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看看UP主制作的視頻:
以下內容作者為B站UP主:@缸缸在干嘛,
早在10年前,輕薄的機身,運行著Windows系統的(正面windowsxp)筆記本,它們都有一個統一的稱號——上網本。縮減散熱,降低性能,換來的是在更多的環境里上網……
也就是說,電腦性能與系統,一但面對輕薄二字,必然要做出妥協。
然而在今年的很多輕薄本上,多了一個全新的貼紙——英特爾Evo認證。在輕薄化的機身中,釋放出更強的性能,徹底轉變人們對輕薄本的看法。
那么我本人呢,在1個月前收到了這臺聯想YOGA 13s,下面就來聊一聊這樣一臺,有著藍色小貼紙的輕薄本。
外觀:
首先在外觀上,機身厚度為13.8毫米,因為做了楔形處理,在視覺上也會感覺非常的薄,整機重量1.22kg,與官方宣稱的1.19kg基本一致,相比起14英寸以上的筆記本,13英寸更小巧更輕便,不管是拿手里還是裝包里,都不會有什么違和感。
打開屏幕,還支持單手開合。最大開合角度達到180°。
另外是機身的接口部分,搭載了兩個雷電4接口,支持100W快充,另外還配備了一個全功能的USB 3.2 TYPE-C接口,而且這些接口都支持給機身充電。
當然沒有USB-A接口是一點小遺憾,但這款機器附贈了一個拓展塢,支持USB-A、HDMI、VGA拓展。
屏幕方面,它搭載了一塊13.3英寸、16:10、2.5K分辨率的鏡面屏,其實我在網上看到很多評論說,小屏幕上高分辨率沒多大意義,但在我的實際體驗中發現,高分屏在辦公打字時,文字不再由一顆一顆的像素點構成,整體感覺更加銳利。
此外,如果是看4K視頻的話,屏幕的細膩程度也比常見的1080P屏幕效果更好,而適應了這塊高分屏幕之后,再回去看1080P屏幕,那種顆粒感,就真的很明顯了。
跑分:
再來說說配置。
據說這次聯想YOGA 13s搭載的11代酷睿性能提升還是蠻大的,我這臺是i5-1135G7處理器,采用4核8線程設計,頻率2.4GHz,最高睿頻4.2GHz。
我也第一時間跑了Cinebench R23,在插電的情況下,多核跑分5498,單核跑分1316,這個性能已經可以趕上很多桌面級的CPU了。
而即使是在不插電用電池的情況下,也可以跑到多核5360,單核1081,可見這代CPU在性能釋放上還是能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畢竟像之前很多筆記本都是存在一個插電就像打雞血,沒電就是一塊鐵的情況。
而這樣一來,你也就可以做到隨時隨地的為你的老板加班鼓勁!
剪輯:
對于視頻UP主而言,剪視頻是最常見的筆記本使用場景,下面我來說說這部分的體驗。
參考視頻里的剪視頻部分,這段素材是在YOGA 13s上使用PR剪輯軟件來播放的,這是一個3840×2160分辨率的4K視頻,而視頻之上,還疊加了美顏和luts,聲音,此外還使用了eq和降噪,并且是在沒有使用代理文件的情況下運行的,因此對于硬件性能的考驗還是比較大的。
要知道,在我自己工作的臺式機上,回放這樣的4K源素材都不是特別順暢,而聯想YOGA 13s,大家從視頻里也看到了,回放非常流暢。這是為什么呢?
