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此文主要針對小白、初級及中級玩家,高級玩家請無視。
大家可以自取所需,看感興趣的章節。
1.科普:如何選購一塊稱心如意的主板?——品牌選擇篇(干貨)
2.科普:如何選購一塊稱心如意的主板?——命名規則選購篇(干貨)
3.科普:如何選購一塊稱心如意的主板?——主板接口篇(干貨)
4.主板芯片的選擇
你需要哪些主板接口?
主板的接口很多,并且一直都在推陳出新,有人花了大價錢買了接口很全的主板,卻又用不著,有人需要一些接口,可是自己買的主板又沒有。
好多人問我的板子是SATA2接口,能不能上SSD啊,或者沒有USB3接口啊,怎么活啊之類的,在這一篇文章里可以得到解答。
SATA3接口:有當然好,沒有的話,SATA2也能用,日常使用中,如上網、辦公之類的,SSD在sata2和sata3下差距基本感受不出來,玩大型游戲的話,SATA3還是有必要
USB3.0接口:非常有必要,即使是USB2.0的設備插在USB3.0的接口上,速度也會有一定提升,更別說USB3.0的設備了。要是主板沒有,也不用換主板,直接用PCIE轉USB3.0轉接卡替代,速度和原生的沒有區別,甚至有時候比原生的還快。
另外針對玄學玩家,你需要光纖和同軸接口
兩個都是數字輸出接口,但是據說同軸聽音樂好,光纖看電影好,我沒聽出區別來。
HDMI接口如果是主板自帶的話,非常有必要
另外,PCI-E接口應該盡可能的多,同品質下兩塊主板,選PCI-E插槽多的那個,畢竟通過它可以擴展的東西太多了,比如聲卡,SATA-E,USB3.0等等
要是主板自帶診斷卡,那就非常好,華碩很多主板有probit功能,非常實用,有如上圖那種跑碼燈的話也行,這樣電腦不亮的話可以省去很多排查時間
另外,針對喜歡超頻的,建議選購帶一件清空BIOS功能的主板,省的摳電池,如圖為華碩的清BIOS鍵,不超頻的就別管了
最后,開始介紹芯片組了,我不可能每個芯片組都介紹,就推薦一些性價比高,升級空間大的芯片組吧
1.AMD 770系列
縱觀整個PC史,沒有哪個芯片組能超過770了,從AM2一直能支持到打樁機,而且DDR2/DDR3可以任選,不買不是人啊
目前770主板普遍100塊以內,DDR2的要貴一些,DDR3的便宜一些
CPU目前5塊-800塊的都有,單核到8核都有
SATA2接口起步,可以上SSD
而INTEL 775平臺雖然性能強勁,但是升級空間并比不上770
所以推薦想要最低價裝機的人選擇770
2.780/785/790gx/880/890gx系列
這個系列全系主板集成HD3/4系顯卡
如果就是辦公上網看電影的話,這個系列是首選
780/790GX集成HD3系顯卡,DDR2/DDR3可選,目前780主板100左右,不需要買顯卡,省了一筆錢,并且我親測HD3系顯卡硬解藍光原盤無壓力,手頭不寬裕的又要組HTPC的首選這個。
785集成HD4系顯卡,DDR2/DDR3可選,880/890gx集成HD4系顯卡,僅支持DDR3,某些
880/890GX主板支持打樁機,可根據自己情況選購
總之,需要用集顯的話,主板首選就是這幾款,INTEL的芯片組根本不要考慮,G41價格
貴,性能差,完全沒有可比性,而H55太貴,1155以后的又是CPU太貴,沒有性價比,不推
薦購買
我的第一臺HTPC是單核閃龍3000+富士康780G+1G內存,看碼率40M/S的片子妥妥的,實
在是找不出比這性價比還高的東西了
3.P67系列
推薦這個系列完全就是因為主板便宜,SABERTOOTH P67目前只要300多,而且支持的CPU范圍廣,不買不是人啊。
至于U貴的問題,可以先買一個便宜的,等大船靠岸了,再去撿I7 3770
建議大家不要等U便宜了再去買主板,1156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這里面全新板子的話,無疑是華擎玩家至尊 B85 殺手版最有性價比,淘寶上不到500包郵的價格完全無敵了,6相數字供電,所謂的殺手網卡也是個亮點,該有的接口都有,
