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5次代”的積累,AMD Zen 2架構在性能輸出、系統兼容性及穩定性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早先,AMD推出Zen架構的移動處理器Ryzen銳龍2000系列試水,歷經Ryzen銳龍3000系列低調登場,受到了一定的市場好評。此次,AMD再接再厲,將成熟的7nm工藝推廣至移動平臺;結合相比對手更強大的Radeon移動版核顯,勢要在移動領域大展宏圖。
AMD Zen 2架構Renoir核心APU處理器規格對比
與英特爾類似,AMD也將處理器根據規格及配置分為Ryzen 3、5、7,9等四個層級。與桌面版本相同,AMD通過不同的核心數量,是否配備超線程技術;基準時鐘頻率及最大加速時鐘頻率的不同設定為市場推出了約9款產品。今天我們體驗的華碩靈銳14超輕薄筆記本,即采用其中定位高端的Ryzen 7 4700U低壓處理器。
華碩靈銳14搭載Ryzen 7系列Renoir核心APU處理器
Zen 2移動版分為后綴H(標準電壓),HS(標準電壓,低功耗)及U(低電壓)三個版本。Ryzen 7 4700U定位于低壓中的高端版本,規格為8核心8線程,2.0GHz起步頻率,單核最高4.1GHz爆發頻率。其內置的Radeon Vega顯卡具有7個GPU核心單元,頻率達到了1600MHz。
除了CPU方面,相對于廣泛采用的英特爾酷睿移動處理器及平臺來說,AMD的移動版處理器優勢在于其集成了性能更好的顯卡。當然與英特爾的內置核顯不同,AMD處理器封裝中內置顯卡更應該被看作是規格/頻率降低版本的獨立顯卡(整體被AMD稱為“AMD銳龍處理器搭載Radeon系列顯卡”)。而事實上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選擇類似AMD Ryzen 5/7移動平臺,則更多希望在投入成本沒有增加甚至更低的情況下,獲得相較英特爾平臺更高的GPU應用能力。
AMD Zen 2 APU Renoir核心示意圖
AMD Zen 2移動版本的核心代號為Renoir(雷諾阿)。從上方核心架構示意圖中我們可看出,AMD在其中安置了兩組CCX結構,最高可提供8核心16線程的處理器規格。在7nm制作工藝加持下,die核心中還可容納更大的二級,三級緩存;以及Radeon Vega Graphics顯卡。
華碩靈銳14配置表(本次測試對象機規格,僅供參考)
天選,ROG 幻14,靈銳……華碩整個筆記本家族對于AMD的支持可謂是不遺余力。AMD全新Zen 2架構也憑借著7nm制作工藝,讓移動平臺具備了挑戰桌面平臺的實力。雙方攜手通力合作,靈銳14便應運而生。華碩系列慣以做工,設計為擅長,全新靈銳14則延續了這一優良傳統并又有新的表現。
華碩靈銳14目前上市的產品為耀夜黑,配合鉆石切割工藝下的機身金屬材質,華碩將這款筆記本打造成精致個性之選。靈銳14是一款跳脫出傳統筆記本外觀設計的產品,針對年青客體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應該說,靈銳是華碩專為AMD Ryzen處理器平臺打造的筆記本產品系列, “靈銳”的“銳”字應該就是從AMD的“銳龍”而來。雖然是華碩首款AMD Ryzen 4000輕薄筆記本,但靈銳14擁有著極高的完成度。華碩對于銳龍系列處理器理解程度之深,我們可以從之后功耗及散熱測試的表現中感受到。
能夠獲得2020紅點外觀與設計大獎,華碩靈銳14的設計功力可以說令人信服。其外殼采用全金屬材質,擁有極佳的表面質感。這款筆記本可以滿足各種追求個性化體驗的用戶。
現代消費者對于產品的需求不僅僅是滿足功能實現,性能達標。一款筆記本的外觀設計也必須令人滿意。華碩靈銳14正是為滿足此類用戶而進行了探究與研發。