后來我打開了任務管理器才知道,這臺機器搭載的英特爾Xe核顯的視頻解碼芯片和3D渲染芯片也在同時工作。一方面,Xe核顯對于這類專業剪輯軟件起到了很明顯的視頻加速作用。另一方面,這款機器還配置了一塊PCIe 4.0固態硬盤,讀寫速度非常快。
當然,對于視頻或者是修圖、設計等用途,屏幕的色彩也很重要。我使用紅蜘蛛x校色儀對屏幕進行了測試,簡單進行一下校色,99.4%的sRGB色域覆蓋,在校色之后,對于PS,設計類有需求的朋友絕對是非常的友好。
輕度游戲:
剛才提到了核顯,有的朋友可能會問,輕薄本也能玩游戲嗎?當然可以,就比如說GAL……呃……不是……
英特爾核顯在之前給人的印象就是買CPU送的,能夠亮機就已經很好了,并未對它有什么期待。但是這一代的Xe核顯的性能提升方面,根據官方說明相比前代提升了160%,當然這是官方的紙面數據,我實際在Time Spy中的跑分成績是1531分。
而在LOL中,2K分辨率全特效下,居然還跑到了120幀左右。如果把分辨率降低至1080P,幀數甚至能夠上到160多幀。
在CS:GO里面,1080P模式下如果把特效降低一些,140幀左右的平均幀率已經到了電競水準。另外在這段時間里我還使用這臺電腦玩了受虐之魂3,幀率也能夠達到平均44幀,這樣的表現非常讓人意外,尤其是對于一臺只有1.2kg重的輕薄本來說,更是很難想像。
續航:
而對于輕薄本來說,它最重要的,不是性能,不是游戲,而是由于它的輕薄屬性所帶來的隨時隨地使用的能力,而想要隨時隨地,就離不開續航。
在英特爾Evo認證標準中,必須得要滿足9小時續航,然而這個是官方的紙面數據,在用這臺筆記本的時候,我剛好帶著它從北京坐著高鐵去了一趟深圳。
當時在動車上打開電腦的時間是8點03,俗話說一日之計在于晨,連上手機的熱點,自然要開始早晨的學習。而快樂的時間總是很短暫的,在學習了兩個半小時之后,人性與欲望的碰撞所產生恐怖后果的倫理探討作品后,電腦剩余的電量為74%。
過程之中也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的靈感,所以在高鐵上,我也構思了一下自己的下一期視頻。當然按照時間線,現在已經是我的上一期視頻的稿子了,在電腦的思維導圖上寫下目前所有能想到能去展開的東西,時間就已經是11點30了,電池電量剩余64%休息一下中午吃了個飯,12點30分左右就開始準備把完整的文案寫下來,把思維導圖上的東西騰到Word文檔并潤色一下。當時間邁向下午2點的時候,這臺機器的剩余電量43% 。這時打算好好休息一下,可突然動乘小姐姐跑過來說每次路過看到我工作的身影好帥!聽到這句話的我,心想可不能讓人看扁了,于是掏出了。。。
我內存卡和讀卡器,把自己拍的這趟路上的素材做了一個剪輯。其實很多時候你們看到的一個簡單的分鏡,可能是UP從一段十幾分鐘或者好幾段素材中選取出最合適的一段剪出來的,這之間消耗了很多時間,所以在完成一段約2分鐘的粗剪后,渲染導出,在渲染時電腦功耗也達到了最高,渲染成功后,還有最后3%,這時的時間為下午的5點30分。
所以總結一下。
在這趟動車上,看劇2個半小時,畫思維導圖1個小時,文案2個小時,中間使用剪輯軟件3個小時,以及一些碎片化的查資料導文件等操作,總計約8個半小時的綜合使用時間,雖然不夠系統,但我覺得這樣也更符合實際情況,更不用說這之間還有視頻渲染這種比較消耗性能的操作,對于一臺Windows系統的本子來說,我認為這續航是相當可以了。
結尾:
