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廣播說起
現在聽廣播的場景,基本只有開車的時候,連公園里聽收音機遛彎的老大爺都越來越少了。以前開車聽路況播報,但是現在手機地圖哪里堵車一目了然,線路算法成熟,收音機似乎愈發的可有可無,開車的時候聽音樂更多。但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廣播和電視是最重要的傳播方式。
紅燈牌電子管收音機,你家里有嗎?
中國普及”話匣子“的時間并不早。筆者家里老人回憶,在五六十年代她上學的時候,家里攢錢買了一臺紅燈牌電子管收音機,在班里引發了轟動!她過年的時候開班會抱去學校好幾個同學護駕,那種轟動和羨慕是今天物質豐富時代的孩子根本無法想象的。這個產品筆者小時候還見過,不過已經不用,純粹是擺設或許壞了,老人用的已經是晶體管收音機了。
能接收、打印衛星圖像的“可視化”收音機,濃濃的專業范
根德S800,很多收音機發燒友的夢中情人
今天我們熟知的索尼,其實也是做收音機起家的。作為看家產品,索尼的收音機在上世紀90年代達到了巔峰,就是這款V21.這款產品神奇的已經不是強悍的收音功能,而是自帶一個熱敏打印機,可以打印傳真的衛星云圖。由于配有超大液晶屏,搞可視化廣播,這樣的配置在1980年代末期當然便宜不了,那個時候賣6500美元!現在二手市場也要幾萬塊。當然還有根德S800、國產HAM2000等不同的旗艦廣播,成為很多廣播發燒友的夢中情人。
2000多元的收音機,或許是索尼最好的收音機產品了
收音機本身已經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讓位于今天的各種手機APP等流媒體。在本世紀初的頭幾年,索尼還有旗艦收音機產品銷售,現在這個漂亮的方盒子,有AM、FM收銀和鬧鐘功能,還不到200塊錢,可以買一個放在床頭。
黑膠唱片意外的復活了,現在反而成為一種比較主流的記錄介質,因為模擬記錄的緣故,黑膠唱片音質很高,并且有別于數字記錄,有自己的味道。在黑膠同時期,其實更流行的是各種磁記錄的介質,尤其是各種磁帶。
精致的機械質感是今天的全面屏手機給不了的感受
說磁帶就繞不過磁帶Walkman。這個索尼曾經的主打產品也退出了市場讓位于當年的MP3。但Walkman這個產品巔峰的時候,是難以想象的精致。這種機械驅動產品的精致感,是今天的各種全面屏無法給你的,現在二手的Walkman并不貴,可以二手貨APP找找。
筆者可以肯定的說,國內應該沒多少人看過正版VHS錄像帶
視頻今天都是流媒體、下載或是光盤,以前可是要VHS錄像帶。這是索尼格式大戰輸給JVC的案例,讓VHS變成了家用產品的標準。在上世紀90年代前后,松下、索尼、夏普,甚至今天LG的前身Goldstar(高士達)都有磁帶錄像機。不過磁帶錄像機看多了就不清楚,還要自己手動擦磁鼓,當時誰有幾本你懂的內容或是美國新鮮大片的錄像帶,可以享受眾星捧月般的追隨者了。
DAT磁帶播放器的質量和CD一樣甚至略好一點
磁帶今天依舊是優異的數據備份介質
除了這民用磁帶,商用設備上,索尼的Betamax磁帶以及DAT磁帶,后者是數字記錄的,在錄制CD的時候其實是先錄到DAT磁帶上的。這些專業化的磁帶設備價格昂貴,并且進入國內晚,所以國內產品保存的并不算多。磁帶到現在還有專門的存儲設備用來備份數據使用。
液晶的畫質問題其實到今天也沒徹底解決。這種先天帶著問題的產品,由于體積、面積的優勢取代了畫質更好的顯像管。2005年的時候索尼就在中國退市了著名的特麗瓏電視機,當時筆者不少朋友還去搶購了當時的旗艦HR36。這幾年賣掉的時候都是給收廢品的百十元錢,求求你搬走吧,這玩意實在是太沉了,屏幕36英寸,重量有100來斤……
