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哥依稀記得,在幾年前,如果大家想要搞一臺平板電腦,絕大部分人都會選iPad。


    可能是因為iPad性能好、可能是因為入門款iPad性價比很高、可能是因為iPadOS上有大量專業App……



    但是,機哥要開始說但是了。


    為啥機哥上面一直要強調「當年」?


    那是因為在最近一兩年,機哥觀察到,我們國產平板不僅

    重新重視起平板類的市場,推出很多優秀的產品,甚至某些方面還后來居上,逐漸反超iPad。



    而來到今年,更是有很多國產手機廠商,紛紛開始推出、或者即將推出自家的平板產品。


    吶,機哥接下來,盤點一下今年都有哪些國產平板值得期待,也說說看它們的優勢在哪里。



    性能上來了


    以即將發布的小米平板5為例吧。


    就在前幾天,小米平板5被萬能的網友發現正式入網了,并且寫著支持5G



    可以說,這次是真的快要發布了。


    并且,機哥聽說這次小米時隔三年才更新的平板系列,不止一款哦,而是有中杯、大杯、超大杯三款。


    它們的差別,主要還是處理器方面,從低配到高配依次是高通的驍龍768G、驍龍860、驍龍870


    其實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安卓陣營的平板也已經開始注重起性能方面,把一個一個旗艦芯片塞進里面。


    如果還有人覺得安卓平板的性能不行,真的需要刷新一下認知啦。


    (網傳的渲染圖)


    除此之外,在爆料里頭,三款小米平板5都配備了2K+120Hz的屏幕


    對比之下,目前蘋果陣營的120Hz高刷,還僅限于iPad Pro系列。


    如果小米平板5全系標配120Hz高刷,無疑是很有性價比的選擇。不僅日常操作更加順滑,而且現在很多視頻App都有AI補幀技術,看電影也會爽得多。


    買前生產力、買后愛奇藝,懂的都懂。



    But,這還沒完。


    小米平板5還沒發布,據說小米平板6也已經在來的路上了。


    機哥聽到一個消息:小米下一代平板已經在擬案了,主要提升是在拍照方面。


    只是,如果對用平板拍照沒什么感覺的,就不用做等等黨,先留意一下即將發布的5代吧。


    (網傳小米平板5的配件)


    創意也滿滿


    在國產廠商里,同樣是做了很多年平板的,還有聯想。


    它們剛剛發布的Yoga Pad Pro,機哥也覺得非常有意思。


    首先在造型上,Yoga Pad Pro就跟傳統平板不太一樣,它自帶一個支架,自己就能立起來。雖然增加了一點重量(機身803g),但可以說看劇非常方便了。



    嘿嘿,這還不算Yoga Pad Pro的必殺技。


    它除了是一臺平板,還是一臺便攜顯示器。


    因為它機身上有一個Micro-HDMI視頻輸入接口,所以能連接Switch、PS5、筆記本等設備,充當它們的外接屏。


    試想一下,如果你出差帶了一臺Switch游戲機和一臺iPad,其實就等同于兩臺毫不相干的設備。


    但如果是Switch和Yoga Pad Pro,就能在空閑下來時,把平板就變成游戲機的大屏。



    好家伙,一機兩用,這還是一個13英寸的2K分辨率顯示屏呢。


    從這里也能看出,國產平板也有在堅持創新,探索平板更多的可能性嘛。


    App體驗甚至有所超越


    聯想的平板,除了Yoga系列,其實還有一個小新Pad系列。


    機哥前兩天才看到,他們的產品經理說目前在給小新Pad Pro內測一項新功能:為單個App打開多個窗口,從而達到強制適配平板模式的效果。




    這個功能對于華為平板的用戶來說,應該不算很陌生了,就是“平行視界”嘛。機哥以前安利過很多次,確實是非常實用的功能。


    哪怕某個App沒有適配,系統也會用盡各種手段幫你適配,或者讓適配起來的門檻更低。



    反觀蘋果這邊,如果開發者沒有專門搞個iPad版,很可能就會出現iPad上運行一個iPhone尺寸大小的應用。


    最關鍵的是,如果某個App開發者非常懶,直接把手機App拉伸一下,就變成平板App,就很可能只有豎屏、沒有橫屏。


    所以像聯想、華為等國產平板,都會做一個強制橫屏的功能:



    來到蘋果這邊,哪怕是最新的iPadOS 15 beta2,蘋果依舊沒有給平板App做一個強制橫屏的措施。


    而且蘋果現在給iPad主推鍵鼠操作,但某些時候出現下面這種翻車現場,讓機哥哭笑不得。


    (來源:ngabbs)

