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對于音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已經不僅是能出個聲就行了,他們對于品牌、功能等方面也都以前更講究。音箱的聲音要HiFi,品牌要高端,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愿意花更多的錢買更好的音箱。
但是據我觀察,身邊很多人對于音箱怎么擺放這件事并不太清楚;要知道,正確的擺位可以帶給你更好的聽感和定位感,這不是玄學,而是能夠切實體驗出來的。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你家的桌面HiFi音箱到底該怎么擺。
2.0音箱怎么擺
讓我們先從2.0音箱開始吧,它的擺放首先要考慮的是距離,即:音箱與墻面的距離、左右箱之間的距離、人與音箱的距離。首先說音箱與墻面的距離,目前市面上大多數2.0音箱的倒相孔都采用后置,因此建議大家將音箱與后墻面和側墻面的距離保持在15CM—30CM之間,以保證音箱工作時低頻聲波的拓展,拓寬低頻下潛與量感,使聲音聽起來更飽滿。切忌將音箱緊貼墻面擺放,這樣會給低頻和聲場帶來負面影響。
↑點擊看大圖↑:喇叭尺寸與擺放距離和房間面積對照表(圖源exound.com)
關于左右箱之間的距離,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它需要考慮桌面大小和音箱喇叭尺寸的大小?,F在市面上主流音箱喇叭尺寸大約在4—6寸之間,桌面的長度一般為1.5、1.8、2.0米,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左右箱之間的距離在1.5—2.0米之間都可以,在這里也推薦大家多聽多嘗試。
人與音箱的距離,不知大家是否聽過“正三角形擺法”,首先將左右箱分別向內旋轉一定角度(盡量讓喇叭面向耳朵的位置),讓高音單元與耳朵保持水平位置(可以獲得最佳的指向性),人的位置與左右箱的距離可以保持一致,使之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這種擺法的好處是,能夠讓你獲得更準確的聲音定位和人聲結相,這種擺法就叫做正三角形擺法。
注意,如果你的室內/客廳空間比較大,強烈建議將音箱搭配專用支架擺放(擺放方法可參照上文),因為如果把音箱放在隔板等不太堅固的物體表面上會產生共振,也就說當音箱低頻震動時下面的物體也會震動(尤其是在大音量下),反而會帶來雜音,三頻也都會受到影響。
2.1音箱怎么擺
關于2.1音箱,我們可以簡單把它理解為在2.0音箱基礎上多加了一個低音炮,經常在家里看電影和玩游戲的朋友對于低音炮一定都很熟悉,有了它我們才能得到澎湃震撼的低頻以及酣暢淋漓的影音游戲體驗。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經常會看到很多用戶都把低音炮擺放在桌面上,雖然低音炮本身并沒有指向性,但在大音量下,還是會無法避免共振,使低音變得渾濁。
(圖源exound.com)
那么低音炮到底該怎么擺放呢?這里建議大家把它擺放在地面上或是電腦桌的下方,由于低頻沒有指向性,所以擺放非常自由(注意盡量避開地毯、榻榻米等柔軟介質);另外,除了前置倒相孔不用考慮與墻面的距離,倒相孔在后面或側面的低音炮在擺放時,至少要離墻壁20CM以上的距離,這樣擺放的好處是可以減小駐波干擾。
低音炮擺好后,左右兩個衛星箱的擺放大家就可以參照上面2.0音箱正三角形法進行擺放,筆者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5.1音響怎么擺
