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4000-7000元區(qū)間是時下筆記本電腦的主流價位段,但相當一部分用戶的需求就是在4000以內即止,因為他們并不是過分依賴筆記本電腦,有些可能是為自己選購第二臺或第三臺電腦,有些則可能本身就不太會經(jīng)常使用電腦,亦或者并不需求高性能,所以這部分區(qū)間的用戶往往很明確自己的需求。
·3000價位段產品有哪些共性?
因此,不少廠商都已經(jīng)開始更加關注自身在這一區(qū)間內的產品布局。榮耀MagicBook 2019英特爾酷睿i3版機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通過上一代產品打下的良好基礎,榮耀MagicBook 2019一經(jīng)發(fā)布,就再次成為用戶公認的3000價位最超值筆記本之一,而且新產品除了擁有Magiclink、指紋開機等功能之外,借助英特爾酷睿i3處理器的高性能與高性價比,新產品也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性能體驗和更低的購機成本。
榮耀MagicBook 2019酷睿i3版
作為筆記本行業(yè)的新軍品牌,榮耀把自身的戰(zhàn)略重點摸的非常清楚,它很明白3000價位區(qū)間的用戶究竟想要什么。
事實上,從榮耀MagicBook 2019身上就能大致總結出來:
其一,夠用的性能與流暢的體驗;
這個區(qū)間的用戶對游戲娛樂的需求并不高
LOL流暢或許就是其核心訴求
其二,在成本允許的范圍內做一個還算不錯的外觀;
其三,讓這個區(qū)間內的用戶有一種物超所值的感覺,比如加入5000元以上價位段產品才可能具備的指紋開機功能,以及別家沒有的Magiclink功能。
不得不說,在華為MateBook 13/14相繼取得成功之后,同處一家的榮耀MagicBook 2019更清楚了自己應該為用戶帶來什么。
·榮耀MagicBook 2019酷睿i3版為何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往前推幾年,3000-3999價位段的筆記本產品基本都沒得看,很少有產品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如今,隨著榮耀、小新等產品在此區(qū)間找到突破點之后,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注意到這個既能出量,又有著一定轉圜區(qū)間的特殊價位,所以相應的產品質量也就越來越高,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甚至如微軟Surface這樣的高價系列也已經(jīng)下探到了這個價位,更別提小米、聯(lián)想等一眾強手了。
3000-3999價位段產品(那兩個2999和4199亂入的請忽視)
不過要論起性價比來,榮耀MagicBook 2019酷睿i3版自是其中佼佼者。
首先在配置上,榮耀MagicBook 2019酷睿i3版搭載了英特爾第八代酷睿i3 8145U處理器,8GB內存以及256GB固態(tài)硬盤。雖然這個價位段不少產品都是這種標準配置,但相比華為MateBook E這些搭載高通驍龍?zhí)幚砥鞯漠a品,在性能上還是要更為出眾。
英特爾酷睿i3 8145U是一顆雙核四線程處理器,通過CINEBENCH R15可以看到其多核分數(shù)為364cb,單核為156cb,這個成績支持日常辦公、娛樂等應用完全不會有問題。非常符合3000價位段用戶的性能需求,不會造成性能溢出。
英特爾第八代酷睿i3 8145U處理器性能
其次,即便是與同配置機型相比雙方價格差距不大,但榮耀MagicBook 2019勝在功能多樣,支持這個價位段產品少有的指紋開機功能,也支持Magic-link快捷傳輸功能。
可能有些朋友覺得Magiclink可有可無,但其實得看對誰來說。比如對于我們這些IT編輯,或者從事與我們相似工作的人來說就顯得非常便捷了。
平時跑會、開會、出差最煩的事情就是各種文檔的傳輸和接收。就比如修改一篇稿子吧,我在微信上接到修改需求,要傳回電腦去修改,就要打開稿子,點擊發(fā)送,再發(fā)到我微信的文件傳輸助手上,之后再點擊保存下載到電腦上,才能進行修改。
Magic-link
榮耀MagicBook2019加入了Magic-link 2.0觸碰傳輸功能,手機和電腦之間只需要碰一下就可以將我收到的文檔傳回電腦,中間省去了不少繁雜的步驟。打通了Windows 10系統(tǒng)與安卓系統(tǒng)之間的數(shù)據(jù)互通壁壘。
另外,榮耀MagicBook 2019的Magic-link 2.0除了支持照片、視頻等文件的傳輸,還加入了錄屏功能,我們平時跑發(fā)布會做圖文直播、現(xiàn)場拍攝產品上手視頻,有了這樣的功能之后就會便捷很多。
此外,榮耀MagicBook2019還提供了貼心的護眼模式和色溫調節(jié)功能。其中護眼模式能有效過濾藍光高達30%,從而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傷害。筆記本電腦目前直接提供屏幕色彩管理的產品并不多,但事實上過濾藍光對用戶來說還是比較實用的功能,這可以說是榮耀注意到的非常細小的用戶需求。
方便的屏幕色彩管理
·除了性能與功能 榮耀MagicBook 2019還有哪些強項?
