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第12代酷睿發售一年后,代號Raptor Lake-S的第13代酷睿臺式機處理器在改進了制造工藝、微架構、增加了核心數量后正式登場,為用戶帶來了性能更強大的裝機選擇。
↓↓↓點擊視頻了解測試詳情↓↓↓
<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咱先說點“理論的”:工藝架構全面升級,可能十三真的香
這次Intel喊出了“13香”的“總綱領”,總結了4大“香”點、共13大亮點。包括“平臺實力香”、“游戲玩得香”、“超頻體驗香”、“揮灑創意香”,總之就是包含了玩家和設計師用戶最關注的點,帶來更高執行效率和更好使用體驗。不過,第13代酷睿是怎樣做到這些提升的呢?讓我們來看個究竟。
第13代酷睿臺式機處理器代號Raptor Lake-S,性能核代號Raptor Cove,能效核依然是Gracemont。工藝方面,雖說還是Intel 7工藝,但經過進一步打磨,采用了第3代Intel SuperFin晶體管,擁有更好的通道移動性,不但頻率可以做到更高,能效方面也會有更佳的表現。因此,性能核Raptor Cove的最高睿頻提升了600MHz。從圖上還可以看到,Raptor Cove在標準電壓下,相對上代可提升200MHz頻率,而在標準頻率下,電壓可以降低50mV以上。此外,Raptor Cove的二級緩存也增加到了每核心2MB,同時采用了全新的動態預取算法“L2P”,進一步提升了緩存帶來的性能收益。
大家可能注意到,首發6款第13代酷睿都把能效核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同時每個能效核集群的二級緩存也增加到了4MB,頻率最多提升了600MHz,無疑大大增加了第13代酷睿的多線程性能。
相對于上代Alder Lake-S,Raptor Lake-S在內存控制器方面也進行了升級,支持的基礎頻率從DDR5 4800升級到了DDR5 5600,環狀總線頻率也最多提升了900MHz,最高可達5GHz,由此可以大幅提升內存帶寬和降低內存延遲。此外,Raptor Lake-S的三級緩存也從最多30MB升級到了最多36MB。
綜合上面的改進,Raptor Lake-S在SPEC rate2017 Int測試中最多可獲得15%的單線程性能提升和41%的多線程性能提升。
得益于改進版Intel 7工藝,酷睿i9 13900K的每瓦性能也得到了加強,在65W功率下即可獲得相當于酷睿i9 12900K 241W功率的性能,而同為241W時多線程性能更是高出37%。
在第12代酷睿發布時,我們就曾經介紹過Intel為了核心的最優化調度專門在處理器中設置了一個硬件線程調度器,搭配Windows11可以實現更優化的調度。而第13代酷睿則對這個硬件線程調度器進行了進一步升級,讓它可以通過機器學習技術來更新線程級別邊界,讓P核和E核的調度更加合理和高效,同時Windows 11 22H2版也對此進行了針對性優化。
在Intel官方公布的酷睿i9 13900K與酷睿i9 12900K的游戲性能對比數據中,測試的32款熱門游戲中,除了兩款外,其它30款酷睿i9 13900K都獲得了更高的幀率,其中《英雄聯盟》甚至領先了20%以上。除了游戲,酷睿i9 13900K在內容創建方面的性能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官方給出數據中,酷睿i9 13900K在Adobe全家桶和Auto CAD與Auto desk Revit中領先競品大約16%~69%,對于“時間就是金錢”的設計師用戶來講,選擇酷睿i9 13900K無疑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由于核心數量增加以及硬件線程調度器的進一步優化,第13代酷睿的多任務性能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同時使用Adobe Media Encoder和Photoshop的情況下,酷睿i9 13900K的執行效率比酷睿i9 12900K提升了27%,同時使用Blender和Unreal Engine的情況下,更是提升了34%之多。總之就是在設計師用戶需要多開程序的情況下,酷睿i9 13900K的效率與使用體驗都會好很多。當然,眾多的獨立軟件供應商也加入到對第13代酷睿架構的優化隊伍中來,這也讓第13代酷睿的軟件生態環境更加優越和壯大,不斷改善體驗并挖掘出更多的潛力。
綜合以上的改進,第13代酷睿無論是單核性能還是多線程性能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同時在能效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第13代酷睿臺式機處理器實物賞析
酷睿i5 13600K CPU-Z信息
酷睿i9 13900K CPU-Z信息
首批上市的第13代酷睿包括了6款K系產品。包括酷睿i9 13900K/KF、酷睿i7 13700K/KF、酷睿i5 13600K/KF,而我們首測使用的Intel測試套裝中包含了酷睿i9 13900K與酷睿i5 13600K。
第12代酷睿晶元(上)對比第13代酷睿晶元(下),多出來的就是新加入的能效核核
酷睿i9 13900K/KF具備8P+16E的核心規格,相對上代增加了8個E核,同時P核最高睿頻也從5.2 GHz提升到了5.8 GHz,E核睿頻也提升到了4.3 GHz,具備32MB二級緩存和36MB三級緩存;酷睿i5 13600K具備6P+8E,P核最高睿頻從4.9 GHz提升到了5.1GHz,E核睿頻則可達3.9 GHz,具備20MB二級緩存和24MB三級緩存。
兩款處理器均內置20條PCIe通道(16條PCIe 5.0和4條PCIe 4.0)、可最多支持 128GB DDR5 5600/DDR4 3200雙通道內存,內置UHD 770核芯顯卡。TDP方面,兩款處理器PL1功率均為125W,酷睿i9的PL2功率為253W、酷睿i5的PL2功率為181W,相對上代有一定增加。
主板方面,Intel也同步推出了新的Z790主板芯片與第13代酷睿搭配(第13代酷睿同樣也支持上代600系主板),新平臺提供了更多的PCIe 4.0通道和USB 3.2 20Gbps接口,方便用戶打造更為強大的旗艦主機。
實測:性能提升幅度巨大,13的確香!
