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耳機作為一種常見的電腦外設硬件,卻是近幾年才重新火起來的。
原因就是,在之前普通電腦用戶對音頻的功能需求并沒有那么高,聽聽音樂玩玩游戲,普通的電腦音箱就能勝任,而且不用戴在頭上那么麻煩,所以電腦耳機大多都是網咖之類的公共場所用得比較多。
但隨著像吃雞之類的大型競技游戲的發展,電腦耳機在電競方面的作用就不可同日而語了。現在對于游戲用戶來說,不僅要能聽得清,還要能準確地聽聲辯位,而且還必須配備麥克風跟游戲好友進行語音溝通,所以每次游戲打不贏時,怪耳機不好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聽聲辯位的網頁測試工具,除了要有一副好的耳機,還需要多加練習才能聽得準,有興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去試試能得多少分。)
接下來,就為大家分享如何挑選電腦耳機:
常見的電腦耳機分為入耳式、掛耳式和頭戴式。
1、入耳式
入耳式的耳機其實就是我們常用的手機耳機,只是商家將原本單條的3.5mm音頻接口轉換成單獨的3.5mm音頻+麥克風的接口,來適配絕大多數電腦。
入耳式耳機攜帶方便,也可以通過轉換線在電腦和移動設備上來回切換使用,但是長時間佩戴入耳式耳機容易造成耳道疼痛。還有就是入耳式耳機因為體積較小,所以它的音頻單元的在音質和聲場上相比同價位的頭戴式耳機就吃虧不少了。
所以并不推薦臺式電腦用戶使用入耳式的耳機,如果是筆記本電腦用戶,考慮到移動辦公或者外出使用,就可以為了便攜而做出妥協。
2、掛耳式
掛耳式也屬于常見的電腦耳機,對比頭戴式耳機,它用起來也比較輕便,而且臨時要接個電話什么的,只摘一邊的耳機就行了。
相比于其他類型的電腦耳機,掛耳式耳機無論是體積還是音質上都屬于中規中矩,價格定位也相對較低,就好比別人常說的“聽個響”。在選購掛耳式的耳機時,主要還是注意它的掛鉤材質的舒適性,還有掛鉤調節后的耳機貼服性。但以我個人的使用情況來說,還是不太喜歡那種有東西咯著耳朵的感覺,或許經常戴眼鏡的用戶就不會有這種突兀感。
3、頭戴式
頭戴式耳機是目前使用率最高的電腦耳機,頭戴式耳機的造型設定還是相對比較適合電腦用戶。其中頭戴式耳機分為包耳式耳罩和非包耳式耳罩。
非包耳式的耳機在產品定位上其實更像掛耳式耳機,只不過是把掛鉤改為頭戴而已。而常見的電競型耳機都是用包耳式的結構,使用包耳式耳機的好處就是它的隔音更好,可以隔絕外界噪聲的干擾,而且由于包耳式耳機的體積較大,音頻單元可以發揮的空間就更大了,聲場的營造也更加得心應手。
但是包耳式的耳機也不是沒有缺點,由于它需要把整個耳朵都包裹起來,所以空間相對密閉密閉,對耳機材質的透氣要求也比較高,一些材質差的耳機皮罩,在夏天長時間使用時,真的很容易把耳朵捂出病來。還有就是使用頭戴式耳機時,耳機會一直擠壓耳輪,對于耳機棉舒適性差的耳機,在長時間佩戴時,容易因為壓迫感導致耳輪發疼和頭痛。所以如果選擇包耳式耳機,就千萬不要因為省那點錢去購買用料差的品牌型號了。
目前耳機的連接方式主要分為3.5mm音頻接口、 USB接口和無線連接。
1、3.5MM音頻接口
單條3.5mm音頻接口在主要是在一些筆記本上會看到,它的接口跟大多手機耳機的接口是一樣的。而兩條3.5mm音頻接口是臺式電腦上最常見的,其中一端為耳機音頻輸出,另一端為麥克風輸入。
之前有個朋友問我,為什么傳統的3.5mm音頻接口的耳機買不到7.1聲道的?其實主要還是聲卡接口的問題,在之前寫的接口大全的文章有提到過:
對于電腦耳機,如果要一條線上配置那么多條3.5mm音頻口,估計強迫癥用戶看了得抓狂了吧?P一張效果圖給你們補一下畫面:
2、USB接口
在針對7.1聲道的支持上,USB接口的耳機就派上用場了,這種萬能接口似乎只要是數字信號,就沒有它傳輸不了的。(大多電腦耳機的7.1聲道為虛擬環繞音效,并非物理7.1聲道)
耳機使用USB接口還能解決一個音頻接口的痛點,就是大多電腦音頻接口,在長期使用后容易造成接口松動,導致音頻傳輸容易斷斷續續,而USB接口就沒有這個困擾,哪怕一個接口壞了,還有其他接口可以替用。
USB接口的耳機大多是自帶聲卡的,所以在使用時需要安裝對應的驅動軟件。
有些耳機會把USB聲卡接口和音頻線獨立出來,這樣耳機也可單獨連接在傳統的3.5mm音頻口上使用,例如像手機、pad這種沒有USB接口的設備。
(注:有些電競耳機雖然配置了USB接口,但是它不是用來傳輸音頻的,而是給耳機燈源和震動模塊供電用的,購買時注意看清音頻接線說明。)
3、無線傳輸
目前電腦耳機的無線傳輸方式主要為2.4GHz無線技術。
對于無線連接,電腦耳機基本會配置一個專用的無線接收器來連接電腦使用(有些也會使用傳統的藍牙連接模式)。無線傳輸會偶爾出現聲音延遲或者干擾等現象,使用專用的無線接收器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信號干擾和支持更多的音頻設置功能。不過通常配置了無線傳輸功能的電腦耳機,也都會配置一條可拆卸的音頻線,以備在耳機沒電時,或者是一些沒有USB口可以插接收器的設備上使用。
現在主流的電腦耳機基本都是立體聲耳機,普遍為左右兩聲道:L(左聲道)和R(右聲道)。
立體聲必須使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獨立的音頻單元才能實現,立體聲耳機在游戲中通過對耳機的左右兩個音頻單元進行不一樣的聲音處理,才使得人們能感知到這些立體音效,所以才能聽聲辯位。
在佩戴耳機時,記得左右兩邊別戴反,不然會影響音頻的分辨率的音效,特別是在玩競技游戲時,會影響判斷發聲物體的位置。
那么電腦的立體聲耳機怎么實現5.1和7.1聲道的呢?
