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溫度的越來越高,電腦在使用的時候也漸漸的降低了節奏了,有的人問,為什么天氣熱的時候我電腦就卡的狠一點,要是下雨或溫度稍微低些電腦卡就好一點了呢?答案,是。你說的沒錯,特別是筆記本電腦,電腦內部散熱本人就不是非常理想,加之使用時間長了,你的電腦沒有做過清灰保養,導致風扇過濾網堵塞而增加了散熱負擔。現在外面天氣溫度高了,更增加了你的電腦散熱負荷,由于各硬件的散熱沒有得到充分而導致你的電腦節奏慢下來了。所以小編建議大家平時要給電腦做個清灰保養了。
那么如何知道電腦的溫度高了呢?第一,我們可以憑感覺,使用的時候電腦非常燙,筆記本鍵盤都燙了,使用的時候感覺一愣一愣的,這時你的散熱性能絕對已經高危了。第二,軟件測試,可以下載魯大師來給電腦測試下個硬件的溫度。
幾天入伏啦!也許很多年輕的小伙伴已經對“入伏”沒有啥概念了,這可意味著全國大部分地區正式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電腦機箱中的各個配件也來到了最難熬的季節。之前我們的推送也提到過清理、散熱等問題,不過到底多熱才是極限,需要我們采取措施呢?咱們今天就來說說,讓小伙伴們可以安心或者趕緊操心起來吧。
電腦中的各個配件對溫度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而且所謂的溫度極限表現也不同。這里順便說一下,有些硬件在接近極限而不是真正的極限溫度下就可能會降速、罷工,這些是硬件自己的保護機制,可以減少高溫運行帶來的永久傷害,并不是質量問題,總比傻乎乎繼續運行到損傷還好一些。咱們先來看看官方對配件的溫度極限要求吧。
此處的排行都是常見桌面級產品在運行時的極限工作溫度,一些特殊產品則更耐熱一些,比如超薄一體機、微型電腦會使用筆記本配件,它們常常被設計了更強的耐熱能力,用這些電腦的小伙伴可別被溫度嚇到了。另外不同廠商,甚至不同型號的產品,極限工作溫度也有一定的差別。
這里還有一個規律,越高端、越強大的產品常常會因為集成度更高,所以發熱量(TDP)更高,但也因為電路更細密,因而容易損壞,所以不耐高溫。如果你是剛升級了一些配件,但沒有新增散熱的話,就更要注意新配件的溫度情況了,小編建議,如果TDP或者功耗標稱都更高的話,還是默認升級一下相應的散熱吧。
至于實際溫度,我們當然不可能用手經常去摸摸,而是要依靠各種軟件。現在對溫度有要求的配件中大都內置了測溫功能,軟件的功能就是讀取這些數據。這里小編更推薦直接使用顯卡、主板提供的官方軟件,它們可以更好地適配硬件,不會出現誤讀或不識別硬件、硬件內置測溫功能的問題,對系統資源的占用也相對“克制”,很適合持續監控。
但是,需不需要升級散熱配置肯定不能臨陣磨槍,等到報警、死機再選購、下單。那么,預先了解極限工作狀態的溫度就很重要了,除了用官方監控軟件配合性能/拷機測試軟件外,其實很多相關軟件或配套軟件自帶測溫功能,比如FurMark可以測試顯卡溫度、CrystalDiskInfo可以配合自家測試軟件提供SSD溫度、AIDA64則有全面溫度報告等。
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在這樣的天氣下,在包里或車里被曬了一天的筆記本電腦、移動硬盤,溫度和可能直接超過了適合運行的極限,立即使用很可能會報警或無法使用的情況,大家最好還是等一等再使用。當然,也別嚇壞了,以為它壞掉了,因為在非運行狀態下,很多產品的耐受溫度范圍要大得多。
前段時間說要拿幻X 2023做一次前后測試的對比,最近我就在搗鼓這個事情。我之前的測試是春節前后,那時候氣溫比較低,在成都大概就是10°左右;而現在就不同了,8月的室內氣溫我這里達到了35°左右,所以昨天我在烤機的時候有點繃不住了,怎么差異能這么大???
