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SMZDM.COM|作者:加內特25000
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翻遍全網所有的裝機指南文章,大家都會告訴你,這個價位就應該這么這么選擇配置。甚至都跟你說好了,這個價位你就按著我的選擇來,別瞎改配件了!這種方式固然可以用最短的時間,裝到一臺還算不錯的的電腦。但是,DIY畢竟叫做“Do it yourself”,組裝電腦是一種具有非常強烈個性化色彩的活動,千篇一律的配置單似乎沒啥意思。
我們之前做的工作,就是單純地推薦配置,并且告訴大家,照著來就行了,等于給了大家“魚”。但是筆記本和手機選購都有了詳細的選購攻略,教你從頭開始,選擇產品:
1、輕薄辦公筆記本選購攻略
2、游戲本選購攻略
3、手機選購攻略:參數科普
作為JRS玩機社的招牌業務——DIY裝機,這一塊怎么能落下呢?于是我跟加內特都想給大家做一次基礎知識科普,教大家挑選配置,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就是想給大家“漁”的方法,教大家如何自己選擇配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對精華帖的配置單進行調整,加入更多個性化的元素。(沒錯,這篇文章就是幫你改配置的,但是請你務必仔細看完,不然改完可能還不如不改的)
*3月份配置單(性價比系列,大牌子系列,部分ITX方案和高端系列)將在下來的一篇文章發出哦(這篇文章的字有點多,就分開來了)
那么,如何選擇配置單呢?這篇文章將從配置單選擇的順序展開,大家不妨照著我寫的做,一步一步來。
對于個人而言,其實不太喜歡有朋友一上來就問“我要玩XXX游戲,推薦一臺電腦唄”,這里跟大家強調,每篇推文都會留QQ群和微信群的加入方式,為什么要建那么多群?主要是為了解答方便,我和加內特一天也都只有24小時,還要花很多時間在自己的學業/工作上,還需要花時間寫推文,很難有時間去解答問題。各位私信我們的問題,也很難去一條條回復,希望大家理解吧。
扯遠了,我個人最反感的一種提問就是不帶預算提問,一般這樣大家都會說“沒預算默認外星人Area51M”。對于電腦來說,預算是最重要的!沒有預算,一切都是空談。
因此,建議大家在購買之前,一定要定好預算!!!不要問什么“我不知道我這個需求多少錢的電腦能滿足?“這類的問題,有多少錢,咱就配多少錢內最適合自己的電腦。
這張圖片,或許是不少朋友生活的真實寫照。而電腦往往充當一種娛樂需求,相對來說比較次要,因此大多數人配電腦預算都不算太高,好在現在DIY市場比較平價,3000塊就能裝到不錯的電腦了。
拒絕加錢,從我做起!
? 流傳卡巴多年的梗
作為一個多年的卡巴細作,當年就見識到這種加錢的風氣。那個時候還小,就跟著大家瞎起哄,也是喜歡教唆人家加錢,但是到現在自己真正推薦配置的時候,我卻反對加錢。
很多人教唆別人加錢,都是說“加幾百塊上XXX顯卡,就能提升多少多少體驗”,但是如果真的加了幾百塊,你就會發現再加個幾百塊,又能買到高一級別的卡,到那個時候發現原先選的板U又不夠強,加錢升級了板U,又覺得沒有RGB信仰不足——最后發現實際花的錢,遠遠超出最初的預算。
這樣經歷,有過的朋友在留言區自覺舉手!
