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沒有任何硬件安裝基礎的小伙伴來說,如果想要自己組裝一臺電腦主機,是一件相對比較困難的事情,畢竟隔行如隔山,但是就是有一些動手能力強的人群,通過一篇詳細的DIY電腦組裝教程就可以將自己選擇的硬件組裝出一臺完整的電腦。裝機之家曉龍為廣大粉絲編寫過幾篇十分詳細的電腦裝機教程,基本都是圖文版的,全網至少達到了上千萬瀏覽量,受到了廣大網友的一致好評。不過也有網友表示想要視頻版的電腦組裝教程,而今天真的來了。下面裝機之家曉龍分享一下超詳細圖文+視頻電腦組裝教程,手把手教你組裝一臺電腦,如果本篇電腦裝機教程能夠給您帶來幫助,記得收藏并轉發給需要的朋友。
diy電腦組裝教程圖解詳細步驟
本次電腦組裝教程的配置清單如下:
裝機之家電腦配置清單 | |
配件名稱 | 品牌型號 |
處理器 | intel酷睿i7-11700K |
散熱器 | 利民frozen MAGIC 360 SCENIC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顯卡 | 華碩ROG STRIX RTX3070 O8G |
主板 | 華碩ROG STRIX Z590-A GAMING |
內存 | 威剛XPG D50 3600 8G*2根 |
固態 | 威剛 翼龍S70 2TB M.2 NVMe固態硬盤(PCIe4.0) |
機械 | 希捷 12T 銀河企業級機械硬盤 |
機箱 | 愛國者YOGO K100 |
電源 | 安鈦克 NE850 |
注明:即使電腦配置與您不相同,也是可以進行參考的,電腦組裝的步驟大同小異,可能有些CPU散熱器安裝有些區別,按照您的散熱器說明書來進行安裝即可,還有就是機箱設計結構不同安裝有所區別,結合實際情況可照葫蘆畫瓢。
所需工具:
準備一把常規的十字起和一個“螺絲刀套裝”,建議帶強磁的,能夠吸得住螺絲。大部分的裝機過程都是十字起可以完成的,螺絲刀套裝最好也需要,例如我們安裝M.2固態需要小點的十字起以及機箱銅螺柱所需的套筒工具,一般“螺絲刀套裝”已經全部包括了。
需要聲明的是,安裝過程建議先跟著電腦裝機教程一步一步地進行安裝,大多數的接口都有防呆設計,但是防呆不防傻,大力總是會出奇跡,過程一定要小心翼翼,建議先看完所有的裝機過程,再試圖跟著電腦組裝教程安裝硬件。
▲臺式電腦組裝教程視頻版
<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臺式電腦組裝教程圖文版
步驟一、電腦組裝教程之安裝CPU篇
由于目前CPU主要包括intel和AMD兩大平臺,本次裝機教程主要是intel平臺,為了更好的照顧到AMD用戶,同時還演示了AMD處理器+AMD主板的安裝步驟,切記大力出奇跡。
intel平臺CPU與主板安裝教程:
1、首先我們取出電腦主板,將CPU插槽右邊的金屬拉桿向下壓,并向外拉即可解鎖。
2、打開CPU插槽的蓋子或者拉桿至垂直,如下圖所示。
3、將intel CPU取出來,安裝CPU請注意方向,CPU左下方會有一個“三角圖標”,需要對應主板上標注的“三角”或者“圓形”標識,并且CPU有防呆設計,在CPU的兩邊會半圓形的缺口,如果CPU安裝反了是無法放不進去的。
4、主板上一般就會有三角形或者圓形的標注,這就是與CPU的“三角”圖標對應的方向標識。此外在主板的CPU插槽中,也會有兩邊凸起的地方,主要和CPU兩邊會半圓形的缺口對應(防呆設計)。
4、CPU對準CPU插槽放入,確保CPU完全已經在CPU插槽中,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CPU兩邊半圓形的防呆缺口已經對應主板插槽兩邊“小耳朵”,如下圖所示。
5、確定CPU完全在CPU插槽中,我們將金屬拉桿恢復至之前的位置上,完成安裝。
6、這個時候,上面的小黑塑料蓋子會自動彈出來,如果考慮后期賣主板,建議將主板包裝盒與小黑塑料蓋子保留。
7、如下圖所示,已經成功將CPU安裝到主板上了,安裝CPU就是那么輕而易舉,需要注意的就是CPU的安裝方向不要搞錯。
我們再來說說AMD平臺的CPU和主板安裝,其實與intel平臺安裝方法有點類似。
AMD平臺CPU與主板安裝教程:
1、AMD CPU與主板的安裝也比較簡單,我們先取出主板,將CPU插槽右側的金屬拉桿向外拉開,即可解鎖,如下圖所示。
2、CPU插槽右側的金屬拉桿拉至垂直之后,找到主板CPU插槽上的左下角的三角符號,需要與CPU準備的三角符號對應進行安裝,這是正確方向的指引。
3、CPU標注的三角符號位置,如下圖所示。拿CPU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誤將CPU針腳弄彎了,請拿著CPU兩側。
4、將CPU對應主板的CPU插槽插入,將AMD CPU所有的針腳完全插到插槽中,從側面看下CPU針腳是不是完全在CPU插槽中,如下圖所示。
5、確定CPU已經完全插入CPU插槽中,將金屬拉桿復位到之前的扣具上,完成CPU的安裝。
注:如果AMD平臺需要安裝第三方CPU散熱器,可能需要將原裝扣具拆下來,拆掉原裝扣具也十分簡單,將原裝扣具的四顆螺絲擰下來,就可以完成拆卸。
步驟二、電腦組裝教程之安裝內存篇
1、安裝電腦內存條的方法十分簡單,首先我們將內存插槽兩邊的卡扣向外打開,有些主板是單邊卡扣,一邊打開就行了,如下圖所示。
2、內存的金手指部分會有一個缺口,也是防呆設計,內存金手指防呆缺口與主板的“凸起橫杠”防呆處對應插入即可,如果插反了是無法插進去的。
3、安裝內存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主板下面最好墊著一個包裝盒,以免安裝內存的時候,給主板背部帶來傷害。可以雙手大拇指用力壓下內存,將內存完全插入主板內存插槽內,也可以先壓下一邊,再壓下另一邊,聽到咔一聲,基本安裝完畢了。如何確定內存是否完全插入內存插槽中,可以從側面觀察一下內存金手指是不是完全在內存插槽中。
4、內存金手指部分完全插到內存插槽中,說明內存已經安裝完成。如果有兩根內存,另一根內存使用相同的方法,插入即可。雙內存,建議組建雙通道內存,將內存分別插入1、3內存插槽或者2、4內存插槽。
