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段時間,被人尊稱為 I 社的成人游戲大廠 illusion 發了條推特,宣布即將停止開發和銷售。


    這一刻,黃油界的天塌了。


    你可能乍一聽感覺不認識這家公司,但他家的幾個游戲,那可就知名的多了。《 監禁 》、《 尾行 》、《 電車之狼 》。。。


    雖然現在沒那么有名,但論地位,相當于黃油屆的老頭環野炊大表哥。


    這事就跟 R 星突然說 GTA6 沒了,荒野大鏢客 3 也沒了,公司要立馬關門大吉一樣離譜。


    然而 I 社剛過頭七沒多久,墳頭草還沒發芽的時候,突然間,他的另一個推特賬號 ILLGAMES 就詐尸了。


    7 月 28 日,該賬號開始正式運營,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全球的父老鄉親游戲粉絲們大聲宣布: “ 全體目光向我看齊,看我看我, 8 月 4 日我們要發個消息。 ”


    至于是什么消息,從推文下邊貼的二次元透視裝美少女來看,基本可以確實是新游戲。


    我本以為地球人都被 I 社給耍了,他的推特要被沖爆了,結果他的推特下邊,竟然一片祥和。


    無論哪個國家的人,都在歡呼黃油之王歸來。看來天下老色批的訴求,在這里果然是一致的。



    到了 8 月 4 日當天, I 社果然連發數條推特,告訴大家,到了九月初,別忘了試試這款你沒玩過的船新大作《 ハニカム 》。


    按他們自己的說法,玩了這款游戲,那你就能體驗「究極のキャラクリエイト」和「甘~い至福のひと時」( “ 終極角色創造 ” 和 “ 甜蜜幸福的時刻 ” )


    粉絲們也意料之中的捧場: “ 我 tm 買爆 ” 。


    雖然新游戲還不知道啥樣,但為啥一個成人游戲公司的仰臥起坐,就能引起了如此巨大的轟動呢?這就要從 I 社的成立說起了。


    1992 年,身為一家日本公司的 I 社在 PC-98 上,推出了它的第一款游戲《 天使軍團 》。


    PC-98 是日本電氣生產的一系列個人計算機,在那個年頭主導了整個日本的個人計算機市場。感興趣的可以去搜搜,總之是老古董了。


    可能比較出乎你意料,這款 I 社的處女作,竟然是一款回合制戰爭游戲。玩家要操控角色保護城市,同時派遣軍隊,使用坦克直升機等裝備發起反攻。


    正所謂 “ 三歲看老 ”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款游戲里不乏來自全球各國的漂亮女孩。游戲好玩不好玩這里就不評價了,不過大家都能看出 I 社開發團隊妥妥是老色批。


    所以到了第二款游戲《 性戦士もっこりまん 》的時候,它就不裝了,攤牌了,游戲名稱搞得我都不好意思翻譯了。


    不過從游戲首頁能看出來,性戰士其實是小標題,真正重量級的是后邊的幾個平假名。


    高產似母豬的 I 社,一年發個 7 、 8 部作品不是問題,也就是這幾年,它的速度才慢了下來。


    在此后,它接連推出了もっこりまん系列、欲望之血系列、性感沙灘系列,以及早期網民基本都聽過的尾行和電車之狼系列等。


    I 社的長處很明顯,那就是它的游戲極具創意。


    例如上邊提到的もっこりまん系列,曾有一部名為《 もっこりまん RPG 》的作品。名字里邊其實已經寫出了玩法——這就是個 RPG 游戲。


    背景故事大概是地球又被外星人給進攻了,然而外星人造型卻是美少女。為了保護地球,玩家所扮演的主角當仁不讓站了出來,和外星人以 “ 生命大和諧 ” 的方式,進行交流與戰斗。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畫面與玩法,拙劣的如同一個 rpgmaker 做出來的小游戲,放眼前看都不會看。但這款游戲的首發時間,可是在 1994 年。


    它就像一道驚雷,狠狠劈在日本宅男心尖上,大家這才知道,搞色色還能這么花哨。


    如果說玩法巧妙,是 I 社這個巨人的左膀,那么精研技術,一定是 I 社的右臂。


    1995 年,一款名為《 監禁 》的游戲橫空出世。在這款游戲里, I 社干了件大事,它把 3D 動畫給塞到游戲里了。


    雖然建模十分粗糙,和那部坑爹動畫《 雷鋒的故事 》不相上下,但放到當時來看,那就是降維打擊。


    之后,這個游戲也被各類媒體百科尊稱為世界上第一款 3D 黃油。


    這個稱呼其實不太嚴謹,因為它只能算是內置偽 3D 動畫的 2D 游戲。但無傷大雅,它在游戲史上確實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株式會社ベクター旗下的 galge 網站上,在 2003 年對 I 社進行了報道。當提問為什么開發 “3D 美少女 ” 游戲時, I 社發言人的說法是: “ 因為其他人沒做過,而且我們又有很強的挑戰精神。 ”


