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Hz顯示器新高度
在電競顯示器領域,240Hz的高刷新率一直是玩家追求的極致體驗。作為這一領域的佼佼者,卓威科技日前推出了全新旗艦產品XL2546X,這款240Hz電競顯示器在諸多關鍵指標上都展現出了遙遙領先同類競品的出眾實力,堪稱240Hz顯示器的新高度。
卓威XL2546X出眾表現
響應時間是評判顯示器性能的重要指標,也直接影響著游戲體驗的流暢度。卓威XL2546X憑借獨家的OverDrive+技術,將響應時間控制在了1ms的頂級水準,比同類產品快上20%以上。這意味著畫面變化的延遲感將降到最低,玩家的每一個操作都能夠高效傳遞到游戲畫面中,操作手感出色。
色彩表現也是這款顯示器的一大亮點。它采用10bit(8bit+FRC色深和99%sRGB廣色域,色彩還原度高達Delta E<2的專業級別,比同類產品提升20%以上。無論是游戲中豐富的色彩細節,還是影視作品中精致的色彩漸變,都能呈現出極為出色的效果,帶來震撼的視覺體驗。
對比度是影響畫面質量的另一關鍵因素。卓威XL2546X擁有1000:1的高對比度,暗部細節更加清晰分明,亮部高光也不會過度發白,畫面層次感十分出色。搭配3000:1的動態對比,使得游戲中的光影變化更加自然流暢,營造出更加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同類競品遠遠落后
對比數據可以看出,卓威XL2546X在響應時間、色彩還原和對比度這三大關鍵指標上,都將同類240Hz顯示器遠遠甩在了身后。以業內知名的某款A品牌240Hz顯示器為例,響應時間為4ms,比卓威慢了3倍;色彩還原度Delta E>3,比卓威差了50%以上;對比度也只有800:1的一般水準。
在實際游戲體驗上,兩者的差距也十分明顯。比如在某熱門射擊游戲中,使用A品牌顯示器時,敵人的身影常常有明顯的重影,動態物體也會出現拖尾,影響了準確的瞄準;而卓威XL2546X則能夠把這些細節完美呈現,瞄準精準度大幅提升。再如在某Racing賽車游戲中,A品牌顯示器的色彩表現平淡無奇,賽車的細節和光影都顯得單薄;而卓威顯示器則能將賽車的光澤度、車身線條等細節無一丟失,帶來了更加震撼的視覺體驗。
無論是客觀數據還是實際體驗,卓威XL2546X都展現出了遙遙領先同類競品的實力,完全可以稱得上是240Hz顯示器的新高度。
游戲體驗升級
卓威XL2546X出眾的硬件性能,最終都是為了給玩家帶來前所未有的順暢游戲體驗。這款顯示器在流暢度、清晰度和手感體驗上,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流暢度無可挑剔
240Hz的高刷新率,使得畫面的更新速度達到了每秒240次的極致水準,比主流的60Hz顯示器快了4倍。卓威XL2546X將這一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搭配1ms的頂級響應時間,使得游戲畫面的更新速度和變化速度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對于快節奏的射擊游戲來說,這種級別的流暢度意味著玩家能夠比以往更早獲取畫面信息,從而做出更快的反應。比如在反應射擊場景中,使用普通60Hz顯示器時,玩家常常會因為畫面更新滯后而錯失先機;而使用卓威XL2546X時,每一個細微的動態變化都能被高效捕捉,做出迅速反應將變得更加從容。
