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老大哥 BigBrother(酷安)
大概十天前,我寫了一篇名為《Samsung Tab S6 與 iPad Air3 橫向對比評測》的圖文,認真地對比了一下,安卓平板與 iPad 的差距究竟有沒有大部分人所認為的那么大,這里是傳送門 查看鏈接 ,感興趣的酷友可以去看一下,記不太清的酷友也可以去復習一下。
那么本篇便是答應酷友們的咕咕咕這么久的《Samsung Tab S6 深度體驗報告》。
PS: 剛開學事情比較多,所以耽擱了這么久,還請大家多多見諒。
本篇圖文,我準備從影音、筆記、DeX 模式、軟件四個方面去詳細描述我的使用體驗。事先聲明,這些體驗主要來自本人的主觀感受,也是一些我本人比較在意的點。至于一些你很關心但我沒有提到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會盡量為大家一一解答。事不宜遲,我們現在便開始吧。
一、影音
俗話說的好:“買前生產力,買后愛奇藝”,在我買 s6 之前,本人是十分鄙夷這句話的,滿腦子想的都是各種無紙化筆記啦、各種刷學習視頻啦,各種移動碼字啦等騷操作,然而現實確實,“愛奇藝” 真香?。ㄩ_個玩笑,其實我買之前就是奔著“愛奇藝”去的)。但話說回來,即使是“愛奇藝”,我們也是有追求的去“愛奇藝”。那么我在這里就可以直接和大家去說結論了,s6 就是那塊最適合“愛奇藝” 的板子。對,就這么簡單,如果你只是因為質疑這塊板子的“愛奇藝”能力而在猶豫是否購買的話,那么你可以關掉酷安打開淘寶了。至于它有多適合“愛奇藝”,那還且聽我慢慢道來。
優秀的視頻表現的決定性因素便是一款機子的屏幕素質。Galaxy Tab S6 采用 10.5 英寸 Super AMOLED 顯示屏(分辨率為 2560×1600),且 s6 是全球第一款獲得 HDR10 + 認證的平板電腦,在播放 HDR 影片時會有更加的顏色與細節表現。16:10 的屏幕比例,讓你觀看的視頻擁有更大的可視面積,至于三星自家機器上的屏幕素質那更是大家有口皆碑的,這里便不需要我這個外行去吹噓什么了。
支持 HDR10+
影音,影音,一為“影”,二為“音”。說完屏幕表現,接下來肯定便是聲音表現了。
s6 采用的是 AKG 調音的四揚聲器。在用 s6 之前,我用的是果子家的年度真香平板 ——air 3。原來我覺得,用 air 3 開外音放音樂,只要聲音開大點,也挺好用的。后來,我用了 s6 放音樂,“來 左邊 給我一起畫個龍,在你右邊 畫一道彩虹”,跟著節奏一起 disco!總而言之,s6 的聲音表現十分出色。從 air 3 換到 s6 的感覺就像我第一次從手機附贈耳機換到森海塞爾的 HD 系列的感覺,十分震撼,至于視頻的聲音表現那就更不要說了。
關于影音,在我看來還有一點極為影響使用體驗,那便是,機器本身的重量。我們試想一下,我們用平板看視頻最多的場景是什么?我不知道大家如何,反正我是經常地躺在床上看視頻。這么一來,重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曾經玩過一段時間的 iPad Pro,當我躺在床上,把 iPad Pro 架在胸口上時,可以感受到明顯的重量壓在你的胸口,雖不至于喘不過氣來,但也是十分不舒服的;Air 3 的話好一些,但時間久了也要換個姿勢;至于 s6,他的重量控制可視相當了得,10.5 英寸的板子,重量卻只有 420g,且重量分布也十分均衡。躺在床上看視頻的最佳機選。
看著美背,信仰 AKG
二、筆記
在目前這個,不論是性能還是生產力平板都被筆記本電腦吊打的年代。用筆記筆記是平板為數不多的比筆記本強的地方了。目前,在手寫筆這一塊做的比較成功的分別是采用 wacom 技術的 Spen 電磁筆和蘋果家自研的 Apple Pencil 電容筆。
Spen 與 Apple pencil
