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低頻嗨爆你 JVC HA-XP50BT耳機評測
說道低頻,我們經常會聯想到路邊的10元山寨“魔音”耳機。無論從任何角度,山寨耳機真的是害人至深:低頻轟頭、中頻無密度可言、高頻刺耳、長時間佩戴影響聽力。在曾經那個聽音觀并沒有被樹立起來的時候,國人大多都受到了這些耳機的毒害。
HiFi級別的低頻并不是巨大量、朦朧的聲音,而是一種將鼓聲、擊打聲真實還原的高密度聲音。這樣的效果才能給聽者帶來真正的震撼,而不是震壞你的耳朵。
回到主題,讓我們看看JVC HA-XP50BT這款無線藍牙耳機。這款耳機目前在影音官方旗艦店售價898元,是一款主打APTX無損技術、一鍵重低音、40小時超長續航的耳機產品。當然除了這些性能外,這款耳機的顏值也是非常酷的,非常適合學生黨佩戴。
JVC HA-XP50BT作為2018年的最新款XX重低音系列耳機,自然在調音上沿襲了XX系列的一貫低頻調音的醇厚、能量感。不過與此同時,新添加BASS一鍵增強功能成為了這款耳機的最大亮點:不僅低頻給力,更能全頻均衡。
耳墊和頭梁部分均采用了柔軟的皮革材質 適合長時間佩戴
在打開BASS增強的情況下,這款耳機擁有精準的定位感和渾厚、多細節的聲音。打個比方說吧,近距離聽過現場的朋友都知道:低頻的聲音是由一個聲源為基礎擴散開來的,所以低頻非常考驗一款耳機的定位和解析能力。
JVC HA-XP50BT的低頻增強并不轟頭;相反,更像是一種將低頻的質感更上一層的高密度聲音。聽電子樂時這種體驗尤為明顯,每一聲低頻電子聲都充滿能量并沖擊著腦內的一個著力點,這種感覺與現場DJ的感覺有著異曲同工的現場感,讓人忍不住想搖頭。
關閉低頻增強,這款耳機擁有著十分均衡的三頻體驗。
低頻上:相對于BASS增強狀態下有些能量感上的削弱,但密度、解析度都很高,仍能夠保證著力點、低頻擴散的質量。所以在關閉BASS增強后的低頻非常適合聆聽一些慢節奏的流行樂和小編制的管弦樂。
中頻上:這款耳機具有很好的氛圍感和解析力,雖然打開BASS增強后略微對中頻部分有所覆蓋,但因為BASS增強就是為了聽高保真、高能量的低頻準備的,所以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也是正常,整體上無傷大雅就好。
高頻上:JVC HA-XP50BT這款耳機的高頻偏亮,即使在BASS增強的狀態下也不會對籠罩高頻給人一種喘不出氣的感覺。非增強狀態下,這款耳機的高頻延伸感非常不錯,通透、明亮、細節非常豐富,讓人不敢想像這款主打低頻的耳機能有如此細膩的高頻體驗。
長達40小時續航 配備有線接口 不受電池約束
簡單的操作按鈕 隨意調節播放/暫停 內置可接聽電話的麥克風
聽感總結:很多年輕的音樂愛好者都喜歡低頻能夠非常給力的耳機產品,JVC這款HA-XP50BT便是抓住了這個賣點將XX重低音系列推出。不過相對于之前的產品來說這款耳機能夠根據使用者的個人需求對BASS進行開關,并且關掉BASS增強后這款耳機還能夠擁有HiFi級別的聽音體驗,可以說這款耳機的設計非常適合聽音雜食向的朋友購買。
APP商店搜索中關村在線,看2018年最新手機、筆記本評價排行
者按:微軟的Surface系列比起普通筆記本,更像是實驗型產品,而本文中評測的Surface Book 2 于去年年底上市,在微軟官網上,對它的描述是“性能巨匠”。出身名門,又是業內少有的二合一筆記本,是否真的能配得上業界“標桿”的稱號?本文作者對其設計、做工、性能更是贊不絕口。本文編譯自medium的原題為“The Surface Book 2 is everything the MacBook Pro shouldbe”的文章。
自從2017年起,我就一直在找Macbook Pro的替代品,在家里用臺式電腦,也還算滿意,不過我一直沒有放棄找筆記本電腦,企圖找到硬件軟件方面都跟臺式機相當的筆記本。
去年我試過Razor Blade,戴爾XPS 15和Eve V,使用體驗都不錯。但是我還是不夠滿足,這些筆記本能夠滿足工作需求,但都還有進步空間,我覺得或許他們已經不錯了,應該學會知足。