對于競速類游戲來說,出色的流暢度也能帶來更加身臨其境的操控手感。比如在某Racing賽車游戲中,使用卓威顯示器時,賽車的運動軌跡變化會表現得更加順暢自然,玩家的操控輸入也能夠高效傳遞到畫面中,帶來極致手感。
清晰度視覺震撼
流暢度的提升只是卓威XL2546X給玩家帶來的一驚喜,它出色的色彩表現和高對比度,也為游戲畫面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細節感。
以某熱門開放世界游戲為例,使用普通顯示器時,遠景的細節常常會被削減,天空的漸變和云層細節也顯得平淡;而在卓威XL2546X上,遠景的細節依然清晰可見,天空的漸變色彩和云層質感都能完美呈現,給人一種視覺穿透力十足的震撼體驗。
再以某知名RPG游戲為例,使用普通顯示器時,人物的肌理細節和面部表情都顯得粗糙;而在卓威顯示器上,人物的每一寸細節都能被完美呈現,面部的細微表情變化也能被捕捉,使得游戲場景更加生動立體。
出色的清晰度和細節表現力,不僅讓游戲世界看起來更加真實夢幻,也讓玩家對游戲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和理解,從而獲得更加身臨其境的沉浸體驗。
操作手感出色
在卓威XL2546X的優秀硬件性能加持下,玩家的操作輸入也能夠高效傳遞到游戲畫面中,帶來出色的操作手感體驗。
這主要得益于它1ms的頂級響應時間。對于普通60Hz顯示器來說,即使響應時間為4ms,在畫面更新間隔16.7ms的時間里,也會產生4ms的延遲感;而卓威XL2546X的1ms響應時間,已經足夠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使得玩家的每一個操作輸入都能夠高效傳遞到畫面中。
比如在某競技射擊游戲中,使用普通顯示器時,瞄準和開火之間常常會有明顯的延遲感,影響射擊精度;而使用卓威顯示器時,瞄準射擊的鏈接則是一氣呵成,射擊手感出色。再如在某動作格斗游戲中,普通顯示器常常會讓人感受到明顯的延遲和拖影;而卓威顯示器則能夠完美呈現出瞬息萬變的格斗場景,操作輸入也能夠高效傳遞,帶來極致的操作手感。
卓威XL2546X將240Hz高刷新率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無論是流暢度、清晰度,還是操作手感,都帶給玩家前所未有的頂級體驗,堪稱游戲體驗的全新升級。
卓威科技最新推出的XL2546X 240Hz電競顯示器,在響應時間、色彩表現、對比度等諸多關鍵指標上都展現出了遙遙領先同類競品的出眾實力,完全可以稱得上是240Hz顯示器領域的新高度。憑借出色的硬件性能,這款顯示器為玩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順暢游戲體驗:240Hz+1ms的頂級流暢度,讓游戲畫面的更新速度和變化速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出色的色彩表現和高對比度,則注入了極致的清晰度和細節感;1ms的頂級響應時間,也使得玩家的每一個操作輸入都能高效傳遞到畫面中,帶來出色的手感體驗。
、前言
還記得在之前的Computex 2024電腦展上,蘇媽就強勢介紹了AMD Zen5 架構處理器,現如今,AMD Zen5 架構9000 系列的 CPU終于上市,三哥也有幸拿到了其中的R9 9900X首發評測,下面,就讓三哥通過實測來驗證一下,AMD R9 9900X的性能表現究竟有沒有當初PPT上說的那么神?