5.1音響應該說是看電影和玩游戲的最佳選擇,它可以帶來更加逼真的環繞立體聲音效。5.1音響由1個中置音箱、1個低音炮和4個環繞音箱(分為左右兩個前置音箱和左右兩個后置音箱)共同組成,位置擺放好了,可以得到影院般的震撼音效。
低音炮的擺放方法筆者剛才已經給大家介紹過了,下面談談中置音箱。中置音箱主要負責中頻/人聲部分,因此正確的擺位很重要。理論上來講,把它擺放在電視柜最中間的位置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盡量將中置音箱擺放在比較靠上的位置(與耳朵保持水平高度為好),因為中頻及高頻的指向性比較強,與人耳成水平角度可以得到更準確的聲音定位和人聲結像。
最后是4個環繞音箱的擺放,首先,左右兩個前置音箱還是參照2.0音箱的擺法,左右兩個后置音箱的擺放則需要一定技巧。既然購買了5.1音響,你的客廳面積一定也要夠大,兩個后置音箱的位置需要擺放在與兩個前置音箱相對的位置上,這樣才能形成一個5.1環繞聲場。如果室內空間小不便于擺放專用支架,這里給大家的建議是可以將兩個后置音箱掛墻安裝(高度與前置音箱保持一致),同樣可以帶來不錯的效果。
總結: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了2.0、2.1和5.1音響的擺法,希望能給新手小白帶來一點點幫助。其實音箱的擺法有很多種,具體還要看家里的空間結構,我們在這里也推薦大家可以多嘗試。聽感是很主觀的感受,也許我覺得好聽的不見得你也喜歡,所以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對和錯,只有多嘗試才能得到令自己滿意的效果。最后為大家各推薦一款備受用戶好評的2.0、2.1和5.1音響,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波。
什么要加個低音炮?是不是超低音單元越大越好?低頻糊成一片怎么辦?低音炮相位怎么調整?本著實用的目的,筆者不談太多理論、技術的問題,直接就朋友們疑惑或者遇到的問題來解讀一番。
▌為了還原逼真的多聲道音效,低音炮不可少
不論是早期DVD內建的Dolby Digital、dts,或是目前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Dolby True HD、DTS:X、dts HD音效編碼,都有規劃獨立的超低音聲道,也就是說在這些正規的多聲道音效編碼的規范之下,都必須配合一支或一支以上的主動式超低音喇叭,才能展現出影音軟件當中應有的中、低音頻段。
▌不要以超低音單元的大小判斷低音炮的好差
許多用家認為,超低音喇叭上頭所配備的單體尺寸一定是越大越好。其實這個問題牽扯到超低音本身的驅動功率、箱體的型式、單體的效率與瞬時表現等因素。大尺寸單體固然能夠以更大的面積來推動空氣,進而產生更具份量的低頻,但大單體擁有遠比小尺寸單體更重的音盆重量,想要將它推出更強的低頻,在放大電路部份首先得具備更強的輸出功率。
再者大尺寸單體的瞬時表現往往不比小口徑單體,因此在低頻傳遞時的速度感部份,與較小口徑單體相比之下往往顯得不夠迅速,甚至會產生聲音“拖尾”的現象。因此采用大尺寸單體的超低音多半只提供更大的低頻份量,在速度感部份可就無法像小口徑單體那樣的輕盈敏捷。
依照這樣的單體特性,曾經有廠商在一只音箱上頭,利用多個小口徑低音單體排列成與大口徑單體相同甚至更大面積的超低音喇叭,借由小尺寸單體較好的控制力與瞬時表現,加上多個單體排列成與大單體相同的空氣驅動面積,形成速度快、且能夠產生與大口徑單體相同能量的完美超低音喇叭。但這樣的超低音喇叭在單體、箱體與AV功放等都得相當考究,先不管實際效果如何,光是在售價部份可能就無法讓一般消費者所接受。
▌左右聲道低音單元給力,是否還需加低音炮?
