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領整個科技行業的代表公司,蘋果在各個方面都一直走在各家企業的前沿。在今年推出全面屏手機iPhone X后,蘋果又成功了引領一次全面屏風潮。各家手機廠商都紛紛跟進,目的就是想憑借著這波風潮,狠狠地賺一筆。
隨著全面屏技術的廣泛運用,越來越多設計師也將這一技術應用到其他數碼產品身上,以此得到更好的視覺體驗。
現在,設計師Aurelien Salomon打造了一款無邊框MacBook,看起來相當驚艷,呈現效果也要比戴爾XPS 13更出色,其左、右和上邊框都異常窄近乎無邊,就像是小米MIX這種全面屏一樣。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概念MacBook的屏幕看起來就是一個帶有圓角的矩形,這點跟iPhone X很相似。
既然屏幕變化,體驗隨著變化也是必然,該機運行的macOS系統采用了一些類似iOS 11的設計和方法,界面依舊整潔、簡約。
不過,在iPhone X身上引以為傲的Face ID卻沒有加入進去,不得不說,這無疑是一個“缺陷”!
段時間,英特爾宣布取消NUC系列產品,將Mini主機市場交給了華碩。這一消息讓長期服務于企業用戶、并沒有什么「市場活躍度」的Mini主機市場在此次充滿變數:缺少了來自英特爾第一方的支持和推動,機械革命和華碩對Mini主機的推進能力始終是個問題。
無獨有偶,即使是Mini主機的「另外半壁江山」——Mac mini,這半年的銷量也有些拿不出手。根據IDC的報告,2023年第一季的Mac的同比下跌40%,這還是在Apple更新了M2芯片后的銷量表現。以Mac產品序列中最便宜的Mac mini為例,盡管Apple沒有單獨公布M2 Mac mini的銷量,但從近期各經銷商為「M3 Mac mini」換代清倉的折扣力度來看,采用M2芯片的Mac mini確實有些「滯銷」。
不過從近期一則關于M3芯片的「爆料」來看,這些M2芯片的Mac mini也確實需要加急清倉了。根據YouTuber Vadim Yuryev的說法,M3芯片很可能要擺脫自M1芯片就開始使用的8GB內存,改為從12GB起步。為什么說「有可能」?因為「M3 12GB起步」這個說法其實是一個推論結果:Mark Gurman曾在彭博發文表示Apple已經開始測試預計在2024年發布的M3 Max芯片,此外Mark Gurman也表示某第三方應用開發商的測試日志中,有一款代號為J514的新款MacBook Pro,這款「J514」將采用M3 Max芯片并配備48GB統一內存。
圖片來源:Apple
而問題就出現在這個48GB中:一般來說,Max芯片的通用內存大小會是標準版的4倍,這也意味著標準版的M3芯片應該會配備12GB統一內存。但這一推論僅建立在前兩代采用相同工藝的產品階級上。考慮到M3系列芯片會改用臺積電3nm制程工藝,Apple完全有可能跳出M3 Max內存是M3標準版4倍的限制。畢竟12GB×4是48GB、8GB×6同樣也是48GB。再加上Apple在M2芯片上也推出了「24GB」這種8GB×3的奇怪組合,M3 Max完全也有可能是兩個「三倍」24GB核心的膠水平臺。
單從M3 Max提供48GB內存就認為標準版M3從12GB起步,在我看來有些過于樂觀了。再說了,根據Apple的在CPU、GPU核心上的一貫做法,Apple完全可以對12GB的M3芯片進行「軟件優化」,用關閉部分內存區塊的方式打造「8GB」版M3芯片。換句話說,只要Apple愿意,就算是未來的M4、M5芯片,同樣可以推出8GB的「青春版」。
不過話又說回來,盡管Mac用戶對8GB內存深惡痛絕,但在Windows陣營,大家對8GB內存的NUC又沒有多大意見呢?
