越豐富,并且這些配件都是在一個產品包裝內(沒有單機、套機之分)。除了 DJI OM 4 本體和說明書之外,還包括磁吸手機夾、磁吸指環扣、手持三腳架、充電線、束口袋、手繩、定位卡片以及裝有磁吸塑料貼紙的配件包。
DJI OM 4 展開的尺寸分別為 276x119.6x103.6mm,折疊后尺寸為 163x99.5x46.5mm,云臺的重量僅為 390g,差不多兩臺主打輕薄的 5G 手機的重量,日常出行放在背包里毫無壓力。
DJI OM 4 內置了一枚 18650 鋰電池,容量為 2450mAh,官方表示工作時間可以達到 15 小時,機身上有一枚 USB-C 接口和一枚 USB-A 接口,前者用來云臺充電,后者則是外界供電,換句話說,你手機沒電了,還可以將 DJI OM 4 作為一個臨時充電寶使用。
DJI OM 4 適配手機重量為 230±60g,使用手機厚度為 6.9-10mm,市面上絕大部分的手機都可輕松適配,配件里的三腳架,既可當作三腳架固定使用,也可以作為延長桿。
在機身按鈕方面,OM 4 和上一代并沒有什么大變化,正面包括一枚搖桿按鈕、一枚拍攝鍵、一枚開機鍵(M),搖桿鍵上方是設備電量狀態指示燈。
機身側面(T-W)是變焦滑桿、機身背面還有一枚扳機鍵。
OM 4 在設計上變動最大的地方,還是磁吸手機夾部分。
筆者在使用前兩臺產品(2 代和 3 代)的過程中,體驗上最痛苦的事情便是手機和云臺之間繁瑣的拆裝過程,比如在拍攝過程中,手機突然來電話或者是需要發微信等操作,要用兩只手操作才能將手機從云臺的手機夾中取下來,需要拍攝了,則又需要掰開手機夾,將手機插進去,并且偶爾還需要調平云臺,這一取一放的繁瑣操作,非常影響產品的整體體驗。
▲左下為 3 代、右上為 2 代
另一方面,手機夾需要夾在手機機身的中央部分,中央位置又往往集成了電源鍵和音量鍵,很多時候在取放手機之間,手機夾會誤碰觸到手機的電源鍵或者是音量鍵,部分手機電源鍵突出的,云臺手機夾還很容易一直壓在電源鍵上,導致手機誤關機。
DJI OM 4 給出的解決方法就非常巧妙了——
首先,磁吸手機夾可以快速的實現手機和云臺之間的裝、卸過程,在使用過程中,手機突然來電話,這時候只需要將手機從云臺上 “掰”下來就行。
如果磁吸手機夾擋住了你手機的電源鍵,沒關系,你還可以給手機背面貼一個磁吸指環扣,和磁吸手機夾一樣,使用過程中,直接將手機對準云臺的磁吸部分,兩塊磁鐵便會牢牢的吸附在一起。
在日常使用中,這個磁吸指環扣還可以作為手機支架又或者是車載磁吸扣使用,可謂一石三鳥。需要說明的是,磁吸指環扣背面的膠貼是一次性的,首次使用時,一定要借助定位卡片一次性貼準,筆者最開始就不小心把磁吸指環扣貼歪了,導致云臺無法平衡。
▲磁吸扣
因為是磁吸,有不少小伙伴會擔心吸力問題,這部分無需太擔心,兩塊磁吸之間是有凹槽的,吸附的過程中會牢牢卡在凹槽內,并且吸力巨大。在IT之家的測試中,筆者用力甩動云臺,手機始終牢牢吸附在上面,穩穩當當,沒有絲毫位移。
如果你故意要把手機甩出去,或者是某些非常劇烈的極限運動場景(比如跳傘),我勸你還是省省吧,畢竟這貨不是讓你這么用的。
在使用 DJI OM 4 之前,你需要先給手機下載一個名為 DJI Mimo 的 App,手機和云臺實現匹配,在 App 內,你可以實現非常豐富的拍攝功能和體驗。當然,你也可以不下載 DJI Mimo 應用,將 DJI OM 4 作為一個純云臺使用,目前 DJI OM 4 已經適配大部分手機原生相機的拍照錄像功能,如果你是華為手機(EMUI 10.0 以上版本),原生相機還支持變焦、切換前后攝像頭、切換拍照 / 錄像等功能。這部分就不額外說明了,怎么用就看個人喜好了。
回到 DJI Mimo 應用上,手機連接云臺之后,雙擊 M 鍵(電源鍵)就可實現手機的橫屏和豎屏切換,雙擊扳機鍵,手機回正,三擊扳機鍵是前后攝像頭切換。
不過需要說明一點,根據手機型號不同,DJI Mimo 應用內的部分功能也有差異。比如筆者使用的 vivo NEX 3 5G 和 iQOO 5 Pro 兩臺手機,DJI Mimo 應用內均最高支持 30FPS(720P、1080P、4K)拍攝,并且不支持超廣角攝像頭,需要后期應用適配。
▲iQOO 5 Pro DJI Mimo 視頻拍攝界面