測試平臺
處理器:酷睿i9 13900K
酷睿i5 13600K
酷睿i9 12900K
酷睿i5 12600K
散熱器:ROG龍王Ⅲ 360一體式ARGB水冷
主板:ROG MAXIMUS Z790 HERO
內存:Kingston FURY叛逆者(Renegade)DDR5 6000 RGB 16GB×2
顯卡:ROG STRIX GeForce RTX 4090 OC EDITION 24G GDDR6X
硬盤:WD_BLACK SN850X NVMe SSD 2TB
電源:ROG THOR雷神 1200W Platinum II
操作系統:Windows 11專業版22H2
本次首測我們使用了新一代Z790主流發燒旗艦ROG MAXIMUS Z790 HERO主板。它搭載20+1供電模組(90A),配備雙ProCoolⅡ高強度供電接口,主板加裝超厚實VRM散熱裝甲,內置熱管并搭配高效導熱墊,更有金屬背板強化散熱。I/O散熱裝甲加入Polymo動態燈效,可同時呈現2種圖案,板載3個第二代ARGB燈效接針,支持AURA SYNC神光同步。
內存方面,其通過BIOS中的AEMP II技術可讓內存一鍵超頻至高達DDR5 7800+,主板還支持華碩AI智能超頻、AI智能散熱2.0、AI智能網絡與雙向AI降噪,全新AI體驗更上一層樓。通過附贈的ROG PCIe 5.0 M.2擴展卡,主板一共可提供5個M.2接口,其中1個支持PCIe 5.0高速M.2 SSD。
主板配備顯卡易拆鍵和M.2便捷卡扣,快速拆裝無需工具,還有BIOS FlashBack一鍵升級更輕松。 接口部分,主板提供雙雷電4 USB Type-C接口、USB 3.2 Gen 2x2 Type-C前置接口更支持QC4+60W快充,此外還有6個額外的USB 3.2 Gen2接口并提供HDMI 2.1視頻輸出。網絡部分,板載Intel Wi-Fi 6E(802.11AX)無線網卡與Intel 2.5G有線網卡。
ROG龍王Ⅲ 360一體式ARGB水冷采用Asetek第8代方案
此外,ROG MAXIMUS Z790 HERO在BIOS中還提供了新的MCE設定,可以完全解鎖功率墻,也可以選擇溫度墻為90℃的解鎖模式(此模式下性能高于默認設置,略低于完全解鎖模式),玩家可以僅根據需要來進行選擇。
散熱器方面,我們選擇了ROG龍王Ⅲ 360一體式ARGB水冷,其首發采用Asetek第8代方案,配備全金屬冷頭,并設計成專門適配第13代酷睿的方形散熱器底座,接觸面更大更貼合。冷頭正面搭載了Matrix LED陣列屏,可自定義內容,充分展現玩家的個性化設計。
ROG THOR雷神 1200W Platinum II足以滿足旗艦平臺電源供應需求
電源方面,使用的是ROG THOR雷神 1200W Platinum II,額定功率1200W,通過80Plus鉑金認證,采用全模組設計,支持AURA SYNC神光同步,自帶功耗儀。電源采用單路+12V輸出設計,+12V的輸出電流最高為100A,輕松滿足第13代酷睿發燒級平臺的供電需求。
本次測試的系統升級到了最新的Windows11 22H2,其專為Intel進行了調度優化。同時我們也在BIOS解鎖了處理器功耗限制,以探尋第13代酷睿的極限性能。
基準性能測試
基準測試部分,CPU-Z中,酷睿i9 13900K單核直接跑到了940分以上,相比酷睿i9 12900K提升14%左右,酷睿i5 13600K也跑到了836分,已經和酷睿i9 12900K不相上下了。可見Raptpor Cove架構的性能核確實效率更佳。多核方面,憑借新加入的雙倍能效核,酷睿i9 13900K相對酷睿i9 12900K提升了近50%。酷睿i5 13600K多核得分也很接近酷睿i9 12900K。
再看看Cinebench R23,酷睿i9 13900K在這里優勢明顯,單核性能相對酷睿i9 12900K領先13%左右,而多核得分更是突破了4萬分大關,遠超上代的27753分。酷睿i5 13600K相對上代在多核方面提升了37%左右,甚至離酷睿i9 12900K也不遠了。Cinebench R20的情況也差不多一樣。
7-Zip的壓縮解壓縮性能基準測試中,第13代酷睿的整體提升相當明顯,即使是酷睿i5 13600K都已經和上代旗艦酷睿i9 12900K的成績比較接近了。這種情況在SiSoftware20/21、3DMark CPU測試、WebXPRT4網頁性能和CrossMark的基準測試中也同樣得到了驗證。
從整個基準測試成績部分來看,酷睿i9 13900K單核性能相對上代最高提升了14%以上,多核性能更是提升了近50%;酷睿i5 13600K單核性能也相對上代最高提升了14%以上,多核性能則提升了近39%,也是飛躍式的增長。
3D渲染應用部分,由于酷睿i9 13900K擁有超多的核心和更高的頻率,相對酷睿i9 12900K的提升最高超過了51%。酷睿i5 13600K也相對酷睿i5 12600K提升了37%以上。由此可見,如果你要打造一臺用于3D建模渲染的設計師主機,選擇第13代酷睿相對上代基本上等于效率提升一半。
而對于ADOBE全家桶的生產力用戶來說,兩款第13代酷睿相對上代的提升也非常明顯,在只有CPU更新的情況下,相對上代的測試成績,在總分(測試成績為CPU、內存、顯卡、磁盤等性能合計)上也分別有最高約13%的效率提升,如果只看CPU性能提升幅度只會更大。
AUTOCAD是相關行業目前不可缺少的首選軟件,其更注重處理器的單線程性能。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第13代酷睿的新架構表現非常優秀,測試成績大幅領先于上代,即使是酷睿i5 13600K都已經比上代旗艦酷睿i9 12900K有更好的表現了。
