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八零頭的我,從2002年到現在,一晃自己在電腦城混跡已經十八年了,從少不更事的翩翩少年變成如今的油膩大叔,從來沒有像今年一樣給自己放過這么長時間的假。記得原來自己最喜歡看的電腦書籍就是電腦報,微型計算機,還有軟件指南,特別是軟件指南里面還帶一張DVD光盤,里面小游戲最新電影,在那時網絡尚不發達的時候特別吸引我。
作為從農村出來的我,在讀專科前從來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后來選了計算機應用專業才在學校接觸到電腦,當時學校電腦好像還是黑白屏DOS操作系統。出來第一份工作是在東莞工廠里面上班,當時在電腦上做統計感覺很先進啊,上班了幾天就把電腦拆了又裝回去了,后來還買了張光盤在電腦上玩了第一款游戲-仙劍奇俠傳98版。
就是有一天晚上加班無聊玩這個游戲被香港老板發現了,后來卷鋪蓋走人了。當時已經做到車間管理了,要知道車間可有200多妹子哦,男的只有我和2個搬運工人。
前序講完,言歸正轉。從東莞回到武漢,在當時的廣埠屯南極電腦城找了一個裝機員的工作,當時武昌廣埠屯號稱華中電子一條街,電腦城有南極,資訊廣場,百佳,武漢電腦城。當時沿廣埠屯珞瑜路街道兩邊也是電腦店鋪林立,每天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現在的南極電腦城都變成美食城了
現在還熱鬧點的好像就資訊廣場了
當時在南極電腦城一樓一個大概十來平的店子,談單員三個,做帳兼調貨2人,裝機技術員6個,每天每個技術員都要裝十幾臺電腦,當時裝的系統都還是win98,還沒有ghost安裝,可想而知生意繁忙火爆了吧。2002年左右應該是個人對電腦需求的第一個高峰吧,當時自己也擁有了平生第一臺電腦,配置為賽揚1.0G,主板i810,內存256sdr,西數80G硬盤,cd光驅,雖然是拿貨價也花了大幾千。
當時不像現在信息透明什么價格網上都可以查詢到,人們也不像現在這樣懂電腦,裝電腦隨便忽悠下賺個千把塊是輕輕松松的(不過錢都是進了老板腰包啊)。
2002年下半年賽博在新華路開了一個數碼廣場,店里安排我和另外一個同事去開拓漢口市場,當時還鬧了一個烏龍事件。剛開業賽博要商家配合搞活動,我當時列了一個很優惠的配置提交給了賽博,結果賽博做宣傳彩頁時把我的價格3900的優惠價寫成了3000的優惠價格,如果按3000的價格來配這套電腦我還得要虧600元,我發現了趕緊列了個聲明貼在店門口,但正式開業那天顧客一下子全都涌進我所在的店里來,有幾個不講理的顧客一定要按宣傳單上的價格來裝這套配置,結果就吵了一架。
做了一段時間后決定和幾個朋友一起合伙開店。店就開在漢口前進五路這邊了。期間賺錢了經常晚上大家一起吃宵夜唱K,一起合伙開了2年多,大家手上好像都沒有掙到錢。
時間線太長,明天待續。
兩天
你被“再見,太平洋電腦城”刷屏了?
大家都忙著跟“砌機”天堂說再見
印象君想說,別急!它可能會繼續存在!
太平洋電腦城管理方和部分店主表示
電腦城確實要“易主”了
但一到三樓,會繼續賣電腦相關產品
我們熟悉的電腦城,暫時不用說再見!
太平洋電腦城要關門?真相是…
這兩天,不少朋友給印象君留言,“太平洋電腦城居然要關門了?”“電腦城關門是真是假?”……
11月15日,一份中標公示引發崗頂商圈騷動。天河路560、562、564、566、574號九層大樓將出租給深圳城家公寓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這些編號所在地,就是太平洋數碼廣場A場。
太平洋數碼廣場,我們常說的太平洋電腦城,分A、B兩個場。今年2月,B場結業,只剩下A場繼續賣電腦產品。沒想到,它也逃脫不了“關門”的命運?
印象君去到電腦城,商場店鋪依舊密集,只是沒有了人擠人,看上去有點兒冷清。
A場有9層樓。其中1-4樓以店鋪為主,5樓往上是工作室或寫字樓。
一樓目前主打筆記本和手機等電子產品,人氣也相對旺一點。走過路過,都有店員打招呼,“靚仔,看中哪款啊?”