組建內存雙通道的方法
為了更好的方便廣大網友理解,我們為內存插槽起個編號,距離CPU最近的內存插槽順序開始編號,分別為1、2、3、4插槽。組建雙通道內存的方法也十分簡單,我們只需要將內存插入編號為“1和3內存插槽”或者是“2和4內存插槽”即可完成組建內存雙通道,從優先級建議優先2和4內存插槽,其次1和3內存插槽,其實2和4插槽優先級最大的好處就是躲開塔式CPU散熱器,如果你的水冷散熱器不影響內存插槽,也可以考慮1、3插槽。
內存正確插法如下:
1根內存的情況下,插入在第#2插槽,單通道內存,因為組建雙通道內存,必須2根內存或者以上數量才可以。
2根內存的情況下,優先插入在第2和第4插槽,其次1和3插槽,完成組建雙通道內存。
3根內存的情況下,插入在第2和第4插槽,而第三根任意,建議插入到3插槽,避免塔式CPU散熱器擋住,完成組建雙通道內存。
4根內存的情況下,插滿就對了,完成組建雙通道內存。
步驟三:電腦組裝教程之安裝M.2固態硬盤
如果您沒有M.2接口的固態硬盤,而是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或者SATA接口的機械硬盤,請直接跳過此步驟。我這款主板上一共有三個M.2插槽,建議優先插到靠近CPU的M.2插槽,有些主板第二M.2插槽是半速的,不同型號自己可以看下主板說明書。我準備安裝的這塊M.2固態是支持PCIe4.0的,當然這塊主板也是支持PCIe4.0的。
1、如果主板上帶有M.2散熱片請拆卸下來,在主板盒子中找到M.2固態硬盤的螺絲和銅螺柱,先取出來,我們將M.2固態硬盤的銅螺柱擰到第三個孔位中,也就是主板上標注的“2280”規格的位置上,因為目前的絕大多數M.2固態硬盤都是2280主流規格。由于我這款主板的銅螺柱默認就是安裝好的,螺絲也在銅螺柱上,將螺絲擰下來,準備安裝M.2固態。
2、將M.2固態硬盤金手指部分插入主板上M.2插槽中,再將M.2固態硬盤放下去。
3、使用M.2固態硬盤的螺絲將這款M.2固態尾部進行固定,螺絲擰緊之后,M.2固態硬盤就成功安裝完畢啦。
注:由于我這款M.2 SSD固態硬盤自帶了散熱片,所以主板自帶的散熱片就不需要安裝了。如果M.2固態硬盤不自帶散熱馬甲,主板默認配備了散熱片可以安裝上去,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主板自帶的M.2散熱片底部可能會有一層膜,需要撕掉哦。
步驟四:電腦組裝教程之安裝CPU散熱器
由于考慮到每個人選擇的CPU散熱器型號不同,所以安裝方法也是不同的,但是存在的問題是,裝機之家曉龍不可能將市面上所有的CPU散熱器都演示一遍,本文針對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和風冷散熱器各一型號進行演示,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選用的是利民frozen MAGIC 360 SCENIC進行演示,風冷散熱器選用的是酷冷至尊T400i進行演示,如果您是其它型號的CPU散熱器可以參考CPU散熱器中的說明書進行安裝,特別詳細,跟著說明書一步步進行操作安裝。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安裝教程
1、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選用的是利民frozen MAGIC 360 SCENIC進行演示,首先我們將主板反過來,將intel背板的四個螺柱穿過主板,固定在主板背部。
2、將膠柱套在4個螺柱上,如下圖所示。
3、膠柱套已經全部安裝完畢!
4、取出導熱硅脂,我這里是針管狀的導熱硅脂,有些是袋裝的導熱硅脂。
5、開始涂抹硅脂,這里我采用的是九點硅脂大法,導熱硅脂不建議過多,適量即可,過多會溢出來。導熱硅脂的作用主要是填滿CPU和散熱器底部之間的縫隙,CPU更好的貼合散熱器底部,提供良好的導熱環境。
6、然后我們撕下CPU散熱器底部的一層保護膜,這一點一定要注意了,保護膜不撕會嚴重影響CPU導熱。
7、將intel支架上箭頭對準冷頭底座上箭頭,旋轉支架將其固定于冷頭上。
8、將冷頭支架四角孔位對準背板上螺絲,安裝冷頭到CPU上,如下圖所示。
9、確定金屬支架安裝到位,鎖緊四個螺母,鎖緊四個螺母的時候,建議大家不要先將一個螺母完全擰緊,先擰一半,然后再擰對角的螺母,也先擰一半,再擰上第三個螺母,擰一半,擰上第四個螺母,所有的螺母都擰一半了,最后將所有螺母完全擰緊,這點也算是裝機的小技巧。
10、至于一體式水冷線怎么接,CPU_OPT是屬于水冷泵專用接口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的冷頭我們插到CPU_OPT或者AIO_PUMP即可,然后水冷排上的三個風扇全部接到集線器上,集線器一根線再接主板CPU-FAN即可。注:AIO_PUMP一般是全功率的不調速的水泵專用接口,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冷頭也可以插到AIO_PUMP。還有有些機箱有自帶集線器,不帶的話建議自己買一個集線器,如果您的冷排三個風扇或者機箱風扇需要3針 5V燈效接口,購買集線器一定要支持。如果是120規格水冷,冷排上只有一個風扇,風扇直接插到CPU-FAN即可。
11、先將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的冷頭線插到CPU_OPT或者AIO_PUMP插座上即可。(如下圖有誤,插在了CPU-FAN。)
注:等待一體式散熱器固定在機箱之后,將冷排的風扇線連接到集線器上,再插到主板上,請繼續看后面的教程。
風冷散熱器安裝教程
1、再來分享一個風冷散熱器的安裝方法,這里安裝風冷散熱器演示的型號為酷冷至尊暴雪T400i,首先我們需要將CPU散熱器以及所有的配件、螺絲、硅脂等從散熱器包裝盒中取出來,等待安裝。
2、將主板反過來,從主板的背面安裝,將CPU散熱器的背板扣具四顆螺絲對應主板的四個孔位穿過去。如果無法對齊四個孔位,可以向外或者向內自由調節背板扣具。
