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圖所示,英偉達展示了圖靈架構和安培架構兩代顯卡的性能排行榜,包括 GTX 1650 到 RTX 3090 Ti 共 23 款顯卡。
根據英偉達的官方數據,RTX 3050 超過了上代的 GTX 1660 Ti,RTX 3060 超過了上代的 RTX 2070,RTX 3060 Ti 超過了 RTX 2080 Super,RTX 3070 則超過了上代旗艦顯卡 RTX 2080 Ti。
英偉達官方建議,4K 以及以上分辨率建議 RTX 3080 10GB 及以上顯卡,2K 分辨率 3A 大作建議 RTX 3070 及以上顯卡,1080p 分辨率光追 3A 游戲建議 RTX 3060 及以上顯卡。
IT之家了解到,英偉達在 2020 年 9 月發布了 RTX 3090 顯卡,并在 9 月 24 日開賣。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英偉達新一代 XX90 顯卡將在今年 9 月底之前發布。
卡是電腦里不課缺少的部件,一般分為兩大類集成和獨立,集成顯卡它集成在CPU里,所以很難發揮性能,所以只能用于一般的辦公,小游戲。獨立顯卡,它插在主板的AGP(主要用于老一代)或者PCI-E的插槽里,可以獨立運行強大的圖形處理,比如咱們的3D游戲,視頻渲染等。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選擇一塊適合自己的獨立顯卡呢?市面上的獨立顯卡型號很多,廠家為了吸金什么模特站臺,漂亮的設計各種手段把你整的迷迷糊糊,其實這些對于使用一點價值都沒有,最重要的還是看參數,每個時期的顯卡型號有所不同,具體參數也不同,比如:GTX750和GTX1050,這些我們稱為“架構”,架構越新他的性能越強大,在同一架構下我們怎么知道他的好壞呢?第一,看表面,型號數值1050<1060<1070<1080,但也不能只看表面他的參數也很重要,參數分為兩種。一種“核心”一種“顯存”。
參數:咱們先說核心,核心是什么又叫GPU,它在顯卡散熱器下面一塊如上圖,主要作用就跟CPU一樣,運算(只針對圖形的運算)。運算能力越大性能越強,核心的具體參數我們用一張gup-z圖來說(在網上搜索一下GUP-Z中文版就能查出你的顯卡型號參數)。
1“工藝”,工藝越低,功耗就越低,性能就會越強大,單位“納米nm”
說簡單點,體積小耗電也少,擺放的機器多,效率也跟著提升,比如:55nm<40nm。
2 “核心頻率”也就是上圖的GPU時鐘1354MHZ(兆赫茲),他的意思:1秒鐘內完成的震動次數。簡單點說你在1秒時間你能重復完成這個動作多少次,所以他的數值越大越好。
3“流處理數量圖中的渲染器”“同一架構下(A卡和N卡不能作比較,A卡是5個單元為一個數量,N卡是一個單元為一個數量)”數值越大越好,這就好比人越多,那么總體力量就越大,他的頻率也是兆赫茲(MHZ)數值越大越好,也就是說這一個人的力量大小。
核心部分主要就看這些參數,相信你對這塊有一定的了解了吧。
下面咱們說說顯存,在購買顯卡的時候很多商家會說我這個顯存有多大,有多好,你千萬別聽他忽悠,單看顯存是沒啥用的,顯存是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容量一個是帶寬,合理的搭配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
1“容量”它表示能容納多少數據,他表示這輛車能裝下多少人。
2“帶寬”這里的意思,核心和顯存中的一條路,路越寬通過的人越多,行走的速度也更快。
所以便有了一個公式 帶寬=頻率(也是顯存類型:DDR5表示的意思:默認頻率(1752Mhz)X4=7008Mhz)*位寬(128bit)/8,他的單位112.1GB/S(頻率人的速度,位寬道路的寬度)。這里簡單點說:位寬=DDR5乘以位寬/8(位寬除以八)
結論:容納空間大(容量),但是你的運輸的路太窄也沒啥用(帶寬)。路(位寬)太寬行走速度(頻率)慢也是影響你的運輸。所以選購顯卡的時候顯存大,那么你位寬和頻率也得大。
一張顯卡能給你表面信息就是,型號(RTX2060),顯存類型(DDR5),顯存(8GB),位寬(256bit),他們的數值越大性能肯定越強大,但選購的時候不要盲目挑選性能好的,還得配合你的CPU,如果CPU太小一樣不能發揮你顯卡的全部性能。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贊,留言!
注近期顯卡發布的小伙伴應該會發現,N卡最近發布的GPU雖然是從高端到低端,看起來很有順序,但型號數字卻是從20XX到16XX,怎么還能出現新產品比舊產品數字小的情況呢?其實這事兒很正常,跟小編梳理一下現在GPU的命名規則,大家就明白了。
先說最近新品不斷的N卡吧,以GeForce GTX 1660 Ti為例,在它的全稱里面,最前面是萬年不變的消費級GPU品牌“GeForce”;GTX表示其定位是中高端游戲市場,此外RTX表示支持光線追蹤功能,是現在的高端顯卡,入門級叫GT、低功耗設計是MX。
數字的意義就有點繞了,其中百位和千位表示能力分代,例如10XX,7XX等,不同代產品能力(包括性能、功耗、特效支持)會有明顯差異。這個數字和核心不嚴格對應,比如Maxwell核心的試水產品就因為實際能力以750 Ti的型號“出道”,現在的16XX也是和20XX一樣的Turing核心。
在十和個位數上是GPU的性能(通常也是價格)定位,同代產品中數字越大性能越強,比如960比950強、1060比1050強。個位數字比較少見,比如在移動顯卡中出現過的GTX 965M,就比960M強但弱于970M,有時也會把顯存作為個位數,比如1066和1063表示6GB和3GB顯存的1060。
以純性能(不考慮特效支持、能效比等指標)來對比,一般每一代產品的性能會提升一個到半個檔次,比如1050和960性能相似,750 Ti則介于650 Ti和660之間。但實際上沒這么簡單,比如960可能測試的分數不如780,但可以完整支持DX12特效,在DX12游戲里效率更高,畫面更炫。
DX12的效率更高,可以在同等級或更好的畫面下,提供更高幀速
至于數字后面的后綴,只要知道Ti是更強的意思就好了,比如1660 Ti比1660強、2080 Ti比2080強。之前一些產品則有M的后綴,表示是低功耗移動版,比如960M、950M等。
AMD的命名也很相似,比如現在主流的Radeon RX 590中,Radeon是AMD的GPU品牌,RX表示產品定位主流游戲,此外還有R7、R9等目前比較少見的型號,不帶R的型號則主要面向移動端,如Radeon 530。590則表示是5XX一代顯卡,性能高于580的產品。
此外A卡每一代的發展也與N卡類似,比如470的性能甚至高于380,但570只是略微超過470而已。
了解了這些基本規格,大家在購買和升級的時候也就應該更有譜一些了,比如原來用的是XX70顯卡,換新一代XX60就沒啥必要了,而即使是新的XX70,實際性能提升也不一定很明顯。要想在同價位下獲得性能、特效的明顯提升,那么隔代升級最靠譜,比如從960直接升級到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