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聲明,人各有好,可能我喜歡/我覺得好用的東西,你也許有其他不一樣的見解,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1. 360極速瀏覽器【不是360瀏覽器那款綠色的】
作為流氓軟件榜前三的360,他在國內的名聲其實一直比較一般。但360旗下的部分產品其實是很好用的,只是因為大眾對360印象不佳,導致了這種“反向愛屋及烏”的情況出現,但360極速瀏覽器X就是一款極為好用的瀏覽器。并且界面十分簡潔,沒有廣告和其他亂七八糟的拓展功能。
首先,360極速瀏覽器是使用了Chromium瀏覽器內核,這個內核的名字是不是很熟悉,這就是是谷歌瀏覽器同款內核啦。
而且,360極速瀏覽器也是支持【網頁翻譯】以及【保存整個網頁為圖片】這些功能的,這對于經常瀏覽英文網頁,以及經常需要保存網頁素材的小伙伴來說是個極為方便的功能,也可以不受網頁限制的保存小說以及各類文檔哦。
并且,360極速瀏覽器也可以多平臺數據互用,登錄賬號后可以漫游收藏。并且還有截圖功能。按下ctrl+shift+x即可實現win系統內任意區域截圖。
并且也支持無痕瀏覽模式,這對于經常要學習一些特殊知識的小伙伴來說應該十分關鍵。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對吧
同樣,他也是可以支持各種插件拓展的。谷歌能用的插件,它360極速瀏覽器也行。
2. 百分瀏覽器
這個界面,熟悉吧,是不是可以說是和谷歌瀏覽器一模一樣。甚至百分瀏覽器也可以登錄谷歌賬號!
任何地方都可以說是與谷歌近乎一致。而且一進來就是中文體驗。
3. edge
這是一款windows系統自帶的瀏覽器,前些年這款自帶的IE瀏覽器確實垃圾又難用,但后來Edge痛定思痛,做了很大的改變,并且和前兩個一樣,使用了Chromium瀏覽器內核,還有了很多谷歌瀏覽器都沒有的創新性+實用性功能,例如可以使用不同聲音閱讀網頁內容。可以登錄微軟賬號等等,堪稱完美。但最近因為Edge把生么都往里塞,現如今Edge瀏覽器顯得有些臃腫。
4. Google Chrome
真神,谷歌瀏覽器。用過都說好。界面簡潔。并且還占用了全球60%以上的份額。一騎絕塵,市場保有率遙遙領先。
唯一的問題就是剛安裝的時候要自己去設置成中文簡體:
5. 蘋果Safari
全球第二大瀏覽器。蘋果自帶瀏覽器,可多平臺同步瀏覽記錄。在果子平臺上確實很牛。因為這個自帶的瀏覽器已經很好用了,所以一般蘋果用戶瀏覽網頁也不會再下載其他瀏覽器了。
顧今年測過的所有筆電,我發現自己的喜好越來越“奇葩”了,設計獨特的產品深得我心,但實用性反而被我忽略了
比如聯想YOGA Book 9i這種雙屏筆電,實用性不高,主要用于炫技,可是就很吸引我。
至于那些性價比高的電腦,我的喜愛純屬是因為消費者喜歡,而不是我發自內心想體驗它,雖然都是喜歡,但情感是不同的。
聽上去好渣男……
今天這臺電腦就是典型案例,它的設計很獨特,我很喜歡,產品之牛逼全行業都認可,但就不適合大多數人選購。
為什么厲害的筆記本不適合買呢?