從外形來看,Apple Pencil 比為平板設計的 spen 要長上不少,也重上不少。私以為,從手感來說,Apple Pencil 的手感要好一些。當然,這條僅限于我自己,因為我平時用的筆都比較重。至于書寫體驗,Spen 筆尖偏軟,Apple Pencil 筆尖很硬,從書寫感覺來說,Spen 更接近于在紙上書寫,而 Apple Pencil 更接近于用筷子在桌子上畫來畫去的感覺。
spen 在三星筆記上書寫
Apple Pencil 在蘋果備忘錄里書寫
至于筆的功能,相信看了發布會的酷友們都知道,三星又搞了好多騷操作。什么隔空切歌了,隔空自拍了等等,讓人大眼一瞧就覺得華而不實。但其實三星在做 Spen 這么多年的時間里,還是積累了不少實用的小操作。下面便是一些我自認為比較實用的功能。
動態信息
這個東西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非常適合用來撩妹。
日歷
直接在日歷上上勾勾畫畫,十分有感覺。
當然,還有像錄屏寫字、自帶的 OCR、遙控 PPT、用筆點哪翻譯哪等好用小工具就不一而足了,還等著大家自己去發現。
關于筆記的軟件,我放在最后軟件部分來說,但總的來看,雖然 Android 上的筆記軟件不如 iOS 上的多且質量高,但也足夠我們日常使用。而且安卓筆記軟件的一些小細節令我動容,就比如三星筆記,按著筆上的按鈕自動變為橡皮擦;Squid,用手指可以直接擦掉寫的字等等這些的確使記筆記變得更加簡單、簡練。
三、DeX 模式
關于 Samsung 的 DeX 模式,是被酷友們問的最多的問題,那自然我要好好體驗一番再給出答案。DeX 模式,通俗的講就是我們所說的電腦模式,就是把你的娛樂平板變的像生產力工具(電腦)一點。既然名為 DeX(電腦)模式,那便少不了鍵鼠的外部支持。為此,我特意買了一套白色的羅技 k380+pebble 鵝卵石(明知道用不了幾次,可是還是控制不住我的手),只為更加還原電腦的使用場景。
本篇圖文,到此為止已經 2k 字了,而這些字全都是我在 s6 上用 k380 碼出來的。對,沒錯,我用 tab s6 寫了一篇最終估計要在 4k 字左右的圖文。單純從碼字角度來說,tab s6 與筆記本并無二樣。甚至于說,因為用 s6 放音樂比我的筆記本更為帶感,反而使我碼字的時候更有激情(誤)。
碼字方面終究是外設的作用,換句話說,我即使不開 DeX 模式,也照樣可以碼字。所以我們可以看看 s6 為適配外設做了哪些努力。
快捷鍵
可以看出來,s6 的一部分快捷鍵組合和 Windows 上是一致的,比如那個十分著名的 ctrl+c 和 ctrl+v 復制粘貼組合。這極大地減小了我們的學習成本,甚至于說,正是因為這些類似于 Windows 上的快捷鍵組合使我在 s6 上體會到了一絲電腦的意味。
可是,也僅限于此。
我們就以輕度辦公為例,輕度辦公的底線可能便是 Word、Excel、PowerPoint 三件套了吧。就僅對于這三件套而言,平板上的都是殘血版的 office。甚至于說,這還是在我擁有 office365 教育版的加持下,否則只能更難用。Word 還好,就簡單的碼字來說沒什么問題。但比較復雜的 Excel 就完犢子了,比如最簡單的也是最常用的同時打開兩個 Excel 表格都無法實現。至于 PowerPoint,那就更不用說了,除非你是個抖 m,否則是不會用這么小的屏幕做 PPT 的。那不是找罪受嗎!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Dex 模式只是一個你買前用來 yy 的多么多么 nb,然而買回來之后就基本上不會打開的功能。他能做到的僅是讓你的平板界面看起來像電腦界面而已,僅此而已。至于那些說在 Linux 下碼代碼的更不用想了,不是說不行(當然,我也沒有去試),而是你根本不會去用它去碼代碼。我用我的筆記本電腦寫個程序都嫌棄屏幕小看著不舒服呢,你居然讓我去用這個 10.5 英寸的小屏幕去碼代碼?