二、性能測試
AMD 9000系CPU采用了全新的外包裝,其外觀配色對比更鮮明,所以更加能夠突出主題。
AMD R9 9900X并沒有標配散熱器,所以其外包裝盒子看起來更加纖薄。
附件一覽。
AMD R9 9900X的CPU本體外觀和7000系相比差別并不是很大,依然是八爪魚頂蓋式設計。
CPU邊緣的電容均采用了絕緣膠包覆處理,這一點還是比較人性化的。
背面一覽,AMD R9 9900X沿用了AM5接口,所以該處理器除了可以搭配即將上市的X870E/X870/B850等新主板外,還完美兼容之前的X670/X670E/B650/B650E等老主板,有這些主板的老玩家有福了。
主板方面,由于目前X870E/X870尚未上市,所以這里使用了華碩 ProArt X670E-CREATOR WIFI主板,該主板刷新最新的BIOS后,即可完美支持AMD 9000系CPU。
由于該主板定位偏生產力向,所以其外包裝的線條十分簡約,同時也極具工業設計風格。
背面是主板的參數規格介紹,其中雙USB 4接口的配置即便是比起即將發布的X870E也并不遜色。
主板的附件也非常扎實。
主板的外觀也充滿了極致簡約的工業風,扎實的做工,配合簡單的線條,作為一個工程領域的用戶,個人還是很喜歡這種風格的。
主板采用了非常厚實的一體式VRM散熱片設計,配合內部的高品質導熱貼,能夠迅速釋放熱量,保障主板高效穩定工作。
主板采用8+8pin實心接針供電接口,強度更高,支持的電流也更高。
主板采用16+2供電模組設計,同時配套的電感、電容、MOSFET等原件品質都比較高。
Dr.MOS特寫,這里采用了MPS的MP86992,單顆可承受70A的電流。
主板標配四條DDR5內存插槽,最大容量可支持到192GB,主板支持AMD EXPO技術,最高可實現8000MHz+(OC)的頻率。
主板提供了大量的風扇接口,配合主板強大的散熱管理能力,能夠保障主機低溫安靜運行。
同時主板在內存插槽右下側配備了1個5V RGB接口和1個12V RGB接口。
內存插槽左下側提供了1組USB 3.2前置接口和1個采用了金屬加固的USB 3.2 GEN 2x2 Type-C前置接口(支持QC+ 60W快充)。
主板下半部分,PCH芯片和M.2插槽也都配備了大面積的散熱片,既保持了主板風格的整齊統一,又能夠大大增強散熱效果。
拿掉散熱片,可以看出,主板提供了1條高強度設計的PCIe 5.0 ×16插槽、1條高強度設計的PCIe 5.0 ×8插槽和1條普通PCIe 4.0 ×2插槽。
存儲方面,提供了2條PCIe 5.0×4 M.2插槽和2條PCIe 4.0×4 M.2插槽,這些插槽均支持便捷式卡扣設計,拆裝較為方便。
主板采用了經典的顯卡易拆鍵設計,拆裝起顯卡十分方便。
主板的一部分擴展接口位于底部,如2個5V RGB和2個SATA接口等。
音頻方面,主板配置了ALC1220P音頻芯片+音頻防護線,配合高品質音頻電容,保障了其硬件素質。
同時配合華碩獨家的雙向AI降噪技術,能夠降低麥克風輸入和音頻輸出的環境噪音,大幅度提升了玩家的聽音體驗。
網絡方面,Marvell AQtion 10G有線網卡+Intel 2.5G有線網卡+聯發科MT7922 WiFi 6E無線網卡的組合也是非常奢華的。
主板的I/O接口非常豐富,除了常用的DP、HDMI、USB等接口外,主板還提供了2個40Gbps的USB 4接口(可支持8K輸出)和萬兆+2.5G雙有線網卡。
主板背面一覽,可以看出主板的布線合理,做工也非常扎實。
下面開始性能測試,先看看測試平臺:
測試平臺主要硬件規格一覽。
先進行理論測試,這里拉來了Intel的旗艦i9 14900K進行對比。
