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日子我們刊發了第11代酷睿H35處理器平臺的超輕薄本戴爾靈越13 Pro集顯款的消費者報告,幾名用戶談了自己的使用感受,聊到了該機的賣點,如:
●1.2kg超輕薄、小巧機身,隨處可放;
●2.5K高色域低藍光超清屏,視覺舒適;
●“窄邊框鍵盤”,外觀夠檔次;
●機身和鍵盤不沾染指紋和油漬,可持續保持整潔干凈;
●雙Thunderbolt 4口,擴展性好;
●續航不錯,買戴爾筆記本充電寶更可讓續航翻倍;
●i5 11300H性能不錯,工作網游皆搞定,且不插電性能也很強。
這篇文章在我們后臺引起了熱烈討論,大家主要表達了三個觀點:首先,前面那些賣點都好理解,因為多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但“性能不錯”這個部分存疑,因為戴爾近幾年筆記本在性能釋放上普遍存在遺憾,靈越13 Pro真的就一下子“翻浪”了?其次,用戶說的“性能不錯”的描述并沒量化,能否請編輯量化。最后,希望我們挖掘出該機的遺憾點。
So,這篇文章,就主要由編輯實測和使用體驗來回答讀者關心的這三大問題。而文章開篇提到的賣點,如果是“特別顯性”的,我們就不再贅述,或簡要通過圖片說明。
配置與規格
■屏幕:13.3英寸2560×1600高色域低藍光屏
■處理器:酷睿i5 11300H(4/8,最高單核睿頻4.4GHz)
■內存:板載雙通道16GB LPDDR4x 4267
■顯卡:英特爾Iris Xe集顯80EU款
■網絡:英特爾WiFi6無線AX201+藍牙5.1
■接口:HDMI口、2×Thunderbolt 4(兼電源口)、USB3.0大口、3.5mm復合音頻口
■重量:1.2kg(含54Wh電池)
參考價格:5299元
超輕薄,極限負載考機并不出彩
先給大家個基本概念:由于性能上限比較高,市面上不少輕薄本都采用第11代酷睿H35處理器,但其本質上就是高功率版的第11代酷睿U處理器(大家可理解為:i5 11300H就是i5 1135G7的高功率版)。但要充分發揮H35處理器的高功率,前提是散熱規格足夠高,所以這類輕薄本的機身重量幾乎都是1.3kg以上。
而靈越13 Pro是一款1.2kg的超輕薄本,比市面上主流的輕薄本要輕至少100多g,所以,它真的可以完全發揮H35處理器的高功率嗎?我們直接懟上極限負載來驗證▼:
▲這是考機20分鐘后的處理器內部溫度變化圖,大家可以看到呈現一種鋸齒狀的波動,而且變化幅度還不小。這對應著什么情況呢?下面具體解釋一下▼
▲靈越13 Pro在考機初期爆發功率可達42W,而后緩降到38W并保持一段時間,不過處理器內部溫度可達99℃。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保持溫度不繼續升高,處理器的功率也呈現緩慢降低的走勢,且會突然降到較低的水平上,比如22W左右——這時處理器的溫度也馬上降低,不同核心從65℃~80℃波動。
▲但當你以為它“就此慫了”時,它的功率又會突然提升,恢復到31W,此時溫度迅速走高到95℃。接著又下降?不,它繼續提升,31W→32W→35W→36W甚至到37W,溫度也飆升到最高99℃(波動值)。這樣飆升一段時間后,再度緩降到22W左右,如此往復。
考機時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散熱風扇的噪音并不大,似乎轉速并不高。
結合上述情況,可以確認的是:靈越13 Pro從極限負載考機的情況來看并不出彩,由于機身太輕薄,且風扇轉速似乎不高,所以并不是那種可以全程Hold住很高功率釋放的“暴力機型”。
▲從Cinebench R15(短時基準測試)和R20(中等時長基準測試)來看,靈越13 Pro的i5 11300H也算是居中位的表現,不算第一梯隊的。
應用表現卻相當出色
從極限考機的情況來看,該機不是“小新Pro全家桶”那種功率狂暴的存在。到這里,可能就會有人下定論了:該機性能表現并不出彩。還有“高手”判斷:考機功率要降到22W,那《英雄聯盟》幀數一定會降,2.5K分辨率下應該是玩不了。
不過,轉折來了!