對于輕薄二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認為,是在為數碼產品的多項功能的一體化買單,有的人認為,是在為它輕薄所帶來出眾的顏值買單,而我呢,也想分享一個自己的看法,在以前還在上學的時候,我的主力電腦,是一臺性能不錯,屏幕夠大的游戲本,那時,我對于社會人粗淺的理解就是:早晨,品上一杯上好的咖啡,欣賞著窗外的車水馬龍,隨機轉過身去,輕輕敲擊鍵盤,讓一個又一個的想法遞向全世界。從容,而又優雅,直到畢業后的第一次出差,走了5公里的路的我回到酒店,爬到床上,在感嘆世界是如此不公平的同時,手機收到了一條消息,我轉身,抱起了我的那臺游戲本,那一刻,我也瞬間就理解了,為什么有人愿意拿更多的錢不去換更好的視聽感受,更加誘人的設備性能,而僅僅只是換取少幾斤的重量,這背后的意義大概也就是妥協,妥協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妥協自己愿意為了重量去放棄點什么,而在體驗了這臺聯想的YOGA 13s后,也確實刷新了我很多對于輕薄本的看法,它有了靠譜的配置,也有了持久的續航。
前幾年網傳聯想電腦高價低配,但現在透過這臺輕薄本,我感受到了他們團隊的誠意。同時也希望聯想在未來也能夠腳踏實地,做出更多消費者認可的好產品。
(7596855)
些日子,我們詳盡比對了小新Pro 14和ThinkBook 14+,并推薦“小白用戶”“普通用戶”購買服務更好、能擴容SSD且環境適應性更好的ThinkBook 14+,同時建議大家“理性消費”,購買16GB內存的集顯低配款型,無需盲目上32GB內存高配及獨顯版本。這篇對比文章消除了很多購機者的選擇困惑,但另一個問題也隨即而來:同為ThinkBook 14+(16GB內存集顯款),是選擇AMD的銳龍R7-7840H款,還是選擇英特爾的酷睿i5-13500H款呢?
》》先要準確掌握的知識:R7-7840H猛?還是i5-13500H強?
為啥要準確掌握這兩顆處理器的情況?因為它倆是2023年輕薄輕便本市場“最主流”的處理器,絕大部分主流價位的輕薄輕便機型,要不就用R7-7840H(HS),要不就用i5-13500H。而很多主流價位的游戲本,也采用這兩顆處理器。
而討論它倆的“強弱”,是離不開“產品類型”(產品環境)的,獨顯游戲本(高性能本)和集顯輕薄本,情況大相徑庭。
●先說兩顆處理器的理論最高性能,準確說是“CPU部分的理論最高性能”。如果將兩顆處理器都放在散熱規格高的游戲本(高性能本)中,功率釋放充足(i5-13500H的功率比R7-7840H(HS)高),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最高性能,那么,兩顆處理器的CPU性能將會是“各有勝負”:
·在多核渲染性能(比如三維渲染)方面,R7-7840H的CPU性能更強;
·在產品開發的仿真計算等專業應用上,i5-13500H的CPU性能則領先;
·在視頻編輯類應用上,由于獨顯可較大幅度地參與計算,且英特爾平臺與NVIDIA獨顯的“契合度”似乎更高,所以綜合表現也是i5-13500H平臺更好。
·在大型游戲表現上,由于真正的游戲運算決定于獨顯,只要獨顯不拉胯,兩顆CPU的核心數量和頻率都足夠OK,總體差異是不大的。
●但如果放在散熱規格有限,即“功率受限”的輕薄本中,尤其是集顯輕薄本中,兩者都只能發揮出“相似、且受限的封裝功率”,比如都是45W或都是55W,那么,制程更先進的銳龍R7-7840H(HS)則會更具性能優勢,無論是多核渲染、產品開發、生命科學、金融計算,還是視頻編輯上,都會領先于i5-13500H。
》》ThinkBook 14+處理器功率受限,高負載應用R7-7840H更猛
