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7秒后,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3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飛船入軌后,將按照預定程序,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后續,航天員將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啟為期6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空間站平臺維護與照料、機械臂操作、出艙活動、艙段轉移等工作以及空間科學實驗、技術試驗。
目前,空間站組合體已進入對接軌道,狀態良好,滿足與神舟十四號交會對接的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
送航天員出征,
為何要吃包子?
今天上午,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
一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天還沒亮,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就已起床,開始出征儀式前的準備。目前各崗位正在進行標準化流程的狀態檢查。發射場工作人員今天的早餐是包子,寓意“包成功”!
出征前,指令長陳冬發朋友圈:“還未離開,卻已開始想念,想念祖國,想念你……”
中國人實現兩個“第一次”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見面會上,劉洋介紹:“這次任務期間,是我們第一次在太空為祖國慶祝生日,天上人間共渡浪漫的中秋佳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漫天繁星閃爍是我們對祖國和同胞最美好的祝福?!?/span>
陳冬、劉洋、蔡旭哲
三位航天員帶了哪些私人物品?
休息時打算做什么?
一起看看↓↓↓
陳冬:我是檢查作業的爸爸
2016年
本次任務的指令長陳冬
曾搭乘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造訪“天宮”
△景海鵬(左)和陳冬(右)
這次再訪太空
出發前陳冬給孩子們布置了一項“作業”
“孩子們說能不能帶我們上去
我說沒有票了,給你們留項作業
你們為什么想上,你們上去之后想干什么
回來之后我問問你”
陳冬還開玩笑說:
“王亞平回來時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自己到時候就是
‘檢查作業的爸爸回來了’”
休息的時候想做什么?
陳冬說,他會多拍拍地球
“我凝視地球的時候,地球也在凝視著我
也許我剛好在某個時刻經過了屬于你的天空
我們雖然相隔很遠沒有辦法相擁
但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意義上的相逢”
劉洋:我實現了10年前的愿望
劉洋是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
2012年6月
她代表中國女性進入太空
離開天宮一號時
劉洋莊嚴地敬了個軍禮
“我堅定地對自己說
不久的將來,我一定會再回來”
十年光陰荏苒
劉洋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
這次去太空出差半年
孩子們也給劉洋定了一些任務
第一個任務,孩子們希望媽媽
安安全全、順順利利完成任務回來
第二,希望媽媽在太空多拍一些照片
可以和同學們共同分享宇宙的美麗景色
第三,劉洋答應孩子們
把祝福和心愿寫進滿天的星辰
“我答應他們的事情
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到”
蔡旭哲:太空種菜安排上了
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中
有一個新面孔
他就是航天員蔡旭哲
從飛行員選拔為航天員的12年來
他一直在準備著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一路前行的動力
蔡旭哲回憶,自己備份“神十三”時
有一天孩子突然來到了他的房間里
“她說‘爸爸我其實真的真的很愛你’
她特別不舍,說了很多的感慨
還跟我掉眼淚了,我說沒事你放心”
這次的太空之旅
蔡旭哲帶了影視劇集、音樂、電子書
還有植物種子
“我帶了一點生菜種子
長一點綠植感覺更溫馨一點
畢竟180天,一點一滴陪著我成長”
蔡旭哲在地面種植的生菜
神十四飛行乘組如何選拔?
建設空間站將面臨何挑戰?
總師揭秘
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的主要任務是什么?選拔標準有哪些?太空中的衣食住行有何新看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黃偉芬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采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黃偉芬接受采訪。
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神舟十四號乘組任務復雜艱巨
記者: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主要任務是什么?建設空間站的任務是否對航天員要求更多?