下面是兩顆U的規格對比,可以看出,得益于大小核設計,i9 14900K的總核心數及線程數要比R9 9900X多不少。
CPU-Z基準測試,在此測試中,由于規格方面有所差距,故R9 9900X相較i9 14900K,單核性能和多核性能均有所落后。
7-ZIP壓縮、解壓縮基準測試,在此測試中,R9 9900X相較i9 14900K,壓縮和解壓縮性能均稍遜一籌。
Cinebench 2024基準測試,在此測試中,R9 9900X相較i9 14900K,單核性能終于取得了領先,但多核性能受限于規格,依然落后于對方。
V-Ray CPU渲染測試,在此測試中,R9 9900X稍微落后于i9 14900K。
LuxMark渲染測試,在此測試中,R9 9900X稍微領先于i9 14900K。
y-cruncher運算測試,在此測試中,R9 9900X不開AVX512就能打敗i9 14900K,開啟AVX512后,則大幅度領先i9 14900K。
Stable Diffusion AI成圖時間測試,在此測試中,R9 9900X的成圖速度遙遙領先i9 14900K。
Blender渲染測試,在此測試中,R9 9900X的速度也是快于i9 14900K的。
從以上測試可以看出,R9 9900X受限于核心數規模,在理論測試中落后于i9 14900K;但在生產力測試項目中,R9 9900X憑借著更為先進的架構優勢,在大多數項目取得了領先。
圖形性能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基準測試。
在該測試中,盡管R9 9900X受限于核心數規模,在物理分方面不敵i7 14700K和i9 14900K,但在顯卡分方面,卻取得了領先。
3DMARK Time Spy基準測試。
在該測試中,R9 9900X在總分和物理分方面不敵i7 14700K和i9 14900K,但在顯卡分方面取得了領先。
游戲測試。
先看1080P分辨率,在參測的8款游戲中,R9 9900X相較i7 14700K取得了4勝3負1平的成績,即便對上規格更高的i9 14900K,也取得了3勝4負1平的成績,其中在《彩虹六號:圍攻》中,相較對手的兩款CPU更是取得了超過200幀的領先優勢。
在1440P分辨率下,R9 9900X相較i7 14700K取得了5勝2負1平的成績,相較i9 14900K取得了4勝3負1平的成績,其中在《彩虹六號:圍攻》中,相較對手的兩款CPU取得了100幀左右的領先優勢。
功耗測試,得益于更為先進的架構和制程,R9 9900X相較i7 14700K和i9 14900K功耗更低,其中烤機功耗的優勢更為明顯。
烤機溫度方面(室溫29.3℃),R9 9900X經過FPU烤機10分鐘后,最高溫度也就70℃出頭,這也比i7 14700K和i9 14900K動輒100℃的溫度表現強多了,看來這一代的ZEN5 CPU徹底解決了上一代的積熱問題。
順便烤下顯卡(室溫同上),得益于顯卡優秀的散熱和機箱風道的加成,烤機穩定后,最高核心溫度為72℃,考慮到目前還在夏天尾巴,這個溫度表現還是非常優秀的。
三、其他配件介紹及裝機分享
下面介紹下此次測試用到的部分配件,同時用這些配件打造了一臺高性能主機,希望對近期有配機需求的機友提供參考。
內存選用了光威 神策 DDR5 6400 16GB×2 RGB,該內存采用海力士A-DIE顆粒打造而成,顏值出眾,性能優秀,同時還支持RGB燈效,屬于各方面都比較均衡的產品。
內存外包裝正面一覽。
內存外包裝背面一覽。
附件一覽,除了內存本體外,還附贈了神策軍介紹卡和一幅手套。
內存本體一覽,內存采用加厚鋁制散熱片設計,配合內部的銅均熱板,大大提高了導熱性能,從而進一步降低了溫度。