▲轉折就從《英雄聯盟》開始吧!2.5K分辨率最高畫質,大亂斗模式,注意這是5V5的大規模團戰,系統資源消耗處于很高的階段,各種大招交織在一起,此時幀速最低也有82fps!實際上,所有團戰階段,幀數都保持在82fps~100fps,一局打下來幀數很穩定,沒有突然掉。而監控也表明,全過程中,處理器和集顯頻率也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上。
由此,我們也有興趣將其他應用測試進行下去。
▲Geekbench 5 Pro雖然是測試程序,但也是實際應用——它是由若干日常(短時)應用集合在一起的測試,包含視頻播放、網頁瀏覽、文件壓縮、視頻轉碼等。單核1437分,多核5666分的成績雖不是特別高的成績(高功率釋放機型可跑到1550/5720左右),但也不拉垮,算是較好的表現。
下面走一波較為專業的應用▼。
▲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將4K@30fps的《烤鴨》轉碼為FHD@24fps,采用Iris Xe集顯主導的OpenCL方案(上圖),耗時只要2分21秒。采用處理器方案(下圖),Iris Xe集顯參與加速,耗時也只要2分34秒。這兩個成績即便在H35處理器機型中也是非常好的成績(我們測試的不少H35機型成績在2分30秒/2分45秒左右)。
▲采用Iris Xe集顯的第11代酷睿U和酷睿H35處理器有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它的AI本地運算性能很強,所以,在日益流行的圖形圖像AI應用中,H35處理器機型能高效利用一些專業AI軟件達到特定的商業級要求,比如Gigapixel AI。我們將一張1500像素的繡球花照片放大到400%至6000像素,并通過AI重塑細節,其最后的導出過程僅用了9秒時間!即便在同類機型中,這個速度也是第一梯隊的。大家有興趣可了解其他平臺的集顯機型,該應用的導出耗時會長達數十秒。
知識加油站:GigapixelAI已被很多專業攝影攝像師用于大幅提升照片及各種影像的分辨率以達到商業級要求(比如樓宇上的廣告),而第11代酷睿U和酷睿H35的優勢尤為明顯。
▲我們進而還測試了其他本地AI應用,比如新版Photoshop里的“天空替換”,也是瞬間完成(上圖為原圖,下圖為換天后的效果)。這里也多說兩句:新版本Photoshop等Adobe軟件對于2.5K這類超清屏的支持已很出色,不再像以前的老版本那樣界面字體小到看不清楚,所以超清屏機型用戶一定要升級到新版軟件。
▲H.264編碼的4K視頻播放對如今的電腦早已不成問題,但高碼率的H.265編碼4K視頻就未必了!我們找來了《超級戰艦》的4K藍光原盤,H.265編碼,容量高達65GB,碼率極高。而使用Potplayer的硬解碼功能,CPU占用率僅10%左右,Iris Xe集顯占用率也只有26%,輕松流暢播放。
不插電應用表現也靠譜
還有個點是讀者比較關心的:之前的消費者報告中,用戶提到了“不插電性能也很強”,這對輕薄本意義重大,因為這意味著你可帶它去任何地方(咖啡廳、機場、戶外)以不錯的性能完成任何應用,包括玩游戲。所以,讀者們特別提到希望我們量化這個部分的數據。
▲Cinebench本質上就是Cinema 4D的單幀渲染,插電狀態下成績為2231分,不插電2003分,僅降低了10%的性能。
▲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OpenCL方案,耗時2分32秒,僅比插電狀態多用了11秒,多用7.8%的時間,這一表現的確令人相當滿意。
實際上,我們還用該機不插電玩了一把《英雄聯盟》,依然采用2.5K滿分辨率,依然是妥妥的。而“不插電性能不會降太多”,實則是第11代酷睿處理器的設計特性——英特爾就是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大家在不插電狀態也搞定所有類型的應用。
▲1.2kg的四面窄邊框屏幕,顏值很高,且鍵盤也采用了“窄邊框設計”,蠻漂亮。
▲兩個Thunderbolt 4其實都可以充電。如果各位覺得標配的充電器還不夠小巧,可購買市面上的“口紅電源”,65W功率的也只要120元~199元。USB大口僅一個算是小遺憾。注意,作為EVO認證機型,該機也帶有指紋識別裝置,整合在了電源鍵上。
人機交互體驗交出滿意答卷
接下去我們量化了幾個人機交互方面的項目。
●揚聲器部分,用戶的描述是“揚聲器音質雖不錯,但與蘋果本比還是有差距”。我們進行了實測:音質的確不錯,尤其是高音人聲(女聲)的表現不錯,音量也較大,播放高亢女聲流行歌曲時,用戶位聲壓可達87.2dBA,靠近機身C面聲壓最高可達95.1dBA!絕對算是“小身板,大嗓門”!
