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9日,S13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正式開打。本屆S賽有22支戰隊,分為LPL(中國)、LCK(韓國)、LEC(歐洲)、LCS(北美)和其他共9個賽區。
在S13全球總決賽開始前,各大品牌就圍繞“贊助”展開了行動。根據統計,S13全球總決賽共計202起贊助,除了贊助品牌的更迭之外,每個賽區都有受歡迎的贊助商類別,在一些地區中,3C硬件和外設更受到青睞,而其他地區中,食品、飲料等快消品牌,以及數字藏品成為了主流贊助商。
正如S13賽事中所展示的,電競領域的贊助種類繁多。在本文中,陀螺電競圍繞S13賽事本身以及各大電競俱樂部的品牌贊助進行了多個角度的盤點和解析,并將從中總結出今年S賽品牌贊助的變動與趨勢。
贊助數量下降,女性向品牌退場?
英雄聯盟和Riot官網信息顯示,今年S13全球總決賽中國市場和海外市場共攬獲了9家品牌贊助,相較于S12全球總決賽的12個贊助商,數量有小幅的下降。
在中國市場方面,除全球合作伙伴與海外市場保持一致之外,地區的不同也帶來了贊助商的差異,如中國區的官方合作伙伴(京東、莫斯利安)主要面向國內消費市場,通過贊助本土的LPL賽區、全球總決賽,吸引年輕消費者,提升品牌的年輕化形象。而杜蕾斯則是今年的新晉品牌,成為首個贊助電競賽事的兩性健康品牌。
事實上,全球向的品牌也在著重布局中國電競市場,例如特約合作品牌(肯德基、英特爾),都是LPL賽區多年的合作伙伴。其原因在于,LPL賽區的聲量在全球范圍逐漸增大,影響力日益提升,消費能力也在不斷上漲。企鵝有調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里,87.3%的中國電競用戶在電競方面有花費。
海外市場亦是如此,例如Prime Gaming在不支持中國地區下,成為海外的地區合作品牌;國內電競椅市場在“傲風”等本土品牌吃下大部分市場份額的情況下,SECRET LAB并沒有選擇成為全球合作伙伴,而是瞄向歐美及其他地區。
此外,相較于中國區品牌,海外用戶消費品牌數量較少,電信、網絡“技術服務”類品牌開始增加——例如AWS、思科、Verizon。電競與技術服務類品牌聯手,一方面提升和保障了賽事的落地,另一方面,通過在賽事中曝光和展現品牌的技術能力,將有助于品牌得到更多頂級電競賽事的業務承辦。這或許是技術服務類品牌加大贊助電競的重要因素之一。
盡管贊助品牌較去年有小幅減少,但賽事的贊助吸引力并沒有降低,同時品牌愈發趨向長線合作。例如奔馳與英雄聯盟賽事將合作將延長至2025年,雙方圍繞賽事展開了深度的綁定,其中包括打造冠軍戒指、獎杯等。金融品牌萬事達卡也已經和英雄聯盟賽事合作了5年之久。
有些類型的品牌則開始退場,此前曾連續兩屆贊助美妝品牌蘭蔻,和去年全球合作伙伴奢侈品牌蒂芙尼(包括此前贊助S9賽事的LV),這類偏女性向品牌未能與賽事達成長久的合作——且沒有將贊助轉投到電競俱樂部領域。這或許和用戶性別和消費習慣有關,目前電競用戶消費類型主要集中在:虛擬道具、實體周邊、戰隊選手周邊以及現場觀賽。
180起贊助,新類別品牌加快贊助步伐
2023賽季,9個賽區22支隊伍,共產生180起品牌贊助,其中四大賽區的隊伍包攬了大部分贊助合作。LPL賽區為44起;LCK賽區為39起;LEC賽區為21起;LCS賽區為39起。
根據贊助商數量,LPL賽區的一號種子隊伍JDG是最受歡迎的隊伍,贊助品牌多達21家。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有5家來自京東旗下的品牌,除去這些品牌,則低于LJL日本賽區的DFM戰隊。DFM戰隊能獲得如此多品牌贊助的原因,除了自身是該賽區的享有盛譽的戰隊之外,贊助金額較低是獲得品牌青睞的重要原因。