目前大多采用的是虛擬聲道,通過聲卡的控制,將音頻虛擬成7.1聲道音效,再傳入原本的雙聲道耳機中。所以虛擬7.1聲道對聲卡的性能和調校要求很高,對于調校不好的虛擬7.1聲道,有時反而更加不好判斷聲音的發聲位置。
而一些高端的電腦耳機,會直接采用多個音頻單元(喇叭),用聲卡進行環繞音效控制,因為傳統的物理5.1和7.1聲道是需要用多個音響布置在四周進行發聲,給人營造聲音環繞的效果,而耳機因為空間受限,哪怕使用多個音頻單元,聲音的空間處理還是需要通過聲卡進行音效優化,所以有些人才會認為這樣的方式不是正真意義上的物理7.1聲道。但相比直接用兩個音頻單元來進行虛擬7.1聲道,這些采用多音頻單元的耳機在立體聲的還原上已經靠譜很多了。
音頻單元是耳機音質的核心,但是電腦耳機跟平時手機耳機的挑選還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是使用場景的區別,畢竟手機耳機對輕便的需求比較大,所以對一些細分值比較敏感,例如單元材質、結構、阻抗、頻響范圍等等,而電腦耳機的音頻單元就無需為這些精密性付出太多的代價。
相對于入耳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的音頻單元尺寸可以做得很大,同等價格頭戴式耳機的音質比入耳式高出不少檔位,所以哪怕你買的是一兩百塊錢的電腦耳機,也不用對音質方面抱太大擔憂,這也是推薦使用頭戴式耳機的原因。
而對于音頻單元參數比較敏感的消費者,我這里再簡單說下,目前市面上音質較好的電腦耳機,音頻單元大多采用釹鐵硼(磁鐵),耳機都配置了Hi-Fi等級的耳放芯片,頻響超過100hz-10kHz(更寬的頻響可以發出更多頻率的聲音,一些好一點的耳機可以達到20hz-20kHz),至于阻抗,基本在32Ω左右。
電腦耳機的麥克風主要分為線控式和側邊式(折疊式、軟管式)。
對于這兩種款式的麥克風,入耳式的耳機沒得選,只能用線控式麥克風,掛耳式的也大多為線控式,但是只要能選側邊式的,就只推薦使用側邊式的。
原因就是側邊式的麥克風,它在使用時,位置是可以固定的,可以很容易調整到一個合適的距離,在用麥克風講話時,聲音大小相對穩定。而線控式麥克風,因為不能固定,經常會甩來甩去,聲音大小不穩定除外,磨蹭到衣服或者磕碰到時,那種噪音是很擾人的。
相對于耳機端,電腦耳機的附帶的麥克風沒有詳細的等級標準,一般都是以降噪麥克風作為賣點。而不同廠家的降噪標準都不一樣,但畢竟麥克風技術相對成熟,敢標出降噪麥克風作為賣點的,信噪比基本不會太差。至于它的阻抗和頻響范圍,畢竟是買耳機送麥克風,所以就沒必要那么苛刻了,只要降噪做得好一點,別在跟游戲好友溝通時老是“炸麥”就可以了。
電腦耳機,特別是電競耳機,大多會在耳機上配置燈效,有單色LED和RGB炫彩燈效,這個按個人喜好挑選即可。
還有就是個別電競耳機會配置震動單元,在游戲中如果出現爆炸聲等低頻音效,會在產生震動回饋,讓爆炸效果更加逼真,不過耳機的震動單元聽久了會覺得挺吵的,所以我一般都會把震動調到最低或者關閉。
一些高端電腦耳機,還會在線纜上再接入一個獨立音效聲器,能根據需要進行快速調節。
相對于其他音頻產品,電腦耳機的品牌,特別是電競分類的耳機,主要還是以羅技、雷蛇這些外設廠家為主導,當然像漫步者、飛利浦這種傳統的音頻廠家也不錯,而如果是發燒友的話就可以考慮像敗家之眼(ROG)、森海塞爾這種自帶信仰的品牌了。
基本對于普通電腦用戶,如果沒有自己比較喜歡的知名品牌的話,那在這幾家里挑選即可。其實在100-300的這個競爭最激烈的價格區間,其他不知名的品牌,他們的耳機并不是說音質做得不好,更多是在佩戴的舒適性上有所欠缺。
以上為挑選電腦耳機的常見方式,如果你有想了解的內容,或者文章中有錯漏的地方,歡迎評論告訴我。
如喜歡此文章,求點贊支持,謝謝各位!