往上走,一間間小鋪擺滿電腦組件,店鋪正常經營,沒有即將搬遷的氛圍。印象君看了一圈,店主多是年輕人,正在玩手機或搗鼓電腦,客人零零星星。
在某個轉角處,印象君看到有店鋪貼著“招租”信息,店主已經搬到隔壁商場。這里真的要搬遷了嗎?就像很多人說的,電腦城12月23日結業,全場300多家商鋪全部撤出?
逛著逛著,印象君開始有點失落,直到遇見店主小楓。
小楓在三樓賣電腦主機已經很多年。印象君看到他時,他正在店里打包東西。
“請問,您是在打包搬家嗎?”
“不是呢。我在打包主機寄給買家啦。”
他告訴印象君,商場確實要轉租了,但一到三樓會繼續賣電腦等相關產品,自己沒有搬店的打算……
印象君通過商場電話聯系到管理方。有關負責人表示,商場一到三樓維持原來的樣子,還是賣電腦產品,主要是4樓往上有所變動。
至于這里會不會改名字,以后整棟樓會變成什么樣子,印象君暫時還沒有更多的消息。
不過,起碼以后我們還可以去太平洋電腦城買買買嘛。這個充滿回憶的地方,還在!
這里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電腦市場
北有中關村,南有石牌村。太平洋電腦城,已經陪伴廣州24年了。
1994年前后,電腦開始在國內流行,第一批電腦城誕生,其中就包括太平洋電腦城。
廣州靠近深圳香港,商家拿貨方便又便宜,加上電腦城不準盜版商進場的規定,保證了貨品的質量,商家賺得盆滿缽滿。
連接A、B場的空中走廊,你走過嗎?
1997年,太平洋電腦城B場建成。隨著名聲越來越大,電腦城的運營模式被全國模仿。太平洋電腦城,成為中國最大的電腦市場。
后來,崗頂一帶陸續出現南方電腦城、百腦匯、總統數碼港等。這里成為華南最知名的IT商圈。珠三角乃至全國的很多商家都來這里拿貨。
“砌機”天堂,組裝人生第一臺電腦
太平洋電腦城,更像是配件大世界,主打電腦配件批發和組裝DIY。
這里被大家叫做“砌機”天堂。小哥哥們個個“身懷絕技”,三除兩下就能組裝出一臺電腦。
那時候,擁有一臺電腦是非常拉風的事,也是很多人的夢想。不論你是70后、80后,還是90后。相對而言,組裝機更加便宜實惠,往往成為大家的第一選擇。
太平洋電腦城每天人擠人的。你可以選好顯示器、硬盤等,讓店主幫忙組裝,也可以報個心水價位,他們幫你參考。
一到開學季,“砌機黨”把門檻都快踩破了。常常有一家三口來選電腦,小孩總是最興奮的那個。不少人專門從湛江、韶關這些地方跑來組裝電腦,然后再心滿意足趕回家。
印象君的第一臺電腦,就是在這里組裝的。大一時,班上有個男同學懂電腦知識,大家都找他幫忙。裝著裝著,他連妹紙都有了,現在孩子也有了,印象君還是單身狗,那臺電腦在角落里,落灰……
太平洋電腦城在繁華市中心,很多大學生來這里做兼職。懂技術的,就幫忙組裝電腦,不懂的,可以派傳單、招攬客人,搵點生活費,或攢錢給自己裝臺電腦。
當然,也有不少人選擇在這里創業,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尤其是學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鋪租不便宜,但勝在客流量大。加上自己有技術,賣硬件裝程序,軟硬兩手抓,自然也就賺得多了。
電腦城越來越熱鬧,帶動著周邊相關行業。商場外面,不少人拿著“回收二手器材”的牌子到處招攬,搬運工人常常從身邊走過,小板車的“哐哐”聲幾乎沒停過。
如果要說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塞車了。這里經常有貨車進出,塞車成了家常便飯的事。地鐵站公交站就在附近,但帶著電腦不方便,大家往往會打車。
十多年過去(暴露年齡),印象君依然記得那個傍晚,和男同學抬著主機、顯示器,但一直打不到車。兩個人在風中,大眼望小眼,一片凌亂……
就這樣,太平洋電腦城陪著我們一路走來,繁華持續近20年。
繁華過后,遲早都要說再見?
