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中,電腦是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它將陪伴你度過四年大學生活,成為你學習、娛樂生活的好幫手。然而,市面上的產品種類繁多,實在是容易讓人挑花眼。為了幫助你輕松選購,我提供幾點建議。
首先,選擇在產品定位上,就面向大學生等年輕人。這些產品在產品力的打造上,會針對校園場景,進行專門的優化,更符合大學生需求。其次,最好是選擇新款的,而且能搭載新一代處理器是最好的了。畢竟,筆記本電腦也算是耐用品,要用上好幾年,在性能上要夠用,哪怕幾年后,也不會過時。
在具體的產品建議方面,建議大家選擇華為最新推出的華為MateBook D 14。華為的MateBook D系列憑借全面均衡的表現,備受年輕人歡迎。而這款新一代的MateBook D 14,搭載了華為獨特的超級終端功能,能幫大學生解決多設備連接、協同、文件傳輸等難題。同時,它搭載了華為首創的超材料天線、英特爾13代酷睿處理器和護眼全面屏等等,都能給學習、娛樂帶來更好的表現。下面就和大家詳細分享一下。
大學生擁有的數碼設備越來越多,但之間的體驗是割裂的,很難連接與協同。比如最常見的場景,手機上的文件,想要傳輸到筆記本電腦上,就非常麻煩。華為MateBook D 14的超級終端功能,使PC可以與華為鴻蒙生態下的手機、平板、耳機等設備通過圖標“一拉即合”,即可完成極簡完成連接。
PC和手機組合成為超級終端后,手機直接成為電腦的一個U盤。無需數據線連接,PC的資源管理器中便會顯示手機盤符。兩臺設備間就可以輕松文件互傳。手機拍攝的PPT與板書、錄制的影像素材,微信等應用接收的文檔資料等等,都可以快捷傳到華為MateBook?D?14上。
超級終端的厲害之處,不限于文件傳輸場景。手機的屏幕也會同步到PC上,在PC上可以直接打開手機上的應用,支持窗口多開,絕對的效率加速器。比如通過PC鼠標查找手機相冊里的圖片,超級方便。甚至可以在PC上接聽手機的電話,在沒有Wi-Fi時直接共享手機的移動網絡等等,兩臺設備猶如一臺設備,這才是“超級終端”的要義所在。
大學生們也可以使用華為MateBook D 14與華為MatePad平板組成超級終端,支持鏡像、拓展、共享三種模式。比如,鏡像連接模式下,平板電腦變成筆記本電腦的副屏,在做作業的時候,可以在副屏上查找資料,PC主屏上寫作業,完成作業的效率更高。
現在TWS耳機也幾乎是年輕人的標配。華為MateBook D 14同樣可以與華為耳機“一拉即合”。大家不需要復雜的操作、不用配對,輕松實現音頻無縫流轉。
華為MateBook D 14也解決了校園學習生活的許多其他痛點。例如,如果Wi-Fi信號不好,會影響學習資料的下載和傳輸速度,無法流暢上網課。華為MateBook D 14首發搭載的華為超材料天線,相比前代在相同網絡環境下上行和下行信號分別提升3dB 和3dB,可以實現最遠270米遠距離下還能流暢在線播放1080P高清視頻,當然搶網能力也是非常的強,全面保障大學生的網絡體驗。
在屏幕方面,它考慮到了大學生長時間使用筆記本電腦,眼睛容易疲勞的痛點。華為MateBook D 14的14英寸屏幕通過了德國萊茵低藍光護眼認證,也使用了DC調光無頻閃技術,可以充分保障學習工作等場景下的健康用眼。在性能方面,華為MateBook D 14最高搭載擁有12核16線程的13代酷睿標壓i7-1360P處理器,全系標配16G高速內存,以及NVMe PCIe SSD高速固態硬盤。針對視頻通話、直播等場景,它帶來升級的自研“靜謐空間通話”技術,支持無線耳機和Type-C耳機,能夠通過AI算法有效抑制周圍環境噪音,讓用戶人聲更突出。
目前,這款擁有獨特超級終端功能、華為超材料天線等創新技術的華為MateBook D 14,正在各大電商平臺和華為線下門店熱銷,售價5099元起。大學生黨們選擇筆記本電腦,就是它了!