    這種“大和匠人”精神,貫穿了 I 社的一生。在它的字典里,沒有退縮,只有不服就干。


    像是 2018 年登上了 steam ( 并因此閹割了成人內容 )顯得更加小清新的 VR 女友,可能比起存在于傳說里的尾行和電車之狼,更為當下的玩家所熟知。


    同時它象征著, I 社在作為最早一批進軍 3D 黃油領域的技術大拿的同時,也是第一批開始嘗試 VR 黃油的先鋒隊。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在這個游戲發售后就入了手,打算為玩盜版 I 社游戲的過去補個票。


    當然了, VR 女友在 steam 的評價只是中規中矩,但這一作游戲其實很直觀的代表了 I 社的技術力。


    2018 年登錄 PS4 的戰神 4 中,主角奎爺全身建模的多邊形數量為 80000 個,臉部有 32000 個。而 I 社工作人員在訪談里稱,在 VR 女友中,為了還原肉體的柔軟感,以及讓衣服更加真實,角色的多邊形有十幾萬個。


    這倒不是說 VR 女友就比 3A 大作牛,但它技術力和同行對比,確實超出了一大截。


    不說其他的,在不少玩家心里,從它把 VR 技術運用到搞色色上的那一剎那, i 社就已經贏麻了。


    那些因此下單了 VR 設備的玩家,已經告訴評論區所有人——兄弟們的第一款 VR 游戲,又何必是半條命:Alyx 。


    尤其是在當前,這個日本 R18 游戲幾乎被 galgame 統治的時間節點。I 社面對《 美少女萬華鏡 》、《 巧克力與香子蘭 》這些破圈黃油,還打算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也不知道該說它是目標明確,還是單純頭鐵。


    因為有創新精神,對一家公司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對一家成人游戲公司來說,就未必了。


    在日本,做成人游戲不是什么難以接受的事情。


    尤其在上個世紀,更是成人游戲野蠻生長的時代, 1992 年日本計算機軟件道德組織成立的早期,也不存在年齡限制( 所謂 18+ )的概念。


    可能有些人都不知道,在做出《 三國志 》、《 真 · 三國無雙 》、《 信長之野望 》前,光榮還開發過一個叫做《 団地妻の誘惑 》的成人游戲。不過為了上市,光榮在之后就沒做過成人游戲了。


    和洗白上岸的光榮不同, I 社一條道走到了黑。


    如果你曾經玩過 I 社的游戲,尤其是那幾部名作,那你多半能體會到游戲里滿滿的犯罪元素。I 社已經半只腳踩到了紅線里,《 尾行 》、《 監禁 》、《 電車之狼 》均是如此。


    但這些內容,實際上都是違背基本道德準則的。


    然而在當時, I 社并沒覺得有啥問題,他們的公關中岡誠甚至把尾行 3 的插圖印在了名片背后。不但不怕社死,還十分自豪。


    只是法律天生具有滯后性,時代對千禧年的 I 社放過一馬,不代表之后不會對它進行審判。

    沒過多久,審判來臨了。作為黃油知名大廠,全世界都在不停地壓縮I社的生存空間。


    2009 年,有用戶在亞馬遜上發現了 “ 尾行 ” 系列游戲,在投訴后,亞馬遜下架了相關游戲。讀賣新聞報道,國際人權組織針對 “ 尾行 ” 系列發起了抗議,國外政客也對這系列游戲進行了譴責。


    主要噴點是:為啥人們能簡單的從網上搞到這游戲?你日本政府真就覺得這游戲價值觀沒啥毛病嗎?


    在這場國際辯論賽中,雖然 I 社表示游戲沒有任何問題,它通過了道德監管機構的國內評級,并僅面向國內銷售。


    但這場戰火還是燒回了日本。日本的亞馬遜,也隨之下架了相關游戲。


    誰在法律和道德上占據優勢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I 社在這場歷史性事件里,并沒有選擇權。


    事情最終以 I 社的退讓收場,他們表示旗下成人游戲將僅面對日本境內銷售,在之后的幾年里,他們的作品也很少在世界網絡上掀起風浪了。


    直到 2018 年,忍了十年,快成了忍者神龜的 I 社,終于走向了海外。


    它發布在 steam 上的 VR 少女,保持了一貫的高售價,并且閹割了成人內容,不過 steam 并沒有禁止用戶打補丁,至于 I 社游戲的成人補丁是從哪流出來的,不用猜也知道。


    但這藏了 10 年的一劍,卻沒能給 I 社一鳴驚人的機會。


    時代的發展,再加上幾年疫情,日本的成人游戲行業也在重新洗牌, I 社只是被淘汰的一員罷了。


    它的死其實是早晚的事,在 steam 上, 2018 年發售的 VR 女友售價是 278 元, 2020 年發售的 AI 少女定價更是有 411 元。


    它何德何能比 2022 TGA 年度游戲老頭環還貴 100 多 RMB ?