高端一點的是華碩B85 PRO GAMER,價格感人但是用料扎實,據說采用全日系尼吉康-GT系列的10K黑金固態電容,提供5倍于普通固態電容使用壽命及額外20%高溫及低溫耐受溫差,各種擴展功能和接口也很全,就是價格感人。
華碩還有個B85M-GAMER,這個就不推薦了,堆砌了一些不實用的功能,價格還貴,比不上華擎殺手版
我覺得我說的太過復雜,很多人看了還是一頭霧水,那么我現在簡化一下,直接說,怎樣通過看主板選擇好主板。
還是拿P7P55D來做例子
紅線里面為主板的供電,看見那些黑色的方塊沒有,簡單一點的說,你可以通過數這些方塊的個數來確定主板的供電相數,如上圖,數一數就是14相供電,這是專門給CPU供電的。但是這塊主板宣傳的是16相供電,還有兩相哪里去了呢?注意主板中間的紅圈,里面兩個是專門給內存供電的,加起來就是16相。
供電的相數是越多越好,如果供電相數低了,會導致高功耗的CPU或者超頻狀態下的CPU工作狀態不穩定,輕則降頻,重則BOOM,所以供電是主板的靈魂,選主板先看供電。
另外,供電相數越多的主板,單個電容的負荷壓力較小,主板的壽命也會相應提高。
黑色方塊旁邊那些圓柱體東西就是電容。供電的電容分為很多種,一般來說,日本貨最好,日本貨里面還有等級劃分,這里就不深入討論,反正通過圖片也看不出來。
通常來說,電解電容采用塑料包皮包裹住電容,而固態電容則是由鋁殼包裹,當然也有一些個別的例子。例如著名的三洋OSCON固態電容則是采用紫色的塑料包皮。
上圖是微星的軍規系列主板,采用了鉭電容代替了固態電容,壽命更長,穩定性更佳,軍規系列是微星僅存的良心系列了
繼續,還是拿微星做例子
圖中紅圈部分是主板的散熱,由于這是高端主板,所以采用了大面積散熱模塊,散熱效果較好,可以提高主板的使用壽命以及高溫狀態下的穩定性
這是微星的中低端板子,可以看見散熱比較寒摻,直接拿掉了CPU供電的散熱,散熱塊也小了很多
所以,我認為,散熱是主板第二重要的因素,選擇散熱模塊大的,覆蓋面廣的為佳
2.電容及元器件
上圖是P7P55D LX和P7P55D PREMIUM的對比圖
可見紅圈里面,LX是板子上是空白的,而P板密密麻麻堆滿的元器件、芯片和電容
所以,選好主板,選擇主板上空白處少的,主板上的元器件越密,主板越好(僅針對相同芯片組做對比)
AM3+的小板都是帶集顯的,不推薦,老老實實上大板吧
文/squall516
編輯:Tony
圖:來源網絡
歡迎訂閱青年科技的頭條號(并將訂閱窗口移到最前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
:繼上一篇《計算機物理接口大全》(外部接口),如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查看我上一篇的文章。
主板是計算機的核心電路平臺,作為計算機的骨干和中樞神經,擔負著計算機各個硬件的調配及控制功能,其接口數量和復雜程度讓很多不熟悉計算機的小伙伴表示看了就頭疼。
接下來就為大家盤點主板上的各個內部接口和安裝方式,以后拆機或者更換硬件就不用擔心把電腦拆壞了!
CPU插槽一般位于主板的中心偏上位置,由多個接口點組成。
CPU插槽的接口命名一般為:接口方式+接口數。例如LGA-2066,說明它是觸點式(LGA)的接口,而且接口數為2066個。(AMD現在的CPU接口直接為代號命名)
以Inter為例,臺式電腦CPU普遍為觸點式(LGA)、筆記本的CPU為了避免跌落和震蕩對CPU造成接觸不良,基本采用針腳式(PGA)或者焊接式(BGA),采用焊接式的CPU想要自己更換CPU就難了!
我們可以通過主板參數上的接口型號和CPU上的接口型號來判斷二者能不能匹配使用。CPU每隔幾代就會更換新的接口,導致不同代的主板不能混用,想要升級CPU就得連主板一塊更換。說好聽點是:新的接口可以更快更好!新架構必須按新的接口布局才能實現!當然這是一部分客觀原因,換個說法就是:不換接口怎么讓你們換新產品。
安裝CPU的方式:
內存條插槽可以說是計算機內部拆裝最頻繁的一個插槽。藍屏?開不了機?把內存拔出來擦一擦再裝回去試一試!