DIY和筆記本不一樣,升級空間大。現在預算不足不代表以后也預算不足,現在配了低價位的電腦,以后有錢了慢慢升級,甚至直接換好的。總比加錢好,如果因為加錢到電腦上,降低了生活質量,那就是得不償失了。
相信看過我系列科普文的朋友,都知道我口中的“核心配置”啥意思——一般指CPU、主板、顯卡三大件,因為一般筆記本電腦不需要考慮主板,就簡化成了CPU和顯卡兩大件。
核心配置是決定這臺電腦性能最關鍵的一個因素,這臺電腦能承擔什么工作任務,玩什么游戲,很大程度取決于核心配置的強弱。對于一般的裝機用戶來說,可以用這條公式來選擇核心配件:
舉個例子,你預算5000元,那你可以花3500左右購買CPU+主板+顯卡;如果你預算7000元,你可以花4900元購買CPU+主板+顯卡。當然,我前面也說了,這條公式僅供參考,也不用嚴格按照70%,”左右“一下是沒問題的。
如果你對于電腦外觀沒啥特殊需求,無論是打游戲還是工作,這個比例基本都是可以的。但是,對于一些用戶,比如itx用戶,或者是RGB愛好者,他們花在別的配件的比例會更高,核心配件的比例就會降低。
公式僅供參考,應根據自身需求調整!
好了,現在你知道要花多少錢選擇CPU+主板+顯卡了。現在我就來告訴大家,應該怎么選擇CPU吧。
1、CPU的選擇
現在的桌面CPU市場,是兩強分立的階段,Intel和AMD都可以推薦。在這里再次說一遍,AMD現在的桌面CPU產品相當不錯的,無論是日常辦公還是游戲,都可以買的!
Intel:9代是最新款
? Intel CPU說明
對于Intel來說,i3/i5/i7/i9都可以選,記得選后面是“9XXX”或者“10XXX”的型號!
后綴說明
不帶后綴:桌面CPU
K:桌面CPU可超頻
X:至尊系列桌面CPU
T/S:低功耗桌面CPU
目前Intel面臨著更新換代,因此不是很建議現在購入Intel平臺,4月份前后10代酷睿就會上市。規格來看,10代比9代要高很多,而且9代不能直接升級到10代,主板不兼容(萬惡的Intel);也不是太推薦i7 9700F和i9 9900F,價格比較貴。
AMD:3代銳龍是最新款
AMD R3/R5/R7都可以選,建議選擇3代的產品。
后綴說明:
X:高頻版桌面CPU
G:帶核顯的桌面CPU
GE:低功耗的帶核顯桌面CPU
AMD zen3架構的4代銳龍會在年中上市,可能和去年一樣還是7月份,因此現在可以買zen2架構的3代銳龍,到時候可以不換主板實現升級。
科普完了AMD和Intel的產品名稱,下面就是最關鍵的部分:AMD和Intel到底哪個值得選?為了方便大家選購,我特意做了一個表格,大家根據自己的需求,結合預算(這個才是最關鍵的)來選擇:
具體說明表里面有,這里給大家解釋一下怎么使用這張表:
(1)定預算:比如預算5000元,就只需要看3000-5000這一欄的內容;
(2)用途:這里面給出的幾種常用用途:
均衡發展:就是什么用途都適合,追求配置均衡,適合大多數人;
多核用途:適合多開、渲染、建模用戶
單核用途:適合追求幀數的網游、只吃單核的工作程序用戶
顯卡性能優先:單機大作愛好者,追求單機大作幀數
自然,每個人對電腦的使用模式都不一樣,這四種用途肯定不能代表全部人,但是已經可以代表大多數人了。
【舉例】
預算5000元封頂,平時游戲LOL為主,也會玩玩NBA 2K等單機游戲,也需要拿電腦跑一些程序。
這種用途屬于”均衡發展“類型,對應到3000-5000元,找橙色色塊——噢,我需要選擇R5 3500X或者i5 9400F。
是不是很簡單呢?