    此外,在 21 世紀游戲行業發展最快的那幾年, I 社退守日本,它早就喪失了海外市場。走出日本, I 社盜版游戲比正版的還要多,賺錢實在太難。


    壓死 I 社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它的游戲,越來越沒意思了。


    你可以說 I 社游戲技術很超前,但你真沒法昧著良心說劇情好、玩法棒。尤其近年來的幾部作品,故事和玩法讓人毫無購買欲,有種 mirror2 的美。


    3D 游戲、劇情拉胯、玩法一般, I 社新作和 mirror2 真的像


    不過 I 社真快死了,玩家反而舍不得了,一堆人去官網瘋狂下單,比雙十一囤貨還離譜。


    因為訪問人數過多,服務器直接給沖爆了。


    雖然最終 I 社以 ILLGAMES 的品牌重新復活,可曾經的那個 illusion ,真的死在了在這個酷熱的夏天。


    也正是因此,新 I 社成立更顯得難能可貴,它還是那個不忘初心的模樣,專門給新老司機創造福利。


    但它還能蹣跚多久, 9 月 1 日發售的新游戲能否讓它起死回生,還是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


    因為在這個粉絲們歡呼的成人游戲新時代,似乎早已沒有承載舊時代殘黨的船了。

    在游戲本市場中主要有兩種組合,一種是酷睿/銳龍HX處理器+RTX 40系列顯卡的組合,另一種是酷睿/銳龍H處理器+RTX 40系列顯卡的組合。前一種HX處理器的組合主要針對發燒友群體,而酷睿/銳龍H處理器的組合則針對主流價位段。在這個組合中基于酷睿i9-13900H和銳龍9 7940H的RTX 4060 Laptop機型是玩家選購的熱門。購機時,不少玩家可能會有疑惑:當顯卡都是相同規格的RTX 4060 Laptop時,酷睿i9-13900H平臺和銳龍9 7940H平臺,誰才能帶來最出色的游戲體驗?畢竟不同平臺的游戲本價格差距較大,到底應該怎么選呢?本期,我們就用以上兩大平臺且都搭載甜點級RTX 4060 Laptop顯卡的游戲本來進行一場對比測試,看看誰的表現更好。

    對比機型

    華碩天選4銳龍版vs.華碩天選4酷睿版

    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戲本平臺上,不同OEM平臺的性能調校方案與目標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廠商給了非常激進的性能釋放方案,而有的廠商在功耗墻、溫度墻的設置上非常保守,這導致就算兩臺配置相同的游戲本(比如都是RTX 4060 Laptop顯卡、同級別處理器),如果來自不同的廠商,那么在實際測試中也會帶來性能上的差異。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在測試時使用來自同一個廠商的游戲本,并盡量保證它們有著幾乎一致的外觀、尺寸、重量、散熱設計、硬件規格等,這樣的對比測試結果相對更有可參照性。

    我們本次的測試機型來自同一個廠商,它們是華碩天選4銳龍版和華碩天選4酷睿版。這兩臺機器是實實在在的孿生兄弟,它們不僅出自同一個廠商,還采用幾乎相同的模具,除了處理器不同之外,它們有著幾乎相同的獨顯規格、機身尺寸/重量、散熱設計、屏幕規格、內存規格和性能釋放水平,因此非常適合拿來做對比測試。

    銳龍陣營的測試機型是魔幻青配色的天選4,它搭載AMD銳龍9 7940H處理器、140W滿功耗版RTX 4060 Laptop、16GB DDR5 4800雙通道內存、512GB PCIe 4.0 SSD。酷睿陣營的測試機型是日蝕灰配色的天選4,它搭載英特爾酷睿i9-13900H處理器、140W滿功耗版RTX 4060 Laptop、16GB DDR5 4800雙通道內存、1TB PCIe 4.0 SSD。

    從以上規格表可以看到,這兩臺機器的硬件規格幾乎相同,只是在處理器、接口、SSD容量以及價格上有差異,天選4銳龍版的接口種類和數量與天選4酷睿版一致,不過銳龍陣營新增了全新的USB4接口,而酷睿陣營是Thunderbolt 4接口,另外酷睿陣營的SSD容量更大些,不過這基本不影響測試成績。

    另外,天選4銳龍版和天選4酷睿版在配色和價格上有非常明顯的差異。這兩臺機器的價格有較大差距,天選4銳龍版最低售價7493元,而且還是顏值出眾的魔幻青配色,而天選4酷睿版的最低售價為9299元,如果要相同的魔幻青配色,雙方陣營兩臺機器的差價最高達到近1700元,排除SSD容量不同的影響,價差依然非常大。

    ▲兩臺機器的顯卡Boost頻率均為2300MHz

    我們本次測試的目的是探究兩臺相同規格顯卡的游戲本在不同處理器下的游戲表現,因此測試平臺的顯卡規格必須完全一致,好在這兩臺天選4都能達到要求,它們都搭載140W滿功耗版的RTX 4060 Laptop GPU,而且都支持獨顯直連,并有相同的系統性能模式——“增強模式”。更重要的是,這兩臺機器的顯卡頻率也是完全一致的,顯卡基礎頻率為1920MHz,Boost頻率為2250MHz。兩臺機器在“增強模式”下,顯卡都會自動加載超頻,基礎頻率會提升到1970MHz,Boost頻率會提升到2300MHz。我們知道,NVIDIA給了OEM很大的配置空間,即使是同為140W滿功耗的RTX 4060 Laptop,不同廠商也會帶來不同顯卡頻率的RTX 4060機型,因此只說功耗而不談顯卡頻率的對比也是有失公允的。

