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付虹醫生
婦科病房,久不聯系的初中同學小潁出現在我的面前,著實嚇了我一跳。要知道,小潁可是我們初中時的班花,那時候的她每天都穿著光彩照人,像一只驕傲的小孔雀。平時她都不怎么愛搭理別人。后來初中畢業,我考上了高中,而她考上了技校。再后來,聽同學說她嫁給了一個富二代,就專心做家庭主婦了。
如今的她依然光彩照人,看到我,小潁熱情的拉著我的手寒暄:“付虹醫生,如果不是你現在這么出名,我都不知道你現在在北京的大醫院上班。還記得上初中的時候,你就學習特別好,當時我們都很羨慕你。要說我那時候也不差,可是我總覺得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現在哎……”
有朋自遠方來,我還是招呼小潁坐下,問她有什么事需要我幫助。
知道了小潁的過往,第一次雖然嫁給了富二代,可是因為生了女兒,備受婆家冷落,一向心高氣傲的小潁離婚了。現在小潁又開始了工作和新生活,現在又懷孕了。
詢問了小潁月經婚育史,了解到她目前沒有什么不舒服,給她測了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征也都正常,給小潁開了血尿常規和盆腔超聲等化驗檢查。B超提示:早孕9+周,胎芽3cm,胎心正常。
“付醫生,我這么遠過來找你,其實想讓你幫我開一個假條。我現在的工作需要每天對著電腦,輻射太大,害怕會傷害到我腹中的寶寶。這是給你準備的小禮物,迪奧的新款香水,希望你喜歡。”小潁一邊說一邊從自己隨身帶的包包中拿出了一瓶香水放到我手里。
拒絕了香水,我也拒絕了給小潁開假條。
“怎么?嫌禮物不夠可心?”小潁疑惑的問我。
“付醫生,12床子宮肌瘤剔除術后1天,說肚子有些不舒服,您過去看看”。12床的責任護士露露過來告訴我。
我出去看12床的病人,小潁也跟著我出了醫生辦公室。
等我處理完12床的病人,小潁正和我們的主班護士曉紅聊天,看到我回來,小潁說道:“終于知道老同學為啥不給我開假條了,你們的護士曉紅都懷孕30周了,居然還堅守在電腦前辦公,不容易啊!”
對于電腦的輻射,相信很多每天都要面對它工作的準媽媽們都會心有余悸,擔心它的輻射會影響到孩子。
說到輻射,它分為兩種,一種是電磁輻射,另一種叫電離輻射。
電磁輻射充滿著我們生活的空間、宇宙。除了電腦,我們生活的空間里面充斥著各種放射著輻射的東東,陽光、wifi信號、4G信號等都是電磁輻射,所有的電器包括洗衣機、電視機、電燈等等,甚至電吹風、電磁爐,地鐵和飛機場里面的安檢處,在開機運行的時候都會發出電磁輻射,這些電磁輻射對我們的健康沒有害處。
這些輻射并不會危害包括胎兒在內的人體健康。人們對電器輻射的高度戒備,有些杞人憂天。接觸電磁輻射我們包括孕媽媽在內也不需要防護。
對于每天都要面對的電腦呢?目前,沒有發現視頻作業對胎兒有不良影響。有研究表明,一周電腦工作20小時以上對胎兒沒有明顯危害。但應注意每工作1-2小時后應休息15分鐘。
看到這里,我問小潁:“經常需要在電腦前工作的你放心了嗎?工作時候也要注意勞逸結合,不工作的時候,遠離電腦,適當散步或者休息。”
除了電腦,手機也不容忽視,如果一定要看手機的話,可以采用看20分鐘,就向20英尺(大約6米遠)的地方看至少20秒,讓眼睛看遠處得到放松。還要有意識的增加眨眼的次數,使用空氣加濕器增加空氣濕度等來改善眼睛干澀的癥狀。
哪些輻射才是孕媽媽必須防的?
