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恰巧在拿到徠卡SOFORT 2的這周里,小米在發布新款的MIX Flip折疊屏手機的同時,還發布了一款主打隨身攜帶的口袋式打印機(統稱拍立得),再次戳中了年輕人的爽點,比手機賣得更火爆。徠卡SOFORT 2其定位正是一款“帶打印功能的混合拍立得相機”,拍立得究竟是何等的魔力,能在計算能力和成像的解析能力如此完善的今天,仍然靠著趣味性吸引著人們為之買單呢?價格來到3k檔位的徠卡拍立得,又有哪些表現,能匹配這絕對領先的價格定位呢?
規格參數
傳感器:CMOS傳感器,1/5英寸
照片分辨率:2560*1920像素(4.9MP)
鏡頭:Leica Summar 2.4 f/2(28mm等效視角)
存儲設備:內存(約45張照片),microSD/microSDHC卡
接口:USB 3.1 Gen1 Type-C
顯示屏:46萬像素LCD顯示屏
閃光燈:內置閃光燈(有效閃光范圍0.5~1.5m)
電池容量:740mAh(電池充滿電時約100張拍立得照片)
重量:約320g(不含膠片盒,含鏡頭蓋)
徠卡外觀,拍立得里獨一份
徠卡SOFORT 2的外觀設計,可以先說總結,顏值非常能打,在體驗的過程中,多次在公共場合里,一拿出它,便成為大家眼中的焦點,在一眾攝影機面前(專業相機、拍立得及各種相機道具),顯得極為獨特。以至于,被路人拿去當道具,詢問價格以及在我拍攝產品圖時,也有路人在旁邊拍攝它。因為它既飽有了相機的專業性外觀、又給人圓潤、好玩的感覺,這樣兼得的設計語言,很難得。
徠卡SOFORT 2外觀的圓潤倒角設計,放在任何環境都比較吸睛
從正面看,一整塊鏡面的機身設計,相較于上一代徠卡SOFORT 1而言,顯得更為的簡潔,材質上由于高反光的鏡面效果,會顯得更高級,簡約的設計語言,更接近目前徠卡產品整體的設計風格。在所有的倒角處,都給人很圓潤的感覺,所以也會很直接的傳遞出它的娛樂性,并非冰冷是一個數碼產品。
徠卡SOFORT 2的機身背部,所有的控件延續了徠卡新的操控設計理念
徠卡SOFORT 2本次在外形上最大的突破,就是頂部和背部的設計,完全延續了Q系列、M系列以及SL系列里統一的設計語言,頂部非常的簡約,沒有任何標識,背面的控件設計幾乎是統一的風格和操控邏輯。最大的亮點在于,給這款拍立得,加上了一塊46萬像素的LED顯示屏。這在拍立得產品里,可以說是很少見到的,這也正對應了這款徠卡SOFORT 2其定位本身,就是一款兩用的,兼顧打印功能的混合拍立得。
頂級拍立得,功能亮點究竟在哪兒
拍攝上,個人認為,強調拍攝性能并非是這款機器的亮點,首先徠卡SOFORT 2采用的是自身獨立設計的一款名為summar F2等效全畫幅28mm視角鏡頭,使用的是一個微型的1/5(2.9x2.2mm) 大小的CMOS傳感器。這個鏡頭的設計,我認為就是非常討巧的,首先它足夠的小,以至于給人的感覺,它真的更像是相機里的玩具,比如今的手機鏡頭來講,都極其的小,但這更凸顯了它的娛樂性和可玩性。在實際的拍攝成片和手機拍攝對比來看,其解析力明顯不足,但恰巧給畫面增添了很多復古感,甚至在人像的拍攝中,自帶磨皮功能,看著更接近拍立得的“影像風格”。
鏡頭環可以切換多達10種鏡頭模式
那這樣一款僅有490萬像素的緊湊型拍立得相機,憑什么值這么高的價位呢,在拍攝性能上可以說就是“降緯”,但在操控性方面,徠卡真的花了很多心思。首先,這款鏡頭雖然小,但靠設計,強行用圓形的環狀結構,硬給了一個鏡頭組的感覺。