    處理器對比

    銳龍9 7940H vs. 酷睿i9-13900H

    正式測試之前首先來看看銳龍9 7940H和酷睿i9-13900H兩款處理器的規格差異和性能表現。AMD銳龍9 7940H處理器是今年銳龍7040系列中的一員,它采用目前筆記本電腦平臺最先進的4nm生產工藝,基于全新的Zen 4架構,生產工藝和架構的更新帶來了能效與性能的雙重提升。具體規格上,AMD銳龍9 7940H處理器采用全大核設計,配備8核心16線程,緩存容量24MB,基礎頻率為4.0GHz,最大加速頻率達到5.2GHz,這款處理器的默認功耗為35W~54W。

    英特爾酷睿i9-13900H處理器是今年第13代酷睿移動處理器家族中的一員,它采用Intel 7生產工藝,基于Raptor Lake H混合內核架構,配備6個性能核心和8個能效核心,組成14核心20線程。這款處理器同樣配備24MB智能緩存,性能核心的基礎頻率為2.6GHz,最大睿頻頻率可達5.4GHz,這款處理器的基礎功耗為45W,最大睿頻功耗為115W。

    從兩款處理器的規格來看,銳龍9 7940H和酷睿i9-13900H是可以相互對標的,不過細看起來酷睿i9-13900H的規格要高一些,它的最大頻率達到5.4GHz,比銳龍9 7940H高了200MHz,而且它的線程數量由于大小核的配置也更多。

    從CINEBENCH R23的成績來看,由酷睿i9-13900H驅動的天選4酷睿版確實有著不俗的實力,它取得單線程2015pts、多線程18114pts的成績,分別領先天選4銳龍版(銳龍9 7940H)大約9%和1%。也就是說酷睿i9-13900H在單線程性能上有較明顯的優勢,盡管它有更多的線程數量,但在多線程性能上與銳龍9 7940H的差別卻很小。

    在實際依托處理器多線程性能的視頻轉碼、程序編譯、壓縮解壓、多任務辦公等場景下,酷睿i9-13900H卻沒有與銳龍9 7940H拉開差距,甚至還處于下風。在x265 FHD Benchmark轉碼測試中,銳龍9 7940H得到55.8的分數,領先酷睿i9-13900H(52.42分)大約6.4%。

    3DMark CPU Profile測試能夠反應出CPU在使用的內核和線程數量變化時,所產生的相應的性能成績。測試成績對比后,從以上的測試統計表中我們能明顯看到一個趨勢:從1線程到2線程、4線程、8線程,隨著線程數量的增加,搭載銳龍9 7940H的天選4銳龍版取得的優勢也越來越大,它在1線程測試時落后內嵌酷睿i9-13900H的天選4酷睿版大約5%,但在4線程測試時則完全反轉,天選4銳龍版領先3%,8線程測試時更是取得大約22%的領先優勢,在16線程測試時也保持著大約12%的領先優勢。在最大線程測試中,二者的成績則相差不大。

    需要說明的是,眾多游戲廠商在DirectX 12時代就讓游戲更好地利用起了4內核以上的處理器的多線程性能,所以CPU的游戲性能通常與3DMark CPU Profile的8線程測試的分數更接近。特別是在8到16線程區間,銳龍9 7940H處理器因為采用的是全大核設計(8核心16線程),所以它在這里的表現最出色,這是否也意味著銳龍9 7940H在游戲中有更好的表現呢?我們接下來會用游戲實測。另外,從3DMark CPU Profile的最大線程的測試成績來看,擁有更多線程數量的酷睿i9-13900H居然再次沒有拉開與銳龍9 7940H的差距,綜合上述8線程、16線程對游戲性能的增益,我們認為當用戶實際進行繁重的多線程工作負載時,搭載銳龍9 7940H處理器的天選4銳龍版有可能會提供更高效的性能表現。

    3DMark理論圖形性能測試

    接下來進入激動人心的時刻——先通過3DMark看看兩個平臺的理論圖形表現。如果沒有特別標注,兩臺機器測試時都采用相同的設置:增強模式、獨顯直連、關閉G-SYNC,游戲取平均幀率。

    從3DMark的成績來看,這兩臺機器搭載的RTX 4060 Laptop GPU都有非常強悍的性能,這是RTX 40系列Laptop GPU的魅力所在。分項目看的話,我們能夠看出一個明顯的趨勢:天選4銳龍版在所有基于DX12的測試項目以及光追測試項目中,全部領先于天選4酷睿版。它在1440p分辨率的Time Spy中領先大約2%,在4K分辨率的Time Spy Extreme中領先大約2%,在光追測試Port Royal中也取得了大約2%的領先優勢。而在基于DX11的測試項目中又都略微落后于天選4酷睿版,它在1080p分辨率的Fire Strike中落后大約1%,在1440p分辨率的Fire Strike Extreme中落后大約4%,在4K分辨率的Fire Strike Ultra落后不到2%。