●噪音部分,環境噪音37dBA,極限考機,即便在36W的高功率階段,鍵盤位噪音也只有50dBA,用戶位只有41.5dBA,算是“聽得見風噪”,談不上吵鬧。如果是22W的低功率階段,用戶位噪音只有38.3dBA,只能聽見極細微風聲。實際上,日常使用,即便在安靜的室內也聽不到風扇噪音。所以從使用安靜的角度,該機表現是很出色的。
●雙Thunderbolt 4是該機的重要賣點之一,實際上也是英特爾EVO認證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們簡單用USB3.1的SSD移動硬盤測試了接口速度,大文件連續寫入可達760MB/s+,不存在減帶寬情況。
●續航部分,在滿足室內觀影需求的屏幕亮度和音量組合下(30%亮度+50%音量),Win10自帶的《電影和電視》全屏播放720P《LUCY》,正片可循環播放857分鐘,即14小時17分鐘。所以,用戶描述的“帶出門一天輕量級應用”應屬實。再次提醒,配合戴爾的筆記本充電寶PW7018LC(淘寶價590元,65Wh電量),的確可讓續航翻倍,且該充電寶還能給其他數碼設備充電。
原因分析:酷睿H35+英特爾EVO認證高規要求帶來出色體驗
通過上述一系列測試,我們對戴爾靈越13 Pro有了精準的認識。乍一看,它似乎是個矛盾體:一方面,極限負載下的考機數據并不出彩,處理器功率還會出現波段性的下降;但另一方面,它這類輕薄本能夠承載的應用卻毫無問題,而且表現還很不錯。坦率說,這樣的機型我們不多見。
而仔細分析后,我們慢慢摸出了門道:
首先承認,該機為了“宏觀層面的賣點”(輕薄、小巧),的確是在散熱上沒有采取激進策略。但,當拆開該機后,你會發現該機竟然采用的是雙風扇雙熱管設計。雖然為了輕薄小巧,風扇不大、熱管也并不粗,但說實話要在極限負載下持續Hold住35W封裝功率還是輕松愉快的,只要轉速提升一點即可!
而設計師并沒有這樣做,反而選擇了以并不太高的轉速來應對高負載,進而,在極限考機時,數據似乎不那么好看。
但大家也看到了:在實際應用中,它的性能表現卻非常出色。游戲并不掉幀,專業應用的效率也很高甚至是第一梯隊的。其巧妙之處就在于:它的功率和散熱策略,是以實際應用為出發點,而非以考機為出發點的(考機是持續的極限負載,實際應用負載不會有這么高,即便是長時間的游戲,其負載也是動態變化的),并在此基礎上,比較好地平衡了功率釋放和風扇噪音,讓各方面都能達成較好的效果(或者說體驗)。
▲甚至于,該機的C面溫度也還不錯。這是極限考機40分鐘后的C面溫度圖。該機為金屬機身,鍵盤中上部的金屬材質部分較燙,無法持續上手(金屬面的溫度閾值為46℃,超過這個溫度就難持續上手了)。但請注意,除此之外,C面大部分區域溫度并不高。且對于這類輕薄本而言,能夠持續長時間的高負載,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游戲(如《CS:GO》、《英雄聯盟》等)——而作為游戲的主操控區,WASD/QWER按鍵區的溫度也不高,就比正常體溫高2℃,加上是塑料鍵盤,所以熱感并不明顯。而腕托區和主鍵盤區下部最高只有30℃,更是涼爽——所以,該機在體驗環節的確是各方面都平衡得很好的。
而靈越13 Pro用起來很靠譜,還有另外兩個重要原因。
其一,就是第11代酷睿H35處理器自身“性能過硬”,簡單說就是:處理器本身強,即便偶爾降低點功率,也還是一員猛將。你還可以換個思路:i5 11300H的“真身”——第11代酷睿i5 1135G7,15W功率輸出時就能暢玩《英雄聯盟》了,跑到25W,那就已經是“較高性能釋放”了!雖然這25W還不是H35處理器的上限,但也能應對2.5K分辨率下的《英雄聯盟》這類網游了。這里還必須提到Iris Xe核顯,它可說是11代酷睿U和H35處理器的精髓所在,一方面游戲性能強大,且還能對各類圖形圖像的AI應用,還能應對高碼率的超清視頻,靈越13 Pro能夠以如此小個頭達成如此強的應用表現,Iris Xe功不可沒。