接下來是玩家最關心的游戲測試部分,先看看網絡電競游戲。《CS:GO》中處理器對幀率的影響相當大,酷睿i9 13900K在1080P最高畫質下已經超過870fps,相對酷睿i9 12900K提升了大約12%,酷睿i5 13600K的表現也很不錯,甚至超過了酷睿i9 12900K。《守望先鋒2》對Intel處理器的優化比較好,酷睿i9 13900K的平均幀率直接超過了500fps,要不是游戲鎖600fps上限,酷睿i9 13900K經常撞幀率墻的話,實際成績其實有可能更高。當然,酷睿i5 13600K表現也挺好,已經超越了酷睿i9 12900K。《英雄聯盟》里面,酷睿i9 13900K保持了最高的幀率,酷睿i5 13600K也比較接近酷睿i9 12900K的表現。
《絕地求生》中的表現依舊是酷睿i9 13900K最好,比酷睿i5 12900K高出了8%。而酷睿i5 13600K在這里比上代的酷睿i5 12600K高出了22%,同級別的提升還是很明顯。
《魔獸世界:暗影國度》的Timetest中,酷睿i9 13900K再次領跑,大幅超越酷睿i9 12900K,甚至連酷睿i5 13600K也打平了酷睿i9 12900K。《最終幻想14》中酷睿i9 13900K突破300fps拿下第一,遠超酷睿i9 12900K,酷睿i5 13600K也明顯超過了上代。《絕地求生》中依舊是酷睿i9 13900K表現最好,比酷睿i9 12900K高出了8%。酷睿i5 13600K在這里比上代酷睿i5 12600K高出了22%,同級別提升很明顯。
《最終幻想14》中,酷睿i9 13900K突破了300幀拿下第一,緊接其后的是酷睿i5 13600K和上代旗艦酷睿i9 12900K,這兩者的幀速基本一致,而上代主流酷睿i5 12600K的成績則被拉得有些遠了。
《原神》3.0解鎖幀數后在須彌跑圖,從成績來看酷睿i9 13900K的領先優勢相對來說比較明顯,酷睿i5 13600K在這里同樣不遜色上代旗艦酷睿i9 12900K。
策略類游戲中,《騎馬與砍殺2》的千人基準測試,酷睿i9 13900K能夠領先上代12%以上,而酷睿i5 13600K甚至戰平了酷睿i9 12900K。《文明6》的AI測試中,單回合完成時間酷睿i9 13900K最短,酷睿i5 13600K也明顯超越了酷睿i9 12900K。
3A游戲部分,《古墓麗影:暗影》中酷睿i9 13900K以22%的優勢勝過了酷睿i9 12900K,酷睿i5 13600K在這里也超過了酷睿i9 12900K。《孤島驚魂6》里第13代酷睿也很猛,酷睿i9 13900K相對上代又領先了約18%,而酷睿i5 13600K也超過了酷睿i9 12900K。
最近比較火的《漫威蜘蛛俠:重制版》的優化比較不錯,酷睿i5 13600K就能超越上代旗艦,酷睿i9 13900K的幀數相對于酷睿i9 12900K更是高了24%,表現非常突出。
《殺手3》中,酷睿i9 13900K依舊保持了領跑的優勢,相對酷睿i9 12900K提升了約18%,而酷睿i5 13600K也和酷睿i9 12900K保持在同一水準上。《看門狗:軍團》酷睿i9 13900K領先上代13%,酷睿i5 13600K也領先了酷睿i5 12600K大約14%。
最后再來看看兩款賽車游戲,《極限競速:地平線5》中整體的幀數差距并不算大,酷睿i9 13900K相比酷睿i9 12900K提升為7%,酷睿i5 13600K則同樣小勝酷睿i9 12900K幾幀的優勢,相比上代同檔次的酷睿i5 12600K的提升則為5%。
《F1 2022》中,依舊是酷睿i9 13900K的表現最好,相比酷睿i9 12900K提升為19%。酷睿i5 13600K相比酷睿i5 12600K提升為15%,幀速非常接近酷睿i9 12900K。
綜合來看,第13代酷睿的游戲性能相當不錯,酷睿i9 13900K相對上代最高提升幅度達到24%,而酷睿i5 13600K相對酷睿i5 12600K的平均提升也接近20%了,甚至已經能和酷睿i9 12900K保持在同一水準上,可以說性價比非常高了。
內存性能測試
將內存超頻至DDR5 6600之后性能得到了再次提升
第13代酷睿于Z790主板對高頻內存方面的支持能力也得到了增強。例如我們測試使用的ROG MAXIMUS Z790 HERO主板,就可以支持最高DDR5 7800+(OC)的規格,相比上代提升巨大。
我們首先使用兩條Kingston FURY叛逆者(Renegade)DDR5 6000 RGB 16GB內存進行測試,酷睿i9 13900K搭配ROG MAXIMUS Z790 HERO默頻開啟XMP 6000毫無壓力,而且可以在不修改任何電壓、時序等參數的情況下,直接將內存頻率提升至6600MT/s并通過穩定性測試,此時內存帶寬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超頻能力表現不錯。
四條DDR5 6000內存也能順利開啟XMP 6000并成功超頻
同時,主板對插滿4條高頻DDR5內存的支持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強。部分上代主板無法在4條內存插滿的情況下穩定開啟XMP 6000,就更別說超頻了。我們同樣使用之前測試中相同的內存,將2條變為4條插滿,在ROG MAXIMUS Z790 HERO上可以順利啟用XMP6000并穩定使用,甚至還可以將4條同時超頻至DDR 6400,多高頻內存支持的表現非常優秀。
超頻、功耗與溫度測試
室溫28攝氏度的辦公室環境中,我們手上的這顆13600K在默認解鎖功耗的情況下,使用龍王3一體水冷R23考機溫度在77℃左右,功耗為150W左右。使用intel推出的XTU軟件,可以直接不加電壓將性能核超頻至全核5.5GHz,并順利通過R23考機。
酷睿i5 13600K超頻至5.5GHz以上還是比較輕松的