電離輻射因為對健康有害,所以人工的電離輻射都被屏蔽在局限的空間內。醫院的CT機、X光機所用的都是X線是電離輻射,核電站工作時產生的放射線也是電離輻射,放療時也是用電離輻射進行腫瘤的治療。但醫院的放射科、放療科以及核電站都做了防護設施,射線局限在特定空間,而進入的人需要穿防護服。
因為一般的生活中,我們不能接觸到電離輻射,因此不需要穿防護服。需要進入有電離輻射的空間內,我們必須穿專業的防護設備。比如醫生在放射科工作,如果進入有射線的房間,要穿鉛衣,普通的所謂孕婦的防輻射服根本不會起到任何作用。電磁爐、電壓力鍋是普通的電器,釋放的也就是電磁波,孕期可以安全使用。
懷孕時工作之外,盡量遠離電腦和手機是正確的,那么建議孕媽媽做哪些活動呢?
生命在于運動,懷孕了也不例外。孕期的運動訓練對妊娠及分娩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孕婦呼吸及血液循環增強,有利于孕婦身體健康,增強肌肉力量,有利于促進分娩,同時也會利于胎兒的生長發育。
孕期運動訓練的原則主要是適量,一次活動不超過20分鐘,脈搏呼吸加快,但休息15分鐘后,可以恢復者即可認為適量。運動時不要空腹,運動中多飲水,如果出現不適感應及時停止。
孕婦應該避免有可能造成腹部受傷、跌倒、關節張力過大及高度緊張的運動,如接觸性運動、靈活性技巧運動。
進入妊娠中期,孕婦應堅持每天做孕婦體操,活動關節,鍛煉肌肉,可使周身輕松,精力充沛,同時可緩解因姿勢失衡而引起身體某些部位的不舒服感。
對于多數孕婦來說,低沖擊力的體育鍛煉比如散步、游泳、騎車比猛烈的跳動、踢球、打球要好;在孕中期比較安全時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孕前不愛活動的女性,應等到孕中期再開始循序漸進的體育鍛煉。
除了運動,看看小說,聽聽舒緩的音樂,讓自己的情緒更加平和舒暢,都是對寶寶最好的照顧。
嬌氣的孕早期,孕媽媽還有哪些注意事項?
(1)孕6-10周盡快產科建冊并系統產檢;
(2)醫生根據孕前BMI,提出孕期體質量增加建議,見表1。
(3)繼續補充葉酸0.4~0.8 mg/d至孕3個月,有條件者可繼續服用含葉酸的復合維生素。
(4)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如放射線、高溫、鉛、汞、苯、砷、農藥等),避免密切接觸寵物。
(5)慎用藥物,避免使用可能影響胎兒正常發育的藥物。
(6)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吸毒等)及生活方式;避免高強度的工作、高噪音環境和家庭暴力。
(7)保持心理健康,解除精神壓力,預防孕期及產后心理問題的發生。
“付虹醫生”出新書啦,《付虹醫生告訴你:無炎的女人最美麗》,
目前京東、當當等各大平臺均有優惠!帶給您健康好運氣!
今人人每天智能手機不離手,電動車和智能家居電器也越來越普及,那你擔不擔心電磁輻射傷害呢?
來源:pixaby
有人會說“全世界那么多人都在用,也沒聽說誰因為這個生病送醫院的,放心用就好,不用管它”。
也有人會說“還是保險起見,謹慎一點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平時能少玩手機就少玩,身體真出了問題,到時后悔就晚了”。還有人會說“輻射可不是鬧著玩的,那玩意兒相當厲害,都能讓胎兒畸形,我用手機打電話時間長了都頭暈,現在到處都可以連 Wi-Fi,實在防不勝防,最近家里買了幾大盆仙人掌來吸收輻射”。
那究竟什么是電磁輻射?電磁輻射對人體真的有傷害嗎?