    基于以上測試成績,我們可以推測出這樣一個結論:當兩臺游戲本采用相同的RTX 4060 Laptop GPU時,銳龍9 7940H機型(天選4銳龍版)在DX11游戲中的表現可能會稍遜于酷睿i9-13900H機型(天選4酷睿版),不過在DX12游戲和光追游戲中,情況可能又會反過來,即酷睿i9-13900H機型(天選4酷睿版)的表現不如銳龍9 7940H機型(天選4銳龍版)。不過有一說一,近年來新推出的3A游戲大作都是基于DX12的,DX11游戲多數是一些老舊3A大作或者網游,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游戲喜好來參考。

    游戲性能實測

    16款熱門游戲大比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接下來通過多款主流大制作的游戲來實際檢驗兩大移動平臺的游戲性能差異。為了全面驗證兩大移動平臺的游戲性能差異,我們本次在兩臺機器上測試了16款熱門的游戲,具體名單可以看成績統計表,它們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賽博朋克2077》《孤島驚魂6》《守望先鋒2》《塵埃5》《古墓麗影:暗影》《消逝的光芒2》《原子之心》《暗影火炬城》《地鐵:離去 增強版》等游戲,這些游戲陣容涵蓋3A單機大作、網游、FPS等多個不同的種類。

    對于RTX 4060 Laptop GPU這種高性能顯卡,大多數玩家在實際使用時都會把游戲畫質拉滿,以追求最極致的游戲體驗。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本次測試時也把所有游戲設置為最高畫質,并開啟光追效果和DLSS 2/3的平衡設置,這樣以來我們的測試結果和用戶玩游戲的實際結果基本是一致的,這對讀者來說也更有參考意義。當然,不同的游戲對筆記本硬件配置的要求也不一樣,所以在部分游戲中我們采用的是“超高畫質”設置,具體游戲畫質設置見下表:

    先來看看兩個平臺在1080p分辨率下的游戲表現。

    從測試結果來看,兩個平臺在1080p分辨率下可以說各有勝負,但總體來看由銳龍9 7940H驅動的天選4銳龍版表現更優,在16款游戲中,它有10款領先,在其中的6款游戲中處于弱勢。天選4銳龍版在《塵埃5》《看門狗:軍團》《德軍總部:新血脈》中有著較明顯的優勢,領先幅度在2%~3%左右。酷睿i9-13900H機型在《孤島驚魂6》《幽靈線:東京》等游戲中占有優勢,其他對于《守望先鋒2》和《原子之心》,兩個平臺的差距連0.2%都不到,這樣的差距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將分辨率提升到2560×1440,來看看兩個平臺在高分辨率下的游戲性能表現。從數據統計圖可以看到,在2.5K高分辨率下,天選4銳龍版的優勢變得更大,在16款測試游戲中,它在13款游戲里都取得領先,它在大多數游戲中的領先幅度都在2%左右。有著更高處理器主頻的天選4酷睿版反而在高分辨率場景的比拼中敗下陣來,僅在《幽靈線:東京》《原子之心》《暗影火炬城》三款游戲中取得領先,其中它在《暗影火炬城》中的領先幅度從1080p分辨率的1.72%減小到1440p分辨率的0.09%。

    另外,我們仔細對比一下兩個平臺在1080p分辨率和1440p分辨率下的游戲成績,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趨勢:在游戲畫質設置相同的情況下(即畫質拉滿),就算兩個平臺采用規格完全相同的顯卡,銳龍9 7940H機型的很多游戲表現也是優于酷睿i9-13900H機型的,而且隨著分辨率的提升,游戲對顯卡的負載要求變高,銳龍9 7940H機型在游戲性能上的表現會比酷睿i9-13900H更好。簡單來說就是:顯卡負載越重,銳龍機型的游戲表現越好。這和我們去年的測試結果非常相似,可以推測應該是英特爾處理器功耗較高的原因引起的。后面我們會從功耗的角度來驗證。

    功耗分配差異?

    烤機對比測試

    兩個平臺采用相同的顯卡,為什么在實際游戲表現上酷睿i9-13900H機型的表現不如銳龍9 7940H機型?首先,銳龍9 7940H采用的全大核設計本身就對游戲更友好更有利,這在前文3DMark CPU Profile測試時就已經得出了結論。另外,我們猜測這還和CPU、GPU功耗分配問題或者CPU降頻問題有關。我們通過雙烤處理器和顯卡來看看這兩個機器在烤機極限情境下的功耗釋放情況。

    雙烤到10分鐘時,這兩臺機器的功耗釋放水平基本相似,天選4酷睿版的處理器頻率維持在2.0GHz~2.1GHz,溫度為79℃,處理器封裝功耗為27W;顯卡維持130W,頻率為2190MHz,溫度為86.7℃。天選4銳龍版的處理器頻率維持在2.9GHz~3.2GHz,溫度為79℃,處理器封裝功耗為27W;顯卡維持130W,頻率為2190MHz,溫度為86.7℃。論差異的話,兩個平臺在處理器頻率上有明顯不同,天選4酷睿版的處理器出現了降頻現象,頻率僅僅在2.0GHz~2.1GHz,而天選4銳龍版的處理器頻率維持在2.9GHz~3.2GHz。