華碩靈銳14的表面(即A面)采用了鋁合金噴砂工藝,形成類似磨砂的外表效果。用手觸碰的感覺十分順滑且細膩,也增添了一份品質感。
從華碩靈銳14筆記本B面前方的內凹處可以看出,這款筆記本也采用了CNC鉆石切割工藝。這個內凹設計可以讓用戶方便得打開上蓋,接觸時可以感覺到其走向十分順暢,絲毫沒有割手的感覺。
打開顯示屏,靈銳14的頂部植入了一枚720P高清攝像頭,可用于網絡會議及高清通話。攝像頭兩側安置了陣列式麥克風及光線感應器,前者能提升拾音效果,后者則可提供光感控制的功能。
華碩靈銳14筆記本屏幕最大開啟角度約可達到135度,方便用戶在不同使用場景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度。
華碩靈銳14的接口十分齊全:左側為HDMI 1.4*1,USB 3.1 Gen1 Type-A*1,USB 3.1 Gen1 Type-A*C*1(全功能,支持視頻輸出及供電),耳機/麥克風接口*1;右側則提供了MicroSD讀卡器及2個USB 2.0接口。
齊全的接口讓華碩靈銳14擴展力十足,可隨時接駁包括鍵盤、鼠標,U盤等多個外置設備。很難相信在那么小的體形中,容納了那么多外設接口。而且不僅如此,這款筆記本還采用了超窄邊框設計,使其屏占比高達85%,視覺感受舒適。
在細節設計方面,華碩靈銳14將“Enter”(回車)鍵做了全新設計,在其周邊做了一圈熒光綠裝飾條,“Enter”字體與圖標也采用相同設計。打開這款筆記本,跳脫的回車鍵令人眼前一亮。
華碩靈銳14左下角Ryzen 7及Radeon Graphics圖標
華碩靈銳14的音頻通過了哈曼卡頓認證,其內置的音頻管理軟件可設置不同聲音效果,應對不同的使用場景。
重量約1.4Kg,機身最薄處僅為14.9mm,這些數據都讓華碩靈銳14更適合現代商務及學生用戶,以大幅減輕他們的攜帶壓力。接下來,科技視訊數碼評測室將通過多個角度的測試來體驗這款產品。
華碩靈銳14筆記本采用了AMD Zen 2架構Renoir核心APU處理器Ryzen 7 4700U,采用臺積電7nm FinFET制作工藝標準。其核心內構為8核8線程(無超線程技術),標準工作頻率為2.0GHz,最大可加速頻率為單核4.1GHz。該處理器的緩存配置為8*32KB數據+8*32KB指令的一級緩存,8*512KB二級緩存以及8MB三級高速緩存。標準TDP設計為15W,cTDP(可配置)為10-25W。
Ryzen 7處理器中的AMD K17.6 IMC(內置內存控制器)可支持內存規格較高,華碩為其配備了2*8GB DDR4-3200MHz雙通道內存規格。因此在AIDA64 Extreme中Cache & Memory Benchmark測試測試中,靈銳14的內存讀寫等方面的性能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在AIDA64 GPGPU Benchmark測試中,靈銳14的處理器能力依舊強勁。與科技視訊數碼評測室之前體驗的多款英特爾10nm版十代酷睿i7-1065G7處理器相比,其單雙精度的數據均有近乎一倍的提升。
PCMark 10為如今個人電腦測試軟件的標桿,通過對常用基本功能,生產力,數位內容創作及游戲等多個方面的測試對被測物進行評分。華碩靈銳14在包括日常辦公,生產力,數字內容創作等多個方面都近期或超越英特爾i7-1065G7平臺。
PassMark為一款通過對整機內處理器,內存,顯卡等多個子項目進行測試,并最終給與用戶總分的測試軟件。其CPU子項對于多核性能更為敏感,華碩靈銳14所搭載的Ryzen 7 4700U處理器提升了IPC效率,其4300.5的總分相較上一代Ryzen 7 3700U有著近乎30-35%的提升。
