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橫置機箱受力均勻,完全沒有這兩個問題。其實 20 多年前,主流 PC 都是橫置機箱,后來出現的 HTPC 也多為橫置機箱。不過,相對于直立機箱,橫置機箱放置于桌面,會占更多桌面空間。
國內機箱品牌喬思伯(Jonsbo)推出了 ITX 機箱 V8,采用獨特的「橫置主板 + 一體化抽拉式」設計,方便用戶裝機。機箱內部為鋼板框架,外殼材質為鋁鎂合金,金屬質感細膩,圓弧過渡優雅。
機箱尺寸為 249.5mm(W)× 260mm(H) × 390mm(D),兼容性極佳:支持 ITX、DTX 主板,SFX、SFX-L 主板,33cm 以內雙槽顯卡。散熱方面,195mm 以內風冷,可兼容市面上大部分高端風冷,并且支持 24cm 水冷。
機箱標配了 20cm 前置風扇,如果有需要還可在尾部安裝 12cm 或 14cm 風扇,頂部也可安裝兩個 12cm 風扇。存儲擴展性方面,支持一個 2.5 英寸和兩個 3.5 英寸硬盤。前面板包含一個 USB 3.0 接口、一個 USB Type-C 接口、一個 2 合 1 音頻接口。
聯力于 2016 年推出了 PC-Q34 機箱,作為 PC-Q33 的升級版,依舊采用獨特的「橫置主板 + 下置電源」設計。機箱個頭不大,尺寸為 228 × 330 × 250mm(寬高深),體積為 18.8L,重 1.85kg。其采用特殊鉸鏈設計,可完全打開,內部一覽無余,方便裝機。機箱兩側及底部有大量開孔,尾部可安裝 12cm 機箱風扇,不用擔心散熱。
兼容性方面,該機箱支持 mini-ITX / mini-DTX 主板、ATX 電源,最高可安裝 18cm 散熱器,并兼容 22cm 以內雙槽顯卡。前面板支持 1 塊 3.5 寸硬盤 + 1 塊 2.5 寸硬盤,側面支持 2 塊 3.5 英寸硬盤,或 1 塊 3.5 寸硬盤 + 1 塊 2.5 寸硬盤。此外,該機箱還采用了金屬防滑腳墊。
獨特的設計加上高兼容性,很難在市場上找到同類產品。不過,近些年聯力機箱用料縮水,面板比較薄。
來自日本的精品機箱品牌 ABEE,硬件愛好者都很熟悉。其特點是用料足,做工精美。ABEE 曾推出很多機箱產品,其中也有不少橫置機箱。不過 ABEE 經歷了破產到收購,目前只有幾款機箱仍在生產和出售。這款 AS Enclosure W1 機箱,造型小巧方正,擁有多種亮麗顏色,適合對品質有要求、對價格不敏感的用戶。
Streacom 是一個總部位于荷蘭的公司, 致力于高質感的鋁合金機箱研發設計與制造。他們的機箱采用厚實的鋁合金材質,其中無風扇機箱是代表作,為硬件愛好者所熟知。
國內也有一些類似品牌,致力于無風扇機箱,比如 ZERORPM、融鎂 Turemetal 等。
網友如果有更好的橫置機箱型號,請留言推薦。
UC全名Next Unit of Computing,是英特爾在2012年所推出的準系統迷你主機,大部分型號用戶只需要購買內存和硬盤安裝上即可使用。憑借著小巧便攜的機身,一下子打動了不少用戶,使其晉身為除了DIY PC和筆記本之外的另一選擇。隨著時代的發展,NUC也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款式,比如可模塊化更換零件的筆記本電腦,以及可以選擇安裝獨立顯卡主機,進一步豐富了旗下的產品線。