PS: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屏幕的大小與生產力是成正相關的。屏幕越大,生產力越強。從手機幾乎無法辦公,到平板可以記記筆記,再到筆記本可以滿足基本移動辦公需求,最后到臺式機乃至工作站去完成更為專業、精細的工作。所以我們還是應該讓每臺機器去做本屬于他們自己的工作。就像 iPad 的產品分類上寫的,“娛樂平板”。
iPad
四、軟件
在上一篇 《Samsung Tab S6 與 iPad Air3 橫向對比評測》的圖文中,我已經較為詳盡地對比了 iOS 與 Android 在平板上的軟件適配、數量等情況,那么這里便不多做贅述。因此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認為在 tab s6 上(范圍可以擴展到整個安卓平板)比較好用、實用的軟件以及與大家探討一個現在已不太常用的軟件內容呈現方式的可行性。
下面便是我想說的一個重點,就是軟件內容的呈現方式。
自從移動互聯網普及以來,一個新的名詞悄然改變了人們的上網習慣,那就是 "application",簡稱就是 "APP"。
在那個大家上網主要用電腦的年代,我們的上網方式是什么樣的?想要搜索信息就打開瀏覽器打開百度;想要看視頻就打開瀏覽器打開上優酷土豆;想要吐槽灌水就打開瀏覽器打來天涯虎撲。也因此,各種網址導航也層出不窮,比如大名鼎鼎的 hao123,承載了多少人的網絡青春。
反觀現在,大家進入互聯網的途徑不再是單一的“聚合”瀏覽器了,反而是一個個割裂的應用程序。想要搜索信息就點開知乎;想要看視頻就點開優酷愛奇藝;想要吐槽灌水就點開微博酷安。按理說,這是屏幕變小而自然發生的用戶行為的合理進化,本沒有什么。但問題恰恰是這種用戶習慣被平板用戶自然而然的延續到了搭載 Android 和 iOS 的平板電腦上了。當然了,如果每家軟件公司都能像對待手機應用那樣盡心盡力地對待平板應用,那這么這種行為習慣地延續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事實卻恰巧與之相反。在這么一個平板軟件適配(不論是 Android 還是 iOS)一言難盡的環境下,我們必須尋求新的出路。
這條出路便是把平板當做“電腦”去瀏覽。平板擁有更大的屏幕,更接近于電腦顯示器的屏幕比例,以及可以橫置瀏覽等與電腦顯示器極為相似的特點。所以在硬件支持的情況下,我們只需找到一個完美的軟件(瀏覽器)便可以驗證我們的想法是否可行。
那么這個瀏覽器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適配平板電腦;2、擁有好用的電腦模式。
經過我大海撈針一般的尋找,我發現滿足這兩個條件的瀏覽器真是少之又少。拿幾個大家常用的瀏覽器來舉例,以夸克、via、360 極速瀏覽器為首的幾個瀏覽器就屬于沒有對平板進行優化,使得他們的交互邏輯在平板大屏上顯得很別扭。以 Chrome、Firefox、edge 為首的幾個大廠瀏覽器,雖然適配了平板,但是他們的電腦模式卻極其難用。他們每打開一個新的標簽頁,就需要重新在設置里勾選一下電腦模式,使得在我瀏覽網頁時徒增許多步驟。當然,還有像 b 站視頻無法看 1080p 等問題,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經過我對 Google play 上熱門瀏覽器下載下來,一一排除,最終我找到了那個心意的瀏覽器 ——Opera 瀏覽器。
opera 導航頁
可以看出,Opera 瀏覽器電腦模式使用邏輯與電腦別無二樣,更方便平板用手或用鍵鼠操作。豎屏瀏覽時也完美適用好奇心日報知乎這樣瀑布流布局,看著也更加舒服。
而像 b 站和豆瓣這樣網站起家的就更不用說了,網站做的都很舒服,用平板瀏覽毫無壓力(ps: 也可以看出手機瀏覽這些網頁布局會很局促,側面應證出手機 app 時手機上網的必然出路)。
豆瓣
嗶哩嗶哩
所以,當一個內容平臺擁有他自己的網站時,我們完全可以用網頁瀏覽去代替 app 瀏覽,并且在體驗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好了,本次圖文 <Samsung Tab S6 深度體驗報告> 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當你看到這里時,你已經閱讀了 4300 字,感謝你的耐心閱讀,如果可以的話,歡迎點贊,評論,關注。你的關注便是對我莫大的支持,支撐著我從第一篇圖文寫到現在。