主板的選擇依賴于CPU,當年混跡卡巴的時候,還沒有“板U套裝”這種東西,不少人會選錯主板。現在由于CPU和主板基本都是搭配著賣,就不需要擔心了,盡管如此,還是想跟大家簡單地介紹下主板芯片組。
? AMD CPU主板搭配建議
AMD全系支持超頻。因為用R9的人還是占少數,大多數人都是R5和R7,這類人群B450主板就可以啦,B450主板也支持CPU和內存超頻的。
? Intel CPU主板搭配建議
Intel有一類后綴為K/KF的CPU,支持超頻。這類CPU最好搭配Z390主板,以發揮更強的性能,而不帶K的搭配B360/B365主板就可以了。其中,H310C和B365主板原生支持win7系統。
說完主板芯片組和CPU的對應關系,同一款芯片組有很多型號的主板,應該怎么選擇?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了,需要考察到主板的用料、BIOS等情況,這里就不展開了,建議根據我們的配置單來選擇。
主板的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板型:
? 主板板型
大機箱支持小主板,小機箱不一定支持大主板。買的時候要留意機箱到底支持什么主板。
有不少人認為:大板用料好。這個觀點放到現在是不對的,現在不少M-ATX乃至itx主板,用料都強于ATX主板,一般用戶選購M-ATX主板即可,不需要刻意追求大板。
3、顯卡的選擇
選完CPU和主板套裝,顯卡的選擇似乎變得很簡單了——只需要將用于核心配置的預算減去主板+CPU的錢,就是顯卡的錢。
【舉例】
還是上面那個例子,5000元總預算,用于核心配置的預算就是5000x70%=3500元,我們已經選擇了3500X+B450主板CPU套裝,已經花掉1400元了。
我們還剩下2100元左右可以選擇顯卡。
? 顯卡性能基本性能指標
顯卡現在有兩家在做:NVIDIA(N卡)和AMD(A卡)
NVIDIA:RTX20/GTX16 Super系列是最新款
別問為什么名字不一樣,反正看到RTX20和GTX16,它們就屬于最新的一代顯卡。
? N卡產品說明
RTX和GTX的區別是RTX支持光線追蹤,產品定位代表了產品實力,比如RTX2070就高于RTX2060。而后綴則代表了不同版本的意思,比如Super代表”增強版“,ti也差不多是”增強版“的意思,Max-Q表示低功耗版。
AMD:RX 5X00系列是新款
? A卡產品說明
命名方式上看,AMD和NVIDIA比較接近,目前最新的是基于7nm Navi架構的RX5700/5700XT顯卡,XT也表示“增強版”的意思。
目前,顯卡主要還是推薦N卡,不僅價位覆蓋全面,高中低端都有,而且性價比也不低。
NVIDIA和AMD都是GPU芯片提供商,一般不生產顯卡(當然還是有一些公版顯卡的),生產顯卡的,是另一批廠商了。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到底要買什么品牌的?
? 真正的雜牌顯卡,出現在以上圖片的,不要買就是了。
? 反向操作,值得信賴的品牌
上述品牌也是我們經常推薦的品牌了。至于A卡方面,藍寶石、撼訊、訊景、HIS、迪蘭、華擎等品牌是值得信賴的。
那么問題來了,同型號,不同品牌顯卡,該怎么選?實際上,最頂級的非公卡,和最丐的卡,考慮大家普遍不會超頻使用,性能差距往往不會超過5%,因此選擇價格最低的顯卡,往往也很靠譜。不同品牌保修政策不同,優先考慮支持個人送保、保修長的品牌;
什么叫個人送保?