Part.1
此輻射非彼輻射
可以先從“電磁波頻譜圖”說起。
無論是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泄露產生的 γ 射線、醫院里拍攝 CT 時的 X 光、烈日下的陽光、室內的 LED 燈光、手機通話和無線上網時使用的射頻電磁波,還是檢測體溫時使用的紅外線,他們都屬于電磁波大家族,都可以以波動形式向外傳播電場和磁場。一束光的亮度可以看起來是保持不變的,但實際上每秒內光都由亮變暗和由暗變亮周期性變化了很多次,只是人眼察覺不出來。頻率可以用來衡量電磁波每秒變化了多少次,也就是變化的快慢。
下圖中從右到左,頻率從最低的 0Hz 一直到最高的 1024Hz。不要小看了頻率這一數值,不同類型的電磁波僅僅因為頻率不同,所表現出的特性就大不相同,比如有的能穿透金屬和人體,有的擅長繞過障礙物,有的可以被人眼看到,有的擅長加熱物體等等。當然,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對于人體產生的效應也是不同的。
來源:維基百科
平時說的電磁輻射在專業資料中也被稱為“電磁場下的暴露”,日常接觸的主要分為兩類:極低頻電磁場和射頻電磁場,準確來說它們都屬于非電離性電磁輻射。
前者的出現是因為平時使用的交流電通常為 50Hz 或 60Hz 頻率,各種電力設備和電器都會產生這一頻率附近的電磁場,像輸電線,變電站,軌道電車,電動車,電視機,空調機,電冰箱,洗衣機,電磁爐,電熱毯等周圍都不可避免有一定強度的極低頻電磁場。
后者更多產生于具有通訊功能的設備,比如手機,平板電腦,Wi-Fi 路由器,手機基站等,射頻電磁場(800MHz 至 3GHz 的頻率)是跨越一定距離傳播信息的載體,微波爐用于加熱食物所使用的微波也屬于這一頻段。
它們是否有可能對人體產生傷害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各種電磁波只要強度足夠大,都夠讓你“吃一壺”的。哪怕是表面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可見光,如果照的太強烈,也會讓你曬傷,讓你熱得要死,而把光的能量集中會聚,還可以設計出專門的激光武器,“殺人不眨眼”。當然在平常強度下,柔和的陽光和燈光還是可以把你照的舒舒服服的。
具體就極低頻電磁場和射頻電磁場而言,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它們作為非電離性電磁輻射,不具備電離性效應。電離性效應是高頻率的電磁波(包括 γ 射線這樣的核輻射和 X 射線這樣的電離性電磁輻射)所專有的,可以破壞人體內蛋白質和 DNA 等分子的化學鍵,造成分子的性質改變,甚至讓細胞內的分子失去生理活性或者整個細胞受損死亡,還有機會讓體內的正常的細胞變成癌細胞,誘發癌癥。由于電離性效應,核武器爆炸和核電站泄漏產生的核輻射殺傷巨大。
作為一個基本常識,“此輻射非彼輻射”,極低頻電磁場和射頻電磁場并不具備核輻射的那些本領,不應把別的類型輻射的“鍋”讓非電離性電磁輻射來背。
壞消息是相對沒那么可怕的非電離性效應還是存在的。射頻電磁場具有加熱效應,可以加速物體內分子運動,產生熱量,造成溫度升高,這也是微波爐的工作原理。如果強度足夠高,加熱人體造成燒灼傷害也是可能的。而極低頻電磁場可以在人體內形成感應電流,如果強度足夠高,會對神經系統和內臟的正常工作造成影響,甚至相當于產生了觸電的效果。
Part.2
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危害
我們在平時實際場景中接觸到的射頻電磁場或者極低頻電磁場的強度,相比于被加熱或者觸電的程度還是低很多個數量級的,比如用來加熱食物的微波爐工作功率一般為 500 瓦至 1000 瓦,而筆記本電腦發射類似頻率 Wi-Fi 信號時的功率只有不到 0.0002 瓦[1]。
來源:pixaby
但研究者關心的也不僅僅是電磁輻射會不會“一擊殺傷致命”,還可能“溫水煮青蛙”,每次接觸時候對人體正常工作產生點不利影響,“貢獻綿薄之力”,日積月累最后成為“健康刺客”。
對于極低頻電磁場和射頻電磁場會不會危害人體健康這個問題,科學家已經進行過很多年的研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僅僅在過去三十年就有大約 25000 篇相關的論文,這里無法一一列出所有研究結果,但總體結論是“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暴露在低強度的電磁場中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2]。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研究關注的不僅是普通人群,也包括兒童和孕婦這樣的特殊群體,范圍也涵蓋了各種可能的疾病,比如癌癥,情緒低落,抑郁焦慮,不孕不育,胎兒流產和畸形,眼部疾病等等,都與上面所說的總體結論相符。下面是這方面研究的幾個具體例子:
● 2022 年英國牛津大學和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研究團隊發表論文顯示,經過對 130 萬名英國女性超過 10 年的數據跟蹤分析,幾乎沒有跡象表明使用手機(包括十年以上長期使用者)會增加腦腫瘤的風險,也不會影響具體類型或腫瘤位置[3]。
● 2020 年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的研究結果顯示,對于基因組和發育過程與人類相似的斑馬魚,實驗中將其胚胎暴露在 5G 手機通信頻段的電磁場下兩天時間,胚胎死亡率、發育情況或對光的反應沒有受影響[4]。● 2013 年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和巴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居住在高壓輸電線附近的成年居民在白血病,腦癌,惡性黑色素瘤、乳腺癌等多種癌癥的發病率上沒有統計上顯著提升[5]。● 2009 年一項針對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四個北歐國家大規模研究顯示,從 1974 年到 2003 年,盡管手機的使用率逐年提高,但是腦膜瘤及膠質瘤的發病率并沒有隨之有增長的趨勢,兩者之間幾乎沒有關聯[6]。
如同食品保質期一樣,目前多個國際組織也設置了電磁輻射強度的安全上限,在限制值以內,目前不僅沒發現會導致人體健康危害,連更細微的生物效應都不足以產生。
例如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對于極低頻電磁場設置的安全上限為磁場強度 100μT[7],實際中電冰箱,電視機,空調,洗衣機,洗碗機,電腦,吹風機等電器在距離三十厘米外磁場強度一般都在 3μT 以下,甚至不到 1μT,而高壓輸電線附近的磁場強度也只有 0.2μT[2]。
一般情況下,各種電器和電子設備的電磁輻射值都是符合標準的。移動通信中每部手機和每個基站保持發出信號強度在一定上限之內,也是一舉多得,不僅滿足了電磁場強度的安全上限規定,也防止了信號之間相互干擾而影響通信質量,還可以節省電量。
事實上,人類與極低頻電磁場和射頻電磁場打交道已經有了超過百年的歷史, 1894 年意大利人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報,收發設備就會讓不少人暴露在無線電波的電磁場中。
而同一時期,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也已經獲得了多項電器的發明專利,日常各種電器周圍產生極低頻電磁場也無可避免。在無線電報發明之后的第二年即 1895 年,另一位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 X 光,數年后倫琴與馬可尼分別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但無線通信和 X 光的后續劇情卻大不相同,一個是持續大放異彩的起點,另一個是潘多拉魔盒的打開。X 光機剛剛問世的時候,其實也曾經風靡一時,追求時尚的人們爭相為自己拍攝“骷髏骨架”照片,體驗新奇效果,成為大眾的玩具。
來源:pixaby
但是經過不長時間后,人們就逐漸意識到了其中的“不對頭”,X 光機器的深度玩家出健康問題的越來越多,X 光作為一種電離性電磁輻射,其危險逐漸被人們所正視,最終X光機被嚴格局限在了醫學等少數專門用途。各種與電有關的機器盡管一直是非電離性電磁輻射的源頭,但百年以來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健康威脅,快速發展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下,非電離性電磁輻射一定程度上也是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
應該說,現有的大量研究結果和經驗常理,有力證明了非電離性電磁輻射不大可能產生像“手機一打電話就頭暈”這樣明顯和立竿見影的健康影響,否則怎么一直沒人發現呢?