Cinebench R20是如今最為流行的處理器單/多線程測試軟件。靈銳14所采用的Ryzen 7 4700U讓我們體驗到了直追桌面平臺的性能表現。其單線程得分441,多線程達到了2626pts,性能直逼英特爾當年桌面處理器性能標桿i7-7700K。
華碩靈銳14采用Intel 660P固態硬盤
華碩靈銳14標配固態硬盤由英特爾提供。其型號為Intel SSDPEKNW512G8,支持NVMe 1.3規范,傳輸通道為PCIe 3.0 X4,物理尺寸規格為M.2 2280。這款固態硬盤提供了標準工作性能表現,具有工作穩定及溫度低的產品特性。
AS SSD Benchmark存儲測試成績
TxBENCH存儲測試成績
CrystalDiskMark 7 SSD存儲測試成績
在CrystalDiskMark最新版本的測試中,華碩靈銳14寫入與讀取能力比較均衡。其寫入速度約在970MB/s,讀取速度約在1800MB/s。該固態硬盤在之后的游戲啟動,科學運算,渲染加速等測試軟件中表現出了快速啟動及讀取等方面的優勢。
從GPU-Z測試軟件的信息來看,華碩靈銳14所采用的Radeon Vega Graphics顯卡規格依舊,但是制作工藝升級至7nm。其具體規格為7個顯示整合單元,其中包括448個渲染單元,ROPs為8個,TMUs單元為28個。頻率方面,該顯卡的基準為1600MHz,顯存方面為貢獻主內存,容量為512MB,頻率為DDR4-3200MHz。
Unigine2是一款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3D渲染加速引擎,可用于3D游戲及項目渲染等工作。這款軟件對處理器及顯卡效能有著較高的敏感性,早期需要臺式機或工作站才可運行。華碩靈銳14默認測試得分達到1836分。
V-Ray是由保加利亞公司Chaos Group開發的計算機圖像渲染應用程序,于1997年在索非亞成立.V-Ray是第三方3D計算機圖形的商業 插件軟件應用程序,用于媒體,娛樂,電影和視頻游戲制作,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和架構等行業的可視化和計算機圖形學。(摘自維基百科)。在該項測試中,華碩靈銳14的處理器得分高達6545,堪比不少主流標壓版處理器。
Blackmagic Design推出的Blackmagic RAW Speed Test是一款用于Mac OS X/Windows的新型性能測試工具,通過對全分辨率Blackmagic RAW圖像進行解碼來測試計算機CPU和GPU的速度,為用戶提供更加準確實際的計算機性能評估。新版本達芬奇對AMD及其顯卡進行了優化,這款筆記本可流暢進行基礎4K級視頻處理。
在實際測試中,華碩靈銳14的3DMark Fire Strike得分為2791分,可以進行一些要求不高的FPS,MOBA類游戲。
溫度與散熱其實是如今筆記本電腦最大的性能輸出障礙。從我們對處理器壓力測試中可以看出,華碩靈銳14的功耗及散熱平衡處理得不錯。在AIDA64的系統穩定性測試中,我們開啟Stress FPU測試,經過一段時間后處理器功耗輸出穩定在25W左右,頻率在2.7GHz左右,溫度最高為89℃。
在我們對華碩靈銳14進行處理器壓力考驗的時候,也同時測試了其散熱能力。通過手持式熱成像儀,可見其熱量主要集中于轉軸處等主要出風口附近。此時室內溫度約為25.5℃,其最高溫度約在50℃左右,最低溫度在26.3℃左右??梢赃_到這個成績主要得益于內部良好的熱管及風扇的散熱配置。
優秀的溫度控制及散熱體系,使得華碩靈銳14即便在滿負荷工作時,用戶也不會受到噪音的干擾。我們在常規辦公室中進行測試,測得其表面噪音僅在48dBA左右,一般使用者完全無法感知其散熱器所發出的聲音。