很顯然,Windows用戶對8GB內存沒意見這個說法本身并不成立。Windows用戶之所以不在乎NUC只有8GB內存,根本原因在于幾乎所有NUC都能通過SODIMM自己添加內存,甚至不少NUC經銷商銷售的直接就是不包含內存的準系統,8G還是128GB全靠用戶自己動手、豐儉由人。
此外,采購NUC的企業通常也擁有更合理的運算資源配置方案,不需要在終端電腦上堆砌太大的內存。再加上部分遺留的32位企業定制軟件只能申請4GB內存,16G甚至是8GB的入門配置其實也能支撐輕度辦公需求了。
但macOS的情況就稍微有些不一樣了。
首先,macOS的內存分配同樣需要應用軟件申請,當8GB內存被不同App申請完后,系統也同樣會將部分非活躍進程放到由固態硬盤充當的虛擬內存當中,直到這里macOS和Windows的做法都還是比較相似的。
但問題在于,Windows系統GPU想訪問內存,需要通過觸發的DMA機制,比如內存映射或CUDA、DX、Vulkan的特定API。而macOS中「統一內存」本身就由CPU與GPU「共同使用」。從好的方面看,統一內存允許CPU和GPU共同訪問內存,同一份數據不需要經過內部分配轉發,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提高GPU的讀取速度,從而提高圖形性能。
圖片來源:Apple
但另一方面,統一內存也意味著CPU和GPU更容易出現互相搶占資源的情況。比如當Mac mini外接了多臺4K顯示器時,即使用戶不開啟其他「內存大戶」,光是基礎的圖形渲染也會對內存帶來顯著的占用。沒錯,在播放視頻時M1、M2芯片可以調用專門的解碼器,將H.265的編解碼壓力從CPU中釋放,但GPU依舊占據著珍貴的統一內存,讓CPU不得不把部份進程掉到SSD充當的虛擬內存中。
事情還沒完,由于成本原因,256GB SSD版本的M2芯片只搭配了一個NAND閃存芯片,這不僅直接影響閃存的訪問速度,同時也意味著這顆閃存需要承擔所有的訪問請求,預期壽命相較M1世代的雙NAND組合也更低。這對于Windows平臺來說其實也不是什么大問題,畢竟絕大多數Windows NUC都允許用戶自己更換SSD。但Apple卻選擇將NAND板載。如果不購買價格翻倍的Mac Studio或Mac Pro就只能用外接硬盤來續命。
當然了,作為Apple也貼心地為我們準備了內存、SSD的大容量定制選項,只不過從內存從8GB升級到16GB要加1500元,從256GB SSD升級到512GB也要加1500元,光是升級內存和SSD就要加電腦售價的66%。
這才是我們不喜歡8GB+256GB「青春版」M2 Mac mini的根本原因:看起來很劃算,其實每一步在變著法子「加錢」。
其實從Apple近幾年的表現來看,面對銷量緩慢下滑的Mac,Apple也有想著開拓傳統Windows用戶的市場。只不過主動貼近Windows用戶意味著Apple需要主動挖掘Windows用戶的痛點。幸運的是,在微軟持之以恒地「經營」下,越來越多傳統Windows用戶開始對陰晴不定的Windows感到厭惡。但在向Windows用戶「示好」的階段,Apple卻把事情想得太簡單。
不同于對價格不太敏感的Mac用戶,Windows筆記本用戶群體較為分散,有講究極致性價比的,有啥也不懂的,也有愿意掏錢買XPS這種「智商稅」的。而8GB+256GB的Mac,極為精確地躲開了大多數有換到Mac陣營想法的潛在客戶,卻又引起了對性能敏感的用戶的痛點。
再加上近幾年閃存價格回落,越來越多Windows筆記本選擇以16GB+512GB的配置起步,8GB+256GB還賣到八千元的Mac幾乎沒有招架的可能。既然上游產業鏈都降價了,那這些筆記本廠商再不降價那可就說不過去了。況且現在筆記本市場的內卷程度可不比手機市場這邊低多少,就算你不降價競爭對手也會降價,到頭來消費者只會罵你一通后再去買其他品牌的產品。
圖片來源:Apple
大膽預測,在2023年會有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和電腦廠商會推出擁有1TB甚至是2TB儲存空間的產品,畢竟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拿電腦來修圖和剪輯視頻,所以市場對于大儲存的需求遠比32G運存更加迫切,況且在這個512G版本和1T版本價格差不多的當下,也該到了普及的時候了。
而當16GB+1TB成為Windows陣營的標準配置時,低配高價的「入門版」Mac除了macOS之外,還有什么優勢呢?