    說起App,大家往往對國產平板還有一個誤解,就是沒有專業App。


    必須承認的是,iOS的App Store經營了那么多年,確實有很多優秀的App。


    像剪輯類的Lumafusion、修圖類的Affinity Photo、音頻制作類的GarageBand、代碼學習類的Playground……都是iPad獨占的專業應用。



    但國產這些年來窮追猛趕,也不是吃素的。


    比如華為前不久發布MatePad Pro時,其中有一頁PPT讓機哥非常有感觸。


    像萬興喵影、Nebo、MindMaster這些全球知名的工具類App,這次也深度適配了華為MatePad的手寫筆。



    我覺得只要口碑上來了,肯定會有大量App開發者涌入的。也許有朝一日,會有更多優秀的專業App出現在我們國產平板上。


    實際上,機哥上面說到的小米、聯想、華為,都是平板市場的老玩家了。But,今年下半年,我們很可能還可以見到一些熟悉的新面孔哦。


    比如說,vivo的平板外觀專利,在上個月已經注冊了。


    正面是超窄邊框的設計,攝像頭放在了側邊上,機哥估計是想要用戶橫著用。



    而看到它背后,機友們應該就不會陌生。


    因為vivo平板的攝像頭設計,是跟vivo手機一樣,經典的“云階式”設計。可以說辨識度很高了。



    如果說vivo平板還在專利階段,那機哥再說一個已經半官宣的。


    沒錯,機哥指的是realme的平板:realme Pad。


    在上個月的國外發布會,realme Pad在宣傳片里一閃而過。但我們可以直觀看到它是直角的邊框設計。


    并且如果機哥沒看錯,攝像頭應該還是多攝的設計。



    值得一說的是,同樣是OPPO旗下的一加,最近也在國外申請了OnePlus Pad的商標。



    嗯,機哥仿佛已經看到一場平板市場大廝殺了。



    辣么,蘋果在面對安卓、鴻蒙陣營的平板時,又是怎么應對的呢?


    上半年,它發布了一個搭載M1芯片的iPad Pro。性能確實是如今移動設備的天花板了,奈何光有力氣,卻使不出。


    最新發布的iPadOS 15,仍然不能讓iPad Pro實現更大的生產力,所以很容易就淪為一臺看愛奇藝畫質更加吊的設備。



    So,看來不使出絕招是不行的啊。


    嘿嘿,機哥聽說蘋果下半年要放的大招是:iPad mini 6。有爆料大神稱它為“iPad mini 9年以來最大的更新”


    因為iPad mini從第一代到第五代,幾乎就沒換過樣子。而即將推出的第6代,蘋果給它里里外外重新設計了一遍。


    其中最關鍵的是,

    全面屏的到來。在不怎么改變機身的大小的前提下,屏幕變大了,何樂而不為啊~


    爆料里說iPad mini 6的屏幕尺寸,大概是8.4~8.9寸的樣子。這比上一代的7.9寸,那還是要大很多的。


    (渲染圖)


    不僅如此,還有USB-C、側邊指紋等等,幾乎就可以看作是小號的iPad Air了。


    按照蘋果的傳統,iPad mini系列的定位是平板里的“小屏旗艦”,所以配的芯片都是最新一代的處理器,這么一推測,iPad mini 6很可能就是A14處理器了。


    機哥看到很多網友說:上一代的起售價是2921元,如果iPad mini 6能保持這個水平,除了不能打電話,這特么不比iPhone 12香?


    (渲染圖)


    好家伙,看來下半年的平板市場,競爭真的非常激烈啊。


    這讓機哥想到,曾經蘋果發布iPad時,那確實開辟了一個新市場、也輸送了很多創意。


    但可能因為沒什么競爭者,才讓它逐漸松懈下來。


    現在,越來越多手機廠商也開始注重起平板領域,仿佛重新激發了平板的活力。


    我們能在國產平板上,看到很多新技術、新花樣。而蘋果也不敢懈怠,把一大管牙膏全擠出來。


    所以說,這種競爭,還是多來一點才好。

    個品牌都應有玩家熟悉或者認知的一面,這樣才算稱得上具備感染力,給小編個人的感覺吧,酷冷至尊這個品牌雖然接觸時間不算太長,但在摸透數款機箱以后,腦海中呈現的首先是秀氣可親的造型,這一點是從COSMOS第一代開始就一直延續到當下,例如今天這款全新亮相的MasterBox Q300P,采用酷冷至尊自家極少見的M-ATX規格,當然它還一如既往地秉承了酷冷至尊的一些創新想法,無論喜愛與否或者各抒己見,它是符合本身理念的產品。