這次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之前我在一期MacBook的選購指南里說過,我覺得全行業對“Pro”這個詞一點兒也不尊重,完全是在亂用、濫用,這嚴重導致消費者無法確定[某產品]到底“Pro”到什么程度。
再拿聯想舉例,小新Air14和小新Pro14,這個Pro本質上就是性能更強,周邊配置更高。
再比如機械革命,無界14+和無界14Pro,本質上是模具設計更優秀了,性能其實差不多。
但各位要知道,Pro是Professional的縮寫,中文意思為“專業的”,不僅是“更高的性能”,也不是“更好的模具”,而是[應用場景的全方位轉變]。
所以我認為MacBook Pro非常好地詮釋了“Pro”,相較于Air,它在屏幕、性能、擴展性等領域有根本性區別,這不僅僅是更好,有些地方要酌情犧牲,比如便攜性它就遠不如MacBook Air,而不是為了兼顧便攜性去犧牲“Pro專業性”。
當然了,我也沒有吹果的意思,蘋果自己也有濫用Pro的地方,比如iPhone Pro、AirPods Pro,這兩款產品本身就很難體現出“專業”來,什么叫“專業的手機”?這聽上去就很奇怪。
而專業的耳機又長什么樣子呢?相信見識過錄音棚的讀者都曉得。
綜上所述,“Pro”理應是[不適合大多數人,僅適合少數專業人士]的代名詞,如今卻成為了“營銷后綴”,只希望普通消費者看到MacBook Pro的時候,不要覺得它就是“性能強一點的MacBook Air”吧。
產處理器品牌有很多,知名度較高的有龍芯、飛騰、兆芯、海光、申威、海思等。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能正常兼容Windows操作系統并且支持無障礙安裝各種常用桌面軟件或游戲的國產平臺才真正具有“民用價值”,這其中幾乎也只有兆芯全家以及海光與AMD合作的基于銳龍Zen架構的那些處理器才符合這一條件。換句話說就是像英特爾、AMD通用處理器那樣,基于x86架構設計。
兆芯的方案市面上最容易買到,且幾乎都是CPU+主板+散熱器的聯合搭售,這是因為前幾代兆芯CPU都是BGA封裝,單賣CPU的話在市面上難以流通,消費者入手后只需配上內存、硬盤、機箱、電源即可開機使用。后續從KX-7000系列平臺開始,可能會引入LGA(觸點式)封裝。這個KX-7000系列(LGA封裝版)實際和英特爾沒有任何關系,但是它的造型、尺寸、觸點布局幾乎和LGA1700一樣,有點神奇。
兆芯的前身就是世界第三大(排在英特爾、AMD之后)x86處理器制造商——Cyrix。但在上世紀末,Cyrix被臺灣威盛(VIA)給收購,VIA順便還把第三大顯卡制造商S3給收了,后來VIA又被HTC收購,再后來VIA的處理器和圖形業務被HTC轉給了上海兆芯。當前最容易買到且性能相對能看的兆芯CPU是KX-U6780A。
KX-U6780A是兆芯于2020年前后普及推出的平臺,剛上市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該處理器核心數量有8個,不支持超線程技術,運行頻率拉高至2.70GHz,單線程的同頻性能略好于酷睿2(各類擴展指令集更豐富),多線程性能則類似i5-6400,滿足日?;巨k公、影音娛樂沒有任何問題。KX-U6780A還自帶核芯顯卡,型號為C-960,性能非常弱,只能滿足亮機和基本的娛樂需求(天梯圖位置僅供參考)。
KX-U6780A的價格是阻礙普通消費者入手的主要因素,當年板U一套的報價在3000元至4500元的樣子,甚至等同于同時期的i7-8700K+Z390套裝,根本不可能有普通消費者考慮。
定價高的原因主要是研發成本高而出貨量低,導致平攤成本非常高!比如CPU研發成本1億元,如果預期只出貨10萬套,那么每個CPU的研發成本平攤就已經高達1000元,相比起英特爾這種出貨量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品牌來說肯定沒法比。所以國產CPU平臺基本都是政府部門在買單,如果政府部門都不支持,那結局可想而知。這類國產平臺一般用在偏向涉密領域的工作。
實際現在你去閑魚、淘寶等渠道找KX-U6780A,對應的套裝價格基本只需要300元至600元,這其中大多雖是拆機板,但價格能夠接受,為愛國情懷買單的成本不至于非常高,性能也不至于沒法用。
KX-U6780A的套裝多數如上圖所示,就是常規雙內存插槽的M-ATX板型,主板還會提供不同類型的擴展插槽,像常規的SATAIII、USB 3.0等接口也全部都有。
此外還有一類板型為ITX設計,價格稍貴些,內存插槽可能也會相應換成筆記本內存插槽。
惠普、聯想等品牌機廠商也曾推出過數款基于兆芯的機型,他們的主板普遍采用異形設計,無法使用在普通機型中,選購時務必謹慎。
具體搭配方案可以參考上圖,總的來說,國產平臺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更多還是嘗鮮~