AV系統不能單以喇叭單體的尺寸就能夠斷定整套組合的中、低音域(尤其是低頻部份)是否足夠,原因在于正規多聲道系統多半會將響應頻段的80Hz或90Hz以下的頻段交給超低音喇叭來負責。當然如果沒有超低音的用家,也可從AV功放選單里頭將前方左右聲道設定成全音域頻段。
但這樣的5.0聲道、7.0聲道的設定,勢必對前方左右聲道與AV功放本身的放大電路造成更大的負擔。即使您使用了高效率的左右聲道與大功率輸出的AV功放,但低頻表現應該都不比內建AV功放,采用個別單體的主動式超低音還要來得好上多少。再來,專屬專用的主動式超低音喇叭可以獨立的調整音量、分頻點與相位,個別的箱體更可依照空間與喇叭擺位而自由選擇擺設地點,對于整個多聲道系統的中低音域調校部份,也比采用5.0聲道更具有靈活的調整空間。
▌低音雖然無方向,但低音炮是講究相位的
相位(phase)是敘述訊號波形變化的度量,通常以角度作為單位。當一個完整的波型從波峰到波谷再回到原點所形成的正負弦波總共為360度,也就是說當波型進行到一半的180度相位,正好與0度及360度形成反相波型。簡單的說,在超低音的擺放調整中,當超低音與左右聲道喇叭均朝同樣的方向發聲時,此時兩者的發聲相位應該屬于接近同相的角度。
若是將超低音放置于與喇叭“對沖”的位置時,此時超低音將與左右喇叭將形成180度的反相狀態。此時如果沒有將超低音背板的相位設定在180度(反相)位置,不僅會造成超低音低頻永遠只能從音場后方發出,或是超低音與喇叭之間的部份頻段將會造成相位不一致,甚至因為相位的重迭或是抵銷,形成某些低頻頻段的增加或是消失等等現象。
造成相位的抵銷或是重迭原因有很多來自環境與空間所造成,另外由于五聲道喇叭的發聲相位都不相同,超低音喇叭更不可能只選擇朝前以及朝后兩個擺放位置,有時我們為了避免形成低頻駐波,可能會將超低音放置于側墻三分之二處朝斜方打去,如此一來,超低音的相位調整部份也將隨著上述的因素相輔相成,因而變得十分復雜。
面對上述種種復雜因素,當我們在調整超低音的正反相位時,可依照在聆聽位置所聽到的低頻量感為準。也就是說,當我們播放一首低頻量感十足的鼓聲演奏或是電音舞曲時,您可坐在聆聽位置上,之后將超低音的正反相位輪流切換,只要是能夠在聆聽位置上頭感受到較強的低頻效果,那樣的相位就算是能夠讓您感受到低頻的相位。也就因為如此,有許多超低音會將傳統只配備正反(0/180度)相位切換功能,升級成為具有0-180度連續可調或是0-360度多段選擇的方式。為的就是要提供音響系統用家不必屈就于超低音的擺位,也能夠調整出適當的相位角度。
▌關于調整超低音的分頻點
主動式超低音音箱一般也會配備分頻點調整功能。由于內建于超低音上頭的分頻調整,基本上是一種能夠讓固定頻段以下訊號通過可調式LPF(Low Pass Filter)低通濾波器,也就是說如果將旋鈕設定在80Hz,LPF則會讓80Hz以下的輸入訊號通過,并且將高于80Hz以上頻段加以濾除。
搞清楚超低音的分頻點之后,當我們在設定超低音的分頻點時,可依照喇叭的低頻延伸,用來做為調整超低音分頻點的參考。像是一對喇叭的低頻響應標示為60Hz,扣掉喇叭可能在80Hz以下會以逐漸衰減的特性,調整時我們可以將超低音分頻點預設在大約70Hz左右。
而像是許多AV功放在設定給前方左右聲道的HPF大多以80Hz以上的頻段為主,此時低于80Hz的訊號則將會轉送至連接超低音的訊號輸出端子,這時我們就可以將超低音的分頻點設定在80Hz。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讓超低音內部的放大電路工作得更輕松,對于超低音所發出的低頻音色也會干凈許多。
▌感受不到超低音的震撼效果,甚至低頻糊成一團
真正說到超低音喇叭的調整設定,可能比AV功放還要困難許多。AV功放可依照說明書按部就班的設定,尤其是許多新一代的機種只要接上麥克風按下按鍵,沒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夠幫您調整出相當準確的系統設定。但超低音喇叭的調整可就沒辦法讓用家如此偷懶。除了市售幾款較高級的超低音品牌型號配備有偵測麥克風外,多數的超低音喇叭還是得依靠用家從擺位、相位、音量以及分頻點等不斷的重復調整,才能夠得到自然而不突兀的低頻效果。