生不逢時的Qualia,放到今天會被各種壕搶購一空
由于使用電子轟擊屏幕上的熒光粉,所以調教讓電子槍發射電子偏轉的磁場就是很大的學問。索尼的特麗瓏、三菱的鉆石瓏技術在于使用條狀的柵格,而不是競爭對手們的網眼,可以做到更艷麗、更濃郁的顏色表現,所以在當時是高畫質的代表。
EIZO手里瓏管的畫質達到了巔峰
電視機有我們說的HR36以及Qualia015,顯示器索尼則推出了能實現2048X1536@60Hz的21寸產品F500R,昂貴的價格讓其注定是發燒友們的夢中情人。不過筆者有幸見過柱面管時代的索尼500PS顯示器,以及藝卓用瓏管生產出來的FlexScan T96X系列,我覺得這幾個產品的畫質還在純平的F500R之上。但視頻監視器領域則是索尼BVM獨大,很多電視臺的老編審到現在還在懷念BVM,不習慣看液晶監視器的畫質,很多退役的BVM監視器成了古舊游戲(初代PS、紅白機等等)玩家的愛寵,因為BVM上有舊的視頻接口。這些CRT核心都還是索尼和三菱的瓏管技術,上世紀末開始玩電腦的還喜歡單槍三束、三槍三束爭個孰優孰劣。
三槍投影機,畫面有膠片電影的質感,非常難伺候
顯像管畫質的另一個巔峰屬于投影管,9寸投影管。在沒有LCD、DLP等當今投影技術的時代,靠的是顯像管來進行數字投影。當時9寸的投影管可以做到3000多線的分辨率,可以說2K的清晰度對投影管來說不是問題。當時為了亮度,最佳的方案是三槍,即RGB分色投影,有三個投影管,當時索尼、巴克等三槍投影機市價都是天文數字(北上廣可以換房)。
投影管的感覺更像膠片電影
一個投影管都很難伺候,比如濕度變化都會影響畫質,三槍可以說開機冷機是一個狀態,熱了又是一個狀態,要調好非常考驗用戶本身的調教本事。不過這個產品的畫質一直非常好,今天要超越也不那么容易,可能雙色或是三色激光、三片式的產品才敢說畫質上更好,不過這種規格的產品依舊極其昂貴甚至只有影院用的商用產品才有這樣的配置。本世紀初的幾年,有不少退役的三槍管產品,比如索尼的巴克的1209S等流入二手市場,幾萬元就能圓夢,發燒友們買的并不少。
下面要登場的這個產品其實國內就是50后、60后見過的也寥寥無幾,但在國外還是有很多用戶的:在錄像機、攝像機之前,家庭怎么錄像?這就是8毫米膠片攝影機,尼古拉斯·凱奇早年有個片子名字就叫8毫米。
不同時期的8mm膠片的規格
電影工業的膠片規格大,所以以前拍電影很高的成本都在膠片的成本上,一個鏡頭力求一氣呵成,否則浪費的膠片都是成本。家用為了成本低,自然使用的面積要小,所以8毫米這種格式應運而生,在五六十年代發達國家,8毫米是唯一的可以記錄影像的方式。甚至到后期還出現了Double8這種可以寬幅可以正反錄的格式。
佳能當年推出的8mm攝像機,非常小巧
很多好萊塢的成名導演、演員都是從8mm開始的
8mm的膠片攝影機其實在那個時代已經做的非常精巧,面向業余愛好者的只有巴掌大。斯皮爾伯格在內的很多導演都是小時候使用8毫米攝影機,愛上了電影,成為一生的事業并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其實黑膠唱片之外,我們今天還在用的比較熱門的產品機械鍵盤、光電鼠標在技術上其實都經過了復興回到了剛發明的技術原理。但是本文所述的產品基本都看不到翻身的機會,它們有屬于自己的輝煌時代,作為產品來說就足夠了。
