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附聯想小新 Pad Pro 12.7 平板(二代)此次更新詳情如下:
新增支持隱藏小白條和桌面任務欄
新增桌面大文件夾功能
新增 Penlink 功能
更新超級互聯版本
更新搜狗輸入法
優化鍵盤反應遲鈍問題
優化指紋解鎖速度
優化相機、圖庫等應用問題
優化視頻、游戲場景下性能功耗問題
其它功能性 bug 修復
聯想小新 Pad Pro 12.7 平板(二代)于 7 月 27 日發布,擁有標準版和舒視版兩種版本,全系搭載天璣 8300 處理器,配備 2.9K 144Hz 高刷屏。
另外,聯想官方表示第一代聯想小新 Pad Pro 12.7 平板新版本也正在內測中,最早將于八月底發布。
于中文輸入的復雜性,iOS 原生輸入法難以滿足用戶需求,這也成為用戶對蘋果的一大詬病。而 iOS 8 發布時宣布開放第三方輸入法,讓用戶們在中文輸入上看到了曙光。然而當「幸福」真正降臨之時,現實卻展露出了骨感的一面。在一番糾結之后,筆者依舊沉淪在原生輸入法之中,這是為何呢?
iPad 上的應用支持向來要比 iPhone 凄慘得多,迄今為止也只有搜狗與百度兩家支持 iPad 平臺上的中文輸入,算上原生中文輸入法,可選項并不算多。接下來,筆者將從界面布局、響應速度、輸入效果三個方面讓中文輸入法們一較高下,評測之后或許你就能理解筆者的無奈了。
百度輸入法 for iOS 8
App Store 鏈接
搜狗輸入法 for iOS 8
App Store 鏈接
界面布局:各有千秋 卻無突破
無論是 iOS 還是 Android 平臺,為了與系統設計相契合,各大輸入法的默認皮膚總與原生輸入法有幾分相似。乍一看三者區別不大,不過仔細研究,你會發現搜狗和百度的全鍵盤更類似于 iPhone 版:搜狗字體太小,百度則粗細不均,一副 iPhone 版放大未果的景象。
此外,將「刪除」和「換行」按鈕放在右下角也是 iPhone 作派,雖然這樣的差異不會對輸入效率有何影響,不過實在是難看了些。真正會產生影響的,則是按鍵區域的差異。
為了容納下自身的工具欄,又無法突破 iOS 的限制,兩款第三方輸入法不得己將所有按鍵的縱向區域進行壓縮。相比之下,搜狗壓縮程度稍小一些,其鍵盤按鍵上方空隙均規劃在按鍵的操作區域中,不過縱向大小依舊不及原生鍵盤。而百度則縮小了近 10%。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誤觸幾率,降低了輸入效率。不過如果你的手指足夠嬌小,那這樣的布局反倒成了優勢,搜狗在這一方面值得肯定,提供了「低鍵盤」,壓縮率與百度相當,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此外,之前越獄版本的單手輸入布局以及左右分裂鍵盤,并沒有在 iOS 8 版本中出現,瞬間有種文明倒退的感覺。
原生輸入法
搜狗輸入法
百度輸入法
看完了淺色皮膚的區別,再看看筆者「冒死」允許「完全訪問」后的夜間皮膚效果吧。
原生輸入法的毛玻璃效果無疑是最優雅的,且在不同應用環境下自動切換日夜模式,無疑也是最方便的。至于搜狗的皮膚,筆者曾在《Snow 輸入法皮膚收藏大公開》中吐槽過它的偷懶,不過在看到百度的深色皮膚后,忽然覺得搜狗的皮膚實在良心。百度的深色皮膚,無非是將 iPhone 版皮膚硬性放大而已,連分辨率都未曾更改,模糊邊緣「清晰可見」,更換這個皮膚讓筆者有一種使用劣質老年機的既視感。
如果你習慣于百度輸入法,又想使用夜間皮膚,請不要往布局上考慮,從主題里換一個深色背景算了。
原生輸入法
搜狗輸入法
百度輸入法
小結