▲iPhone 11 Pro DJI Mimo 視頻拍攝界面
不過,DJI Mimo 顯然對 iPhone 用戶更友好一些,IT之家通過 iPhone 11 Pro 連接之后,最高支持 4K 60FPS 拍攝,還支持慢動作和超廣角端的拍攝。在拍攝界面內,你甚至還可以手動調節畫面的 ISO、曝光度等參數。
▲iPhone 11 Pro 長焦—超廣角滑動變焦演示
如果你對 DJI OM 4 有購買意向,買之前一定要問一下客服,自己的手機型號是否支持某些功能,畢竟像筆者的 iQOO 5 Pro 手機,不支持 60FPS 拍攝體驗就大打折扣了。
▲防抖 GIF 演示
▲滑動變焦 GIF 演示
在 DJI Mimo App 內,你可以借助 DJI OM 4 實現非常豐富的拍攝體驗,比如延時攝影,比如運動延時,比如動態變焦、手勢控制、智能跟隨 3.0 等等。據官方介紹,DJI Mimo App 智能跟隨 3.0 大幅提升了小朋友、寵物的識別精準度和跟隨反應。IT之家的實際體驗中,你可以劃動屏幕,用綠框框選要跟隨的主體,鎖定之后,鏡頭會跟隨被拍攝主體的移動而移動。
▲智能跟隨 GIF 演示
▲智能跟隨 GIF 演示
在實際測試中,智能跟隨 3.0 識別非常的精準和迅速,當框選拍攝主體之后,鏡頭便牢牢鎖定主體,左右移動,云臺控制的手機鏡頭追蹤錄制,非常精準。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功能是動態變焦,用戶只需走動起來拍攝,即可收獲背景伸縮的奇妙視覺。利用它,你可以拍攝經典的希區柯克式變焦鏡頭。
▲動態變焦 GIF 演示
▲動態變焦 GIF 演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 DJI Mimo App 的云臺設置內,在原有的云臺跟隨、俯仰鎖定、FPV 的基礎上,還加入了一個旋轉模式,利用它,你可以拍攝 “盜夢空間”式的大片。
▲旋轉模式 GIF 演示
DJI OM 4 還支持全景 240° 和全景 3X3 拍攝模式,選擇好拍攝環境之后,將云臺放在水平地面上,DJI OM 4 就能自動完成全景模式拍攝。
▲全景模式 GIF 演示
在 DJI Mimo App 內,你還可以拍攝延時視頻,包括運動延時和延時攝影,后者適合拍攝車水馬龍、日出日落等場景,前者更適合拍攝一鏡到底的視頻。
▲運動延時 GIF 演示
如果你是一個攝影小白,沒關系,看到 DJI Mimo App 拍攝界面右上角的 “S”了嗎?這是大疆為小白用戶專門打造的 “Story”模式,簡單理解,就是 DJI Mimo App 內置了大量風格、場景的視頻模版,選擇某個模版,你可以 “照葫蘆畫瓢”式的拍攝視頻,最后會自動生成一則不錯的小視頻。
“Story”模式的自動度非常高,你甚至還可以設置每一個鏡頭云臺動作。
從主觀角度來看,相較于前一代產品,DJI OM 4 的升級并不算大,電機、防抖以及轉軸的升級不算明顯,主要升級點還是 “磁吸”。不過筆者在長時間的體驗中慢慢發覺,這個磁吸設計對 OM 4 的整體體驗非常非常加分,手機和云臺之間,你可以從容的裝和卸。
在此前體驗 OM 3 的過程中,筆者每次使用需要掰開手機夾重新固定手機,甚至還需要調整手機平衡位置,體驗相對繁瑣,很難做到即插即拍。OM 4 用磁吸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再次縮減了上手成本,這貴了 200 元的體驗(OM 3 套機 699 元),是完全值得的。
另外,相較于部分安卓機,DJI OM 4 對 iPhone 用戶更友好一些,筆者在測試過程中,iQOO 5 Pro 就遇到過兩次無法連接的問題,iPhone 11 Pro 則能做到即開即連。如果你是安卓手機用戶,建議購買前詳細咨詢相關問題,當然,DJI OM 4 買來當一個純云臺使用也非常合適,畢竟大疆的防抖不是吹的。
子游戲,在中國大陸,曾經一直被當做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洪水猛獸”,無論是從家庭層面,亦或是學校層級,都對此“深惡痛絕”,甚至“欲除之而后快”??勺鳛榈诰潘囆g的游戲產品,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并不會因人為的干預而消亡,反而是以一種半地下游走在法律邊緣的方式,出現在上個世紀中國各大城市的角落。