回到ThinkBook 14+這款機型上,AMD款,R7-7840H處理器可穩定數分鐘53W,而后穩定在50W上;而英特爾款,i5-13500H處理器的穩定功率釋放為52W~59W,主要功率區間53W~57W。者兩者就算是比較典型的“受限且相似的處理器功率釋放”。加之沒獨顯,部分應用的運算或加速依靠集顯,而R7-7840H的集顯Radeon 780M也更強,所以絕大部分要求較高的應用,R7-7840H款的ThinkBook 14+性能表現相較于i5-13500H款更優。
下面簡單舉幾個例▼:
所以,如果作為個人用戶的你,買ThinkBook 14+是沖著較高負載的應用去的,買銳龍R7-7840H款肯定沒錯。
》》另一個維度:商用辦公及批量采購
不過,當我們換一個維度看,關于ThinkBook 14+的A/I抉擇,則有可能給出不同的答案——這個維度就是“商用/辦公電腦的購買或采購”。
如果購機者不是對性能需求較大的特定個人用戶,而是以商用、辦公為主(畢竟ThinkBook是“泛商用本”啊),甚至干脆就是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電腦采購”,這種情況下,前面的選擇答案可能就不成立了!來看看具體情況:
●首先,Office辦公這事兒,還是英特爾酷睿平臺強。
由于辦公是“不斷出現的短時和瞬時負載”,所以IT媒體無法通過自己設計單一負載去客觀測試,只能依靠帶有復雜腳本的Benchmark程序,比如PCMark10的應用程序測試、WebXPRT4在線辦公測試、UL Procyon的辦公室生產力測試。
▲PCMark10的應用程序測試是大家相對熟悉的,Office三件套(Word、Excel、PowerPoint)外加Edge網頁瀏覽,各自有一套腳本,多次重復測試求得較為準確的數據。這項測試中,酷睿i5-13500H款ThinkBook 14+領先19.5%。
不過,根據我們的觀察,PCMark10的應用程序測試,負載太輕了,具體表現是空閑時間太多(模擬輕量級辦公,很多時候是閑置狀態,無任何操作),和我們見到的國內辦公場景和辦公人群的實際工作狀態出入較大。所以,牛大叔我多年前就向PCMark的制作公司UL反饋了這個信息,后來,UL公司就推出了負載明顯高得多的UL Procyon“辦公室生產力”測試項目▼
▲相較使用多年的PCMark10應用程序測試,Procyon的辦公室生產力測試項目絕對算是“超重負載辦公”——首先,一直同時開啟3個Office應用;其次,單個測試文檔/表格的SIZE都相當大,大家可通過紅色箭頭了解到測試中的Word文檔有多大;而且,這個測試檢測的應用項目也豐富了許多,甚至包括了對Word文檔中的圖片進行修飾和特效處理。還有就是,該測試項目放棄了Edge瀏覽器網頁瀏覽,轉而將Outlook郵件項目的測試納入,成為了真正的“高負載Office辦公測試”。
▲而在這個高負載Office四件套測試中,i5-13500H款ThinkBook 14+的綜合表現也更好。雖然領先幅度較PCMark10應用程序測試小了,但依然有7%的明確優勢。
▲甚至于,i5-13500H在辦公應用上的優勢也延展到了在線辦公模式上——WebXPRT4,一個執行6類工作負載的在線辦公測試項目,i5款ThinkBook 14+也以26%的大幅優勢勝出▼(注意,具體項目的成績是“毫秒”,值越小越好,總分就越高)。
●辦公和輕量級負載續航,i5-13500H款也完勝。
我相信會有不少讀者說:這辦公領域,一個文件的打開多零點幾秒少零點幾秒,一個文檔的保存、格式轉換多一秒少一秒重要嗎?是的,我覺得這種想法是合理且正常的,辦公應用測試成績的確還不足以成為采購決策的關鍵因素——不過,續航呢?