3、讓CPU散熱器的背板扣具完全貼合主板。
4、從主板的正面我們就可以看到CPU散熱器的背板扣具的四顆螺絲已經冒出來了。
5、擰上固定背板使用的四個六邊形螺絲,先用手擰,然后使用散熱器內附送的套筒進行擰緊,如下圖所示。
6、撕下CPU散熱器底部的一層保護膜,如下圖所示。
7、將CPU散熱器上的風扇取下來,用手摳風扇卡扣處并往外扣,有點費手哦,用點勁。
8、將長條扣具固定在散熱塔底座上,使用CPU散熱器附送的螺絲固定,安裝方法如下圖所示。
9、安裝之后的效果圖。
10、另一邊的長條扣具安裝方法相同,如下圖所示。
11、我們取出硅脂,將硅脂的袋子撕了。
12、將硅脂涂抹在CPU中間,散熱硅脂不要過多,過多可能會溢出。
13、你可以像我這樣,中間一小坨就可以了,到時候CPU散熱器壓下來會擴散。當然你也可以使用硅脂畫一個十字架,或者畫好幾個點點,至于怎么樣,你開心就好。硅脂的作用其實就是填充CPU散熱器底座與CPU之間的空隙。
14、我們將CPU散熱器主體拿起來,將四個彈簧螺絲對準之前固定的四個六邊形螺絲上,如下圖所示。
15、使用螺絲刀固定,記得先不要將一處彈簧螺絲固定的太緊,先擰一半,然后再固定對角的彈簧螺絲,也先擰一半,再擰上第三彈簧螺絲,擰一半,擰上第四彈簧螺絲,所有的彈簧螺絲都擰一半了,最后將所有彈簧螺絲完全擰緊,不要問我為什么,這是心得,你自己試試就知道了。
16、再將散熱器上的風扇安裝回去,先扣住一邊,再上另一邊,如下圖所示。
17、這時候CPU散熱器的風扇已經安裝回去了。
18、開始插CPU散熱器風扇供電線了,但是由于CPU散熱器風扇線有點長,所以插之前,為了好看整潔,我們都會將線纏繞,如下圖所示。當然我是一個有講究的人,如果你不在意這些,可以忽視。
19、在CPU散熱器附近找到主板上標注“CPU_FAN”的英文,這個CPU_FAN插口就是插CPU風冷散熱器風扇的供電接口,插上去就可以了。旁邊還有一個CPU_OPT插口,屬于水冷泵專用接口的。
20、這也是有防呆設計的,反了是無法插進入了,但是大力總會有奇跡,正確插法如下。
我們目前已經將CPU、內存、M.2固態硬盤等硬件安裝完畢,接下來我們需要將主板安裝固定在機箱內,并完成機箱跳線安裝、機械硬盤安裝、電源安裝以及獨立顯卡安裝等等步驟。
步驟五:電腦組裝教程之將安裝完成的主板主體安裝到機箱內
1、首先我們將機箱的兩邊側板都拆卸下來,擰下固定側板的螺絲即可。我這款機箱的側板是磁吸的方式打開的,具體拆卸方式以你的機箱型號而定,在機箱里面都配備了螺絲包,可以取出來,待用。
2、我們將主板主體拿到手上,準備安裝固定在機箱內,安裝主板主體的時候,先需要安裝I/O擋板,不過我們這款主板的I/O擋板已經固定在主板上,不需要單獨安裝了。
PS:為了照顧獨立I/O擋板的用戶,我們還是教一下獨立的I/O擋板的安裝方法吧。
將I/O擋板用手推進去,可能需要用點力氣,切記I/O擋板一定要完整推進去,需要注意的是,I/O擋板不要安裝倒了,可以對比一下主板上的接口,以保證主板上的接口可以對應上。
I/O擋板完整推進去之后,我們可以從外面看到I/O擋板上好多小圓點卡扣,說明已經安裝完成了。
3、根據主板上的固定孔位,安裝銅螺柱,如下圖所示。有些機箱默認就是安裝好銅螺柱,如果遇到個別銅螺柱位置與您的主板孔位不同,可以將銅螺柱擰下來,重新安裝。銅螺柱安裝可以直接手擰,但是比較費手,建議使用套筒工具。
4、將主板多個孔位對應銅螺柱位置,如下圖所示。
5、固定主板的螺絲一般是這種戴帽子的小螺絲,如下圖所示。
6、所有的螺絲擰上之后,主板就被固定在機箱內部了。
7、我們將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冷排托在機箱內部的頂面,并對應孔位上螺絲固定在機箱上。當然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冷排也可以安裝在機箱內部的前面,最關鍵的是機箱需要支持360規格水冷排的安裝。
步驟六:電腦組裝教程之安裝機箱風扇
1、如果沒有機箱風扇就可以跳過此安裝步驟,機箱風扇的作用主要是輔助機箱內部散熱,首先取出機箱風扇,我們將風扇安裝在機箱背部,這個地方是機箱風扇的黃金位置,靠近CPU,散熱效果也是最好的,切記是出風,不是進風,將熱量直接排出機箱外。從機箱外面擰上對應的螺絲即可,這個風扇螺絲一般是購買風扇附送的,一般是又粗又長的那種。
2、如果有多個風扇,可以安裝在機箱前部,機箱一般是前進風,后出風,良好的風道有效利于散熱。風扇安裝在機箱前部的時候,需要拆卸掉機箱前面板進行安裝,拆卸機箱前面板也十分簡單,大多數的機箱手拉前面板下部就可以拆卸下來了,當然也有的機箱前面板有螺絲固定,需要將螺絲擰下來進行拆卸,風扇安裝好之后安裝機箱前面板即可。
3、風扇是固定在機箱上了,但是還是需要供電的,否則風扇怎么轉呢,對吧。機箱風扇供電線需要接到主板上“CHA_FAN”或者“SYS_FAN”插座上。如果機箱風扇少一針,也是可以兼容的。注:風扇四針接口代表支持PWM溫控調速,三針不支持PWM溫控調速。
當然機箱風扇太多,我們也可以將機箱風扇連接到風扇集線器上,包括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冷排上的風扇都插到風扇集線器上,風扇集線器主線插到CPU_FAN插座上即可,當然集線器也需要供電的,一般為sata供電線,在電源上找到sata供電線插上即可。
風扇集線器使用方法:
如果您的機箱風扇是大4P接口,找到電源上的大4P接口對應插上即可。
D型供電接口的機箱風扇,如果多風扇的情況下,還可以串聯連接起來,如下圖所示。
機箱安裝風扇最佳位置如下:
1個風扇的時候,安裝機箱后方出風風扇效果最佳,尤其是CPU溫度,降低最為明顯。
2個風扇的時候,安裝1個后方出風風扇和1個前方進風風扇,降溫最明顯,達到了不錯的散熱效果,前吸冷風后排熱風。
3個風扇的時候,安裝1個后方出風風扇和2個前方進風風扇,降溫效果最佳。
4個風扇的時候,安裝1個后方出風風扇和2個前方進風風扇以及1個上方出風風扇,相比3個風扇(前2后1)的時候降溫幅度已經很小了。
5個風扇的時候,就是在機箱底部增加了一個風扇,對CPU溫度幾乎沒有影響,但是能夠稍微降低了顯卡的溫度,只有1-2度。
機箱風扇裝幾個合適?
