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玩射擊游戲的朋友,光是拿鼠標和鍵盤戰斗總是會覺得太假,如果能真正“端”著槍,在游戲中沖殺,享受槍托上的后坐力、拉動槍栓的清脆響聲,那是多么過癮。因此,游戲外設廠商們推出了各種體感槍,讓大家可以像用真槍那樣玩射擊游戲——雖然這只是句宣傳語,實際體驗還是沒有那么完美,但已經可以讓玩家們足夠激動了。
實際上,端著“槍”在游戲中射擊,這種玩法幾十年前就有了,各位從FC紅白機時代走過來的朋友肯定玩過光槍打鴨子、西部牛仔,而現在的體感槍,有些什么方案?實際體驗差別如何呢?看筆者慢慢道來。
模擬游戲槍的進化史
紅白機上的光槍是模擬游戲槍的鼻祖
說到模擬游戲槍,恐怕80后的玩家沒有不知道任天堂紅白機上玩的光槍。那時候當然沒有什么體感定位技術,但是這也難不到工程師們,他們巧妙地利用了CRT顯示器的特性,來制造了這么一把經典的游戲控制設備。
紅白機上的光槍是怎么工作的呢?首先槍口上有一個光感器,可以把采集到的光線亮度翻譯為“亮”和“暗”兩個信號,分別對應“0”和“1”,用1bit信號就能傳輸了。不過,這個光感器當然還沒有高級到可以識別整個屏幕上的彩色圖像。因此,在光槍游戲中,當玩家摳下扳機的一瞬間,CRT電視的銀幕上就會出現一個有白色方塊(射擊目標所在位置)的全屏黑色畫面(瞬間的閃爍,玩家不太容易注意到),此時光槍上的光感器就會采集到槍口所瞄屏幕位置的光線強度,如果對準的是白塊,自然就返回“亮”的信號,表示擊中目標,如果對準的是黑色部分,就返回“暗”的信號,表示未命中。因此,可能有些玩家發現,在開槍的一瞬間把光槍突然對準燈泡,會出現百發百中的情況……另外,如果同屏顯示的目標太多,由于需要在每個目標位置上按順序顯示白塊,判定時間也會變長。
兒時能玩上幾把街機光槍游戲可謂奢侈的享受
紅白機的光槍雖然原理簡單,但確開創了一種游戲的新玩法。因此后來的街機,游戲主機都推出了對應的模擬游戲槍配件。從街機到PS2游戲機,搭配的光槍采用了新的方案,不再需要整個屏幕變暗,而是摳下扳機后,屏幕上分別從水平和垂直方向發出一條亮光掃描線,光槍通過接收到這兩條亮線的時間差來確定光槍在CRT屏幕上瞄點的座標是否與目標的座標區域重合,由此來判定是否命中。這種方案相對第一代方案的優點就在于可以同時判定多個目標(因為它計算的數據是座標,而不是光線的“亮”和“暗”,因此不需要進行順序判定)。
為什么在射擊游戲這么豐富,受眾群這么大的今天,反而在游戲主機和PC上沒有光槍普及了呢?很簡單,因為咱都使用液晶面板了,不管是顯示器還是電視,都是液晶屏,你知道液晶屏這響應時間,不管是閃黑屏還是刷亮線,都是滿滿的延遲啊,光槍根本沒法用了。
體感槍的興起
陀螺儀是大眾型體感槍方案的核心元件
既然光槍在液晶屏普及的今天已經歇菜了,那就得換用其他的方案。Wii和PS3游戲主機的體感槍依然走了借助光線定位的路線(Wii需要紅外感應器,PS3也需要特殊的攝像頭),而PC平臺則走了陀螺儀定位路線(不需要額外的光線感應器)。
Wii的體感槍說白了就是在自家的手柄上套了個槍殼子,還是靠紅外感應條來定位,PS3 MOVE體感手柄則是通過專用攝像頭對MOVE手柄上的光球進行識別來定位,然后通過陀螺儀來判定手柄動作(兩種方式綜合使用,MOVE手柄和導航手柄都裝到“槍殼子”上,組成體感槍)。依靠光線定位的缺點就是要受環境光線變化影響。
目前兼容PC的體感槍產品大都沒有采用光線定位了,直接就是陀螺儀定位搞定。用陀螺儀定位就不用擔心光線干擾了,但是純陀螺儀方案的體感槍在實際使用中經常需要校準,體驗只能說馬馬虎虎,稱不上完美,甚至筆者覺得比老式的光槍用起來還麻煩些。
嘗鮮體感槍,應該怎么選?