    MasterBox Q300P首次是在CES 2018亮相,酷冷至尊今年的新品機箱達到13款之多(目前已知),它的整體設計類似于MasterCase系列,建立全新MasterBox Q系列的分支基礎當中,提供Q300P和Q300L兩種后綴版本選擇,兩者內部結構是一致的,區別最大在于外殼與配件差異,今天小編著重點描敘的是Q300P,具體差別之處可瀏覽分頁查看。

    機箱規格

    外觀:富有感染力的經典造型

    回想起十年以前COSMOS誕生的時候,舍去內部結構不談及,整個外觀框架就是目前酷冷至尊大多數機箱產品的縮影,縱觀全局從早期的偵察兵到坦克兵,近年主打的Master系列均給人一種有棱有角、線條型的機殼視覺感受,MasterBox Q300P也就是此流派的縮小版代表,不得不說,這種感覺只能從酷冷至尊身上找到,這就是前文所說的感染力。

    除了以秀氣可親為主要賣點以外,上下部分是帶有四個可拆卸把手的,上部區域的兩個把手作用是很明顯的,兩手一抓提起來就變成便攜型機箱了,方便移動和運輸,而下部區域的兩個把手除了裝飾作用以外,墊高的特性可以增加下置電源和風扇的進風面積。

    前面板的COOLERMASTER Logo

    把手外層是橡膠包裹,里面是金屬結構

    可拆卸式把手,采用六角螺絲固定

    MasterBox Q300P整體規格為450 x230 x450mm(換算為46.5L),按照數值大小來看似是一個緊湊型ATX或者標準的M-ATX機箱,實際上按照官方規格標準是包含手柄部分的,倘若去掉手柄只會整體會更收緊。至于凈重方面沒什么好挑剔的,凈重僅5.2kg符合輕量級的審核標準。

    通常四個PCI卡槽是M-ATX機箱的標識

    另一側面是常規性的金屬側板,與側透面板其實可以互換安裝,這是因為I/O面板能移動的緣故

    底部覆蓋一層密集細孔的防塵墊,沒有使用嵌套式固定,而是利用多個橡膠塞圍堵

    細節:I/O面板可靈活調整安裝

    倘若看過前文,相信不少玩家對Q300P已經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聰明仔細的人群或許就會察覺到I/O面板貓膩之處了,沒錯它的豎向設計不單純是標新立異,而是實現模組化高度靈活安裝,位置分別是兩側面的前、頂和底部三個區域一共六個區間,因此鋼側板、側透面板是可以互換安裝的。

    能直接聯想到的是,能提供數個I/O安裝位置并不是為了經常性互換位置,而是讓玩家自己來選擇最適合的安裝位置,想一想I/O面板的線材管理是不是輕松了許多?這就是組裝PC過程中的美好瞬間。

    USB 3.0x2、音頻/麥克風接口、開機鍵/重啟鍵

    整個I/O面板可單獨拆卸

    RGB控制器端口上的SWITCH端口,用于連接重啟鍵擴展控制權

    I/O面板是呈梯形設計,組合類型也常見,分別是兩組USB 3.0、音頻/麥克風接口、開機鍵/重啟鍵搭配,其中重啟鍵除了充當本分工作性質以外,若不想或沒有連接主板RGB接口,通過連接配件包中的RGB控制器,就能實現外置重啟鍵的整機RGB控制權限。

    側透面板是常規性的螺釘固定

    側透面板上凹凸細節,便于拆卸

    橡膠包裹的螺釘能夠使得接觸面更平穩

    鋼側板一邊沒有采用常規的螺釘,而是一顆包裹橡膠的螺釘,使得機箱可以平躺水平擺放,I/O面板的側面設計也是受這樣的緣由,而平躺擺放的得意之處在于長時間使用硬件不會受壓力影響,并且更顯個性化。