內存散熱片外部采用陶瓷白金屬烤漆工藝處理,配合中間的一抹黃色,看上去有一種極致簡約的質感。
另一側一覽。
內存為單條16GB規格,頻率為6400MHz,時序為CL 32 38 38 90,電壓為1.35V。
內存支持RGB燈效,其頂部采用高透亞克力冰晶導光條設計,內部配有8個獨立的燈光區域,最多可實現1680萬RGB色值,配合主板的燈控軟件,能夠給玩家帶來多彩多姿的燈效體驗。
內存的做工扎實,細節處理十分精細,配合10層PCB+10μm加厚金手指設計,能夠為玩家帶來更加優質穩定的體驗。
為了避免測試瓶頸,顯卡選擇了撼訊 RX 7900 XTX 紅魔 24G限量版,該顯卡采用AMD目前最頂級的顯卡核心打造而成,性能非常強勁,同時該顯卡做工扎實,散熱強悍,能夠給玩家帶來不俗的使用體驗。
顯卡的外包裝正面一覽。
外包裝頂部一覽,乍一看,給人一種保險箱的感覺,安全感十足。
顯卡采用三風扇設計,能夠提供不俗的散熱效能。
肩部一覽,可以看出,顯卡采用了三槽位厚度設計,同時頂部也支持RGB燈效。
顯卡采用3個8pin接口輔助供電。
顯卡的散熱器非常扎實,大面積的鰭片配合多根熱管,能夠迅速釋放熱量,保障顯卡工作的穩定性。
顯卡采用了較為厚實的金屬背板設計,強度較高,同時也能起到輔助散熱的作用。
視頻輸出接口也比較豐富,標配了3個DP 1.4個1個HDMI 2.1接口。
SSD選用了金士頓KC3000 1TB,該SSD采用群聯PS5018-E18主控,持續讀取速度高達7000MB/s+,性能表現非常強悍。
SSD采用硬質紙盒外包裝。
背面一覽。
附件還蠻豐富的,好多工具也比較實用。
SSD采用黑色外觀,正面貼了一層半高式石墨烯鋁質散熱片,能夠大大改善散熱效果。
SSD采用了M.2接口,配合新一代的Gen 4x4 NVMe控制器,能夠實現較高的性能。
背面一覽。
電源方面,采用了九州風神 黃金統治者 PQ1000G,該電源采用了最新的ATX3.1規范,支持PCIE5.1原生供電,標配壓紋模組線,支持10年換新政策,綜合實力非常強悍,實乃組建各種高端平臺的好幫手。
電源采用白色為主,輔以綠色線條的外包裝風格設計,給人一種簡約低調,綠色環保的感覺。
背面是電源的參數規格及特色功能介紹。
附件一覽。
電源標配了較為豐富的高品質壓紋線模組線,理線整潔更耐看。
電源采用較為緊湊的機身設計,對機箱的兼容性較佳,電源內部采用了較為主流的主動式PFC+半橋SRC LLC+ DC to DC架構,該結構不僅轉換效率高,而且能夠提供穩定的電流輸出。
側面一覽。
模組接口數量比較豐富,能夠滿足高端玩家的需求。
電源采用了小方格散熱孔設計,并配備了獨立的AC開關。
銘牌一覽,該電源通過了80PLUS金牌認證,12V輸出功率高達996W,占比還是比較高的。
散熱器選擇了超頻三 DS360,近期超頻三在高端散熱領域動作頻頻,從其之前推出的風冷王 RZ820的性能表現來看,超頻三逐鹿高端散熱市場的決心還是比較大的,正好這次借著9900X首發的機會,可以試試其高端水冷散熱器的威力究竟如何。
DS360采用了超頻三全新的設計元素,銀灰色的底色輔以超頻三家族化的三角幾何設計,整體的工業美感還是很強的。
背面是散熱器的規格參數表。
附件較為豐富,能夠支持A、I多平臺。
DS360最亮眼的設計之一就是這個水晶幻境冷頭了,該冷頭采用方圓相融的極簡設計,給人提供了未來感十足的視覺體驗,配合ARGB無限鏡幻彩燈效,能夠展現出顛覆傳統的視覺盛宴。
除此之外,冷頭蓋還支持智能可視化數顯,能夠實時顯示溫度,讓玩家全面感知系統運行狀態。
冷頭采用了大面積純銅底座,輔以內部的全新雙腔體水泵,能夠進一步提高效能,釋放熱量。
散熱標配了一枚高熱容量冷排,冷排芯進行了加厚處理,散熱效果更佳。