我們使用PCMark 10中的辦公應用進行續航測試,華碩靈銳14以100%電池容量開始測試,結束測試時為3%。其續航得分為4974,續航時間達到了9小時51分鐘,表現出色。在如此輕薄的一臺筆記本電腦里面,華碩安置了50Wh電池來保證續航時間,再配合AMD 7nm制作工藝加持,使其續航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期。
接下來,我們簡單了解下華碩靈銳14中附帶的官方控制與管理軟件——MyASUS。在這里你可以隨時了解手中產品的系統信息及保修狀態。
通過在線客服,遇到問題的用戶可獲得及時解答,盡快解決以不影響日常工作或學習。對個人電腦有一定了解的用戶,也可通過華碩內置的常見問題來了解解決辦法。
對于已經出現的問題或BUG,用戶可通過“系統診斷”自行解決大多數使用中遇到的問題。一方面可預防更大的issue,另一方面也可保持系統純潔干凈。
MyASUS中也集成了驅動程序及工具的更新,一鍵點擊Live Update即可享受到全自動下載,安裝的更新服務。
在硬件設置中,用戶可設置電池的使用模式,以達到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的目的。對于顯示屏也可設置不同的色彩模式,或開啟“護眼”功能,通過降低藍光發射量來減少長時間用眼疲勞。
華碩靈銳14中搭載了一個有趣而實用的功能——Link to MyASUS,即移動設備與個人電腦互聯。通過該功能,可將你的手機同步至筆記本。在后者上實時運行前者的功能與應用。
用戶只需在手機上安裝對應的APP并開啟權限,即可將手機上的屏幕內容投影至筆記本,并進行包括聯系人,文件等在內的同步或傳輸。
通過鏡像功能,我們可以在筆記本上運行一個一模一樣的手機界面,以鼠標點擊來實現各種APP應用。不過在文字輸入的時候,我們發現暫時還無法直接調用系統輸入法?,F在僅能通過手機內輸入法輸入文字,且只有英文。
同時,Link to MyASUS還支持將手機變為筆記本的第二個屏幕。開啟相應功能后,我們可以在顯示管理中看到該屏幕的物理規格。我們發現其分辨率,刷新率與手機屏幕完全一致。此時我們將獲得一個真實可用的小屏。當然若你鏈接平板則更為舒服適用。
通過該軟件,我們還可以使用筆記本電腦撥打電話,進行雙向傳輸兩側的文件等功能。
Link to MyASUS解決了一個現代人經常遇到的問題。在使用個人電腦工作,學習及娛樂的時候,經常會被手機上的信息所打斷,或隨時需要拿起手機查找信息等。而現在你可以只使用筆記本來滿足這些需求。
之前我們提過華碩靈銳14通過哈曼卡頓音頻認證,而通過筆記本內AudioWizard軟件,用戶可根據使用場景和需要設定不同的音頻輸出效果。對各種音頻狀態有所了解的使用者,也可自行設定所需的低中高音,環繞聲,語音清晰度,動態等等。
華碩靈銳14是一款令人充滿精細的輕薄個人電腦。在僅1.4Kg的身形中,通過采用7nm制作工藝的AMD Zen 2 Ryzen 7處理器及平臺,不僅讓用戶獲得了超越以往標壓移動平臺的性能,更具備超長耐久的續航,低噪音及低發熱表現。
這一代AMD移動處理器確實讓我們眼前一亮,而華碩設計師與工程師的努力,也讓我們看到了筆記本研發大廠的實力表現。從售價上來看,4699元左右即可獲得一個主力處理器平臺,16GB內存及512GB SSD配置的輕薄筆記本。同時華碩靈銳14的外觀設計優秀,極具個性化及視覺沖擊,滿足挑剔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2020年“618”活動近在眼前,華碩攜旗下官方網絡商城,第三方官方授權網商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眾多產品的優惠與特價。對于近期正在尋找一臺規格全面,性能出色的輕薄筆記本消費者來說,華碩靈銳14是一個十分值得推薦的產品。
經過約一周的測試與體驗,科技視訊數碼評測室認為,華碩靈銳14的優勢如下:
1. 采用7nm制程AMD Zen 2架構Ryzen 7 4000系列處理器;