不需要發票就能保修,憑借顯卡上的SN碼就行。個人可以直接聯系廠商售后,也不需要經過經銷商。這樣的廠商就是支持個人送保的。
目前支持個人送保的廠商:(截至2020年3月份)
七彩虹:iGame系列;
影馳:HOF、GAMER和星耀系列;
銘瑄/梅捷;
翔升;
耕升:G魂極客和炫光系列
技嘉(沒發票的話要付運費)
支持個人送保的廠商不需要管在哪買的,無論是京東、淘寶還是拼多多,都能享受同等的售后服務。
不少看過我們推薦配置單的朋友都會有疑惑:為什么你們老愛推薦銘瑄、翔升這樣品牌的顯卡呢?還是價格因素,喜歡大牌子的,加錢或者減性能,二選一即可。對于大多數裝機用戶來說,其實這些“丐版”顯卡往往采用公版的PCB,換個散熱器而已,有可能比顯卡廠商魔改PCB的非公還穩,不用擔心的。
【舉例】
帶著2100元上淘寶看看:
一目了然。就選擇RTX2060 6G終結者V1了。
選完CPU+主板+顯卡,我可以說,恭喜你,你的配置單搭建之路就快完成了。接下來選擇內存與硬盤,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
(1)內存
在手機內存都8G起步的年代,電腦如果還弄8G內存,好像有點不好意思。當然了,一切看預算辦事,8G其實已經能滿足不少需求了。
8G:預算不足的用戶,滿足日常辦公+不吃配置的網游需求
16G:主流用戶,滿足單機大作+吃配置網游需求
32G:適合工作用戶,比如視頻剪輯、渲染、建模等
64G以上:適合重度工作用戶,以及喜歡插滿內存條的人
理論上來說,電腦內存是越大越好,就好比手機上的運存,8G肯定好于6G,越大的內存,越不容易殺后臺。同樣,對于電腦來說,電腦內存越大,后臺上掛的軟件和進程也就可以越多,也越不容易死機,所以買內存條根據自己預算,盡量越大越好。
內存的參數主要有以下幾個:頻率、顆粒、時序、容量
選購順序:容量>>顆粒>頻率>時序
對于絕大多數用戶來說,不需要考慮超頻的問題,自然是容量為王了。如果想要超內存,自然首要考慮顆粒,好的顆粒決定了更好的超頻潛力和更好的時序。
確定好容量,接下來就是選擇具體的內存型號了。如果沒有超頻需求,那就隨便選吧。
如果有超頻需求,建議選擇具有較強超頻能力的內存,比如海力士cjr顆粒、鎂光c9bjz顆粒和三星B die顆粒的型號。
? 科賦內存
內存領域,基本上90%以上的型號都是顆粒混用的,要想買到穩定某種顆粒的,其實并不多。
*內存標多少頻率,不代表它只能在這個頻率下工作!
比如一款DDR4 3200MHz的內存,如果插上了沒有動,那么它就是以默認的2133/2666MHz運行;如果手動開了XMP(AMD叫A-XMP或者DOCP),它就可以跑3200MHz。但是這個只是內存自帶的設定,實際操作中,它有可能跑不到3200,也有可能超過3200,看內存顆粒體質和平臺的內存控制器了。
(2)硬盤
人均固態硬盤的時代,肯定要選一塊固態啦。目前最主流的就是這種pcie 3.0x4的nvme固態:
? 海康威視C2000 Pro
固態到底選哪一款,這里受限于篇幅,我就不詳細科普了。到了2020年,所有軟件都要裝C盤,沒必要特意把軟件移動到別的盤,因此不少軟件就算安裝在別的盤,C盤也會有常駐的文件。如果重新安裝了系統,這些軟件可能也用不了了,反正都要重裝軟件,為什么不把軟件放在C盤呢?
固態要買多大的?
