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放過自己,也放過我兒子。
買平板一年多了,我和兒子始終在“平板使用時間”上爭執不斷,溝通不斷,雖然規則一再調整,雖然我在盡力幫助孩子建立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但是,我不得不承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或許是我引導方式不到位,或許是孩子自控能力不足,或者是游戲的吸引力太大……總之,我放下了對這件事的執著,給平板加了密碼,孩子要用,需要解鎖才可以。
三天了,我和淏仔都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諧和放松。
我不再時刻盯著他,他也不再時刻心癢癢。
本以為他會因為我沒有與他溝通,便擅自給他的平板加了密碼,而感受到不被我尊重,會發脾氣讓我取消。可是,當兒子拿起平板發現打不開的時候,過來問我怎么回事,我說加密碼了。
然后,他很平靜地接受了,說:“媽媽,我作業寫完了,想看一會快手,可以嗎?”
我說:“可以?!苯o他解鎖,他拿著回屋去看。二十分鐘后,晚飯好了,我一喊他,他馬上關上平板出來吃飯,沒看到任何不滿,也沒有任何氣憤。
這讓我有些意外。
我甚至在想,這是不是兒子本就設想過的情況?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玥玥8歲,淏仔11歲。分享這些育兒經歷和理念,絕不意味著我自己做得多么好,而是希望通過用心總結,給大家一個參考,讓大家在頭痛的時候,能多一個選擇。僅此而已。
2020年寒假,我和老公決定給淏仔買平板,專門用于他玩游戲。我帶著淏仔去買的,回來老公一看,說配置不行,讓我去換那年最新款。他說既然要玩,就讓他玩得痛快些。
為此,我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我希望用這種信任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自律能力。
《我買了最新款平板,送給孩子玩游戲!你的信任,是他自律的基礎 》
如今,一年多過去了,我再回看這篇文章,發現了自己太過樂觀(很慶幸,這篇閱讀量并不大)。文章中舉的例子,是我爸爸對我弟弟的例子,可是我弟弟玩游戲的時候已經到了初中,他比淏仔整整大了四歲。
在這一年中,我試過了很多方法幫助孩子建立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
比如:
(1)用定時器
為此我特意買了定時器,讓孩子每次玩游戲之前,自己調好時間,倒計時。當計時器響起來的時候,把當時玩的那一局玩完便停下來。
開始的時候還好,自我管理還不錯??墒堑搅撕髞?,他不是不去用定時器,就是在定時間的時候把時間多定幾分鐘,或者中間上廁所的時候按了暫停,回來后卻不按繼續……
因此多用的時間要在下次扣除,他會一千個一萬個不樂意,特別影響情緒。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2)及時提醒
我做事很認真,比如寫文章,一旦把手放在了鍵盤上就非常專注,經常忘記了時間。當我發現有好一段時間淏仔都很安靜的時候,去看他,他多半在看平板。
我們制定規則的是游戲時間,沒有規定他看快手、瀏覽網頁、聽歌的時間。因為我總覺得設置太多,會讓孩子的束縛感變得很強,尤其是要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會很不舒服。
所以,為了減少他電子屏幕時間,我需要及時提醒他,注意眼睛,做點其他事情。
淏仔寫作業速度很快,晚飯后基本都是自由時間。所以,每天晚上我都需要提醒他好幾次,提醒多了,我很煩,孩子也很煩。
(3)同理他:做到“自控”不容易。
我對他說:“淏仔,媽媽理解你的感受。就像大人看手機一樣,如果手機放在餐桌上,很少有人在吃飯的時候不去拿起來看一看刷一刷。這些電子產品確實有它的吸引力??墒牵羰菍⑹謾C拿到很遠的地方,看不到也便專心吃飯了。所以,如果你不用平板聽歌或查資料的情況下,就將平板放到我身邊吧。這樣,看不到它,便不容易將手伸向它。你覺得呢?”