但是,經過一年,我終于找到了自己心水筆記本!它不僅達到了蘋果硬件的水平,也超乎我的想象,極具未來感。
它就是微軟的Surface Book 2,15英寸的屏幕,平板筆記本二合一,這是蘋果早就該做出來的電腦,這樣的質量,除了微軟,也沒誰能做到了。
我用Surface Book 2 已經有三個月了,整體的功能和設計都讓我贊嘆不已,軟件使用體驗非常好,我也終于對觸屏筆記本路轉粉。
我不是專業寫電子產品評論的,但是我對設備的要求很多。
我做的是軟件開發和用戶體驗設計,平時工作要么是泡在text editor里,要么就在IDE里給別人(和自己)的PHP應用“除蟲”。所以我的計算機必須電力夠強,但是量級要輕,能提供娛樂,看看電影,打打游戲。
我需要的不是專門拿來打游戲的游戲本,我只是想要打起游戲來還不錯,質量好,同時可以運行Unix為基礎的工具的程序,每天電池夠用。雖說要求有點多,但我覺得還是可以滿足的。
雖說沒有可以在找觸屏筆記本,但是幾年前我也注意到了Surface系列,當時很驚奇,覺得它的適應性很強。但是那時候只有13英寸的。
2017年末,微軟出了15英寸、配6GB GTX 1060 顯卡的版本。我的興趣來了,這會不會是我一直心心念念尋找的、質量和Mac相當的筆記本呢?不過當時還沒登陸歐洲市場,所以我買了戴爾XPS15。
不久前來到美國,我決定買來試一試,看看是不是名不虛傳。很快,Book 2 就成了我每天生產力的大靠山。
Surface Book 2的硬件設計是我見過的最簡潔、最美觀的設計之一。現在的硬件設計又開始花樣百出,非常合我心意。但是微軟在這方面下的功夫還是值得贊譽的。Surface Book 2 的外觀讓人一見傾心,在做到美觀的同時,功能上也無可挑剔。
動態鉸鏈設計可能各花入各眼,但是我覺得很漂亮,這樣的設計打破了一般筆記本方方正正的設計,誰說筆記本就不可以有弧度?
機身采用的是一體式鎂合金,摸起來手感很好,跟之前的筆記本相比相當出眾:摸起來不算冷,手感很柔和,也不會像XPS 15一樣,一碰就到處都留下指紋。
光是拿在手上就感覺很高級,但是也足夠硬朗,不會有廉價感。整個機身都是鎂合金包裹的,沒有哪個地方讓人覺得有弱點,沒有logo或者貼標簽,整體感很強。
總的來說,屏幕是業內最好的之一,Retina 做到這樣已經不錯,能夠達到期望值,而且質量仍在不斷提升。
屏幕顯示的顏色豐度、亮度和顯示效果都很好。如果你和我一樣,希望在外工作,分辨率越高越好的話,那它就十分適合你。
我之所以對這款電腦感興趣,就是因為它3240x2160的分辨率,3:2的屏幕比例,在滿街16:9比例的筆記本世界里,幾乎格格不入。這樣的分辯率其實比一般的筆記本好,因為屏幕上可利用的垂直空間更多了。這很符合我的需要,畢竟我是拿它來工作的,不是為了整天看寬屏電影。
之前我用Macbook和XPS的時候,總覺得垂直空間不足,還把工具欄移到左邊。現在用Surface Book 垂直空間多了很多,就覺得自己走進了一間天花板很高的房間似的,整個人都解放了。
15英寸的屏幕實際用起來很順心,特別讓我意外的是,在平板模式中也很順手 ,就像略大一點的A4紙一樣。不過,如果你覺得IPad Pro很大,看起來很笨拙的話,那Book2 的大小就像A4紙下的夾紙板,還要更大。不過,這些多余的空間也能用來做更詳細的筆記、在頭腦風暴時涂鴉,畫圖表等。
一開始,當眾拿出這么大的平板,總會因為引人注目而覺得不自在,但是習慣了之后,卻感到非常自由。有那么多空間,筆才更有用處。而且,如果你需要向他人做電腦展示,Surface Book 2的使用體驗也比Wacom要好。
筆記本電腦的鍵盤和觸控盤一般都是用戶的大槽點。有時候,使用體驗太差,讓人失望,甚至讓考慮從蘋果轉其他筆記本的用戶打起退堂鼓。
蘋果確實把鍵盤和觸控盤的標準提的很高,讓習慣后的用戶很難再習慣使用其他鍵盤。很多筆記本電腦的觸控盤會觸發屏幕下拉,空格,或者根本就不靈敏。
我在使用Surface Book 2之前,對一切PC都已經心生懷疑。但是,它的觸控盤實際用起來非常棒,確實會按照我的操作來執行,這一點我沒什么可抱怨的。這是我第一次找到使用效果和蘋果相當的觸控盤,我已經心滿意足。如果你也曾經飽受Macbook的蝶式鍵盤所苦,我保證,Surface Book 2的鍵盤能療愈你的心傷:鍵盤使用起來手感很好,敲起字來很舒服,不會像在空心木塊上打字一樣。