一般來說,超低音常常因為空間中的頻段、相位抵消或增加,因而造成有些頻段消失,而有些頻段卻過量的情形。在此提供大多數人經常使用的調整方式供大家參考。首先當我們在調整超低音時,可先從超低音擺位與角度、相位的選擇、音量以及分頻點等四個部份作為調整項。
此時,可以將音量先調整大些,最后再來調整合適的音量。等到上述問題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后,再使用自己熟悉的音樂和電影作為播放檢測,以這樣的方式經過幾次的調整設定后,超低音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結語
當然,有些熱愛DIY的發燒友甚至嘗試將低音炮接入立體聲系統,這是一個更為麻煩的命題,需要足夠的經驗和技術來闡述,在此不詳細討論了。當您把握好了以上六點,就基本上對低音炮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了。
內容來自網絡
合作投稿微信號:jiang13911458766(←長按復制)
為什么要加個低音炮?是不是超低音單元越大越好?低頻糊成一片怎么辦?低音炮相位怎么調整?本著實用的目的,雷鯨電子通過專業角度,直接就朋友們疑惑或者遇到的問題來解讀一番。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低音炮,它是大家的一個俗稱或者簡稱,嚴格講應該是:重低音音箱。重低音其實是電子音樂里,低音音樂的一個叫法。這個詞語第一次是被創新開發出來的,而“低音炮”這一個鄉土化特色的詞語則是由麥藍(即現在的麥博)開創性地提出的。
就人耳可聞的音頻分析而言,由重低音、低音、低中音、中音、中高音、高音、超高音等組成,有強化音節節奏的效果。
簡單講,低音是聲音的基本框架,中音是聲音的血肉,高音是聲音的細節反映。重低音喇叭人耳的可聞是極其有限的,反而是人的其它感官會感受得到,這就是震撼的感覺!就音響與家庭影院反映的音頻節目源的需要來說,重低音只是在特定的節目源存在并需要還原的,有它,可以使節目源的還原更加結實,無它,就給人缺乏力量、能量的感覺。比如,在電影院或者在現實中,我們能夠感受得到飛機起飛時那種力量與能量的震撼,但是如果我們的家庭影院沒有配置重低音喇叭音箱或者配置不合理,人們就無法感受這種震撼,但也僅此而已。
為了還原逼真的多聲道音效,低音炮不可少
低音炮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音質,能增加聲音的低音質感,有效強化音節節奏的效果。有它,可以使節目源的還原更加結實,無它,就給人缺乏力量、能量的感覺。比如,在電影院或者在現實中,我們能夠感受得到飛機起飛時那種力量與能量的震撼,但是如果我們的家庭影院沒有配置超重低音喇叭音箱或者配置不合理,人們就無法感受這種震撼,但也僅此而已。
低音炮主要分為兩大類,它們是無源式(PASSIVE)及有源式(ACTIVE)兩種。目前在市面上有很多三件頭的帶超低音音箱和兩個小型主音箱的"3D"衛星系統(Subwoofer/Satellite System),在這種系統中只用一個超低音箱,因此超低音是單聲道(L+R)信號,在分音點以上才有立體聲效果。
不要以超低音單元的大小判斷低音炮的好差
許多用家認為,超低音喇叭上頭所配備的單體尺寸一定是越大越好。其實這個問題牽扯到超低音本身的驅動功率、箱體的型式、單體的效率與瞬時表現等因素。大尺寸單體固然能夠以更大的面積來推動空氣,進而產生更具份量的低頻,但大單體擁有遠比小尺寸單體更重的音盆重量,想要將它推出更強的低頻,在放大電路部份首先得具備更強的輸出功率。
再者大尺寸單體的瞬時表現往往不比小口徑單體,因此在低頻傳遞時的速度感部份,與較小口徑單體相比之下往往顯得不夠迅速,甚至會產生聲音“拖尾”的現象。因此采用大尺寸單體的超低音多半只提供更大的低頻份量,在速度感部份可就無法像小口徑單體那樣的輕盈敏捷。
依照這樣的單體特性,曾經有廠商在一只音箱上頭,利用多個小口徑低音單體排列成與大口徑單體相同甚至更大面積的超低音喇叭,借由小尺寸單體較好的控制力與瞬時表現,加上多個單體排列成與大單體相同的空氣驅動面積,形成速度快、且能夠產生與大口徑單體相同能量的完美超低音喇叭。但這樣的超低音喇叭在單體、箱體與AV功放等都得相當考究,先不管實際效果如何,光是在售價部份可能就無法讓一般消費者所接受。
左右聲道低音單元給力,是否還需加低音炮?