淏仔認可我的想法,也知道我是真心想引導他通過自己的自控能力使用平板。
所以,想起來的時候就會把平板拿過來。
可是,當我開始寫文章或看書的時候,他知道我有多專注,他會等到我意識到他安靜很久喊了他之后,才會把平板拿過來,可那時候他已經看了好久。
更尷尬的是,有的時候我不動聲色走過去,會偶爾發現他在偷偷玩游戲。
那些時刻,我和他都會覺得很沮喪。
———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直到這時,我才終于意識到:淏仔還沒有具備足夠的能力去抵抗電子屏幕(游戲)的誘惑,在這種情況下我的信任會變成他的壓力,他每一次沒控制住,都會讓他的自信心受挫。
次數越來越多之后,他便會對自己形成這樣的認知:我是一個無法做到自律的人。
這是我希望的結果嗎?
顯然不是。
所以,我更改了我的做法。
既然現階段他沒有能力做到自律,那么就讓我再多幫他一段時間。我是他的父母,我有幫他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責任。等他再大一些,把控能力再強一些,再去嘗試放權,也無不可。
電子產品、游戲,很多家庭和孩子都為此頭疼,我希望我的親身經歷,能給大家一些參考和啟發。
回憶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不是每一個“加油”、“我相信你”都給我們帶來了正向力量?有沒有哪幾次,不但沒有鼓勵到我們,反而加重了我們的心理負擔?
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一定能發現,那幾次一定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時候。
明知道這次比賽表現超常最多也就是前十名的時候,父母卻對我們說:“加油,好好表現,我相信你有能力進入前三。”
這樣的話,我們聽在心里是不舒服的,是有壓力的。而且,當我們達到了自己心中的預期(比如第5名),也會因為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前三)而沮喪和失落。
所以,我們的信任一定要客觀,要落地。要符合孩子的能力,讓孩子跳一跳就夠得著。然后我們去及時認可,形成正向強化,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建立自信,發展得更好。
同時,我們的“信任”要建立在過程中(如媽媽相信你一定會認真對待這次比賽、努力迎戰),而不是相信一定會出現某一個結果(如前三、冠軍)。
同理,在培養孩子的品質和能力的過程中也是如此。
不要將我們的信任盲目地放在孩子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上。
比如:當我把嶄新的平板交給淏仔,告訴他:“媽媽相信你能做到自律,加油。”
結果,孩子明明受不了它的誘惑,沒有能力做到良好的自控。所以,每次被我發現他偷玩的時候,我還沒有批評他,他卻已經萬分自責和懊悔了。
因為每一次發現他偷玩,都是在無形中告訴他:你又沒有做到自律。
這寫著負面認知的強化對孩子的打擊是很大的。
很遺憾我現在才明白這個道理;同時也很幸慶我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并及時做出了調整。
最后,我想說一說“游戲”。
我在一年前寫了一篇文章:《哈佛教授:適度玩電子游戲利于孩子成長!這五個益處,不容忽視 》,內容和標題完全相符,說的就是游戲的益處。下面近四百條評論,討論很激烈。
單看這一篇文章,仿佛我很支持孩子玩游戲??墒?,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關于游戲我已經寫了很多篇文章了,而且都是從不同角度來分析的,也有很多因為游戲而頭疼的瞬間。
很多事物,都是過猶不及的,游戲也是如此。
游戲再好,也不要輕易鼓勵孩子去接觸,因為作為凡人,我們很難斗得過高端算法。
儲殷教授在今年年初,曾說過一段話:“所有的社交媒體都在用算法和我們爭奪孩子,那都是人力學家開發出來的,是北大清華的人開發出來的。他們讓孩子上癮,然后告訴我們要教孩子自律。我高考都沒斗過他們,我現在怎么斗過他們?”
這段話真的太戳心了!
我也沒有考上清華北大,我高考時也沒有斗贏這些人。而現在,我卻希望我能斗得過這些算法,斗得過這些英才研究出來的上癮機制?