一般ATX規格的大主板有4個內存插槽,頂級的X系列主板有8個內存插槽。普通的M-ATX、M-ITX為了節省空間和成本,普遍使用2個內存插槽。
內存條的版本總共有4代,目前市面上的計算機普遍用的是DDR3和DDR4,不同版本的內存條是不能通用的,每一代內存條都有不同位置的防呆口(缺槽)。
同一代但是不同容量、不同主頻的內存條可以混用,但是不同主頻的的內存條,最終速度以最低的那條來計算。例如主板同時插了一條8GB的主頻為1600MHz的內存條,還有一條4GB的主頻為1333Mhz的內存條,那么這個組合最終的內存大小為12GB,主頻為1333MHz。
雖然不少讀者插內存條的姿勢比我還熟練,但按照規矩還是寫下內存安裝方法:
將內存插槽左右兩邊的鎖扣按開,然后對準內存條上面的防呆口,將內存條平行插入,直到左右兩邊的鎖扣自動扣緊即可。
內存條插槽的選擇:
一般內存插槽由一種或者兩種顏色組成,同種顏色代表同一個內存通道。優先插滿同種顏色的插槽,如果主板內存條插槽無顏色區分,以8個顯卡插槽為例:按“1、3、5、7”或者“2、4、6、8”的順序來插就行。
1、主板供電接口
主板的供電接口一般位于主板的右側,尺寸較大,還是很好認的。
供電口為24pin接口,對準插口上的卡扣位置,將供電線插入即可。
2、CPU供電接口
CPU供電接口一般位于主板的最上方,接口規格為4pin、6pin、8pin、8+4pin,其中8pin最常見。
很多低功耗的的CPU,只需插上左邊四個供電口即可正常使用。但是,無論是高低功耗的CPU,建議將CPU供電接口全部插滿,以免CPU在睿頻工作時供電不足,導致電腦故障。
3、顯卡供電接口
隨著現在的獨立顯卡的性能越來越強,傳統的PCI-E供電已經無法滿足顯卡正常運行了,所以很多獨立顯卡增加了額外的供電口。顯卡供電接口位于獨立顯卡右上方,一般顯卡的供電口為:4pin、6pin、8pin、6+6pin、8pin+6pin、8+8pin。同理,全部插滿就是了!
4、硬盤供電口
傳統的SATA硬盤的供電接口為扁平15針接口,其中一端有凸出的防呆設計。
對一些多硬盤用戶,如果硬盤供電線不夠的話,還可以通過轉接線將電源上的4針并口轉換成SATA硬盤供電線來使用。
對于模組電源用戶,直接添加模組SATA電源線即可(其他類型的供電線同理)。
5、散熱風扇接口
主板上通常有多個散熱風扇接口,遍布在主板各個位置,除了CPU散熱風扇需要接上它,還有一些機箱的其他位置的散熱風扇也都是通過它來驅動。
散熱風扇接口一般為4pin跳線針,跳針大多附著白色的防呆塑料片,接口附近會有“FAN”標示。而散熱風扇有2、3、4pin之分,但是只要對準跳線針的防呆塑料片,順著邊緣插上去就沒錯了。
其中2pin的散熱風扇只能支持簡單的轉動功能,3pin的散熱風扇具有電壓調速功能,4pin的散熱風扇可以實現PWM(脈沖信號)控制調速。
6、主板電池倉
主板上的電池一般為CR2032紐扣電池,主要是為主板的BIOS供電,在電腦關閉期間,使得BIOS依然能正常記錄系統的時間和BIOS設置。
如果電腦用久后,發現每次開機時,系統里面的時間都變成很久之前的日期,基本就是電池沒電了,更換新的電池再重新設置一下系統時間即可。
此外,當電池沒電時,BIOS的設置也會被恢復成默認設置,包括BIOS密碼。
如果哪天電腦如果被BIOS密碼鎖定,可以通過扣電池,再短接電池倉的正負極放電,就可以重置BIOS設置了。
1、SATA接口
SATA接口作為目前市面上使用率最高的硬盤數據接口,主要用于連接傳統的機械硬盤或固態硬盤。
在SATA硬盤出現之前,硬盤都是采用并行傳輸,這就不可以避免地造成數據傳輸過程中的信號干擾。所以從2001年開始,幾大廠商開始合作推出SATA標準。目前SATA版本已經經過三個大版本的更新。
SATA接口的各個版本都是可以相互兼容的,只是高版本的硬盤插入低版本的接口時,速度只能達到低版本的傳輸速率,反之同理。
一般在主板的SATA接口附近,會標明SATA版本,在硬盤的參數上也會標明,6Gb/s就是SATA3,而3Gb/s就是SATA2。
2、mSATA接口(mini-SATA)
在一些老舊的筆記本上,還是可以看到第一代的mSATA接口。
