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已獲得作者授權,文中言論不代表乙迷觀點。
作者:烏鴉坐飛機
作為一個一個耳機發燒友,這個問題可能不算是問題。然而對萌新來說,這可難倒了,這種有點像RGB風格的放大器與市面上普通的放大器有什么區別?這些像電燈泡一樣的管子插上去真的能改善或者提升音質嘛?
嗯!沒錯,這就是提升音質用的,是很多燒友口中的膽機。只不過不像現在的耳放核心部件晶體管運放體積都更加的小巧,都是直接焊接在電路的PCB板上了,置放在金屬殼里面,而相對更加古老的電子管這一類的產品,因為體積的原因大都是外露出來的。
也許因為年齡差異,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電子管,對這個像燈泡一樣的東西,不知曉是干什么的?其實它是一種早期的電信號放大器,以前使用在發報機、收音機、電視機等電子產品中。
(當然就在一些軍事領域,譬如俄羅斯的部分戰機里面也依然使用,比如著名的6922這個型號的電子管就曾經在米格29當中應用),它的作用與現在的晶體管運放一樣,都是將信號進行放大,或者在電源部分進行整流。
1、外觀上的差異:
在外形上,電子管有一層玻璃罩,為電字元件提供了真空的環境,所以在通電的時候如同小燈泡一樣發光發熱;而晶體管則不然,而晶體管則看起來比較簡單,是由半導體制作而成的,晶體管利用電訊號來控制自身的開合。
2、工作原理上:
在功能上,電子管和晶體管也有著巨大的差別,電子管的功能主要是擴大音響設備的功率,是一種信號放大器,功能比較單一;而晶體管則是一種多功能的電子器件,能夠集整流、信號調制、擴大功率、穩定電壓為一體,功能齊全。
電子管放大器是在高電壓、低電流狀態下工作。末極功放管的屏極電壓可達到400-500V甚至上千伏,而流過電子管的電流僅幾十毫安至幾百毫安。輸入動態范圍大,轉換速率快。
晶體管放大器是在低電壓大電流下工作,功放級的工作電壓在幾十伏之內,而電流達幾安或數十安。電路設計上多采用直耦式(OCL、BTL等)無輸出 變壓器 電路,輸出功率可以做得很大,可達數百瓦,各項電性能都做得很高。
3、使用壽命上的差異:
電子管會隨著反復使用,某些技術指標明顯下降,會出現慢性漏氣、等燈絲老化的情況。而晶體管及集成電路的壽命是電子管的100-1000倍,晶體管使用時不需要預熱,一開機就能工作,體積比較小,耐沖擊,耐震動。而電子股在使用時需要預熱,而且整機來說相對體積笨重。
4、類比一下:
就像燃油車和電動車的區別,膽機像燃油車,石機像電動車。雖然這兩者聲音風格不同(工作原理不同),但都是可以通過工程師調出來的(明顯的加速推背感),只不過不同的方法,實現的難易程度不同罷了(獲得推背感要花費的價錢)。
總之:電子管放大器大多是采用分立元件、手工搭線、焊接,效率低,成本高。而晶體放大器多是采用晶體管和集成電路相結合方式,廣泛使用印刷電路板,效率高,焊接質量穩定,電性能指標高。
雖然電子管在制造與電器指標上與現在的晶體管比起來有些陳舊,但后來人們發現,電子管在音樂處理上有著獨特的魅力,聲音柔美耐聽,音質明顯優于晶體管功放,因此廣受HiFi發燒友的青睞,膽管功放又得以快速發展,一些歐美老牌的電子管廠依舊興盛不衰,而某些已經停產的稀有電子管也因此身價不菲。
所以仍有很多發燒友,為了追求膽味,更溫暖的聲音,追求更自然的聲音而選擇了膽機。現在的旗艦級、或者頂級"天花板",像大奧二,都在使用了電子管耳放驅動旗艦耳機,獲得完美音質。
雖然電子管相比晶體管,是一款比較陳舊的東西,但很多人,特別一些極有經驗的老燒都對其趨之若鶩,其實都是因為追求那份"膽味",但對于"膽味"到底是什么?其實從電氣指標上來說本質就是一種諧波失真帶來的感受。簡單來說,就是"膽機"出來的聲音會更討耳一些,聲音更自然寬松一些,色彩更飽滿一點,相對于晶體管機雖沒有那么犀利,但色彩就如同人眼所見,自然,原汁原味。