黃偉芬:今年我們要有兩次載人飛行任務,是我們空間站建造階段的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將要執行的是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承上啟下,意義非常重大,對他們來說非常艱巨。
在長達6個月的飛行中,航天員們要經歷的飛行工況極為復雜,包括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轉位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進行狀態監視,必要的時候實施手控操作進行交會對接;還要首次進駐問天艙和夢天艙兩個實驗艙來完成載人環境的建立;還要在這兩個艙完成十幾個科學實驗機柜的解鎖、安裝等工作;以及日常組裝、建造、維護維修等各方面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要首次利用氣閘艙進行出艙活動。我們計劃要做2至3次的出艙活動,是首次利用問天實驗艙的小機械臂進行出艙。后面還會用小臂和大臂的組合臂進行出艙活動。這些都是全新的狀態,對航天員而言挑戰很大。他們還要進行太空授課,開展一些其他的空間教育活動及公益活動。
所以說這一次神舟十四號乘組的任務是極為復雜的,對航天員的應急和故障處置能力要求,也比以往更高。
6月4日,執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的3名乘組航天員陳冬(中)、劉洋(右)、蔡旭哲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媒體記者集體見面,并回答記者提問。
三位航天員共性是特別認真,未來會選拔第四、五批航天員
記者:神舟十四號乘組航天員的選拔基于什么規則,分別有怎樣的考慮?
黃偉芬:根據工程總體的規劃,在空間站的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有4次載人飛行任務,我們在總結前期選拔經驗的基礎上,又根據空間站階段的任務特點,調整了選拔策略,按照統籌規劃、新老搭配、繼承和發展的原則,來進行這4次任務飛行乘組的確定和選拔工作。我們挑選的是有飛行經驗的航天員來擔任指令長,每個乘組都如此。
在乘組選拔的時候,我們分析每次任務特點及關鍵任務對航天員的要求,比如出艙活動等。同時考慮了每名航天員的個體特點與任務的匹配性,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心理相容性,從而組成一個合適的乘組。我們要考慮年齡,也要考慮飛行經驗等各方面因素,最后來綜合確定。
他們三位航天員共性是特別認真,非常細致,愛學習愛鉆研,很有團隊精神,相容性都很好。
他們三個也有不同的特點,陳冬作為指令長,特別自信,處事很果敢,雷厲風行。經常會在訓練和實驗中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劉洋非常有親和力,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蔡旭哲很聰明,領悟能力比較強,對新事物新知識接受速度比較快。
目前,我們已進行了三批航天員的選拔,未來會選拔第四、五批。航天員隊伍建設始終要考慮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規劃、相應任務需求以及航天員隊伍自身現狀,我們會每隔一段時間定期選拔新的航天員加入航天隊伍中。
我們將根據任務的需要,擴大候選對象人群,培養各種專家類型的航天員,使航天員隊伍始終保持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綜合素質優秀,能夠滿足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需要。
5月29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組合體正在轉往發射區途中。
聚焦風險進行針對性訓練,航天員太空衣食住行不斷改進
記者:您剛才講到神舟十四號這次任務艱巨復雜,我們對航天員展開了哪些針對性訓練?衣食住行有何新看點?