有人來說,他買了很厲害的麥,卻發現噪音大,用過相同設備的我不禁懷疑自己是否聽力退化、或是標準太低…后來發現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不過這也不是什么艱深的知識,所以想說來分享一下。
業余的致命傷:有就好
拍攝時,最怕遇到的就是那種「有拍到就好」的人,可能連檔案的幀率、格式都一問三不知,乍看之下無傷大雅,但在后期的進階處理時卻會破綻百出,從素材可以判斷出攝影師是專業或業余。
聲音也是如此,錄像時耳機有聲音就好、柱形圖有跳就好…,聲音究竟ok不ok,似乎不少人都不在意,除非發生斷訊或是訊號被干擾時才會想要“介入”。
減少訊號折損
聲音大多仍靠模擬訊號在做傳輸,所以盡可能減少聲音的中繼點,以減少訊號的折損,所以如果你的麥克風已有主動式電源,最好直接接進相機,除非必要,否則別經過混音器或是經過任何轉接。
不少機頂麥克風本身都有音量調整(或增減益)的設計,比如+10dB、-10dB…或是無段調整,記得先將其回歸初始值,使用默認值音量,不要用耳機來判斷音量。如果中間有經過混音器或中繼設備的話,也務必將這些設備的音量、增減益調整回歸初始值。
最佳音量
確保從收音到混音、輸出給相機端的音量沒有受到增減益的影響后,來看終端設備(相機/攝影機)的聲波直方圖,兩個直方圖分別代表左右聲道。
接著將麥克風放在正式收音的位置,如果是訪問的話,可先跟受訪者聊天,趁機檢查訊號和音量。以最主要的聲音來做為判斷依據,從麥克風開始調整音量,除非訊號真的太小或太大,不然建議只調整麥克風、混音器或相機等其他裝置皆保持原始值。
常見的聲波直方圖以顏色區分不同訊號等級:綠→黃→紅,分別代表著:安全、警示、失真。最佳訊號落點約在-10dB的位置,聲音最大時剛好超過黃色區塊(-5dB)即可。如果到達紅色代表聲音爆掉啦,請將麥克風音量衰減至安全范圍。
音量小較保險,是嗎?
聲音到達紅色時,就會發生失真(clipping),就像影像過曝到全白時,救也救不回來,為了防止爆音,有些人干脆把麥克風音量降到很小,不論聲音多大,永遠都不會到達警示區。雖然很保險沒錯,但可能會影響音質,這就是今天的重點:「底噪」。
什么是底噪? 就是電流在電器之間傳輸時所產生的噪訊,麥克風有自己的底噪,混音器、甚至攝影機本身也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底噪,所以才說最好減少經過的裝置。而每個裝置在調整音量時底噪并不會被改變,但輸出至下個裝置時,會一并被輸出,你在下個裝置將音量調高,前個裝置所產生的底噪也會跟著被放大。
所以如果你天真的以為:錄像時音量小一點,回來后制時再拉大聲就好,那你得做好底噪也被放大的心理準備。
音量當然是越大越好,找出主聲音和底噪最懸殊卻不爆音的位置,那就是完美了,當然除了音量控制得當,盡可能靠近音源也是壓低底噪的最佳方式之一。
以上說的道理就是常聽到的「訊噪比」(SNR, Signal-to-noise ratio),此值越高,代表收錄的聲音越大=主訊號離底噪差距越大、音質越純凈。
irPods Pro上線了一段時間,相必不少小伙伴都購買了。在使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小問題的。時不時的出現電流滋滋聲,很是煩人,這就很影響了體驗了。
把AirPods Pro放入充電盒,在拿出聽看看。
是否在某一個特定環境才會出現,看看周圍是否有干擾,比如WiFi信號或者藍牙。可以換個地方在試看看。
可能會有灰塵堵塞或者AirPods耳機表面損壞,可以嘗試清潔。
將AirPods進行重新配對。
上面的方法都操作完了,還不行的話。請把AirPods送往蘋果直營店進行維修。
盡量沒有干擾環境下,使用AirPods Pro。當然在平常使用,對AirPods Pro的清潔也是不可缺少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