如果您需要安裝風扇的情況下,一般1-3個風扇降溫效果最佳,風扇再多的話,降溫幅度就非常小了,并且在噪音上會有明顯增加,尤其是夜深人靜的時候。
我安裝的風扇很多,機箱上沒有那么多風扇供電插口(例如CHA_FAN)怎么辦?
可以購買一個風扇集線器就可以解決了。
步驟七:電腦組裝教程之電源安裝方法
1、大多數的電源都是直出式線材,也就是說電源上自帶了線材,不過我們現在演示的電源是全模組設計的,所以需要先將所需線材插到電源上,這個插法可以看線材上標識和電源上表示對應即可,例如24Pin接口插24PIN插槽,CPU供電接口插到電源上標注CPU那個插槽,所有的線材對應插上就行了,相信難不倒各位看官,直出式線材的電源跳過此步驟。
2、將電源放入機箱的電源倉位中,目前主流的機箱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下置電源設計了,由于這款機箱是下置電源設計,所以需要安裝在機箱右側板下方的電源倉位中,電源的安裝方向是電源風扇往下,將電源推到電源倉位中。
3、對應上孔位,找到機箱附送的螺絲,找到最大帶帽子的螺絲,將四顆螺絲全部擰緊即可,電源安裝完畢,如下圖所示。
步驟八:電腦組裝教程之安裝機械硬盤(與SATA固態硬盤接線相同)
1、下面裝機之家曉龍再來教一下機械硬盤的安裝與接線,如果您的固態硬盤是SATA接口的,那么和機械硬盤的接口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接線的方法也是相同的。如果您有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不知道怎么接,請參考機械硬盤的接法就可以了。由于機箱采用的是硬盤托架安裝方式,首先我們從機箱中取出硬盤托架,將硬盤固定在硬盤托架上。
2、有些硬盤托架是需要上螺絲固定的,有些硬盤托架免螺絲的,根據你機箱設計實際情況而定。
3、在電源上找到SATA供電接口(L型)插上,這是給硬盤提供供電的,SATA供電接口如下圖左側的接口。再從主板包裝盒中找到SATA數據線,連接到硬盤上,SATA數據線是如下圖右側的接口。如下圖所示,機械硬盤的線已經連接成功,SATA固態硬盤由于接口相同,所以完全可以參考。
注:將“SATA數據線”和“SATA供電接口”分別插到機械硬盤對應的插口上,有防呆設計,不用擔心插錯;
4、將安裝完成的機械硬盤托架推至硬盤倉位中即可。
5、將機械硬盤連接的SATA數據線接口另一頭的插到主板上的SATA插座上即可,機械硬盤安裝成功了。
主板上那么多SATA插座,到底接到哪個上面?
一般,SATA插座都是按序號排的,例如SATA6G_0、SATA6G_1、SATA6G_2、SATA6G_3、SATA6G_4等,理論上安裝到哪個上都可以,但是SATA接口位置不同存在優先級問題,數字越小,優先級越高。舉個例子,你有一個SATA固態硬盤和一個SATA機械硬盤,那么SATA固態硬盤優先級無疑要高于SATA機械硬盤,這樣的話,電腦開機默認硬盤是SATA固態硬盤,而不是機械硬盤。如果機械硬盤優先級高于固態硬盤的話,那么開機默認硬盤就是機械硬盤,那么操作系統都是存放在固態硬盤,會導致無法正常進入操作系統了。當然,我們可以在主板BIOS中設置啟動順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你不覺得麻煩嗎?