如果加0.06v電壓的話,可以提升至性能核全核5.6GHz,能效核全核4.2GHz,這時候用R23考機功耗就差不多190W左右了。此時再進行能測試,CPU-Z單核得分為905分,多核10500分左右。R23則是單核2166,多核26000分左右。
酷睿i9 13900K降壓超頻的效果比較好
至于酷睿i9 13900K,在默認PL2下的R23考機可以維持在85℃左右。使用降壓超頻方法,可以在稍微降低電壓的情況下,將性能核全核小超到5.6GHz,能效核全核小超到4.5 GHz,此時的R23考機溫度為88度左右,功耗為260W左右,多核得分提升到了41700多分。相信各位超頻玩家還有更好的成績。
總的來說,得益于進階版Intel 7工藝,第13代酷睿的頻率上限是非常可觀的,只要玩家的散熱手段足夠強悍,主板供電與散熱足夠給力,應該可以挖掘出更多的超頻潛力。
總結:高頻率高性能高性價比,“13香”當之無愧
第13代酷睿使用了進階版的Intel 7工藝,Raptor Cove性能核也改進了架構、增加了緩存、能效核的數量也得到了翻倍,最高5.8GHz的睿頻頻率使得單線程性能相對上代綜合提升14%左右,多線程性能更是提升了50%左右,堪稱飛躍式的進步。可以說酷睿i9 13900K同時解決了生產力和游戲兩方面的高性能需要,堪稱當下綜合性能登頂的處理器。
酷睿i5 13600K也相當搶眼,它作為主流級的處理器卻提供了多達20個線程,解鎖功耗墻的情況下更是可以跑到全性能核5.1 GHz的水平,在游戲性能方面甚至和上代旗艦都非常接近,綜合性能表現也可圈可點,加上第13代酷睿可兼容600系高性價比DDR4主板,性價比簡直高得驚人,想不火都難。而同期上市不帶核顯的酷睿i5 13600KF,恐怕又將是主流市場上游戲主機裝機點名率超高的產品了。
總而言之,不管你是發燒級游戲玩家,還是追求高效生產力的設計師用戶,第13代酷睿都是當下絕對性能和性價比都非常突出的選擇。而對于發燒游戲玩家和追求生產力效率的創作者來說,ROG MAXIMUS Z790 HERO這樣的主流旗艦主板則是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益于創新性的分離式模塊化架構設計,酷睿Ultra平臺相對于市面上的競品來說優勢顯著。在多核心性能、能效比、AI應用兼容性與加速以及散熱和功耗釋放方面,酷睿Ultra的表現都更加出色。此外,全新的銳炫核顯也帶來的更好的圖形性能表現。這些優勢賦予了酷睿Ultra更加全能的表現,因此能夠給不同類型的用戶帶來超乎想象的全能體驗。
架構革新對于酷睿Ultra的體驗升級有著決定性作用。以英特爾酷睿Ultra 9 185H為例,它是同代際所有產品中多核心性能最強的型號。同時酷睿Ultra 7 155H,酷睿Ultra 5 125H等型號,也在多核性能方面有著領先性的體驗。這意味著基于英特爾酷睿Ultra平臺打造的筆記本電腦具備更高效的使用體驗,無論是日常辦公、圖片處理、視頻處理,還是專業的內容創作、創意生產力輸出都有著更加高效的體驗。
同時,酷睿Ultra平臺全新集成的英特爾銳炫核顯,在圖形性能方面相對以往的銳矩Xe核顯來說提升巨大。其出色的圖形性能使得當下的輕薄型筆記本電腦也具備了1080p高畫質下的3A游戲流暢體驗。對于那些經常出差,有臨時游戲需求,不喜歡帶厚重游戲本的用戶來說,體驗絕佳。
而在能效比方面,英特爾酷睿Ultra平臺也實現了巨大突破,在確保性能輸出的同時,可以為筆記本帶來更長效的續航能力。從實際測試來看,當前酷睿Ultra平臺筆記本的平均續航時間可以達到13小時左右,輕松滿足用戶一天不插電辦公的使用需求。而且高能效比帶來的是更加優異的散熱表現,這就是時下為什么基于酷睿Ultra平臺的筆記本電腦都能夠擁有極致纖薄設計的原因,因為更低的散熱壓力,使得機身厚度可以大幅縮減。
這些特性全方位解決了老硬件平臺的核心痛點,從而為職場白領、學生用戶、創意生產力用戶等不同人群提供了契合其需求的產品。
在出色性能、長效續航等核心特性基礎之上,英特爾酷睿Ultra平臺最為顯著的甜點體驗就是針對AI的CPU、GPU、NPU三大加速核心。事實上,很多朋友已然直觀感受到,AI PC的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AI應用普及,正在以相當夸張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效率。
以往,一位專業繪圖師使用臺式機、工作站繪制、修改一幅圖片可能要花數小時甚至數天。現在,一位完全不懂繪畫的人,用酷睿Ultra AI PC去繪一張圖、修一張圖的時間不會超過10秒。
以往,一位剪輯師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完成視頻剪輯,而現在,剪映這樣的具備AI功能的軟件配合酷睿Ultra AI PC可以直接實現超快速的文生視頻功能。
以往,我們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去搜索引擎查詢,不僅答案不一定準確,而且很可能都是廣告。而現在,我們甚至可以使用酷睿Ultra AI PC的本地化大語言模型助手應用去寫一篇專業且具有深度的內容。
這些變化,無疑是AI PC帶給消費者們最為直觀的效率提升體驗。
此前,英特爾公司執行副總裁兼客戶端計算事業部總經理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女士在出席聯想創新科技大會表示,“自英特爾酷睿Ultra平臺發布以來,AI PC真正開始改變人們使用電腦的方式,同時也對周圍世界開始產生影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未來會怎樣,因為筆記本電腦的未來從未如此令人興奮!”