2009年以后,筆記本電腦開始普及。就像當初組裝機一樣,筆記本電腦攜帶方便,豐儉由人,更被年輕人喜愛。
隨著電腦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懂得組裝、拆解電腦。加上手機功能強大,還有各種平板,臺式電腦逐漸“落伍”。
近年來,網購電商越來越厲害,還有各種優惠活動,大家更喜歡在網上買電腦。太平洋電腦城乃至崗頂IT商圈的店鋪,尤其是賣硬件、組裝電腦的,受到的沖擊最大。
不少商場開始“另謀出路”,改賣手機、筆記本或高端電腦。更多的是整座商場進行改造,比如南方電腦城,變成了閑魚創客美食港,百腦匯也引進了美食。
各大電腦城“籠仔檔”越來越少。太平洋電腦城一直在堅持。直到今年2月,B場結業,改頭換面后,也變成了美食城。印象君逛了一圈,這里感覺很小清新,但依然沒什么人氣。
如今,A場也要變了。雖然不是徹底說再見,但它也不再繁華。印象君去那天,只看到幾位上了年紀的大叔正在挑選配件。很少年輕人來這里了。
太平洋電腦城一路走來,除了電腦人才,也得益于電腦行業的發展。如今,技術越來越先進,大家的需求也越來個性化,如果它不能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變臉”或縮小經營范圍,也是必然的事情。
就如同城市的發展,有些東西會一直傳承保留,也有些東西會塵封于記憶。我們懷念太平洋電腦城曾經的輝煌,也希望這個地方越來越好。
印象君相信,以后還會有下一個“電腦城”、下一個帶著時代印跡的地方。你覺得呢?
你還記得你的第一臺電腦嗎?
你在哪里買的?
快來留言分享一下吧~
999年,猶太裔預言家諾查丹瑪斯預測這一年是世界末日,已過年中,預言仍是預言。一個烈日已經烤完大地的下午,至今難以想象的“雙搶”空隙時間,我躺在剛剛收割完稻谷的稻草上,也在預測著如果大預言家預言落空后,我會在哪所大學讀書,使勁想象著離開農村后的美好,也只有這樣想,一天的疲憊才會被驅走。
10多天的“雙搶”時間終于過去了,父親第一次沒有把主家給的工錢收回去,而是全給了我,我懷揣著這百來塊錢“巨款”,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腦海里又一次記起了小學啟蒙老師的話:松歡錢,在眼前;力氣錢,萬萬年。那夜睡得特別香甜---
記得那時候高考填志愿是考試前,而不是現在的考試后,所以,“雙搶”后,把錢揣在內褲兜里我去了湘潭,人生第一次去城市,沒有找到我仰慕已久的湘潭大學,這是我一個偏僻山村孩子除了清華北大外了解最多的大學,因為80年代有個表哥曾經在這所大學就讀,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個叫“大學”的地方,也是我第一次知道,這個地方能改變我的命運,可以走出父輩辛勞一輩子的土地,于是我發狠讀書,終于接近這夢升起的地方,可我卻沒能找到,誤打誤撞來到了湘潭師院,現在想想,沒找到也好,就一直保留這個夢吧,后來也就一直沒去過。
在湘潭找了一份事做,沒干多久回來了,還記得一個主管罵我的話:回你的鄉下去,這點事都干不好。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洋酒和紅酒,被罵之后,從此我知道了洋酒和紅酒的區別。
回來后,離大學開學還有一段時間,我來到磚場搬磚,現在時常自嘲:哥是真搬過磚的人。不是工地,而是農村自制紅磚建房的那種田地里邊。可是比工地累多了,工地搬磚是有斗車推的,可這里全是純手工,師傅把泥磚做好,我要迅速把做好的泥磚搬到坪里去曬,彎腰直腰,磚越來越多,曬的地方越來越遠,師傅可以在做磚的地方搭個棚子,而我則要在8月的太陽下暴曬,衣服濕了一遍又一遍,到下午收工時,總能看到汗液結成的霜。作為真搬過磚的我,體會就是:搬磚真的比做磚累。
終于開學了,我懷揣著父親從兩個姨媽家借來的5000元錢來到某地級市的某師范學院,一個農村孩子第二次來到城市,一個人辦完了入學手續。