2. 全金屬打造,制作工藝較高;顏值在線
3. 高性能輸出與長久續航盡可皆得,且性價比極高。
月17日20:00,華碩將舉行「2024 華碩Next Gen AI PC 輕薄本新品發布會」,帶來ProArt、靈耀兩大系列新品。這場發布會看點有哪些?話不多說,帶你一起來了解。
處理器的升級可以說是這場發布會的核心亮點。新一代AMD銳龍AI 300處理器自蘇媽在computex 2024展會上官宣之后,其關注度便居高不下,它采用全新Zen5架構,帶來高達50TOPS的NPU算力,將AI創作推向新的高度。此次華碩新品預計將成為首批搭載AMD銳龍AI 300處理器的AI PC,絕對不能錯過。
ProArt系列將同時發布三款AI專業創作本,分別是ProArt 創16 2024、ProArt 創13 2024、ProArt 創X 2024,多款型號更是匹配不同的創作人群,讓創作和分享不再如此小眾。在AI時代,ProArt系列為戶外運動及創作愛好者帶來更便攜更高效的創作體驗,同時也讓分享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隨時隨地都可以分享精彩故事。
靈耀系列將推出旗下首款16英寸AI超輕薄本——靈耀16 Air,機身更大更薄,帶來更暢快的AI創作體驗。
更多新機表現、工藝設計、首發價格等精彩內容,敬請期待7月17日20:00舉行的2024華碩 Next Gen AI PC 輕薄本新品發布會。
階段,選擇使用輕薄本的大多數都看中筆記本產品輕薄機身以及與實際需求匹配的性能表現。隨著這幾年輕薄本處理器產品性能的快速爬升,使用輕薄本不僅可以進行常見的辦公文檔處理,也可以進行更加多元化的視頻會議、圖像視頻處理、輕度娛樂需求等,同時隨著硬件的工藝水平提升,續航能力也極大的被延長。
在輕薄本領域,大家自然會拿傳統的 x86 筆記本產品與蘋果推出的 MacBook 系列輕薄本產品進行對比。從這兩大平臺來看,x86 平臺如今整個生態非常成熟,對于更多的廠商來講,x86 平臺普適性更高,并且產品多樣,可以滿足不同需求的用戶選擇符合他們期望的產品。而蘋果的 MacBook 產品整體來講,MacBook 系列產品核心部件均為蘋果自研,所有硬件與其他 x86 平臺產品無法通用,這樣的好處可以最大可能的提供消費者一個穩定可控一致的硬件體驗,但另一方面來講,消費者的選擇就變的有限起來。
可能有人會問,x86 生態沒有這種統一一致的硬件規范約束,是不是會變得雜亂無序?消費者是不是就無法得到穩定可控的產品?答案是否定的,英特爾針對輕薄本產品推出了英特爾 Evo 嚴苛認證規范,這一規范對輕薄本的硬件形態、續航能力等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并允許廠商符合英特爾 Evo 認證的基礎上,對輕薄本形態、功能進行更多的探索和進一步的挖掘。對于消費者而言,不僅可以買到穩定可控的 x86 硬件產品,同時也可以擁有更加多元化的選擇。
華碩靈耀 X 雙屏輕薄本作為英特爾 Evo 嚴苛認證的輕薄本產品除了遵循了 Evo 認證的硬件規范和體驗規范,同時還額外配備了一塊 12.6 英寸的 ScreenPad Plus,讓輕薄本有這個更多拓展能力。也讓消費者在使用輕薄本過程中有了更豐富和一致性的體驗。而蘋果推出的 MacBook Air 搭載基于 ARM 架構設計的 M1 芯片,有著更低的功耗和更好的性能表現。
作為 x86 和 ARM 領域兩款頂級的輕薄本產品,它們之間的對比體驗又能擦出什么樣的火花呢?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這兩款產品的具體使用體驗如何。