    鋼側板的凹凸位處于上方,意味著拆卸方向的指引

    上端通風口

    下端通風口

    前部六邊形面板的“懸浮”設計意圖甚遠,利用光源的折射原理,縱使形成一種氛圍的柔和燈效

    結構:常規的模組化設計

    相對創新有余的外部與細節設計,MasterBox Q300P的內部結構會顯得緊湊一些,最大支持Micro-ATX主板營造較為緊湊的箱體當中,兼容性甚為良好,顯卡和電源限長分別是360mm和160mm,顯卡安裝區域自然是毫無壓力,而對于電源部分就要注意ATX電源的長度了,即便前方沒有任何硬盤籠設定,但長度一旦超過繞線口位置,電源線材就會變得難繞難走。最后要關注的是CPU散熱器的高度限制,157mm對于一般級別的風冷還能應付自如,不太適合安裝高階雙塔式風冷,畢竟Q300P也是為水冷散熱器優先考慮為先的。

    標準的Micro-ATX結構(370x370mm)

    機箱上下通風口的卡片式柵欄,拆卸時最好從內部發力,這樣才最容易實現

    頂部拆卸以后就是一堆密集小孔布置區域了,能夠最大支持140*2風扇安裝,但不支持240水冷排畢竟內部橫寬度不足,會與主板部分產生沖突。模組化也是Q300P的特色,除了Q300P這種透明可視化的精致面板以外,你也可以直接更換磁貼式防塵網。

    前部使用同樣的方法拆卸以后,標配兩個120mm RGB LED風扇,至于為什么對面板進行全覆蓋式開孔,顯而易見是為了提升散熱能力,而前置部分因為沒有零散部分影響,它是支持240水冷安裝的。

    易拆卸面板是酷冷至尊Master系列的共同特性,而且不會帶任何線材牽連

    后置預裝一個Non Led 120mm風扇(最大也是支持120mm)

    底部除了后半區域安裝下置電源以外,前半區域可最大安裝120mm*1風扇

    如果沒有安裝后置風扇,其實I/O面板是可以安定在此的(螺絲孔位對應),不過一般玩家也不會采用這種極端做法,畢竟線材長度有限。

    機箱背部,粗略觀察的話,并沒有很精細的繞線、扎線輔助措施

    底部余留一個3.5 HDD硬盤架絕對之選,畢竟容量擺在那

    若是掛載了3.5英寸HDD,就不能下置安裝I/O面板,同樣地2.5英寸SSD位置也是如此

    2.5英寸SSD安裝位置有兩處,分別是一上一下,采用直接與主板托盤接觸固定設計

    各板材厚度度量:

    主板托盤處實測厚度為0.77mm

    側透面板實測厚度為3.03mm

    鋼側板實測厚度為0.79mm

    MasterBox Q300P/L同堂兄弟:結構相同,外殼與細節差異

    MasterBox Q300P/L兩款是基于同一個內部結構建模的,單從形象來判斷,一眼看上去Q300P是比較傾向年輕潮流化的(游戲),而Q300L則是工作性質強烈或者說性能小鋼炮的選擇。

    左為MasterBox Q300P,右為MasterBox Q300L

    不仔細看,除了外殼差異,細節是察覺不到的,而且它們的部分配件可以實現互換,例如I/O面板、側板等配件。

    內部結構同為Mirco-ATX標準型

    背部也毫無差異

    配件細節方面,Q300P比Q300L多標配兩個120mm RGB LED風扇,而且帶有RGB控制器配件豐富

    上機:ITX主板為何裝在M-ATX機箱的故事

    其實如果按照Q300P的箱體規格來說,緊致的M-ATX空間利用率確實高,基本一個大區域的硬件都是緊密貼合的,不過小編這次決定要反其道而逆行,毅然使用ITX主板、ITX短卡以及下壓式風冷三種緊致組合,說到這里可能會有玩家詢問:這不會更折騰雙手嗎?答案是長痛不如短痛,在裝機過程中,這種創新極端裝法小編體現到二大優勢之處。另外Q300P的模組化設計非常人性化,若你此刻注重外觀那就裝上可視化的透明面板,過兩天可能想改變一下散熱性能,拆下面板直接換上磁貼防塵網也行。

    裝ITX平臺是這樣布局的

    M-ATX平臺(最大支持370x370mm)

    首先裝完放開雙眼看,整個區域劃分更明顯(主板-電源-SSD),特別是安裝兩個2.5英寸SSD之后,整體對稱、簡潔明了的感覺就浮現了。其次是對于線材的隱藏性提高,由于ITX主板規格限制的原因,占主體部分的散熱器和顯卡會把一些細小線材遮擋掉了。不過短板之處也特別明顯,就是前面說的“短痛”,接線與安裝硬件時需要注意先后順序,否則這項細微工程會成為裝機的最大障礙。