985年,東芝發布第一款筆記本電腦T1100的時候,業內其實并不太看好這個概念。我們采訪過參與過很多元祖筆記本電腦設計的現任惠普全球副總裁Josephine Tan,她說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八十年代的計算機價格非常昂貴,公司都希望電腦越笨重越好,下班以后恨不得還要還要(物理意義上)鎖起來。便攜在這個場景下其實并不是一個需求。倒不如說,不便攜才是需求。一臺便攜的筆記本電腦,在當時的企業客戶看來就是把金磚放在桌子上招賊。
T1100當年“能裝進手提箱”的宣傳語是個大賣點
然而,東芝卻創造了一個小小的奇跡。盡管T1100的價格昂貴,約合今天的5000美元,但是在在歐洲上市的頭一年,就賣出了超過一萬臺,從而開創了一個全新的PC市場。
到今天,市面上銷售的PC整機超過80%都是筆記本,也證明了這個形式的成功。盡管我個人是一個DIY PC愛好者,但是我也必須承認,筆記本確實最簡潔實用的個人PC形式,輕便,靈活,一體化強,都是臺式電腦沒法取代的優勢。
這種優勢來之不易。這臺筆記本教父搭載的處理器是Intel 386SX,內存為1MB,重量則“只有”4.1KG,雖然按今天的眼光來看遠遠算不上輕薄,但是成功跨過了“便攜”的門檻,和當下的一些重型移動工作站差不多,剛好能夠放進當年常見的商務手提箱里。
1982年康柏還發售過一款重達13公斤的“手提計算機”,但已經無法稱之為筆記本電腦了
為了實現當年最輕的重量目標,T1100采用了一些相當激進的技術,使用了一塊640x200分辨率的LCD屏幕來替代常見的顯像管大頭顯示器,同時也沒有內置硬盤,軟件都存在軟磁盤上。
IBM并不認可T1100的歷史地位,他們認為自家的PC Convertible才是世界上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它的重量為5.8公斤
和誕生之時一樣,筆記本電腦的發展歷程,一直都充滿了艱辛,就是一個不斷和物理和技術的限制戰斗的過程。便攜性、續航和性能這三個最能影響筆記本使用體驗的核心指標之間,彼此存在幾乎不能調和的矛盾。在同樣的條件下,提升一個指標,往往就要以犧牲另外兩個作為代價。便攜續航又好的筆記本,性能通常十分拉胯。而高性能的筆記本,便攜性也往往只能用“至少能塞進箱子里”來形容。
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CPU。計算機并不是魔法,CPU運轉時,晶體管每一次0和1的轉換,都在消耗電力,同時也在釋放熱量。CPU的性能越高,耗電和發熱也就越大。因此,筆記本的CPU沒法像臺式機那樣,動不動就調動上百瓦的電力,只能在一個很有限的能耗窗口里面盡量提升性能,讓用戶體驗滿足一個基本的標準。
而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臃腫,軟件功能越來越復雜,這個“基本的標準”也一直在水漲船高。在今天, X86架構的筆記本電腦能夠讓我們覺得老當益壯,在性能和兼容性上有其他形式的移動智能設備不能替代的優勢,其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包括筆記本電腦在內的移動智能設備,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稍不留神就滿盤皆輸。十年前一度流行過一種廉價的“上網本”,使用性能很低的CPU來滿足用戶基本的瀏覽網頁和看視頻的需求,由于在性能平衡上做得不好,后來的結局我們也都知道了,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夾擊下幾乎銷聲匿跡。
筆記本電腦在今天仍然能有不可替代性,主要靠的是兩次CPU技術的革命。一個是2011年,英特爾的Sandy Bridge酷睿處理器極大拔高了X86移動設備的性能和效率,一個就是這幾年你追我趕的制程躍進之后,新一代X86 CPU在架構上又有了一次新的提升。
2011年上市的Sandy Bridge,是多核處理器的轉折點。現在,我們對4核,8核,16核甚至32核的處理器已經見怪不怪,但是在2010年代初,多核處理器其實處于一個很尷尬的位置。幾個高速運轉的CPU核心之間,如何溝通交流,分配任務,是一門大學問。這一點做不好,會拖累CPU的效率,導致有些雙核CPU甚至性能還不如單核。
當時的多核CPU普遍采用的是一個所謂的“星型結構”,所有的核心共享同一個L3緩存池,彼此之間毫無聯系, 效率相當低。而英特爾的Sandy Bridge,引入一個革命性的“Ring Bus”設計,把不同的CPU核心之間串聯起來,加強了核心之間的協同,極大提升和多核心處理器,尤其是四核處理器的性能和運行效率。過去只有旗艦i7才有的四核心,被下放到了中端的i5上,性能和當時的競爭對手相比簡直就是降維打擊。在隨后的幾年里面,英特爾和競爭對手的差距也開始越來越遠,優勢一直保持到最近幾年的新一波制程躍進前夕。