不得不說,上一代榮耀MagicBook系列的成功奠定了極佳基礎,也讓這個筆記本行業(yè)的新品牌自上市以來就保持著良好的口碑。
我們在討論榮耀MagicBook 2019的高性價比時,習慣性的會把目光聚焦在性能與功能之上,但我認為榮耀MagicBook 2019的成功,與第一代榮耀MagicBook一樣絕不僅僅如此。
就像開篇所言,3000-3999價位段的用戶,在性能要求上是“夠用”就好,說白了也就是在他們打開機器時不卡頓,看視頻夠流暢,打開炒股軟件不宕機,QQ聊天、收發(fā)郵件無遲滯即可,這些操作對PC核心用戶來說都不會刻意放在心上,但對于這個價位段的用戶來說卻是核心需求。
榮耀MagicBook 2019做到了,并且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之上,給予了用戶一個“很有面子”的外觀設計。如果你見過榮耀MagicBook 2019的真機,并且事先沒人告訴你價格的話,你可能多半會猜測它的價格是5000元、甚至更高,所以當3000價位段用戶購買這樣一款產品之后,他們并不會“羞于使用”,因此榮耀MagicBook 2019繼續(xù)收割用戶口碑,就并非是難以理解的事情了。
事實上,榮耀MagicBook 2019,尤其是英特爾酷睿i3版本的產品,其能做到高性價比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英特爾酷睿i3處理器的助力下完成的。性價比三個字,既有性能又有價格,它并不是單純指低價或廉價,而是指在保證性能的同時,做到更低的價格,這才是“性價比”三個字的精髓,而榮耀MagicBook 2019酷睿i3版很好的詮釋了這三個字。
在的電腦使用環(huán)境越來越好,很多小伙伴都養(yǎng)成了很少關機的習慣,除了下班、睡覺外電腦一直開機,最多鎖定界面就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種情況下,電腦的耗電是多少?有些小伙伴看過我們之前的測試,大概會覺著也就是幾十W吧,那你不妨找個功率計看一看,估計大部分小伙伴都會嚇一跳,沒錯,大家的待機功耗可能上百W了
也許有些小伙伴覺著,幾十上百W的功耗電費也不高,負擔得起。不過想想辦公室的幾十上百臺電腦,這就不是小問題了,加上長時間高功耗運行對電腦配件的壽命也有影響,所以搞清楚為啥多出這幾十瓦功耗,又怎么盡量省電就很重要了。咱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事兒吧。
大家先猜一猜電腦待機或者拷貝文件、處理文本等低負載工作的時候,最主要的耗電配件是啥?答案是電源,不是很多小伙伴會猜的CPU哦。這是因為電腦電源會針對中高負荷狀態(tài)設計優(yōu)化,所以在待機、簡單操作的時候雖然電腦配件的功耗低,但此時電源轉換效率低,能量損失大,所以就成了最主要的耗電大戶。
至于在一些評測中提到的待機功耗為啥比我們的電腦低,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測試的時候盡量不安裝后臺運行的程序,待機和桌面狀態(tài)下很多CPU的核心線程和其他配件都會休息。而安裝了后臺程序后,這些核心、配件就要一直工作,即使負載不重也得供電,讓電源不得不開啟更多的供電通道,針對更多的電壓進行轉換……。
看到這兒,小伙伴發(fā)現(xiàn)了要素嗎?沒錯,就是供電通道和更多電壓,如果減少電源的多路直流輸出,改為單直流電壓輸出就可以有效提升轉換效率,所以現(xiàn)在很多電源的12V從12V1、12V2雙路輸出變回了單路輸出。至于電壓就比較復雜了,要減少輸出電壓必須電源與主板、配件設計配合才行。