    安裝的時微星GTX 1060 AERO ITX 6G OC顯卡,完全是為了迎合主板的規格搭配

    MasterAir飛碟G100M散熱器,遮擋隱藏許多細小線材

    對稱安裝展示的影馳鐵甲戰將和浦科特M8V SSD

    按照審美觀來看,區域劃分型I/O面板最適合安裝在底部,它也能遮擋一部分的電源線材

    當習慣垂直方式擺放后,其實也可以把Q300P平躺下來,看著舒服

    Micro-ATX機箱的通病之處,背面可用走線空間不足,在線材達到一定程度數量和長度時,除了利用定制線的強硬完美解決方案以外,稍顯雜亂是無可避免的,慶幸的Q300P的背線空間足夠寬敞,能夠順利合閉側板并沒有異物感。

    散熱測試:Q300L適應風冷,Q300P勝任水冷

    配置規格

    本次酷冷至尊MasterBox Q300P機箱的測試平臺采用了AMD Ryzen 5 1600X處理器,搭配MasterAir飛碟G100M下壓式CPU散熱器,主板為華碩ROG STRIX X370-I GAMING(X370),內存為美商海盜船復仇者LPX DDR4-2400 4GBx2組成的雙通道,硬盤為影馳鐵甲戰將120GB和浦科特M8V 512GB的組合,顯卡為微星GTX 1060 AERO ITX 6G OC版,電源為酷冷至尊MWE 550W GOLD直出,其中前部標配兩個120mm風扇進風,后置120mm風扇排風,測試時溫度大致為25℃。

    測試方法:我們將機箱散熱測試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烤機壓力測試、游戲壓力測試以及待機狀態測試。烤機壓力測試我們通過同時運行AIDA 64 FPU和3DMark Fire Strike項目,令CPU和顯卡達到滿載狀態,烤機時間持續1個小時;游戲壓力測試則運行3DMark Fire Strike壓力測試,持續10分鐘左右;待機測試開機靜置30分鐘,記錄CPU平均溫度以及顯卡最高溫度。

    極端烤機情況下,基于六核十二線程架構的Ryzen 5 1600X即便滿載溫度表現也不會過分,最高穩定在57℃左右,大致與AMD Wraith MAX散熱器旗鼓相當,而顯卡鑒于是ITX短卡規模,最高溫度飆到79℃也是正常,慶幸的是還沒有碰到Boost 3.0的功耗墻。對于模擬游戲場景的3DMark Fire Strike壓力測試中,CPU僅半載占用溫度驟降到50℃,而顯卡作為主要負載同樣是溫度于79℃,這種才是接近日常使用的情況令人滿意。對于待機溫度是差異化表現是最為明顯的,CPU平均溫度大致為27℃,而顯卡因為風扇停轉機制的存在一直穩定于40℃上下。從以上測試來看盡管散熱表現還可以,但想要最大化發揮風冷效應,Q300L全透式面板會更適合,而封閉式較強的Q300P則比較適合水冷。

    總結:注重裝機體驗,考慮它

    針對較為小眾的Micro-ATX機箱大環境下,MasterBox Q300P整體表現緊湊模組化,但酷冷至尊總會把一些核心理念以及創新點子融入在內。Q300P繼承了Master系列的框架結構,尤其是模組可拆卸面板最為相像,把手的設計初衷可以實現裝飾性的升華、便攜性的提升以及全機身的穩固化,只可惜把手橫寬度并不夠碰撞容易發生側翻。創新之處也比較凸顯易見,讓用戶自由靈活定制I/O面板,可以解決面板線材優化擺置的核心問題。

    倘如你也是個玩燈重度戶,那么自帶的RGB風扇與配件可以讓你錦上添花,還可以實現重啟鍵控制的兩用設定。對于傳統Micro-ATX結構而言,本身MasterBox Q300P并沒有作出多大的變化,設計的精髓都集中在外殼和體驗細節方面了。關于售價方面,MasterBox Q300P在京東現已499元上市,另外更注重散熱性能的話,全透覆蓋式散熱開孔的Q300L會更適合玩家。

    √ 優點:

    · 源于COSMOS經典不老造型,繼承Master系列的模組化設計

    · 可單獨拆卸的I/O面板,6個安裝位置高度靈活

    · 可拆卸式的把手設計,便于搬運以及攜帶

    · 一體式RGB風扇與配件支持,重啟鍵充當控制器兩用

    X 缺點:

    · 拆卸把手步驟繁瑣

    個品牌都應有玩家熟悉或者認知的一面,這樣才算稱得上具備感染力,給小編個人的感覺吧,酷冷至尊這個品牌雖然接觸時間不算太長,但在摸透數款機箱以后,腦海中呈現的首先是秀氣可親的造型,這一點是從COSMOS第一代開始就一直延續到當下,例如今天這款全新亮相的MasterBox Q300P,采用酷冷至尊自家極少見的M-ATX規格,當然它還一如既往地秉承了酷冷至尊的一些創新想法,無論喜愛與否或者各抒己見,它是符合本身理念的產品。

    MasterBox Q300P首次是在CES 2018亮相,酷冷至尊今年的新品機箱達到13款之多(目前已知),它的整體設計類似于MasterCase系列,建立全新MasterBox Q系列的分支基礎當中,提供Q300P和Q300L兩種后綴版本選擇,兩者內部結構是一致的,區別最大在于外殼與配件差異,今天小編著重點描敘的是Q300P,具體差別之處可瀏覽分頁查看。

    機箱規格

    外觀:富有感染力的經典造型

    回想起十年以前COSMOS誕生的時候,舍去內部結構不談及,整個外觀框架就是目前酷冷至尊大多數機箱產品的縮影,縱觀全局從早期的偵察兵到坦克兵,近年主打的Master系列均給人一種有棱有角、線條型的機殼視覺感受,MasterBox Q300P也就是此流派的縮小版代表,不得不說,這種感覺只能從酷冷至尊身上找到,這就是前文所說的感染力。

    除了以秀氣可親為主要賣點以外,上下部分是帶有四個可拆卸把手的,上部區域的兩個把手作用是很明顯的,兩手一抓提起來就變成便攜型機箱了,方便移動和運輸,而下部區域的兩個把手除了裝飾作用以外,墊高的特性可以增加下置電源和風扇的進風面積。

    前面板的COOLERMASTER Logo

    把手外層是橡膠包裹,里面是金屬結構

    可拆卸式把手,采用六角螺絲固定

    MasterBox Q300P整體規格為450 x230 x450mm(換算為46.5L),按照數值大小來看似是一個緊湊型ATX或者標準的M-ATX機箱,實際上按照官方規格標準是包含手柄部分的,倘若去掉手柄只會整體會更收緊。至于凈重方面沒什么好挑剔的,凈重僅5.2kg符合輕量級的審核標準。

    通常四個PCI卡槽是M-ATX機箱的標識

    另一側面是常規性的金屬側板,與側透面板其實可以互換安裝,這是因為I/O面板能移動的緣故

    底部覆蓋一層密集細孔的防塵墊,沒有使用嵌套式固定,而是利用多個橡膠塞圍堵

    細節:I/O面板可靈活調整安裝

    倘若看過前文,相信不少玩家對Q300P已經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聰明仔細的人群或許就會察覺到I/O面板貓膩之處了,沒錯它的豎向設計不單純是標新立異,而是實現模組化高度靈活安裝,位置分別是兩側面的前、頂和底部三個區域一共六個區間,因此鋼側板、側透面板是可以互換安裝的。

    能直接聯想到的是,能提供數個I/O安裝位置并不是為了經常性互換位置,而是讓玩家自己來選擇最適合的安裝位置,想一想I/O面板的線材管理是不是輕松了許多?這就是組裝PC過程中的美好瞬間。

    USB 3.0x2、音頻/麥克風接口、開機鍵/重啟鍵

    整個I/O面板可單獨拆卸

    RGB控制器端口上的SWITCH端口,用于連接重啟鍵擴展控制權

    I/O面板是呈梯形設計,組合類型也常見,分別是兩組USB 3.0、音頻/麥克風接口、開機鍵/重啟鍵搭配,其中重啟鍵除了充當本分工作性質以外,若不想或沒有連接主板RGB接口,通過連接配件包中的RGB控制器,就能實現外置重啟鍵的整機RGB控制權限。

    側透面板是常規性的螺釘固定

    側透面板上凹凸細節,便于拆卸

    橡膠包裹的螺釘能夠使得接觸面更平穩

    鋼側板一邊沒有采用常規的螺釘,而是一顆包裹橡膠的螺釘,使得機箱可以平躺水平擺放,I/O面板的側面設計也是受這樣的緣由,而平躺擺放的得意之處在于長時間使用硬件不會受壓力影響,并且更顯個性化。