512G:適合大多數用戶,所有軟件都放固態;
1TB:適合有一些單機有需求的,單機游戲放在固態里,載入會更快;
2TB:適合預算比較高的重度單機愛好者、需要大量視頻剪輯的人,素材放在固態里拖入剪輯軟件也更快
對于不少人來說,純固態硬盤其實就夠了。但是假如你有大量的多媒體文件(比如視頻、圖片、音樂)等,還是需要一塊機械硬盤的。機械硬盤有兩種尺寸,一種是2.5寸,一種是3.5寸:
? 3.5寸和2.5寸機械硬盤對比
對于大多數臺式機來說,機箱能容納3.5寸的機械硬盤,買3.5寸的就可以了。
機械硬盤還有“垂直式”和“疊瓦式”的區別:
疊壓式硬盤速度比傳統的垂直式要慢,讀寫小文件尤其明顯。因此假如需要用機械硬盤存放游戲,建議選購垂直式的硬盤;如果主要是存儲視頻、音樂,疊瓦式也無所謂。
? 東芝P300 2TB,市面上少有的垂直式硬盤
機械要買多大的?這個取決于你個人吧,多大都可以。
本來我想把電源和機箱一起的,但是后來一想,電源還是很重要的,就單獨列出來了。
對于臺式機來說,它也只不過是機箱底部一個不起眼的配件,但是它對于電腦的穩定運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再省不能省電源,這句流傳許久的話,還是有它的道理的。
關于電源的好壞,有很多參數,轉換率,紋波,結構等。這里,我打算就簡單地跟大家講下怎么選電源的大小。
前文提到“核心硬件”的概念,就是CPU+主板+顯卡。這三兄弟同樣也占據了電腦功耗的大頭:
? 電源大小參考計算公式(較保守,有一定余量)
由于主板功耗較小,因此一般只考慮CPU+顯卡的功耗。
【舉例】
還是上面的例子,我們挑選了一套R5 3500X+RTX2060的平臺。已知R5 3500X實際功耗大約在150W上下,RTX2060公版在180W上下,實際上150+180+150=480W。也就是說,這套平臺只需要不虛標480W就能滿足了,我們一般推薦的就是500W,即使平臺滿載,也能有較大的余量。
那怎么獲知CPU和顯卡的實際功耗呢?首先,普及一個概念,TDP不等于實際的功耗。TDP,即“Thermal Design Power”,中文直譯是“散熱設計功耗”,電商網站一般都會給出TDP參數。
TDP不代表實際功耗,待機的時候功耗遠低于TDP,但是超頻或者滿載運行的時候,功耗往往就會大于TDP,因此不能單純看TDP挑電源。
要了解這款硬件的實際滿載功耗,最好的方法就是:百度!
? 搜索示例
因為每一款硬件都會有不少人烤機,基本上參考大家的數據,就能知道這款硬件的實際滿載功耗大小。
知道了電源選多大的,下面說說電源到底要選啥品牌的。其實電源這東西,具體型號遠遠比品牌重要——有一些國產品牌會有不錯的產品,一些“臺系大廠”也會有比較坑爹的產品,具體的這里也不展開了,跟我們的配置單選就行了。
? 常見的“臺系大廠”,依次是酷冷至尊、臺達、振華、全漢和海韻
選完了電源,你的臺式機配置就快成型了。最后要選的就是機箱和散熱器,也是整臺電腦最具有“個性化色彩”的一部分了。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講講怎么選吧。
1、機箱
其實把機箱歸為“外觀件”似乎不是很合適,畢竟機箱的內部結構和風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平臺的溫度表現。但因為現在硬件的發熱普遍都不算大,因此機箱可以根據個人的外觀喜好選,只需要注意以下參數:
(1)主板的支持
? 機箱詳情頁介紹,一般會說明對主板的支持
(2)散熱器和顯卡的支持
風冷散熱器的高度、顯卡的長度都是需要留意的:
? 機箱詳情頁一般也有
如果是小機箱用戶,更要注意尺寸。小機箱不僅對顯卡的長度有要求,對寬度和厚度也可能有要求,選購的時候要注意。
(3)風扇和水冷排的支持
這點也需要留意,尤其是需要上水冷的用戶。
? 機箱詳情頁對風扇和冷排的介紹
2、CPU散熱器
散熱器到底要選擇什么級別的?這里給出一份表格,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百元級散熱器就足夠了。
選購散熱器的時候,只需要知道機箱的參數,不要買到“超標”的散熱器,就行了。
3、機箱風扇