在我看來,Mac與其用8GB+256GB這樣的「入門款」卡位,倒不如放棄自己階梯式收費的定制配置,用NUC準系統的方式來推廣大內存、小硬盤的Mac mini。確實,Mac配套的SSD中都搭載了保證數據安全的T2芯片,但比起一錘定音的配置,成本更低的USB拓展甚至網絡硬盤映射其實更符合Mac mini的使用場景。筆記8GB+256GB的Mac mini,16GB+128GB+USB或網絡存儲拓展Mac mini可能更受歡迎:16GB內存保證了Mac久用不慢、小固態+大拓展的配置也允許用戶以更低的成本搭建文件存儲體系,同時也有助于2TB iCloud的推廣。
至于電商平臺那些29XX元的M2「青春版」Mac mini,等他們降到符合自身定位的價格時,自然不愁銷量。
天到了,又是開新品發布會的季節。
3月9日凌晨二點,被網友們戲稱為“科技春晚”的蘋果新品發布會終于開幕。性能全面提升、支持5G網絡而且價格十分便宜的全新iPhone SE系列,固然是本次蘋果發布會上的主角,但能夠吸引到我們目光的產品,卻不只有一度為蘋果產品挑大梁的iPhone。
在今年的首場發布會上,蘋果不僅帶來了新款自研芯片M1 Ultra,還帶來了采用這枚蘋果自研芯片的全新產品Mac Studio。根據過往經驗來看,M1 Ultra的性能以及功耗表現依然非常值得我們期待,Mac Studio的出現更是可能將蘋果Mac產品的性能表現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線。
話不多說,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蘋果在春季發布會上發布的Mac相關新品。
去年九月份,蘋果在秋季發布會上公布了M1 Pro和M1 Max自研芯片,這被部分媒體認為是蘋果為M1系列自研芯片蓋棺定論的信號。自那時候開始,市面上就不斷流出蘋果即將在今年春天推出新款自研芯片的消息,無數果粉都在期待著Apple M2芯片的正式到來。
在今天舉行的春季發布會上,蘋果確實帶來了最新的自研芯片,但這并非無數果粉翹首以待的Apple M2自研芯片,而是Apple M1家族的最后一款芯片——Appple M1 Ultra。
根據蘋果官方介紹,在現有代工技術和M1芯片架構的限制下,想要創造一個比M1 Max更大的芯片是一項極大的挑戰。為了讓M1 Ultra的性能表現能夠達到預期,蘋果采用了Ultra Fusion芯片拼接技術,通過晶粒到晶粒的方式,將兩片M1 Max芯片用硅中介層相互連接而成,如此一來,M1 Ultra的芯片面積自然達到了M1 Max的兩倍。
在這超大的芯片面積下,M1 Ultra擁有著1140億枚晶體管,其中處理器的部分包含了一個16性能核心+4能效核心架構的20核心CPU,前者每個核心有192KB指令緩存、128KB數據緩存,總計48MB二級緩存,后者每個核心有128KB指令緩存、64KB數據緩存,總計8MB二級緩存。
GPU核心增加到64個,其中包含8192個執行單元,最多196608個并發線程,最大算力21TFlops,紋理填充率每秒6600億,像素填充率每秒3300億,是以往M1系列芯片的數倍之多。
神經引擎核心翻倍至32個,每秒22萬億操作算力,性能八倍于M1。
媒體引擎則繼續支持硬件加速H.264、H.265、ProRes、ProRes RAW,包含2個視頻解碼引擎、4個視頻編碼引擎、4個ProRes編解碼引擎。
從規格上看,M1 Ultra無疑是性能最為強悍的蘋果自研芯片。
不僅如此,利用Ultra Fusion技術,Apple M1 Ultra的連接帶寬相比傳統的主板到主板提升2倍,可達到2.5TB/s的低延遲處理帶寬,這也使得這枚芯片最高可以支持128GB的統一內存。在影音創作、3D渲染等場景下,M1 Ultra芯片可以獲得更強的性能與更低的功耗。
能效方面,蘋果官方宣稱,相比某款10核心桌面端處理器,M1 Ultra僅需三分之一的能耗即可達到相同的性能,相比某款16核心桌面端處理器,M1 Ultra在同等性能下功耗低100W、同等功耗下性能強90%。