這里要再說一下ThinkBook 14+本身的定位。該機在家用本領域算個“中檔主流輕薄本”,但在商用尤其是商用采購中,它絕對算是偏高端機型了!如果只是讓員工在辦公桌上固定場所辦個公,那么3000元級的機型就OK了!而5000元檔的ThinkBook 14+則兼具高能、多能、大電池、出色屏幕規格等元素,用戶大概率是有移動使用、客戶展示等“多種用途”的——這時,不插電續航,就是一個重要決策因素了。
而兩個平臺的續航對比,則頗讓我意外:
之前我介紹過,13代酷睿U/H完成了平臺的基礎功耗優化,而4nm的真·銳龍7000則出現了和12代酷睿類似的情況——為了趕著上市沒來得及做平臺功耗優化,導致兩者對比,反而是10nm制程的13代酷睿U和酷睿H平臺閑置功耗低1W多。
▲之前惠普戰99同機型對比測試:息屏+斷網+平衡電源模式下的整機功率對比,13代酷睿i5平臺要低1.5W。這一結果(結論)放在ThinkBook 14+上亦適用。
但我同時也提到,如果疊加進屏幕功耗、低負載應用的處理器應用功耗(注意,討論續航,只在低負載日常應用下才有價值;高負載應用續航都短,所以沒意義),其實整機的總功耗差距會被縮小。比如是7W vs 8.5W,或是9.1W vs 10W——這時,續航差距就會進一步縮小。也正因如此,在惠普戰99的“本地視頻播放續航”對比上,A/I平臺的最終差異非常小——1090分鐘vs 1110分鐘▼。
由此,我初步判斷ThinkBook 14+的A/I平臺(日常應用)續航差異也不會太大,但這次,我“失算”了▼:
TIPS:所有續航測試項目都在50%屏幕亮度+50%音量+屏幕60Hz刷新率+平衡模式下進行,如非必要,則不聯網(避免產生其他后臺應用)。
▲首先是大家熟悉的PCMark10應用程序的續航測試,即Office三件套+Edge網頁瀏覽(本地模擬)。前面提到了這是輕量級應用,閑置時間較長,但酷睿i5-13500H款ThinkBook 14+可續航近14.5小時,銳龍R7-7840H款僅10小時,酷睿i5款續航長43%+,令我大吃一驚!
▲于是我切換到重負載的辦公應用——Procyon的“辦公室生產力”的續航測試,這次兩者的續航均有下滑,但11小時6分鐘vs 8小時41分鐘,酷睿i5款續航依然要長28%!
▲最后是在線視頻——用Edge瀏覽器全屏播放(上圖僅作示意)騰訊視頻平臺的紀錄片《地球脈動》第二季(1080P畫質)。對于日常應用來說,在線視頻播放由于涉及到無線網絡的使用、瀏覽器的使用、解碼器的使用等,所以算是相對較高的負載。而實測結果是:i5-13500H款ThinkBook 14+可以撐近8小時,而R7-7840H款僅能續航6小時出頭,前者領先幅度高達27%!
而夸張的27%~43%的續航差異,也反過來說明了這樣的問題:銳龍7000平臺要不是在不插電狀態下的功率調校過于激進,要不就是其應用功耗也沒優化到位。但無論哪種情況,如此大的續航差異,在商用/辦公采購中很難被忽視。
●兼容性和穩定可靠性,英特爾平臺表現更優。
這是個我們一直在提的“老話題”,但的確客觀存在。由于前二十多年,英特爾處理器是事實上的行業標準,所有的通用、專業、小眾應用/程序都是用英特爾平臺開發的,以英特爾平臺為標準。所以雖然這些年AMD處理器的性能崛起雖很快,但依然存在少量兼容性問題和穩定性問題。
舉個一直存在的例子:UL Procyon測試程序已更迭了很多版本,但其照片編輯測試,AMD平臺用較新的Photoshop版本就跑不過;而視頻編輯測試,AMD平臺用較新的Premiere Pro也跑不過——總是要卡在某些項目環節,必須使用老點的版本(如2022版的Photoshop和Premiere Pro)才能通過——雖然測試和實際用戶的使用還不能百分百劃等號,但AMD平臺有這些問題,英特爾平臺沒有,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為什么我們總是將AMD平臺筆記本推薦給相對懂行的個人用戶,一方面他們知曉且能接受(或者是避開)這些可能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即便出現些許問題也不會帶來太大影響和麻煩。但若是批量采購,一次五十臺上百臺,哪怕其中只有部分用戶反饋問題,對于采購者和IT運維來說也是巨大麻煩——而誰愿意主動給自己找麻煩呢?