這里是老大哥 BigBrother,一個熱愛數碼,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普通人。
PConline 長期測試】Galaxy S系列一直是旗艦安卓手機的身份象征,通常具備同期最為強大的配置和性能,無論從三星自主研發的Exynos CPU、不斷改進的Super AMOLED屏幕、高速閃存芯片,還是基于Android 5.0系統開發的操作界面,都體現了三星強大的科研與生產能力。而這些配置在Galaxy S6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天筆者就S6上的快速充電技術進行測試。
三星 Galaxy S6圖片系列評測論壇報價網購實價
Galaxy S6配有Exynos 7420八核處理器、3GB RAM、5.1英寸2K分辨率Super AMOLED屏幕。但電池卻為2550mAh。雖然Exynos 7420采用14nm制程能有效地控制發熱,而且LPDDR4也有著優秀的能耗比,但考慮到S6配有一塊2K分辨率的屏幕,為了更好解決續航問題三星沒有盲目地增加電池容量(增加電池容量可能會導致機身變厚)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充電技術。究竟這個技術會帶給我們怎樣的使用效果?下面筆者為大家揭曉。
快速充電測試
測試項目:Galaxy S6快速充電;測試環境:手機無電自動關機(充電時不開機)。
我們使用兩種充電方案對Galaxy S6進行充電測試(方案1:原裝有線充電器,方案2:原裝無線充電器)。我們每十分鐘記錄一次充電電量,并將其做成了折線圖如下:
1h17min為方案1時S6充滿電的時間,(20min)為方案2時電量記錄時間點
Galaxy S6有線充電速度 | |
電量 | 速度 |
0%-70% | 約20%每10分鐘 |
70%-80% | 約12%每10分鐘 |
80%-95% | 約5%每10分鐘 |
95%-100% | 請耐心等待 |
從折線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0%~70%之間,Galaxy S6每十分鐘大約能夠充入20%左右的電量,而完全充滿電也只需77分鐘。前10到15分鐘這個區間對于很多人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因為有時候忘記充電而且趕時間出門,那可能充10分鐘左右就先用著,而S6能在10分鐘內充進20%的電量是非常優秀的。至于20%能用多久呢?大家可以看Galaxy S6的評測。
Galaxy S6無線充電速度 | |
電量 | 速度 |
0%-85% | 約7%每10分鐘 |
85%-95% | 約5%每10分鐘 |
95%-100% | 請耐心等待 |
而從無線充電的折線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0%~95%之間,Galaxy S6的充電速度都是徘徊在約10%每10分鐘。
總的來說,Galaxy S6快速充電技術是比較實用的(不談移動電源)。在手機屏幕越來越大,硬件性能越來越強,機身厚度越來越薄的大環境下,續航問題成為很多手機廠商心中的痛。由于電池技術沒有新突破(商業領域),所以容量的增大必然導致電池體積的增大,從而限制機身的最小厚度。而Galaxy S6沒有過多地糾結電池容量問題反而換個角度在快速充電上下文章,這是非常機智的。
無意外的話,三星在 2022 年依然不會發布冠以 Galaxy Note 系列之名的新機。
Galaxy Note 系列誕生于 2011 年,往后的近 10 年時間里,Note 曾樹立了商務手機的標桿,也經歷過電池安全事故的丑聞,最終這個開辟了大屏手機先河的系列在 2020 年的夏天停下了更新的腳步。
▲ 左 S21 Ultra,右 Note 20 Ultra 圖片來自:Gsmarena
對此,三星并沒有給出太多的解釋,但將 S 系列與 Note 系列歷年的機器放在一起對比,便不難找出其中的原因:Note 系列的屏幕尺寸已接近單手握持的極限,而屏幕尺寸穩步增長的 S 系列已后來居上,折疊屏 Fold 系列又接任了拓寬手掌價值的重任,兩面包夾之下,Note 變得有些尷尬。