鏡頭蓋是磁吸的,手感很好。同時,鏡頭的最外圍一環,類似很多餅干頭的光圈控制,選擇鏡頭環,可以切換鏡頭的各種模式,注意這里僅僅切換的是鏡頭模式,包括雙重曝光、插圖等多達10種。此外,在頂部的旋鈕,可以在拍攝時切換各種濾鏡功能,包括單色、各種風格也多達10種。雖然這些模式和濾鏡風格沒有什么突出的亮點,但確實給這臺機器,增加了可玩性。
打??!才是SOFORT 2的真正靈魂
首先,徠卡SOFORT 2的拍攝和打印的設計理念,和以往的拍立得產品有很大的不同,SOFORT 2自帶內存并且可以插入TF卡來增加內存,機內的內存可以存儲45張左右的照片,這就給相機帶來了回放功能。并且,每次的打印,并不是按下快門就發生的,而是用戶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在確認好要打印的照片后,通過頂部的撥桿設計,類似膠片相機的卷膠片的體驗一致,完整的推開撥桿,才會開始打印。這樣給完全未知的情況下,去浪費膠片來講,大大的提高了成片概率。并且顯示器上會有照片被不斷的往外推送的動畫,結合真實的照片被完整的推送出來,這種儀式感,真的給攝影帶來了極大的樂趣。
Leica FOTOS里的照片推送動畫,完成時照片就在相機上打印出來
Leica FOTOS可以切換手機里的照片庫或者是儲存在軟件內的相機圖庫,直接選擇打印
此外,強調混合功能,其實很大程度上的應用場景,我都是利用了Leica FOTOS這款手機應用,把手機內的照片,傳到SOFORT 2上,完成打印的設置和最終的打印效果。這樣獲得的體驗,我給滿分。Leica FOTOS是徠卡官方的APP,在易用性和穩定性上,真的做得比大多數相機APP來講,傳輸很絲滑,操控比較簡潔。
通過連接手機APP可以快速打印手機上的照片
每一次打印過后,會有一個帶有徠卡logo的分享圖片,可以被下載或分享到社交軟件上
通過Leica FOTOS 可以在自己手機里的Leica圖庫里,快速找到相機或通過手機上傳的照片數據庫,這樣可以同時考慮在行程中,手機或者相機里拍攝到的最為滿意的照片,并選擇打印。伴隨著同樣的動畫效果,等待時間大約在15秒左右,就可以看到自己滿意的成片,并且快速的分享給對方。
Leica FOTOS 其實還支持,手機實時控制徠卡SOFORT 2的取景拍攝,不過通過APP傳輸的監視畫面來看,畫質真的很慘,幾乎是馬賽克,但是可以大致看到構圖,在戶外完成自拍和多人的合影都能起到一定作用。
小孩和女生都喜歡的相機,是好相機
徠卡SOFORT 2可以使用富士3寸通用相紙,豐富的相紙選擇更增加樂趣
徠卡SOFORT 2其實真的給攝影本身帶來了很多樂趣,會成功的吸引到小孩和女生對攝影產生極高的興趣。這在以往的攝影經驗里,是非常少見的。大部分的數碼攝影流程,本身是一個非常自我且邏輯縝密的過程,我認為“拍立得”最大的價值就是在娛樂和攝影上找到了很好的一個結合點,架起了一個溝通的橋梁。會讓很多認為攝影有門檻的人,也樂于嘗試用相機來記錄和分享生活。
在拍立得上繪畫和寫字,讓照片本身多了更多情趣
相信,每個人的硬盤里都有很大的“珍貴”照片,很難說都發到網絡上與人分享。但是,通過打印出來,便成了一種獨有的記憶。并且根據自己精選的照片,打印出來后,做成一些小的影集或者相冊,每一次的旅行和活動,就有了另外一種分享和珍藏的媒介。
在此基礎上,徠卡顯然就是為了自己的用戶群體,設計了這么一款和專業機型在外觀和品質上完全統一的產品,但是玩法和用途截然不同,讓徠卡SOFORT 2既可以做道具的同時,也有很多功能上的補充,成為整個大家族的一員。
腦版剪映教程(059)拍立得效果的制作方法
先請看演示視頻:
<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然后再詳細看文字內容,文字內容和演示視頻結合起來學習,一定能事半功倍。