黃偉芬:我們從2017年3月開始,訓練全面轉向為空間站建設任務做準備。有一些訓練是共性的,我們在八大類百余科目訓練的基礎上,針對神舟十四號任務的新特點、新任務、新狀態、新變化進行了重點強化訓練,聚焦關鍵任務進行訓練,如低壓環境出艙活動訓練,出艙活動程序模擬器訓練,利用虛擬現實訓練器和機械臂操作訓練臺來進行協同訓練和演練,使他們熟練掌握出艙活動的技能。
還有就是就聚焦風險進行針對性訓練,因為隨著空間站的建成,組合體越來越復雜,飛行時間也很長,出問題的概率會增加。針對這些風險,我們要進行應急和故障處置的訓練,如通過推演故障預案學習、實操訓練和演練,對應急故障處置能力進行了強化訓練,使航天員在出現這些緊急應急工況時,能夠沉著、冷靜、有效地進行處置。
最后就是針對長期飛行駐留進行持續強化訓練,如物資的管理、體能訓練、心理調適訓練等。
此外,兩個乘組要同時在軌工作和生活。我認為主要是對空間站系統,如再生保障系統的挑戰。
對于航天員來講,在地面組合體做實驗時,有一個180天的空間站載人綜合驗證實驗,在空間站的一個實驗艙里每個乘組生活工作了30天。我們也進行了神舟十四號乘組和神舟十五號乘組的輪換工作實驗。
未來乘組輪換將是常態,通過神舟十四號乘組和神舟十五號乘組在軌輪換,會為未來奠定一定基礎,積累經驗。
再者,航天員在太空的衣食住行都要不斷改進,因為衣食住行對飛行影響是很大的。航天員要住得好、生活好、工作好,給他們提供各種各樣良好的保障和便利條件。
比如,這次的食品中增加了提子,因為提子吃起來比較方便,汁水不是特別多,肉質也比較密實。把它洗干凈了,就可以吃下去。
我們從神舟十三號開始,給航天員提供了個性化的服裝,神舟十四號也是如此。
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兩個乘組圓滿完成任務,他們返回后的狀態都很好。通過他們在軌飛行的出色表現,驗證了我們國家選拔訓練技術和駐留保障技術的科學有效,也表明我們具備了能夠使航天員完成長期飛行的駐留保障能力。這兩次任務的成功實踐,對我們后續改進很有幫助。
陳冬、劉洋、蔡旭哲
簡介來了!
陳冬,男,漢族,籍貫河南鄭州,河南洛陽出生,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大隊長,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2016年10月,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獲“三級航天功勛獎章”。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并擔任指令長。
劉洋,女,漢族,籍貫河南林州,河南鄭州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2012年6月,執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獲“三級航天功勛獎章”。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蔡旭哲,男,漢族,籍貫河北深州,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76年5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
曾任空軍某訓練基地某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前八次載人航天飛行
我們都做到了什么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是我國第九次載人航天飛行。
2003年10月,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之后,中國航天員又7次向太空進發,到現在,已經有13人20人次造訪太空。中國載人航天,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穩步邁進空間站時代。接下來,我們回顧此前已經完成的八次載人航天飛行。
神舟五號:楊利偉首飛 實現載人天地往返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一飛沖天,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神舟五號的首次載人飛行取得成功,意味著中國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技術。
神舟六號:實現多人多天執行飛行任務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圓滿完成5天的飛行任務,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多人多天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神舟七號:首次出艙 獨立掌握出艙技術