Tips:因為工作原理的關系,電子管在電信號放大的時候,會產生偶次諧波失真。這種失真,類似于我們音樂廳里面的一種反射聲,這種偶次的諧波多,會讓人好像聲音密度高,有味道,其實我們以前的喇叭或老的磁帶機,諧波也是很多的。適當的偶次諧波失真可以帶來很多燒友口中的"膽味"
1、儲備功率與過載失真,電子管更小
一般來說,耳放的動態范圍應基本做到120dB,這樣才能滿足聲響從輕微到高潮頂峰的需要,輸出的聲音不會被削波,所以要有足夠的儲備功率。
如果音頻電壓的動態范圍為3:1,因功率與電壓平方成正比,所以其功率動態范圍即為9:1。也就是說功率為90W的功放,要達到高保真放音只能開到10W。
因此,晶體管放大器需要有很大的儲備功率,才不會出現過載,一旦過載,其失真幾乎成垂直線上升,嚴重時能損壞晶體管。而電子管放大器抗過載能力遠比晶體管放大器強。
如發生過載,其音樂信號巔峰只是變得比正常波形滑,聲音聽不出有多大程度的變壞。而對晶體管放大器來說,此時將出現削波,音質明顯變壞。
2、電子管的音質聽感明顯優于晶體管
上文提到的以及一些燒友中口傳但未提到的種種原因,晶體管功放聽起來高頻、中高頻有偏多感覺,低頻感覺偏少,晶體管功放聽起來聲音較硬,特別是低頻聲不夠柔和,而高頻聲又顯得尖刺、發燥,聽起來有時感到高頻段存在著交越畸變。當頻率增高而音量又很大時,這些現象就更加明顯。
但晶體管的動態大、速度快,特別適宜于表現動態大一些的音樂,像至于表現槍炮和鼓聲、銅管樂器更優于電子管了。電子管的音質總的來說是柔和動聽,具體一點說,電子管低頻聲柔而清晰,高頻聲纖細雨而自然,當然表現人聲是其強項,也因此更有味道。
相信不少朋友都已經對膽機產生了興趣,并在網上檢索了很多關于膽機方面的知識、信息。也看到了不少不同的觀點。下面對網上的提問較多的問題,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筆者在咨詢了專業人士之后,總結了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膽機特點是:聲音甜美柔和,溫暖耐聽,音樂感好,氛圍好;其缺點是對高頻的瞬態響應、解析力不如晶體管功放,聽一些交響樂之類的歌曲尤為明顯。
2、石機特點是:動態大、速度快,解析力高,推動力強,特別適宜于表現動態大一些的音樂;其缺點低頻聲不夠柔和,而高頻聲又顯得尖刺、發燥。
3、膽石結合是:將這兩種功放電路的優點結合起來,達到理想的音樂效果,相比純膽機,膽味沒那么濃,但是解析力,瞬態響應速度比純膽機好不少。
既然膽機的優劣,大家已經基本了解,那…是時候下單種草了。本次由價格區分(從低到高)列舉了幾款電子管耳放,做出佳選推薦。
(HIFI器材玩法多樣,如有錯誤歡迎探討)
百元玩具——神燈GOVIBE VOLANTE— 649元
推薦理由:精致小巧的12AU7電子管,像一盞燈微微矗立在桌面上,一個紙杯大小的體積,宿舍、辦公桌下絲毫不占用空間,自帶解碼功能,連接電腦、手機即可聆聽,適合搭配較難驅動的動圈、圈鐵耳塞聆聽。
入門桌面——乂度 TA-10— 1830元
推薦理由:前膽后石結構,使用了12AU7電子管,AKM4490解碼芯片,硬解DSD的解碼耳放一體機,千元價位就擁有2000mW@32Ω的大推力,適合搭配森海HD6系耳機,入門體驗"膽機"的味道。
開始發燒——凱音 HA-1A MK2— 4680元
推薦理由:是耳放也是前級,2200mW@600Ω的強勁推力,沒有推不動的耳機。使用了2顆俄羅斯EL84EH電子管,更具膽味。近20斤的重量也代表了其用料的扎實,5K檔次受到了眾多專業發燒友的認可。
旗艦體驗——Woo Audio WA22— 16500元
推薦理由:入手先換管,真正的開始體驗膽味"膽味"。作為旗艦耳放,搭配旗艦級HIFI耳機基本是信手捏來,中意這款的基本都會不是筆者這樣的小白了。一步到位,退燒之選。
終結之選——凱音 HA-300— 22800元
推薦理由:國內膽機"天花板"。作為耳放,HA300的驅動力直接驅動無源書架音箱沒有任何問題。經典300B電路,一機兩用,既可以推好旗艦大耳又能玩轉書架箱子。原管下,聲音直白而柔潤,讓旗艦耳機的表現更加淋漓盡致而誕生。