樂視體感槍通過專用的紅外感應器定位
G-MATE出品的MAG P90,多平臺兼容和仿真手感是強項
目前市場中的體感槍,大多都只是用了陀螺儀,有通過USB進行有線連接的,也有通過2.4GHz/5GHz無線連接的。但是,筆者使用了幾款發現體驗都很一般,畢竟陀螺儀定位的體感槍實際上在游戲中是模擬的鼠標,鼠標靈敏度、你離屏幕的距離、槍甩動的角度都需要對應才能提供最精確的體驗,但這幾點都很難做到精確,因此在使用中經常需要光標歸中校準,對游戲的代入感影響很大。所以純陀螺儀定位的體感槍,便宜的話可以買來常常鮮,不要指望它能提供革命性的體驗。
既然純陀螺儀定位不夠精準,那加入光線定位的體感槍呢?樂視的體感槍就提供了紅外定位器,精度有所提升,但是,它只針對樂視的電視,其他平臺就沒戲了。如果你只想簡單地體驗槍戰樂趣,而且正好也有樂視電視,那可以入手爽一下。
如果你是WarGame發燒友,可以關注一下MAGP90這一款體感槍,它通過9軸慣性感應器采集動作(3軸陀螺儀、3軸磁力計、3軸加速計),輔以距離感應器定位,提供快速的響應。最關鍵的是,它提供多平臺兼容性(自帶XBOX 360手柄鍵位),在一些射擊游戲中可以巧妙地避開操作上的尷尬。自帶LCD,可以在LCD上設置各種工作模式,其中一項VR模式筆者覺得比較有用,我們知道戴上VR眼鏡后,頭瞄也可以控制視角,這時候就會和體感槍起沖突,這時在MAG P90上選擇VR模式就可以關閉槍瞄,只使用它的手柄按鍵。實際上,筆者認為VR眼鏡配上體感槍是最為合適的組合,用VR眼鏡瞄準就繞過了體感槍的定位問題(就是得注意玩的時候槍別碰到障礙物,因為你戴著VR眼鏡,看不見周圍環境……),但同時又可以享受體感槍真實的射擊手感——MAG P90很好地模擬了真槍的重量和開槍時的后坐力。
總結:VR加持的WarGame,體感槍的未來
筆者認為,體感槍將來會分化為兩級,其中入門的一級只是針對平板電視用戶,進行簡單的體驗,精度不會太高但手感會有所提升,價格會在五百元以下。發燒的一級針對的是VR用戶,未來的射擊游戲也會同時支持頭瞄與槍瞄,配合力反饋背心、“跑步機”等市場上已經能買到的VR周邊設備,提供最擬真的WarGame游戲體驗。當然,筆者建議大家要“剁手”干脆就弄個全套,否則買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玩一兩次就吃灰了也沒啥意思。
你而言,網購中最讓人痛苦的是什么要素。
雖然沒有做過什么具體的調查,但是從我本人的日常生活出發,不難猜到很多人的答案應該都是「等待」。
掐指一算,自9月中旬預購以來,我便陷入了GPD漫長的延期陷阱中。
從最初的10月底有望發貨、到預計7640U版本提前發貨,再到7840U版本發貨一個星期后仍未發貨,只能說國內小廠的承諾都很實在,只有相信他們承諾的我有些像個小丑。
終于,在經過了外殼材質修改、贈品收納包縮水、整體發貨延后等一系列只有小廠能整出來的大活以后,GPD WIN Mini總算在11月19日正式發貨,并在隔日送到了我的手中。
而這時候,距離預售已經有足足兩個月之久了。
有趣的是,你要拿另外兩家同行業知名小廠來做對比的話——你會發現GPD甚至可能是三者之中發貨最快的那個。
整件事情多少是有點抽象了。
(圖源:雷科技)
從i發售后的玩家社群來看,關于GPD WIN Mini的評價可以說是壓倒性的「褒貶不一」,有的玩家表示,這款產品嚴格限制功耗的設計就是舍本逐末的結果;而有的玩家則認為,這種形似UMPC的設計才是Windows掌機應有的發展方向。
對于這款產品的是是非非,在親自上手體驗前本人一概不予置評。在我看來,不管你說劍走偏鋒也好,亦或是遵循傳統也罷,GPD WIN Mini確實給玩家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那么就讓我們從最顯眼的外觀開始,好好體驗一下這款國產小廠出品的掌機屆泥石流「GPD Win Mini」。
(圖源:雷科技)
俗話說,小巧的東西總是更惹人喜歡,在初次上手這款產品的時候,我確實感到了一絲驚艷的感覺。
要說這種驚艷感從何而來,首先,這種擁有啞光黑色金屬上蓋的「微縮筆記本」確實有種精致商務的味道,另一方面,則可能源自于我對索尼VAIO上網本獨特的懷舊情結。
(圖源:雷科技)
最重要的是,這款產品并不像今年市面上任何一款Windows掌機產品,沒有花里胡哨的涂裝配色,沒有閃閃發光的RGB燈組,除去必要的手柄組件以外,就是一個標準的UMPC,這種低調的感覺確實很討我喜歡。
考慮到現在的游戲本,其實都在朝全能本的方向去設計,GPD的某些做法甚至可以說是暗合產品發展趨勢的。
