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來,數碼科技行業似乎正在恢復繁榮,這里有數據為證。
根據 Canalys 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 2.962 億部,同比增長了 10%,上一次實現兩位數增長,還是 3 年前。
耳機方面也一樣,全球個人智能音頻產品出貨量超過 9000 萬臺,同比增長 6%。
就連電腦和平板電腦這兩個常年負增長的“吊車尾”,第一季度出貨量也增加了,平板電腦第一季度增長 1%(3370 萬臺),PC 出貨量達到 5720 萬臺,同比增長 3%。
大家嘴上都在說著經濟下行,要省吃儉用,私下里,已經悄悄把手上的數碼產品換新了。就像老狐同事果子,618 期間又買鏡頭又買顯卡,還整天哭窮。
前些天,Canalys 公布了 PC 第二季度的全球出貨量,達到 6280 萬臺,同比增長 3.4%,延續了增長趨勢,其中筆記本占大頭,銷量 5000 萬臺。
另一家數據分析機構 IDC 也在近期發布了 PC 的出貨量,與 Canalys 稍有不同,IDC 給出的第二季度 PC 出貨量是 6490 萬臺,同比增長 3%。
IDC 還提到,這是 PC 出貨量在連續七個季度下跌后,今年實現了兩個季度連續增長。PC 市場終于有了復蘇的苗頭。
在出貨量上,聯想、惠普、戴爾和蘋果穩坐前四,在 Canalys 數據里,華碩是第五,在 IDC 數據中,宏碁是第五。
但不管誰是第五,蘋果和第五都取得了不小的業績增長,聯想和惠普因為基數大,增長幅度數字都不高,只有戴爾全球出貨量下滑了。
再往前翻看第一季度的出貨量數據,出貨量前五的品牌,負增長的依然還是只有戴爾。
是人是鬼都在秀,只有戴爾在挨揍。
拋開各家企業業績的沉浮,其實老狐更想弄明白,PC 能連續取得增長的原因是什么。查看最近半年的 PC 新品發布會,發現總是繞不開一個詞——AI PC。
AI PC 這個詞相比大家伙也聽過挺多次了,微軟、英特爾、高通、 AMD,都在營銷它。但可能大部分人,包括老狐,在很長時間腦袋里都有一個問號,啥叫 AI PC?
英特爾曾經解釋過,微軟對 AI PC 的定義是:
所謂 NPU,即神經網絡處理器,為設備的 AI 功能服務。NPU 咱們在手機發布會上聽過很多遍了,比如蘋果在 A11 處理器上就引入了 NPU。
但是在 PC 上,NPU 卻最近才出現。比如去年發布的英特爾的 Ultra 系列芯片和高通驍龍 X Elite 芯片。
Copilot 即微軟開發的人工智能助手,集成在 Windows 11 系統中,代替以前任務欄的 Cortana。并且微軟早些時候已經宣布,將 AI PC 的一個 win 鍵換成 Copilot 鍵。
簡而言之就是可以直接通過鍵盤開啟 Copilot 功能。
不過,Copilot 基于 OpenAI 的 GPT-4.0,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內目前無法支持該功能,所以……
也許微軟和蘋果一樣,想在系統中融合大模型,都需要在國內找一個本地大模型產品進行合作。
這也反映在銷量上,根據 Canalys 的調查數據,中國 PC 市場仍然疲軟,第一季度出貨量同比下跌 12%,全年預計下跌 1%,但 2025 年將迎來 12% 的反彈。
回到 AI PC 功能上,這到底對電腦功能有多大加持呢?