我當然知道這個是環境溫度比較高,導致了性能上不去。
文章目錄
我們今天就可以展開聊一聊,結合一些數據作為分享。
首先我們還是來看看ROG 幻X 2023這臺機器:
找不到表現這么出色的IPS屏幕了,星云屏真的不一樣
從主體上來看,它更像一個平板,并且擁有自己的支架系統:
可以最大170°開合,配合標配附送的手寫筆,畫畫體驗很好
Tips:幻X看起來比較厚(12mm),其實吃虧在面板鋼化玻璃比較厚,實際內部空間并不大。
作為平板模式僅為1.2公斤,所以為了更好的散熱,它的出風口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走頂端左右各一側。背面左右兩個渦輪風扇配合冷風進氣口進行冷熱交換:
官方均熱板和散熱模塊效果圖:
可以看到進氣口非常隱蔽,還采用了斜切和藝術加工。另外作為一款“平板”背面不忘增加了一顆1300萬像素的真高清攝像頭,更為拉風的是支架部分還專門做了一個透明的太空艙設計,為了更好的體驗自然不忘ARGB帶燈。
官圖效果
整個主體采用CNC銑工一體雕成,而且硬度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
早前,我手賤在上面這個區域貼了一個ROG的貼紙,由于太粘,后面我想更換的時候發現根本沒法撕掉,最終咋辦呢?我直接用美工刀刮下來的,然后留下了細微的刮痕,但是看不大出來,只是有痕跡。
鍵盤是背光的,支持多檔調節和關閉
最后配合一個300克的磁吸鍵盤,就是一個筆記本了,我這款是頂配的RTX 4060獨顯,i9-13900H,因為不是限量版,所以標配為16GB板載內存,背面有一個M.2快拆的固態硬盤倉,如下:
M.2的規格為2230的NVMe
標配為1TB,目前這個規格的M.2最大能平替升級到2TB,需求不大是夠用的。
所以這個機器到目前而言,價格都蠻貴的,庫存全新還需要加價。因為理論上它在1.2公斤的基礎上做到了整機約80瓦的釋放(獨顯Trubo 50+15瓦),并且噪音方面控制得非常出色,也正因為這一點,所以當環境溫度比較高的時候,它并不會因為溫度上去了就突突的咆哮,還是人機位溫和的控制在45分貝左右。
所以當環境溫度上去的時候,就開始吃虧了。但是即便不鎖定轉速,增大進氣量,實際的增益也不多。畢竟就這個設計已經是極限了,把它強制拉到60分貝的噪音小哥也沒有太多的意義。
沒錯,我這段時間還沒裝空調,但是已經在走計劃和流程了,所以那天我測試的時候烤機功耗輸出不了。
如上可以看到CPU單烤的時候就35~45瓦,分貝40以內,雙烤的時候更是拉跨:
CPU和GPU加起來才60瓦左右,相比約定的功耗輸出差距就很大了,多達20瓦。
如上可以看到CPU單烤直接穩穩的65瓦左右,同樣相差20瓦左右。
所以回去以后我就把空調打開,等到室內溫度27°這種普世價值認可溫度比較高的區間內:
可以看到CPU和GPU持續烤機20分鐘以上,整機功耗在75瓦左右了,相比80瓦的差異就沒有那么大了。其實這里也印證了,對于液金散熱來說并不會因為使用后就會衰減,更多要考慮環境溫度因素。液金導熱本質的作用是把熱量導熱更快,僅此而已,而且這塊ROG的經驗也不要太豐富。
所以要筆記本、游戲本等發揮出色水平,能把溫度降低在25°以內肯定更好。日常能保證在27°也能穩定發揮相對真實的水平,那么這貨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其實我還是給大家參考一些室溫35°的測試場景:
如上獨顯直連,Time Spy顯卡跑分8614,本身相比滿血的RTX 4060會低不少。
如果參考室溫10°呢?
如上,之前的數據會高不少,顯卡跑分9097,反正就這個狀態,相比滿血大概80%以上水準;而且很多生產力并不是滿載處理的,所以這里還可以占一些便宜,比如AI的跑分能接近千分,達到平均水平:
給大家一個參考,如果換成110瓦的天選Air 2024,大概能千分以上:
如果是幻14 Air,相對略弱一點:
所以雖然幻X 2023只有80瓦的水準,但是差異其實不是很大,能做到80%甚至以上就情緒價值滿了。這款機器唯一問題,電池僅為56Wh,我用了一年多,損耗了約12%,好在支持100瓦旅行充快充。原裝300克的130瓦充電頭相差不大,所以日常100瓦還是夠的,播放視頻能達到約6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