總體而言,無論是易用性或是美觀度,原生輸入法總是走在前列。不過鑒于開啟「完全訪問」后,后二者支持更換皮膚,且輸入法皮膚在日后是有改進空間的,因而差距不算太大。另外,兩款第三方輸入法目前的問題似乎還未完全對 iPad 版進行過優化,相信隨著日后版本的成熟,一些適配問題會迎刃而解。
界面布局評分
原生輸入法:★★★★★
搜狗輸入法:★★★★
百度輸入法:★★★
響應速度:原生完勝 搜狗坑爹
就一款輸入法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效率,而鍵盤的響應速度與輸入效率有著最緊密的聯系。本節響應速度測試將從「啟動速度」與「輸入響應」兩方面進行。
為了盡可能全面展現三款輸入法的啟動速度差異,啟動速度測試共兩項,分別是從主界面下拉打開 Spotlight 輸入字母「s」以及打開提醒事項輸入字母「s」,每一項測試均會進行三次,在測試提醒事項輸入時,會在下一次測試前關閉后臺應用,確保變量最小化。
在第一項測試中,三者輸入法完全彈出所需時間相近,相比之下原生略快一些,其余二者在 0.3s 左右。原生與百度輸入法在鍵盤彈出后即可進行輸入,搜狗則在此項中表現出不靠譜的一面。雖然在三次測試中,搜狗都以較快速度彈出了輸入鍵盤,但在未出現工具欄前,搜狗無法進行輸入,而真正可以開始輸入大約要等到 0.6s 后。
原生輸入法
搜狗輸入法
百度輸入法
第二項測試與第一項測試結果相仿,搜狗響應速度依舊問題嚴重,且此次測試中出現了自動變更鍵盤布局的情況,由 iPhone 版全鍵盤布局變換為 iPad 布局后才可進行輸入。在使用過程中,搜狗還時常在啟動時出現異常,對正常輸入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當三者均正常啟動后,在輸入響應方面差距不大,三者均能進行流暢的輸入。不過搜狗依舊不爭氣,經常出現按鍵動畫卡住的問題,雖然按鍵依舊響應,卻會給用戶的輸入造成錯覺,影響輸入效率。
小結
在響應速度上,筆者還是要給百度一個贊,使用體驗幾乎不輸原生。而搜狗實在坑爹,多次影響正常輸入體驗,若不盡快修復 bug,筆者該考慮刪了它了。
響應速度評分
原生輸入法:★★★★★
搜狗輸入法:★★
百度輸入法:★★★★
輸入效果:系統所限 優勢有限
很多用戶之所以熱切期待第三方輸入法,與它們所提供的強大的中文輸入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國人對詞庫、智能糾錯和智能聯想功能要求很高,尤其是在輸入一些熱門詞匯或方言時,原生輸入法往往會讓人無奈。雖然 iOS 7 之后的原生中文輸入法已有了質的飛躍,可多少都有些「不食中文煙火」的感覺。
搜狗和百度則經過多年積累,有著完備的中文詞庫,相較而言其中文輸入更具優勢。以「英雄聯盟」一詞為例,在搜狗與百度上都能通過輸入「yxlm」獲得,而原生輸入法則給出了「影響了嗎」的結果。再以熱詞「謝霆鋒王菲復合」為例,第三方輸入法通過云輸入均成功聯想,原生則錯在了最后「復合」一詞,但前面人名毫無差錯。
原生輸入法
搜狗輸入法
百度輸入法
在智能糾錯能力上,原生輸入法對名詞性詞組的糾錯能力不及第三方輸入法,而在常用生活化的詞組短語糾錯上與另兩款表現相當。以「古劍奇譚」為例,當我將「qi」誤輸為「qu」時,第三方輸入法均能正確識別,而原生則給出了「固件去聽」的結果;而我將「看起來不錯」中的「kan」以「kab」代替時,三款輸入法均給出了正確的候選詞。