但是對于長期微弱而又不顯著的健康風險,科學家也很難通過研究完全否定,斬釘截鐵、板上釘釘說完全不存在,而反過來要證明日常接觸的電磁輻射具體會提升某種疾病的風險,必須要有非常充足的證據,排除復雜的其它各種可能,才有信服力。“非常微弱的聯系”和“完全無關”兩者之間并不那么容易區分。
英國科學家曾經做過研究認為高壓電線附近居住的兒童由于電磁場下的暴露,患白血病的風險會是普通兒童的 2 倍[8]。但研究結果面臨著多方面的質疑,比如其它研究中也探索了類似問題,但結論是兩者之間并沒有關聯,單項研究的結果距離得到學界公認和上升為共識,還相差很遠。
此外,居住在高壓電線附近居民往往本身家庭經濟條件和居住環境就差,而列車震動和噪聲等因素也無法排除,如果實驗人群中患者個數非常少,巧合和誤差也容易產生影響。兒童白血病發病率上升會不會與這些干擾因素“脫不開干系”,并不是高壓電線電磁輻射的錯?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驗證。目前來說,非電離性電磁輻射導致兒童白血病只能稱得上是一個假想或者懷疑。
Part.3
如何看待不同大小的風險
有人會說,非電離性電磁輻射是不是像吸煙一樣,是一種可能的風險,就像有人吸煙一輩子,到八九十歲也很健康,有人從不吸煙,但也患上了肺癌。事實上,兩者的風險程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吸煙有害健康”已經是學術界乃至社會大眾公認的觀點,吸煙具體會引發什么樣的疾病,具體會提高多少風險,都已經被大量研究所揭示。
來源:pixaby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網頁資料[9],吸煙僅在美國就造成每年 48 萬人死亡,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可升高達 25 倍,吸煙可以提升懷孕女性嬰兒早產的可能……而非電離性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主要停留在猜測和懷疑,還缺乏證據支持。
不同的健康風險有大小之分,比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指南[10],可能導致癌癥的物質分為四個級別:1A 級,2A 級,2B 級和 3 級。
1A 級是指有足夠證據證明的致癌物,包括 121 種物質;
2A 級是指有相當可能的致癌物,但沒有充足的證據,比如動物實驗發現了致癌性,人體實驗卻沒有發現明顯致癌性,包括 89 種物質;
2B 級是指可能的致癌物,但證據非常有限和微弱,包括 318 種物質;
3 級是指可疑的致癌物,但缺乏證據支持,包括 499 種物質。
四個級別導致癌癥的風險由大到小遞減,射頻電磁場和極低頻磁場被列入了 2B 級,極低頻電場被列入了 3 級。
1A 級致癌物是風險最高的,也是最需要采取措施防范的,各種電離性輻射全部都是 1A 級致癌物,而平時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香煙,酒精飲料,檳榔,加工肉類,咸魚,苯并芘(燒烤油炸食物中含有),室外空氣污染,木屑,人乳頭瘤(HPV)病毒,幽門螺桿菌,黃曲霉毒素(發霉食物中含有)等也都屬于 1A 級致癌物。
也就是說,IARC 認為非電離性電磁輻射的致癌風險遠低于上面這些“隱形殺手”,完全不能與這些最危險致癌物相提并論,當然現實中大多數人還是難以完全遠離這些“1A 殺手”。
紅肉(牛肉、羊肉等)和 65 度以上的熱飲料被列為了 2A 級,IARC 認為非電離性電磁輻射的致癌風險也要顯著低于它們。和非電離性電磁輻射同致癌風險檔次的日常例子有 2B 級的泡菜,3 級的咖啡(曾被列入 2B 級,后來下調到 3 級)和茶。
平時在咖啡廳里會被問到“Tea or Coffee(茶還是咖啡?)”,其實不管選哪一樣,都是喝了一杯“可疑致癌物”,咖啡和茶的致癌嫌疑一直沒有完全洗脫,只是風險很低。對待日常接觸的電磁輻射,不妨參考一下平時對待類似風險級別的泡菜,咖啡和茶時的態度。
那么平時的那些防輻射手段是否有用呢?首先,“家庭微信群”和營銷公眾號上經常轉發的“絕招”,比如在電腦旁放一盆仙人掌,穿孕婦防輻射服,手機防護貼等,在科學上不靠譜,并不能真正降低電磁輻射。
來源:pixaby
而真正能降低周圍電磁場強度的簡單有效方法有兩個,一是減少電磁輻射產生的源頭,比如減少各種家用電器和電子設備的使用時間,極端的做法甚至是返璞歸真,回到“家里只有手電筒一件家用電器”的原始生活,二是電磁場輻射強度基本都遵循著“距離產生美”的規律,隨著距離增大,電磁輻射強度迅速下降,那么睡覺的時候把手機放的距離遠一些,將居住場所搬離變電站之類的做法確實可以減弱一些輻射。
但是要考慮的一點是,以上所減少的有限電磁輻射劑量是否會真的起作用。比如晚上睡覺時把待機狀態手機放遠處所降低的電磁場暴露強度,相比于白天使用手機時候的電磁場暴露強度,如果前者只是后者的一個零頭(事實上待機狀態手機產生的電磁場強度也確實明顯小于使用狀態下),則做法意義并不大。
我們平時每天接觸的是各種來源產生電磁場的累加,不只是各種電器,連自然界本身都是電磁輻射源頭之一,只是減少其中某一兩個,可能對總體影響微乎其微。另一個需要橫向對比的是,如果不采取防護措施,平時接觸的電磁場強度相比于安全上限值依然非常低(比如前者只是后者 1%),那么采取措施將 1% 降到 0.5%,也是意義很小。
在我們平時生活的世界,每時每刻都要面臨各種風險,有的風險會大概率轉化成實際中的可怕危險,值得人們花大力氣去防護。面對非電離電磁輻射威脅健康這樣尚沒有明確證據支持的擔憂,并不很值得花費成本去防護,而且現代生活也很難離開各種電氣電子設備所帶來的便利。除了非電離性電磁輻射,此類非常微弱的風險還可以列舉出很多,隨處可見。如果遇到每個都如臨大敵,恐怕正常工作生活都無法維持了。當然目前的認知和對策都是基于已有的研究結果,也不排除未來新的科學發現會影響人們重新審視日常電磁輻射問題。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丁香醫生原創】一提到「輻射」兩個字,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怕。WiFi 有輻射、電腦有輻射、微波爐有輻射、基站有輻射……原來地球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今天丁香醫生就來給大家講講關于輻射的 5 個真相,讓大家不再提心吊膽過日子!