2008年9月25日,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搭乘神舟七號飛船飛向太空,航天員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
神舟九號:完成首次手控交會對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踏上太空征程。6月24日,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完成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向建設空間站邁出關鍵一步。
神舟十號:開展科學實驗 首次太空授課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踏上征程。此次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第一次應用性飛行。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在15天在軌飛行中,完成了交會對接,開展了近40項科學實驗,并進行了首次太空授課。
神舟十一號:中期駐留 完成33天飛行任務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完成了33天的飛行。
神舟十二號:兩次出艙 在軌駐留三個月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進駐核心艙,在軌飛行三個月期間,完成了兩次出艙活動。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三名航天員安全順利出艙,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神舟十三號:完成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共在軌飛行183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間的最長紀錄。其間,他們進行了2次出艙和2次太空授課等活動。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完美收官,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期待凱旋
一切順利
平安歸來
新民晚報(xmwb1929)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我們的太空、澎湃新聞
視頻制作:向袁媛
編輯:龔紫珺
傘面積1200平方米,全部展開后可以覆蓋3個籃球場;主傘拉直長度超過70米,能夠橫跨足球場……12月4日深夜,神舟十四號返回艙飄然歸家。直播中,空中打開的巨型降落傘引起大家關注。這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制的“神舟大傘”,目前已護佑14艘飛船平安返回。
成功來之不易,降落傘研制的背后需要經歷30個制作工序、20多個包裝工序和40多個裝配工序。這頂巨型降落傘是怎樣“誕生”的?又是如何做到收攏后裝進傘包內的體積還不到200升、可以塞進普通家用冰箱的?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這是著陸現場。(新華社記者連振 攝)
508所專家介紹,巨型降落傘原材料的選用經過層層甄選。首先根據設計指標參數選用專門定制的具有強度高、質量輕等特點的特殊材料。材料到位后需經復驗,對材料強度、伸長率、透氣量等進行試驗,確保各項指標滿足設計要求。加工前還要對材料的表觀質量進一步檢查,檢驗人員會在驗布裝置的光照下一絲一線地查看材料外觀完好情況。
隨后,原材料被裁剪成大小、形狀不同的零件。對于綢布類材料,裁剪前要將材料展開鋪平并靜置一段時間,去除材料自身應力,然后再按工藝樣板進行裁剪,裁剪時工作人員會特別注意綢布絲線的走向,確保絲線方向與產品受力方向一致。對于繩帶類材料,工藝人員則會根據不同種類、規格,通過計算給出不同的加載力,讓材料自身應力得到釋放,從而有效保證裁剪的產品一致性。
巨型降落傘選用典型環帆傘型,具有可靠性高、抗撕裂能力強的優點,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紅白相間的環和帆構成的傘衣。巨型降落傘能高效降低返回艙的下降速度,因其展開可獲得較大阻力面積,但傘衣初始狀態是一塊塊小型梯形綢布,需要工作人員將其拼縫起來。
縫紉時,工作人員會對縫紉線跡的質量進行控制,不僅要確保針腳密度,還要保證線跡寬度、距邊距離、縫線扣合等。傘衣好比蓋房子時的“重檐屋頂”,每一層環或帆都是類似于斗榫結構相互交錯。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新華社記者連振 攝)
巨型降落傘環、帆傘衣合縫后好比連成了線,但降落傘作為一個1200平方米的面,就需要借助降落傘徑向帶和緯向帶將拼縫好的環與帆組合起來。徑向帶與緯向帶就好比蓋房子時的“四梁八柱”,徑向帶是承擔傘衣徑向開傘張力的主要結構,而緯向帶是承擔傘衣緯向開傘張力,保持傘衣充氣形狀的主要結構。加工好的徑向帶與緯向帶可確保降落傘強度。