AI PC硬件快速發展的同時,英特爾也是推動AI生態軟件發展的先驅者。從年初至今,英特爾攜手超過數百家ISV和數十家OEM合作伙伴助力AI PC軟件和硬件的快速發展。StableDiffusion、Adobe、Office、剪映、騰訊會議等AIGC以及支持AI功能的軟件,LLM大語言模型應用以及AI本地知識庫的RAG類應用上都與酷睿Ultra平臺實現更好的適配,并可通過酷睿Ultra平臺的CPU、GPU、NPU實現加速支持。
而在今年六月份的臺北電腦展上,英特爾再接再厲,公布了總AI算力達到120TOPS的下一代AI PC硬件核心,這標志著AI PC將具備更加出色的AI計算能力,為各行各業用戶提供極其卓越的AI應用效率,并為AI應用創新與發展夯實硬件基礎。
此外,作為2024年巴黎奧運會這樣的世界級頂尖賽事的官方指定處理器,也意味著英特爾在全球科技領域保持領先地位。而與英特爾創新體驗官覃海洋的合作,更是意味著一場極限挑戰的開啟,標榜著成就強大自我的拼搏精神。作為奧運會全球TOP合作伙伴,英特爾酷睿Ultra將助力奧運健兒不斷拼搏,高性能、長續航、辦公游戲能文能武的特性契合了奧運賽場爭冠的核心品格。而“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座右銘,何嘗不是英特爾酷睿Ultra核心精神的體現?
那么時下有哪些英特爾酷睿Ultra平臺AI PC值得關注呢?
·適合學生、白領的主流價位14英寸辦公本
4000-7000元是筆記本電腦的主流價位段,這個價位段的14英寸筆記本對于不少大學生、白領用戶而言是性價比非常高的選擇。而且在這個價位段,最高可以選擇酷睿Ultra 9 185H處理器的華碩靈耀14 2024,無論是學習、日常辦公來說,這樣的產品都將性價比演繹到了極致。
這個價位段上,聯想小新最大的優勢還是在于性能調校。英特爾酷睿Ultra 5 125H作為一顆14核18線程處理器,其睿頻加速最高可以到4.5GHz,而且擁有18MB三級緩存,同時其內置的NPU也有著相當不錯的AI計算能力,再加上銳炫核顯加持下的不錯的圖形性能,以及聯想小新自身優異的性能調校,使其在生產力應用、AI應用甚至游戲應用方面都有著足夠出色的表現。所以不只是商務辦公,其實輕度的游戲娛樂需求,英特爾酷睿Ultra平臺同樣能夠滿足。
華碩旗下的靈耀14 2024也是今年主流價位段里非常不錯的一款AI PC,英特爾酷睿Ultra 9 185H處理器、32GB內存、1TB固態硬盤版本近期撿漏價6999元,良好的性能表現可以有效提升辦公效率,告別慢、卡、頓。
靈耀14 2024系列主打超高性價比,這個系列產品的做工品質相當出色,在此基礎上它有著極佳的便攜性以及性能體驗。酷睿Ultra 9 185H處理器在酷睿Ultra家族中的性能是獨一檔的型號,16核22線程設計以及最高5.1GHz睿頻使其擁有極其出色的性能體驗,也是目前最強的AI PC處理器平臺。此外,靈耀14 2024僅重1.19kg,厚度僅為13.9mm,它將移動與高性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是高效的生產力平臺。
今年主流價位段里以性價比著稱的14英寸辦公本中,還有惠普旗下的星BookPro 14,這款產品在5000左右價位段罕有對手。星BookPro 14推薦酷睿Ultra 5 125H,32GB,512GB配置機型,參考價格為4699元。
惠普星Book Pro 14通過青春靚麗的外觀設計,將用戶群體錨定在了年輕用戶人群上。更便宜的價格,更靚麗的配色成為很多年輕用戶心目中的第一臺筆記本電腦,所以適合大學生或剛畢業初入職場的用戶。它在4000多元價位上配置了英特爾酷睿Ultra 5處理器和32GB大內存,如果是在學習AI或使用AI的話,惠普星Book Pro 14稱得上是低成本、高性能的AI平臺了。
·16英寸大屏時尚輕薄本給你最佳視覺體驗
現如今,16英寸產品因其兼顧便攜與震撼視覺體驗,越來越受到用戶的喜愛。而且得益于英特爾酷睿Ultra平臺出色的能效比,這些16英寸大屏本可以同時兼顧輕便。
大屏幕主要勝在體驗,視野廣闊、沉浸感十足,配合高分辨率,一屏之內顯示的內容更多,有助于提升效率。在當前的16英寸大屏本中,ThinkBook 16+、聯想小新Pro 16 2024以及RedmiBook Pro 16 2024三款產品是不錯的選擇,6000元左右的價格有著較為輕松的上車成本。
ThinkBook 16+在配置上建議一步到位,可以直接選擇英特爾酷睿Ultra 5 125H處理器、32GB內存、1TB固態硬盤的配置,參考價5999元。
對于不少用戶來說,ThinkBook 16+的大屏和獨立數字鍵區是很關鍵的體驗需求。比如會計、金融等經常跟數字打交道的用戶們,選擇ThinkBook 16+可以獲得更好的體驗和更加出色的效率。
而且ThinkBook 16+在性能釋放方面調校的相當出色,開啟極客模式之后,英特爾酷睿Ultra 5處理器的功耗釋放進一步提升,可以達到最高70W,日常辦公、娛樂、游戲、AI相關應用的效率都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聯想小新Pro 16 2024同樣如此,2.5K分辨率120Hz的超清高刷大屏視覺沉浸感出眾,配上16:10這種相當適合生產力辦公的屏幕比例再合適不過。而且聯想小新Pro 16 2024的性能調校堪稱同價位無敵手,英特爾酷睿Ultra 5 125H處理器的性能釋放帶來了極為出色的效率體驗。
所以對大屏有需求,或者是希望在屏幕體驗上進行顯著改善的朋友,聯想小新Pro 16 2024會是相當不錯的一個選擇。