步驟九:電腦組裝教程之機箱跳線與主板的接法
1、如果您的機箱前置支持USB3.0接口,那么我們需要找到機箱上的USB3.0線,如下圖所示。
2、我們在主板上找到USB3.0插座,直接插上即可,USB3.0也是有防呆設計的,反了肯定無法插進去。
3、由于我這款機箱前置面板僅支持USB3.0接口,為了防止廣大網友遇到USB2.0接口不知道怎么接,特地做了一個USB2.0圖解教程,找到機箱前置USB2.0接口,插入主板上標注USB的插座上即可。
4、一般標注了“HD_AUDIO”之類的英文標識的接口就是機箱前置音頻接口,看起來類似USB2.0接口,但是兩者防呆設計不同,不能互接。
5、HD_AUDIO前置音頻接口如何接,我們在主板上找到AAFP、AUDIO等英文標識的插座,就是前置音頻插座,我們直接插上去就可以了,這時候你的機箱前面板的音頻接口才可以使用。
6、對于初次裝機的朋友,跳線接法應該是最難的地方,但是只要你學會了之后,肯定覺得這是最輕松最簡單的裝機步驟了。跳線接口分別是POWER SW、RESET SW、POWER LED、HDD LED,我們先來學習一下它們分別代表什么意思。
HDD LED:硬盤指示燈;
Power LED:電源指示燈;
RESET SW:機箱重啟按鍵;
POWER SW:機箱開關機按鍵;
7、其實在主板上已經標注了這些跳線接法了,我們只需要按照主板上的提示逐個插入即可。裝機之家曉龍為了更好的方便大家理解,制作了一張POWER SW、RESET SW、POWER LED、HDD LED的主板跳線安裝示意圖,找到主板跳線位置,我們分別對應插入即可,主板跳線接法圖解如下圖所示。
9、燈效插針
主板上的燈效接口,3針的接口為5V的供電,不能正反雙插,3針帶來的光效可以通過編程讓不同的燈組顯示不同的顏色變幻,而4針的接口為12V供電,4針帶來的光效是讓LED燈都顯示相同的光效,不支持正反雙插,4針RGB燈針要注意正負極。兩者不能相互通用,每個插針上會有電壓標識,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風扇實際規格來選擇,如果出現風扇過多的情況,可以使用集線器來進行連接。
步驟十:電腦組裝教程之電源為主板和CPU提供供電
1、主板也是需要供電的,我們找到電源上的24pin供電接口,并找到主板上的24PIN供電插座,插入電源上的24pin供電接口即可,如下圖所示。
3、我們在找到電源上的CPU供電接口,通常在供電接口上都標注了CPU的字樣,如下圖所示。
4、CPU供電插座一般在CPU插槽旁邊,每個主板的供電接口不同,有些是單4PIN供電插座,有些是單8PIN供電插座,有些是8+4PIN供電插座等。如下圖所示,我們演示的主板為8+4PIN供電插座,全部插上即可。注:如果你的主板比較入門,只有4PIN插座,那么插上4PIN的CPU供電接口,另外多余的4PIN閑置即可,一般電源上的8PIN的CPU供電接口是可以一分為二的,也就是4+4PIN。
5、如果有集線器或者機箱自帶的集線器,千萬不要忘記插上供電,一般集線器供電為SATA供電,我們在電源上找到SATA供電線插上即可。
步驟十一:電腦組裝教程之安裝獨立顯卡
1、沒有獨立顯卡請跳過此步驟,首先我們需要將獨立顯卡位置的擋板拆卸下來,使用十字螺絲刀擰下螺絲,擋板就可以卸下來了。有些機箱可能設計上有出入,擋板可能不是螺絲固定的,需要用手回來扳掉,比較費手一些。
2、我的這款顯卡需要拆卸掉兩塊擋板。
3、在主板上找到PCI-E X16顯卡插槽,我這款主板上一共有三個顯卡插槽,如果有多顯卡插槽的情況下,建議優先考慮安裝在最靠近CPU插槽的那顯卡插槽中。
4、顯卡金手指部分對準主板上的PCI-E X16顯卡插槽完全插入,可以從側面觀察一下,將顯卡金手指部分完全在顯卡插槽中說明已經安裝成功了。
5、在顯卡尾部擋板的孔位擰上螺絲,將獨立顯卡固定在機箱上,螺絲是電源那種螺絲就可以了,帶帽子的大螺絲。
6、如果顯卡需要外接供電,我們需要找到電源上連接的PCI-E顯卡供電接口,如下圖所示。
7、該顯卡屬于雙8PIN供電,分別插上8PIN供電接口即可,當然8PIN供電接口也是可以進行拆分的,例如6PIN、8PIN、6+8PIN等,顯卡需要幾PIN供電,我們就需要插上幾PIN即可,此時獨立顯卡安裝完畢了。當然有些入門級顯卡或者功耗較低的顯卡是無需外接供電的,所以還是需要結合自己顯卡實際情況而定。
最后就是理線環節了,機箱背部線材可以用扎帶捆綁,由于是裝機演示,背部理線我們是隨便搞搞了,有強迫癥的朋友,當然你也可以花費點時間研究一下如何走線理線更加清爽好看,當然機箱背板一安裝什么線都看不見。
最后安裝機箱兩邊側板,電腦組裝教程結束。
來看看最終的裝機效果圖吧。
電腦開機之后,安裝完操作系統就可以正常使用啦!
以上就是裝機之家曉龍分享的超詳細圖文+視頻的電腦組裝教程,本期裝機教程與往常最大的不同就是同步了視頻版的電腦組裝教程,更好的方便大家學習組裝一臺電腦,當然只建議有一定的動手能力DIY玩家,因為經常會遇到小白失誤安裝導致的硬件損壞案例,例如AMD CPU針腳彎針、intel主板的CPU插槽彎針、硬件安裝過程中掉到地上等,甚至還有人將導熱硅脂涂抹在AMD CPU針腳上進行安裝,實現中我還真的遇到過這樣的人。如果想要自己組裝一臺電腦,建議先看一遍電腦組裝教程,充分了解一下安裝硬件的全過程,再跟著裝機教程一步一步地進行安裝,在組裝一臺電腦的過程中,一定要慢、輕、穩,千萬不要大力出奇跡,畢竟硬件在組裝的過程中出現人為損壞是無法質保的。如果您覺得本篇電腦組裝教程還不錯,建議大家關注“裝機之家科技”公眾號,我們會經常分享電腦配置、硬件知識以及系統安裝教程、裝機教程等,希望本文能夠幫助到你。
兩天前,AMD發布了非X版新銳龍7000,包括銳龍5 7600,銳龍7 7700,和銳龍9 7900,均基于全新Zen 4架構,5nm工藝制程,支持PCIe5.0,DDR5內存,也都集成了核顯,外加送原廠散熱器,1月10日正式開售。