冷排上也隨處可見超頻三的家族化三角幾何元素。
散熱器標配了3把臻F5 120高性能風扇,該風扇的扇葉與扇框經過氣動聲學原理優化,在高負荷運行狀態下噪聲更低。同時風扇提供了公母串聯接口,三把風扇只需一根線即可完成連接,能夠大大簡化安裝和理線難度。
背面一覽,該風扇額定電壓為DC 12V、額定電流為0.2A,走的是靜音向設計。
機箱選擇了超頻三 星界C3 T500,該機箱采用無立柱海景房設計,“海景”視野更廣,同時結構合理,散熱出色,還支持背插主板的安裝,個人覺得可玩性還是非常高的。
機箱采用了簡約環保的牛皮紙盒外包裝。
側面是其規格參數表,從參數來看,這個機箱還是很能裝的,神馬大散熱、長顯卡都毫無壓力,玩家按照這張表選擇配件,基本上不會在兼容性上翻車。
機箱真身一覽,該機箱的前、左側板均采用高透鋼化玻璃,能夠實現270°的無柱全景視野,實乃光污染玩家的好選擇之一。
另外,機箱前臉的右下角也不忘加入一塊三角幾何元素圖案。
正面一覽,可以看出,機箱的透度確實不錯。
機箱頂部采用大面積開孔+防塵網設計,同時該區域最大可以支持到360水冷散熱器的安裝。
I/O接口一覽,基本上主流的接口也都配備齊全了,USB 3.1 Type C接口啥的也都不少。
機箱右側板一覽,可以看出,在其左右兩側都有一塊開孔區域,這樣能夠進一步增強機箱的散熱效能。
尾部一覽,可以看出,機箱采用了雙倉式設計,兩個倉位各自都有獨立的風道,互不干擾,散熱效果更佳。
機箱底部采用全金屬U型底座設計,同時配備了大面積的磁吸式防塵網。
機箱支持免工具快拆卡扣設計,拿掉側板后,可以看出,機箱內部采用了寬體大空間設計,兼容性還是非常不錯的,無論是360水冷,還是超大型顯卡(不超過40mm),都能夠完美支持。
背部一覽,機箱的電源倉和硬盤倉都設置在這一側,同時得益于雙倉式設計,機箱的背部藏線空間也是非常充裕的,無論多少線材,都能輕松拿捏。
考慮到機箱支持的風扇較多,所以這里又入手了兩盒臻F5 120用于增強散熱,該風扇為三聯盒裝,每盒裝有三把風扇,兩盒共計六把。
風扇外包裝正面一覽。
風扇外包裝背面一覽。
參數規格表一覽。
外包裝采用開窗式設計,不用完全打開就能看到里面的風扇。
附件一覽,除了提供了三把風扇本體外,還提供了三套固定螺絲。
由于該風扇和超頻三 DS360上標配的臻F5 120參數規格都是一樣的,所以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下面開始裝機,略過裝機過程,先看看成品正面效果。
得益于分倉式設計,背線理起來也很輕松。
蓋好側板,一臺高端海景房主機就這樣打造成功。
換個角度看看。
雖然這次走的是輕光污染路線,但部分配件還是支持RGB燈效的,所以這里順便展示下。
整體效果一覽。
水冷散熱器冷頭數顯及燈效展示。
內存燈效展示。
調成純白色看起來更醇厚一些。
四、總結
通過測試可以看出,AMD此次推出的新U R9 9900X還是達到了表現預期的,它以遠弱于14900K的規格,達成了和14900K旗鼓相當的單核性能,以及略勝于14900K的生產力性能,同時在游戲性能中,R9 9900X的表現也略優于14700K和14900K,可以說是非常意外的驚喜了。另外,R9 9900X也解決了上一代的積熱問題,烤機溫度非常低,加之其滿載功耗非常低,也不存在那些亂七八糟的BUG,用戶用起來還是非常省心的,個人感覺這顆U非常適合那些對多核心有一定要求,且干活之余還想玩游戲的用戶,這顆U的游戲性能十分出色,足以應付市面上的各類主流游戲。
以上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對大家配機有所幫助,謝謝欣賞!