而京東能收獲如此多品牌贊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本年度的優異賽事成績所帶來的商業化能力。在本年度,JDG連續拿下LPL春季賽、MSI季中冠軍賽和LPL夏季賽冠軍。在S賽開始前,杜蕾斯和OPPO先后與JDG達成合作關系。
作為首個贊助電競的兩性健康品牌,杜蕾斯今年布局電競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一方面贊助LPL、MSI、S賽等頂流賽事,通過將產品與“保一下”等電競黑話結合,玩轉了電競營銷。另一方面,與進入S13全球總決賽的戰隊達成合作,進一步在電競粉絲群體中完成品牌認知構建。
值得注意的是,亞運會電競項目的到來也成功舉辦,也為電競贊助帶來了新的機會。以往贊助傳統體育的奶企和其他類型品牌,就贊助了電競俱樂部和亞運會。例如伊利在今年就成為了JDG和BLG的贊助商,并在亞運會期間積極聯動電競。
在品牌類別上,贊助最多的仍是與該行業密切相關的品牌,在180起贊助中,3C硬件的贊助共有26起,涉及到21個品牌;這些公司生產電腦、計算機硬件等產品,暗夜精靈、ROG、外星人、拯救者等都在其中。排名第二的為外設品牌,共有21起、12個品牌。
各大賽區的電競俱樂部都有“電腦&3C硬件”和“外設”類別的贊助品牌,此外,一些戰隊甚至簽約了多家相同賽道的品牌。以往體育賽事或其他品牌中,贊助商往往是排他的,從而保證贊助商利益的最大化。以LCK賽區的DRX戰隊為例,羅技和HyperX都是其贊助商;LPL賽區的LNG戰隊也有兩家ZOWIE GEAR和CHERRY XTRFY兩家外設贊助商。
這種現象在電競領域并不奇怪,其原因在于只有電競擁有此類品牌的贊助環境。3C硬件和外設與電競團隊的關系對其產品的開發和營銷至關重要。同時,在電競俱樂部影響力有差異的情況下,品牌往往會優先集中頭部戰隊。
羅技成為了今年英雄聯盟賽事最受歡迎的贊助商,這個外設品牌是S13全球總決賽參賽隊伍中7支戰隊的贊助商。飲料品牌則是第二活躍的品牌類型,紅牛和Monster(魔爪)分別贊助了4支和3支隊伍。此外,流媒體的贊助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包括AfreecaTV、Twitch都贊助了2支隊伍。
而縱觀電競贊助整體,除了3C硬件&外設和服飾、飲品之外,醫療健康和金融的占比正在逐漸增加,甚至超過了汽車和食品品牌。有數據表明,75%的電競選手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職業病,隨著電競體育化的進行不斷加速,以往關注傳統體育的保健品牌開始布局電競,電競方面也開始注重選手健康以及推動健康游戲生活方式,這也讓兩者的合作開始成為常態。
而金融類品牌,則瞄向年輕用戶的消費能力,通過對電競進行投資、贊助快速覆蓋新生代群體,讓用戶使用品牌推出的借記卡和快捷支付等服務。
在俱樂部的“贊助吸金能力”方面,涉及到多個維度。首先,是本年度成績所帶來的關注度,如JDG連奪三冠后包攬21家品牌贊助。其次,擁有深厚歷史背景的俱樂部也是品牌關注的重點,這部分包括LCK韓國賽區的T1戰隊以及LCS北美賽區的TL戰隊,兩者憑借影響力(同時具備一定的賽事實力)在吸引品牌贊助上遙遙領先。
另外,能獲取用戶高度關注的電競俱樂部在吸引品牌贊助也擁有不俗的表現,較為經典的是LEC歐洲賽區的G2戰隊,無論每年的賽事成績如何,G2的贊助品牌一直保持穩定。這顯然也是贊助商想要的。
外卡賽區的“藍海市場”也在不斷吸引品牌涌入,在越南、拉丁美洲、日本等賽區中,贊助戰隊的品牌包括本土和全球向兩種。因為賽事競爭力的不足,相較于頂流賽區的戰隊的贊助金額,外卡賽區隊伍的贊助費要更具性價比。同時,近年來拉丁美洲、印度、東南亞電競市場增長迅速,各大品牌都在加速布局,旨在獲得頭部的市場份額。這也為外卡賽區戰隊帶來了商業化增長。
電競贊助新格局
但需要警惕的是,品牌贊助電競開始變得謹慎。一方面是因為贊助成本的上升,超出了許多中小型品牌的預期;另一方面,贊助電競所帶來的首要收益是流量曝光,而非產品購買,對于追求實時投資回報的品牌來說,無法看到卓有成效的贊助效益。