經歷過那樣一段既興奮又懼怕,邊享受卻擔憂的游戲歲月后的90后,腦海中都會深深刻印下深藏在神秘巷子里的游戲廳,以及平平無奇居民樓內的黑網吧。
沒錯,當我們回溯過往,主機產業以風卷殘云般的在國外掀起游戲風暴之時,其實國內的游戲產業也從未停歇;只是,經濟社會的客觀發展,需要在相應的時間里解決最棘手的問題。
新世代最強xbox來襲
于是乎,當我們的經濟總量,開放程度,教育水平,來到了相應的量級,進入到足夠自信和強大的當下,主機游戲,作為第九藝術的最佳呈現平臺,便暢快愉悅的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中國市場的開放,極大的延展了主機作為第九藝術的影響力,以及普及程度,所以我們看到這最近幾年,主機技術的更新迭代,游戲種類的豐富和完整,游戲玩法的日趨多樣,都提醒著我們主機市場要變天了。
Xbox Series X
新世代的主機,伴隨著中國主機市場潛能的四溢,從此應運而生。而今天,我們的主角,便是新世代下最強Xbox主機——Xbox Series X。
關鍵詞新世代、最強Xbox、國行版,雖然我們都知道海外版Xbox Series X早已于去年在國際市場發售,可國行版本的誕生,也再次彰顯了中國市場在全球主機行業的重要程度。
除了國行版,新世代下的最強Xbox——Xbox Series X,無論是在硬件設計,還是游戲體驗方面,都強硬的展示了其在主機行業深耕多年后的技術集大成,正如同Xbox官網上的一句宣發文案“Xbox Series X就像蘭博基尼附體的Xbox One一樣 ”,那么在如此之高的評價背后,Xbox Series X到底做了哪些技術革命和體驗升級呢?
Xbox Series X 視聽觸感四大創新
綜合來看,此次Xbox Series X,主要有“視”、“聽”、“觸”、“感”四個維度的技術創新,從而讓用戶在主機操作和游戲體驗方面有了顯著且革命的提升。
所謂“視”,便是視覺,畫面的享受,作為第九藝術,電子游戲最大的特點便是能夠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呈現其他藝術形式無法還原的各種或瑰麗,或科幻,或唯美,或震撼等無限可能的畫面之美。
畫面之美
因而,畫面的升級是最直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此次Xbox Series X在全新架構下,全面支持真4K分辨,而并非上一代主機除了部分游戲能夠實現真4K外,大部分游戲畫面僅僅是利用內置顯卡算法,將2K畫面強行“擴充”到4K的假4K;除了分辨率,在幀率上,新世代主機全面支持120Hz刷新率,對比上一代主機主流60Hz,提升了近一倍;更為驚喜的是,Xbox Series X還提供了最高8K HDR高動態范圍,基本上能夠在所有支持HDR顯示的設備上,更加真實的還原游戲的色彩。
其次是“聽”,藝術的享受是全方位的,聽覺也是影響最終體驗的關鍵一環。在新世代Xbox Series X上,針對聽覺,也進行了一些技術優化和處理,工程師利用全新的AI音頻算法,為用戶打造了一個全3D真實的空間環繞音效,進一步加強了游戲過程中的沉浸感,尤其是當我們進行第一人稱的探索游戲時,伴隨著實時算法下的空間環繞音效,一個身臨其境的逼真世界仿佛就在眼前,觸手可及。
接下來則是“觸”,和其他游戲平臺不同,主機平臺的手柄配置,極大的豐富了游戲的操作性和體驗感,甚至可以說游戲手柄的反饋、觸感以及按鍵設計等細節,能夠直接影響到我們游戲時的最終體驗。
Xbox無線手柄
而Xbox系列的手柄,一直沒有讓人失望,這一代的Xbox無線手柄,依舊延續了Xbox系列的經典設計,肩鍵、扳機鍵、緩沖鍵以及背殼等整局游戲幾乎不離手的關鍵部分,全部采用防滑紋理設計,持握感和反饋感極強;其次,在方向鍵上,采用全新的混合式設計,能夠助力用戶更加準確便捷的進行指令的輸入;最后在一些細節部分,也是誠意滿滿,例如全新加入的“分享”按鈕,能夠快速便攜的完成精彩畫面的捕捉和分享,內建的無線和藍牙技術,還能進行多種設備間的無縫切換。