(圖源:雷科技)
產品A面有雕刻的GPD字樣,上蓋需要用雙手才能打開,最高可以做到接近180°的旋轉。
(圖源:雷科技)
B面的屏幕,算是這款產品的亮點之一。
7英寸的IPS屏幕,FHD+ 120Hz的參數,實測屏幕中心亮度接近500nits,色域容積來到了93% sRGB,平均ΔE<2,紙面參數和ROG Ally那塊基本一致,是同品類里的第一批水平。
(圖源:雷科技)
優秀的參數,讓這塊屏幕的觀感足夠細膩流暢,要說差距的話,那就是這塊屏幕實際上是一塊原生豎屏,除了老游戲偶爾會出現的BUG以外,還意味著RSR功能的丟失,對于掌機而言算是個負面BUFF。
(圖源:雷科技)
C面設計和GPD Win 1/2/Max系列頗為相似,上方為橫向布置的對稱手柄,按鍵全部都是祖傳的鍋仔片,start/select和兩個自定義按鍵被放在了下方,后面則是微動肩鍵和線性扳機,
實際操作起來,這次GPD是有刻意去做斜面貼合用戶掌心的,握持體驗還算不錯,但是整體下沉的設計用起來并不算順手,即便是在用上了霍爾小搖桿的情況下操控性依然比較一般。
接上搖桿帽后體驗會好一些,但這樣上蓋就肯定合不上了。
(圖源:雷科技)
兩個搖桿的死區,以及線性扳機的鍵程居然能做到各不相同,算是小廠典型的品控問題了。
(圖源:雷科技)
手柄下方則是一塊75配列的鍵盤,祖傳鍋仔片搭配上白色鍵盤背光,過小的尺寸和整體偏左的鍵盤布置,即便是我這樣一個習慣用折疊屏碼字的人都不是很習慣,加上這塊沒有壓感、偶爾失靈的觸控板,想拿它日用辦公確實是個難題。
(圖源:雷科技)
機子兩側是揚聲器,依然是典型的低音糊、高音悶,甚至還有爆音通病,用作影音只能圖一樂的水平。
(圖源:雷科技)
整機接口全在機身尾部,從左到右分別是PCIe 4.0*4 Oculink接口、UHS-1 TF卡槽、手柄/鼠標切換撥桿、一個10Gbps的全功能Type-C接口和一個40Gbps的USB 4 Type-C接口。
事實上,這個接口設置在同類產品里算突出的,唯一的問題是為了Oculink接口舍棄了更便利的USB Type-A接口,而這個Oculink接口,目前只能接入GPD自家的顯卡塢,接入第三方顯卡塢的功能還需要等待后續更新Bios才能實現。
(圖源:雷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和此前GPD大肆宣傳的C面金屬材質不同,在實際出貨的版本里,C面被更換成了所謂「玻纖增強PC」,實際上就是大家熟悉的工程塑料,原因我們后面再說。
比起外觀外設,很多人更關心的可能是性能部分。
(圖源:雷科技)
我所購買的這臺丐版GPD Win mini搭載了Ryzen R5 7640U處理器,六核十二線程,Radeon? 760M核顯,另有大家熟悉的R7 7840U版本可供選擇,價格高出1000-3000元以上不等。
不同于R7 7840U/Z1 Extreme處理器,同為今年推出的R5 7640U其實算是略顯冷門的一款處理器,更弱的CPU性能、和R7 6800U相差不大的GPU,都讓這顆產品的性價比顯得不那么突出。
有趣的是,放在GPD Win Mini這款嚴格限制功耗的產品上,R5 7640U的價值似乎被凸顯了出來。
(圖源:雷科技)
CPU方面,CPU-Z單核跑分619.6分,多核跑分3961分,Cinebench R23單輪單核跑分1639分,多核跑分8904分。
盡管缺少了兩枚核心,但是R5 7640U的跑分在移動端處理器里依然表現得不錯。
顯卡部分,在20W功耗的情況下,3DMark Time Spy圖形得分2075分,對比6800U在22W功耗情況下的成績略有提升,但是和28W、30W滿功耗下的表現肯定是會有一定差距的。
(圖源:雷科技)
在最高20W功率的情況下,GPD Win Mini可以通過開啟FSR質量檔,保證大部分現代3A游戲在FHD分辨率下獲得40幀以上的穩定游戲體驗,只有《古墓麗影:暗影》疑似因為貼圖占用過多顯存而表現不佳。
(圖源:雷科技)
針對離電后常用的15W功耗,小雷也做了具體的測試,可以看到R5 7640U在這種情況下并沒有出現明顯的性能衰減,依然可以保證大多數游戲的流暢運行,在低功耗下的表現要比R7 6800U好一些。
(圖源:雷科技)
如果將游戲分辨率進一步下調至720P的話,即便是原本表現不佳的游戲也會進入可以流暢游玩的范疇。
個人建議,在游戲有FSR選項的情況下,開至自動/質量檔進行游玩。
(圖源:雷科技)
