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電腦里的儲存設備主要以軟盤為主,其中常用的有兩種:3.5英寸軟盤和5.25英寸軟盤。這兩種軟盤分別對應著3.5英寸軟盤驅動器和5.25英寸軟盤驅動器。
那個時代的計算機通常配備兩個軟磁盤驅動器,分別稱為“A驅動器”和“B驅動器”。當兩種軟盤插入驅動器中,計算機就會分別識別為“A盤”和“B盤”,因此,AB成為了兩種軟盤的盤符。其中,A盤主要是為3.5英寸軟盤預留的,而B盤則是為5.2英寸軟盤預留的。
軟盤的出現源于IBM的需求,他們需要一種方法來在啟動時將系統軟件快速加載到計算機中。傳統的解決方案如穿孔卡片或磁帶卷軸可能既慢又笨重,因此IBM開始尋找新的可移動存儲介質,最終發明了軟盤。
隨著技術的進步,軟盤的容量也在不斷增加。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的3.5英寸雙面軟盤,其容量從最初的875KB發展到1983年的1MB。到80年代,常用的3.5英寸軟盤容量通常為1.44MB。這種軟盤雖然存取速度慢,容量相對較小,但其可裝可卸、攜帶方便的特點使其在當時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存儲設備。
然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音樂、視頻等多媒體內容的頻繁使用,使得軟盤的容量逐漸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大約在2005年,軟驅開始慢慢從電腦的標配中移除。隨著硬盤的擴容、移動硬盤、U盤等大容量移動設備的出現,軟盤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80年代的A軟盤是計算機存儲設備的重要一員,其便攜性和可移動性在當時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容量的提升需求,軟盤最終被更先進的存儲設備所取代。
之前,我進行了Windows 98的安裝實錄,當時使用的介質是光盤,即通過從光盤啟動電腦,然后執行光盤上的安裝文件進行安裝,有興趣的可以點擊我的專欄進行瀏覽。
但是在1998年左右,Windows 98還有軟盤版的安裝盤。
有的朋友也許會說,既然從光盤安裝如此便捷,那微軟為何還要發布軟盤版的Windows 98 呢?
因為Windows 98 發行時,軟盤仍舊是計算機設備不可或缺的外部存儲介質,幾乎每一臺電腦都會配備軟盤驅動器,但是不一定有光盤驅動器。因為那時光驅的價格還是十分昂貴的,尤其對于臺式機來說,很多情況下并沒有配備光驅。這時,通過軟盤則可以滿足安裝操作系統的需求。
我以一份英文的Windows 98 軟盤安裝版來進行展示,Windows 98 的軟盤版一共有39張軟盤,包括1張啟動盤Boot Disk和38張安裝盤(編號Disk1-Disk38),在安裝過程中需要根據系統的需要來切換軟盤。我們向軟驅中插入啟動盤,正式進入安裝過程。
1、對于使用新硬盤安裝操作系統,Windows 98的安裝程序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我們可以直接完成分區及格式化操作
在硬盤大于512MB時,安裝程序會提示是否開啟大容量硬盤支持,我們選擇Yes
2、分區格式化選項確定之后,系統會重啟后自動進行操作
3、完成分區格式化后,安裝程序會提示換盤
我們將第一張安裝軟盤Setup Disk 1插入軟驅,等待Windows 98安裝程序啟動;
4、加載文件的過程同光盤安裝并不一樣,當我們點下“Continue”繼續時,新的換盤提示出現了:需要連續插入軟盤Disk 2、Disk3
5、之后,我們可以看到Windows 98的許可協議,閱讀完畢并同意后,點擊Next,然后輸入安裝序列號:
6、下面是選擇系統安裝位置,默認安裝到C:\WINDOWS目錄,這里建議不做更改
7、而在安裝模式選擇中,我們可以根據需要自定義,每一個組件是安裝還是不安裝都可以進行選擇,Windows 9X的安裝程序是非常人性化的,在以后發行的操作系統中,由于安裝原理的變更,默認安裝過程中便不支持高度自定義了。
8、剩下的是基本都信息錄入,包括用戶名、計算機名、區域等
9、新的提示出現:
“Cannot Write to Disk”,也就是說軟盤版系統在安裝的時候不僅僅是讀取軟盤內容,還會進行注冊信息保存操作,因為磁盤寫保護,所以系統無法寫入文件,這個錯誤我們直接忽略,選擇“Continue”繼續即可
10、創建啟動盤選項:
安裝過程中可以創建也可以不創建,這個功能在Windows 98的添加刪除程序中會一直存在