晚上,和一個剛認識同宿舍的同學坐在足球場邊,下午交完學費住宿費后的所剩無幾沖淡了所有升學的喜悅,我知道已經不可能再向家里要生活費了。同學遞過來一根煙,第一次看學生抽煙我吃了一驚,推了回去,我想學但我不能學,也許能解憂但會帶來更大的憂。
開學幾天了解到學校的助學政策后,寫了封信回去告訴父親去縣里開貧困證明,等我收到證明已是兩個多月后,早已錯過了辦理時間。寒假回家后,了解到,父親收到信后,又是找村里又是去鎮里打證明,又是打聽開證明手續;去到縣里,衙門在哪頭,一片茫然,無功而返。后幾經周折,委托別人終于開到縣民政局的證明,再寄過來時,時間已成過去式。我的老父親呀,我不能怪他,他已經盡力了。想想自己去縣里辦戶口、糧油關系轉移時也費了不少周折,好在有幾個同學一起,他一個山村老農怎么搞得定啊。
助學政策落空了,學校的勤工儉學崗位也輪不上我,只能自己想辦法了。那時候,街邊總能看到勞務中介的店,門邊掛著的崗位應有盡有,最記得的就是公司抄寫什么的可兼職,我們三個同學前去,說是要先交30元,雖然我很心動,但無奈囊中羞澀,我每次想的是能不能預支點工資,所以凡要預交錢的都打退堂鼓,我們當中其中一個交了30元,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后來自己心中暗喜沒有上當,要不然可要雪上加霜了,不是內心沒有想法,而是實力擊退了欲動。
后來,在電腦城派傳單,混了幾個周末的盒飯,因為老板總是強調實習卻一直不提錢,只得默默離開了。
那個時候內地城市的兼職工作不是很好找,好在師范生每月有一百多元的生活補貼支撐了一段時間,但口袋撐到下半學期終于見底了。天無絕人之路,絕糧的當天上午,一個周六的上午,我每個周末站街“求家教”的攤位終于有人光顧了,一個中年男子終于看上了我這個計算機教育專業的學生。站街那么久我發現,請家教的本就不多,而且大都青睞中文系、數學系、外語系的學生,物理系、化學系的也不少。我想了想,這個家長能看上我,可能是窮則思變的我打了一個擦邊球,我說我們計算機專業之前一直都是數學系的,老天終于開眼了,這個家長叫我第二天去他家輔導他小孩,第二天一早,我準時赴約,課后,家長問我如何結算工資,我說,你說多少就多少,我只有一個請求,能不能先預支我50元工資。我長吁一口氣:終于續上糧了
但是這個周末的星期六卻是我大學生涯最窮最寒酸的一天,創造了2元錢過一天的“壯舉”。我站街回來,摸摸口袋就剩下1元錢了,這個錢決不能動,一定要留下,這是我第二天去做家教的公交車費。中午去食堂查了下飯卡,余額剛好也是1元,我打了5毛錢飯,去到免費的打湯處,撈了一勺湯渣,找了個角落…,晚餐又是同樣的操作,沒有油水的晚上,肚子咕咕嚕的叫,真的難以入眠……,也許是習慣了,第二天起床竟然不餓了,經過食堂時我不敢多看食堂一眼,迅速走向公交車站……。
靠著這份家教,我終于度過了第一個學期。
這次危機后,我樹立了強烈的危機意識,也讓我長了一個心眼。以后每個學年開學時,父親給我的1千多元反正都交不齊學費,我干脆一分不交以備不時之需,算是做到了“口袋有糧,心中不慌”,再也沒發生過斷糧挨餓的事了。
個人比較自豪的是:整個大學期間約一半的學費和大部分的生活費是自己解決的。好在師范生的學費比較低,生活費方面有一百多元專業獎學金,記得一年學費3100元,就是住宿費較貴,占學費三分之一還多。
看著校園里出入公園和草坪的一對一對,內心也有著美好的憧憬,可多情總被“無錢”傷,每一次愛的行動總是始于邀約,止于買單,周六學校舞廳認識的隔壁中專女生,周日電話相邀,女生欣然而來,一瓶礦泉水游遍了學校公園,快到中午就很緊張,找個理由結束了興致盎然的興頭各自回宿舍,因為兜里實在掏不出吃飯的午餐錢。或許你以為兩個人吃個快餐也行,可是曾經的一次囧事讓我至今留下陰影。