最后,筆者也是萌新;以上內容如有錯誤或不妥之處,歡迎指正、探討。
買一套音響系統的理由很簡單,無非是希望下班或周末在家,自己(和家人朋友)能聽聽喜歡的音樂,同時又不耽誤聊天或做別的事情。疫情之下,這種有點私人化,又能多人共享的居家娛樂活動,還是挺值得投入的。
趁著開春季,我們便為各位想買音響系統,又不知從何下手的朋友準備了這份入門版的選購攻略,以下是與入門級桌面音響系統選購和使用相關的十個問題。
音響系統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但將使用場景限定在“桌面”之后,能被歸類到其中的音響產品/組合自然而然具備某些特征,比如產品的體型都比較輕巧,音箱多是桌面/書架音箱,能被放置在一般大小的桌面上。為了盡量少占空間,系統配置也要簡潔,因此功放基本是合成式、多功能設計。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腦海中已經浮現出了一套桌面音響系統的雛形。沒錯,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桌面音響系統仍是由無源音箱、合并式Hi-Fi功放和CD播放機組成。但在此基礎上,又演變和分化成許多針對不同音源、滿足不同功能的音響組合/套裝。
如果你仍然傾向于較為傳統的搭配,那么只需在預算范圍內選擇自己喜歡的音響品牌即可。相反,如果你有著更多樣的播放需求,預算又有限的話,那么在選擇桌面音響系統時,一方面要慎重一些,不要被眼花繚亂的功能迷惑,另一方面要打開思路,擴寬眼界,才能挑選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組合。
首先要理清自己常聽或想聽的音源是什么。舉個簡單的例子,不聽CD唱片,則買CD播放機毫無意義。功放內置唱放、支持FM收音功能、讀取TF卡等固然是賣點,但你真的需要嗎?假設你平時打交道的只有流媒體音樂,組建音響系統的目的是重播更高品質的流媒體音樂,那么你應該集中精力和金錢,選購解碼能力更強、支持更高音頻規格的流媒體播放機或DAC功放一體機,以及聲音品質更好的音箱,而不是浪費在一些可有可無的功能上。反過來說,對流媒體音樂不感興趣,只聽CD碟片也是同樣的道理。
那么,什么情況下你會需要一臺多功能的一體機或功放呢?當你愛好廣泛的時候。舉個例子,你的家里有一些CD碟片,并有持續購入CD碟片的想法,與此同時,你還想將流媒體音樂、黑膠唱片收入囊中,閑來無事,覺得聽聽FM收音機也不錯,甚至希望這套系統可以改善電視的音質。簡單來說,在音質和功能之間,你更偏向于后者。別問為什么不能兩者都要,這不是幾千元預算能滿足的事情。但是,選擇得當的話,還是可以找到基本符合你需求的音響組合。
之前我們在許多專題文章中,都提到過“黑膠復興潮”,也推薦過不同級別的黑膠唱機。目前市面上多便宜的黑膠唱機都有,組裝一臺黑膠唱機也只需不到10分鐘的時間,有些黑膠唱機甚至不需要組裝,本身就是是自帶音箱的一體機,還支持藍牙功能,能連接手機播放流媒體音樂,輕而易舉地就將模擬和數碼音樂融為一體。要是圖新奇,就想玩一玩黑膠,這種一體機隨便買,基本不會相差太遠。
不過,要是你對音質有一定要求,想認認真真地聽聽黑膠音樂,首選就不應該是這些一體機,而是知名品牌的入門級黑膠唱機,售價肯定上千,但品質有一定保障,造型時尚靚麗,配件齊全,組建簡便,有些自帶功放,可以直接通過有線無線方式,連接功放/音箱使用。還有一些配備USB輸出接口,可以連接電腦,將黑膠唱片的內容轉換成數碼格式保存。
買一臺自帶唱放的黑膠唱機,再搭配一對有源音箱,就能同時滿足你聽流媒體音樂和黑膠音樂的需求。如果唱機不帶唱放,那么搭配帶唱放的有源音箱也一樣。通常情況下,大多數有源音箱還會配備光纖、RCA、AUX和USB等接口,方便你按需接入不同的信號源。