功放系統不能單以喇叭單體的尺寸就能夠斷定整套組合的中、低音域(尤其是低頻部份)是否足夠,原因在于正規多聲道系統多半會將響應頻段的80Hz或90Hz以下的頻段交給超低音喇叭來負責。當然如果沒有超低音的用家,也可從功放選單里頭將前方左右聲道設定成全音域頻段。
但這樣的5.0聲道、7.0聲道的設定,肯定對前方左右聲道與功放本身的放大電路造成更大的負擔。即使您使用了高效率的左右聲道與大功率輸出的功放,但低頻表現應該都不比內建功放,采用個別單體的主動式超低音還要來得好上多少。再來,專屬專用的主動式超低音喇叭可以獨立的調整音量、分頻點與相位,個別的箱體更可依照空間與喇叭擺位而自由選擇擺設地點,對于整個多聲道系統的中低音域調校部份,也比采用5.0聲道更具有靈活的調整空間。
低音雖然無方向,但低音炮是講究相位的
最基本的相位指的是聲波 — 簡單來說,就是空氣的振動。當我們聽到聲音時,氣壓會改變我們聽到的內容。就像石頭落入水中濺起的波紋,而聲音是由空氣運動制造的。跟在水中一樣,這些運動導致了波紋效果。波由波峰和波谷組成。這些讓我們的耳膜振動,我們的大腦會將這些心事轉換為聲音。
當我們錄制聲音時,話筒的振膜基本上是在復制我們的耳膜行為,與這些波一起振動。這些波峰讓話筒的振膜向一個方向運動,而他們的波谷則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或者換一句話來說:一個完整的波型從波峰到波谷再回到原點所形成的正負弦波總共為360度,也就是說當波型進行到一半的180度相位,正好與0度及360度形成反相波型。簡單的說,在超低音的擺放調整中,當超低音與左右聲道喇叭均朝同樣的方向發聲時,此時兩者的發聲相位應該屬于接近同相的角度。
若是將超低音放置于與喇叭“對沖”的位置時,此時超低音將與左右喇叭將形成180度的反相狀態。此時如果沒有將超低音背板的相位設定在180度(反相)位置,不僅會造成超低音低頻永遠只能從音場后方發出,或是超低音與喇叭之間的部份頻段將會造成相位不一致,甚至因為相位的重迭或是抵銷,形成某些低頻頻段的增加或是消失等等現象。
造成相位的抵銷或是重迭原因有很多來自環境與空間所造成,另外由于五聲道喇叭的發聲相位都不相同,超低音喇叭更不可能只選擇朝前以及朝后兩個擺放位置,有時我們為了避免形成低頻駐波,可能會將超低音放置于側墻三分之二處朝斜方打去,如此一來,超低音的相位調整部份也將隨著上述的因素相輔相成,因而變得十分復雜。
面對上述種種復雜因素,當我們在調整超低音的正反相位時,可依照在聆聽位置所聽到的低頻量感為準。也就是說,當我們播放一首低頻量感十足的鼓聲演奏或是電音舞曲時,您可坐在聆聽位置上,之后將超低音的正反相位輪流切換,只要是能夠在聆聽位置上頭感受到較強的低頻效果,那樣的相位就算是能夠讓您感受到低頻的相位。
也就因為如此,有許多超低音會將傳統只配備正反(0/180度)相位切換功能,升級成為具有0-180度連續可調或是0-360度多段選擇的方式。為的就是要提供音響系統用家不必屈就于超低音的擺位,也能夠調整出適當的相位角度。
音箱的擺放