正是因為Sandy Bridge酷睿超強的性能,在同一年,英特爾第一次提出了“Ultrabook”超極本”的 概念,希望能夠打造一類同時滿足高性能,長續航和超輕薄三個互相矛盾的性能指標的筆記本電腦。這類集成了固態硬盤,大內存和高性能CPU的筆記本,確實也滿足了當年大部分人對筆記本電腦的所有愿望,例如Thinkpad X1這樣的優秀型號,甚至取代更偏向圖形性能的游戲本,一度成為了“高端電腦”的代言詞。除了價格實在不夠親民以外,也沒有什么別的缺點了。
在進入到移動時代之后,筆記本電腦的地位又一次受到挑戰。一邊,平板電腦取代了上網本,甚至還能處理一部分輕度辦公。另外一邊,視頻自媒體、游戲直播博主對高性能PC有很高的需求,讓傳統的中低端筆記本電腦的性能顯得捉襟見肘。
但是新一波的性能革命,也近在眼前。英特爾的12代酷睿,和當年的Sandy Bridge一樣,也是劃時代的產品。在14nm制程上卡了這么多年,英特爾終于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2代酷睿采用的全新的10nm架構,得益于專門的優化和設計,效率甚至超過了最先進的7nm架構。
而12代酷睿在同一顆CPU里面,創新性地采用了注重處理高性能工作負載的P核,和能夠高效率處理多線程工作負載的E核。這種混合架構拔高了性能的上限,也壓低了功耗的下限。這個設計在臺式機上效果不算特別明顯,但是應用在筆記本上,簡直是天作之合。標定功耗15W級別的省電型CPU,也能夠擁有過去旗艦機CPU的性能表現。
這也意味著,裝備i5-12450H這種中端處理器,輕薄取向的中端筆記本,在視頻剪輯、3D建模等功能上,甚至可以和過去的高端游戲本相媲美。過去“超極本”的性能體驗,已經逐漸普及到了更加入門的產品線上。
最近這兩年,我們測評了不少移動PC設備,既有頂級的游戲本,也有現在大熱門的“PC掌機”。
總體的感覺,就是雖然這些年移動計算技術突飛猛進,但是傳統的X86架構依然老當益壯,特別是在新一輪CPU制程躍進之后,基于X86的PC移動設備,依然是當仁不讓的性能和兼容性的王者。
我們前一陣測試的ROG槍神6超競版,帶了一顆號稱“工作站級別”的i9-12950HX,睿頻時我們測出的最大功耗達到了135W,基本就是桌面臺式機的性能,這一點顯然只有X86架構的PC才能實現。而我們去年測試的壹號本OneXPlay PC掌機,靠那塊i7-1185G7和集成的GPU,甚至在優化設置之后,也能帶動許多3A大作的運行,保證跟主機差不多的30FPS體驗,同時還能方便地運行各種模擬器,也是其他任何智能計算平臺都比擬不了的。
i9-12950HX是當之無愧的史上最橫移動處理器沒有之一
當然在我們做這些測試的時候,也收到過一些評論,覺得這些動輒兩三萬的頂級筆記本,還有價格昂貴的小眾PC掌機,離普通玩家和消費者有些過于遙遠。
這事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看,技術的進步不斷提升高端產品性能的上限的時候,中低端產品的使用體驗也會沾光一起提升,而量變逐漸積累,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然而現在,這個矛盾正在被逐漸解決:新世代的CPU催生出了一批性能高,續航久,又輕薄耐用的親民版 “超極本”,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之前對筆記本電腦的一些固有成見。
恰逢618,很多搭載了高性能處理的輕薄筆記本都展開了促銷活動,正是入手的好時機,在文章的最后,我們也簡單推薦幾款,或許其中有可以滿足你需求的型號。
相同的價格區間內比較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的性能時,通常情況下臺式電腦能夠提供更好的性能。這是因為幾個關鍵因素:
散熱設計:臺式機有更好的散熱解決方案,這意味著可以使用更高功耗的組件,而不用擔心過熱問題。筆記本電腦由于體積限制和便攜性需求,通常采用更緊湊的設計,這可能會影響其散熱能力。
組件選擇:臺式機允許使用更大、更強力的CPU和GPU,這些部件往往具有更高的TDP(熱設計功率),意味著它們可以提供更多的性能。筆記本電腦為了節省空間和提高能效,往往會使用專為移動平臺優化的處理器和顯卡,這些組件通常會有一定的性能削減。
可升級性:大多數臺式機可以輕松升級硬件,如增加內存、更換更快的存儲設備或升級顯卡等。而筆記本電腦的升級選項相對有限,尤其是在GPU方面,大多數筆記本電腦的GPU是焊接在主板上的,無法更換。
電池壽命與電源管理:筆記本電腦需要考慮電池壽命和電源管理,因此可能會在高負載下降低性能以節省電量。臺式機則沒有這樣的限制,因為它們總是連接到穩定的電源供應。
具體來說,在相似價位的對比中,一臺臺式機的性能可能會比同等價位的筆記本電腦高出10%到30%,甚至更多,這取決于具體配置和使用場景。例如,對于高端游戲或專業圖形處理任務,臺式機的優勢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