在我們的印象中,聯想、華碩等品牌的產品在性能調校方面非常出色,不過可能大家沒有太注意到,其實小米旗下的RedmiBook在性能調校上完全不輸傳統PC大廠。比如今年的RedmiBook Pro 16 2024,其性能表現完全不亞于聯想小新、華碩靈耀等明星機型。所以對大屏產品情有獨鐘的話,RedmiBook Pro 16 2024完全可以放心上車。英特爾酷睿Ultra 5 125H處理器、32GB+1TB存儲版本參考價格6399元,整體性價比還是相當不錯的。
RedmiBook Pro 16 2024屏幕采用了3.1K分辨率165Hz刷新率,屏幕規格更高,觀影、追劇、辦公、游戲等各類型應用通過這塊屏幕來呈現,對于用戶來說都是一種享受。
·獨樹一幟的多設備協同體驗 手機筆記本輕松交互
在日常辦公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尷尬?就是在你正忙工作的時候,來電號碼那邊也是無法逃避的人,此時你一邊接電話、一邊處理工作就會顯得手忙腳亂、精力分散。而如果有了華為MateBook 14或者榮耀MagicBook Pro 16這種支持跨設備、跨系統協同功能的設備,就會輕松許多。你完全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接起電話,一邊工作一邊通話,更加從容。
所以如果你是華為手機、榮耀手機的用戶,可以試試這兩款產品,它們肯定會改變你的工作體驗,提升你的工作效率。
今年華為MateBook 14是性價比相當高的機型,做工用料進一步提升,且整體更加輕量化,1.31kg機身配上14.5mm超薄設計,非常適合經常移動辦公的用戶選擇。另外華為最大的優勢就是自家的跨設備、跨系統協同應用生態,如果是華為手機用戶的話那就更適合這款產品了。而且這款機器配置了70Wh大容量電池,疊加英特爾酷睿Ultra 5處理器不錯的能效比,不插電使用時間更長,可以說是移動辦公的不錯選擇。
推薦機型為英特爾酷睿Ultra 5 125H處理器、32GB內存、1TB固態硬盤版本,近期參考價7399元。同時搭載了14英寸2.8K分辨率OLED觸控屏,配合觸控筆可以實現手寫輸入。
榮耀推出的MagicBook Pro 16系列則是AI PC領域的一匹黑馬,上市之后很快成為爆款機型。英特爾酷睿Ultra 5 125H處理器,24GB內存,1TB固態硬盤,3K分辨率機型的參考價格為6299元。
作為16英寸陣營中的黑馬機型,MagicBook Pro 16勝在超高的外觀顏值,無論是沉穩低調的凝夜色還是炫酷靚麗的云霓色都很受用戶喜愛。堪稱榮耀進軍筆記本領域之后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新品。
其實與華為一樣,榮耀的產品也強調跨平臺、跨系統的多設備協作體驗,另外榮耀專門為AI PC開發了AI YOYO助理和AI工作臺兩大專屬AI應用,智慧搜索、智能推薦、智慧互聯等功能可以為用戶帶來新鮮、高效的應用體驗。
·主流價位硬核商務本穩定可靠不妥協
對于商務用戶來說,穩定、可靠、安全的PC體驗不可或缺。因此一些產品在耐用性方面比其它產品要下更大的功夫,比如惠普戰66七代以及ThinkBook 14+。
戰66七代主打硬核軍工級品質,通過了19項軍標嚴苛測試,在防塵、防水、跌落、擠壓、碰撞等測試上表現出色,所以對于注重數據安全的商務用戶來說是很好的選擇。即便遇到較為嚴酷的環境,戰66七代也能確保可靠、穩定運行,以保障用戶數據安全。
同時惠普戰66七代配有2.5K分辨率顯示屏,16:10黃金比例,縱向視野寬闊,在做圖表、做圖時候一屏內顯示的內容更多,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此外,這款產品還支持AI助手,借助英特爾酷睿Ultra平臺的AI加速能力,可以提供精準、快速的AI交互體驗。
推薦機型為英特爾酷睿Ultra 5 125H處理器,32GB內存,1TB固態硬盤版本,14英寸屏幕,價格為5399元。
ThinkBook 14+同樣是一款頗為硬核的商務筆記本,畢竟它誕生于Think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商務筆記本品牌。配置上建議5999元的酷睿Ultra 5 125H處理器、32GB內存、1TB固態硬盤機型。
相對于大尺寸的ThinkBook 16+,ThinkBook 14+更小巧,更易于攜帶。其外觀設計頗為時尚,改變了人們對硬核商務本“又厚又黑”的傳統印象。而且這也讓它不只局限于商務用戶使用,一些喜歡時尚產品的女性用戶、學生用戶,同樣也是ThinkBook 14+的受眾群體。
另外這款產品與ThinkBook 16+一樣,在性能釋放方面調校的相當出色,開啟極客模式之后,同樣可以使英特爾酷睿Ultra 5處理器的功耗達到70W,為日常辦公、學習或者AI應用帶來更高效率。
·精英級酷睿Ultra筆記本體驗獨一檔
英特爾酷睿Ultra平臺AI PC產品類型相當豐富,入門、主流、中端、高端、旗艦全覆蓋,所以不同預算的用戶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而如果您的購機預算足夠多,則可以考慮接下來推薦的這些更高價位的產品,它們可以說是當今AI PC領域的翹楚,而且依托英特爾酷睿Ultra平臺出色的性能表現,甚至可以滿足較為重度的AI應用需求。
這里推薦四款機型,分別為華為MateBook X Pro、ThinkPad X1 Carbon AI 2024、聯想YOGA Pro 14s高能本以及榮耀MagicBook Art 14,相關配置與價格信息匯總如下:
華為MateBook X Pro:980克超輕量設計
要說今年高端AI PC市場里最火爆的產品,還是華為MateBook X Pro,980克的超輕量化設計,極其出眾的設計和做工,獨特的材質工藝,以及大幅提升的屏幕素質,使其成為不少精英商務人士的首選機型。而且在定價方面,華為MateBook X Pro相對也比較合理,英特爾酷睿Ultra 7 155H處理器、16GB內存、1TB固態硬盤配置參考價111999元,預算充足的情況下絕對是高端價位的首選機型之一。