其二,就是英特爾EVO認證了。提升用戶使用體驗的EVO認證前期已介紹了很多,這里就不再用大篇幅解釋了。簡單來說就是:要想通過這個嚴苛的認證,筆記本必須在各方面靠譜!比如首先你得采用最高規格的LPDDR4x 4267雙通道內存而非DDR4 3200或DDR4 2666(部分低端輕薄本就采用了低規內存)。另外,屏幕你得靠譜,揚聲器的音質和音量(聲壓)也有硬性要求,無線網卡必須是WiFi6,甚至在電源管理方面都有嚴苛要求——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些新銳品牌的輕薄本電池容量雖不小,但續航卻不如EVO機型給力。總之就是:想要貼上EVO標識不是輕松就能辦到的,反過來說,一旦有了這個標貼,也就意味著這款輕薄本的使用體驗是不錯的了!
OK,希望我們這篇文章回答了各位讀者關于該機的各方面問題。結論也是明確的了:靈越13 Pro的實際使用體驗的確是不錯的,算得上戴爾家用輕薄本的“翻浪”之作。如果非要挑缺點,音量開到100%略有點疵算一個(建議日常使用音量不超過95%);另外,USB大口僅有一個且在右側,這意味著該機得使用藍牙無線鼠標(和筆記本藍牙配對,不使用USB Key收發器)才能避免接口沖突(如插接U盤)和難以走線的尷尬。
017年春季以來,AMD 為久未經歷波瀾的PC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Ryzen 系列銳龍處理器逐批次發布,在各條戰線上沖擊Intel的PC處理器性能王座,戰果頗豐。截止到本周Skylake-X系新i7和i9多核處理器解禁前,Intel 第六代(Broadwell-E架構)HDET i7處理器平臺陷入了非常狼狽的態勢之中。即便本周Intel發布的新款處理器重新確立了同規格下對AMD處理器的性能優勢,但由于新款處理器更多依賴頻率提升,性能優勢有限且功耗散熱表現很不理想,已經無法恢復之前的統治性競爭地位了。
銳龍品牌PC首測 評戴爾靈越MAX·戰主機
在前兩天的臺北電腦展上,我們看到了全球首款搭載AMD Ryzen 銳龍架構多核處理器的品牌PC(不考慮DIY渠道組裝整機)----戴爾靈越MAX·戰。這款臺式機采用了Ryzen 7 1700X 八核處理器,吹響了今年AMD處理器反攻OEM市場的希望號角——一個月后搭載ThreadRipper 的外星人Area 51將接著以破天荒的十六核心規格撼動PC市場。今天,靈越這款產品來到了ZOL評測中心,我們將為您解讀這款強勁游戲PC的各個方面。
銳龍品牌PC首測 評戴爾靈越MAX·戰主機
首先讓我們從外觀開始,以下我們將簡單稱呼這款機型為靈越MAX(戰這個稱呼比較拗口,其官方型號是Inspiron 5675)。靈越MAX的整機設計風格可以用三個特征來概括,其一是不對稱的斜向百葉窗散熱格柵帶來了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并且充分發揮了藍色背光效果的動感;其二是不同面結合處的弧度結合非常優美,加上側板頂蓋下方都設置了斜向的扇葉狀裝飾結構,給人一種厚重鎧甲的聯想;其三是亞光細膩的涂層質感強烈,黑中帶藍,藍中透棕的色彩將沉穩、嫻靜、淡然融為一體,非常成功。
銳龍品牌PC首測 評戴爾靈越MAX·戰主機
細膩做工與鏤空百葉窗散熱格柵
酷炫藍色燈光效果
銳龍標志清晰可見 注意機身藍色燈光不能從水平方向上看到