現在,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不管是70多歲的還是80多歲的老人,幾乎是人手一機。
不少朋友們假期會旅游,例如,五一小長假自駕游,或者是坐高鐵、坐飛機到處走一走,隨手就可以用手機,拍一些照片和視頻。
現在又有不少老年朋友,學習了剪映,這個視頻編輯剪輯軟件。自己就能動手做一個旅游紀念相冊了,留作紀念。
在剪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視頻中的,一瞬間的美景拍成照片,方法很多,可以用定格,也可以用其他方法。
80年之前出生的朋友們都會記得,在手機普及使用之前,我們出外旅游或出差,要拍照片,“拍立得相機”是非常吃香的,因為我們到哪去以后,需要拍照,自己又沒有相機,沒有手機,那么“拍立得相機”給你拍完以后,直接就出來照片,你付款就拿走了,當時感到非常的方便??赡芪覀円恍┠挲g稍大一些的人,都有這個體會。
這一講,就說一下,拍立得效果的制作方法,與大家共同分享,回憶當年出門拍照的美好情景。
操作過程如下:
第一部分:導入視頻和照片,調整好時長。
打開剪映→點擊開始創作→從電腦上導入,我們事先準備好的,視頻素材和一張照片→添加視頻素材→的視頻添加到主軌道→比例16:9→通過變速拉長到8秒。
第二部分:添加“拍立得相機”貼紙,并設置好關鍵幀。
時間軸在0秒處→點擊貼紙→收藏中選擇“拍立得相機”→添加→調整好大小→時長拉到8秒→時間軸在0秒處→打一個關鍵幀→相機向下拉到屏幕外→時間軸在2.5秒處→將相機上拉,蓋住人物→自動生成一個關鍵幀。
第三部分:制作照片打印效果。
將照片添加到副軌道→和時間軸對齊→后面和主軌道視頻對齊→打一個關鍵幀→將照片旋轉180度→調整好大小→照片頂端對準照片輸出口→點擊蒙版→選擇線性蒙版→打一個關鍵幀→蒙版下拉到蓋住照片→時間軸在3秒位置→點擊基礎→照片底部拉到對準照片輸出口→點擊蒙版→蒙板上拉露出全部照片→打一個關鍵幀→點擊基礎→時間軸在4.5秒位置→打一個關鍵幀→時間軸在5.5秒位置→逆時針旋轉照片放右邊→擺好位置。
第四部分:添加貼紙和音頻、音效。
點擊貼紙→收藏中選“青春永駐,未來可期”→調整好位置→動畫→入場動畫→旋入→時長1.8秒→副軌道,添加“粉色花海”素材→分離音頻→調整好長短和音量→刪除視頻.時間軸在2秒處→音頻→音效→選擇收藏中“拍照聲”→時間軸在2.5秒→開始到4秒→添加“打印機聲音”→裁剪好→看效果。
好了,今天就到這里了。
016 年,由人工智能撰寫《電腦寫小說的那一天》小說成功通過了日本「星新一文學獎」的初選;Sony 開發的 DeepBach AI 在深度學習巴赫后,創作出的仿巴赫音樂,在 1600 位聽眾里,騙過了超過一半的人,讓他們以為這就是巴赫本人的創作。
如今,人工智能已經能生成真假難辨的視頻,極具藝術感的圖像。
人工智能正在挑戰著文學、音樂、繪畫、影視等等這些原本屬于藝術創作的領域。當藝術難以成為人類對抗 AI 的護城河后,許多人認為,詩歌或許是智能時代,人類最后被攻克的堡壘。
詩歌被認為是人類文學最初的起源,在尚未有文字的人類社會,詩歌就以口語的形式流傳在文明里。它在形式上考驗節奏和韻律,在表達上考驗想象和凝練,它需要表達者把經驗、觀察、意識結合,畢竟詩歌的創作依托于于人類特有的通感,因此我們可以讓 ChatGPT 寫一首關于月亮的詩,它只會泛泛而談,而無法和人類在當時當刻,設身處地看到獨一無二的月亮。
但是,如果 ChatGPT 有了能「看到」月亮的能力,給它思考賦予觀察呢?