微軟確實同時解決了硬件和軟件對接時出現的問題:筆記本要用得順手,輸入問題和使用體驗是必須要解決的,一直以來很多設備都沒能提供好的使用體驗。
Surface Book 2在平板筆記本二合一上確實做得很大膽,但是它的實用性上沒有打折扣,就算每天都用,還是順手又順心。
就連接性而言,Surface Book 2完勝MacBook Pro:兩個3.0接口,一個Magsafe充電器,一個USB-C接口(也可以用來充電),還有一個SD讀卡器插槽。
太完美了。有了它,你終于可以躲開軟件保護器。這些接口都讓人耳目一新。
充電方面,Surface Book 2可以用Surface Connect進行磁吸式充電,這個接口也可做連接用,接上Surface Dock拓展塢,可以插入Surface Connect連接線充電,接入外部顯示屏、鍵盤、鼠標以及更多設備,在單根連接線上傳輸視頻、音頻和數據。
機身上有SD卡插口,實用,讓人懷念。
充電口都集中在右側,有點不方便,還是線排列得不太規整,用鼠標的時候很容易碰到。大多數筆記本的充電口都在左手邊。
Surface Book 2的最大賣點就是,不僅是功能完善的筆記本電腦,也是好用的平板。只需要按下鍵盤右上方的按鈕,就能彈出屏幕,開始使用平板了。
微軟之所以能實現這一點,是因為Surface Book 2的計算能力主要位于顯示屏部分,音響和耳機插頭也是。在鍵盤部分有一系列接口,大電池和高端的nVidia GTX 1060。把屏幕拆下來當平板,功能也很全,如果接上鍵盤,眼前就有了一臺有高端顯卡的筆記本。
平板和筆記本都是業內質量過硬的,平板部分可以和iPad Pro媲美,加上鍵盤就和MacBook相差無幾。聽起來像是小把戲,但是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可以讓部分用戶的體驗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我,每天我都要用筆記本和平板,有了Surface Book 2,我的工作節奏有了很大變化。
我本人是自由職業者,做的是市場推廣和UX,所以我常常要跟客戶面談或者視頻會談。在我們“面對面”討論,頭腦風暴的時候,我會把屏幕拆下來,某頁面截圖,直接在平板上做筆記,輕觸筆尖就能把信息傳給在遠方的客戶,非常方便。
我現在經常截圖,直接在圖上做筆記,然后用郵件發給對方求反饋;或者畫個三維線框,提出布局改善的意見,這樣直觀的表達,每天都讓我省了不少筆墨,因為我無需再寫幾百字,用文字解釋我的
想法了。
我之前擔心筆記本無法代替臺式機,工作效率會大大降低,但是這樣的憂慮已經是Windows 8時代的事了,那時候平板的界面怪怪的,很難接受。微軟現在做的就很不錯,觸控(手指或者筆)和鼠標模式用起來都很順手,你還可以設置在開始之前,詢問你傾向使用哪種模式,然后做出相應調整。
我用iPad Pro和Apple Pencil用了很久,確實是很不錯的設備,但是使用起來總覺得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Surface Book功能更完善,能更好地滿足工作需求。
你不需要苦苦尋覓其他配件,想盡辦法把iPad Pro變成正經的筆記本。Surface已經能滿足工作所需,如果需要平板,把屏幕拆下來就完了。
微軟為了在市場上分一杯羹,在光筆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我一開始持懷疑態度,因為從Windows XP時代開始,他們在這方面的努力很少,讓人覺得很沒勁,現在我算是看到了大的進步。
筆的反應時間和使用體驗跟Apple Pencil類似,書寫起來確實很順暢,跟真實的書寫體驗很相近,不像塑料在玻璃上劃似的。
筆頭有一個按鈕,可以用來打開app,截圖或者寫筆記,根據按的次數不同,執行不同命令。平板模式下非常實用,點一下,截圖做筆記,很方便。
筆可以通過磁力吸附在屏幕邊緣,左邊右邊都可以,這樣也減小了丟失的可能。