近年來,英特爾的發展可以說是步履維艱,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此剝離了許多非核心業務,NUC也是其中之一。去年10月,華碩與英特爾正式簽約,完成了NUC產品線移交工作。根據雙方此前達成的協議,華碩將制造、銷售和支持英特爾第10至13代NUC產品線,并開發和設計未來的NUC系統。自華碩接管NUC產品線后,不少DIY玩家都非常關心NUC未來的發展走向。特別是那些搭配獨立顯卡使用的型號,憑借小巧便攜的機身和極高的整合度,更是許多追求高性能迷你主機玩家的最愛,為臺式機和游戲本外提供了新的選擇。
在今年初的CES 2024上,華碩發布了ROG NUC,機身非常緊湊,僅2.5升。這是華碩接手NUC后的首款產品,也是第一款搭載酷睿Ultra 9和RTX 40系顯卡的迷你游戲主機。
手機通道:嗶哩嗶哩
ROG NUC代號Scropion Canyon,從外形和體積上來看,定位有點類似于Serpent Canyon,為尋求小巧體積的游戲玩家提供超越游戲機的強大功能,不但有無與倫比的游戲體驗,還能幫助玩家高效開展內容創作,是游戲玩家以及媒體創作者心目中的“小鋼炮”。
ROG NUC提供兩個版本,分別是ROG NUC 970和ROG NUC 760,對應的是酷睿Ultra 9+RTX 4070和酷睿Ultra 7+RTX 4060的組合。這次我們拿到的是ROG NUC 760,具體配置可參照規格表。可以看到ROG NUC有著強大的硬件組合,同時擁有豐富的接口配置。
ROG NUC的外包裝延續了ROG產品的風格,以黑色為主色調,加入紅色作為點綴,上面還帶有ROG標志性的紋理圖案。正面展示了產品垂直擺放的樣式和型號,背面則有一些簡單的產品參數。打開兩重包裝后,就能看到里面的機器本體,另外還有說明書、豎裝腳架和電源適配器。稍微有點意外的是,ROG NUC搭配的電源適配器無論外形還是重量,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們也對產品進行了稱重,本體的重量為2.58kg,如果搭上電源適配器,重量就會增至3.7kg。
ROG NUC遵循以盡可能小的外形尺寸釋放盡可能強大的性能,獨特的外形尺寸既節省了空間,還保證了可定制性和可維護性,而模塊化設計使得用戶能夠輕松拆解系統,進行內存和存儲升級和清潔。
ROG NUC整體為黑色,散發出濃濃的ROG風格,正面帶有“ROG”字樣,頂部集成了可更換的RGB徽標。機身有不少通氣孔,特別是散熱模塊區域,大面積的散熱格柵可以提高散熱效率,讓系統長時間穩定運行。機身較為方正的外形設計讓用戶可以選擇垂直或水平放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華碩還提供了一個可拆卸的支架,用于ROG NUC的垂直擺放,猶如書本一般,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
撥開卡扣后,可以輕松地打開下面我們掀開它的外殼,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眼睛燈板。用戶可以通過向外和向上滑動來取出燈板,ROG NUC出廠自帶有ROG標志的燈板,也可以在包裝里附帶的空白板上DIY想要的圖案或標志并進行替換。
接著我們卸下固定螺絲,根據提示推開頂蓋,并且拔除燈板的供電線,就能看到內存以及硬盤的擴展位了。ROG NUC 760標配16GB(8GB x2)的DDR5-5600內存,采用的是筆記本電腦常見的SO-DIMM插槽,理論上最高支持單條48GB內存。如果想擴展內存容量,用戶可以自行更換。華碩還建議,若選擇安裝雙面32GB內存,最好額外加入內存散熱片。
ROG NUC配備了三個M.2 NVMe PCIe 4.0插槽,支持2280規格,而且都是直連CPU。其中一個M.2插槽位于左上方,內存插槽的旁邊,這也是設備默認SSD安裝的位置,另外兩個M.2插槽并排在右下方。這些M.2插槽都帶有便捷的卡扣設計,拆裝十分方便,用戶可以輕松升級。