當然,和往常一樣,蘋果從來都不會公布對比的是誰,給出來的性能功耗曲線也很“魔幻”,但是M1 Ultra依然算是一款足夠亮眼的自研芯片。
光有芯片顯然不夠,果粉們期待的是全新的產品。遺憾的是,在這次春季發布會上,對筆記本行業影響最長遠、最受大家歡迎的MacBook Air產品線并未得到更新,但是蘋果也為苦苦等待著高性能Mac設備的果粉們準備了一份出其不意的禮物,那就是全新的Mac Studio。
從外觀上看,Mac Studio延續了Mac的“刨絲器”和Mac mini系列的方形設計,機身采用鋁金屬壓制一體成型工藝,底邊長僅7.7英寸(約195.58mm),高僅為3.7英寸(約93.98mm),整體高度比此前的Mac mini高出2倍左右,但是依然小巧玲瓏,可以放置于多數顯示器下方。
配置方面,Mac Studio首發搭載M1 Ultra自研芯片,用戶可以自行選擇M1 Ultra芯片+128GB統一內存的頂配版本,此外,Mac Studio配備的固態硬盤數據讀取速度最高可達7.4GB/s,容量最高可達8TB。
為了充分釋放M1 Ultra的性能,Mac Studio采用了創新的散熱設計。如圖所示,該機經由底部開口進風,在雙離心風扇和精確放置的風道引導下,氣流流經內部元件,最后熱風將會從外殼背部的逾4,000個散熱孔散出,以此幫助高性能芯片降溫,即便是在運行最繁重的任務時Mac Studio也能夠始終保持高效運行。
至于接口方面,除了機身正面配備了兩個USB Type-C接口和SD卡槽,Mac Studio還在產品的背面設置了4個可連接顯示器和高性能設備的雷電接口,甚至還有HDMI、USB Type-A、3.5mm耳機接口、RJ45網口和SD卡槽等等,接口配置算是很合理了。
說了這么多,我想大家最關心的部分想必還是產品價格。目前Mac Studio已經登陸蘋果中國官網,其中M1 Max版起步價為14999元,M1 Ultra(48核GPU)版起步價為29999元,M1 Ultra(64核GPU)版起步價為37499元,選配128GB統一內存還要再加6000元。即日起即可預訂,3月18日正式發售。
從本次發布會來看,蘋果的ARM Mac策略正在使其不斷受益。
首先,Apple M1芯片無疑是一次極為成功的嘗試。這款芯片的出現,不僅向外界展示了蘋果高超的芯片設計能力,同時也表明了蘋果不愿受制于人的決心,讓蘋果徹底擺脫了X86架構的掣肘。出色的能耗比,也讓搭載這枚芯片的蘋果iPad Pro/MacBook Air/MacBook Pro系列獲得了不少好評。
如果說Apple M1芯片在當時算是一次極為成功的嘗試,那么Apple M1 Ultra芯片就是蘋果在反復測試后推出的成熟產品。出色的能耗比、極致的產品規格,搭配上蘋果自家的統一內存架構、神經網絡核心等跳脫X86架構的全新資源調度方式,這塊芯片能讓用戶獲得更加成熟、更加完整的ARM Mac產品體驗。
Apple M1 Ultra的出現,也讓蘋果有底氣去推出Mac Studio這樣一款面向設計師、工作室等深度辦公需求的產品。從這款產品的配置來看,Mac Studio基本可以看作許久未能得到更新的Mac Pro的“續作”,在蘋果自研芯片的加持下,這款產品的機身變得更加小巧、性能也變得更加出色。只要定價合理,這款產品必將成為旗艦市場上非常具有競爭力的深度辦公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蘋果Mac產品的硬件水平的確在不斷提升,但是時至今日,ARM Mac的軟件生態依然是個沒有得到解決的難題。即便是在軟件生態上有著不小號召力的蘋果,同樣很難說服第三方開發者進行從X86到ARM的軟件遷移,現階段依然有不少主流軟件無法提供ARM版解決方案。因此,除非你對自身的需求非常明確,否則還是不要隨便購買高價Mac產品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