在之前的推送中,我們提到過ATX12VO這個新的電源標準,它就是一種只輸出12伏直流電壓的產品,3.3V、5V等供電就直接從主板轉換了,好在目前這兩種需求的功率也不大,主板應該能應付得來,而且因為主板的工作要比電源智能的多,應該可以更好地匹配配件的實際供電需求,也可以減少自身的供電損耗。
為了這點功耗去重新升級電源和主板CPU是不是有點夸張了?別急嘛,ATX12VO小編是推薦給大家的升級選擇,是“戰(zhàn)未來”的選項。至于當下,要想盡量降低待機功耗,最簡單的辦法是減少后臺線程,讓沒必要的配件和相應的電源供電線路都歇一歇,具體方法有很多,小編就不啰嗦了。
另外大家可以更多嘗試一下“休眠”,它的功耗可是和關機差不多的,而且也能基本保證所有的軟件、文檔喚醒就能用,和鎖頻待機相差不大,如果有SSD配合,喚醒時間只需幾秒鐘,也不會耽誤事兒。這里小編建議大家在電源設置里使用長時間鎖屏后自動進入休眠的功能,更方便易用,也更符合大家的使用習慣。
品:科普中國
制作:寒木釣萌
監(jiān)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中心
洲際彈道導彈打得遠,那是名聲在外,可最高能打多高,我們卻沒有關注。
實際上,“洲際彈道導彈能打多高?”蘊含兩個問題。
某國徹底瘋了,他發(fā)射彈道導彈不是為了打敵人,而只是單純地看看它到底能打多高!
對于這個問題,有一條經(jīng)驗特別好使,這就是“二分之一原則”,筆者第一次看到這個原則是在《太空安全物理學》上,這本書的作者是3位全球安全項目的資深科學家,分別是Laura Grego、Lisbeth Gronlund、David Wright。
“二分之一原則”說的是,把導彈的射程除以2,就是導彈能到達的最大高度。
例如,某顆攜帶一定載荷的導彈,假設它的射程為300公里,那么它就能打150公里高。
如果彈道導彈的射程為1000公里,那么它就能打495公里高。
如果彈道導彈的射程為1萬公里,那么它就能打4525公里。
之所以舉了3個例子,這是想說明,對于射程越短的彈道導彈,“二分之一原則”就越準確,而到了射程高達1萬公里以上時,其射高只能粗略地等于其二分之一射程。即使這樣,大家也能大概猜出其所能到達的高度。
某國沒瘋,但他們有的是錢,為了打一小撮幾百公里外的恐怖分子,他們動用了射程高達1萬公里的戰(zhàn)略彈道導彈。
此時,這枚彈道導彈就需要打得很高了。
如上圖,長射程的彈道導彈如果用來打較近距離內目標時,就需要高彈道。所以,長射程的彈道導彈適合打遠距離的戰(zhàn)略目標,而近距離的目標得用戰(zhàn)術彈道導彈。
雖然使用洲際彈道導彈打近距離目標的實例不多。但在試驗中卻不少,比如朝鮮。
顯然,不是每個國家都有俄羅斯那么大的國土面積,在試驗彈道導彈時,如果國土面積狹小,就可以采用高彈道的形式。
朝鮮2017年5月射了1枚彈道導彈,射程787公里,而軌道高度卻高達2111公里。
假如這枚彈道導彈不是采取高彈道的方式,而是以最大射程來射的話,其射程可達4500公里左右。
這個射程可輕松覆蓋美國關島軍事基地。
2017年11月29日,朝鮮試射“火星-15”型洲際彈道導彈,導彈沿預定飛行軌道飛行53分鐘,最大飛行高度4475公里,而飛行距離只有950公里,準確命中朝鮮半島東部預定目標水域。