當然有。雖然沒有黑膠復興那么聲勢浩大,但膽機也迎著復古潮流重新進入了大眾市場。和當前現代化晶體管放大器相比,它在工作時電子管會發出暖黃色的微光,擁有更加甜潤柔美的音色,即傳說中的“膽味”。相對應的,膽機的輸出功率較小,驅動力非常一般,不好搭配音箱。選購一臺純粹的膽機,也意味著要放棄數碼功放的豐富功能和接口。
順著這個邏輯,再結合黑膠的情況,各位大概就能想象目前入門級膽機的樣子。前膽后石的設計是這類膽機的最大特色。也就是說,由電子管負責前級放大,晶體管充當驅動音箱的主力,從而揚長避短,讓喜歡膽機音色的朋友無需太顧慮推動力的問題。放心,膽機該有的儀式感還是有的,通電之后肯定可以看到電子管發出的暖光。
一般來說,這類膽機功放會同時支持藍牙功能,配備光纖、同軸、AUX、USB等接口,甚至支持FM調頻收音功能。有些品牌推出的套裝中,還加入了一臺同品牌的CD播放機,方便你一次性全套買齊。
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桌面音響系統多選用桌面/書架音箱。箱體和單元的限制,讓音箱實在無法重播出能量強勁的低頻效果。日常聽聽音樂的話,能有相對均衡的三頻表現其實已經夠用。問題是看電影和打游戲時,會感覺隔靴搔癢,不夠過癮。在買桌面音響系統之前,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要不就轉道去買Soundbar系統,要不就考慮組建一套2.1系統,即外接一只低音炮。
方法很簡單,留意功放和有源音箱有沒有配置低音炮輸出接口,有的話,再選購一只和音箱同品牌、同系列的有源低音炮就行了。低音炮的價位、規格、尺寸都由你自己決定。或者,你也可以直接選購一套“有源音箱+低音炮”的組合。不少音響品牌都推出了類似的套裝。低音炮的體型不大,到時放在桌子下方即可,不用擔心占據太多空間。
PC是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的首字母縮寫,顧名思義,PC-Hi-Fi即用個人電腦作為主要信號源,來組建Hi-Fi系統的意思。對于使用桌面音響系統的用戶來說,預算和空間有限,很多時候不想再額外添置CD播放機或其它的信號源設備,便打起電腦的注意,用CD捉軌的方式將音樂文件保存在電腦上,或直接登錄Apple Music、TIDAL、Qobuz等流媒體音樂平臺和音樂網站,在線播放和下載高品質無損音樂。
以上都容易實現,問題在于如何將電腦和功放連接起來,充分發揮高品質音樂的潛力。這個時候就要看功放是否配備PC-USB(Type-B)接口,以及這個接口支持多高的音頻規格了。目前一些中高端功放可以支持高達24bit/384kHz MQA和32bit/384kHz PCM格式。幾千元價位的入門級功放則基本能支持24bit/192kHz規格。使用時,用USB線將電腦和功放連接起來,并選用功放的DAC進行解碼播放即可。
其實大部分Hi-Fi功放都不配備HDMI接口,因為沒有連接電視的需要。但有些廠家考慮到用戶會將桌面音響系統放置在客廳,電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主要音源之一,因此貼心地為功放或一體機配置了一個支持ARC(Audio Return Channel)音頻回傳通道的HDMI接口。
這個接口的作用在于讓電視和功放/一體機之間的連接變得更簡單。以前你用功放傳輸HDMI信號給電視,同時想把電視的音頻信號傳回功放,需要在電視上找到音頻輸出口,再接一路線給功放,有了支持ARC功能的HDMI接口之后,只需通過一條HDMI線,就能回傳電視的音頻信號了。
早在2019年,藍牙技術聯盟就發布了藍牙5.1版本,但目前多數影音設備采用的最新版本還是藍牙5.0。相比于前代藍牙4.2版本,藍牙5.0在無阻擋的條件下,傳輸距離可達300米,帶寬是原來的2倍,且功耗更低。如果你非常依賴藍牙功能來傳輸手機的流媒體音樂,那么要特別關注音響系統的藍牙版本和所支持的壓縮編碼/解碼格式。