在長句輸入上,搜狗則體現出了其強大的能力。筆者測試自己常用的多個長句,搜狗 100% 完成目標,百度在稍長一些的句子時就顯得有些乏力,而原生輸入法給出的結果則讓人哭笑不得。例如「今天一起去吃個飯吧」,筆者輸入「jtyqqcgfb」,百度給出了「今天要去去吃個飯吧」,原生則給出了「今天一起去唱歌方便」(一起唱歌當然可以,可一起「方便」也太……)。再以「我今天要加班就不回來了」為例,原生輸入法給出了「我今天要加班加班回來了」,百度則給出了「我今天已經不就不回來了」,邏輯性還不如原生輸入法。
原生輸入法
搜狗輸入法
百度輸入法
小結
在筆者幾天的實際使用過程中,除了長句輸入搜狗有特別大的優勢以外,就詞語輸入而言,三者差異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尤其是在拒絕「完全訪問」時,第三方輸入法無法開啟云聯想功能,在輸入能力上的差距會進一步縮小。
輸入效果評分
原生輸入法:★★★
搜狗輸入法:★★★★
百度輸入法:★★★☆
后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 iOS 8 第三方輸入法在 iPad 上問題叢生,遠未成熟,這也許與 iPad 平臺有關——相比市場龐大的 iPhone,iPad 的適配優先級顯然不如前者,也就導致了百度和搜狗在 iPad 上均有不太理想的表現,比如百度完全照搬 iPhone 的布局,搜狗糟糕的響應速度、繁多的 Bug,都或多或少影響了正常使用。
加之「完全訪問」的限制,這兩款知名的第三方中文輸入法目前根本無法單獨撐起 iPad 上文字輸入的重擔。只能說,這些中文輸入法們雖然來了,但想要為用戶提供優秀的輸入體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于輸入法「完全訪問」選項到底該不該開啟的問題,筆者之后會再整理一篇文章專門對其作用和影響進行梳理分析,以便大家有更具體的認識和參考。
關于 iPhone 上的 iOS 8 輸入法對比評測,筆者還在等待另一款即將發布的中文輸入法,屆時將會繼續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橫評文章。如果你對文章和這些輸入法有任何想法和建議,歡迎在本文評論或微博中與我交流。
喜歡少數派?歡迎關注我們的微博:@少數派sspai,微信公眾號:sspaime
少數派·發現優質應用(sspai.com)
在談起 AI,大家可能都已經司空見慣了,各個領域的軟硬件廠商也都在嘗試將 AI 融入產品。今天一早,小雷就又看到了一個 AI 相關的新聞——騰訊搜狗輸入法宣布上線 AI 對話、AI 寵物、快捷問答等功能。
訊息很短,剛想打開瀏覽器查下更詳細的信息,突然反應過來,我正在體驗的微信輸入法不也有 AI 問答功能,于是直接用微信輸入法直接問了一下 AI:
「最新版搜狗輸入法有哪些 AI 功能=」
微信輸入法,圖/雷科技
然后,微信輸入法就在問題旁邊彈出了一個窗口,并且生成了一串答案,更具體地介紹了搜狗輸入法新上線的各個 AI 功能,包括 AI 幫寫、AI 對話、AI 寵物、快捷問答等。
事實證明,這比打開瀏覽器搜索顯然要更快捷一些,微信輸入法的 AI 也沒有給出錯誤信息。根據驗證,基本就是根據騰訊搜狗輸入法官方發布的信息,重新進行了一次梳理:
但對于初步了解騰訊搜狗輸入法的 AI 功能更新,足夠了。
不過這讓小雷產生了一些疑問和好奇。要知道,微信輸入法的 AI 問答功能支持的平臺還僅限于 Windows 和 Mac,而且功能較少、交互方式也比較特殊。但實際上從 2023 年開始,很多主流輸入法就開始加入了 AI 功能。
到今年,更多的輸入法開始加入更多的 AI 功能,但時至今日,各家輸入法都加入了哪些 AI 功能?又是如何設計交互方式?更重要的是,AI 輸入法真能改變我們的「輸入」嗎?