如果游戲原本沒有FSR,也可以選擇開啟720P窗口模式后,用Lossless Scaling或者開源的Magpie上采樣至全屏,實際游戲畫面放在這塊7英寸的屏幕上并不會有太明顯的差距。
在同樣低功率的情況下,R5 7640U和6800U/7840U之間的性能差距會不斷縮小,加上CPU規格較低帶來更低的外圍功耗,這也是我認為GPD Win Mini很適合R5 7640U的原因之一。
而另外一個原因,則在散熱上。
GPD Win Mini的散熱能力很爛——這不是對比常規筆記本的爛,而是放在Windows掌機/UMPC圈子里也屈指可數的爛。
(圖源:嗶哩嗶哩@會彈鋼琴的瘋瘋)
以此前放出的金屬版本內測機中做參考,在20W持續雙烤測試中,內側版GPD Win Mini可以實現觸摸板60°/手柄部分52°/腕托部分49°的驚人積熱成績,可以說是「鐵板烤熊掌」的最佳體現。
為了緩解這個問題,GPD不惜修改預購頁面,也要將機身更換為塑料材質,并承諾會在正式發售時開放28W功耗。
事實上...反正我手上這臺機子還是有20W的功耗墻就是了。
(圖源:雷科技)
至于正式版的散熱表現,我們在24°C室溫的情況下,墊高機器并進行FPU單烤測試,15分鐘后,處理器核心溫度來到了67.1°C,機身正面最高溫度46.5°C,位于觸摸板上,側面最高溫度31.2°C,此時風扇噪音為50db左右,整體情況良好。
即便如此,我還是在持續下載的情況下遇到了過熱死機的偶發情況,而且這塊本就不太靈敏的觸控板在過熱時還會漂移,但是對比幾乎不可握持的內測機,這個情況肯定是有所好轉的。
至于28W功耗釋放..小雷是不做指望了。
另外,這款產品的風扇雖然分貝值不高,但卻存在著較明顯的高頻哨音,至少坐在我邊上的同事是能夠清楚地聽到的,這個情況在強制風扇全速的情況下反而能得到緩解。
(圖源:雷科技)
至于軟件方面,今年各家廠商都端出了自家的前端/后端應用,只有GPD還在堅持著初心——那就是徹頭徹尾的擺爛。
想要獲得比較正常的體驗,個人推薦安裝Github上的「Handheld Control Panel」、圈內大佬@范東東東的「體感助手」以及開源游戲管理平臺「Playnite」,這三款軟件的組合基本能夠實現你想要的全部功能。
(圖源:雷科技)
存儲這塊,GPD Win Mini搭載了一塊2230規格的西數SN740 SSD,順序讀寫分別為3559.89/3208.25 MB/s,隨機讀寫來到569.15/442.68 MB/s,除了發熱以外,整體上算是塊不錯的硬盤。
說到續航,這款產品居然搭載了一塊45Wh的電池,實測在15W功耗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兩個半小時的持續3A游戲,在8W功耗下最多能夠實現五個半小時的持續游戲時間。
即便放在常規輕薄本上,這也是個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圖源:雷科技)
最后,照慣例總結一下。
對我而言,GPD Win Mini可以說是一款帶有「特攻」屬性的產品,在這個上網本已經消失,手機也不再有鍵盤的年代,能看到這樣一款可以走進大眾的情懷產物,一時間竟然勾起了我對UMPC的情懷與回憶。
但是拋掉個人喜好,那么GPD Win Mini其實是一款相對矛盾的產品。
對于游戲玩家而言,GPD Win Mini的性能釋放保守、散熱能力羸弱、操縱手感一般,單論游戲體驗的話,顯然沒辦法和ROG Ally/Steamdeck這樣傳統掌機形態的產品做對比。
對于便攜辦公而言,GPD Win Mini的觸控板體驗一般、接口配備并不全面、按鍵大小不易操作,也不像GPD Win Max/壹號本GPD Win Mini產品線那樣能夠真正承擔起出差辦公的責任。
當然,如果你像我一樣,只是喜歡小巧、精致的電子產品,那么GPD Win Mini確實是一臺很酷的產品,它能夠在較低功耗的情況下,為你提供不錯的輕度辦公和游戲體驗,更能帶來一種不同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新鮮刺激感。
最重要的是,它看起來不像是一款掌機。
對于很多成年人來說,這點可能遠比一般人想象的更重要。
個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你可以擁有更具代入感的游戲體驗了。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努力去探索能夠將虛擬和現實世界連接起來的通道。就目前而言,VR 大概是目前在沉浸式人機交互中表現最好的一種設備,但坦率來講,即便時間已經來到 2018 年,VR 依舊沒有能夠大規模實現商業化。