這三款新銳龍7000的主要亮點是為超頻而生,與帶X的7000系列相比省了500到800塊,但核顯僅供亮機,比如最便宜的7600是229刀,折合1599r;而7600x是299刀,折合2090r。也不知道蘇媽新U香不香,反正我看B650平臺還是沒有便宜的板子,等板U套大降再考慮吧,多一毛我都不樂意花。
flag已立,謹防破功,年前我組裝的2個臺式PC都是手頭有啥,我就用啥。比如這篇小文裝的超頻三蜂鳥1代ITX主機,除了百余塊入手的小機箱,四百多的500W SFX電源,和不到200的下壓式散熱器之外,其余都是現成的硬件。
不跟風升級新平臺,就是省啊!都省到這個份兒上了,有點光不奢侈吧?首先是下壓式CPU風冷帶來的RGB——我選的喬思伯的HX6200D,黑色版無光,白色版帶RGB,為了一點點顏值加幾十塊,我覺得很值;另一處RGB來自我的舊內存阿斯加特洛極w2,它是單條32GB RGB,DDR4-2666,頻率一般,沒有雙通道有點可惜,但閑置拿來直接用,物盡其用。機箱的側透亞克力覆膜可以揭掉,但我覺得朦朧美也不錯,干脆就不撕了。
用來組裝ITX小機箱的絕大部分硬件全家福。漏了一個喬思伯風冷。注意啊,照片中有包裝的未必是新貨,比如那個SSD和內存條,都是用剩下的,咱只是單純喜歡保留包裝盒而已。下面挨個聊聊我的硬件。
首先說說我的ITX迷你機箱,來自超頻三蜂鳥1代。這款ITX機箱三圍僅308x128x190mm,7.5升濃縮到極致。支持SFX電源,可裝長度300mm以內的獨顯,當初上市后挺火的,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趕上好價一百多入手,性價比也不錯。雖然現在它家已經更新到蜂鳥1 PRO和二代了,但我是奔著亞克力側板又透又輕去的,1.6千克的凈重,可以像拎包一樣隨處移動,這才是超小機箱的極致。如果你喜歡金屬網孔,或者想加機械硬盤,那么可以選蜂鳥1 PRO,但要犧牲一些重量(1 PRO的凈重為2.7千克)。
主板是和朋友用X570大板換的,他閑置無用,我想玩ITX,倆人一拍即合,我覺得我賺了。
為啥這么說呢?技嘉迷你雕X570i AORUS PRO WIFI可不一般。它有8層PCB,可滿足三代銳龍最多16核供電,8相IR數字供電,主板背面還有金屬板加固,內存插槽和PCIe接口都有裝甲加固,用料極為奢華。
支持4個SATA6和雙M.2 SSD,M.2 SSD正背面各一個,正面這邊自帶散熱器可同時照顧SSD和南橋,一體式IO擋板上有雙HDMI+DP+4個USB3.2Gen1,1個USB3.2Gen2 A口+1個C口,還有千兆網卡+WiFi6無線網卡。音頻口差點,只有3個,其余配置在X570 ITX主板中都相當有戰斗力了。對了,之前說光污染也有主板貢獻的1個側邊RGB。不得不說,這塊主板是目前整機最貴的一樣硬件,當年也是近2千塊的存在,只是現在已經下架了。
它的旗艦級配置也遠高于其他硬件,屬于木桶效應中最長的一根,所謂基礎打牢,有備無患,未來能夠直接升級更猛的U和內存,比如直接升到銳龍5900x,以及PCIe4.0x4的雙M.2 SSD,換用更高頻的D4內存條,只要機箱裝得下,上3080獨顯也綽綽有余。當然了,如果你只是為了省錢,2400G搞個B350就夠用了,2700x配B450也是正解,沒必要砸大錢。
下圖是我這篇文章所用的裝機三大硬件:CPU,內存和固態。
CPU其實我有三個選擇,手頭有一枚銳龍3 2400G,一枚銳龍7 2700x,還有最近裝大板用的5600G。本來想測5600G的,但先在中塔機箱上的微星X570暗黑版上測了5600G,拆下來嫌麻煩,于是先用2400G,考慮下一步換上2700x+獨顯試試這個小機箱裝獨顯到底局不局促,最后再改為5600G核顯。這樣連續折騰3次,整個ITX機箱方案全玩透。但這篇文章我以2400G為主,印證一下我的老U是否還能戰三年,下一篇面我會將內存、CPU都換掉,上訊景590 8GB獨顯給大家做第二輪測試。
除了處理器2400G外,SSD來自阿斯加特AN3.0 1TB SSD,采用長江存儲TLC 3D NAND閃存顆粒,Xtacking 2.0技術架構表現卓越,聯蕓MAP1202A的主控,支持PCIe3.0x4,NVMe 1.4協議,讀取速度3200MB/s,寫入3000MB/s,無DRAM設計,TBW為600TB,單面BCP薄板設計,用在臺式機或筆記本上都合適。
紅色馬甲的是阿斯加特 洛極系列的w2 RGB游戲內存條,這條子是我兩三年前入手的老伙計了,除了容量大到單挑32GB,帶RGB燈外,頻率擱現在比有點落伍(DDR4-2666),超頻性能一般般。先這樣裝上討個喜,回頭我再換上兩條無光16GB的DDR4-3200馬甲條,雙通道才能發揮更好的性能,RGB嘛,可以犧牲。不過,本文的測試基于這條洛極32G燈條。
接下來是喬思伯HX6200D下壓式CPU風冷散熱器和超頻三釩星GI-FX500 SFX小電源。因為此前我都是裝ATX主板,這倆硬件還是第一次選購。其中超頻三釩星我選了個白色,銅牌認證,額定功率500W,足夠支持到RTX3060的獨顯,與超頻三蜂鳥1代幾乎就是完美拍檔。
雖然不是全模組線材,超頻三仍然為ITX小機箱做足考量,比如主板CPU的扁線設計,再如分出了兩條獨立的線纜,不用獨顯或SATA供電時可以不接,這種半模組設計可以省出不少走線空間,更適配寸土寸金的迷你小機箱。此外,超頻三釩星GI-FX500還支持智能溫控風扇,噪音更小,散熱也更給力。
再說回機箱,超頻三蜂鳥1代內部格局非常緊湊,容積僅有7.5升。除主板上的M.2 SSD存儲外,還可以裝2.5英寸的硬盤擴容,但不支持3.5英寸機械硬盤。我選的套裝配了一條顯卡延長線,正面裝好主板之后,使用延長線將獨顯安置在另一面即可。機箱的框架為高強度的SPCC,厚度1毫米,凈重只有1.6千克,非常輕盈,皮質提手,說拎走就拎走,不裝顯卡的話,這貨的可移動性遠超任何常規PC主機。細節方面也不馬虎,正面頂側有一個開機鍵、一枚電源/硬盤LED燈,白色的釩星FX500與白色的蜂鳥烤漆色彩統一,裝起來也更好看,兩側亞克力板4角螺絲手擰固定,有出廠覆膜,揭下來就是超高透明度,內部硬件一覽無余,我打算就這樣保持朦朧的透光。如果我的迷你雕小板也是白色的,我一定會讓它裸著發光的。