結合微軟的OneNote,做筆記、涂鴉都很快捷,就算一開始寫得很亂,你也可以稍后選出某些片段,通過識別,轉換成文本。
微軟把這些和光筆相關的功能成為“Window Ink”
在 Windows Ink 工作區中使用手寫筆在屏幕截圖上寫下便箋、畫草圖和繪圖。
這么些年來,蘋果一直告訴大家,MacBook沒法做觸屏,這樣的設計造型,容不得手指或筆來控制。如果想要觸屏產品,就買iPad吧。
但是微軟做到了。不僅是辦公能滿足需要,它也能滿足娛樂需求。你可以在飛機上、床上看視頻,把屏幕拆下來,調轉過來安上,平板就自帶支架了。比起iPad自以為聰明,鍵盤折來折去的,這么直截了當,真是讓人神清氣爽。
在烹飪的時候,我會把屏幕拆下來,用畫架模式,以免弄臟。
在公開場合這么做,雖然有點炫耀的意味,但是大家都用不可思議的眼光看著你時,感覺還是買的很值的。這也是很好的話頭,引起周圍人的興趣,他們就會來搭訕。
Surface Book 2能實現iPad Pro的所有功能,無需在置辦配件,可以寫代碼、畫圖、看電視。能實現工作娛樂二合一,讓它充滿未來感。只要按下按鈕,拆下屏幕,調轉方向,就能從工作模式轉到娛樂模式。屏幕拆下來之后,不只是看電影,也可以查代碼。繼續工作。
在筆記本模式很少用到觸屏,但是有時候還是會不自覺用手指去點。如果習慣了,用其他筆記本的時候,也會不知不覺點屏幕,可以說是擁有時覺得沒什么,但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功能。
蘋果在WWDC上說,筆記本不應該配備觸屏功能,不然使用體驗不好。完全就是瞎說。我覺得他們這么說,只是為了賣iPad。Mac的用戶一直以來都錯過了這種計算機功能的轉換,人機交互的模式很單一,沒法像Surface Book這樣,靈活切換鍵盤/鼠標鍵入和觸屏兩種交互模式。
用鼠標關閉窗口,調低音量,如果手指可以直接在屏幕上點,就會懶得用鼠標。如果用慣手指,重新用MacBook的時候,就會不習慣。短短幾個月,就會不適應原來用了這么久的筆記本。
在拆下屏幕之前,先按下鍵盤上的彈出鍵,然后等一兩秒,綠燈亮起。
你可能會擔心,如果沒拿好,鍵盤會不會掉下來,不會的。活動鉸鏈連接得很牢固,鍵盤不會無端端往下掉。
如果某些應用對GTX 1060的使用率很高,在關閉這些應用之前,可能無法彈出屏幕。
彈出屏幕時,會發出一個“咔噠”聲,一開始用有點疑慮,但是用慣了,就覺得鉸鏈的設計很好。
能把鍵盤拆下來一直讓我覺得酷斃了,改變了我的工作模式。
我算是被平板筆記本折服了,完全路轉粉。我有時也寫作,但是比起打字,我更喜歡用手寫。但有了這臺電腦以后,我也沒那么討厭打字了。
蘋果每次更新換代,改變都很小,但是微軟一上來就做出了二合一筆記本,Surface Book 2用起來,就像能夠隨時變身飛機的法拉利。
過去幾年來,我們對設備及其形態因素的想法出現了很大的轉變。我最近意識到,對于終極實用型筆記本的追求,最大的難點就在于我們對于其計算能力的要求太高,但筆記本受到大小的限制,無法實現用戶需求。
大家都抱怨筆記本不夠用,但是事實卻是,臺式機已經開始沒落,我們幻想只用筆記本大小的計算機,就能實現臺式機的計算能力和工作量,卻罔顧筆記本收到發熱和CPU方面的限制。
我們理想中的筆記本,既能完成臺式機級別的工作任務,電池得夠用,還要輕薄。大家都希望能隨時隨地辦公,脫離辦公室臺式機的限制。但是這樣的期待往往只是讓用戶倍感失落。我們努力突破電池電量的限制,同時又要顧及對筆記本形態的要求。強扭的瓜不甜,很多筆記本都沒法同時達到這些要求。
也正是因此,看到微軟Surface Book 2上市后,我很懷疑平板筆記本二合一的設計。我的疑慮正是出于形態因素及其限制。
現在我用的是英特爾i7-8650U四核處理器,4.2GHz,16G RAM,GTX 1060,6GB存儲和512GB硬盤的Surface Book 2.但我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把這些全裝在一臺機子上的。