首先要說明,AI 功能其實很早就出現在輸入法上,但我們現在談論的 AI,更多是基于大語言模型的生成式 AI。比如百度輸入法在 2022 年就上線過 AI 虛擬人「AI 侃侃」,但真正用上大模型,還要從 2023 年 8 月底上線的「超會寫」AI 創作助手算起。
然后需要明確的是,各家輸入法支持 AI 功能的更新節奏不一,比如前面提到微信輸入法目前僅支持 Windows、Mac 平臺,Android 以及 iOS 應該要等到下一輪更新才會推送。
圖/雷科技
騰訊搜狗輸入法則與微信輸入法相反,目前 AI 功能已經上線了移動端,但桌面端還未更新。當然,兩款輸入法都是騰訊旗下,完全也可以在手機用騰訊搜狗輸入法,在電腦用微信輸入法,都能用上騰訊的 AI。
至于百度輸入法的 AI 功能,目前已經支持了包括主流的四大平臺,即 Android、iOS、Windows 以及 Mac。微軟的 SwiftKey 沒有桌面版,目前僅在 Android 端支持直接使用 Copilot,iOS 端還未支持。
最后,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它們都是怎么做 AI 的?
先從剛剛更新的騰訊搜狗輸入法說起。從功能上講,騰訊搜狗輸入法可以說是目前小雷體驗過 AI 功能最為豐富的輸入法,僅僅是「AI 幫寫」就提供了 21 個幫寫指令,包括聊天潤色、購物神評、高贊朋友圈、書影音評、工作匯報等等。
騰訊搜狗輸入法,圖/雷科技
此外,騰訊搜狗輸入法還支持 AI 對話、AI 語錄、AI 配圖等功能,其中「AI 對話」是內置了超過 20 個智能體,用戶可以和「AI 寵物陪伴」聊日常生活的所有瑣碎,也可以和「大學專業助手」了解更適合的專業,或者和「學習規劃師」安排學習、向「約會助手」尋求建議。
交互上,使用騰訊搜狗輸入法的 AI 功能,一般需要先點擊鍵盤右上角的「AI 按鈕」開啟界面。但如果開啟「打字彈圖」,在微信等聊天界面輸入內容后會自動彈出 AI 配的表情圖。
另外在 iOS 備忘錄等筆記類應用上,騰訊搜狗輸入法還支持一鍵「AI 幫寫」,根據上下文和選中文字生成內容。不過在實際應用中,這種設計還是很難把握用戶意圖,AI 實際上并不知道用戶到底是要擴寫、續寫、潤色還是其他?
同時還要指出,AI 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撐,成本和商業模式問題不可回避。而就目前,騰訊搜狗輸入法選擇了廣告模式,好處是全部功能免費使用。
騰訊搜狗輸入法,圖/雷科技
作為 AI 功能覆蓋平臺最多的輸入法,百度輸入法的一大優勢就是在移動端和桌面端都能享受到 AI 體驗。不過具體來說,桌面端受益于大屏的優勢,功能更加齊全,還有一個單獨的客戶端界面。
百度輸入法,圖/雷科技
這里需要指出,百度輸入法 AI 功能在桌面端有兩個入口,一是比較簡潔的對話窗口,可以通過點擊輸入氣泡、劃詞氣泡或者快捷鍵喚出;二是通過點擊桌面上的懸浮氣泡打開完整的界面。
百度輸入法,圖/雷科技
功能上,桌面端主要分為了 AI 問問、寫作助手、法律助手、聊天助手以及數字人五大類的智能體,來覆蓋用戶的主要場景。
從排列順序可以大致推斷,百度輸入法應該是想把用戶使用頻率更高的放在更前面。作為最新加入的功能,「翻譯」和「糾錯」被放在很靠前的位置,足見重視程度。
相比桌面端,移動端百度輸入法則更加專注于 AI 的寫作功能,并沒有加入各種數字人、聊天對手的對話功能。同時針對移動端用戶的使用場景,百度輸入法的 AI 功能還擁有神評論、高贊朋友圈、短視頻配文、購物評價等智能體。
百度輸入法,圖/雷科技
另外需要指出,不同于騰訊搜狗輸入法選擇了廣告模式,百度輸入法選擇了付費訂閱模式。免費用戶可以通過消耗點數使用 AI,基本用不了多少次,而目前新用戶開通 VIP(連續包月)的價格還算便宜,但考慮到季付和年付價格,小雷還是比較擔心以后的訂閱費用。
百度輸入法,圖/雷科技
不同于騰訊搜狗輸入法和百度輸入法,微信輸入法目前只有一個 AI 功能,用戶也只能通過在輸入內容后加上「=」,才能讓 AI 生成回答。比如「在一加 Ace 3 Pro 的電池是」后加上「=」,AI 會直接回答相關的一些信息,用于日常簡單查詢信息相當好用。