    雙烤到20分鐘時,兩個平臺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具體來說,天選4銳龍版的處理器功耗維持在20W左右,頻率為2.5GHz,顯卡維持140W功耗,頻率為2250MHz。而天選4酷睿版的處理器功耗維持在25W左右,頻率依然為2.0GHz,顯卡維持134W功耗,頻率為2235MHz。此時,雖說兩個平臺的整體功耗水平是一致的,但是銳龍機型把處理器的功耗讓給了顯卡,使顯卡可保持140W滿功耗釋放,而且此時銳龍機型的處理器頻率依然保持在2.5GHz的更高頻率水平。反觀酷睿機型,處理器似乎有點強勢,功耗比銳龍機型高5W,相反顯卡功耗比銳龍機型低6W左右,而且酷睿i9-13900H的頻率并不高,僅2.0GHz。在處理器降頻+顯卡功耗低的雙重打擊下,酷睿機型在游戲中自然無法完全發揮出顯卡的實力,使得它的游戲表現總體不如銳龍機型。

    最后來看看雙烤30分鐘后兩個平臺的表現。

    天選4銳龍版維持著19.8W+138W的性能釋放水平,處理器頻率維持在2.5GHz,溫度為72℃,顯卡溫度86℃,頻率2235MHz。

    天選4酷睿版維持著25.7W+133.5W的整體性能釋放水平,處理器頻率維持在2.0GHz,溫度為77℃,顯卡溫度86℃,頻率2220MHz。可以看到天選4酷睿版在雙烤中不僅處理器頻率不高,而且顯卡的功耗也被處理器搶走了不少,頻率也低。我們知道游戲非常依賴顯卡性能,如果顯卡沒“吃飽”,自然發揮不了全部實力。

    再來看看雙烤30分鐘后,兩個平臺的平均功耗數據。平均算下來,天選4銳龍版處理器的平均封裝功耗為22.6W,顯卡平均功耗為135.6W,而天選4酷睿版的處理器平均封裝功耗為26.3W,顯卡平均功耗為132W。就平均功耗數據而言,天選4酷睿版也呈現出上述處理器功耗高、顯卡功耗低的特點。同統計圖還能看到,天選4酷睿版在雙烤中,顯卡功耗幾乎很少到140W的位置,而是長期保持在140W以下。

    雙烤30分鐘后,兩個平臺的處理器平均頻率也有不同。從以上統計圖可以看到,酷睿i9-13900H機型的處理器平均頻率在雙烤中一直處于2.0GHz以下,維持在1.85GHz左右。而銳龍9 7940H機型的處理器平均頻率則處于2.5GHz以上,維持在平均2.69GHz左右。可以說,更低的處理器主頻拉了酷睿i9-13900H機型性能的后腿。這并不是個例,我們翻閱以前的測試成績看到,在另一款搭載RTX 4060 Laptop GPU的酷睿i9-13900H機型上,雙烤時酷睿i9-13900H的主頻也維持在2.1GHz的低水平。

    游戲之外:整機綜合性能測試

    除了玩游戲之外,日常辦公、追劇、剪片等也是游戲玩家使用游戲本的日常。這些場景其實更考驗游戲本的整機綜合性能,那么天選4銳龍版和天選4酷睿版的表現怎么樣呢?我們通過PCMark 10基準測試和UL Procyon視頻編輯來簡單測試一下,此處測試也在增強模式、獨顯直連狀態下進行。

    從數據對比分析來看,搭載銳龍9 7940H處理器的天選4銳龍版在PCMark 10基準測試的全部子項目上的表現都更出色,它在PCMark 10的總分和“生產力”項目上分別領先酷睿版大約2%和4%。也就是說應對現代辦公場景,包括中輕度內容創作場景,搭載銳龍9 7940H處理器的天選4銳龍版能夠帶來更好的體驗。當然,在基于Premiere Pro的UL Procyon視頻編輯測試中,基于酷睿i9-13900H處理器的天選4酷睿版發揮出了自己的優勢,帶來了大約3%的領先幅度。

    總結

    通過多項基準測試和16款實際游戲測試對比后,我們發現即便兩臺游戲本都采用相同規格的顯卡,不同的處理器配置依然會帶來游戲性能和整機綜合性能上的差異。特別是在相同的筆記本性能模式、整體功耗釋放水平以及相同的負載下,酷睿i9-13900H處理器在多數測試中都無法很好地發揮出20個線程的實力,在多線程性能上甚至不如16個線程的銳龍9 7940H處理器。

    游戲方面,通過本次16款游戲對比測試可以看到,就算兩個平臺都采用相同規格的RTX 4060 Laptop GPU,采用全大核設計的銳龍9 7940H平臺在測試的絕大多數游戲中也有著更為領先的優勢,而且呈現出來的趨勢是分辨率越高,顯卡負載越高,其游戲表現越好。這背后的原因是酷睿i9-13900H平臺在整機高負載下會爭搶顯卡資源,而且自身會降頻,這導致處理器成為影響游戲體驗的瓶頸。反倒是銳龍9 7940H處理器有對游戲十分友好的全大核設計的優勢,在整機高負載下也會優先保障顯卡的資源。