如果按照前文說的“二分之一”原則,似乎“火星-15”型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沒有超過1萬公里。但需要注意的是,“二分之一原則”是只要最大高度,而不追求射程。但“火星-15”的這次試射,它的射程為950公里,所以,很多研究人員推測,“火星-15”型洲際彈道導彈如果按照最大射程試射的話,射程肯定在1萬公里以上,足以覆蓋到美國本土。
綜上所述,關于第二個問題,在實戰(zhàn)中或者在試驗中,彈道導彈能打多高沒有確定的答案。這取決于導彈的射程到底有多遠,一般情況下,相同射程的彈道導彈,目標距離越近,彈道導彈就會打得越高。
法國M51潛射核導彈,照片來自EADS。
一個可能的問題是,根據(jù)“二分之一原則”,一顆射程4000多公里的導彈,它能射到的最大高度在2000公里左右。而大多數(shù)衛(wèi)星和空間站處在近地軌道內(軌道高度在2000公里以下),比如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大多在350公里到400公里之間。
既然這樣,可否用彈道導彈來發(fā)射衛(wèi)星?
對于這個問題,咱們應該這么看,凡是有能力發(fā)射彈道導彈的國家,一般都能同時擁有發(fā)射衛(wèi)星的能力,只是能力強弱不同而已。
但用彈道導彈發(fā)射衛(wèi)星,卻不是我們想的這般。
根本原因是,發(fā)射衛(wèi)星并不是將衛(wèi)星扔到某個高度就完事了,若真是這樣,人類向太空進軍的步伐將會容易太多。在近地軌道內,你還得同時讓衛(wèi)星具有7公里至8公里每秒的速度。否則的話,衛(wèi)星還會掉下來。
也就是說,打得高是一回事,同時讓載荷具有繞地球自轉的速度又是另一回事。前者比較容易,但后者卻是很難。
所以,我們看見,用來發(fā)射衛(wèi)星的火箭都很猛,尤其是重型火箭,其體積和重量是洲際彈道導彈完全不能比的。
圖為德爾塔IV重型火箭,圖片來自NASA/Bill。
德爾塔IV重型火箭,圖片來自we report space
比如德爾塔IV重型火箭重733噸,高72米。能將28.79噸的衛(wèi)星送入近地軌道。而中國東風-41型洲際彈道導彈,其最大射程可達1.4萬公里,改進型據(jù)說可達1.5萬公里,但東風-41型洲際彈道導彈的重量只有60噸左右。對于導彈來說,射程越遠,重量越輕就越先進。
當然,事情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如果將射程1.4萬公里的東風-41上面的核彈拆下來,換上一顆較輕的衛(wèi)星,那也是可以將其送到幾百公里近地軌道的,前提是減少載荷。
把洲際導彈改成火箭以發(fā)射衛(wèi)星也有先例。比如大力神2號洲際導彈,它后來變成了大力神2號運載火箭。
大力神2號洲際導彈(LGM-25C)在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發(fā)射瞬間。圖片來自美國空軍。
大力神2號洲際導彈最大射程可達1.6萬公里,攜帶900萬噸當量的W-53核彈頭。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它變成了運載火箭,用來發(fā)射中小型衛(wèi)星到近地軌道,而它的最后一次發(fā)射是在2003年10月18日。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xié)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chuàng)作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