另外,藍牙功能也分輸入和輸出。有些黑膠唱機或功放的藍牙功能主要起配對和傳輸音頻的作用,能將音樂傳輸給音箱或耳機。有些功放的DAC部分則只給藍牙功能服務。在購買產品前要了解清楚。
排除產品質量問題,最常出現的情況如下:
*CD機不支持播放SACD碟片,而你播放的剛好是SACD碟片,兩者非常相似;
*功放沒有切換到準確的信號源,比如你要播放的是CD碟片,但功放的播放源選擇的是BT藍牙;
*音箱線和的接線端的連接出現問題。
和環繞聲/全景聲音響系統相比,兩聲道Hi-Fi系統的擺位算得上簡單,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音箱與墻壁的距離
很多桌面/書架音箱為了增強聲音的能量感,背面板會配備倒相孔,記住千萬不能將音箱貼近墻壁,這樣重播出的聲音會變得發悶渾濁。建議音箱與后墻/側墻之間留出20-50cm的位置,并擺放在堅固的桌面上,以免發生嚴重的共振。
*音箱與音箱的距離
受箱體和單元等硬件條件的限制,大部分桌面/書架音箱更適合小空間、近距離聆聽。兩只音箱的距離最好保持在1.5-2m之間,且擺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不可一高一低,一前一后。
*人與音箱的距離
考慮到高音具有較強的指向性,建議音箱擺放的高度,能使高音單元與聆聽者的耳朵保持水平,并將箱體向內旋轉一定角度,讓音箱朝向聆聽者。音箱的前方不可有遮擋物,以免對聲音造成干擾。
為一個喜歡聽音樂的人,本人對音質一直都有一些追求,無論是出門聽藍牙還是開車聽音響,以及辦公時聽的桌面音箱或者頭戴耳機,音質這個東西一旦聽過更好的就回不去的感覺,于是乎在音頻的路上漸行漸遠,前不久被種草,入手了一套靜電耳機套裝,自此,也算是在平民頭戴耳機上“畢業”了,有的人會說:還有更貴更好的呢?這個就要看個人的經濟條件而定了,其實想追求終極聽感,大幾十萬的音頻設備有很多,但是超過自己的承受范圍就沒有必要了,畢竟音樂是愉悅人心的。
聽了一段時間的靜電耳機,每天在辦公桌前帶著一個碩大的頭戴耳機,還是有些悶的,另外有時要拍照,不能戴著它來回走動,靜電耳機又寬又扁的線材不是那么服帖,心里開始長草,想著把電腦的音箱升個級,其實升級電腦桌面音箱很簡單,選擇也很多,其中最簡單的就是直接購買品牌的電腦桌面音箱,像:BOSE C50、SONY CAS-1、惠威M200MKII等等,都是簡單省心的升級方案,但是喜歡折騰的我是不安于直接購買這種隨大流兒的設備的。
一直對膽機這個東西比較感興趣,對膽機最初的印象就是一個插著燈泡能發聲的功放,其實還真就是插著燈泡發聲的功放,于是開始研究桌面膽機,一查這個領域還真有不少的玩家,發燒的甚至DIY膽機,但是個人認為,這種聲學的東西,自己DIY的不可控性很大,因為自己沒有實驗室那么專業的調音設備,如果自己DIY的話走的彎路一定很大,最終的成果如果不能令自己滿意就白折騰了,查來查去,膽機的價位也是從幾百到幾萬都有,最終看中了一個價位比較親民的牌子:諾普聲,最終選擇的型號是MS-50D。
選擇它一是因為這款是這個牌子里最貴的膽機了,二是燈泡最大的款式,畢竟自己是個外貌協會,更大的燈泡,看起來更“發燒”一點,實際用起來也的確很發燒,大燈泡散發熱量驚人,冬天能當暖爐來用。
與之匹配使用的音箱需要選擇哪種無源書架音箱,其選擇品牌也很多,個人喜歡黑色外觀,一般的書架音箱都是復古原木色外殼的,作為一個科技控,木頭的顏色和我的桌面多少有些不太搭,選來選去,最后選中了JBL ARENA130這對書架音箱,因為“它是黑色的”,僅此而已,這時有的小伙伴要問了:買音箱你不看音質的嗎?這里我只能這么回答:首先我是外貌協會,黑色是我的選購目標,其次,這樣的音箱效果一定比我之前幾百塊的電腦音箱要好上很多,所以,與其查各種論壇、翻看毒文來浪費時間,不如直接買一個看起來舒服的。
音箱是帶罩子的,但是到貨以后我就把罩子拆掉了,直接裸露出喇叭,看起來機械感更強。這是音箱帶著罩子時的樣子,是不是看起來臃腫又平平?