我用過后,就知道自己錯了。無論我丟給它什么任務,它都能執行。我用它在高顯卡配置60FPS下玩過Fortinite還有別的游戲,玩完就能立刻回到PHP-Storm,繼續工作。它不需要外顯卡,本身就能完成使命。在爭奇斗艷的游戲本市場上,Surface Book 2的出眾不僅在于平板筆記本二合一,而在于它確實既能打游戲,又能拿來工作。
但是,有些點值得單獨列出:
16GB的限制還是很吃緊的,就算你個性化配置也如此,對于這樣高端的機器,確實有點捉襟見肘。如果你是拿它來做正經工作,運行Vagrant虛擬機器,同時在開幾個設計文件,16GB很快就不夠用了。
可以快速關閉軟件,節省電量,降低風扇噪音,提高生產力。
Surface運行起來還是很OK的,在玩Fortinite的時候,用高顯卡配置,接近4k的分辨率,FPS達到60,還是能帶得動。
如果拆下鍵盤,平板就沒有GTX 1060顯卡了。一般使用不會受影響,但是如果你想用平板連拓展塢,然后玩Fortinite,行不通的。
RAM的問題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但是微軟的二合一筆記本已經能實現工作娛樂模式自由切換了。要是用其他設備,不同模式還需要不同設備呢。
電池問題就見仁見智了。我在買之前注意到,這款計算機的電池容量算大的。而且,隨機有兩塊大電池,一塊用于基座,一塊用于顯示屏。如果你的工作負擔沒有那么重,電量持續上12小時應該沒有問題的。
我之前從舊金山飛到阿姆斯特丹,路上一直在看視頻,看了有10小時。最后著陸的時候還有39%的電量。我已經很吃驚很滿意了。
微軟還有一款單獨的產品,Surface Dock拓展塢,能實現我對MacBook USB-C的期待,一個接口,同時搞定充電、展示和其他連接問題。
用USB-C也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還要額外買一個帶USB-PD和USB-C接口的展示器。Surface Dock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只要用簡單的、有磁力的Magsafe就行了。
圖片來自作者推特
我在辦公室時,會把Magsafe和Dock相接,然后我就能實現4K 60Hz的顯示、還能連一系列帶USB的設備。如果你追求的也是工作-私人生活模式的轉換,那Surface Book 2會是絕佳選擇,這是我尋找Mac替代品的漫長旅程中,用過的最滿意的替代品。
Surface Book 2的轉換性很強,你也可以把顯示屏調轉過來,跟臺式機相連,當第二顯示屏用。
而顯示屏之所以功能強大,就是因為微軟反其道而行之:所有筆記本把計算力放在基座里,微軟卻把重頭戲都放在屏幕上。除了GTX 60不在屏幕里,其他的重要組件都在。也正因為如此,鉸鏈的設計才鶴立雞群:需要告訴的數據傳輸界面,才能讓用戶在一兩秒內彈出屏幕。按下彈出鍵,等鉸鏈松開,平板進入觸屏模式。這樣的轉換很神奇,你可以前一秒在寫代碼,后一秒就拆下屏幕,開會做筆記去了。而我最欣賞的一點是,我可以從寫代碼到向他人尋求意見的過程中,輕松地向他人展示,只用一臺機器就能完成所有動作。
Windows Hello算是錦上添花,可以讓用戶通過面部識別解鎖。這些小的功能,實則簡化了每天的工作。
風扇裝在顯示屏里,噪音不大。這也就意味著,鍵盤一直都是涼的。打起游戲來很不錯。
平板部分的插口很少:一個3.5mm的耳機插口,一個Magsafe接口,位于顯示屏和鍵盤連接處。
雖說接口不多,你可以通過外接拓展塢來連接其他設備。
把平板反轉過來,眼前就多了塊屏幕,也沒有鍵盤阻擋,還是很實用的。
不過,這款計算機上的USB-C不是完全的USB-C,讓人摸不著頭腦,看上去像是USB-C,但實則是USB 3.1,用起來有有一些惱人的限制,比如,雖然能連接USB-C顯示設備,卻不能僅用一個接口實現60HZ下雙4K顯示。
這似乎是因為USB-C接口和Magsafe接口之間的4條電路導致的,讓拓展塢連接機制的一部分。那既然如此,為何不干脆設計成USB-C拓展塢呢?好好的機器,卻因為這種接口設計上的決定,讓用戶覺得不實用。
不過,這個看似USB-C接口的添加還是好的,除了電池充電之外,周圍其他接口也可充電,沒必要一直帶著Magsafe充電器。我一直用15英寸MacBook的充電線,因為它還能充手機和任天堂Switch。