這也造就了今天電競領域贊助市場的格局,隨著影響力的增長,對贊助商的體量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時,雙方也更傾向于長線合作,品牌通過長久的積累,在電競用戶群體中刻畫品牌認知,培養未來消費者。
品牌贊助的“唯一論”也開始更加明顯,盡管3C硬件&外設類品牌競爭激烈,但主要集中在俱樂部方向,通過選手的使用帶動產品的銷售。以車企為例,在梅賽德斯奔馳占據大多數電競市場的情況下,其他車類品牌的贊助開始減少。寶馬在去年12月完全停止了贊助電競俱樂部。奔馳也迅速補足了寶馬此前的市場,成為了T1等俱樂部的汽車贊助。
而對于追求效益的品牌而言,贊助內容創作者成為了更具性價比的投資方式。市場有一種看法是,內容創作者相較于專注比賽的電競戰隊,更能獲得觀眾的注意力,且帶有主觀的大膽表達,可以滿足品牌在產品銷售增長的需求。較低的合作價格,也讓不同體量的品牌都可以參與其中。
內容創作者的內容質量、靈活性和價格優勢,正在成為俱樂部吸引贊助的競爭對手。不少電競俱樂部也發現了這個趨勢,從而開始開展公會業務,簽約內容創作者。2019年才成立的巴西賽區隊伍LOUD戰隊(即S13全球總決賽的LLL戰隊)是第一個在YouTube上達到10億次瀏覽量的俱樂部。該俱樂部簽約了大量內容創作者,在直播和品牌合作等多個渠道實現盈利。
如今,有更多的電競俱樂部開始拓展“公會業務”,提升品牌的整體影響力,在品牌廣告和用戶付費兩方面實現盈利。
結語:
對S13全球總決賽品牌贊助的分析表明,與游戲、電競息息相關的硬件、外設品牌仍是主流,但同時,電競贊助正在變得更加多樣化,往年不常見的品牌類型在電競領域的占比開始增大,不僅是消費向,帶有“生活服務平臺”性質的品牌——其中包括醫療健康、配送、購物、出行等——也希望通過電競打入年輕群體。當然也有一些品牌開始退場。
電競不僅是年輕群體的數字娛樂方式,更是成為了推廣品牌的一種熱門方式。如今,越來越多的品牌進入這個行業,向年輕受眾推廣他們的產品。其中一些品牌贊助頭部賽事,而有一些品牌則更傾向于與團隊進行針對性的合作。這其中,品牌方與電競的合作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進展,營銷玩法也在不斷升級。
想的崛起,在一定意義上是非常偶然的。從現在披露的信息看,當年中科院計算機所成立這個公司,不過是想要經商的柳傳志等人忽悠的結果。
從計算機所而言,在"下海"的大潮下,不弄個三產,過年福利可能都是個困難和壓力。
但是長城電腦則完全不同。
長城,是世界文明的標志,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以“長城”這個偉大的名字命名的長城電腦,可見其出身之不凡。從其誕生之時,也被歷史性地被賦予了科技興國、產業興邦的神圣使命,寄托了無數中國電子人科技報國的強國夢想。
1984年下半年,年輕的中國微型計算機工業遇到了巨大的困難,銷售疲軟,產品積壓,資金缺乏,可以說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中國計算機界的決策者們意識到進行改革勢在必行,開拓新路生死攸關。
在這種情況下,王震將軍之子,原國家計算機工業管理局副局長王之焦慮之余,開始組建科研小分隊,決心搞出自己的計算機產品。
這些年輕人憑借著一腔干事業的熱情,和局里提供的幾臺做實驗用的機器,在北京馬甸立交橋外的祁家豁子的一個招待所里租了幾間小房子,大干了起來。
工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1985年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中文化、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微型計算機——長城0520CH。
其漢字處理水平等項性能,超過了當時包括IBM在內的國際知名品牌。這是中國計算機工業發展史上最具歷史意義的里程碑!