? 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式風道
機箱里面可以適當購入數個風扇,以改善散熱表現,順便提升下顏值(如果用了RGB機箱的話),頂部一般1-2個,前后各1個風扇,已經能大大滿足主機的散熱需求了。
恭喜你!看到這里,你的配置單已經成型了,可以著手下單了。但是在下單之前,還可以留意一下一些小配件:
硅脂:這個一般CPU散熱器會附送,AMD自帶的散熱器直接在底部涂好了;
線材:電源線全部都有了,機械硬盤和SATA固態硬盤連接主板的SATA線,主板會附送的,放心;
螺絲刀:家里總有吧,一把普通的十字就行了
腦主機的主要構件是:主機板、內存條、硬盤、軟盤驅動器、光驅、聲卡、顯示卡及調制解調器。
(1)電源:電源是電腦中不可缺少的供電設備,它的作用是將220V交流轉換為電腦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電,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設備工作的穩定性,進而會影響整機的穩定性。
(2) 主板:主板是電腦中各個部件工作的一個平臺,它把電腦的各個部件緊密連接在一起,各個部件通過主板進行數據傳輸。也就是說,電腦中重要的“交通樞紐”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穩定性影響著整機工作的穩定性。
(3) CPU:CPU(Central Precessing Unit)即中央處理器,其功能是執行算,邏輯運算,數據處理,傳四舍五入,輸入/輸出的控制電腦自動,協調地完成各種操作。作為整個系統的核心,CPU 也是整個系統最高的執行單元,因此CPU已成為決定電腦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戶都以它為標準來判斷電腦的檔次。平常大家說的486、586、686、奔騰就是指不同的CPU。
(4) 內存:內存又叫內部存儲器(RAM),屬于電子式存儲設備,它由電路板和芯片組成,特點是體積小,速度快,有電可存,無電清空,即電腦在開機狀態時內存中可存儲數據,關機后將自動清空其中的所有數據。內存是電腦工作過程中貯存數據信息的地方,它的單位叫做“兆”字節,用“M”表示(1M=1024K,1K=1024字節,1個漢字占兩個字節,1M大約相當于50萬漢字),一般大家都省略了“字節”兩個字,只稱“兆”。現在的機器一般都安裝32M或64M的內存。
(5) 硬盤:硬盤屬于外部存儲器,由金屬磁片制成,而磁片有記功能,所以儲到瓷片上的數據,不論在開機,還是并機,都不會丟失。硬盤,是平時安裝各種軟件和存貯文件的地方,用戶的WIN98,游戲或是文件信函全放在這兒,以前硬盤容量較少,只有幾百兆,目前一般都有6G、8G或10G以上的大容量(1G=1024M)。
(6) 聲卡:聲卡是組成多媒體電腦必不可少的一個硬件設備,其作用是當發出播放命令后,聲卡將電腦中的聲音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送到音箱上發出聲音。 一般集成在主板上。
(7)顯卡:顯卡在工作時與顯示器配合輸出圖形,文字,其作用是負責將CPU送來的數字信號轉換成顯示器識別的模擬信號,傳送到顯示器上顯示出來,是一種常見的電腦擴展卡。
(8) 調制解調器:調制解調器是通過電話線上網時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它的作用是將電腦上處理的數字信號轉換成電話線傳輸的模擬信號。 很少有了
(9) 網卡:網卡的作用是充當電腦與網線之間的橋梁,它是用來建立局網的重要設備之一。是一種連接外部網絡的電腦擴展卡,它負責和外部的溝通。
(10) 軟驅:軟驅用來讀取軟盤中的數據。軟盤為可讀寫外部存儲設備。 現在很少有了。軟驅,分3寸和5寸兩種,目前常用的都是3寸軟驅,可讀寫3寸軟盤,可存放1.44M字節內容,您可以用軟盤拷貝一個文件到另外一臺電腦,也可以把主要的文件信息復制一份在軟盤上,以防電腦出故障時丟失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