大多數人在我展示Surface功能的時候,都贊嘆不已,但是他們都提到一點,Surface不能運行macOS。
我聽到這樣的話,總覺得挫敗。Windows10已經大有進步,不管你做什么工作,都能滿足工作需求。我覺得這些沒用Windows系統很多年的人,應該重新審視一下Windows。
我之前寫過Windows是網絡開發,一年來Windows 10又有了很多進步。Windows環境下的Bash功能強勁,支持良好,從MacBook到Surface,實際用起來沒什么差別,而且微軟還在不停地加快進步的步伐。
除非你用的是Xcode,不然你的工作節奏不會受到macOS像Windows轉換的影響。沒錯,我大部分時間用的都是Bash,沒有什么問題,就連在Bash環境下用Symlinks也能實現完全功能。
然后就不免要提到應用的問題。macOS經過多年的積累的優勢,可以吸引到高質量的開發商。但是近幾年來,隨著Electron的崛起,macOS的熱度下降。而微軟在此期間一直蓄勢待發,靜靜地建立起有競爭力的應用商店。
Windows Store現在有很多大型應用加入,自帶有離線支持的Netflix,Facebook Messenger和Spotify等。自帶的郵件和日歷也很不錯,每天都會用上。
總的來說,讓設計師猶豫的就是Sketch。但是Sketch至今拒絕Windows用戶。這樣反用戶的做法略顯荒唐,或許用戶應該好好考慮一下是不是非用Sketch 不可。
Figma,Framer和Atomic這樣的工具,最近也越來越流行。我常常向別人推薦Figma,這是個跨平臺應用,能讓企業上下都接觸到設計的過程無論是Mac, Windows還是Chromebook都能用。
微軟現在把寶都壓在網頁應用上,Windows Store里有Progressive Web Apps,能離線使用,跟自帶的應用使用起來體驗相差無幾。長期看來,有利于培育更多功能齊全的工具,我覺得這樣的發展路徑跟蘋果所追求的大有不同。
微軟現在正鼓勵Windows團隊在看似沒有發展余地的“過氣空間”里,不斷開拓創新。而他們確實也做到了。像是Tab Sets功能,能把瀏覽器和日歷還有Sonos放在一個分頁窗口里,整個窗口看起來更有序。
微軟下在開發Windows Store上的功夫越多,就越能讓人看到全新的設計語言,和桌面辦公環境的新可能。比起去年,使用體驗已經有了大改進,拒絕嘗試的人,就錯過提升辦公體驗的好機會了。
如果你追求完美,那你不免會感到失望。完美的筆記本電腦是不存在的,不論什么產品都能找到缺點。Surface Book 2當然也有缺點,但是整體而言,還是很特別的一款產品。
要是在4年前有人跟我說,微軟能做出這樣的產品,打死我也不信。這款產品真的超乎想象,質量感覺像是蘋果制造的,但是蘋果卻始終沒能做出平板筆記本二合一電腦。
集正經工作模式和休閑娛樂模式于一身,可打游戲、可看視頻、可做筆記,模式轉換自然快捷。微軟確實做到了超乎業界水平,樹立了二合一電腦的標桿。
我的贊歌怎么唱也唱不夠,不管什么方面看,Surface Book 2都是出色的筆記本,已經超乎我對筆記本的想象,可謂是每個開發者理想的筆記本。曾經滄海難為水,現在有了這樣的靈活的模式轉換體驗,我不會再回到MacBook的懷抱了。
不管你是職業是什么,哪怕是死守MacBook的設計師,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工作節奏和體驗,我都建議你嘗試一下Surface Book 2。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2019年,對于無線藍牙耳機來說已經步入普及年代,也得益于3.5mm接口在手機上消失推動。無線藍牙耳機雖說普及了,但是還有諸多困難需要突破的,例如:續航、穩定性、音質、智能化等方面,以目前市場需求跟風式的:主打降噪,又或者所謂的“假”智能化等,當然這些跟風和困境在短期能是不會有變革性的突破了,更多期待的還是留給2020年吧。前段時間分享過運動藍牙耳機的文章,這次依舊分享的是一款運動藍牙耳機,但是并不是運動耳機中常見的頸圈耳機,而是一款左右耳無線分耳式的藍牙耳機: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