究其原因,除了價格,可能相對其它平臺并不那么豐富的資源也是重要的因素。而除了 VR 設備,其實也有不少廠商在利用不同的路徑去為玩家們帶來更具沉浸式的游戲體驗。比如,在 AWE2018 的現場,我們看到的這款一款名為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的設備。
如果你了解游戲外設的話,那么對于體感槍可能并不陌生,之前樂視就曾經推出過一款體感槍。與樂視體感槍有所不同的是,前者在外觀上屬于模擬手槍,而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則是仿著步槍來做的,所以它的個頭更大一些。
除了整體外觀上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足夠吸人眼球,細節部分它也盡可能向真實的槍械去靠攏。比如在槍身上方,它同樣做了一個瞄準鏡。不過從使用體驗來看,在實際的游戲過程中,它的瞄準鏡幾乎用不到,更多的還是起到裝飾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的槍頭、彈夾、瞄準器以及位于尾部的槍托等等這些部件,均采用了可拆卸設計。也就是說,你可以根據實際使用需要,來為其減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長時間使用下容易出現疲勞的情況。
另外,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外觀部分還有一項不得不提的是它的按鍵。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多」,從前邊的握把到槍身再到扳機處,大大小小一共設置有 27 枚按鍵。
特別的地方是,在這 27 枚按鍵中,有 26 枚按鍵還兼具第二功能(類似于電腦鍵盤的設定)。這也意味著,它除了能夠滿足游戲中足夠多的功能外,還可以進行特殊鍵位的設定。
以《穿越火線》這款游戲為例,當你設定好特殊鍵位之后,可以實現開槍自動走蛇形、一鍵上箱、一鍵連跳等等操作。這對于游戲玩家們而言,幾乎等同于裝上了一個「物理外掛」。
而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是,雖然足夠多的功能按鍵能夠滿足更多的游戲需要,但這也意味著其需要一定的上手成本,你很難在短時間內對每個按鍵都做到熟悉。就像這次在活動現場一樣,即便是工作人員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我們在完全自主操作的時候,還是會顯得有些手忙腳亂。
哪些平臺能用?這大概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從現場工作人員的口中我們了解到,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支持全平臺應用。具體包括 PC(包括筆記本和臺式機)、XBox One/360、PS3/4、安卓系統的平板電腦、電視、手機、VR 設備,它都能支持。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連接 XBox、PS 以及安卓設備的時候是需要一些條件的。以 XBox、PS 為例,連接之前你需要額外購買轉換卡,而連接安卓設備則需要購買安卓設備的 USB 連接器。
圖片來自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官網
如下圖所示,左側為 XBox 和 PS 轉換卡,右側為安卓設備的 USB 連接器。我們去官網查了下,安卓設備 USB 連接器的價格為 39 元,這個價格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但 XBox 和 PS 轉換卡的售價要貴出不少,為 492 元。
圖片來自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官網