經有個年齡測試圖在微博上被瘋轉,圖片里是一盤磁帶和一支筆,而原發者一句:” 看懂這張圖,說明你老了“,戳中無數人。雖然時間能夠改變很多東西,但是有些事情卻始終不會被改變,比如無論年紀,我們總能從音樂中收獲最純粹的感動。在磁帶播放器已經基本消失的今天,不如讓我們一起緬懷經典,盤點一下那些年最具標志性的音樂播放設備。
80年代,Walkman風靡全球
時至今日,磁帶已經沒落,但在20世紀70年代末,磁帶是音頻傳播最為流行的介質。1979年索尼正式推出世界上第一臺卡帶式Walkman,TPS-L2磁帶播放機,它的出現使得人們聽音樂的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由此開始。
Walkman開創了隨聲聽概念,相對便攜的體積,加上通過耳機所獲得的立體聲,奠定了它劃時代產品的地位。到了80年代,擁有一臺“Walkman”,成為全球音樂愛好者的夢想。Walkman也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變成流行文化的標記。
90年代,CD播放機普及
隨著直徑只有12cm的CD正式面世,數字音樂時代正式開啟。CD可以存儲更長時間的音樂,而且在音質上也更好,保存的時間也更長,很快,CD播放器超越了磁帶卡帶播放器的銷量,變得普及。
作為CD播放器中最經典型號,索尼D-777不得不提。它采用了當時所有的新技術:超薄機身、碳素纖維外殼、條形電池、1bit 雙DAC處理器,是綜合性能最好的CD隨身聽之一。這一精心打造的王牌產品也不負眾望,上市后好評如潮。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動感十足、音色發暖,聽起來很舒服,是聽流行音樂的最佳選擇。
2000年,數碼設備逐漸興起
存儲介質技術的更新和突破,在2000終于掀起數字化大潮,MP3格式,互聯網音樂的興起,讓MD播放器、MP3播放器大行其道。MD播放器中的巔峰機型,采用了鈀銀合金外殼,精細加工、手工打磨,音質出色。但MD播放器一直處于沒有直接可用音源的尷尬境地,使用的繁瑣,只有用過的人才明白。另一方面,由于每月只生產15臺,售價高達14000元人民幣,如此小眾,被MP3播放器取代只是早晚的事。
憑借iPod+iTunes組合拳,蘋果iPod成為這一時期的倍受歡迎的音樂播放器。從第一代ipod不盡成熟的技術到2002年7月售賣的觸摸盤操作,再到2007年9月同時推出的iPod classic和外形簡潔的iPod touch,iPod家族不斷壯大。掛著蘋果iPod聽歌,成為另一種時尚。
2015年,智能手機唱主角
進入2015年,伴隨著去年iPod classic這款經典播放器從蘋果在線商店的消失,MP3播放器也淡出人們的視野。在個人移動設備高度集成化的大趨勢下,HIFI芯片被應用到智能手機上,以華為P8為代表的主流智能手機,成為互聯網音樂時代的主角。
這款旗艦級4G智能手機產品,搭載Hi 6402 DSP解碼芯片以及SmartPA芯片,是一臺準專業級的音頻播放工具。隨機贈送的高保真HiFi耳機,讓使用耳機和揚聲器的音質表現同樣出色。華為P8還采用側出聲一體化音腔,讓音效傳播更大聲,更明亮;而HiFi芯片的運用能夠降低功耗,讓喇叭播放頻率得以控制,令人仿佛置身于音樂會現場, 能品味到更多音樂細節,獲得幾近完美的悅耳音效。
如果不是懷舊的小情緒作祟,可能Walkman、CD播放器、數碼播放器等,也只會存在于永遠的回憶中。畢竟,在華為P8等手機已經擁有優質音樂播放表現的情況下,誰還想同時帶著一個播放器出門呢?如果你也是不折不扣的音樂愛好友,不妨拿起華為P8,繼續體驗音樂帶來的最持久而溫情的陪伴吧!