華碩靈耀 X 雙屏在外觀設計上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在延續靈耀家族經典的偏心同心圓設計的基礎上,配合幽深爵士藍和金屬拉絲紋理,帶來非常獨特視覺沖擊。它整機機身薄約 15.9 毫米,輕約 1.59 千克。
在兼顧輕薄外觀的同時,華碩靈耀 X 雙屏還在這小小的機身中塞下了兩塊屏幕,其中 B 面 14 英寸的主屏幕采用了四面微邊框 NanoEdge 全面屏,屏占比達到 93%,功耗低至 1W,色彩范圍覆蓋 100% sRGB 色域,并獲得 PANTONE 色彩認證,峰值亮度達到 400 尼特,同時還支持十指觸控。
最吸引人眼球的無疑是 12.6 英寸的 ScreenPad Plus 全高清觸控副屏,這塊副屏由于支持觸控因此既可以作為信息顯示的擴展,也可以作為操作的擴展。為了讓消費者使用這塊副屏時更加跟手,在屏幕抬起后除了 A 面邊緣的小翹跟設計,華碩靈耀 X 雙屏這塊副屏則可以額外抬起 7 度以此為用戶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使用角度。
這塊副屏支持十點觸控和 4096 級壓感手寫筆,配合華碩 ScreenXpert2 軟件可以作為 Photoshop、Premiere Pro 等創意生產工具的額外控制面板,可以創建自定義虛擬滑塊、按鈕、旋鈕,以此符合用戶的日常使用習慣;在 PowerPoint 展示場景下,也可以作為信息顯示的載體進行備注信息查看、幻燈片切換等操作。
核心硬件方面,華碩靈耀 X 雙屏搭載 11 代英特爾酷睿 i7-1195G7 處理器,這顆處理器采用英特爾 10 納米 SuperFin 工藝打造,擁有 4 核 8 線程,最大睿頻達到 5.0GHz,擁有強大的單核性能表現,顯卡方面則搭載英特爾銳炬 Xe 顯卡,擁有 96 個執行單元,支持最大 8K 分辨率圖像輸出??梢院芎玫膽獙ΤR姷霓k公場景以及圖像處理等創意辦公場景。另外,華碩靈耀 X 雙屏還支持雷電 4、PCIe 4.0、Wi-Fi 6 等快速連接特性,還可以通過 AI 實現噪音消除,圖像降噪、分辨率提升、一鍵摳圖等創意生產。
在符合英特爾 Evo 嚴苛認證的前提下,11 代酷睿處理器在不同的廠商手中可以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以此在保證一致性體驗的同時有著多元化的選擇。
MacBook Air 整機采用了一個 13 英寸左右的便攜尺寸,且均為全金屬 CNC 打造,同時 D 面都沒有出風口,相當的安靜。C 面鍵盤布局也非常相近,下方是壓力感應觸摸板。MacBook Air 的屏幕一塊 2560x1600 分辨率屏幕,當然素質還是非常頂級的。
MacBook Air 使用的是基于 ARM 精簡指令集的 M1 芯片,處理器核心采用 4 大核 + 4 小核設計,其中大核 Firestorm 主頻最大為 3.2GHz,小河 Icestorm 主頻最大為 2.064GHz。核顯部分也是蘋果自研的 8 核 GPU。
整個 M1 芯片采用 5 納米工藝,并集成 PCIe 4.0、USB 4 等技術。整機只有 2 個 USB 4 接口和 1 個耳麥接口,這種精簡的設計,讓蘋果可以在所有硬件產品上帶來一致的使用體驗,并且在硬件上的專門設計也帶來更低的功耗和更長的續航。
不過對于消費者來說,這樣可能對于他們而言選擇也就更少了,僅僅 2 個 USB 4 接口在不配備拓展塢的情況下,拓展性幾乎為零,對比看來華碩靈耀 X 雙屏在提供 2 個雷電 4 接口的同時還提供 1 個 USB-A 接口、1 個 HDMI 接口和 1 個 micro SD 讀卡器。
整體來看,華碩靈耀 X 雙屏在遵守英特爾 Evo 嚴苛認證的同時,也帶來了額外的雙屏體驗以及更好的擴展能力;蘋果 MacBook Air 在設計上依舊秉持蘋果 MacBook 產品家族的一致性體驗,同時 M1 芯片的加持也帶來更低的功耗和相對均衡的硬件性能,只不過在擴展便利性上與其他的 PC 產品相比要差一些,更適合單純進行文檔處理、知識整理或者日常上網娛樂使用。