三星需要為這個曾經的高端系列找到一個新的定義或者形態,讓其延續,Note 到底是什么?經過近兩年的探索,三星似乎找到了答案。
人們最早意識到 Note 系列可能地位不保,是在 Galaxy S21 Ultra 發布之后。
Galaxy S21 Ultra 是 S 系列首臺支持 S Pen 的機型。盡管從外觀上看,此 S Pen 與 Note 的內置型 S Pen 相去甚遠——它不僅體積大上一圈,還需要搭配一個臃腫的手機殼使用,但這也預告了 S 系列吞并 Note 系列的可能性。
和 Note 不同的是,S21 Ultra 的 S Pen 并非隨機贈送,用戶需要額外購買筆和一個可收納筆的手機殼才能使用,額外的硬件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勸退了不少沒有手寫剛需的用戶。
好在 S21 Ultra 在手寫體驗上還是能做到 Note 系列的水平,支持 4096 級壓感的 S Pen 在 S21 Ultra 同樣帶來了細膩、逼真的書寫感受,而像熄屏筆記、懸浮預覽等在 Note 系列上備受好評的功能也被帶到了 S21 Ultra 上。
唯一遺憾的是,這支 S Pen 并沒有內置電源,不能通過藍牙連接實現 Note 上的「魔杖控制」。
在 2021 年的下半年,折疊屏 Fold 系列的新旗艦 Galaxy Z Fold3 也宣布了對 S Pen 的支持,用戶終于可以在這塊展開 7.6 英寸的大屏上用筆書寫,進一步發揮折疊大屏的生產價值,這對三星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技術突破。
和在 Note、S 系列上實現 S Pen 書寫不同,Fold3 為了實現折疊而采用的柔性屏要柔軟且脆弱許多,S Pen 堅硬的硅膠筆頭輕易地就能劃花屏幕,而書寫的壓力還有可能對內屏造成破壞。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三星在「紙」和「筆」上都下足了功夫。首先是在屏幕上加入了一層 PET 薄膜,讓屏幕的耐用性提高了 80%;為了實現對 S Pen 更好的定位,以及適應有折疊需求的屏幕,三星在屏幕下加入兩張切開的數字化儀,以通過電磁共振確定筆的位置。
專為 Fold 系列設計的 S Pen 也與其他的手寫筆有所差別,其筆尖采用了采用了圓形橡膠的設計,而且末端還有彈簧讓筆尖可以伸縮,以減少筆尖對屏幕的壓力。
而在最新發布的 Galaxy S22 Ultra 上,S Pen 也是耀眼的主角。過去三星用更清晰的屏幕、更強大的攝像頭劃分 S 系列的「大杯」與「超大杯」的功能差異,而現在 S Pen 也加入了「超大杯」豪華套餐。
也許是三星聽到了用戶對內置式 S Pen 的呼聲,又或是對臃腫手機殼的不滿,S Pen 終于在 S22 Ultra 上重新被塞回到機身之內,如果遮住名字不看,方方正正的 S22 Ultra 儼然就是一臺 Note 機型。
S22 Ultra 的 S Pen 和 Note 20 系列一樣,內置電池并且支持低功耗藍牙連接,這意味 Note 的軟件體驗在 S22 Ultra 上一應俱全。
并且通過 AI 學習預判用戶下筆位置,S22 Ultra 的書寫延遲可以從原本已經接近無感的 9ms 降低到 2.8ms,近乎貼近真實的紙筆書寫手感。
可以說,Note 系列雖然停更,但內置在其中的 S Pen 反而得到了釋放。
優異的書寫體驗不再是 Note 機型的獨有功能,而是被作為 Note 的 DNA,被三星提煉出來并注入到其他機型之中,成為三星高端體驗的象征。
誰想要手寫筆 (Stylus)?用的時候要拿起來,不用的時候放起來,一不小心還會弄丟。太麻煩了。沒人想用手寫筆。
2007 年喬布斯在發布初代 iPhone,曾狠狠地把手寫筆批評了一頓,并認為手指就是最好的「手寫筆」,用戶在操控手機時應該直接用手指點按、滑動,而不是借助一根塑料桿。
iPhone 的火爆證明了喬布斯的判斷正確,蘋果重新定義了手機的人機交互,原本在手機上大行其道的手寫筆頓時變得丑陋又多余,直到 2011 年初代 Galaxy Note 的出現。
Galaxy Note 大概是當時最離經叛道的產品之一:它不顧當時備受重視的單手握持舒適度,將屏幕拓展至 5.3 英寸「巨屏」,還加入了最不遭人待見的手寫筆。這是一次挑戰權威的豪賭,最終 Note1 和 Note2 共超 3800 萬臺的銷量證明,三星賭對了。
大獲成功的 S Pen,能證明喬布斯的判斷出錯了嗎?