巨型降落傘傘繩在工作時承擔傘衣開傘載荷,是實現將載荷向吊帶及返回艙傳遞的主要結構??墒蔷扌徒德鋫銈憷K長度達40多米,且有96根,在加工過程中是如何有序、不纏繞的呢?
準備過程中,508所的工作人員先將同一端傘繩安裝縫紉好,再通過一種叫梳繩夾的工具,將傘繩按照編號順序依次排列進梳繩夾內,手持梳繩夾,從頭理到尾,然后依次安裝另一端的傘繩,這樣就能做到根根分明了。
神舟飛船包傘現場。(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供圖)
別看巨型降落傘是個龐然大物,體態卻十分輕盈,重量不到100公斤,收攏后裝進傘包內的體積還不到200升,可以塞進普通的家用冰箱。不過,軟軟的降落傘可不是隨意團起來放在返回艙里,而是整齊有序地將降落傘的傘衣、傘繩和連接吊帶等部件裝進傘包內,使之保持一定的幾何形狀。這就涉及了一項聽起來簡單、技術含量很高的不可逆工作——包傘。
據介紹,正式包傘之前要進行晾傘,用于釋放材料內應力和清理多余物;然后依次進行疊傘衣、梳理傘繩、整理傘包、裝填降落傘、封包、稱重,最終將1200平方米的大傘變成一個只有200升的傘包,完成進艙前的最后工作。(記者胡喆、宋晨、溫競華)
來源: 新華社
傘面積1200平方米,全部展開后可以覆蓋3個籃球場;主傘拉直長度超過70米,能夠橫跨足球場……12月4日深夜,神舟十四號返回艙飄然歸家。直播中,空中打開的巨型降落傘引起大家關注。這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制的“神舟大傘”,目前已護佑14艘飛船平安返回。
成功來之不易,降落傘研制的背后需要經歷30個制作工序、20多個包裝工序和40多個裝配工序。這頂巨型降落傘是怎樣“誕生”的?又是如何做到收攏后裝進傘包內的體積還不到200升、可以塞進普通家用冰箱的?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這是著陸現場。(新華社記者連振 攝)
508所專家介紹,巨型降落傘原材料的選用經過層層甄選。首先根據設計指標參數選用專門定制的具有強度高、質量輕等特點的特殊材料。材料到位后需經復驗,對材料強度、伸長率、透氣量等進行試驗,確保各項指標滿足設計要求。加工前還要對材料的表觀質量進一步檢查,檢驗人員會在驗布裝置的光照下一絲一線地查看材料外觀完好情況。
隨后,原材料被裁剪成大小、形狀不同的零件。對于綢布類材料,裁剪前要將材料展開鋪平并靜置一段時間,去除材料自身應力,然后再按工藝樣板進行裁剪,裁剪時工作人員會特別注意綢布絲線的走向,確保絲線方向與產品受力方向一致。對于繩帶類材料,工藝人員則會根據不同種類、規格,通過計算給出不同的加載力,讓材料自身應力得到釋放,從而有效保證裁剪的產品一致性。
巨型降落傘選用典型環帆傘型,具有可靠性高、抗撕裂能力強的優點,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紅白相間的環和帆構成的傘衣。巨型降落傘能高效降低返回艙的下降速度,因其展開可獲得較大阻力面積,但傘衣初始狀態是一塊塊小型梯形綢布,需要工作人員將其拼縫起來。
縫紉時,工作人員會對縫紉線跡的質量進行控制,不僅要確保針腳密度,還要保證線跡寬度、距邊距離、縫線扣合等。傘衣好比蓋房子時的“重檐屋頂”,每一層環或帆都是類似于斗榫結構相互交錯。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新華社記者連振 攝)
巨型降落傘環、帆傘衣合縫后好比連成了線,但降落傘作為一個1200平方米的面,就需要借助降落傘徑向帶和緯向帶將拼縫好的環與帆組合起來。徑向帶與緯向帶就好比蓋房子時的“四梁八柱”,徑向帶是承擔傘衣徑向開傘張力的主要結構,而緯向帶是承擔傘衣緯向開傘張力,保持傘衣充氣形狀的主要結構。加工好的徑向帶與緯向帶可確保降落傘強度。
巨型降落傘傘繩在工作時承擔傘衣開傘載荷,是實現將載荷向吊帶及返回艙傳遞的主要結構。可是巨型降落傘傘繩長度達40多米,且有96根,在加工過程中是如何有序、不纏繞的呢?
準備過程中,508所的工作人員先將同一端傘繩安裝縫紉好,再通過一種叫梳繩夾的工具,將傘繩按照編號順序依次排列進梳繩夾內,手持梳繩夾,從頭理到尾,然后依次安裝另一端的傘繩,這樣就能做到根根分明了。
神舟飛船包傘現場。(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供圖)
別看巨型降落傘是個龐然大物,體態卻十分輕盈,重量不到100公斤,收攏后裝進傘包內的體積還不到200升,可以塞進普通的家用冰箱。不過,軟軟的降落傘可不是隨意團起來放在返回艙里,而是整齊有序地將降落傘的傘衣、傘繩和連接吊帶等部件裝進傘包內,使之保持一定的幾何形狀。這就涉及了一項聽起來簡單、技術含量很高的不可逆工作——包傘。
據介紹,正式包傘之前要進行晾傘,用于釋放材料內應力和清理多余物;然后依次進行疊傘衣、梳理傘繩、整理傘包、裝填降落傘、封包、稱重,最終將1200平方米的大傘變成一個只有200升的傘包,完成進艙前的最后工作。(記者胡喆、宋晨、溫競華)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房穎
來源:作者: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