接下來,我們通過目前階段 Windows 11 和 macOS 可以共同體驗的測試工具對華碩靈耀 X 雙屏和蘋果 MacBook Air 進行硬件體驗測試。
酷睿 i7-1195G7 與蘋果 M1 芯片的對比,背后還是 x86 復雜指令集與 ARM 精簡指令集之間的較量,由于兩種指令集實現方式有著非常大的不同,還要考慮到核心數量、工作電壓等方面的問題,因此這里的測試項目僅有參考意義,更多的還是會側重于基于體驗上測試。
軟件適配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二者生態的如何。由于 x86 平臺已經發展有幾十年,并且相對開放的硬件平臺也帶來了豐富軟件生態,用戶可以用著十幾年前的財會軟件,也可以在休息的時候打兩把《英雄聯盟》。
隨著 Windows 11 安卓子系統的加入,更多安卓應用也可以在 Windows 系統上運行,對于類似華碩靈耀 X 雙屏這種自帶觸控的筆記本電腦來講,在電腦刷安卓應用與使用手機幾乎無異,除了安卓子系統,諸如華為、realme、小米、榮耀等廠商也對手機與 PC 協同使用進行深入挖掘,甚至不需要安卓子系統就可以直接使用 PC 操作手機。
再來看看蘋果的 M1 芯片,它與蘋果手機、平板等產品均基于 ARM 芯片設計,雖然在上市初期需要靠 Rosetta 2 轉譯技術來對 x86 平臺的 macOS 應用進行轉譯,但是隨著這段時間生態的豐富,也有了越來越多基于 ARM 架構開發的 macOS 應用,不過相比于此前,仍有一大批軟件依舊需要 Rosetta 2 轉譯,但轉譯就意味著性能的損失。
硬件測試
目前同時可以在 Windows 系統和 macOS 系統下運行的測試軟件并不是太多,考慮到二者處理器核心數上并不一致,因此這里測試多是采用單核測試數據,測試多是選擇基于真實場景的測試工具,二者均采用了 16GB 內存,包括 720P 同分辨率下《CS:GO》幀率表現、CineBench R23 單核性能表現、WebXPRT 網頁瀏覽性能表現、Blender Benchmark 場景渲染表現、PugetBench for After Effect 視頻特效測試、CrossMark 綜合能力表現。
在《CS:GO》游戲測試中,720P 高畫質場景下,蘋果 MacBook Air 平均幀率為 138 幀,華碩靈耀 X 雙屏平均幀率為 136 幀,基本持平。
CineBench R23 單核測試中,蘋果 MacBook Air 得分 1494 分,華碩靈耀 X 雙屏得分 1472 分,二者相差不大。
在 WebXPRT 網頁瀏覽性能測試中,考慮到蘋果 MacBook Air 和華碩靈耀 X 雙屏默認瀏覽器的差異,我們 MacBook Air 上分別進行了 Safari 瀏覽器和微軟 Edge 瀏覽器的測試。在 WebXPRT3 測試中,MacBook Air 在 Safari 瀏覽器測試結果略領先華碩靈耀 X 雙屏在 Edge 瀏覽器下表現,但同測試平臺下,MacBook Air 得分低于華碩靈耀 X 雙屏;在 WebXPRT4 測試中,華碩靈耀 X 雙屏則是領先 MacBook Air 的。
在 Blender Benchmark 渲染測試中,華碩靈耀 X 雙屏 6 項測試總耗時 6863 秒,MacBook Air 的 6 項測試總耗時為 7137 秒,MacBook Air 的渲染耗時更久。
在 PugetBench for After Effect 視頻特效測試中,華碩靈耀 X 雙屏得分 480 分,MacBook Air 得分為 469 分。