在有良好的室內聲學環境的前提下,聲象定位越準確,音色越逼真自然,則越能表現出栩栩如生的聲象合一的臨場感效果。首先看看影劇院中音箱的擺放情況。下圖是具有環繞聲的實際影劇院的各聲道音箱布局。左、右聲道前方音箱相互分開的距離幾乎與電影銀幕一樣寬,前方揚聲器一般都排放在電影銀幕后面,它們能過銀幕止的細小空隙將聲音傳給觀眾。因此這只音箱可放置在銀幕一半高度的地方。超低音音箱不一定放在前方音箱群呈對稱的地方;標準的影劇院有很多只環繞音箱,這些音箱和前方音箱一起,真正地"環繞"觀眾擺放。
參考了上述音箱擺放實例后,我們再回過頭看看音箱應如何擺放才能獲最佳的聲效。在這里,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碰到的室內播放空間可能比真正影劇院要小得多。下面,我們先討論三只前方(左、中、右)音箱的擺放方法,然后是環繞聲音箱,最后研究超低音音箱的擺放。
1、中置聲道音箱的擺放
前方中置音箱一般都放在盡量靠近圖像屏幕中心的位置.中置聲道音箱對電影對白的音質影響最大,為了保證對白準確地定位在屏幕中央且聲音清晰,應該使用專門為中置聲道設計的單獨音箱,而不要用普通的書架音箱或電視機內部的揚聲器來代替.
中央聲道音箱大都采用水平橫臥式箱體,其最佳擺放位置是電視機頂部(如果采用前方投影顯示屏幕,則放在屏幕后面),即應盡量靠近屏幕.如果由于房間空間的限制,可采用更為經濟的擺放方案,即不設中置音箱.但這時AV功放的工作模式應置于"幻象"中置聲道模式,使中置聲道的信息從左、右音箱中均衡放出,其聲象正好在屏幕正中央,這對小型聽音室來說是適用的.當然,最好還是單設中置音箱.
2、左、右聲道主音箱的擺放
這兩只音箱的擺放與中置聲道音箱的位置有一定關系。為了保證聲象左、右移動的平穩性,它們應分別擺放在中置聲道音箱的兩側,并且這三只音箱應與屏幕前最佳聽音者的位置保持相等的距離。一般來說,中置音箱的擺位應該比左、右兩只音箱退后一段距離,直到兩者聲場能完全結合在一起,共同營造出真正統一的聲象定位。后退的距離與空間大小、聆聽位置和所用音箱有關,可通過試驗來確定。此外,左、右聲道音箱的垂直高度以它的中/高音揚聲器的軸線不高于或低于中置音箱0.3m為宜(最好是稍低一些),否則左、中、右三只音箱的高度相差過大,前方聲象在橫向移位時就會給以聲象跳躍的感覺。通常,落地式音箱能滿足上述要求。若采用書架式音箱作左、右音箱,則應把它們固定在音箱支架上,使它高度符合上述要求左、右聲道音箱離開屏幕的距離與屏幕的大小有關。如果在小房間使用大、中型屏幕的彩電,則左、右聲道音箱可緊靠在屏幕兩側。如果屏幕較小,則可使它們距屏幕稍遠一點以獲得較寬闊的立體聲場。但也不要距屏幕過遠,以免因聲象位置脫離畫面過遠而給人以虛假的感覺。從這一點上說存在著"先天"的不足-環境太小。綜上所述,左、中、右三個聲道的音箱的聲音指向性重于擴散性,亦即這三個聲道的輻射角度范圍應以朝向最佳聆聽位置為主。如此可減少來自地板,墻壁和屋頂的反射聲的影響,適當保證聲象定位的清晰度。
3、環繞聲道音箱的擺放
環繞音箱是用來營造環境氣氛的,在整個音箱系統也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A、環繞音箱的種類