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的包裝比較簡潔,依舊帶有FIIL系列的調調:包裝采用潑墨式風格色調,濃厚的中國風。正面是這款耳機的渲染圖、側邊則是比較簡單又醒目的:24小時播放時間+IP65、背面則是耳機的特點介紹:30米藍牙傳輸距離+輕盈耳翼設計+觸控操作等。
打開包裝就可以看見耳機和電池盒,在盒子最底下是說明書和充電線等配件。全套配件:3套規格大小的替換硅膠耳機、2套耳翼、充電線、說明書。可以看到配套的耳翼中是有一對比較特別的,那個就是耳翼硅膠圈,它沒有傳統耳翼凸出部分,它安裝到耳機上可以增加與皮膚的摩擦,防止意外滑落出耳的作用,耳朵對傳統耳翼凸出部分比較敏感的用戶算是不小的福音。
先說一下電池盒部分,它和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因為電池盒是耳機連接/匹配等功能組成部分,使用了開蓋閃連功能和電池充電管理。在完成首次配對連接成功后,一切都變得簡單:每次使用耳機,只需打開電池盒,耳機就會自動配對連接設備,無需其他操作;不使用時,耳機放入電池盒,會自動斷開連接。從耳機盒的功能可以看出它的開機使用非常的簡單快捷,沒有傳統無線藍牙耳機開機使用的3步驟:開盒取出耳機-打開耳機電源-開始連接,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則省略打開耳機電源步驟。
在電池盒的正面是兩個指示燈,主要用于:左右耳機充電狀態和電量指示。電池盒尾部是充電接口,設計有一個接口擋板,使用Micro-USB接口的充電線來充電,充滿電的電池盒可以提供給左右耳機額外3次滿電續航充電,可以延長耳機使用18小時,結合耳機自身6小時的續航,總計24小時,從這個續航時間來看,真的是非常不錯!
打開電池盒,就可以看見耳機了,比較有趣的就是電池盒上印有左右耳機的主要功能:左耳負責音量調節大小,右耳負責語音助手和上下曲切換等。以前我用過的無線藍牙耳機發現左右耳的各自操控比較復雜,如果不是經常操控的話,可能隔一段時間就遺忘左右耳各自負責的功能操控,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的電池盒在設計上算是比較貼心,如果真的忘記的話,看一下電池盒標識便可知道。
▼下圖為左右耳的獨立操控說明:
通過圖解介紹,能發現操控比較簡單,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的雙耳均支持觸控操作,只需要輕點耳機觸控面板(耳機FIIL英文處為觸控面板)即可完成播放、接聽、呼叫Siri、調節音量等操作,這樣在運動的時候就無需反復拿出手機來控制了,操控步驟也很簡單:單次短觸摸、雙次短觸摸、三次短觸摸、長觸摸,這樣的簡單易懂的步驟可以快速上手。前面有提到“假”智能化的無線藍牙耳機,為什么說“假”智能化呢?是因為市面大多數無線藍牙耳機都不支持獨立的調節音量、上下曲切換,而需要通過喚醒語音助手或者手機控制等,會讓步驟繁瑣化!所以建議選擇藍牙無線耳機的時候不單要看品牌、音質外,還需要看它的操控性,不要被“假”智能化所拖累。
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采用了臺灣Realtek瑞昱RTL8763B藍牙芯片,支持藍牙5.0技術進行連接。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FIIL將LDS天線技術直接應用在耳機上,使得無線性能得到多方位的提升,保證了傳輸穩定性與低功耗,同時連接更快和延時更低。LDS天線技術可能聽起來比較陌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iPhone6,蘋果設計師將天線做在金屬外殼上,并將天線與外殼直接一體成型,所以記起來iPhone6背殼上的天線了吧?!簡單的說,就是在注塑成型的塑料支架上,利用激光技術直接在支架上雕刻三維電路圖案,然后電鍍使圖案形成三維金屬電路,從而使塑料支架具有一定的電氣性能。