至于兩節AA電池,即可續航最長40小時、自帶耳機孔兼容3.5mm的耳機設備等其他細節部分,相信熟悉Xbox的朋友都十分清楚,也就不多展開。
兼具操作感和便攜度的Xbox無線手柄,成為了新世代下Xbox Series X主機,提升游戲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后,則是“感”,也是此次Xbox Series X升級的重要內容。之所以用“感”,還是為了表達硬件的提升,應該是為體驗和感受服務的。
全新的Xbox Series X,配備了全新AMD定制ZEN2架構CPU,這顆CPU采用臺積電封裝的7nm核心架構,最高基礎頻率達到3.8GHz,擁有8核心16線程,正是這顆強勁的“芯”,為Xbox Series X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來源。
至于更關鍵的顯卡方面,依舊采用AMD定制的RDNA 2架構,此架構擁有52組CU單元,1.825GHz的基礎頻率,擁有12 TFLOPS處理能力,并支持DirectX光追特效,能夠為用戶提供更逼真的光照、陰影以及反射效果,營造出更加真實的游戲世界。
正是在CPU和GPU全面升級下,Xbox Series X在游戲體驗上有了進一步提升。
應用程序介紹
下面,我們將從應用程序和游戲試玩兩個維度,全面體驗新世代Xbox Series X的魅力。
應用程序方面,延續了Xbox磁貼的設計思路,將游戲/應用程序以單個卡片的方式,貼附在主屏之上,當前選定的程序或游戲會優先放置在第一排首位。
磁貼式桌面
這樣設計的好處,顯而易見,是為了適應于手柄的操作模式,快速有效的進行篩查和選定。
看完首頁布局,我們進入設置界面,設置界面采用常規上下根目錄,左右子目錄的布局方式,根目錄下設置了“常規”、“賬戶”、“系統”、“設備和連接”、“首選項”以及“輕松使用”等6個使用率頗高的選項,用戶可以通過手柄進行自由的設置和操作。
設置界面
當然了,這也是玩家第一次接觸或開機Xbox Series X主機的必備動作,進入常規設置中,我們需要根據自己實際的需求,進行網絡、顯示、聲音等重要選項的調整,基于Xbox Series X面的硬件升級,筆者建議搭配支持4K高清電視,以及高保真音響設備,用于營造更具沉浸感的游戲環境;同時在網絡方面,一定要用網線!用網線!用網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網口、外接存儲器
根據筆者實際的使用經驗,就Xbox Series X平臺,無線傳輸和有線傳輸,二者下載速度有時甚至會相差到3倍多,當然這也和個人家庭的路由器設備,網關環境有關系,但無論怎么說,如果能夠配置有線連接,就一定要配置,這是筆者下載一晚上游戲的經驗教訓。
除了常規設置,還有賬戶設置以及系統設置等選項,我們根據個人的操作習慣,可以自行安排設置,值得一提的是在存儲設備方面,新世代的Xbox Series X是支持外接存儲器,并可以將游戲存儲到外接設備之中的,因此如果我們有外接存儲設備,可以直接插入后,進入存儲器選項選擇,存儲位置,即可完成存儲空間的擴容。
至于其他部分的設置,筆者建議花上十幾分鐘時間,摸索和瀏覽一遍,然后再回到到主界面開始下一步。
關于XGP模式的探討
回到主頁面,Xbox主機平臺大名鼎鼎的Xbox Game Pass便位列其中,這也是我們下載和體驗游戲最常應用的界面,所謂Xbox Game Pass,簡稱為XGP,是一項游戲訂閱服務,擁有它之后,玩家可以不用針對每一款全新的游戲單獨買單,暢玩更多優質游戲?;赬GP的便捷和豐富,甚至有網友戲稱在Xbox平臺上,只有“已經加入XGP的和即將加入XGP的”。
XGP主頁
XGP游戲庫
而我們知道常規的游戲銷售模式,大體上是以買斷制為核心,無論是游戲本地的買斷,還是DLC的買斷,基本上是一錘子買賣,如同購買商品,買了便是有了擁有權;而XGP模式,則是按照租賃方式,用戶僅需要繳納一定的會員費,即可享受在相應周期內,免費使用和體驗XGP模式下的所有游戲,而XGP下游戲也并非一成不變,會跟隨廠商和用戶需求,進行內容的更新。