mSATA接口的硬盤基本都是固態硬盤,相比傳統的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mSATA接口的硬盤尺寸可以做得更加小巧,更適合在筆記本上使用。
目前比較常見的是M.2接口(第二代mSATA接口)
3、M.2 NVME(運行NVM Express協議)接口
隨著固態閃存的讀寫速度越來越快,傳統的SATA通道已經無法滿足固態硬盤的發展,于是,建立在PCI-E通道上的固態硬盤開始推廣,M.2 NVME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經常把M.2接口跟M.2 NVME混淆,也有些JS把M.2 當成M.2 NVME來宣傳,但是兩者區別還是很大的。
首先,M.2采用的是SATA通道,其傳輸速度與傳統的SATA接口是一樣的,M.2 NVME采用的是PCI-E通道。同種閃存顆粒的情況下,M.2 NVME接口的固態硬盤傳輸速度遠比M.2 (SATA)接口的高得多。
另外,M.2(SATA)跟M.2 NVME的接口造型并不一樣。
4、PCI接口和PCI-E接口(PCI Express)
PCI接口可以說是計算機內部使用最廣泛的接口,其最大優勢就是高帶寬,高擴展性。而隨著技術升級,目前我們的使用的主板上,采用的都是PCI-E接口,但兩者的功能區別不大。
在PCI-E接口上,可以連接多種擴展硬件,例如:顯卡、網卡、聲卡、硬盤、USB擴展等,當然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用它來插顯卡。
一般主板上有多個不同類型的PCI-E插槽,主要包括:x1,x2,x4,x8,x12,x16和x32共計7種版本,其數值就是PCI-E的線路數量,每條線路的傳輸帶寬是一樣的,也就說,x16的就是占用16條線路,其帶寬是x8的兩倍,以此類推。
其中,x1、x4、x8、x16這三種比較常見,PCI-E插槽旁邊會標注它的型號。
x1通常用來連接小型的外接設備,例如聲卡、網卡、USB等,x4用來擴展硬盤,x16用來連接顯卡,x8也可以用來連接顯卡,在只有單個x16插槽的時候可以當做顯卡交火的副卡使用。
對很多不熟悉計算機的小伙伴,機箱跳線的接法算是最容易犯難的了。
機箱跳線接口雖然看起來密密麻麻的,但其實只要仔細看準接口上的標識,照著名字或者簡稱來插就行了。
當我們將主板裝入機箱里時,主要連接的線為:電源開關(Power Swicth)、重啟開關(Restart Swicth)、電源指示燈(POWER LED)、硬盤指示燈(HDD LED)、前置USB2.0、前置USB3.0、前置音頻孔(AUDIO)。
基本上新版本的機箱的跳線接口都位于主板的最下端。其中,前置USB2.0、前置USB3.0、前置音頻孔這三個跳線還是很好找的,而且插線上都有防呆設計,對準防呆孔插入即可。
然后我們找到主板的PANEL/JFP區域,一般在主板的右下角。然后我們可以仔細看一下跳線針附近的英文單詞或者簡稱。
電源開關(Power Swicth):看到Power SW、Power、PWR、PW等就是電源開關,直接將電源的跳線插入這個兩個跳線針就可以了,電源開關的兩根跳線針是無正反之分的。
重啟開關(Restart Swicth):看到RE、RE S、RST、Restart Swicth等RE開頭的基本就是重啟開關,同樣將重啟開關的跳線插入指定區域即可,重啟按鈕的兩根跳線針也是無正反之分的。
電源指示燈(POWER LED):電源指示燈分為正負兩條單獨的跳線,一般標示為:PLED、POWER LER、PWR LED、SYS LED、有些標示直接只標“+/-”,找準指示燈正負極跳線針插入即可。
硬盤指示燈(HDD LED):硬盤指示燈跳線也為正負兩根,一般標示為:HDD LED、HD LED、HDD,同樣對準正負極插入指定區域即可。
下圖為我這塊主板的連線方式:
切記,主板上的跳線針是很脆弱的,針口如果沒對齊時,大力插入容易造成跳線針彎曲甚至斷掉,所以接線時需要小心謹慎。
如果你有想了解內容,或者文章中有錯漏的地方,歡迎評論告訴我喔!