一、WiFi 路由器有輻射,晚上睡覺一定要關!真假?
假的!
WiFi 路由器產生的輻射是「非電離輻射」,而且輻射劑量非常低,幾乎可以忽略!
根據權威機構的規定,人體不同身體部位接受輻射的安全暴露限值是不高于 1.6 W/kg。研究發現,WiFi 信號在人的頭部 SAR 值僅 0.0057 W/kg,比限定的安全值低了 280 多倍!
所以,關不關路由器,主要看你準備幾點睡,也要看你想幾點起。
二、電腦旁放仙人掌,可以防輻射!真假?
假的!
輻射大致分為兩種:「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通常電離輻射有害,非電離輻射無害。
電腦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對身體沒有傷害,所以不用防。
生活中最常見的有害輻射是 X 光,比如醫院的 X 光拍片機和 CT 有少量電離輻射,但仍在可控范圍內。
大家想想,如果仙人掌真的這么好使,醫院的放射科和 CT 室里豈不是擺了一排又一排?
三、用完電腦要洗臉,去除輻射粒子!真假?
假的!
所謂的「清洗防輻射」,指的是遇到原子彈爆炸或其他核泄漏事故時的應對!
因為核污染塵埃落到皮膚表面會對人造成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進行全身大清洗,以減少放射性損害。大家覺得,咱們用的電腦和原子彈比,誰更強?
四、微波爐加熱食物有輻射,放 5 分鐘才能吃!真假?
假的!
其實只要不燙,就算食物只放了 1 分鐘,也是能吃的。至于原因,和丁香醫生前面說的差不多:
微波爐有「非電離輻射」和「熱輻射」,但唯獨沒有對人造成直接殺傷的電離輻射;
只有核輻射會造成污染物殘留,微波爐沒有核輻射,所以不會有核輻射殘留在食物上。
五、有通信基站的小區輻射太大,不能住人!真假?
假的!
其實,有通信基站的小區完全可以住,原因有二:
1. 基站雖然有「電磁輻射」,但屬于非電離輻射,對人無害
我國對基站電磁輻射管理有嚴格要求,目前執行的國家標準《電磁環境控制限值》遠遠低于國際標準限值。以 900MHz 頻率的 GSM 基站為例,我國的標準限值是 40 微瓦每平方厘米,比歐洲發達國家的標準(450 微瓦每平方厘米)低了十倍!
2. 基站的密度越大,輻射反而越小
手機的輻射強度與基站信號強度密切相關,手機離基站越遠,信號就越弱,需要的發射功率就越大。
也就是說,基站的密度越大,信號越好,手機接收起來越輕松,所以這時無論是基站還是手機,輻射其實都相應地降低了。
總之,通信基站沒什么可擔心的,如果建在小區附近,其實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反正,以后再看見有人說身邊的輻射如何如何,記住丁香醫生的這些話,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就好了。
丁香醫生原創,請勿轉載;作者:BruceLi;編輯:李壞。圖源:123rf圖庫。
身體上的問題,來問丁香醫生!這里有專業醫生寫的健康科普文章!你可以點擊頂部「丁香醫生」名稱關注頭條號,也可以點擊右下角「↗」按鈕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讓家人朋友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