微信輸入法,圖/雷科技
不過微信輸入法的 AI 很難作為寫作工具,也無法對日常聊天進行直接潤色,更多是作為輔助。比如你無法讓它寫一段話來哄生氣的女友,但它能夠指導你去寫如何哄女友。
這一點從「=」的設計中也能看出。
如果用過其他帶有 AI 功能的輸入法,大家應該會發現,大部分輸入法都會設計一個單獨的「AI 按鈕」,需要先點擊才能使用大部分自帶的 AI 功能。這種交互設計的問題在于,使用習慣上比較割裂,并沒有將 AI 功能真正融入到「輸入」之中,同時輸入法整體的設計也會變得異常復雜。
微信輸入法則是將啟動 AI 的按鈕融入了日常的輸入行為中,只需要加上「=」就能使用 AI 的能力,相對來說更「細無聲」。不過說起來,在桌面端這種優勢其實不明顯,在手機上其實更能體現這種交互在使用中的「無縫」。
當然問題也是有,最直接的一個就是 AI 回答完了,用戶還需要刪掉「=」或者整句。
相比前三款國內大廠的輸入法,微軟 SwiftKey 說實話就有些敷衍了,基本上一句話就能說完:內置了網頁版 Copilot。
在 ChatGPT 使用 SwiftKey,圖/雷科技
展開來講,SwiftKey 有專門的 Copilot 按鍵,點擊后分為 Chat、Search、Tone(改寫)、Compose(寫作)。但每一個模塊實質上都是拉起網頁,與輸入法之間根本不存在交互上的打通,生成的內容只能通過選中復制的方式轉移到其他地方。
從這個角度,SwiftKey 號稱「AI 輸入法」實在名不符實。當然,根本原因還是出在微軟,在沒有想清楚 AI 與產品契合點的情況下,就一股腦地在旗下產品中插入 Copilot,并美名曰「AI XX」。
在 AI 的浪潮下,各大輸入法廠商都在努力將 AI 融入到他們的產品中,以期為用戶帶來更加智能、便捷的輸入體驗。然而,不同廠商的策略和實現方式各有不同,面對市場和用戶需求,AI 輸入法的未來發展方向也存在多種可能。
但無論如何,如何利用 AI 提高輸入法的使用效率都是一條必經之路。AI 的引入,不僅可以根據用戶的輸入習慣、語言風格以及上下文語境,實時調整和優化輸入建議,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用戶更準確、更切合地進行表達。
另一方面,AI 的加入正在給輸入法帶來越來越豐富的功能,但如何在提供多樣化功能的同時,保持操作簡便,避免用戶感到困惑或操作繁瑣,也是輸入法廠商在交互設計上的一大挑戰。
微信輸入法在探索一種新的交互方式,圖/雷科技
同時輸入法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擴展,除了輸入文本,更多開始承載信息獲取、知識問答、情感陪伴等能力。從辦公到教育再到娛樂,AI 輸入法需要更好地適應多樣化的使用環境,但目前的實際應用效果仍待觀察。
最后,商業模式的探索與創新也是 AI 輸入法無法回避的一環。目前,騰訊搜狗輸入法采用廣告模式,而百度輸入法則采用付費訂閱模式,兩者各有優劣。
廣告模式可以讓用戶免費使用全部功能,但可能會影響用戶體驗;付費訂閱模式則可以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但如何定價和推廣,需要深入考慮用戶的支付意愿和市場競爭情況。
但這兩種商業模式,能不能適應新時代,坦白講還存在很大的問號。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 AI 輸入法既要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也要實現正向的盈利模式。
所以總的來說,AI 輸入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個性化與智能化的平衡,到功能豐富與操作簡便的矛盾,再到應用場景的擴展和商業模式的探索,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廠商們不斷創新和改進。
同時也只有真正從用戶需求出發,輸入法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