同年1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一個龐大的計算機工業展覽會上,中國設計制造的長城牌微型計算機,以其優越的性能引起了觀眾的轟動。
也是這年的12月,美國《商業周刊》上刊登了這樣一幅畫,一艘中國式海船,張著滿帆,破浪而來;桅桿頂端五星紅旗迎風招展;船頭立著一臺被畫家人格化了的長城牌微型計算機,揮動著右臂向人們致意。
原來這是一篇新聞報道的插畫。新聞的標題是:《中國“長城”參加個人計算機的競爭》。這家周刊驚呼:“它是中國向美國計算機資本的第一次突然襲擊”,(見1986年1月1日人民日報第四版)。國內權威媒體盛贊“長城0520CH引發了一個產業的誕生”。
自此,我國在計算機領域第一次擁有同國際領先技術同等話語權。1987年5月,第一臺國產286微機“長城286”在北京展覽館正式發布。同年,長城計算機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55018.98萬元,年產量20000臺。
而聯想成立時的注冊資本不過區區30萬元,1987年的聯想銷售不過7000萬元。而1988年長城電腦無償贊助第八屆亞運會就1700萬元,當年的利潤超過5000萬。
1988年,長城發布中國首臺386微機;1990年12月,第一臺國產486微機GW486/25在北京正式發布,并開發了國內第一塊ASIC專用芯片……
作為地地道道的國有企業,長城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著振興PC民族產業的重任。所以,長城在科技創新方面走的是自主開發的路子,主板、電源、擴展卡、顯示器,除了CPU,什么都能自己設計、生產,形成了專注科研開發的民族企業。
1992年比爾蓋茨第一次踏上中國大地,與長城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研發出了第一個簡體中文版視窗系統Windows3.2。
此后這一年,長城電腦首家在國內建立了專賣體系,把當時微軟的Windows視窗引入到國內市場。
1994年開始,長城先后與IBM公司成立五家合資公司,與德州儀器公司成立一家合資公司,累計引進外資1.2億元。
在這里要特別提一下就是國在1993年啟動的"三金工程",直到2004年王之先生從長城電腦退休,十年之間,長城電腦在三金工程里所向披靡。也是長城電腦最為輝煌的十年。
進入2003年以后,許多PC制造商以及家電廠商開始搶攻筆記本,渴望能在這一領域再造新的增長點。
表現最突出的當屬長城電腦,大肆招兵買馬,拉出孤注一擲不獲全勝誓不罷休的架勢,一舉挺進筆記本電腦市場。
但事實上,國內的筆記本市場競爭已是白熱化,整個市場的利潤空間急劇萎縮。而且,無論是在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筆記本的品牌形象基本上已經固定化,外有IBM、惠普、戴爾、東芝、富士通等國際品牌,內有華碩、宏基、聯想、方正等國產品牌,新品牌沒有出奇制勝的絕招,很難覓得一席插足之地。
在這里筆者忍不住要插一句話,作為國內行政的領導和被冠以業內專家的陸首群先生對聯想并購IBM家用計算機品牌一事十分的不以為然,甚至有磚家惡意引導理論,認為這個S13的收購行為消耗了聯想的現金,導致聯想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措施了機會的觀點真是"外行的不能外行"!
如果聯想當年沒有并購IBM,聯想的筆記本將永遠在中低端徘徊,今天大家大概率也看不到"聯想"了!方正、長城、清華同方等,之所以在消費市場被淘汰,就是因為在筆記本的大戰中因為無法沖到中高端市場,最后生生被耗死了!而聯想是唯一的幸存者!
當然,制約長城筆記本發展的阻力,不僅僅是市場競爭,更嚴重的是內部體制上的危機難以根治。
作為一家國企,在管理上,長城電腦不像一個企業,更像一個政府部門。六年換了五位老總,上任時個個雄心勃勃,到臨了都是壯志難酬。
主要問題在于,內部權責不明,交叉管理,相互制肘,冗員龐雜,效率低下。有人作了一個比較,長城電腦的貨款到賬周期大約20多天,而聯想等對手則是5天甚至更短;長城電腦人員裁了30%左右”,仍然還有壓縮的空間。體制上的痼疾是隱性的,反應在效率上的弊端則是致命的,幾任老總明知問題在哪,偏偏又無從下手,只能徒喚奈何。
接下來對于長城電腦有些"回光返照"式的高光時刻就是"收購冠捷"。2007年5月15日,長城電腦發布公告,正式對外宣布收購京東方持有冠捷科技10.27%的股權,一躍成為冠捷科技的第二大股東。
2012年10月,"長城電腦"子公司長城能源的美國大客戶賽康申請破產保護,為此上市公司預計將計提資產減值損失2.1億~2.5億元。
自此以后長城電腦就一直在"虧損中"掙扎,據說還在努力轉型新能源……
關于長城電腦也有網友曾在帖子中爆料稱:
長城電腦問題出在硬盤上面,大家都知道長城有自己的易拓硬盤。(大概97年的時候長城研制了中國第一塊硬盤。并向國家申請了知識產權,不巧的是 那年國家正好出臺了新政策“我只能說個大概” 就是不允許去采購自己有知識產權的相同東西)那時候希捷什么的都已經量產 硬盤價格在800左右 ,爾長城那時候一塊硬盤弄下來6000-7000塊“賣給鬼去”沒的辦法長城只能退出市場。( 再補充一下好像2004那時候叫 金長城)
是啊,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長城電腦"注冊資金是聯想的1800倍(5.5個億對30萬),
作為純國企的長城在發展過程中更是被"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還是網友們最想看到的走自主研發、自力更生的路線……當然也沒研發芯片和操作系統……這樣的企業為什么也不研發芯片和操作系統呢?網友們為什么不去問問司馬大V和某磚家?