源可以說一臺電腦的“心臟”,為處理器顯卡等主要部件,以及散熱硬盤等外部設備的運行提供電力支持,若是電源的輸出瓦數不夠,或者輸出穩定性低,很可能會造成系統運行不穩定,甚至出現藍屏重啟或數據丟失等各種問題。美商海盜船的RM系列電源產品的定位是主流級別,提供四種功率規格可選,分別是750W、850W、1000W以及1200W,綜合電腦配置與預算等因素,選了美商海盜船RM1000x電源,額定輸出功率為1000W,并通過了80PLUS金牌認證。
美商海盜船RM1000x電源采用純黑涂裝的外觀設計,頂蓋為大面積三角形鏤空,中部是美商海盜船的徽標,其配備一個135mm磁懸浮散熱風扇,共七片白色的扇葉,散熱風扇支持智能啟停功能,在中低負載時風扇會停轉不會產生風噪。
位于電源的底部粘貼了參數標簽,支持100~240V與47~63Hz電源輸入,額定總輸出功率為1000W,其中+12V額定輸出電流為83.3A,最大可輸出功率為999.6W,+5V與+3.3V額定輸出電流均為20A,聯合輸出功率為150W,下方為產品序列號,電源提供十年質保服務。
電源的后部設計了AC電源輸入接口,接口采用豎立式設計,并配有獨立電源開關,不過并沒配有風扇智能啟停功能開關按鍵,其實也無所謂由系統自行調節風扇啟停與轉速即可,下方為電源型號銘牌,位于右側為大面積三角形鏤空的出風口。
美商海盜船RM1000x電源采用全模組接口設計,對輸出接口進行大致的標注,分別配備一組28Pin主板供電接口,有六組8Pin接口可用于處理器/顯卡供電接口,六組6Pin的SATA/IDE設備接口,并未配備原生12VHPWR供電接口,不過絕大部分顯卡會配備8Pin轉換12VHPWR的線材。
電源尺寸規格為180×150×86mm,相較于標準ATX規格的140mm偏長一些,仍屬于主流水平,若是安裝在MATX與ATX規格機箱上,那么兼容性方面基本沒什么問題,若對于ITX規格小機箱來說可能斟酌一下,需要提前了解小機箱的安裝兼容性。
美商海盜船RM1000x電源獲得了80Plus金牌認證,90%轉換效率,其采用主動式PFC+LLC諧振+DC-DC結構,屬于目前主流的設計方案,還支持Modern Standby功能,可以超快喚醒并具備超低待機功耗,在元器件用料方面頗為扎實,全日系工業級額定105℃電容。
隨機配備的主板處理器與顯卡的主要供電線材有蛇皮網包裹,其它外部設備供電的均為扁平線材,線材類型與數量方面,除三腳220V電源線之外,提供一條20+4Pin主板供電線,三條4+4Pin處理器供電線,三條6+2Pin PCIe設備供電線,四條SATA設備供電線,兩條IDE設備供電線。
主要供電線均由外層由蛇皮編織網包裹,兩端均由熱縮套管包裹保護,在做工細節處理相當不錯,不過線材確實略硬,對于走線壓力增大許多,主供電接口的模組線長為610mm,CPU供電接口模組線長度為650mm,PCIe設備供電接口模組線長度為600mm+150mm,線材長度規格可滿足多數硬件平臺的使用需求。
接下來對美商海盜船RM1000x電源進行裝機測試,詳細配置如下圖中所示,整體偏向設計工作方面,所以更為注重處理器性能,選擇了英特爾酷睿i7-14700K處理器,搭配Z790芯片組MATX規格主板與雷克沙的ARES RGB DDR5 7600內存條,顯卡為英特爾Arc A750公版顯卡。
英特爾酷睿i7-14700K處理器是在十四代當中性能升幅最高的,八個性能核心+十二個能效核心,共20核心28線程設計,相較于i7-13700K處理器工藝于構架沒有調整,不過增加了四個能效核心,L3緩存也增加到33MB,功耗部分也隨之增加,滿載功耗基本能達到300W。