以往看見的帶有控制功能的無線藍牙耳機集中為2種:觸控式 & 耳機腔體帶有實體按鍵,以輕便小巧和易控性來說,肯定是觸控式比較好,帶實體按鍵的會很大。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采用的是觸控式設計,所以它的體積可以控制得比較小,單只耳機約4.8g,與一張A4紙重量差不多,在佩戴的時候不會有明顯的耳朵負重感。這款耳機我最喜歡的就是它耳翼設計部分,在我用過這么多帶耳翼的耳機里,它使用的軟硅膠真的是很柔軟親膚,不擠壓耳道!長時間佩戴的話也不會有太大的酸累感。不過還是建議不要長時間佩戴耳機和過大音量聽歌,這樣容易造成耳朵與耳膜過渡疲勞影響聽力。
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作為運動耳機而設計,自然是必須帶有耳翼部分,沒有耳翼的耳機都不能算真的運動耳機,耳翼可以防止在運動中從耳內脫落,以前看過一些自媒體通過蹦迪式的搖頭晃腦來表現出耳機多么的牢固不會脫落,嚴格來說這種測試意義不大,因為在運動中不僅是震動顛簸比較大外,還會出汗,汗水容易造成耳機和耳輪廓打滑不牢固而脫落。從這里又側顯出了一款符合運動設計的耳機除了牢固外還需要防水,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它同樣帶有IP65的防水防塵等級,所以面對不同的運動場景中雨水沖刷汗水侵蝕,都可以通過納米防水涂層,來保護內部電路,當然這并不是說就可以帶著它就能去游泳淋浴什么的,不要把IP65當成萬能防水防塵看待(IP6x防塵,防止外物及灰塵侵入;IPx5防水,外部全角度噴水防護)
歷往運動耳機給大家的印象就是:音質不好,不過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雖以運動耳機為設計原型,但是它采用了6mm高密度銣磁鐵動圈單元,在500元價位的無線藍牙耳機中,它的音質還是不錯的,當然音質調校好也得益于FIIL這幾年在消費級年輕群體市場打滾,年輕人比較多聽POP、JAZZ、電子等歌曲。試聽了一些POP、R&B的歌曲,給我總體印象:
低頻:低頻絕對不是它的強項,低頻部分比較平衡,下潛點到即止,多少有點意猶未盡,如果仔細聽還是會覺得稍微有一些不足。
中頻:前面說了,它以年輕人聽POP、JAZZ習慣為主的話,的確是不錯的,女聲的細膩層次解析力會比男聲磁性聲好很多,但也不能說它是女聲毒物,男女聲二者間的權衡更偏適合還原女聲的柔和細膩感。
高頻:對于樂器的解析分離度不錯,瞬態響應比較到位,不過聲音的干凈度并不是太過完美,局限在造價單元上,多少帶有一些毛刺感。
從整體的體驗下來看,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相比歷往運動耳機音質上要有不少的突破改善,三頻比較均衡,但也有不足點,以造價一分錢一分貨來看它素質還是值得的。在通話方面,它雙耳支持DSP通話降噪,利用內置專用降噪麥克風,結合DSP技術有效的消除一些環境噪音,為雙方帶來高清語音通話,起碼在嘈雜鬧市區中不用大聲吼叫才能聽清楚。
每一款產品,都有自身的優點與不足,同樣FIIL T1真無線運動耳機也是這樣,不能說它完美到秒殺狙殺其他同類無線藍牙耳機。以音質同價看,它有突出點:TWS真無線、長續航、IP65防護等級、雙耳支持觸控操作、電池盒支持耳機安裝耳翼收納、價位上滿意的音質等;不足點:充電盒沒有電量百分比指示燈,只是在低電量的時候電池盒指示燈會提醒需要及時充電,這點是我比較耿耿于懷的,無法直觀上判斷電池盒剩余電量,只能用估算去判斷剩余量,還是期待后期會推出升級產品做一些改進,例如加入更多的藍牙音頻解碼、加入主動式多環境適配的降噪等。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關注我哦,下次再分享我的生活原創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