根據微軟官方此前分享的數據,XGP會員比普通玩家游玩的游戲類型多30%,總量多40%。有超過9成的會員表示,他們至少玩了一款如果沒有XGP就不會嘗試的游戲。開發者方面,開發者的參與度也是未加入XGP計劃前的8倍。而EA Play整合至Xbox Game Pass Ultimate(XGPU)之中以來,數百萬的XGPU用戶均體驗了EA旗下的各類游戲,借助全球23家工作室,微軟的目標是在每個季度至少有一款第一方游戲加入XGP?!?/span>
正是基于XGP這種創新的游戲運營模式,用戶能夠以較為低廉的價格,去體驗和領略種類多樣、風格各異的游戲種類;當然了,對于某些游戲的忠實粉絲而言,這種XGP模式可能就不太能滿足他們長久游戲的實際需求。
XGP游戲
因此,建議玩家朋友,可以選擇買斷部分熱衷的游戲,同時購入XGP會員,即能享受全面多樣的游戲體驗,還能長久體驗屬于個人的游戲快感。
通過XGP游戲庫,筆者終于在連接了一晚上無線網絡后,下載了多個不同種類,獨占非獨占均有的各種游戲。
進入游戲選擇界面,依舊是卡片式的磁貼設計,而左邊欄可以看到本臺Xbox Series X的存儲器空間信息,這個提醒還是相當重要的,通過它我們可以大體把握是否繼續下載游戲,以及選擇下載容量多大的游戲,畢竟玩過主機的朋友,大體上都患有“不下載游戲不死心”綜合癥(笑)
游戲實際體驗
作為軟硬件大廠,Xbox平臺最出名也是最受玩家歡迎的莫過于“車槍球”三大類別了,順著這樣思路,筆者接連體驗了獨占大作《光環》、《極限競速·地平線4》、《FIFA 2021》等數個3A大作。
《光環》是一款經典的第一人稱的RPG槍戰游戲,匯聚槍戰、做任務、升級裝備等游戲元素,在實際體驗中,借助Xbox Series X內部的GPU、CPU雙驅動,無論是游戲流暢程度,還是光影效果、視覺渲染等方面,都有著長足進步,尤其是當鏡頭拉近到游戲近景細節時,在GPU光追技術助力下,細節處的紋理、陰影、光照等一一呈現在眼前,沉浸感十分強烈。
《極限競速·地平線4》同樣是一款經典的自由賽車游戲,玩家可以自由定義賽程長度,正反向自由行駛,同時還能切換多種不同賽車視角,以模擬最為真實的賽車環境。在筆者實際體驗中,基于Xbox性能優化,模擬仿真的效果更加逼真和純粹,遠到行車前方的公路標示物,近到賽車過往的風景細節,無不都躍然紙上,尤其是當用戶使用完全貼地的視角操作賽車,那種逼真的還原,讓人欲罷不能,仿佛真實的在進行賽車駕駛。
《FIFA 2021》更不用過多介紹了,這是一款擁有著悠久歷史的足球游戲,在這個游戲中用戶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選擇快速全局操作球隊,個人生涯模式的錘煉,以及管理和運維一支足球隊。和以上的“車槍”游戲類似,足球游戲也是講求模擬仿真,沉浸感的游戲品類,而在Xbox Series X的硬件加持下,我們甚至能夠通過畫面,直接看到游戲人物汗珠滴落的細節,足球受到光線直射而發生折射的光照特效等仿真效果。
此外,Xbox Series X為了進一步提升游戲玩家在不同游戲之間的來回切換,基于Xbox領先的架構特性,設計和研發了Xbox快速恢復功能,所謂的快速恢復也叫快速喚醒功能(QuickResume),即用戶可以在當前游戲進展期間,不用退出直接通過手柄切換到另一個游戲,而當前的游戲會自動保持暫停狀態,游戲之間切換大體僅需要5-8秒左右,即可暢爽實現不同游戲之間的跳轉。
Xbox Series X 致敬第九藝術
在短暫的Xbox Series X體驗中,筆者作為一個曾經單純的PC游戲黨,逐漸被主機豐富的游戲,純粹的應用場景,快速便捷的游戲系統,以及PC平臺無法給與的震撼沉浸體驗,徹底征服,真正認識到游戲作為第九藝術的極致魅力。
或許有人會更喜歡PC平臺的綜合能力,也或許有人執著于手游平臺的便攜開黑,甚至有更多人欣賞switch掌機平臺的一機多用;然而Xbox Series X主機平臺,作為新世代下最強Xbox,從產品硬件素質,到軟件應用,再到游戲生態,就筆者而言,它可能就是目前性能和體驗做得更好的游戲平臺。
致敬第九藝術,它一直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