11、基本都設置都已結束,下面就是文件復制環境里
12、此時,我們仍需按照提示插入對應的軟盤,從Disk 1開始,按照序號一直到Disk 38
不要認為一開始已經使用過Disk 1了,這里還需要再次使用
13、如果插入的軟盤不正確,系統會提示找不到文件,并且再次提示插入正確的軟盤
14、38張軟盤,插入、讀取、退出、換盤,這項工作需要耐心細致地進行,經過一段時間,終于到了Disk 38;
注意,左下角的進度只到了91%
15、如果你認為38張軟盤依次讀取一遍就結束了,那就太簡單了。
讀取完“Disk 38”之后,系統還會提示需要插入對應的磁盤,這里會根據實際安裝的組件不同而有所區別。
以本文安裝為例,Disk 38讀取完之后,還需要安裝提示再插入20張軟盤,依次是:
Disk 6,不再需要Disk 38
16、只有這樣,文件復制進度才會到100%,系統提示重新啟動
17、重啟之后,Windows 98軟盤版安裝的狀態和光盤版一致,這是一個發現硬件,識別硬件,安裝硬件的環節。當然從此刻開始已經不再需要安裝軟盤了。
完成后系統會再次重啟
18、最后一個環節,確認時區、安裝各種快捷方式、配置系統,這里系統還需要重啟一次
19、登錄一下通過軟盤安裝的Windows 98,還是熟悉的界面
從安裝體驗來說,從軟盤安裝Windows 98要比從光盤安裝更加費時費力,而且過程中會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比如軟驅損壞,或者某張軟盤讀取錯誤,發生這種情況時安裝進程就難以進行下去了。
另外,雖然安裝盤共計是39張,但是安裝過程中實際更換軟盤的次數遠遠大于39,所以對于Windows 98來說,軟盤版的安裝介質只適用于硬件條件極為有限的情況之下。
作為一款經典的操作系統,Windows 98至今仍有較強的生命力,只要方法得當,Windows 98下幾乎可以實現想要的各種軟件功能。
本文先寫到這里了,點擊我們專欄可以閱讀更多古董電腦軟硬件文章。
個人觀點保留,禁止任何未經授權的非本人賬戶復制文章到其他平臺發布。
讓Windows 98更漂亮的Plus!版 Windows 98來襲
腦開機過程是怎樣一個原理?
我們都知道,一臺電腦是需要按下電源鍵通電之后才能進入系統,但很少有人了解在此過程中是如何引導的。
一旦按了電源鍵之后,機器就會進入一個預引導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是對處理器、內存和硬盤等硬件進行自檢,一切正常則會繼續進入引導過程。在引導過程中會首先讀取主板BIOS中的硬件設置參數并和實際參數作比較,如果符合就會進入啟動項的選擇。而硬盤啟動則是我們最常見的也是最為熟知的,除此之外系統還有U盤和網絡等方式。
主板BIOS中可以設置電腦的開機啟動順序,一般來說機器出廠時系統都會預裝在硬盤中,同時也會將該硬盤作為第一啟動項。如果之后要將系統裝在一個另外的硬盤中,第一啟動項也是可以在BIOS中更改的。同時隨著光驅和軟驅的沒落,光盤啟動和軟盤啟動也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取而代之的是U盤啟動。目前絕大部分主板BIOS都支持通過快捷鍵進入開機啟動項選擇(未來人類的機器一般是按F7,少數按F11),在該界面下可以選擇事先做成啟動盤的U盤來啟動系統或重裝系統,具體方法點擊下方圖片鏈接獲取哦。
最后要和大家說一下網絡啟動,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有這一方法。網絡啟動是通過網絡接口來啟動電腦而不依賴本地已安裝的系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網吧里每一臺機器開機后都是進入一模一樣的系統,原因就在于使用了網絡啟動,開機之后就會載入存放在服務器中的系統。這種情況一般在企業中也常見,所以為了考慮到部分用戶會將電腦帶到公司,可能有使用企業內部服務器系統的需求,未來人類的機器在出廠時也會將網絡啟動自動開啟。當然如果沒有該需求的小伙伴們也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關閉(這個功能其實并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
開機按F2(部分機型按Delete)進入bios;
選擇Setup Utility中的boot菜單;
在EFI設置中將EFI PXE 0 for IPv4的選項改為Disabled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