(本文一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創不易,請勿盜發,如喜歡文章,求點贊支持,謝謝各位!
盤究竟有多少個接口?目前常用的接口已經有4種之多!而且有的接口還存在不同版本,這就造成一個問題,當你毫無準備買了一塊硬盤回來后發現,要么是接口不對,要么是性能達不到預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梳理一下,這樣買硬盤就不會出錯了。
SATA/MSATA
SATA是個常青樹,已經存在許多年了,它替代了老式的IDE接口,安裝更方便,性能也提升很多。不過SATA一共分成兩種形態,三種速度規格,如果你正在使用的是老規格的主板,甚至換個機械硬盤都有性能瓶頸哦!
先說SATA 1代,這是最早版本的SATA硬盤接口,帶寬為1.5Gb/s,實際速度是150MB/S,線纜最大程度不允許超過1.5米(一般主板附贈的都是30厘米)。這種接口的性能大家也看到了,雖然當時比較先進,但是性能終究有限,現在隨便買一塊3TB的機械硬盤(3.5英寸)性能都無法滿足。好在還在用SATA 1代的電腦已經少之又少了,也不必過于糾結。
SATA 2代的推出直接將性能翻倍,帶寬達到了3Gb/s,實際傳輸速度為300MB/S,看起來確實強了不少。不過300MB/S的傳輸速度對于時下的固態硬盤來說實在是不夠看,性能制約嚴重。小編建議如果是這種老機升級(10年前的一些古董級還在運行的電腦),不妨考慮買容量小于120GB的固態硬盤,性能匹配剛剛好,價格也比較便宜。
接下來就是現在最常見的SATA 3接口了,SATA 3的帶寬又翻了一倍,達到了6Gb/s,實際傳輸速度達到了600MB/S,應對絕大多數SATA接口的硬盤毫無問題,而且SATA 3應該說是現在通用性最好的接口了,可以通吃全部SATA接口的硬盤。
SATA其實還有個孿生兄弟MSATA,其實它的定義和技術規范完全等同于SATA接口,不同的是它的外形發生了變化,基本和mini PCI-E沒有區別(但是不通用!),作用就是小型化。目前這種接口的固態硬盤比較少了,主要都是工業設備使用,屬于被淘汰的邊緣——因為有了更好的接口。
小提示:
某寶上有不少SAS接口的硬盤,價格超級便宜。這種接口外形和SATA接口一致,但是電壓不同,SAS接口可以向下兼容SATA硬盤,但是SATA接口卻用不了SAS硬盤,所以千萬不要買!
M.2
MSATA接口個頭確實比SATA小了,但是超極本的出現讓小型化需求更進一步,于是M.2接口出現了,最初這種接口叫NGFF,后來改名成為M.2。不過需要注意,M.2接口分為B key和M key兩種規格,也是不通用的哦!B key采用SATA一樣的規格界面,速度最高也就是6Gbps(同SATA 3),而M Key則是用更快的PCI-E ×4通道,這部分小編曾經推送過《硬盤接口你搞得清么?》,這里就不多說了。
U.2
M.2接口又要被淘汰?不是沒可能哦,最新的接口就是U.2,它之前叫做SFF-8639,2016年改名。U.2的設備端接口融合了SATA及SAS接口的特點,接口帶寬達到了驚人的32Gbps,支持NVMe協議,甚至供電能力也提高了,這都有助于提高SSD性能。不過這種接口至今也沒多少硬盤產品采用。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硬盤接口必須提一下,從100系列芯片組開始還有一個SATA E接口,這種接口外形有點像SATA接口,但也是直接用了PCI-E通道,不再用SATA通道,性能自然很好。不過呢,同U.2類似的是這種規格的硬盤產品至今都沒幾個,但是個頭又很大,不像U.2一樣具備小型化的能力,所以小編并不看好。就可見的一段時間來說,SATA 6Gb/s接口將長期存在,畢竟機械硬盤距離這種接口的理論極限還差很遠,完全可以應對;M.2規格可能在三至五年內被U.2接口取代,畢竟M.2接口還要區分兩種規格實在有點麻煩,現在看起來更像過度產品;最后就是U.2接口,未來高性能的固態硬盤很可能全面導向U.2,但至少目前還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