    綜合來看,本次測試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買游戲本不僅僅要看顯卡性能,更要關注處理器的表現,特別是遇到同顯卡配置的酷睿i9-13900H游戲本和銳龍9 7940H游戲本時,顯然銳龍9 7940H機型的整體游戲表現更佳。當然,更重要的是價格,畢竟銳龍本要便宜不少,就算升級SSD之后,也是性價比更高。所以,究竟該選哪款,相信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做出明智的決定。

    丨電腦玩家布雷澤@bigfun社區

    前言:譯自PCGamesN上的文章。

    首先來解釋一下所謂4X游戲的含義,此類策略游戲的核心就是玩家能夠在游戲當中,進行擴張eXpand、開發eXploit、征服eXterminate以及探索eXplore這四種核心操作。

    隨著玩家不斷推進游戲的進度,4X游戲也會逐漸為玩家描繪出一段史詩般的旅程,記錄著旅程當中的一切;回合制的游戲玩法能夠讓玩家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從而能夠從容地掌控自己的帝國,并將己方勢力逐漸擴張到全球范圍。

    其實4X游戲已經不是一個新穎的概念,早在1993年就由艾倫·艾姆里克Alan Emrich所提出,但能夠在此類游戲當中,帶領自己的國家也好,太空艦隊也罷,通過外交、戰爭以及科技等方式發展壯大的玩法,如今仍有著無盡的魅力,讓人一上手就停不下來。

    那么這里我們就為大家列出了PC平臺上非常優秀的幾款4X游戲,考慮到游戲的可玩性,下面推薦的游戲也都是近年來所推出的作品,所以不會有年代太久遠的游戲出現;雖然說像《銀河霸主2》這樣的老牌4X游戲真正定義了這一游戲類別,但我們希望當今時代的其他4X作品也能夠得到玩家的喜愛。

    《奇跡時代:星隕》

    開發商Triumph Studios旗下的《奇跡時代》系列,似乎一直都在對標《文明》系列,但仍沒有后者那般的高知名度。

    《奇跡時代》系列融合了4X游戲的核心玩法,同時也增加了更硬核的戰斗設定;隨著P社Paradox收購了Triumph Studios,《奇跡時代:星隕》也將系列的舞臺搬上了外太空。本作當中,玩家既可以在宏觀上做出戰略上的行動,也能夠體驗到暢快淋漓的回合制戰斗,這一點也很有《幽浮XCOM》系列的即視感。

    本作在策略方面的設計相當出色,每座星球都分為了不同的區域,分別需要玩家進行探索、殖民以及征服;于是玩家便能夠在游戲世界當中盡情發揮,譜寫屬于自己的星際史詩。

    如今《星隕》可以說是取代了系列前作《奇跡時代3》,成為了系列目前最優秀的作品,但實際上《奇跡時代3》與本作的科幻設定不同,它就像是奇幻風格的《文明5》一般,同樣有著很高的可玩性。

    《銀河文明3》

    在前作《銀河文明2》發售八年之后,《銀河文明3》終于問世,而本作的游戲背景則是設定在了隨機生成的沙河宇宙當中。

    《銀河文明3》的劇情與前作一脈相承,但這款作品真正的樂趣還是在于移居于各星系之間,征服更多的星球,扮演不同的太空種族,并利用種族專屬的獨特能力來擴張己方的勢力。

    和其他4X游戲一樣,《銀河文明3》當中也有多種勝利方式,包括征服、科技、文化以及政治聯盟等等,于是游戲當中的諸多玩法,包括外交、帝國經營以及星際戰爭等等,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平衡。

    《文明6》

    雖然說《文明6》早已獲得了眾多玩家的青睞,但如果這個榜單不包括這款游戲的話多少可能還是會顯得有點兒失禮了——畢竟如果各位看一看Steam上的在線人數排行榜的話,就能夠發現本作仍然是受到眾多玩家歡迎的游戲之一。

    《文明6》在城市規劃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動,引入了區域機制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對戰斗單位進行了重新設計。雖然看起來這些改動可能不是特別重大,但在《文明5》此前所打下的堅實基礎之上,《文明6》如今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今《文明6》的Steam創意工坊當中有著很多的玩家自制Mod內容,而官方的新DLC也仍在不斷更新當中。

    《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阿爾法星》是由離開Microprose公司后的席德·梅爾和布萊恩·雷諾茲Brian Reynolds所創造的一款游戲,雖然說現在看來已經是一款遠古作品,但實際上游戲本身還是很耐玩的。

    表面上看來,本作有點像是太空版本的《文明》,玩家要與地球上的未來派系進行合作或是對抗,而這些派系都在為了征服神秘的凱龍星球,而各自進行著不同的計劃。

    隨著玩家不斷地建設經營自己的勢力,到后面玩家會通過凱龍星球上的石碑和外星科技發現,原來人類并非是來到該星球上的首個智慧物種.. 在后續的《Alien Crossfire》DLC當中,劇情內容還會得到延續,玩家也將能夠選擇神秘的外星勢力“起源種族”。