靈越這款機器的側面截面幾何形狀是不規則的四邊形,如果將其看作戰斗機的垂直尾翼的話,其前緣前掠,后緣后掠,下寬上窄,將動感和時尚緊密聯系在一起。靈越這款機器內置的大范圍藍色背光燈透過斜向上的百葉窗巨大格柵透出,非常靈動。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優質品牌娛樂產品,這款機型的炫光并非如同DIY整機廠商那般光污染的狂轟濫炸,而是非常節制。由于百葉窗的指向性存在,使用者以坐姿將視線保持在與機箱同一高度時,是看不到“光污染”的——燈光并不會影響到使用者本身,但一旦站立起來,或者拉開距離,其藍色光芒將會從格柵中放射狀透出,美麗非常,極具匠心,藝術氣息濃厚。
內部結構數據擴展
戴爾靈越MAX·戰游戲主機擁有比較豐富的擴展接口,其前面板除了光驅和隱藏的硬盤/光驅擴展擋板外,布置了一組I/O擴展接口,包括USB 3.0和2.0各兩個、一個USB TYPE-C接口,一個耳機、麥克二合一插孔以及標準SD卡槽。
前面板擴展
在背部,靈越MAX主板提供了獨立的PS鍵盤鼠標接口、四個USB3.0接口、兩個USB2.0接口、多聲道音頻插孔和RJ45網絡接口;其RX 570顯卡提供了一個HDMI和三個標準DP接口。無論從視頻還是數據角度來看,靈越MAX的擴展能力都覆蓋了主流用戶群體。
后部擴展接口
靈越MAX擁有格柵一面的側板可以很輕松地通過兩顆螺絲來拆卸,打開側板后其內部結構就一覽無余。這款產品采用下置電源設計,右上角布置有光驅托架,右下角布置了兩個機械硬盤位,通過金屬支架與RX 570公版獨顯連接。機身中央偏左是MATX布局的X370主板,左下角是機身電源。
內部整體結構布局
電源12V 輸出385V
靈越MAX的X370主板擁有兩條完整規格的PCI-E X16顯卡插槽、一條PCI-E X1插槽和兩個M.2固態硬盤接口,除了內存插槽只有兩條略少外,整體擴展能力還是比較強的。這款機器的電源采用多路12V聯合輸出模式,最大12V聯合輸出功率為385瓦,足夠RX580以下功率的單顯卡使用。
機械和固態存儲布置
公版顯卡和CPU下壓散熱器
第二條M.2 插槽
靈越MAX 的CPU散熱器為四熱管下壓類型,全速運轉時噪音稍微有些大,其公版RX 570渦輪散熱相對來說聲音控制的反而比較優秀,后置的小尺寸機箱風扇可以為整機提供優秀的風道。這款機器的第二條M.2插槽被設計到了主板右下角,比較隱蔽,其無線網卡則與默認搭載的東芝M.2固態硬盤一樣布置在右上角24 PIN供電附近。R7 1700X 的TDP熱設計功耗值為95瓦,能耗比比較高,所以該主板的4PIN CPU供電足夠使用。
整體來說,相比于外部的靚麗,由于走線凌亂,靈越MAX的內部顏值顯得相對遜色了一些,用料也達不到豪華的程度。當然,這與靈越系列一直的親民定位直接相關。
八核Ryzen理論測試
如前所述,靈越MAX·戰游戲主機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他是全球首款搭載AMD Ryzen 7銳龍八核處理器的品牌主機。這款機器的整機配置有一些子型號衍生空間,送測版本搭載了8GB DDR4 2400單通道內存、AMD RX 570 Polaris 北極星架構甜點顯卡、東芝256GB NVme協議PCI-E通道高速固體硬盤和希捷1TB機械硬盤。
AMD 銳龍系列處理器是今年上半年的明星產品,首發的三款R7系列處理器全部為八核十六線程型號,其中R7 1700頻率略低,TDP僅有65瓦,定位稍低;R7 1700X和R7 1800X 支持XFR 擴展頻率技術,自身頻率比較高,超頻體質也比較好。全系列R7 系列處理器都支持雙通道DDR4 內存,擁有16MB三級緩存。 我們對送測機器搭載的R7 1700X 在默認風冷、單通道內存條件下進行了測試。