拆下罩子能看到兩個不同的發聲單元,一個主喇叭,上面是高頻喇叭,外殼也是木頭材料的,只不過是黑色漆面的。
背面是低音單元,以及無源音箱的音頻連接頭,正負極用紅黑來區分,按照顏色來接就不會錯。
連接音箱的線材其實挺重要的,好的線能盡量減少信號傳輸時的損耗,這樣聲音才能得到更好的還原,所以直接購買了升級的專用音頻連接線,與功放一端連接的是“香蕉頭”。
功放后面設了6個連接柱,剛開始一頭霧水,看了說明書才了解,是推不同阻抗音箱時,正極接不同的線柱。
另外一端是與音箱接頭匹配的“叉型”接頭,線材很粗壯厚實,長度大約2m左右,這個長度能滿足日常的桌面布置需求了。
再回過頭來看膽機,膽機有雙路的輸入插頭,能支持兩個不同輸入設備的切換,同時帶藍牙功能,可以藍牙連手機,這樣一來,這一個功放就能承擔整個桌面上設備的聲音播放需求了,首先是播放器,前端用的是無損播放器,聲音質量更好一些,聲場以及細節的表現都比電腦連接要好很多,所以,追求好音質,建議前端還是用一些比較專業的無損播放器比較好,音質提升明顯。
這里需要注意的也是線材,連接線最好是支持平衡輸出的那種,我用的是訂制的那種無氧銅編織平衡線,規格是4.4mm音頻轉蓮花。
與電腦連接,因為電腦沒有升級專業聲卡,只有3.5mm的音頻插口,使用的就是一般的3.5轉蓮花的音頻線,因為電腦輸出的音質一般,能夠滿足日常聽感需求即可。
通過面板上的轉換旋鈕,就能切換輸入音源,AUX-1、AUX-2以及藍牙輸入。
另一端對稱的旋鈕是音量控制旋鈕,金屬的面板,比較容易留下指紋,作為一個強迫癥,我會經常擦拭面板上殘留的指紋以及灰塵,是經常擦、經常擦。
至于燈泡插座面板上面,更是需要經常清灰了,兩面的面板,稍稍有一些灰塵就十分明顯。
本著試試看的原則,用力拔了拔前面的燈泡,沒想到,這些燈泡是能夠拔下來的,其實,想要不同的音色,可以通過更換不同的燈泡來實現,這個到現在還沒來得及折騰,日后有空可以試著更換一套燈泡來試試看,能不能聽出不同的音色來。
其實管它們叫燈泡并不準確,它們實際叫做“真空電子管”,它們其實算得上是古董級的物件了,是半導體發展之前,通訊行業的主力器件,真空電子管的特點是抗輻射能力強、線性放大區域寬,所以應用在音頻上,有著先天的優勢,缺點就是體積大、發熱高。
每個電子管底部都是8個插針,并且都有編號,這么來看,插入的順序應該不能錯,好在中間的支柱上有一塊凸起,對應插座端有一塊凹槽,對上這個凹槽才能插進去,順序自然就錯不了了。
面板上用“V1、V2、V3”標注了需插入不同的電子管,具體的型號以及區別和作用沒有深入的研究,待以后有時間研究明白再和大家分享。
最后來談談聽感吧,與之前的幾百元桌面電腦音箱比,音質是有質的飛躍的,但是和靜電頭戴耳機比解析力,聽細節,這種桌面的HiFi音箱還是遙遙不及,如果想要聽感差不多,估計再花好幾萬才能行,但是使用無損播放器播放高格式無損音樂,已經能夠滿足對音質有一定追求的我的,同時日常使用電腦玩游戲,聲音的還原真實度以及沉浸感,都不是一般的電腦桌面音箱能比的,不開電腦時,單獨的打開功放調節至藍牙模式,又能用手機聽聽歌,就是感覺它上面插著的5個電子管壽命一定不那么長,具體需要更換的時間需要查一查,但是成本好像并不貴,幾十元一個電子管,不到五千元的成本,桌面音箱聽感全面升級,又是比較有個性的膽機功放,目前每天使用感受還不錯,分享給大家,希望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