對于游戲體感槍而言,使用前的校準部分是必不可少的。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提供了兩種校準方法,一種是下載 RinFire 銳火助手 App,根據 App 相應的提示來完成校準;另外一種方法是利用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上的按鍵來進行校準。
除了屏幕校準之外,包括靈敏度、個性化等等按鍵的相關設置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項。這部分除了你可以通過槍上的按鍵來自主設置,也可以直接下載官方已經設定好的游戲數據包。
而后一種方法不僅在準確度上要相對更好,同時也更方便,對于一些并不算太過熟悉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的用戶,顯然要更加友好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從工作人員那里了解到,目前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支持包括最近熱度非常高的《絕對求生》在內所有射擊類游戲,同時幾乎所有的射擊類游戲官方都已經做了數據包,來方便用戶的后續使用。
當然,也難免會有一些剛出或者比較生僻的游戲沒有相應的數據包,工作人員也提到,他們會根據用戶的反饋去不斷更新更多的游戲數據包。而如果你比較著急的話,也可以自主通過槍上的按鍵去進行設置。
重點來說下在現場體驗之后,我們得到的一些心得。根據官方給出的相關資料,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是通過各種加速度感應器、陀螺儀等感應器,結合他們稱之為「自適應控制準星追蹤系統」的方式來進行瞄準的。
就實際使用來看,在游戲過程中,你不必再讓準星歸位校準,這一點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做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
但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可能是由于剛上手的緣故,在瞄準的準確度以及控制的靈敏度上,你會感覺并不那么得心應手,相比傳統利用鼠標來進行控制的方式,還是有所差距。
另外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是,由于它的校準邏輯是根據槍的位置來完成的,換句話說,如果你在游戲過程中大幅度挪動了位置,就需要重新來進行校準。
RinFire 游戲槍獨角槍架
坦率來講,雖然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本身是設置有快捷校準按鍵的,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多多少少還是會有所不便。而就現在來看,如果你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去官方購買 RinFire 游戲槍桌面槍架(29 元)或者獨角槍架(79 元)。
RinFire 游戲槍桌面槍架
整體而言,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的優點在于外觀設計方面足夠吸引人。同時,支持全平臺、全射擊類游戲,也使得它并不只是一個花架子,這對于一些重度射擊類游戲玩家而言,是頗具吸引力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的「自適應控制準星追蹤系統」解決了準心回中的問題,這也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游戲體驗。
當然,也正如前邊我們講到的,它的上手還是需要花費一些時間成本的,同時對于新手而言想要快速掌握瞄準技巧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后售價方面,官方給出的 RinFire 銳火體感游戲槍價格是 889 元。而 XBox/PS 用戶需要額外花 492 元購買轉換卡,加起來一共為 1391 元;安卓用戶則需要花 39 元購買安卓設備 USB 連接器,一共為 928 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