    鋼側板的凹凸位處于上方,意味著拆卸方向的指引

    上端通風口

    下端通風口

    前部六邊形面板的“懸浮”設計意圖甚遠,利用光源的折射原理,縱使形成一種氛圍的柔和燈效

    結構:常規的模組化設計

    相對創新有余的外部與細節設計,MasterBox Q300P的內部結構會顯得緊湊一些,最大支持Micro-ATX主板營造較為緊湊的箱體當中,兼容性甚為良好,顯卡和電源限長分別是360mm和160mm,顯卡安裝區域自然是毫無壓力,而對于電源部分就要注意ATX電源的長度了,即便前方沒有任何硬盤籠設定,但長度一旦超過繞線口位置,電源線材就會變得難繞難走。最后要關注的是CPU散熱器的高度限制,157mm對于一般級別的風冷還能應付自如,不太適合安裝高階雙塔式風冷,畢竟Q300P也是為水冷散熱器優先考慮為先的。

    標準的Micro-ATX結構(370x370mm)

    機箱上下通風口的卡片式柵欄,拆卸時最好從內部發力,這樣才最容易實現

    頂部拆卸以后就是一堆密集小孔布置區域了,能夠最大支持140*2風扇安裝,但不支持240水冷排畢竟內部橫寬度不足,會與主板部分產生沖突。模組化也是Q300P的特色,除了Q300P這種透明可視化的精致面板以外,你也可以直接更換磁貼式防塵網。

    前部使用同樣的方法拆卸以后,標配兩個120mm RGB LED風扇,至于為什么對面板進行全覆蓋式開孔,顯而易見是為了提升散熱能力,而前置部分因為沒有零散部分影響,它是支持240水冷安裝的。

    易拆卸面板是酷冷至尊Master系列的共同特性,而且不會帶任何線材牽連

    后置預裝一個Non Led 120mm風扇(最大也是支持120mm)

    底部除了后半區域安裝下置電源以外,前半區域可最大安裝120mm*1風扇

    如果沒有安裝后置風扇,其實I/O面板是可以安定在此的(螺絲孔位對應),不過一般玩家也不會采用這種極端做法,畢竟線材長度有限。

    機箱背部,粗略觀察的話,并沒有很精細的繞線、扎線輔助措施

    底部余留一個3.5 HDD硬盤架絕對之選,畢竟容量擺在那

    若是掛載了3.5英寸HDD,就不能下置安裝I/O面板,同樣地2.5英寸SSD位置也是如此

    2.5英寸SSD安裝位置有兩處,分別是一上一下,采用直接與主板托盤接觸固定設計

    各板材厚度度量:

    主板托盤處實測厚度為0.77mm

    側透面板實測厚度為3.03mm

    鋼側板實測厚度為0.79mm

    MasterBox Q300P/L同堂兄弟:結構相同,外殼與細節差異

    MasterBox Q300P/L兩款是基于同一個內部結構建模的,單從形象來判斷,一眼看上去Q300P是比較傾向年輕潮流化的(游戲),而Q300L則是工作性質強烈或者說性能小鋼炮的選擇。

    左為MasterBox Q300P,右為MasterBox Q300L

    不仔細看,除了外殼差異,細節是察覺不到的,而且它們的部分配件可以實現互換,例如I/O面板、側板等配件。

    內部結構同為Mirco-ATX標準型

    背部也毫無差異

    配件細節方面,Q300P比Q300L多標配兩個120mm RGB LED風扇,而且帶有RGB控制器配件豐富

    上機:ITX主板為何裝在M-ATX機箱的故事

    其實如果按照Q300P的箱體規格來說,緊致的M-ATX空間利用率確實高,基本一個大區域的硬件都是緊密貼合的,不過小編這次決定要反其道而逆行,毅然使用ITX主板、ITX短卡以及下壓式風冷三種緊致組合,說到這里可能會有玩家詢問:這不會更折騰雙手嗎?答案是長痛不如短痛,在裝機過程中,這種創新極端裝法小編體現到二大優勢之處。另外Q300P的模組化設計非常人性化,若你此刻注重外觀那就裝上可視化的透明面板,過兩天可能想改變一下散熱性能,拆下面板直接換上磁貼防塵網也行。

    裝ITX平臺是這樣布局的

    M-ATX平臺(最大支持370x370mm)

    首先裝完放開雙眼看,整個區域劃分更明顯(主板-電源-SSD),特別是安裝兩個2.5英寸SSD之后,整體對稱、簡潔明了的感覺就浮現了。其次是對于線材的隱藏性提高,由于ITX主板規格限制的原因,占主體部分的散熱器和顯卡會把一些細小線材遮擋掉了。不過短板之處也特別明顯,就是前面說的“短痛”,接線與安裝硬件時需要注意先后順序,否則這項細微工程會成為裝機的最大障礙。