為了充分發揮ROG NUC的性能潛力,華碩采用了融合多項關鍵設計的ROG智能散熱系統,其中的關鍵是均熱板/熱管混合散熱技術和雙重鼓風風扇。
與僅沿軸線傳遞熱量的傳統熱管相比,均熱板能夠迅速將熱量散布到整個設備的表面。ROG NUC的均熱板能夠將熱量迅速從GPU散開,熱管則將熱量從CPU帶走,雙離心鼓風風扇分別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用于吸入室內空氣并均勻地吹動散熱片,而散熱模塊帶有194片散熱鰭片,同時風扇出口與散熱片緊密耦合,讓空氣通過系統背面快速將熱量帶走。經過優化設計后,ROG NUC的散熱系統可以保持良好的散熱效率,并通過穩定的氣流減少了湍流以降低噪音,也提升了系統的可靠性。
ROG NUC提供了多種運行模式,可以在奧創中心上選擇,以適應不同的場景和用戶需求,具體如下:
來到實際測試部分,我們是會分為基準測試、游戲測試和創作性能測試三部分,另外也會有散熱和噪音的表現。
為了更好地呈現ROG NUC 760的性能表現,我們還會加入定價和配置相近的ROG 幻14 Air作為對比,在基準測試和創作性能測試中進行比較。雖然ROG 幻14 Air搭載的是AMD Ryzen 98945HS處理器,但是同樣配備了英偉達RTX 4060顯卡。兩款產品在測試中都選擇了增強模式,以確保最強性能輸出。
首先是基準測試部分,3DMark和CinebenchR23這些都是常規的選擇了。
ROG NUC 760的表現可以說是在預料之中,展示了應有的性能水平。如果與ROG 幻14 Air相比,3DMark得益于更高的功耗配置,ROG NUC 760大部分時候會略有優勢,而CinebenchR23也由于擁有更多的核心,多線程的表現更為出色。
在游戲測試部分,我們選擇的是2K分辨率,選擇了幾款熱門游戲,分別測試ROG NUC 760在2K原生分辨率以及超采樣模式下的性能。
在原生2K分辨率中,ROG NUC 760都可以在大部分游戲里獲得接近60幀的表現,而在開啟光追的《消逝的光芒2》以及《星空》里壓力會稍大,好在這兩款游戲都是支持NVDIA DLSS 3功能,這也是RTX 40系顯卡賣點之一,無論是支持DLSS 2還是DLSS 3的游戲,在開啟超采樣模式后,游戲流暢度都能獲得質的提升,淺嘗4K游戲也不是不行。
如果把ROG NUC 760當成類似XBOX或者PS5的游戲主機使用,搭配Steam大屏幕模式在電視上進行游玩,體驗還是相當不錯的,憑借著ROG NUC 760多視頻輸出接口的優勢,用戶可以隨意在顯示器和電視上進行切換或者分屏使用。
在創作性能測試環節,我們選擇了Blender、達芬奇18、UL Procyon等較有代表性的軟件進行測試。
可以看到,與ROG 幻14 Air相比,ROG NUC大部分時候的表現會略好一些,相信能滿足普通用戶的內容創作需求,而在最新的UL AI測試中,我們能看到移動版的RTX 4060還是和桌面版的分數其實相差不大。在實際應用中,平時像我們用來跑Topaz AI系列軟件以及Stable Diffusion都沒什么大問題,不過真要高強度進行視頻剪輯的話,建議還是換上更大容量的內存。
由于ROG NUC可以在奧創中心里選擇不同運行模式,我們也做了一個簡單的對比測試,以便大家了解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到增強模式下,ROG NUC會有最好的性能表現,不過即便選擇靜音模式,性能損失也比較小,總的來說分別并不大,因此散熱表現就成為了區分的另外一個重點。