Cinebench R11.5 測試
Cinebench R15 測試
國際象棋測試
在Cinebench R11.5/R15 等代表C4D 引擎實際渲染的測試中,銳龍R7 1700X 發揮非常出色,多核性能與自家大哥R7 1800X 相比只有微弱劣勢,完全不遜于六代i7產品,相比于Intel最新發布的i7 7820X來說雖有不及,但差距也不算很大,幅度基本上等同雙方的滿載頻率差距——3.5GHz 比4.3GHz。
在單線程性能上,R7 1700X 與同頻的第四代桌面i7、i5或六代、七代移動四核i7相當(筆記本耗墻限制使然),同“被史上最強”的5.1GHz i3 7350K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不過AMD 目前與Intel 的同頻單線程差距并不大,R7 默認頻率完全可以滿足用戶的正常需求,只有在極個別強調單線程的應用中才會體現出劣勢。我們畢竟生活在2017年,而不是2007年。 當然,R7 1700X 在國際象棋上表現不夠出色,這未必說明AMD 整數性能不足,更多地與軟件支持程度相關。
橫向對比CPU實際性能
為了更好地讓讀者理解首款八核銳龍CPU在OEM平臺上的性能表現,我們選擇Adobe Media Encoder 2017 H265轉碼和Corona Benchmark兩項能夠代表實際應用的項目歷史數據,與采集自戴爾靈越MAX·戰主機的數據對比,以驗證其性能表現。
Adobe HEVC 轉碼測試
Adobe Media Encoder 2017剛剛發布不久,與著名的Adobe Premiere CC 2017視頻剪輯軟件采用同樣的視頻編碼引擎,最新版本支持HEVC/H265編碼。我們利用最新版Media Encoder 將一段Nvidia Experience 錄制的2560*1440 分辨率《守望先鋒》游戲視頻文件(2.39GB)轉碼為HEVC 1080P編碼模式,碼率為16Mbps,記錄所用時間進行對比。
Adobe Media Encoder 轉碼測試成績
雖然送測款的靈越MAX 僅僅搭配了單通道DDR4 2400內存,但他與雙通道版的R7 1700X 相差不大,仍然強于R7 1700,與競爭對手的i7 6900K 八核產品擁有比較類似的性能表現。
Corona Render 渲染成績對比
Corona Render渲染器是業界后起之秀,在渲染質量和速度上其實非常優秀,可以直接類比的對象就是Vray。他可以在3Dsmax 和C4D等軟件中渲染使用,代表性很強,效率也還不錯。重要的是,這款軟件目前提供了1.3版本的獨立Benchmark,體積僅有200MB左右。對那些執著于評判CPU綜合性能(不僅僅是多核優化或者頻率高低)的愛好者來說,也算是“不服跑個分”主義的良好載體。
戴爾靈越MAX·戰主機 測試時間2分31秒
在Corona Render Benchmark中,戴爾靈越MAX的測試成績同樣讓人非常驚喜,讓一眾僅僅搭載四核處理器平臺的品牌臺式機、筆記本汗顏無地。
RX 570北極星獨顯測試
RX 570是AMD 今年的甜點核心小改升級款,采用了AMD全新14nm工藝的Polaris20 XL核心,顯卡的顯存規格為4GB/256-Bit,核心基準頻率為1206MHz,搭載了2048個流處理器,顯存頻率可達6600 MHz。顯卡原生支持DirectX 12、Mantle、 Open GL4.5和OpenCL1.2和眾多AMD技術,可以滿足各類單機與網絡游戲的運行需求,即使在極高特效下,多款大作也可以肆意暢玩,帶給玩家們最好的游戲體驗。