當然沒有,手指觸控依然是人們與手機交互的主要方式,S Pen 的出現并不是要取代手指來點擊屏幕打開應用或者是打電話,而是作為一種可選的精準輸入方式,完善大屏幕的體驗。
當手機從通訊、娛樂的工具,逐漸變成了人們最常用甚至是唯一的內容消費入口,手機屏幕的增長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 Note 開創了大屏手機的先河,倒不如說三星先于行業一步踩中了智能手機的下一個趨勢,為大屏幕而生的 S Pen,則成了三星塑造優異大屏體驗時最趁手的工具。以功能來劃分的話,S Pen 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完善書寫
S Pen 是由三星與日本數位板廠商 Wacom 合作設計的,主要采用了 Wacom 的 EMR 電磁感應技術。
盡管這和過去電阻屏時代的靠壓力識別觸控的手寫筆有著云泥之別,初代 S Pen 的體驗還稱不上完美,初代 S Pen 只支持 256 級壓力感應,書寫的靈敏度也不夠自然。
初代在市場受到的熱烈反響讓三星在 Note 2 上對 S Pen 做了更多的改良,最明顯的是 S Pen 的壓力感應提升到了 1024 級,讓 Note 的用戶在手機上第一次感受到了流暢的書寫體驗。
完善功能
作為 Note 手機最重要的配件,S Pen 應該超越「手寫」屬性本身,而為用戶帶來更多的便利。
如果你想要在手機上隨意地批注文件、簽名、記錄手寫筆記或是繪畫,那么可選擇的似乎只剩下配有 S Pen 的 Note 系列。
例如當 Note 5 抽出 S Pen 時,用戶便可以立即在屏幕上面寫下筆記,快捷程度接近傳統的紙筆記錄。
超越「筆」
從 Note 9 開始,S Pen 開始內置電池,并支持低功耗藍牙連接,S Pen 除了可以是記錄筆記的工具,還可以是拍照時的按下快門遠程控制器、講解 PPT 的翻頁筆。
Note 10 則在 S Pen 內部加入了加速度計、陀螺儀等元件,通過轉動、揮動 S Pen 就能實現翻頁、調節相機等操作。
而在最新的 S22 Ultra 上,S Pen 的手寫轉化文字準確性還得到了改進,支持共 88 種語言的手寫輸入,讓 S Pen 不再單純是一只筆,而是創作生產的延伸。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Note 系列在智能手機市場幾乎沒有直接的競爭者,原因很簡單,沒有第二個廠商能像三星一樣,在手機上提供出色的手寫筆服務。
如果你想要在手機上隨意地批注文件、簽名、記錄手寫筆記或是繪畫,那么可選擇的似乎只剩下配有 S Pen 的 Note 系列。
摩托羅拉曾在 2020 年推出過一款配有手寫筆的中端機型 moto g stylus,但摩托羅拉并沒有對手寫做更多的適配,有一些用戶抱怨書寫時手必須完全懸空,不然碰到屏幕就會產生誤觸,其手寫的體驗和 S Pen 仍然存在著不小距離。
不過提供最優秀的移動手寫體驗并非三星的最終目的,從剛結束的 2022 春季發布會來看,三星的野心也比這要大得多:三星想讓 S Pen 成為貫通三星生態圈的橋梁。
從 Galaxy Tab S6 開始,三星就開始在平板電腦上引入 S Pen 支持,滿足不同用戶的記錄、創作需求。
在最新的 Galaxy Tab S8 系列上,S Pen 可以讓手機與平板進行同步修改,通過三星筆記實現從小屏幕到大屏幕的無縫切換創作。
當你在繪畫時,手機還可以作為 Tab S8 的調色板,用一根 S Pen 實現跨屏幕取色、繪畫,幫助你提高創作的效率。
盡管目前手機與平板的生態聯動功能還比較有限,三星通過 S Pen 實現多屏聯動創作的理想已經初具雛形。根據三星的計劃,未來三星筆記本也將會引入 S Pen 支持,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三星也會推出與蘋果生態類似的 Universal Control 功能。
當 S Pen 在更多的大屏幕發揮作用,其本身就成了三星生態功能的重要一環,此時手寫筆的價值已不再是筆桿本身,而是通過背后的軟硬件結合,為注重生產力和創造力的用戶創造三星定義的智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