    《無盡傳奇》

    與《阿爾法星》類似,《無盡傳奇》的游戲背景也是多個派系利用軍事征服、科學研究、領地擴張以及外交等手段,來征服一座神秘的行星。

    《無盡傳奇》結合了魔幻的設想以及科幻元素,并且將魔法與蒸汽朋克科技融合在了游戲當中,給玩家帶來了尤為特別的游戲體驗;從戰斗到科技樹再到音效&視效的表現力,這款優秀的4X游戲就如自己的名字一樣,擁有著無盡的魅力。

    順便一提,本作的開發商Amplitude Studios目前正在制作一款新的4X游戲《人類Humankind》,這款游戲可能也會成為《文明》系列的有力競爭者。

    《群星》

    《群星》是一款太空帝國建造模擬游戲,結合了P社旗下戰略游戲的精華,以及4X游戲的核心內容。玩家可以在多個星際種族當中選擇其一,或是創造屬于自己的種族,然后就可以從以自己帝國命名的初始星系開始游戲了。

    “社會道德”的設定能夠讓玩家決定自己帝國的發展方向,是成為集體主義的領導者,還是創造經商為主的企業帝國,這些都是根據玩家的意愿來進行的。與P社旗下其他游戲不同的是,玩家在《群星》中犯下的某個錯誤并不會導致玩家勢力的分崩離析,而且玩家也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游戲宇宙當中不斷變化的政治結構。

    豐富的外交體系極具《歐陸風云》的即視感,重大的銀河事件也有可能直接顛倒整盤游戲的局勢;如此的游戲深度加上獨特的游戲設定,《群星》的科幻元素可以說是為太空類4X游戲注入了新的活力。

    《遙遠的世界:宇宙》

    如果您想要體驗到更加硬核的4X戰略游戲的話,那么Code Force工作室旗下的《遙遠的世界》一定會適合您。

    這款作品有著前所未有的復雜玩法,簡直就是為尋找挑戰的玩家而專門設計的;雖然難度可能看起來太高了些,但可能正是這樣解決困難的樂趣,才觸動著許多玩家選擇游玩這款游戲。

    如果玩家想要以快速或者略顯狡猾的方式游玩本作的話,這款作品其實也支持自定義游戲功能;如果玩家想要放慢節奏探索游戲中星系的各個角落,那么同樣也可以在游戲中進行相應的設置。

    總之對于科幻類4X游戲愛好者來說,本作絕對是不應錯過的一款作品,并且其續作《遙遠的世界:宇宙2》,也將會在2021年末問世。

    《戰錘40K:格雷迪厄斯——遺跡之戰》

    如果將《文明》系列的玩法與《戰錘40K》系列的世界觀相融合,那么會出現怎樣的一款游戲呢?可以說《戰錘40K:格雷迪厄斯——遺跡之戰》就是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

    本作開發商Proxy Studios旗下的首款游戲,是一款叫做《潘多拉:首次接觸Pandora: First Contact》的4X作品,游戲內容與此后發售的《文明:太空》頗為相似,只不過重心更多放在了戰斗玩法之上。

    而從《戰錘40K》系列所衍生出的《格雷迪厄斯》,同樣以戰斗玩法為主,其他諸如外交、貿易以及文化等元素的戲份則不算太多;簡潔的游戲UI以及詳細的教程,也算得上是同類型游戲中的頂尖水平了。

    《暗影帝國 Shadow Empire》

    本作較之同時代的其他同類作品來說稍顯硬核一些,但與《格雷迪厄斯》一樣,《暗影帝國》也是由主打戰爭游戲的Slitherine Ltd.公司所發行的。

    《暗影帝國》的UI設計和畫質可能看上去不怎么樣,但作為一款結合了后啟示錄的背景設定以及戰略玩法的戰爭游戲,本作所表現出來的內容還是很不錯的:整個世界原本由某個大型的星際帝國所掌控,但在經歷了世界末日后,玩家要做的就是重新復興所殘存的人類社會。

    隨著災難的塵埃落定,游戲會在每一局當中隨機生成諸多星球,而玩家的任務就是擴張己方勢力,征服各個星球。而雖然游戲中多少也有一些內政經營以及角色管理方面的元素,但總體來說本作還是一款純正的戰爭游戲,所以還是希望選擇游玩這款游戲的各位不會因此而感到失望吧。

    當然優秀的4X游戲不止于此,下面還有一些同樣很耐玩的其他作品:

    • 《領土之戰5:勇士信仰 Dominions 5——Warriors of the Faith》
    • 《帝國:希臘戰爭 Imperiums: Greek Wars》
    • 《地獄之門 John Shafer’s At the Gates》
    • 《舊世界 Old World》(Early Access)
    • 《文明5》
    • 《銀河霸主:重制版 Master of Orion》
    • 《北極星域 Polaris Sector》
    • 《奇跡時代3》
    • 《銀河霸主2》
    • 《星際空間:創世紀 Interstellar Space: Genesis》
    • 《無盡空間2》

    后記:

    原標題:The best 4X games on PC

    原作者:PCGamesN官方

    譯者:電腦玩家布雷澤

    想說的話:Steam庫里面的《格雷迪厄斯》一直在吃灰hhhh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