2012年長城電腦的銷售凈利潤率僅為0.12%,即每10元錢的銷售才賺取1分錢的凈利潤,這一銷售凈利潤率在滬深兩市全部上市公司中,處于最低的30%。進一步考察,長城電腦的銷售毛利潤率僅為8.15%,在滬深兩市全部上市公司中,處于最低的10%。簡言之,銷售毛利潤率過低,從而導致銷售凈利潤率過低,是導致長城電腦凈資產報酬率過低的主要原因。
進一步分析,2012年長城電腦實現銷售收入797億元,其中計算機相關設備制造業務的營業收入為786億元,占其營業收入的比重高達98.56%,所以長城電腦的董事會認為:公司“亟待實現轉型升級”。
我們認為,正是因為長城電腦的主營業務過于集中,因此其戰略轉型并非一蹴而就;PC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格局不會改變,在可預期的將來,長城電腦低銷售毛利潤率、低銷售凈利潤率導致其凈資產報酬率低的格局,也不太可能出現大的變化。
今天的聯想的不搞研發就是原罪,沒有堅持國有控股是原罪,產業多元化也是原罪……
但是回看中國PC和筆記本電腦的發展歷史,可能正是因為聯想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策略才活到今天!
所以,我們可以質疑,我們可以不滿,但我們不能"睜眼說瞎話",不能昧著良心,惡意引導!
聯想也有問題,聯想也需要迭代,但不能否認聯想今天的成功和價值,不能否認聯想管理團隊當年策略的正確性,雖然這種策略可能也是妥協于市場的,今天看可能也缺少一些勇敢的精神……
據網友爆料發現,聯想的美國網站上有一篇文章
2012年至2014年多次贊助美軍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新聞報道已經被撤了,
11月22號的時候這個新聞還在,也有人進行了截屏,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了,
這個新聞報道具體說了什么呢?聯想為現役軍人以及 軍人父母及子女提供電腦和技術支持,幫助軍人家屬保持聯系,
問題來了,為什么要刪除這個新聞呢?這不是明顯的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聯想真的以為互聯網沒有記憶嗎?很多的網友已經截屏了
不是說你把新聞刪掉了他就不存在了,眾所周知啊,聯想的套路是國內高價低配賣電腦,到了國外低價高配賣給外國人, 這是愛國的民眾企業嗎,這簡直就是吃里扒外,走狗的作風啊
如果聯想真的以為刪除一條新聞網頁就可以讓大家忘記的話
那你把主頁上柳傳志和楊元慶也給刪了吧
其實,廣大網友的憤怒更多的是針對這兩個掌舵人,特別是柳傳志,假如你有倪光南院士的眼界,大力搞科研,而不是只會組裝生產電腦,聯想也不會走到今天,
聯想但凡有任正非一半的水平,聯想也不會發展成金融帝國,曾經的民族企業變成圈錢的工具
很多人說我們反對柳傳志是反聯想,是要讓聯想的幾萬名員工沒有飯吃,要毀掉一個國際知名企業,民族企業,其實不是這樣的,聯想的員工沒有罪過,聯想的員工是受害者才對
而且是受到柳傳志,楊元慶二人的迫害,
當時柳傳志那個號召全體聯想人保衛他的退休工資的時候,真的是太可笑了,
普通的員工拿幾個錢,你柳傳志拿幾個錢,
聯想今天刪掉關于給美國捐助電腦的內容,還不如讓這兩個人把他們的股份吐出來,
剝奪他們在聯想的權利和利益,收回國有資產,收回中國人自己的企業
最后一句話結束今天的視頻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今天視頻到此結束,朋友們你怎么看,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
歡迎長按點贊,支持一下,感謝觀看,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