OK,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些,簡單明了:
·ThinkBook 14+的平臺抉擇,個人用戶,懂行的,又追求性能的,可選擇AMD銳龍R7-7840H款;
·除此之外,無論是個人購買還是批量采購,我都更推薦英特爾酷睿i5-13500H款——辦公性能好,日常應用續航長得多,且更穩定可靠。對了,酷睿i5款的價格還便宜兩三百元。(文/牛大叔)
下,13.3英寸筆記本電腦漸成主流。這個尺寸的產品集便攜性、屏幕體驗與出色性能體驗于一身,而深受各類用戶的喜愛。無論是商務辦公,還是日常娛樂,這個尺寸的產品基本都能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
聯想720S系列可以說是13.3英寸級別中頗有代表性的產品。出色的性能、小巧的外觀設計,為商旅達人們提供隨時隨地使用的便攜體驗。
本次拿到的聯想720S是一款魅惑金配色機器,整體色彩相對淡雅。這款產品整個外殼均采用了金屬材質,并利用陽極氧化噴砂工藝著色,所以不必擔心因外部磨損而出現掉漆的情況。
魅惑金配色
聯想720S屏幕部分支持180°打開,在平時工作中如果想要與同事分享屏幕內容的話,這樣的開合角度顯然更加的方便。
屏幕可以180°打開
機器底部采用了一整塊金屬面板打造,在尾部與前端左右兩側設計了橡膠腳墊,防止機身磨損的同時,也能夠帶來不錯的散熱效果。另外在前端左右兩側腳墊旁邊,還可以看到揚聲單元。
底部設計
便攜本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擴展性上的取舍,聯想720S接口配置如何呢?
左側接口
右側接口
在TYPE-C日漸成為主流的今天,聯想720S并未悶頭全上TYPE-C,而是在左右兩側各配置了一個標準的USB接口,同時還配有一個雷電3接口,雖然沒有配置常見的視頻輸出接口,不過雷電3接口可是一個集高速率、多功能的接口,傳輸視頻也是沒有問題的。
·精致細節體現高超工藝
接下來再看看鍵盤部分。
聯想720S擁有全尺寸鍵盤,鍵程大約為1.3mm,配合磨砂噴漆工藝鍵帽以及跟手的回彈速度,能夠帶來爽快的輸入體驗。另外,鍵盤還擁有兩檔可調背光,整體的使用感受十分出色。
鍵盤面設計簡約
配備背光鍵盤
聯想720S在整體外觀設計上有了更精致的設計。屏幕區域沒有外層的玻璃面板,直接使用一塊霧面屏,同時屏幕左下角的Lenovo logo設計也更為細致,配上了一層光滑底襯。
屏幕左下角的Lenovo logo
指紋識別器依然位于腕托右側,對于商務用戶而言,設定指紋識別開機能夠有效保護個人電腦隱私以及電腦里的數據安全。
指紋識別器
一體化的觸控板
機器的觸控板表面覆蓋玻璃,觸控體驗非常的靈敏,而且非常準確。雖然是采用了左右按鍵一體化的觸控板設計,但是誤觸的幾率非常小,可見內部的設計非常走心。
機身邊緣的細節打磨
另外,聯想720S整個模具的邊緣也都進行了細節打磨,金屬拋光處理,并且留下一定的拉絲紋理,使得機身邊緣的金屬感非常強烈,為整機的質感提升助益不小。
·窄邊框高素質顯示屏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屏幕。
聯想720S采用了13.3英寸顯示屏,分辨率為1920×1080,IPS廣視角顯示面板,整體的色彩還原度、飽和度都非常不錯。
13.3英寸全高清顯示屏
另外,機器也采用了時下流行的窄邊框設計,5mm左右的邊框帶來更大的屏占比,同時也能夠讓機身做的更加小巧,便于用戶外出攜帶。