我選擇喬思伯HX6200D這款下壓式風冷,也是為未來升級CPU留足余地。
這款下壓式風冷支持intel LGA1700/1200/115x和AMD的AM4平臺,有6組熱管+全回流焊鰭片+銅底,總高僅63mm,體積小巧兼容度高。其中,12cm的薄型風扇采用FDB動態液壓軸承,噪音控制在18.6~29.7dB(A),風量可達13.1~62CFM,200W D-TDP,應付我的銳龍5900x或2700x都綽綽有余,對付本來就很涼快的2400G更是小菜一碟。4PIN PWM風扇端子,支持5V ARGB光效同步,如果你不喜歡光污染,選無光的黑色版更實惠。
喬思伯HX6200D隨機自帶暴力熊硅脂+刮板,安裝方式與常規的風冷有點區別,是將風扇朝下,再將主板對準散熱器支架倒扣,在背面用4個螺母固定。從下圖可以看到,技嘉X570I迷你雕背面有額外的加固金屬板,散熱器固定更穩,且主板不會產生形變,旗艦主板的優越性大抵如此。我這次測試將SSD安裝到了背面M.2槽位,因為機箱沒裝獨顯,拆裝SSD比正面方便。后來我換2700x+獨顯時,將這塊SSD換到了正面南橋散熱器下方的主槽。這兩個方案我都對SSD做了測試跑分,下篇文章會補充對比。
按照慣例,機箱先不管,插好內存,接入SFX電源,連好顯示器(這里我先用了個聯合創新N2F Pro便攜屏),螺絲刀點亮進入PE,用優啟通快速裝好Windows10系統。整個過程還順便試了WiFi6聯網、2.4G和藍牙連無線鍵鼠,一切順利。
斷電后開始把各大硬件裝入超頻三蜂鳥1代迷你機箱。這一次我先裝的是SFX電源,要先將左上的支架拆下,把超頻三釩星FX500固定到支架上、在兼顧箱內電源線走位的前提下裝回去。下一步安裝主板,先拔出內存條,主板固定后,再接好主板與電源的接線、機箱線,最后插回內存。
在有限的空間內操作,步驟先后很重要,有時還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出調整,比如先裝主板再裝電源,有時可以避免線纜插接的沖突。沒獨顯,確實省了好幾步。
這里插一嘴,裝機之前我已經考慮到下壓式風扇高度是否能融入這款蜂鳥1迷你機箱的問題,機箱容納散熱器高度上限60mm,喬思伯這款總高63mm,實際上是裝不下的,硬裝有可能蓋不上側板。但是,我仔細研究了這款機箱的側板固定結構,覺得3mm的差距可以用墊片解決;于是冒險下單,真機組裝時,實測散熱器超高2mm左右;在亞克力板與機箱框架之間用3mm厚的泡棉剪成墊圈,再穿入固定螺絲,裝好4個螺釘,剛好保證側板與散熱器毫不沖突,而且牢固不晃,這道坎就這樣被我徒手解決了!下圖是我的具體操作圖解,各位遇到相同窘境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方案,該方案應該同樣適用于蜂鳥2的散熱器超高,由于它的螺釘長度夠用,5mm內基本都可以這樣解決。
機箱的后側特寫。可以看到迷你雕的IO面板接口之豐富;機箱顯卡槽位支持到2,三插槽寬度的顯卡裝不進去,實際上,雙插槽顯卡也要考慮厚度不能高于43cm(長度小于300mm,如果你的顯卡太長,可以考慮蜂鳥2,那款迷你機箱支持325mm長、64mm厚的三風扇、三槽位寬顯卡)。實話實說,我真的遇到了獨顯太厚造成的困難,更換2700x+訊景RX590 8GB獨顯時,顯卡就高出左側板將近1cm,但我也用類似右側板的方法解決了,歡迎感興趣的朋友等我下一篇裝機評測更新詳解。
誰說2400G太落伍?用來辦公+休閑絕對夠用!之前我做點亮測試時用的是1080p的便攜屏,組裝完成之后,嘗試直接接入了4K 60Hz的聯合創新27M2U MiniLED顯示器,雖然是銳龍核顯,4K分辨率下依然流暢,只要你不打游戲,是完全可以的(我做了《原神》全屏默認低畫質測試,2400G玩確實有點卡,不過窗口1080p低畫質還是很流暢)。
接下來做常規的系統穩定性和跑分測試。在此之前,我還將迷你雕主板BIOS從出廠的F20,刷新到最新的F36d版本;省流總結:該主板刷BIOS很快捷。娛樂大師6.0的跑分圖不放了,總分39萬,其中2400G占近22萬,核顯Radeon RX Vega 11(1250MHz)占了3萬5,內存僅有6萬(單通道就是低啊),固態硬盤7.8萬。
啟動AIDA64測試時,直接用了4項默認全烤,持續20多分鐘,CPU穩穩壓在61℃(補充:主板背面處于被動散熱狀態的SSD保持在41℃)。隨后,我在AIDA64四烤的同時再打開甜甜圈烤了10分鐘——核顯沒多大能耐,主要是看看CPU溫度是否有突變。結論是:CPU溫度只升高了1℃。當我關閉烤機之后,整機溫度很快降到了33℃(我的測試環境室溫:20℃)。
當然,2400G本來就很涼快,65W熱設計功耗,我的風冷和散熱和電源毫無壓力。下一階段測試我將會依次換上2700x+獨顯,5900x+獨顯再做測試,105W熱設計功耗應該壓得也很輕松,屆時電源和風冷的實體才能全面地展現出來。
上圖的3個小圖是整機分別在低負載待機狀態,AIDA四項烤機20分鐘過程中,AIDA+甜甜圈烤機10分鐘過程中,測試得到的3個大致功耗值,分別為34W、96W和116W。不用獨顯的話,僅憑超頻三這款SFX電源釩星GI-FX500鎮場,是完全沒有壓力的。
這臺ITX迷你小機箱裝到這里,測試結果都在意料之內,系統穩定、涼快,也很省電,顏值和RGB我很滿意,桌面占用小,機箱可以輕松地挪到其他房間。沒有追加成本的X570旗艦平臺,可以進退自如,硬件升級空間留得很充足,有望在這么小的空間內繼續創造“不加錢的驚喜”,ITX的格局由此打開。
下一階段我會裝上獨顯,將CPU換成2700x,再換到5900x做測試,最后拆下獨顯,回歸5600G的核顯小而美。如果你對這部分測試內容很感興趣,敬請期待后續的裝機評測。我是筆點酷玩,每次我講得細一點,給大家的參考就多一點,我們下期再會!