    安裝的時微星GTX 1060 AERO ITX 6G OC顯卡,完全是為了迎合主板的規格搭配

    MasterAir飛碟G100M散熱器,遮擋隱藏許多細小線材

    對稱安裝展示的影馳鐵甲戰將和浦科特M8V SSD

    按照審美觀來看,區域劃分型I/O面板最適合安裝在底部,它也能遮擋一部分的電源線材

    當習慣垂直方式擺放后,其實也可以把Q300P平躺下來,看著舒服

    Micro-ATX機箱的通病之處,背面可用走線空間不足,在線材達到一定程度數量和長度時,除了利用定制線的強硬完美解決方案以外,稍顯雜亂是無可避免的,慶幸的Q300P的背線空間足夠寬敞,能夠順利合閉側板并沒有異物感。

    散熱測試:Q300L適應風冷,Q300P勝任水冷

    配置規格

    本次酷冷至尊MasterBox Q300P機箱的測試平臺采用了AMD Ryzen 5 1600X處理器,搭配MasterAir飛碟G100M下壓式CPU散熱器,主板為華碩ROG STRIX X370-I GAMING(X370),內存為美商海盜船復仇者LPX DDR4-2400 4GBx2組成的雙通道,硬盤為影馳鐵甲戰將120GB和浦科特M8V 512GB的組合,顯卡為微星GTX 1060 AERO ITX 6G OC版,電源為酷冷至尊MWE 550W GOLD直出,其中前部標配兩個120mm風扇進風,后置120mm風扇排風,測試時溫度大致為25℃。

    測試方法:我們將機箱散熱測試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烤機壓力測試、游戲壓力測試以及待機狀態測試。烤機壓力測試我們通過同時運行AIDA 64 FPU和3DMark Fire Strike項目,令CPU和顯卡達到滿載狀態,烤機時間持續1個小時;游戲壓力測試則運行3DMark Fire Strike壓力測試,持續10分鐘左右;待機測試開機靜置30分鐘,記錄CPU平均溫度以及顯卡最高溫度。

    極端烤機情況下,基于六核十二線程架構的Ryzen 5 1600X即便滿載溫度表現也不會過分,最高穩定在57℃左右,大致與AMD Wraith MAX散熱器旗鼓相當,而顯卡鑒于是ITX短卡規模,最高溫度飆到79℃也是正常,慶幸的是還沒有碰到Boost 3.0的功耗墻。對于模擬游戲場景的3DMark Fire Strike壓力測試中,CPU僅半載占用溫度驟降到50℃,而顯卡作為主要負載同樣是溫度于79℃,這種才是接近日常使用的情況令人滿意。對于待機溫度是差異化表現是最為明顯的,CPU平均溫度大致為27℃,而顯卡因為風扇停轉機制的存在一直穩定于40℃上下。從以上測試來看盡管散熱表現還可以,但想要最大化發揮風冷效應,Q300L全透式面板會更適合,而封閉式較強的Q300P則比較適合水冷。

    總結:注重裝機體驗,考慮它

    針對較為小眾的Micro-ATX機箱大環境下,MasterBox Q300P整體表現緊湊模組化,但酷冷至尊總會把一些核心理念以及創新點子融入在內。Q300P繼承了Master系列的框架結構,尤其是模組可拆卸面板最為相像,把手的設計初衷可以實現裝飾性的升華、便攜性的提升以及全機身的穩固化,只可惜把手橫寬度并不夠碰撞容易發生側翻。創新之處也比較凸顯易見,讓用戶自由靈活定制I/O面板,可以解決面板線材優化擺置的核心問題。

    倘如你也是個玩燈重度戶,那么自帶的RGB風扇與配件可以讓你錦上添花,還可以實現重啟鍵控制的兩用設定。對于傳統Micro-ATX結構而言,本身MasterBox Q300P并沒有作出多大的變化,設計的精髓都集中在外殼和體驗細節方面了。關于售價方面,MasterBox Q300P在京東現已499元上市,另外更注重散熱性能的話,全透覆蓋式散熱開孔的Q300L會更適合玩家。

    √ 優點:

    · 源于COSMOS經典不老造型,繼承Master系列的模組化設計

    · 可單獨拆卸的I/O面板,6個安裝位置高度靈活

    · 可拆卸式的把手設計,便于搬運以及攜帶

    · 一體式RGB風扇與配件支持,重啟鍵充當控制器兩用

    X 缺點:

    · 拆卸把手步驟繁瑣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