CrossMark 綜合能力測試針對 PC 的響應速度、創作力、生產力進行測試,在上述 3 項測試中,MacBook Air 在創作力上領先華碩靈耀 X 雙屏,但在響應速度和生產力上 MacBook Air 落后于華碩靈耀 X 雙屏,在最后的總分上,華碩靈耀 X 雙屏領先。
軟件體驗
華碩靈耀 X 雙屏由于有了一塊額外屏幕的支持,因此在內容顯示也更多,可以實現雙屏協同,分擔不同的功能,特別是在使用 ScreenXpert2 后,可以大幅提升圖像處理、視頻剪輯的使用效率。用戶可以對這個額外的創作面板進行自定義,將常用的功能集成在這一面板中,以此模擬真實的旋鈕、按鈕等操作。
另外利用 ScreenPad Plus 副屏也可以作為一些軟件的補充,比如在 PowerPoint 幻燈片放映狀態下,ScreenPad Plus 副屏可以作為備注和操控面板對幻燈片進行控制。
在比如在 DaVinci Resolve 調色中,用戶可以將時間軸移動到副屏,通過副屏對時間等信息進行監控。
華碩靈耀 X 雙屏充分展現了 x86 平臺筆記本產品,在保證一致的用戶體驗同時也對硬件進行額外的創新,既有著堅持的準則,又有著對硬件形態的探索。通過華碩靈耀 X 雙屏,我們看到筆記本電腦的更多形態,多一塊屏幕便多了更多拓展空間,比如可以在游戲的同時瀏覽網頁處理日程,也可以作為創意制作的延展。
蘋果 MacBook Air 優秀的屏幕素質以及 M1 芯片帶來的低功耗長續航體驗也深受不少都市白領的喜愛。雖然在生態上依舊尚未成熟,但依托蘋果手機和平板現有的應用生態,在 MacBook 產品上也能有著不錯的拓展表現,只是使用鼠標進行操作,在體驗上還是與手機平板等設備體驗有所割裂。
蘋果引以為傲的創意內容生產自然是不少內容創作者所青睞蘋果 MacBook 產品的主要原因,另外 macOS 生態獨有的 Final Cut Pro 和 Logic Pro X 也在業界有著絕對的聲量。
事實上 MacBook 只有少數的用戶才能完整的發揮其價值和能力,但這些少數用戶往往在網上擁有多數的話語權,因此就產生了一種 x86 輕薄本與 MacBook 產品并不對稱的產品評價
體系。當然由于圈子里大部分用戶使用 Mac 產品,因此對于這小部分群里來講,MacBook 也讓他們之間的交流更方便。當然,對于更加專業的視頻創作者來說,性能更加強大的臺式機平臺則會成為他們首要考慮的硬件系統。這里的 MacBook Air 則更加專注辦公和輕度的娛樂需求。
在價格方面,目前 i7-1195G7 版本 16GB+512GB 的華碩靈耀 X 雙屏售價為 8999 元,對應的 7 核 GPU 版的 16GB+512GB MacBook Air 產品售價為 10999 元,具體選擇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通過上述的對比體驗,我們看到華碩靈耀 X 雙屏在搭載基于 x86 平臺的英特爾酷睿芯片后遵循了嚴格的硬件和體驗規范,在固化標準面前進一步對硬件形態進行創新,給用戶帶來了截然不同全新體驗,同時背靠 Windows 系統,生態也更加的豐富全面。
蘋果 MacBook Air 產品作為首批采用蘋果 M1 芯片的 Mac 產品,在整體外觀上延續了家族式的經典外觀,同時處理器強的性能表現和更低的功耗控制也給用戶帶來了持久不間斷的續航保障。當然,現階段 MacBook 產品主要著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依舊是生態問題,同時相對克制的拓展能力也對讓硬件的拓展顯得沒那么容易。
對于消費者而言,如果你一定要使用 Mac 生態的部分軟件產品,那么 MacBook 應該對于你來講一定是首選,如果想要更加豐富的拓展能力、更加獨特的雙屏設計、更普適的軟件生態,對比之下選擇華碩靈耀 X 雙屏顯然是一個更具性價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