這里我們選擇了增強模式以及靜音模式對機器進行雙烤測試,測試時室溫約為26℃。由于ROG NUC可以選擇垂直或水平放置,所以我們還會對兩種擺放方式進行測試和比較。
烤機時,增強模式下的平均CPU Package功耗為47W,而靜音模式為35W,符合官方給出的參數,溫度兩者都維持在了78℃上下,由于靜音模式是通過調整風扇轉速降低噪音,所以顯卡的溫度表現是相差比較大的,這點同樣在聽感上有所反饋,增強模式的整體噪音明顯要更大的,這里我們也是分別錄制了兩段錄音供大家進行參考,但無論如何,相較于游戲本來說,ROG NUC的噪音還是要小得多的。
同時我們也是測試了主機橫放以及豎放的溫度及噪音表現,從測試結果來看,得益于與空氣更好地接觸,垂直放置顯然會讓ROG NUC有更好的散熱效果。同時垂直放置時,噪音也會低一些,看來這應該是ROG NUC首選的擺放方式。
憑借小巧的體積、不俗的性能、完善的配置,ROG NUC可以很好地勝任各類型的工作,不僅能作為游戲主機,還能充當HTPC,在設計上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相比普通的筆記本電腦,得益于更好的散熱配置,ROG NUC在散熱和噪音控制都有更好的表現,讓我們非常滿意。雖然使用過程中感覺ROG NUC有些許不足之處,比如缺乏前置Type-C接口、電源適配器體積過大等,但是問題并不大,在未來的產品中改進也不是難事。
對有意選購的用戶來說,ROG NUC的定價可能才是最大的問題。ROG NUC 760首發售價為¥11999,ROG NUC 970則是¥14999,定價比我們預想的更高一些,在相同價位上可選的東西實在太多太豐富了。比如想要便攜性,可以選擇ROG 幻14 Air;如果想要高性能,這價格可以組裝到一臺7800X3D+RTX 4060 Ti的緊湊ITX主機,還能配上顯示器;甚至再特別一點,購入一臺ROG掌機+RTX 3080的顯卡拓展塢,也是差不多價錢。
不過綜合體驗來看,ROG NUC算是最為平均的選擇,這也是ROG的設計理念:即推出一款能夠平衡體積、性能、體驗各方面都足夠優秀,滿足絕大多數用戶使用的“水桶機”,也是目前迷你主機里的“極致”產品。
總的來說,首款ROG NUC表現屬于不過不失,屬于正常的迭代產品,但總覺得缺乏一些一些自身新的亮度特色。希望華碩在未來能為大家帶來更有亮點NUC產品,另外還期待華碩未來能拿出可安裝獨立顯卡的型號。
十年前,市場上有兩種形態的機箱,一種是我們現在非常常見的塔式機箱,一種是平躺著放在桌面,通常還會把顯示器擺在上面,最終后者幾乎絕跡了,塔式機箱勝出。不過根據安鈦克的說法,對于發燒友來說,平躺機箱相比塔式機箱有諸多優點,因此他們決定沿著這個路子設計了這樣的一款機箱:Blazer GT。
今年臺北電腦展上展出的Blazer GT 圖片來源:AnandTech
安鈦克表示Blazer GT的機箱造型靈感源自戰斗機上的噴氣引擎,這是一款半開放的機箱,可以有三種擺放方式:水平擺放、豎直擺放在左邊、豎直擺放在右邊。機箱的骨架為金屬鋁材料,全身有大量鋼化玻璃,最高可以裝8個散熱風扇。
作為一款中塔機箱,它的尺寸為595×560×305毫米,支持安裝ATX、Micro-ATX、Mini、ITX主板,最高允許165毫米高度的CPU散熱器。盡管這款機箱體積不小,但它只能安裝兩個2.5/3.5英寸的硬盤。這款Blazer GT機箱的核心優勢是用戶可以很容易夠到內部的配件,方便維修更換,這對于發燒友來說十分重要。不過如果要把機箱橫著擺,還是挺占桌面空間的。
安鈦克目前還未決定這款機箱的定價,實際上這款機箱或多或少是一款概念性產品,還有待觀望市場的反映,何時上市和價格都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