尼近年來在游戲、娛樂、影像方面成長喜人,在音頻方面無論是耳機、播放器還是最新的降噪、藍牙耳機新品推出速度可以見證索尼的努力程度。在便攜音頻播放器方面,A系列作為千元機入門產品這兩年也做到了一年一更新。我們今天測評的NW-A45播放器則是2017年底更新的型號,而上一個型號A35是在2016年底推出Soomal在2017年初測評的。這臺A45我們是自購的,京東某次模仿拼多多拼團只要999元!殺傷力不小。
索尼 SONY NW-A45 Walkman 便攜式音頻播放器
索尼 SONY NW-A45 Walkman 便攜式音頻播放器
從外觀和功能來看,A45和A35的差別很小,從升級角度來看對該定位的產品來說刺激不大。不過A45相比A35還是做了一些例行的功能上的升級,縱觀整個索尼Walkman的產品線,A45的幾項升級應該算是技術的下方,也表明了隨身聽產品一定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包括彌補索尼在A系列以往上的小的不足。
A45/A35的主要不同點:從功能來看,A45相比A35增加了MQA解碼支持,但關于支持到什么程度我們下文分析。同時,從ZX300開始索尼為APE買單,可以支持APE格式解碼了[似乎只有中國區有?]。A45增加了USB DAC功能,即播放器本身可以作為電腦的USB聲卡。加上以往索尼播放器本身就可以通過WM-PORT-USB-A的轉接器NWH-10來外接解碼器工作,這樣A45像ZX300等新一代播放器一樣,可以支持雙向USB DAC功能。另外,在曲目管理方面,A45開始支持CUE單獨分類的菜單,原來索尼以往是不支持CUE的,例如A35.
另外,A45HN和A46HN會標配一條主動降噪耳機,這條耳機搭配播放器才能實現主動降噪功能。即降噪運算在播放器內,而降噪過程所需的拾音在耳機上。A35HN搭配的是MDR-NW750N耳機,當年我們購買了這個套裝。而從官方介紹來看,A45HN搭配的降噪耳機有所更新,型號為IER-NW500N耳機,支持主動降噪外還支持環境音。不過,這次我們沒有購買這個降噪套裝。
A45的外觀:看完了相比A35的不同點,我們回到A45播放器的最基本信息,雖然它的樣子和外觀布局等幾乎和A35一樣,我們也做一個簡單的回顧。A45/A45HN/A46HN三款均屬于A40播放器系列,符合索尼一直以來的產品命名分類規則,HN后綴表示套裝標配降噪耳機。A46HN則將內置存儲空間提升到32GB,而A45為16GB。它們均支持擴展一張MicroSD存儲卡,官方標稱最大支持128GB。
索尼 SONY NW-A45 Walkman 便攜式音頻播放器
索尼 SONY NW-A45 Walkman 便攜式音頻播放器
索尼 SONY NW-A45 Walkman 便攜式音頻播放器
索尼 SONY NW-A45 Walkman 便攜式音頻播放器
相比當年A35的配色,A45系列稍有調整,并保持了和索尼整體h.ear的子品牌策略,在耳機中你也可以找到和A45一樣的顏色進行組合。A35和A45的外觀尺寸完全一樣,按鍵分布在機器的右側,這是近年來索尼隨身聽產品的設計語言,最初想法是向早期磁帶隨身聽設計致敬。這套按鍵的操作手感不錯,我們在A35時候已經表揚過,不易誤觸,容易識別。
索尼 SONY NW-A45 Walkman 便攜式音頻播放器-對比A35
索尼 SONY NW-A45 Walkman 便攜式音頻播放器-對比A35
A45和A35一樣使用了3.1寸觸摸屏,觸摸界面整個效果幀數估計不會太高,所以看起來平滑度不夠,但貴在整體操作穩定,而且在曲目播放時內部的一些相關操作界面設計合理。例如,曲目播放時間進度條的拖動細膩快速,曲目正在播放界面向下拖動進入的各種音效功能設計合理。
A45的主要核心技術與功能:在A35播放器測評時我們就談到過,索尼目前已經從A系列到頂級的WM1,全部使用S-Master HX數字功放,不再向多年以前用S-Master數字功放后的后綴如MX、HX等來區分產品定位。但同為S-Master HX,A35、A45上的和ZX300上的一集WM1上的有所不同。