那是在第一個學期開學后不久,一個老鄉組織了一次AA制的老鄉聚會,聚會上認識了一個學姐,周末興致勃勃邀請學姐出來,人緣還不錯,每次邀約總能成功,到了中午時,來到學校附近一個小餐廳,原以為兩個人在這個便宜的小餐廳不超過三十還是能頂住(早打聽好了),誰不知學姐的中文BP機響了一次,后面就來了好幾個室友,最后結賬竟然五十多(其實已經相當節儉了),可我兜里就真的只有三十塊,在收銀臺前我問能不能先欠住,收銀的大哥聲音洪亮:本店概不賒賬。我說老板你能不能小聲點,大哥再補一刀:我就是這么大聲的。語驚四座,我臉已通紅,學姐走了過來,我恨不能找個地縫鉆進去,學姐付了余款,老板鄙夷的眼神讓我至今難忘,臨走還扔給我一句話:沒錢請什么女孩子吃飯?以后只要見到學姐和她的舍友,都繞著道走。
沒有最囧,只有更囧。
記得是第一學期的第一個長假,不少同學都回家了,在圖書館看書時碰到同系的一個女同學,是我同一個縣的老鄉,從圖書館出來后,兩人一起逛了下校園草坪,聊得正歡,這個女同學突然問了一句:你怎么穿了個女孩子的牛仔褲?這條褲子是以前父親在城里工地打工時,不知哪個城里人家給了他人家不穿了的牛仔褲,他帶回來就給了我,那時母親也不在家,留守少年的我只覺得穿著不怎么舒服,從沒想過這是條女人的褲子。現在這個女老鄉同學這么直率一說,內心受的那個打擊呀,不知當時是怎么撐住不倒的,我立刻明白了為什么古時候的烈女受辱后要自盡。
生活總要前行,但我沒想到的是曾經給我驅趕寂寞的音樂也給了我沉重的一擊。中學時,和大多數少年一樣,一個人時,經常唱著流行歌曲,但我家沒有錄音機,沒有磁帶,但那時好像很有天賦,從外面大喇叭或商家音響或有錢的村民家的錄音機里聽兩遍,或者從流行歌曲匯編的書里自己用簡譜識唱,自己就大概會唱了。唱著歌曲往往能驅趕學習的疲憊和生活的寂寞,自我感覺良好,好像沒有唱不下的歌,尤其是在廁所時更是余音繚繞。
這一次,學校舉行校園歌手大賽,在獎金獎品的誘惑下,我也報了名,一個同學陪著我去參加初選,我自信滿滿的報了張雨生的《大海》,第一次拿著話筒,我怎么也控制不了音響里出來的那個聲音,我破音了,完全不會唱了,緊張羞愧得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道是怎么走下舞臺的。那個陪我的同學的話永遠我都記得,他說:你知道嗎?我把頭都埋到桌子底下去了,以后你不要說你是我的同學好嗎?
在學校處處碰壁的我,沒想到在社會上還挺吃香,那年暑假,我人品爆發。我在一家培訓中心打工,做電腦培訓。竟然碰上了三個毫無物質感的女孩,老天似乎要對長期愛看書的我有所回報,讓我遇上了小說中才會有的愛情情節。我發誓,我沒有腳踏三條船。
第一個帶給了我刻骨銘心的愛,也給了我撕心裂肺的痛,總能體會我的窘境,從不觸碰我內心的自卑與敏感,我們的開始始于一句我無心的話:周末一起去玩啊。可是真到了周末,有了在學校多次的經驗,我是不敢邀請的,何況那是她就有手機。誰知道到了周一,她對我說,有人竟然放鴿子哈。 于是我們開始了,每次在一起到了吃飯時候,她總說,不餓,我們吃個快餐吧,其實她知道我反正要去吃快餐的 ,有的時候她會突然說,我最近有個啥啥啥好事,讓我買一次單哈。與她在一起,總讓我想起路遙《平凡的世界》里面的田曉霞。
第二個女孩,我培訓班里的學生,我一直不知道她為什么老是在我回宿舍的路上圍堵我,后來,她的閨蜜才告訴我一個秘密。原來她閨蜜以我的名義在她的書里夾了一張曖昧的字條,她看到后對我一往情深,多次回送明信片給我,話語一次次深情,可我由于不愿分心,一次次得傷害了她,畢業后我回母校時找了一次她,她大哭一場。唉,總覺得對不起她!
第三個女孩,也是我培訓班的學生,至今想起來,小女孩十六七歲,非常可愛。每次中午休息時,我懶得回宿舍,就在培訓中心的一間小課室將幾條凳子拼起來午睡,小女孩總是搬一條小板凳坐在我旁邊,撐著下巴就這樣守著我,我醒來時,她還在旁邊看著我,就這樣,我這個暑假的每次午睡身邊總守著一個小公主,有時候,她會進入我的夢鄉。
最后一個學年的寒假,我找到了一份職業高中的工作(我在職業高中當老師的那些日子),并提前去報到;再后來,我考入某金融機構......
淚水不爭氣地流了下來,不能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