目前,環繞音箱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普通的單極型小音箱,它們通常被放在音箱架上或高掛于墻上.另一種類型的環繞音箱則是THX推薦的偶極型音箱,每只音箱內均有兩只背靠背安裝的揚聲器,它們均接成反相方式.這樣組成的音箱只對前后方發出高頻聲音而發不出低頻的聲音(即使給它輸入低頻信號也因抵消疚而發不出低音來).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們就來看偶極型音箱的工作過程,音箱內背靠背放置了兩個揚聲器,給這兩只揚聲器饋入相位相反的信號,設某瞬間A揚聲器輸入正極性信號,其紙盒向前運動,壓縮前方空氣(密度增大)與此同時,B揚聲器輸入負極性信號,其低盒向后運動,使其前方空氣稀疏(密度減少)這樣兩揚聲器前方聲波方向就相反,如果兩只揚聲器饋入的是全頻帶信號,則低頻由于其波長較長故繞射作用強,這樣A揚聲器發出的低頻聲會繞射到B揚聲器處而被削弱(抵消);而中高頻信號由于其波長較短故繞射能力差在揚聲器兩側的中高頻聲音也就小,因而揚聲器前方的抵消效應不明顯,故使兩只揚聲器只對前后方發出中高頻聲音而發不出低頻聲音了.采用偶極型音箱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出現過于顯著的方向性.
對于音響界來說,偶極型音箱是一種很奇特的類型,這種音箱還需經過一定的發展才能成熟定型.這種音箱不全頻段的,因為100MHz以下的頻率已被削去了.之所以使用這樣音箱,是因為它只同時向前和向后發聲而絕不向聆聽者所處的側面發聲,并且使聲音到達聆聽者前先充滿聽音室,這樣就可以營造一個適合人聽覺習慣的環繞聲揚.
B、環繞音箱的擺放
環線音箱的擺放應視聽音環境(房間情況)和環線音箱的類型而有所不同.左環繞與右環繞這兩聲道的音箱,其聲音的擴散性應重于方向性,這樣有利營造濃郁的環繞氣氛.偶極型音箱擺放時,要著重考慮兩個因素:諧振和自我衰削.抗諧振的最佳位是離頂棚(或地面)20%的室內空間高度處(如室內高度為2.5m,則最佳位置為上、下50cm處)。為了使頻率響應更平滑可以加一種叫低頻"陷阱"的新裝置(吸收低音頻)來消除導致聲音自衰的反射. 對于直接輻射式環線音箱,可供考慮的布置方案很多.例如:固定在兩側墻壁上,并使它們指向后方墻角;固定在后方墻壁上,使它們向外和向上張開呈倒八字形并朝向邊墻與天花板結合處;放在兩側靠墻的地板上,并向上指向墻壁與天花板的結合處,等等.還可根據房間具體情況設計許多其它方案.家庭影院的環繞聲場主要靠室內各反聲面對環繞音箱的聲反射和折射來形在的,而不同房間的室內聲學條件千差萬別,只要耐心試驗,仔細比較,就一定能找到最佳的擺放方案.
4、超低音音箱的擺放
通常把超低音音箱放在前方墻角附近,最好離墻角1m以上,這樣可減小駐波的干擾.也可將超低音音箱放在最佳聆聽位置的兩側,保持適當的距離,因為人耳對于兩旁傳來的超低音的方向性不太敏感,所以此時超低音不會干擾到前方三個聲道原有的聲象定位.當然,最好的擺放位置還是應通過試驗來決定.
下面介紹的方法可能有利于尋找超低音音箱的最佳擺位.將超低音音箱放在最佳聆聽位置(暫時搬開附近的雜物),接好它的喇叭線并反復播放一段具有強低音效果的音樂,再繞房間四周仔細聽.聽時,要求耳朵貼于地面,大致處于超低音音箱的高度的位置.聽時,找出低音最平穩、最深沉、最清晰的點,即為超低音音箱的最佳擺放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