按照微軟對 Copilot+ PC(國內叫 AI+ PC)的功能描述,用戶可以通過回顧功能,用語言描述來找到自己想要的文件,尤其是自己只有模糊印象,忘記細節和文件夾位置的文件。
除此之外,還能通過時間線功能,回顧自己的操作動作,找到想要的文件。這有些像電影中的催眠大師,讓人做夢來回憶忘記的細節,只不過 AI 催眠的對象變成了電腦。
微軟也提到,在 AI 加持下,編輯和創建圖像的功能得到提升,在播放流媒體視頻或視頻通話時,能生成實時字幕。
這兩項功能是不是很熟悉?咱們已經在手機廠商發布會上聽過很多遍了。
除此之外,像 Adobe、達芬奇、抖音的 CapCut 也與微軟合作,通過調用硬件的 NPU 來提升軟件處理圖像信息的能力。
以上就是 Copilot+ PC 的部分功能。作為一名普通用戶,這些功能會促使各位置換新的電腦嗎?它們確實讓老狐感覺 PC 變得更強大了,但 AI 對設備的提升,跟手機好像沒有什么不同。
想要真正實現 PC 市場的復興,需要一款殺手級應用,得是手機無法替代的功能,就像當年《絕地求生》的出現,促使不少用戶和網吧更換電腦顯卡,但隨后手游的出現,搶走了端游的熱度。
說起來果子換顯卡,也是為《黑神話悟空》發售做準備。
但 AI PC 何時能迎來新的殺手級應用還是未知數。不可否認,如今許多 PC 軟件仍是手機無法替代的,諸如 Pr、Ps、CAD 等專業軟件,又或者是 Steam 上的 3D 大作,但它們對普通用戶的吸引力,遠不如曾經的微信搶紅包或如今的短視頻。
無法跟手機搶奪用戶時間,也就無法重振 PC 市場。
AI 這波對 PC 市場的提振,究竟是持續走高,還是曇花一現,咱們可以往后瞧瞧。
參考資料:
Canalys、IDC、微軟官網
編輯:餓羊羊
月11日消息,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包括臺式機、筆記本電腦和工作站在內的傳統PC全球出貨量達到8050萬部,同比降低5.1%,但高于此前的預期。
其中,個人電腦市場的出貨量結束兩年兩位數的增長,在第一季度出現了下滑的情況。這或許是受到行業淡季、全球疫情、供應鏈短缺及物流運輸成本上漲等眾多因素影響,并不意味著行業朝著下降的趨勢發展,需要結合后續更多數據進行分析總結。
與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全球排名前五的PC品牌依舊保持不變。聯想仍舊穩居世界第一的位置,總出貨量達到1830萬臺,市場份額高達22.7%,但同比下滑9.2%。惠普以1580萬臺的銷量排名第二,市場份額19.7%,同比下滑17.8%。
戴爾的出貨量為1370萬部,市場份額達到17.1%,同比增長6.1%。蘋果、華碩分別位居第四、第五名,出貨量為720萬臺、550萬臺,市場份額分別為8.9%、6.9%,同比增長4.3%、17.7%。
從數據中能發現,聯想和惠普的出貨量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而戴爾、蘋果、華碩反而有略微的增長。頭部廠商的市場份額逐漸被其他廠商給稀釋,優勢不再那么明顯。從今年上市的新品中也能看出,華碩、戴爾的部分筆記本綜合性價比要比聯想更高,吸引著更多人前往購買。蘋果M1 Pro/Max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也推動著MacBook產品銷量的增長。
近兩年由于全球疫情爆發,居家辦公、上網課等場景需求得到快速發展,刺激筆記本、平板電腦市場的銷量增長。特別是最近國內疫情波動較大,很多人可能一覺醒來就發現自己被隔離了,無法正常前往公司上班。前陣子深圳疫情爆發,出現很多人連夜回公司扛電腦的情況。相信有了這些經歷,會讓更多人產生購買私人電腦的想法。
不過,目前全球半導體行業仍比較短缺,對PC產品的產能、售價會產生一定影響。對于想購買筆記本的朋友建議還是早買早享受,后續很難說會降價。有了便于攜帶的筆記本,遇到突發疫情也不用辛苦的扛電腦了。
半年在國內PC市場,殺出來一匹黑馬。
來自市場咨詢機構JFK(捷孚凱)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中國筆記本零售市場銷量同比僅增長6%,環比更是下滑7%。
盡管整體有些萎靡,但華為表現亮眼,當季實現銷量同比增長44%,環比增長47%。
細分領域方面,在輕薄本零售市場,華為筆記本電腦2022年Q1份額季度環比增長率為59%,達到18.6%,5K+價位段份額增長至28.7%,輕薄本線下渠道更是環比增長37%,達到26.2%。
據悉,華為MateBook系列筆記本誕生6年來,已經躍居中國PC市場份額TOP2,還先后登頂中國顧客推薦指數(C-NPS)、2021年中國顧客滿意度指數(C-CSI)中筆記本行業榜。
如今,華為筆記本已經擴展出MateBook、MateBook X、MateBook E、MateBook D、商用電腦等產品線,并秉承著“用手機思維做電腦”的精品理念,全方位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