是我太樂觀了,還將孩子放在一個極其困難的境地,煎熬了一年時間。
所以,如果你無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無法為他把控時間,如果你還希望孩子能順利完成學業考進象牙塔,就不要輕易地過早地把孩子帶到游戲面前。否則,后果也許是我們不可承受之重。
但是,如果孩子長大了,自己無意中進入了游戲的世界,那我們一定要記得“堵不如疏”。
我們要幫他們把控時間,從心態上耐心地引導他們,讓他們形成對游戲的正確認知。
比如:
還有一種平衡,叫“因人制宜”。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興趣點。我們養育的時候,也要學會因人制宜。面對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養育和溝通方式。
游戲規則在我家,對兩個孩子是一致的??墒?,兩個孩子對游戲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態度。
寒假時,每人每隔一天有一次游戲時間,淏仔每天盼著,爭分奪秒利用他的游戲時間。可是女兒卻經常忘了玩游戲,即使哥哥提醒,她也會說:“我現在不想玩游戲,我想看書/下棋。”
所以,我經常對女兒說的一句話是:“去玩玩吧!別看書了,休息一會兒?!?/p>
我經常對我兒子說的一句話是:“別玩了,休息一會兒,去看看書吧?!?/p>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只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實踐,或有局限性,請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皓月長歌正面管教,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系,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段時間我去看專賣店了華為平板,于是我在看平板的時候打開平板就想問一下有人需要密碼,有人知道密碼嗎?正常使用請放心審核。輸入密碼的時候屏幕錄制沒有錄制上,視頻中的應用我已經放123網盤,需要的自己下載。最后,感謝觀看再見。
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燕 通訊員 西檢
兩部平板,一大一小,大的沒有開機密碼,就偷了大的,但有ID密碼,銷贓不成,索性扔了。
他不甘心,僅憑平板里面的一串串數字和字母,猜中ID密碼,想著兩部平板密碼應該一致,后又偷了小的,還將扔掉的找回,密碼果然一致,成功銷贓。
但沒過幾天,他就被抓了。
這是杭州西湖區檢察院前幾天處理的一個案子。
視覺中國 供圖
上班時,收到密碼被重置消息
小周一個人在杭工作,租住在城西某小區,基本上每天早上七點出門,晚上八點左右回家。
5月23日中午1點40分左右,他手機上突然收到了平板ID密碼被重置的消息,他并沒有特別在意。
晚上八點左右回到家,洗漱完畢,躺在床上,摸放在枕邊的平板,結果兩部平板一部也沒有,起身查看,確實沒有,聯想起中午收到的信息,小周覺得,平板應該被盜了,于是報了警。
散步時,發現了一個秘密
5月27日,警方將涉嫌盜竊小周兩部平板電腦的犯罪嫌疑人鄧某抓獲。
鄧某也租住在該小區,平時有散步的習慣,一次散步時,他發現某幢房一樓的窗戶是可以推開的,而通過窗戶是可以打開房門的。
5月22日晚11時許,鄧某因經濟拮據,就想去碰碰運氣。
他推開了窗戶,打開房門,屋內并沒有可以帶走的值錢東西,但是他發現一把寫有編號的鑰匙和一張門禁卡,他想這應該是某出租房屋的鑰匙,于是將鑰匙和門禁卡盜走。
第二天上午10時許,他估摸著租客去上班了,利用偷來的門禁卡和鑰匙進入了小周的房間,在枕頭邊發現了兩部平板,一大一小。
大的沒有開機密碼,小的有密碼打不開,于是他拿了大的就離開了。
銷贓時,他猜中了密碼
鄧某拿著大的平板去銷贓,因為有ID密碼,對方不收。鄧某在該平板中發現了一串數字和字母的組合,他覺得這應該是密碼,但試了許久,也沒能猜配成功,在回家的路上,將平板扔到了草叢中。
回家之后,鄧某不甘心,下午一時許,再次利用門禁卡和鑰匙進入小周的房間,利用上午獲得的數字和字母,再次猜配密碼,這次竟猜中了密碼。他想,兩部平板密碼應該一致,于是將小的平板偷走,后又將扔在草叢里大的平板找回,一試,密碼果然一致。
兩部平板銷贓獲得4550元。
沒過幾天,鄧某便被抓獲歸案。
案發后,兩部平板被追回,鄧某退出違法所得4550元。
西湖區檢察院認為,鄧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入戶盜竊他人財物,數額較大,應當以盜竊罪追究其刑事責任,遂將鄧某依法提起公訴。日前,經審理,法院以盜竊罪判處鄧某有期徒刑七個月,緩刑一年二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
檢察官提醒:外出離開房間,特別是低樓層的住戶最好還是將窗戶關閉鎖上。設置密碼,盡量復雜,同時,應將寫有密碼的紙條和存有密碼的文檔妥善保存。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