RX 570 GPU 規格參數
3DMark Time Spy 3113分
3Dmark Firestrike EX 3889分
VRmark Blue Room 768分
從理論性能測試來看,RX 570獨顯的性能接近RX 480,定位在競爭對手的GTX 1060 3GB級別左右。戴爾靈越MAX·戰主機擁有八核銳龍處理器,在送測機僅有單通道內存的條件下,也跑出了很高的物理成績,讓整機性能得到最大發揮,非常強悍。
征戰6款熱門3A大作游戲
為了驗證戴爾靈越MAX 搭載的R7 銳龍與北極星雙A平臺游戲實力,我們選擇了六款主流熱門大作進行1080P最高畫質游戲測試,他們是:
《GTA V 》——三男一狗魅力席卷全球,毋庸置疑。
《全境封鎖》——育碧發布,測試階段不斷縮水但在環境擬真方面無出其右的畫質大作
《古墓麗影10》——經典動作游戲在DX12時代的畫質革新力作
《守望先鋒》——暴雪出品,紅遍全球的MOBA 風格高配置需求FPS線上多人射擊游戲
《使命召喚13》——動視暴雪出品,IW小組重新出馬帶來的主流射擊游戲代表作
《星際爭霸2》——暴雪出品,末代RTS典范,傳說中多核處理器跑起來吃力的神作。
六款大作游戲測試成績
從測試成績來看,如果不把抗鋸齒開到最高等級,或者回避超采樣一類的“另類”畫質選項,RX 570為代表的甜點顯示核心足以在諸多游戲大作中獲得良好的體驗。
戴爾靈越MAX·戰 7000完全能夠應付包括《星際爭霸2》這樣狂吃CPU主頻優化特點游戲的“作戰任務”,其銳龍R7 1700X 處理器在主流游戲類型中完全都可以勝任自己的工作。
存儲整機性能與散熱表現
戴爾靈越MAX·戰主機搭配了M.2接口NVme協議PCI-E通道的東芝256GB固態硬盤,其持續讀取速度高達1400MB/S左右,持續寫入和4K隨機讀寫性能也都很不錯,是性能中檔的高速PCI-E通道固態硬盤。
ASSD Benchmark 硬盤測試
PCmark 8 Home 模式整機成績
我們還采用了PCMark 8對戴爾靈越MAX 的整體性能進行了評估,測試項目為Home accelerated,其主要包括Web瀏覽、文字處理、圖片處理、視頻處理、游戲等幾個方面,貼近用戶的實際應用模式,從最終4193的成績來看,戴爾靈越MAX 綜合性能非常屬于品牌游戲主機中非常優秀的水平。
極限散熱測試
極限散熱測試
AMD曾經表示在初期BIOS中人為對R7 1800X和R7 1700X 的溫度設置了正負20攝氏度的偏移,由于戴爾靈越MAX屬于OEM品牌機,我們不清楚其BIOS版本是否會受此影響。
從最新版AIDA 64 5.92的CPU讀數上來說,戴爾靈越MAX 搭載的R7 1700X 溫度在60攝氏度左右,考慮到他風冷散熱器硬件規模的限制,其實可以說是相當涼快了。RX 570公版在此的表現就比較奇怪,他很快碰觸了81攝氏度的溫度閾值,不再增加,隨后保持了默認顯存頻率,GPU核心頻率卻降低到不足600MHz,這在桌面顯卡中是比較罕見的現象。
產品總結:
戴爾靈越MAX 采用了高能耗比、高性能的AMD 八核心銳龍R7 1700X處理器,其處理器綜合性能出類拔萃,可以完美滿足絕大多數電腦發燒用戶的需求,橫向競爭力非常強,唯一的缺憾是滿載時CPU散熱器風扇噪音比較大。 戴爾靈越MAX 搭載的RX 570作為甜點顯卡,有一定的游戲實力,只是公版散熱略差。
回歸機器本身的設計上,戴爾靈越MAX 外觀時尚靚麗,在ZOL編輯部獲得了真正的“見過的人都說好看”榮譽。如果說有什么不足,那么靈越MAX·戰 主機的內部走線還有優化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