基于這個想法,Kelin Carolyn Zhang 和 Ryan Mather 兩位設計師和開發者鼓搗出了一臺設備:讓攝影機去「所見」,讓人工智能去「所感」,用技術的手段去實現文學里最難以量化的表達。
這就是詩歌相機(Poetry Camera)。
詩歌相機內核搭載了樹莓派,一個只有信用卡大小的微型電腦,得以成像和調取 GPT-4 的 API,這就打通了設備的「眼睛」和「大腦」。
舉起詩歌相機,隨便拍下一張照片,計算機視覺算法會開始分析視覺數據,人工智能模型開始解釋圖像,識別圖像里關鍵元素、顏色、環境、影調情緒等信息,生成詩,并且以類似超市收銀條的方式打印出來,就好像拍立得「洗」出照片一樣。
拍照出詩不出片,這可比拍立得更讓人有期待和驚奇感。不看宣傳看效果,它能生成怎樣的詩歌呢?
圖源:TechCrunch
有用戶拍下了早上自己在家里喝咖啡時玩手機的樣子,詩歌相機的創作是:
鏡頭后面,一人調整視線,
在正方范圍里的像素空間。
……
日光透過褪色的薄紗,
他手上,溫熱的咖啡流轉。
對話傳出,跨過虛擬的邊界,
他的倒影鏡像,在屏幕上出現。
書架上,書本傾斜,無聲的喋喋不休,
茂盛的植物,是唯一的生命。
戴著眼鏡,家成了他平靜的面糊,
在這堵墻里,他的世界四散開來。
在 2024 年 4 月的一個清晨,
一種新的常態,悄悄地磨損。
@poetry.camera
不難看出,哪怕經過簡單翻譯,它生成的文字依然有詩歌特有的「意象感」。詩歌相機的原文更顯用詞文法上「刻意地精妙」,比如每一段都在押韻腳,比如第一段的 lens,gaze,space,place,race,第二段的 sheers,steers,frontier,appears。在用詞上也會采用詩歌用詞,比如把 morning 寫成 morn,就像中文里把「早上」寫成「晨」一樣。
圖片來源:TechCrunch
另一演示則是對著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天花板拍張照,它會解讀并創作出:
「天花板的影子之舞,
如同金鑲木,
用春日天空欺騙了眼睛
石碑和木梁下
佇足」
兩位開發者表示,由于詩歌相機的開源屬性,用戶其實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更改源代碼,重新編程和選擇不同的詩歌形式,不局限于現代自由詩,也可以是日本俳句或七言絕句,后續可能會給用戶不同大模型去選擇,比如從 GPT-4 換到更擅長理解文字和語義的 Claude,或者更擅長寫故事的 Dragonfly。
兩位開發者表示「只想享受科技的樂趣」|圖源:Poetry Camera
而且詩歌相機不會以任何數字方式保存,用戶既看不到相機拍到了什么,也不能直接復制粘貼文本,如果想留存一份,只能拿起手機拍下來這一張詩條。因為兩位開發者認為,除了技術問題(需要服務器和云平臺)、隱私問題之外,詩歌的瞬時性給它增添了額外的意義,打印出來的「詩條」是瞬時捕捉,隨機生成,獨一無二的實體存在。
在屏幕主宰我們日常生活的當下,詩歌相機這種設計把視覺以詩意用物理的方式呈現,讓它在數字之外,增添了一絲模擬化的浪漫氣息。
「拍下所看到的景觀,讓相機生成詩歌」這一想法不僅富有創意,似乎看著還挺難實現的?但實際上,你我都可以做出一臺詩歌相機。
詩歌相機到現在也還停留在一個「藝術項目」的階段,兩位開發者也暫未有大規模商業化的計劃。他們只是產生詩歌相機的想法,鼓搗出了一臺能實現想法的硬件,他們所用到的軟硬件都是開源的,因此兩位開發者選擇在網站上把詳細的制作過程公開,鼓勵更多的用戶 DIY 自己的詩歌相機。
詩歌相機的內核是微型卡片計算機樹莓派,再附以一些常見配件,再加上樹莓派的相機模塊、一臺迷你熱敏打印機、六個電池、一個按鈕就夠了。
官方把詳細的 DIY 教程發到了 GitHub|圖源:Poetry Camera GitHub
而詩歌的生成則要對接到 ChatGPT-4 的 API 密鑰,在按下快門時,會觸發腳本,把采集到的圖片發送到 GPT-4 上創建一首詩,最后在熱敏收據打印機上打印出來。