#頭條創作挑戰賽# #裝機#
天分享一篇干貨內容,大家一起學習一下組裝電腦上我們常常會忽略掉的一些問題?
本文以最精簡的方式,教你如何組裝電腦,以及途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建議先收藏后在看。
內容要點:
1.安裝CPU;
2.安裝內存;
3.安裝硬盤;
4.安裝機箱跳線;
5.安裝顯卡、機箱風扇等。
你也許不知道,對準這項操作是有多困難,首先你得這樣,然后那樣,最后這樣,好了!大功告成,接下來就可以進行下一步動作了!……
咳咳,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否有過組裝電腦主機的經歷?如果有,那么請一定要往下看;如果沒有,那更是要往下看!總之,往下看就對了!
簡單來說,組裝電腦的本質,其實就是將各種配件組合在一起的過程。而當中的關鍵,就是如何將配件,插入到主板的相應位置。
那么在組裝電腦之前,對主板的構造就必須要了如指掌,不然是沒辦法進行的!
所以為了能夠幫助到一些新手或者電腦小白組裝電腦,魚兒在此挑選了主板中最為重要的幾個地方為大家講解,只要這些你都弄懂了,那組裝電腦就不是問題了!
話不多說,前方干貨來襲!(建議拿好筆和紙,做好筆記)
「CPU插槽」作為主板中最為關鍵的構造,它能直接決定整機性能的發揮。
目前來說,現在大多數主板的CPU插槽,都是AM4規格的(一些老舊主板可能是AM3)。
至于為什么是AM4,小伙伴們只需要知道,這是CPU廠商們統一制定的規則,目的是為了配合CPU一起工作。
在PC電腦領域,CPU無外乎只有兩家,一個是Intel,另一個是AMD。所以體現在主板上,也就只有兩種平臺。
換句話來說,Intel平臺的主板只能使用Intel的CPU,AMD平臺的主板只能使用AMD的CPU(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版U套裝)。
至于它們兩個的區別,從外觀上大致也可以看出。比如AMD平臺的CPU插槽是沒有頂蓋的,而Intel平臺的CPU插槽是有頂蓋的。
左AMD,右Intel
另外在將CPU插入插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向(方向錯誤也是不能安裝的)。
例如下圖,直接將CPU的三角指向和插槽的三角指向相互對應起來即可(這點一定要注意)。
安裝完成之后,一定要記得給CPU涂上硅脂,并安裝散熱器,不然就是燒烤!切記切記!
內存本身的重要性,在這里就不必多提了。但魚兒想要說的是,內存不是簡單插上就行了,怎么插也是有講究的!
現在多數主板上的內存插槽一般都有4條,而這4條并不是隨意亂插,還是需要遵守相應的規則才行。
具體來講,這4條插槽,分別代表了A1/A2、B1/B2兩種通道。如果你只購買了一條內存條的話,就不用擔心通道問題,4條插槽都可以插(但最好還是插在A2上)
但如果你購買了兩條內存,這就需要注意通道問題。
例如下圖所示:A1/A2為通道A,B1/B2為通道B。如果你將兩條內存都插入在了A1/A2上,那么此時的內存模塊僅激活了單通道模式;
如果將兩條內存分別插入了A1/B1上,那么此時的內存模塊就激活了雙通道模式。
而在雙通道模式下,CPU就能更好發揮出內存性能。(這也是大家寧愿選擇4G X 2的內存,也不選擇單條8G內存的原因)
至于如果是4條內存的話,就直接把4個插槽插滿即可。但是,對某些高端用戶來說,2條雙通道的內存更利于內存超頻(所以一般不會把4條內存都插滿)。
內存的具體安裝順序見下圖:
圖源:MSI官網
說完了CPU和內存插槽后,硬盤插槽就稍微簡單了。
現在大多數的主板,都會有兩種硬盤接口,一種是M.2,另一種是SATA。(M.2接口多以固態硬盤為主,SATA接口多以機械硬盤為主)
主板硬盤接口(左M.2,右SATA)
左機械硬盤,右固態硬盤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M.2固態硬盤不需要單獨供電,而機械硬盤則需要單獨供電(并且還需要單獨的數據線)
所以對機箱硬盤而言,需要將上述兩種線材,插入到對應的接口才能正常使用,不然都是徒勞。
連接機械硬盤示意圖(圖源MSI官網)
而M.2固態直接可以插到主板上,用螺絲固定好即可。在某些高端主板中,還會單獨為固態配備散熱片,以進行輔助散熱。
M.2固態散熱片
顯卡插槽一般也被稱為PCIE通道。主要作用就是接需求高帶寬的電腦配件,比如顯卡或者無線網卡等(如果你使用的是核顯,這一步就可以跳過)。
正常情況下,PCIE插槽一般是以長度來區分帶寬的,最長的是X16,往下走分別是X8、X4、X2、X1。無論你怎樣插,都是可以使用的。
但如果沒有相互對應,可能會無法發揮設備的全部性能或者浪費PCIE通道了。
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的主板只會給一條X16的PCIE插槽,而一些高端的主板才會有兩條,甚至是三條插槽。如果除了顯卡外,還需要安裝另外的配件時,就需要多多考慮了。
但規則還是那條:從上至下依次插入(或者是從靠近CPU那端開始插),需要單獨供電的顯卡,記得把電源供電線插上。
顯卡安裝示意圖(圖源MSI官網)
最后,機箱跳線雖說和主板的關系不大,但這一點確實困擾了很多小伙伴。
比如:按了開機鍵,電腦沒有反應,整個主板不通電。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幾率就是因為機箱跳線插錯了導致的。
至于如何正確安裝跳線,其實也很簡單。你只需要了解機箱各個跳線的含義,并且按照主板所展示的信息,一一對應插入即可(并沒有什么技巧可言)。
機箱跳線及其含義
主板跳線指示圖(一般主板上都印刷)
這個過程只需要注意一點:慢工出細活!一定不要急,把跳線的“正+負-“級一定要分清楚,不然正負級插反,又會出現指示燈不亮的情況。
跳線與主板相連的示意圖(圖源MSI官網)
至于音頻、USB線這些,主板上也有相應的標記,對應著插入即可。
最后,只需要將電源供電線,插在主板上即可。(如果有單獨供電的顯卡,則將電源線插到顯卡上)
主板供電接口的位置
主板供電示意圖(圖源MSI官網)
最后梳理一下,整個裝機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