ThinkPad X1 Carbon AI 2024:精英商務人士好選擇
如果追求極致且專業的商務應用體驗,那么ThinkPad X1 Carbon AI 2024是完全能夠契合需求的選擇。作為旗艦級商務本中的經典品牌,ThinkPad X1 Carbon AI 2024通過英特爾酷睿Ultra平臺實現了高效的AI賦能,可以幫助商務用戶獲得基于AI的安全、生產力應用加持。近期,英特爾酷睿Ultra 5 125H處理器、32GB內存、512GB固態硬盤機型參考機為11999元,同時它還配置了2.8K分辨率120Hz刷新率OLED顯示屏,對于專業商務筆記本有需求的朋友可以考慮。
聯想YOGA Pro 14s高能本:高端機里的性價比之作
如果在高端價位段去尋找性價比機型的話,可以考慮聯想YOGA Pro 14s高能本,英特爾酷睿Ultra 9 185H處理器、32GB內存、1TB固態硬盤機型參考價8999元,購機壓力相對萬元機型而言小很多,但是綜合性能與品質卻毫不妥協。另外這款機器同樣支持觸控,這意味著像繪畫生圖這樣的AIGC應用,能夠直接通過屏幕交互來完成,體驗和效率都能夠得到顯著提升。
榮耀MagicBook Art 14:輕薄本也有超強擴展性
最后一款推薦機型為榮耀MagicBook Art 14。以往榮耀的產品主要布局在主流價位段,今年推出的MagicBook Art 14價格則來到了9499元,但它給到用戶的是英特爾酷睿Ultra 7 155H處理器、32GB內存、1TB固態硬盤的高性能配置,以及1cm+1kg超薄超輕量化設計,同時在輕薄設計下保留了標準的USB-A和HDMI接口,這在當今的AI PC產品中是不多見的,這種獨特性獲得了不少用戶的青睞。
·結語
英特爾酷睿Ultra可以說是AI PC時代正式開啟的標志。從去年公布至今,酷睿Ultra平臺AI PC加速了AI PC生態的完善與拓展,尤其是在產品端,英特爾酷睿Ultra覆蓋了入門級到旗艦級所有價位段的機型,為用戶帶來了極為豐富的選擇空間。
不僅如此,得益于軟件層面的研發創新能力,英特爾在推動AI PC硬件發展的同時,也在軟件優化、適配等方面使得酷睿Ultra平臺達到了最佳體驗,從而能夠讓各個類型的AI應用都能夠順利、穩定、高效地運行在英特爾酷睿Ultra AI PC之上,并充分調用酷睿Ultra處理器的CPU、GPU、NPU算力,為用戶帶來極佳體驗。
此外,優異的多核性能、大幅強化的圖形體驗、長效的續航表現以及卓越的能效比,使其成為當下非常值得選購的PC產品。
(8880955)
腦核心部件CPU掃盲科普
CPU是什么呢?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通常也稱為微處理器。它被人們稱為電腦的心臟。它實際上是一個電子元件,它的內部由幾百萬個晶體管組成的,可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CPU作為一個電腦的核心部件,是大家最關注的電腦硬件,甚至將CPU的好壞作為衡量PC好壞的唯一條件,足可見CPU在硬件中的核心地位。而CPU制造技術也是IT技術里最高階的技術之一,下文,將與大家探討下未來CPU技術的發展方向,如果把電腦比作人,那么CPU就是的大腦,其主要功能是對系統操作指令進行算術和邏輯運算。
如果,對CPU生產廠商了解不深的話,估計只知道英特爾(intel)這個品牌,因為目前主流筆記本電腦市場大多數為intel的CPU,其實,除了英特爾外,還有如超微(AMD)、飛騰、盛威等CPU廠商;其中“飛騰”芯片更是為“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量身定制,由國防科大研制的CPU。(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高達每秒數千萬億次)。本文,也主要跟大家科普CPU的相關知識,打起12分精神,下面進入干貨時間。
一、CPU的核心——指令處理中心
CPU中心那塊隆起的芯片是核心,也叫內核,是CPU最重要的組成部分,CPU所有的計算、接受/存儲命令、處理數據都由核心執行。
隨著雙核CPU的推出,現在CPU已經達到三核、四核甚至更多的核心,很多用戶可能還不太明白什么是雙核或多核CPU。一般說來,新的核心類型往往比老的核心類型具有更好的性能(例如同頻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 1.8A GHz就要比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 4 1.8GHz性能要高),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新核心類型剛推出時,由于技術不完善或新的架構和制造工藝不成熟等原因,可能會導致新的核心類型的性能反而還不如老的核心類型的性能。所以大家別太快嘗試新品,看看市場再決定。
1、什么是雙核
雙核就是具有雙核處理器的電腦,雙核處理器是基于單個半導體的一個處理器上,擁有兩個一樣功能的處理器核心。換句話說,將兩個物理處理器核心整合入一個核中,形成雙核CPU。雙核處理器性能強勁,能夠顯著提高PC的計算性能,在執行多任務操作時,它的這一特點尤其突出。雙核處理器在每個時鐘周期內可執行的指令數總數,早比單核心處理器增加一倍。這大大地增強了處理器的性能,特別是在處理多任務時,與單核處理器相比具有更大的優勢。
2、什么是三核
三核就是單CPU內集成3個核心,相當于有3個CPU的性能,但不能說成有3個CPU的電腦……