兩位開發者已經寫好了全流程腳本,只要按照他們給的詳細步驟逐步設置,不需要會編程和 3D 打印,紙殼里也能造出一臺詩歌相機。
兩位開發者的調試用機|圖源:flomerboy
如果說喬布斯所信奉的「技術和人文的十字路口」讓他造出了極具美感的數碼產品,那詩歌相機則是用一種互動形式上的創新,給予我們另一種技術和現實交互的可能,突破界限,創造新的表達形式,甚至進一步反向激發人類的觀察和想象。
這也是兩位開發者秉持的理念:技術應該融入生活,讓我們能更好地欣賞日常,而不是擠壓人類的生存空間。
聯合創始人 Kelin Carolyn Zhan 坦言道詩歌相機的意義所在「對我來說,這仍然是藝術,它是關于表達的。詩歌相機是一臺塑造我們想要看到的世界的工具,這也是一個人們可以把玩新技術的世界:人工智能并不全是厄運和悲觀,也不僅僅是用更深、更快、更糟糕的方式模仿人類,而是用新技術創造全新的工具,再讓工具再次帶出人類內心的孩子。對于這個項目來說,這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那些天真的奇跡再次成為可能。」
但在創意之外,我們又不得不產生疑惑:GPT-4 生成的詩已經模有樣,那在詩的創作上,超越人類是否只是時間問題?
當我們站在賞鑒的角度再看詩歌相機的成詩,可以感受到人工智能和詩人作詩上的差異所在,人工智能寫的詩有更明顯地「描述」和「順序」,用詞上更連貫,比如「日光透過褪色的薄紗」「天花板的影子之舞,」,更像是用文雅的詞描述一個場景,其中缺少了詩歌難以描述的抽象感和意象美。
就像詩刊社在《GPT 時代,詩歌的意義和價值所在?》里提到的,「GPT 的出現是對文本順序的改變,它省略了世界與作者的概念,中間加入的是標準化、數字算法,卻沒法模仿詩歌的意象。」
詩人夏宇所寫的現代詩|圖源:夏宇
詩人歐陽江河也曾在采訪里說到「寫作背后的廣闊性是人的生命、人的世界觀。這些包括了生命的感動、生命的升華、生命的傷痛、生命的恐懼、生命的黑暗、生命的愛、生命的愚蠢、生命的局限性。但人工智能不可能有生命,人工智能太聰明了,它沒有疼痛,沒有生命的脆弱感和恐懼,而詩歌正是這些的產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來源,只剩下漂亮的句子是沒有意義的?!?/p>
詩不像圍棋或公式,詩沒有確定的答案,當我們質疑人工智能寫詩的能力,我們更多是在質疑它詩的由來。
就像在 1982 年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里,人造人羅伊·巴蒂在死前留下了全片最富有詩歌氣息的臺詞,這意味著人類,至少《銀翼殺手》的創作團隊相信,在共同經歷了對生命的感受之后,人工智能體也能創作出優美且富有人性的詩歌。
羅伊·巴蒂死前獨白|圖源:銀翼殺手
回到詩歌相機上,在我們了解這個設備后,并沒有感受到一種「被人工智能挑戰」的緊迫感,反而是新奇更甚,畢竟當我們觸手可及的設備能進行一種藝術的表達時,它也隨之解鎖了我們看待周遭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就像詩人夏宇在 2023 年與 ChatGPT 合作完成了一冊詩集《驗證您是人類》,她和 ChatGPT 探討詩、評論、語言、機器、笑話……最終她在采訪里說道「人類至上的人類又在搞機器人,處處代入人的語法人的意圖動機人的情感……與 ChatGPT 的溝通,透過它習得的人類語言,它也學得很快,我還是希望它保留它的機械性不要輕易進入人性?!?/p>
與其去較真人工智能和人類在寫詩上還有多少差距,甚至產生精神危機感。我們更應該關注,用算法和數據喂飽的人工智能是怎樣觀察被我們忽視的周遭,它又能否激發出人類的詩性。
頭圖來源:Poetry Cam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