窄邊框設計提升屏占比
聯想720S的實際屏幕素質怎樣呢?我們使用Spyder 5對其進行了評估,下面來看看測試結果:
91% sRGB色域
70% AdobeRGB色域
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到,聯想720S屏幕擁有91% sRGB色域,AdobeRGB色域也達到了70%,整體而言還是比較不錯的。對于一般用戶而言,無論是看電影、看照片,還是處理圖片,都足以滿足需求了。
·硬件配置與性能測試
了解整機外觀設計細節之后,我們來看看性能情況。
本次送測的聯想720S搭載了英特爾最新的第八代酷睿i7 8550U處理器、8GB內存、256GB固態硬盤,并未搭載獨立顯卡,而是直接采用處理器自帶的HD 620核芯顯卡,下面我們通過實際測試來看看其性能表現。
整機配置一覽
英特爾第八代酷睿i7 8550U處理器基于14nm制程工藝,采用四核八線程設計,初始主頻為1.8GHz,可睿頻至4.0GHz,共享的三級緩存為8MB,整體TDP(熱設計功耗)為15W。
處理器基本信息
筆者采用CINEBENCH R15對其性能進行測試,最終該處理器多核心獲得543cb,單核心170cb。從得分基本可以斷定這顆處理器性能屬于移動平臺中高端水準。
處理器性能測試
聯想720S搭配了一塊256GB固態硬盤,測試機器送來的時候已經進行了分區,我們使用軟件對其進行了測試,從結果來看,這塊固態硬盤的性能還是相當不錯的,基本達到了目前中高端固態硬盤的平均水準。
硬盤性能測試
綜合性能測試
綜合性能方面,我們使用PCMark 10對其進行評估,測試項目主要包括Web瀏覽、文字處理、圖片處理、視頻處理等幾個方面,貼近用戶的實際應用模式,最終得分3908,接近4000分的成績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
·續航與散熱能力評估
最后我們來看看這款產品的續航與散熱能力。
首先我們使用PCMark 8對其續航進行了測試,在剩余22%電量的情況下,這款機器的續航時間為3小時,而其實際續航時間基本在3個半或4個小時以上,對于一款輕薄型筆記本來說,在電池容量很難加大的情況下,這個成績還是比較不錯的。
續航能力評估
散熱測試環節,我們使用了AIDA 64與熱成像儀分別進行了理論與實際測試,下面看看測試結果:
散熱性能測試
首先來看AIDA 64,我們對機器進行了CPU、FPU、GPU三項測試,經過30分鐘時間未發現降頻,且核心溫度控制的非常好,在70℃以下,這是眾多第八代酷睿處理器新機中,散熱表現數一數二的一款機器了。
C面溫度分布
D面溫度分布
在熱成像儀的探測下,聯想720S C面與D面的整體溫度都不高,C面最高49.7℃、D面最高51.3℃。而散熱元件分布上,鍵盤正中靠右位置略熱,不過由于整體溫度不高,實際觸感還是相當舒適的。
·評測總結
通過測試可以看到,搭載第八代酷睿處理器的聯想720S,運算能力十分出色,憑借四核心優勢,在應對一些高強度應用時也能夠提供較為流暢的使用體驗。
此外值得稱道的是,聯想720S在散熱設計上讓人出乎預料,滿負荷下核心溫度不超過70℃,這樣的表現堪稱卓越。另外在便攜性、視覺體驗等方面,這款產品也都有著上佳的表現,對于商務辦公人士而言,它可以說是目前最好用的13.3英寸筆記本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