四核里面是由兩個雙核組成,每個雙核是共享4M的L2的。從理論上去看,在兩者均未達到滿載的時候,成績應該相差不大。而雙方都同時達到滿載時,四核的成績應該比雙核好上一倍。物理四核相對于物理雙核提升的幅度最大值為80%左右,超線程四核相對于物理雙核提升的最大幅度為40%左右,兩者的提升幅度相差約為一倍。
以上的結論是經過了評測, 在不多任務執行的情況下單核速度和雙核區別不大。簡單點就是本來一大堆事2個人在做,現在4個人做了。雙核和四核從表面來說,好象是提高一倍的說法。但其實,我們現在用的雙核只是一CPU X 2份模擬芯片不是很完整的雙核。新推出的四核就不是了,它是獨自完整,彼此配合的獨立CPU內核 ,比現在的所謂雙核提升了不知道幾倍呢!
四核的最大優勢是能同時處理更多任務,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如果是處理單個程序,那么四核或許比不上雙核了,雙核可能也比不上有些單核的CPU!假如某些軟件對多核進行優化,那么運行這個軟件的速度就會快點。假如把中心比作馬路車道的話,那么雙核就是雙道馬路,四核就是4道馬路…核心越多,多任務(多線程)效率越高。比如您玩的某一款網絡游戲,您需要多開,那么肯定是多核的CPU有優勢。
或許說,CPU核心越多,電腦在處理多項任務,比方同時解壓縮多個文件,同時轉換多個多媒體文件的格式的速度要高很多。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核心越多就越快。速度是CPU地單中心主頻越高,才越快。比如兩塊酷睿2的CPU,假設一個是雙核,一個是四核,但是雙核地頻率比四核的頻率高不少,那么在同一款游戲中地表現是高主頻地雙核表現更好(前提是游戲沒有對四核進行優化)。
二、CPU的速度——緩存
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而實際工作時,CPU往往需要重復讀取同樣的數據塊,緩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而不用到內存或硬盤上尋找,以此提高系統性能。但由于CPU芯片面積和成本等原因,CPU的緩存都很小。
需要注意的是,緩存也分為三個L(等級),詳情如下:
1、L1 Cache(一級緩存)
L1 Cache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分為數據緩存和指令緩存。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一般服務器CPU的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2、L2 Cache(二級緩存)
L2 Cache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芯片。內部的芯片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現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而服務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達256-1MB,有的高達2MB或者3MB甚至更高。
3、L3cache(三級緩存)
分為兩種,早期的是外置,現在的都是內置的。而它的實際作用即是,L3緩存的應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內存延遲,同時提升大數據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降低內存延遲和提升大數據量計算能力對游戲都很有幫助。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并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并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主頻高運算速度快,二級緩存(L2)和三級緩存(L3)起到內存和CPU之間的緩沖作用,對緩解內存和CPU速度不匹配等問題起到提高CPU執行效率的作用。所以大L2、L3在CPU長時間大量數據處理的時候效率會比較高。高主頻在短時間內少量數據的處理上會比較快。
總的來說,決定CPU性能是由CPU核心數量、主頻、CPU構架、以及這些CPU緩存共同決定的,一般來說,Intel構架方面有技術優勢,AMD處理器則有核心數量優勢,二三級緩存也是決定CPU性能的細節方面,但并算不上決定性因素。
三、CPU的雙頻——主頻And外頻
1、主頻
主頻也叫時鐘頻率,單位是M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速度。主頻和CPU的實際運算速度是有關的,但也只能說主頻是CPU性能表現的重要參數,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2、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
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
咳咳,敲小黑板了!!!看完一臉懵X的小白,別急,給大家總結一下關于CPU選購的要點:
核心:其他硬件環境相同情況下,核心多>核心少
主頻:其他硬件環境相同情況下,主頻高>主頻低
架構:其他硬件環境相同情況下,架構新>架構舊
補充一下架構:就是硬件的開發平臺,譬如i7-7500U>i7-6500U。
以上,就是關于CPU的知識點,大家都掌握了嗎?好吧,小編知道很難理解,但了解一下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