英特爾Arc A750公版顯卡在視頻編解碼方面具一定優勢,用于視頻編輯導出可節省不少時間,在2K分辨率高畫質設定下,能流暢運行絕大部分游戲大作,而且千元出頭的性價比足夠高,公版顯卡的默認功耗墻為190W,可解鎖功耗至228W,假如是非公版更是達到238W。
英特爾Arc A750公版顯卡共配備8Pin+6Pin輔助供電接口,使用了獨立6+2Pin PCIe設備供電模組線。不算內存條散熱風扇等設備的運行功耗,顯卡加上處理器理論滿載功耗已接近500W,在實際情況下實際功耗更高,這還不算解鎖功耗墻去超頻這類較為極端的運行情況。
先來硬件平臺的基準測試,本次使用主板默認配置,并沒開啟Intel Baseline Profile,后者會降低滿載功耗,不過性能也會略為下降,實際游戲場景的影響可以說不算大,英特爾酷睿i7-14700K處理器在R15軟件中的多核跑分為5386分,R20軟件的多核跑分為13297分,至于R23軟件的多核跑分為34514分,單核成績為2100分。
在3DMark基準測試軟件中的Time Spy項目總得分為14076分,其中圖形單項得分為13222分,CPU單項得分為22208分,若是按照這個Time Spy項目測試成績來看,英特爾Arc A750公版顯卡的成績已經超過RTX4060逼近RTX4060Ti的性能水平。
顯卡驅動程序的更新確實很勤快,接近十天會更新一個新版本,而且會針對不同游戲進行優化,接下來測試在游戲場景中的表現,在《極限競速:地平線5》中設置2K分辨率分辨率并采用預設超高畫面設定,關閉抗鋸齒效果與XeSS超級采樣效果,實測平均幀率為79FPS。
在《賽博朋克2077》游戲中同樣設為2K分辨率,并采用預設高畫面設定,并手動關閉Intel XeSS超級采樣效果,實測平均幀率為59.83FPS,最小幀率為53.36FPS,游戲流暢度完全沒有任何問題,若是開啟XeSS超級采樣后,平均幀率會提高至72FPS。
接下來對處理器與顯卡進行一個小時的壓力測試,處理器利用AIDA64軟件進行FPU單項壓力測試,而顯卡解鎖功耗墻到228W后,并使用Furmark軟件進行壓力測試,并利用監測軟件記錄CPU Package與GPU核心功耗兩項數值,此時處理器的滿載功耗約為290W,顯卡的滿載功耗為228W,兩者總功耗超過518W。
最后利用功耗儀測試整機運行功耗狀態,分別在待機、游戲與雙烤三種狀態下功耗表現,在待機模式下整機功耗約為114W左右,主要是Arc A750顯卡的待機功耗略高,在游戲時的整機功耗大概能到420W,假如在雙烤狀態下整機功耗最高也可達724W,還有很大的功率去應對更高階的硬件。
總評:
美商海盜船RM1000x電源有著1000W的額定輸出功率,在面對i7-14700K處理器的配置毫無壓力,充足的功率余量在應付瞬時高功耗場景時更加從容,也為后期配置升級留出更大空間,廠商提供了10年質保服務,可持續發揮更多的光和熱,電源采用主動式PFC+LLC諧振+DC-DC主流的高效方案,以及全日系高品質電容,并通過80PLUS金牌認證,在50%負載狀態下轉換效率可達93%,靜音表現不錯,在游戲時散熱風扇處于停止狀態,僅在高負載時會介入主打散熱,所產生的噪音也很小,在其他配置方面,隨機附帶足夠的模組線可供自行搭配,主要供電模組線的外層由蛇皮編織網包裹,還有熱縮套管加固保護,雖然線材算不上柔軟,在布線上需要稍微給點力,但使得線材具備足夠堅韌度,無需擔心機箱邊緣剮蹭而造成破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