A45此次的標準和A35的S-Master HX標準一致,不過有網友提示在索尼日本網站上專門談到了A45相比A35電路板經過全新的設計,從官方展示圖片來看也確實如此。在A35測評時我們就談到,S-Master現在看來似乎更像是索尼定制的DAC芯片和方案。
A45在播放器模式下DSD解碼通過PCM轉換實現,PCM規格最高支持24bit/192kHz,而USB外接DAC模式下可以支持DSD Native的解碼輸出。USB DAC模式下同樣支持24bit/192kHz的PCM和DSD64的解碼輸出。回想到MQA的支持問題,A45在PCM最高僅支持24bit/192kHz的情況下可以解碼MQA?似乎不符合MQA Full Decoder的定義,所以我們暫且認為A45級別的播放僅僅是一個Core Decoder的級別。原本我們還打算試試A45在外接USB DAC時是否可以當做一臺MQA播放器,遺憾的是A45外接USB竟然不支持矩聲的X-Sabre Pro。
需要說明的一點,從ZX300上我們發現索尼的USB DAC模式和筆記本USB接口有可能存在兼容性問題,在Type-C接口的Macbook系列上更明顯。仔細研究了一下原因,在USB DAC模式下,索尼內軟件可選擇連接時是否為播放器充電,可以關閉充電。如果確認關閉充電,那么USB DAC模式工作是沒問題的,但有些Type-C轉接的Hub不知為何即便軟件里選擇了關閉充電,它還一樣給播放器充電,此時USB DAC模式就無法工作。
作為入門級別的播放器,A45還可以支持LDAC,如果搭配索尼的LDAC耳機,配合NFC會有很好的體驗。同時,該播放器在有外接耳機做天線時還保留了FM功能。
客觀測試:暫時空缺!測試成績忘記云同步了!過幾天單獨補上!
不過,從我們測試情況來看,A45的測試成績和問題基本和A35一致,高頻部分從頻率掃描可以看到一些輕微的噪聲,這就是索尼給低端S-Master數字功放的待遇,在更高端的型號上就沒有這個問題,而且近年來的改進很明顯。
主觀聽感:這一期A45測評的主觀聽感沒有什么好寫的,因為它的聲音表現和A35太像了。但A35的表現我們在這里還是值得復習一下的。因為從A35開始,索尼的聽音觀其實有了標志性的變化,無論A35還是A45,它在搭配目前大多數小耳塞時輸出功率都基本足夠,而聲音風格卻走向了相對比較直白、中性的路上。這也讓它們的聲音表現的扎實、穩健,中頻的厚度和中高頻的聲音密度、動態都表現不錯。非要說A45和A35的差別,A45的聲音要比A35收斂一點點,A35的聲音相比A45更為張揚一點點。
當然,以一款比較中性的聲音作為入門產品其實是很好的選擇。索尼的數字功放雖然不舍得在低端產品上用最好的技術,但從聽感來看,由于目前動鐵高音占極大比例,并不會暴露這方面的太多問題,動圈耳機則會更為敏感一些。相比ZX300來說,A45、A35的聲音還是更沖了一些,尤其在高頻。而DC相位線性器在A45/A35上也有,似乎效果不如ZX300那么明顯。
這里又要討論一下MQA的問題,也是以往我們MQA文章沒太談到的問題。那就是,在A45這樣級別播放器上MQA到底能不能體現出優勢,答案是悲劇的,真的幾乎聽不太出來有什么優勢,優勢要比我們在X-Sabre Pro解碼器上聽到的小的多了!一方面可能是播放器本身就不支持192kHz以上解碼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整套系統素質問題。
索尼A45作為1000元級別的播放器,從音質來看。如果只搭配小耳塞來說,相比國產同價位或更低價位產品來說并沒有明顯劣勢,對比1000-2000元級別產品,相比國產播放器來說輸出功率、聲音厚度、動態方面也許還存在一點差距。當然,在更高價位其實索尼ZX300A也已經可以覆蓋。在功能來看,A45還是很有可玩性,雖然MQA表現不驚艷,但至少文件尺寸小而且效果不會比普通的更差吧。LDAC+NFC也會給索尼LDAC耳機、音箱體驗加分。外接USB-DAC功能也很符合近年來播放器功能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